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絡整脊法綜述

摘要:整脊療法是指用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手法的延伸,如器械牽引等)和醫療導引等方法,整復調理位置結構異常的脊柱,以預防和治療脊源性疾病的醫療方法,全稱為「脊柱定點旋轉複位法」。經絡整脊法,則是傳統中醫結合經絡理論,運用推拿、牽引、導引、針灸和藥物整脊等方法,以達到整復調理脊柱結構位置異常,調整脊柱的營養循環結構,影響脊髓、脊神經支配的全身各組織器官,改善人體的機能狀態,達到治病防病、強身健體的目的。整脊法歷史人的脊柱由24塊椎骨(頸7,胸12,腰5)、1塊骶骨和1塊尾骨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幹、聯通四肢、保護內臟、保護神經等四大功能,對於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伏案人員增多,工作壓力增大,或生活坐姿卧姿姿勢不當,長此以往,脊柱嚴重受損,椎周軟組織遭受損傷或退行性改變,或直接或間接對神經根、椎動靜脈、脊髓或交感神經等產生刺激或壓迫,引起的臨床多種綜合征。對於脊椎病的類別,古代張仲景以陰陽為總綱,將疾病分為兩類。其所論陽病,是脊柱及相關疾病的高度概括;所論陰病;則常見於脊柱相關內臟疾病。《靈樞·本臟篇》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難經正義》有曰: 「五臟之俞皆在背,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第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又有隔俞者,在七椎下,皆夾脊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總屬足太陽經也。」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醫家已認識到可通過在背部施以治療手法,以治療臟腑疾病。

西方醫學關於脊柱相關疾病的學說,是在一百多年前(1885年),美國醫生Palm der首先提出了「脊柱與疾病相關理論」,1895年,另一名美國民間醫生Harvey,他沿用一種源自25年前希伯克拉底時代的自然療法,為一位因外傷引起聽力喪失17年的打更人檢查,發現患者第四頸椎棘突向後移位。他認為若將後突棘突複位可能會對患者有所幫助,經打更人同意後便採用手法複位,將後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先生的聽力奇蹟般地恢復了。至此便拉開了一個新專業的序幕,即脊椎矯正學。而後,前蘇聯謝爾巴克及其學派對節段反射理療法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頸交感神經區域電療有調節大腦及器官營養的功能。據有關資料證明,目前世界醫學界在通過治療脊椎而達到治療內臟器官的病症已達七十餘種,可見脊柱相關性疾病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

脊柱病變脊柱病是由於先天性、退行性、炎症性、外傷性等損害,導致脊柱本身及其椎體、椎間盤、脊髓、神經根和附件結構受損而引起的疾病。脊柱病在臨床上可分為以下13類:(1)先天性或發育性脊柱側彎與畸形(寰枕部畸形、短頸畸形綜合征、頸肋綜合征);(2)脊柱退行性疾患(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頸腰綜合征、慢性腰背痛等);(3)椎管狹窄症(頸椎管狹窄症、胸椎管狹窄症、腰椎管狹窄症、韌帶骨化);(4)脊柱滑脫症(椎體滑脫症、椎弓狹部不連);(5)脊柱失穩症(外傷性、退變性、醫源性、病理性、先天性);(6)脊柱創傷(椎體及附件骨折、脊柱關節脫位等); (7)脊髓、神經根損傷(急性損傷、慢性損傷等); (8) 脊柱腫瘤(脊柱良性腫瘤、脊柱原發性惡性腫瘤、脊柱骨轉移性腫瘤、脊髓腫瘤等);(9)脊柱感染( 炎症性、結核性);(10)脊柱風濕、類風濕性疾病, 強直性脊柱炎等;(11)椎體骨質疏鬆症( 原發性、繼發性);(12)脊柱相關性疾病(脊柱關節病、髖關節疾病、骶髂關節病等);(13)脊柱相關軟組織疾病( 落枕、頸部扭挫傷、腰部扭挫傷、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梨狀肌綜合征、頸腰部韌帶損傷、前斜角肌綜合征);(14)尾椎、骶椎疾病。脊柱的疾患除可產生自身功能範圍的改變外,還可引起脊髓、神經、血管及周圍軟組織損傷等臨床綜合征。不僅涉及頸、肩、腰、腿痛,還涉及循環、呼吸、消化、神經、內分泌、免疫等系統的許多種病症。如:偏頭痛、眩暈、耳鳴、過敏性鼻炎、近視、神經衰弱、高血壓、糖尿病、房顫、早搏、哮喘、心絞痛、類冠心病、胃炎、胃潰瘍、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膽囊炎、結腸功能紊亂(腹痛、腹瀉、便秘)、肢體感覺異常、痛經、月 經失調、更年期綜合征、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整脊療法在治療之前,首先要明確那些脊柱病變可以通過整脊療法治療,那些切忌施以治療手法,如脊椎結核、椎骨骨髓炎及其他化膿性感染類的脊柱感染性疾病;.脊柱區外傷出血,脊椎骨折早期,椎骨骨質疏鬆症等骨質有明顯病理性改變的脊柱病變;脊有惡性腫瘤;脊柱外傷引起氣閉昏迷,吐、衄、便血,骨折斷端壓迫或刺傷臟器及脊柱區開放性損傷;.局部皮膚破損,如水火燙傷、感染性病灶及皮膚病。這些都是整脊手法的禁忌症,萬萬切記不可施以整脊手法治療。同時,在治療之前還應注意病人當前的生理狀態,婦女妊娠期,經期慎用整脊手法,患者劇烈運動後,或處於極度勞累、飢餓、虛弱及酒後神志不清的狀態時,也不宜立即做整脊治療。需讓患者處於一种放松狀態,如此方可進行治療。其次,應辨明病證,正確的採用整脊療法,常見的療法有推拿,牽引,引導,針灸等。此間主要介紹推拿與針灸兩種。

