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內容有關治家
06-26
[ 來源:貴州日報 | 發布日期:2014-03-17 ]儲瑞耕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問題有兩個要點:一是風要正,要有檔次;二要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幾代人共同遵守。成為一種習慣動作,而不需要任何外來的強制。「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紅燈記》里的唱詞,包含了人的成長與家庭環境、家風、家規的關係。我們分析成功人士的經驗之道——比如自立、拼搏、刻苦,比如仁義、助人、涵養:常常可以從他們的家庭環境中尋求到基本來源、基本點。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於治家的內容,比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提倡家庭要「積善」。明代曾經有《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當然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許多東西對我們今天的「家風」討論仍然有積極的啟示意義。比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餘歡」……《朱子治家格言》還涉及了家與國的關係:「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說到「家風」問題,有一點值得強調:道德與法律這樣兩條杠杠到什麼時代、什麼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遵守。家庭關係中通常涉及的是道德問題,比如尊老愛幼,團結互助,謙虛禮讓,設身處地,善解人意,甘願吃虧,等等,注重道德自律的家庭成員,才能夠在家庭中享有威信,才有資格成為家庭的中流砥柱。當然家庭關係中也有法律問題,比如個人隱私,財產繼承等等,這樣的問題完全依靠道德自律往往就解決不周全,而且弄不好還會「顯失公平」,於是就需要用法律來規範和約束相關的方方面面。今天討論「家風」、「家規」的現實和長久意義。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大發展,許多新東西出來了,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近年又出來「拆二代」。從家庭關係這個視角看問題,所謂「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相當程度上都不是年輕人自己人生努力的結果,而是對祖宗、父母的「天然繼承」。正因為「財富和幸福來得太過容易」,這些年輕人最容易墮入驕奢淫逸,無所作為,他們中的一部分,也最容易失去道德榮譽感和奮鬥精神,如果加上有的家庭的「家風」、「家規」本來就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樣的年輕人們就很可能成為類似舊時代的「紈絝子弟」和「惡少」類人物。家庭連著地方、社會和國家,所謂「家門不幸出孽子」,必然禍害社會,成為家庭、地方、社會的破壞因素。這是我們今天討論「家風」、「家規」的現實和長久意義之一。好的「家風」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養成的,它需要長期的「潤物細無聲」。一個人在家庭中尊老愛幼,謙虛謹慎,克勤克儉,嚴格自律,講原則,重正氣,他(她)在單位里、社會上也必然能夠表現良好;反之,一個人在家庭中我行我素,沒規沒矩,無法無天,無情無義,耍奸使壞,損人利己,既不把道德要求放在眼裡,也不把法律規矩放在眼裡,比如在家庭財產問題上,根本不懂得什麼叫尊重人,甚至在與父母的關係中信奉「我的就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視「吃父母」、「啃老」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而當涉及贍養父母、幫助有困難的家庭成員,則就是另外一付惡劣的態度——「拔一毛而不為」。這樣的人,久而久之,就不免成為家庭的孽子,社會的敗類。好的「家風」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養成的,它需要長期的「潤物細無聲」。對於青少年來講,要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鍊。從這個意義上講,上一代、老一輩,就應當起到一個正面影響的、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身教重於言教,為人父母、長輩,對於養成好的「家風」其作用舉足重輕。可是我們痛心地看到:近些年來一個又一個被揭露出來的貪污腐敗分子、「裸官」之類,以及那些尚未被揭露出來的有這樣那樣經濟犯罪問題的幹部人等——他們往往都是各自家庭的主要成員,那麼他們的這些危險表現,只能說明這樣家庭的「家風」教育一定成問題!這些人一定會因為自己的違反黨紀國法而身敗名裂,而且必然禍及他們的家庭成員,請問:當他們罪責加身,鋃鐺入獄,何以面對自己的父母長輩、妻兒老小?如何侈談對自己的下一輩去進行「家風」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風、家規」,不僅是一家一戶的事情,而且事關黨風和社會風氣,是時代的事情、國家的事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