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的戒律與禁忌(圖文)

漢傳佛教的戒律與禁忌(圖文)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錄入: 管理員上傳時間:2010-12-23點擊次數: 714

  

  漢傳佛教禁忌的主要內容

一、對一切學佛者的普遍禁忌

(一)歸依。佛教對一切學佛的人,無論出家或在家,都要求歸依三寶,這是入佛學佛的第一步,表現了佛教中對佛、法、僧三寶不可分離的觀點。曾經有人只承認佛寶和法寶,不承認僧寶,或者只承認法寶,只讀佛經,都是犯了佛教的禁忌。不歸依三寶,就不承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三歸依有歸依詞,如歸依時立志發誓四宏願:「我某某,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體現了入佛教學佛教的莊嚴和神聖,表達了佛教信仰者的宗教感情,所以佛門外的人,要尊重佛教徒的三歸依行為。

(二)持戒。歸依佛教門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為了發慈悲心,增長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最基本的有五戒十善。

1、五戒:

(1)殺生戒,這是佛教的重要禁忌,體現了對眾生的慈悲心,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不希望自己被殺被害之心,由於我們持不殺戒,有了這一戒,任何人不必害怕我傷害,多一持此戒者,就會減少一分製造災禍的威脅,所以持不殺戒的人越多,對社會,對眾生,對自己的安全越大,凡持不殺戒者都有無限功德。戒殺以戒殺人為重,因為佛教認為,在世界上,人為最為保貴的,因以戒殺人最有功德。殺旁類畜生為輕。殺人構成五個條件,罪不可悔:一是被殺者是人;二是蓄意殺人;是三有殺人的故意;四是運用殺人的方法和手段;五是被殺者斷定已死亡。殺人方法多樣:自手殺、勸人自殺、派人殺都負殺人的責任。殺生以心為主,不意殺者、誤殺者、自不由主殺者無犯。由不殺生,又延伸到對於一切蟲類,甚至危害人體的害蟲,只能驅除,不能滅殺。教外的人,要理解佛教徒的這一行為。

(2)偷盜戒,偷盜是不給而暗中自取的行為。對他人之物或明知是他人之物而起盜竅之心並且採取種種方法達到偷盜的目的。佛陀時代,偷盜五錢即犯不可悔之重罪。五錢大約相當現在的八分銀子。如果物主不同意,無論用任何手段取得財物,皆構成偷盜;無論天上的地上的,水中的地下的,只要有所屬主權者,都不得暗中謀取。一切稅,均不得漏交,漏交者一律視為偷盜。

(3)邪淫戒,在家弟子,允許正當的夫妻生活,除了國家保護的合法的夫婦關係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承認的男女關係,均稱為邪淫。人間安立,皆由男女夫妻的和合,正常的夫妻生活,對社會不會帶來悲劇,男女問題之所以帶來悲劇,都是由於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所致。對同性、對畜牲、對死屍等邪淫,均構成不可悔罪。

(4)妄語戒,妄語就是虛妄不實的語言。妄語在佛教來說分三大類: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最重要的是犯大妄語罪。具備下述條件,構成大妄語罪:一是對人說大妄語;二是認定對方是人而向對方說;三是蓄意要使對方受到欺騙;四是說大妄語,即自己沒有證得聖果聖法而向人們說已經證得聖果聖法,自己未能見到天來、龍來、神來、鬼來,而說天來龍來神來鬼來等。妄語的定義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來覺言覺,不聞言聞,聞言不聞。妄語的方法:自已妄語,教人妄語,遣使妄語,書面妄語,理相妄語等。凡是存心矇騙人不論利用何種方法,使得被騙的人領解,無論達不達到目的,都構成妄語之罪。故意互相吹捧,獲得第三者受騙,也是妄語罪。

(5)飲酒戒,因為佛教是講智慧的,飲酒可能會造成罪惡,飲酒後興奮、膽大、衝動、盲目,失去了理智的控制,可以罵人、打人、殺人、強姦、放火等。不飲酒,包括不飲能使人醉人的飲料。但是,為了治病,經過醫生處方,用酒治病者除外。

