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孫悟空成長曆程看圈子社會的影響
06-26
大凡有些活潑思想的人們,多是喜歡看《西遊記》的。而看《西遊記》的人,又多是喜歡孫悟空的。孫悟空的嫉惡如仇,孫悟空的武功高強,孫悟空的革命精神和民主精神,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西遊記》的誕生,孫悟空這一英雄形象便在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他不僅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中國革命領袖毛澤東也曾經在詩中深情地呼喚:「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 只緣妖霧又重來。」 從《西遊記》這本奇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圈子社會對於孫悟空個人的影響。 孫悟空最早活動在江湖中一個叫花果山的小圈子裡,憑著他的聰明能幹,終於混到了猴王或者幫主的地位。說是猴王,其實花果山還有七十二洞妖王,這猴王在妖魔圈裡應該混得比較慘的,因為他連長生也不能,更沒有神通。那孫悟空,嗯,那猴王還沒有叫孫悟空的時候,雖然貴為猴王,其猴群有君臣之分,但也不過是無為而治。自然免不了生老病死。見到有猴子死去,自然心生煩惱。秦始皇當了皇帝,還多次要方士替他到海外尋求仙藥。漢武帝征服了西域,打敗了匈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威風八面的時候,也奢望弄個神仙噹噹,據說西王母也被他感動了,千里迢迢跑來教誨他。只是漢武帝不爭氣,不能捨棄人類的慾望,只好望仙界而長嘆了。其實,帝王圈是很追求長生的,要不,怎麼會讓百姓稱他們為萬歲呢? 不過,妖魔圈裡也是渴望長生,渴望當神仙的,若不然,帶著一身長生肉的唐僧也不會成為一種誘餌,誘惑著那些期盼長生的妖魔燈蛾撲火般紛紛撲進唐僧取經團這個獵殺妖魔的大網中。花果山上有見多識廣的猴子給這猴王出主意,要他去海外尋神仙學長生不老的道術。這猴王於是不辭辛苦,跋山涉水,苦苦尋了十多年,才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地方尋到須菩提祖師。他學會了七十二變和跟斗雲等諸多神通,滿以為自己已經踏進了神仙這個圈子,不料菩提祖師開的是一家私塾,這個圈子可以提供給你技能,卻不能給你提供神仙的地位。既然不能發給他神仙證書,只好變著法地把他趕走。其實,私塾圈是很想給自己的學生髮正式的國家承認的畢業證書的,不過那樣官學可怎麼辦。孔子是私塾的祖師,人家混著混著,就把私塾混成了國學,那是因為孔子的後學們做了官府的代言人。而須菩提祖師的身份,他在教導眾學生時,是「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他在給孫悟空吃小灶時也曾經說過:「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從他僅教導孫悟空數年,孫悟空就可以稱雄妖界,縱橫天界,鮮有敵手。很顯然,須菩提祖師的神通非常之大,三教合一,沒有嫌疑,因材施教,教出的徒弟都是佛和神仙。如來佛和眾仙都不知孫悟空師傅的來歷,那自然須菩提的神通更大。老子曾說:「道法自然。」許多能人都是從自然中參悟玄妙的。這須菩提祖師,想必就是自然的化身,一位超脫仙佛、自然隨性的隱士吧。隱士圈的規矩是「藏金于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孫悟空逞能施展變化,壞了隱士圈的規矩,無怪乎被須菩提祖師驅出師門。 這孫悟空回去後,便走了邪路。按說,神仙追求的是清靜無為,長生不老。他本來也是求的長生之道。可是他卻反其道而行之,重新踏入江湖,發動戰爭,先滅了混世魔王,又去搶傲來國的軍火庫,擴充軍備,儼然是一方軍閥或強盜頭子。其實,江湖圈是很渴望成為正式政權的,你沒看劉邦、劉秀、朱元璋、國民黨、共產黨,原來不都身在江湖,被官府稱為匪,可這匪混著混著,竟然搖身一變,都成為官府了。 所以到後來,孫悟空竟然開始侵犯到神仙的圈子了。他還曾經說過「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樣的話。