胃病的形成及調理
06-26
據調查顯示,我國胃病患者佔總人口的平均比例高達42%,其中萎縮性胃炎患者佔12.42%。意味這兩人中也許就有一人是胃病患者,十人中就會有一人是萎縮性胃炎患者。看著這數據,禁不住自我反省,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胃如此受傷,我們該怎樣去調理自己?一、胃的結構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器官,上接食管,下連十二指腸。胃就像一個有彈性的口袋,充滿時脹大,空虛時縮成管狀。胃有入出兩個口:入口叫賁門,出口叫幽門。賁門和幽門的作用是控制食物下送的速度和防止腸液反流至胃或胃液反流入食管。胃由前後兩壁組成,前後壁相連處呈彎曲狀,上緣較短,叫胃小彎,凹向右上方,胃小彎近幽門處有一個切跡,叫角切跡,是潰瘍和腫瘤的好發部位之一;下緣長,叫胃大彎,凸向左下方。胃由上而下可分為四個部分:1) 賁門部 緊接賁門的一小段。2) 胃底部 位於賁門左側,是賁門以上的膨隆部分。3) 胃體部 是胃腔最大的部分,介於幽門部和賁門部之間。4) 幽門部又稱幽門竇、胃竇,是角切跡以下至幽門之間的部分。一般慢性胃炎多發生於幽門部或以此處為重,幽門螺桿菌也常寄生於幽門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泌和運動。1、運動功能?受納食物:當人們咀嚼和吞咽食物時,通過咽、食管等處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的通過迷走神經的作用,引起胃體、胃底肌肉的舒張,使胃的容量能適應大量食物的湧入,並停留在胃內。?形成食糜:食物進入胃內五分鐘後,以每分鐘三次的蠕動波從賁門開始向幽門方向進行。在胃不斷收縮蠕動的過程中,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攪拌、研磨、粉碎、使食物形成米糊狀的食糜。?排送食糜:胃的收縮蠕動,促使胃腔內形成一定的壓力,這種壓力推動是食糜向十二指腸移行,每一個主動波,通常可排除1~3ml的食糜進入十二指腸。2、分泌功能胃的分泌功能是分泌胃液,胃液是由胃的腺體分泌的混合液,含有鹽酸、酶、粘液、電解質、內因子等等。人在空腹時,胃中經常保持有10—70毫升清晰無色的液體,叫做胃粘液。正常人在進食和日常活動情況下,胃粘液分泌量每天可達到2500—3000毫升。胃酸分泌充足是保證食物獲得充分消化的基礎,尤其是蛋白質類的食物,單靠牙齒咀嚼,以及胃腸蠕動是無法將肉類等堅固的蛋白質結構分解為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狀態的。胃液還含各種消化酶,特別是胃蛋白酶,胃液將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從食糜離開胃開始,這些消化過程已經分解了大約30%~50%的澱粉,和大約10%到15%的蛋白質,但幾乎沒有涉及到脂肪。二、胃病的形成原因生活步調緊張、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飲食稍不規律,就會觸動消化系統敏感的「神經」,引來「煩人」的胃病。同時,由於工作忙或節食減肥等原因,人們也常會省略午餐或晚餐,或不能按時進餐。種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帶來了胃的不同形式的反抗,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胃病的形成原因分析。胃炎、胃潰瘍形成原因:包括長期壓力過大引起自主神經亢進,導致胃酸增加而形成慢性胃病,或攝取刺激性食物傷害胃黏膜造成急性潰瘍等。上述疾病癥狀為上腹部悶痛、食欲不振、噁心腹脹、厭食和體重減輕等,急性患者更會明顯感到腹部刺痛、灼痛,甚至噁心嘔吐,往往需要儘快就醫。胃食管反流形成原因:下食道括約肌不自主地鬆開或張力下降,使胃和食道間的賁門口無法緊閉,胃裡的胃酸和酶便逆流向上,由於食道壁很薄無法抗酸,產生燒心和灼熱感。相應癥狀表現為打嗝、吞咽困難、燒心與灼熱感,甚至可能引發食道潰瘍或食道癌。消化不良、胃脹形成原因:消化不良是常見胃病,三四成人都有過這種經歷。吃得太快、吃得太多、壓力大都可能造成消化系統失調,引起消化不良。癥狀為飯後腹痛、胃脹、噁心、嘔吐,經過診斷排除潰瘍因素,稱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二、胃病的調理俗話說:胃是三分治七分養,胃病不是一天造成的,自然也不能一日治好,需要每個人自己善待它,關愛它,才能有個好胃口,吃啥啥香。