2、十善

十善實際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細化,十善分為身、語、意三業的禁忌,其內容如下:

身體行為的善(即禁忌)有三支:

(1)不殺生,殺生有三種:一是貪慾而殺:為貪肉食美味,為貪殺生販賣得的利益和報酬;二是真恚而殺:為報仇泄憤,為惱羞成怒,為除去障礙。三是邪見而殺:為求福報,為求功德,為祈平安,為禱豐收而殺。

(2)不偷盜,偷盜有三種:一是貪慾偷盜:見利忘義,為求發財,為求享樂

為求貪心滿足。二是真恚偷盜:嫉妒他人的財富,不滿他人發財,或為報復他人而使他人遭受財產損失的。三是邪見偷盜:為求平安,為求願望達成等。

(3)不邪淫,邪淫有三種:一是貪慾邪淫:為貪淫慾的享受,無論通姦、強姦、誘姦乃至淫業,為貪圖淫樂與夫婦之外的男女發生超友誼的關係者,皆是貪慾邪淫。二是真恚邪淫:為了怨仇而姦淫他人母女姐妹與妻子。三是邪見淫:為求功德,為求福報,為求子息,為求長生等。

語言方面的善(禁忌)有四支:

4、不妄語,妄語有三種:一是貪慾妄語:為貪名聞利養,為貪酒色勢力等。二是真恚妄語:為使怨家受騙,為使一切障礙自己的人受到損失,故作妄語。三是邪見妄語:以為說謊可以避難,罵人可以消災等。要求人們說話要誠實,不以欺騙人為目的說假話,大話,空話。

5、不兩舌,出於破壞對方的和睦和諧為目的,挑拔雙方的關係,離間他們的和諧,使其變為仇敵的行為。

6、不惡口,惡口即是用難聽的語言誹謗人、攻擊人、諷刺人、咒罵人等。這也是佛教徒十分禁忌的。

7、不綺語,綺語就是花言巧語,情歌艷詞,說笑搭訕,言不及義等。佛教徒要隨時檢點,不忘乎所以。如果犯了小小口過,立即悔改,仍可造就。

意識方面的善(禁忌)有三支:

8、不貪慾,佛教視「貪」為人生三毒中之第一毒。貪慾是人把自己視為恆常的自性主體,為自己生活的美滿和舒適,對不屬於自己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等具有無限的佔有慾望。甚至為了佔有,不惜採取各種非常手段,例如:殺人、偷盜、搶劫、貪污、走私等。這與佛教教義提倡的慈悲濟世,眾生平等的道德觀是違背的,所以貪慾是佛教徒的重要禁忌之一,於是佛教提倡不貪慾禁忌,樹立對自己的清凈觀。

9、不嗔恚:就是人們在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思想上產生對社會、對他人的怨恨、惱怒、仇恨等等情緒。並且出於上述情緒,可能進而採取對社會、對他人實行損害、傷害、報復、報仇等行為。這同佛教提倡合和共處的生活環境是不協調的,於是佛教提倡不真恚的禁忌,樹立對社會、對他人的慈悲觀。

10、不邪見:對社會、對他人和一切事物存有錯誤的思想認識,對佛教的教義有不正確的看法,存有不符合佛法所說的八正道的意識,可能會作出各種違背佛教的行為。這與佛教提倡的智慧不符的,於是佛教提倡不邪見的禁忌,用佛教的智慧看待事物,樹立佛教的因緣觀。


推薦閱讀:

「原始佛教心理學」和「部派佛教心理學」
信仰道教的人不能去佛教寺廟燒香吧?
抄寫讀誦佛經,念佛菩薩名號真有諸多功德么?
用「無我」的精神活在這個世界上,與眾生在一起,你就是眾生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TAG:佛教 | 戒律 | 禁忌 | 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