如果孫悟空在東海龍王那得到金箍棒還有東海龍王勉強贈與的意思,那孫悟空從四海龍王那討要穿戴就有敲詐勒索之嫌。至於後來酒醉睡夢中,被鬼差捉走,一怒打死鬼差修改生死簿,則是赤裸裸的暴力抗法。不過在他的潛意識中,一定有這種念頭:和尚摸得,憑什麼我摸不得。州官可以放火,憑什麼百姓不能點燈。憑什麼你們可以做長生不老的神仙,卻叫老子死!老子不幹! 海中的龍王,陰間的鬼差,那可都是天上神仙的衙役。他們執行的是天規,維護的是神仙們的利益。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打了狗,那主人自然要出來給狗出出氣。不過呢,一個國家固然有主戰派和主和派乃至主降派,天界也不例外。那主和派的太白金星,我懷疑他可能和須菩提祖師乃至西方佛祖都有一腿,你沒看唐僧西去取經時,他又是救唐僧又是給他們通風報信。太白金星主張給孫悟空一個小神仙噹噹,這是歷來官府安撫盜匪的一種手段,用而不信。結果孫悟空僅僅弄了個放馬的弼馬溫當,成為了後來妖界的笑柄。孫悟空知道上當,反下天界。天界也不幹,認為孫悟空不識抬舉,給你口飯吃你還挑三揀四,觸犯了他們的尊嚴,必須討伐。於是剿匪主戰派這次佔了上風。一番調兵遣將,一番大戰,主戰派托塔李天王和哪吒卻吃了敗仗。終於又輪到和事老太白金星再次上場,給孫悟空弄了個有職無權的齊天大聖坐坐,又怕孫悟空四處溜達,拉幫結派,就讓他看守蟠桃園來拴住他的手腳。可是天界的懷柔政策也不是萬靈之葯,等孫悟空終於再次明白,自己不過是一個表面榮耀背地卻被天界政府背地裡猜忌疏遠的角色,那對於神仙萬分榮耀的蟠桃宴竟然沒有他的份,他不過是天宮中一個太乙散仙而已,他的虛榮心和自尊心爆發了,又站出來說NO。作為報復,他偷喝了蟠桃宴的仙酒,偷吃了道教祖師太上老君的仙丹,又下到下界回到他的花果山做他的山大王去了。 這一次可不同以往,那些蟠桃宴的客人們,天界各派利益集團可不幹了。畢竟孫悟空搗亂蟠桃宴,侵犯了他們的利益和尊嚴。於是蟠桃宴的客人之一觀音菩薩站出來,請了聽調不聽宣的和玉帝有點家庭矛盾玉帝外甥小聖二郎神楊戩來降孫悟空,後來見楊戩拿不下孫悟空,又想用自己的四海清凈瓶來拿孫悟空。蟠桃宴的另一位客人太上老君怕觀音菩薩功勞獨享,慌忙用自己的金剛琢把孫悟空砸倒。這孫悟空因為壞了江湖圈的規矩,有福時固然疏離了他那六位結拜兄弟;有難時也是自逞英雄,不請妖魔界的朋友幫忙和天界對抗。渾身是鐵打得多少釘兒,自然被被楊戩和哮天犬將其捉住。因為孫悟空天生石猴,又吃了太上老君許多金丹,神兵神將用盡方法都殺不死他。太上老君又要把孫悟空在八卦爐中煉化,不過這反而幫了倒忙,成就了孫悟空的銅頭鐵臂、火眼金睛。結果孫悟空一逃出八卦爐,又瘋魔地去找玉帝算賬。玉帝看太上老君不中用,只好派人請了蟠桃宴的又一位客人西方如來佛,才把孫悟空壓在了五指山下,清凈了五百年。 孫悟空能夠不死,真僥倖也。因為,他還要被佛教圈做為一枚棋子運用。在孫悟空被壓五指山五百年里,佛教這個圈子在東土也開始擴展。漢明帝時,佛教來到東土,卻默默無聞。漢朝末年,太平道興起,黃巾軍因此道而起義,五斗米道興起,後來它們形成了道教,並逐漸在魏晉時期興盛。佛教經西來的達摩和鳩摩羅什,以及東土的一些權貴、高僧推廣傳播,雖然在東土比不上儒教的地位,在宗教的地位,卻竟然可以和道教平分秋色。梁朝皇帝蕭道成崇信佛教,甚至多次要出家而被贖身。杜牧也曾有詩誇那時佛寺之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佛教可見確也曾在東土闊過。 不過到了唐朝,唐朝的皇帝李淵和李世民為了鼓吹皇權天授,就把道教之祖太上老君李聃抬出來認作自己的祖先,並大力鼓勵發展道教。此消彼長,於是佛教的地位被貶低,手腳被束縛了,難以擴展了。 這個時候,佛教圈的香火大受影響,信徒減少,自然老大不滿意了。如來佛在一次集會上尋借口攻擊東土的大唐圈子道:「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誑,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 於是由如來佛的徒弟觀音菩薩出馬,拉攏了被仙界懲罰的天蓬元帥、捲簾大將、孫悟空,玉龍,並讓轉世為唐僧玄奘的佛教圈如來佛以前犯錯誤的二弟子金蟬子挂帥,組成了大唐取經團。觀音為了爭取大唐這個圈子的支持,說辭和如來佛的迥然不同,觀音對大唐的統治者唐太宗說:「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曾經殺人無數,為了當皇帝甚至幹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急待化解冤孽的唐太宗果然上鉤。