胃不舒服的朋友都說明胃的壓力太大,所以「三分治」的第一步就是給胃緩壓,戒葷和麵食等難以消化的食物,戒掉吃夜宵的習慣,三餐飲食規律。第二步就是進行排毒,因為排毒期間,給到胃的都是流質食物,給胃做到的是零負擔,而且補充大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對胃有很好的修復作用,可以增強胃的彈性,修復胃黏膜,避免幽門螺桿菌的侵擾。「七分養」則需要平時每個人做到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首先是早餐,非常的重要,占人體一天所需營養的50%。調查數據表明,不吃早餐引發肝膽疾病的幾率為11.7%,影響腎臟健康的幾率為2%,而引發胃病的幾率卻高達36%。最佳早餐是五色豆、蛋、瓜果、植物油、攪拌機攪拌一分鐘。有條件的加一勺蛋白粉 2顆VB、1 顆 VC 、1顆vE效果更佳。中餐攝入的營養占人體一天所需營養的30%,須以蔬菜為主。同時要非常的注意就餐在順序,正確的就餐順序是養好胃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食物從賁門進入胃,經過胃蠕動形成食糜從幽門進入腸道,所以先進入胃的食物就會先出胃,提到就餐順序就要先了解食物消化所需要的時間,如下表:食物水水果蔬菜米面雞蛋魚肉牛奶消化時間10?15?-30?1-2 h2-3 h4h6-8 h7-8 h如果吃東西的順序錯了,就會讓部分剩餘未及時消化吸收的食物在胃中腐爛,產生大量的毒素通過胃黏膜進入血液,形成血毒,所以我們吃飯的順序必須十分講究,可如下圖:紅酒一小杯(開胃)適量水果(穩定血糖,增加植物膠,含有豐富的酵素)喝純湯(只喝湯,不吃湯料,易吸收)蔬菜和五穀雜糧(蔬菜注意營養搭配,避免不合適搭配,如菠菜和豆腐不可同食)蛋類或魚、肉類(每餐只吃一種蛋白質,以免造成肝臟負擔)因為胃的組織是肌肉,就像人體其他的肌肉組織一樣富有彈性,飽胃是空胃的7-8倍大,所以提倡吃到5或6分飽即可,有利於減少胃負荷,提高消化能力。長期將胃吃到撐不僅會使胃中的消化酶分泌過度,降低消化酶濃度,還會使胃的彈性下降,一旦鬆弛,就變得失去蠕動的能力,而導致缺乏力量來研磨食物,造成食物無法充分分解,從而不被吸收利用,不但造成浪費,也造成大量食物垃圾,產生毒素危害身體。此外,還會造成胃壁變薄,易受刺激,造成肺和腎臟功能不協調引起脹氣。對胃彈性不足的朋友建議多補充蛋白質、鎂、維生素E。同時,提倡細嚼慢咽。因為胃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咀嚼次數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慢慢咀嚼,胃能都知道將有多少食物進入,則分泌適量的胃酸;胃酸分泌充足是保證食物獲得充分消化的基礎,尤其是蛋白質類的食物,單靠牙齒咀嚼,以及胃腸蠕動是無法將肉類等堅固的蛋白質結構分解為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狀態的若是狼吞虎咽,則易引起胃酸分泌紊亂,分泌過多就會造成反胃,或者胃酸分泌不足造成胃脹,消化不良。晚餐則提倡盡量少吃,主要以水果和蔬菜為主。盡量避免夜宵,入睡前儘可能的保持空胃,以利於胃在夜間的自我修復。此外,在飲食上我們可以多吃養胃的蔬菜水果,例如:捲心菜:富含膳食纖維、礦物質,營養價值高,更重要的是,捲心菜當中有維生素K和維生素U,含有抗潰瘍因子,可保護胃腸黏膜,經常食用可減少胃部不適,打成菜汁飲用也是好方法。南瓜:含大量果膠,可保護胃壁,減少潰瘍。但南瓜皮不好消化,消化不良的患者食用時最好去皮。木瓜:含木瓜蛋白酶,有助於分解並加速蛋白質吸收,可緩解消化不良和胃炎,木瓜也是健脾胃、治胃痛的好食物。但木瓜偏寒,不建議空腹食用。山藥:健脾胃、益腎氣,可促進消化吸收,黏稠質地也有保護胃壁的功效,還能促進食慾,胃部長期不適導致食欲不振的患者可多吃。姜:促進血液循環,可緩解天氣寒冷造成的胃痛;生薑在中藥中也用以治療噁心、嘔吐,對胃病患者很有幫助。但胃潰瘍、胃食管反流患者少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五臟常見虛勞症(陰、陽、氣、血)的調理法
※維生素E可調理經前期綜合症
※肝功能不好?調理有18個妙方
※調治婦科病應從調理月經入手
※飲食調理助於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