推拿整脊法通過拔伸牽引、推按板搖、拿捏踩蹺等手法,能迅速使脊椎關節錯縫、滑脫、突出等恢復原位,使脊柱畸形得到矯正,使神經根受壓、椎動脈管腔狹窄和扭曲得以解除,脊椎序列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消腫止痛、恢復功能的目的,消除或減輕脊柱病變引起的腫脹、疼痛、姿勢異常和功能障礙。常用手法分松解類與整復類兩種。松解類手法可緩解痙攣、松解粘連,便於脊柱關節整復,其要求手法能夠嚴格的按照規定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範,持續操作足夠時間,且保持一定的力量,功力與技巧力,同時在操作手法時保持節律性,在變換手法時要自然流暢,毫無澀滯,如此方能使手法的效應能傳之於內,解痙止痛;整復類手法則是以一定的技巧力作用於脊椎關節,從而達到到矯正關節錯縫(位)、扭轉、畸形,使患者脊柱關節的移動超過其正常活動。其手法要求穩、准、巧、快四個字。推拿整脊不僅可以整復調理脊柱結構位置異常,而且可以調整脊柱的營養循環結構,影響脊髓、脊神經支配的 全身各組織器官,改善人體的機能狀態,達到治病防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針灸整脊法主要通過刺激背部穴位,通過調理經脈以達到治療目的,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卷二》曰:「華佗治霍亂已死,上屋喚魂,又以諸治皆至,而猶不癮者,捧患者腹卧之,伸臂對以繩度兩頭,肘尖頭依繩下夾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壯;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試數百人,皆灸畢而起坐」。而在《靈樞·本臟篇》有言:「視其外應,以知其 內臟,則知所病矣。」現代研究證明背腧穴與脊神經具有如下關係:足太陽經脈是十四經脈的核心,行於背部脊柱兩側,從解剖位置與主治範圍來看,其循行與與豎脊肌及脊神經後支關係密切,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同絡於腦,行於人體陽中之陽背部,可謂二脈在循行上密切聯繫,在生理上息息相通。夾脊穴所在恰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經氣外延重迭覆蓋之處,夾脊穴於此聯絡溝通二脈,具有調控二脈的樞紐作用,華佗夾脊穴與臟腑背俞穴廣泛用於臟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並能治療一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的一些疑難怪症,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療心肺部及上肢病證;下胸部的穴位治療胃腸部病證;腰部的穴位治療腰、腹及下肢病症證。由此而觀,五臟六腑的病變可通過經絡傳輸於脊柱兩側的夾脊穴上,而在這些特異穴位上進行針刺、指壓、按揉,就能對五臟六腑進行診斷和治療。而在對這些穴位進行針刺時,應注意針刺的方向與力度,不可刺入過深。我們進行整脊治療時,需熟練掌握和運用整脊的原理、治則和手法,弄清局部解剖生理和病變局部的立體形象,提高手法的準確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以脊椎位置結構異常變化部位為中心施術,在施術前後對周圍軟組織放鬆調整。另在施術過程中不應追求彈響聲的出現。如此,方能正確運用經絡整脊法解除他人病痛附:背腧穴功能及定位解剖學範圍穴位名稱治療範圍其他疾病第一腰椎棘突~尾骨尖端及兩旁懸俞、命門、腰陽關、腰俞、長強主治與肝、腎、膀胱、小腸、大腸腰骶部疼痛不適月經不調,帶下,陽痿泄瀉,便秘,痔疾,脫肛第七胸椎棘突~第十二胸椎棘突及兩旁至陽、筋縮、中樞、脊中主治與肝、膽、脾、胃、小腸、大腸相關的病症腰背部疼痛不適 胃痛、嘔吐,腹脹滿黃疸第四胸椎棘突~第七胸椎棘突及兩旁靈台、神道主治與心相關的病症胸背部疼痛僵硬不適心悸,心痛,失眠,健忘咳嗽、氣喘、噎膈第七項椎棘突~第三胸椎棘突及兩旁身柱主治與肺相關的病症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咳嗽,氣喘,熱病枕外隆突的上緣~頸椎棘突大椎、啞門、風府主治與頭面部、咽部等相關的病症頭項強痛聾啞、中風,舌強不語,暴瘖、鼻衄參考文獻(略)
推薦閱讀:

經絡-人體生命之河
百病漸消,清福自來——經絡是人體的醫魂(續)
經絡不通,補什麼都沒用!只用一招:經絡通暢百病消!
中醫針灸經絡學說介紹
人體一天中每個時間段對應的經絡活躍特徵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