他滿心歡喜,於是派遣唐僧為取經人,並和唐僧結拜為兄弟。 取經團這個小圈子起初並不團結,孫悟空自由慣了,他本領高強,經歷豐富,識別妖魔的手段高於取經團的其他人,自然心高氣傲。他雖被五行山壓了五百年,反思卻並不徹底,自由主義的尾巴經常會露一露。後來一怒之下,還曾棄了唐僧遠走高飛。結果後來被觀音施計套上緊箍咒,讓唐僧時時念咒教導他:不要逞能,不要連累我,不要拋棄我,不要濫殺無辜。眾神仙和豬八戒、沙和尚也鼓勵和鞭策他,人間的疾苦也激發他的仁義之心,終於使得孫悟空自覺不自覺地從一個有鮮明個性的個人英雄主義者,一個追求長生自度的自私自利的小乘者,漸漸地轉化成長為替大眾著想普度眾生的大乘集體主義者。豬八戒曾是天宮的一名中層幹部,因為生活腐化,酒醉亂性,調戲嫦娥,被貶凡間成妖。後來雖然加入了取經團,但那「寡人好色」「寡人好貨」貪生怕死拍馬屁打小報告誹謗貪污好大喜功之類的官僚毛病也時不時地露一露。不過在唐僧的敦敦教導下,孫悟空的威逼利誘之下,沙和尚和小玉龍等人的協助下,也終於完成了他的取經使命。唐僧肉眼凡胎,難辨真假善惡,一味的老好好耳根軟,做錯了不少事,冤枉了孫悟空多次。好在他取經的決心是堅定的,內心的出發點是慈悲善良的,處處為他人著想,不貪色不貪財,在知道自己做錯了之後,能夠虛心吸取教訓改正自己的錯誤。所以能夠把眾徒弟緊緊團結在自己的身邊,終於為大唐圈取得了真經。 在《西遊記》中,你處處可以見到圈子的妙用。為了維護自己的圈子,唐太宗的舊屬下陰間的崔判官可以改寫生死簿;唐太宗可以讓百姓劉全服毒而死送禮物與閻王報恩。為了維護自己的圈子,天宮圈,道教圈和佛教圈不僅處處袒護和自己親近的人,還和妖魔圈的妖魔一起給取經團設置障礙來刁難取經團。為了維護自己的圈子,玉帝可以把打碎琉璃盞的沙僧貶下凡塵,並每七日讓他吃一次飛劍穿身的痛苦;玉帝可以把燒毀了殿上明珠的龍王之子小玉龍處死;玉帝可以因為鳳仙郡郡守推翻了齋天的素供喂狗,就讓鳳仙郡大旱三年,三停人餓死兩停。為了維護自己的圈子,道教圈可以讓虎力大仙、羊力大仙、鹿力大仙三個妖魔在車遲國要雨得雨,要風得風,並把僧人當道人的奴隸。為了維護自己的圈子,如來佛可以袒護自己的舅舅,那吃了整個獅駝國人口的鵬魔王;可以袒護向唐僧索要賄賂的弟子阿難,迦葉,說什麼「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為了踏進長生的圈子,觀音院的主持可以不辨善惡與妖魔為伍;白骨精、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紅孩兒、小鼉龍、金魚精、青牛精、黃眉怪、蜘蛛精、蜈蚣精、獅魔王、象魔王、鵬魔王、豹子精、犀牛精等可以殺人吃人。 尤其是孫悟空在金兜洞遇見那青牛精牛,青牛精有一個圈子,水火不侵,可以套取任何兵器。孫悟空的武藝是那青牛精比不上的,可是那青牛精一用圈子,孫悟空的金箍棒便被套牢收了去,孫悟空搬去了天上地下諸多神兵神將都不管用。如來知道這青牛精的底細,卻不肯說,非要讓自己的手下羅漢試一試手段,降不住了那青牛精,才告訴孫悟空那青牛精的主人就是太上老君。從側面也看出佛教和道教兩個圈子間的明爭暗鬥。 經過一番取經的經歷之後,本是叱吒風雲的鬥士孫悟空才知道,原以為他們這個取經團是一個反腐敗反特權剷除黑惡勢力的強勢群體,原來在巨大的圈子社會面前,自己固然鬥不過那些圈子的首腦,那些圈子首腦的法寶或手下或坐騎自己也趕不上。如太上老君的金剛琢、芭蕉扇;觀音菩薩的救命毫毛,清凈瓶;如來佛的五指山、降龍禪杖、其舅舅鵬魔王等;玉帝手下的昴日星官,二郎神,捉犀牛怪的四木禽星等;彌勒佛的人種袋;幽冥地獄的幕後老闆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騎九頭獅子等等。論力氣,自己連觀音菩薩手下的一隻烏龜也比不上,那烏龜可以馱起一海的水來,自己卻會被三座大山壓倒。論關係,道教圈,佛教圈、天宮圈、幽冥圈都是經營了千萬年,人脈深厚,自己修行不過千年,自是萬萬不敵。我們來看,那些和大唐取經團搗亂的妖精們,是誰圈子裡的,如太上老君的兩個童子,觀音菩薩的坐騎,太陰星君的玉兔等,自然在其被打敗將要被殺時,有那圈子裡的人前來說情營救。凡是沒有圈子後台的妖精們,要不去像紅孩兒、牛魔王、黃風怪,蜈蚣精等等做那些佛教道教天宮圈子裡的人的跟班或坐騎,就如白骨精,狐狸精、豹子精、蜘蛛精、蠍子精、六耳獼猴、木妖蛇怪等,都被就地殲滅。也難怪孫悟空看到觀音菩薩為了降服黑熊怪變成妖精,不由開玩笑道:「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觀音菩薩回的也妙:「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 所以孫悟空看懂了這些之後,曾經失望地自思自忖,以心問心道:「這都是我佛如來坐在那極樂之境,沒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經!若果有心勸善,理當送上東土,卻不是個萬古流傳?只是捨不得送去,卻教我等來取。怎知道苦歷千山,今朝到此喪命!罷,罷,罷!老孫且駕個筋斗雲,去見如來,備言前事。若肯把經與我送上東土,一則傳揚善果,二則了我等心愿;若不肯與我,教他把松箍兒咒念念,退下這個箍子,交還與他,老孫還歸本洞,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罷。」 在這些擁有強大實力的圈子面前,孫悟空這個取經團的圈子不過是一個弱勢群體而已。就是那些在百姓面前看似至高無上的帝王高官,一旦得罪了那些更高一層的神靈,神靈的報復也是非常殘酷的。烏雞國國王綁了文殊菩薩浸泡水中三日,如來佛就派文殊菩薩的坐騎青毛獅子把烏雞國國王淹死在井裡泡了三年,並冒充烏雞國王。朱紫國的國王射傷了孔雀明王菩薩的孩子,觀音菩薩的坐騎金毛吼就搶了朱紫國國王的王后做懲罰。 既然知道這些,孫悟空卻不拋棄,不放棄,依然堅持在繼續取真經的道路上。但他不再像當初大鬧天宮那樣自不量力,硬拼各圈子的眾大高手。而是學會了能打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以夷制夷,用圈子制圈子的方法。孫悟空在取經途中,真可謂困難重重。一旦遇到自己難以制服的對手,他就不分佛教圈、道教圈、天宮圈,到處求朋告友,打通一切自己可以打通的關係,以智鬥智,終於贏得了掃蕩群魔取回真經的勝利。 據說,唐僧取經歸來,唐太宗待之甚厚,還親自寫下了《聖教序》道:「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來慶祝這一盛事。而普度眾生的大乘真經的傳播,也從此改變打破了我國只知為我自度的小乘佛法局面。 是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中,免不了會形成以各種利益為中心目的的大大小小的圈子。我們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這些圈子的影響。唐太宗之時,佛教、道教、儒教都得到了尊重,多重文化的存在同時也促進了大唐政治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這是政治各圈子平衡的結果。唐太宗的聖明治世,也是以史為鏡的結果。他目睹了隋唐興亡的整個過程,知道統治者的圈子就像舟船,而老百姓的圈子就像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他能儘力調整官府和百姓之間圈子的平衡。吳兢在其書《貞觀政要》中如此稱讚唐太宗所經營的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官吏多自清謹,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僅二十九人。又頻致豐稔,米斗三錢,馬牛布野,外戶不閉,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司馬光更是將高山仰止一般的讚譽送給了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而孫悟空這一神話中的人物,在《西遊記》故事的尾聲里,在人們穿越虛幻的目光中,終成正果,穿上了斗戰勝佛的戰袍。守護著正義和希望。我們從孫悟空巧妙地運用各種圈子,來實現「玉宇澄清萬里埃」的目的經歷中,另外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倒數第2章、白龍馬、孫悟空成佛後,有何驚人變化?
※孫悟空最強的神通竟然是通天教主傳授的,通天教主為何幫助孫悟空
※悟空傳中的孫悟空和西遊記里的孫悟空有什麼不同?
※西遊記,孫悟空在花果山稱王,為何馬上就有七十二洞妖王來投奔?
※孫悟空本領那麼大,玉帝身邊明明缺猛將,為何偏偏不肯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