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供養

《賢愚經?卷九》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比丘們興起這樣的疑問:「賢者阿難過去生是修持何種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勝果報,能將佛陀所宣說的微妙教法,全部憶持不忘,一字也不漏失?」於是眾比丘便前往佛陀的住所,請求世尊開示。慈悲的佛陀於是將阿難尊者過去生的因緣果報娓娓道來。

無數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彌住在一起修行。師父愛徒心切,要求非常嚴格,除了須托缽外,每天還規定弟子精進用功,背誦經典。這位沙彌原本就很喜歡誦經,只是苦於飲食等資具不足,需要外出托缽。托缽若是順利,便有充足的時間用功,若是不順利,回寺時間晚了,便會耽誤功課而見責於師父。

一天,沙彌托缽時間結束得晚,想到今日又無法完成師父所規定的功課,回去必定會被師父呵責一番,於是心裡愈想愈愁苦,不禁落下淚來。這時恰逢一位長者經過,見到這位沙彌邊走邊哭,便上前關心詢問。沙彌回答:「長者,您有所不知,我師父非常關心我的道業,所以規定我要每天誦經。如果誦經足數,師父便很歡喜,如果沒有完成功課,便會加以責備。

不過,因為我每天還要外出托缽,所以誦經時間的多寡,就端看托缽順不順利。今日我托缽結束得晚,想到回去無法完成功課,必定會惹師父生氣,所以才忍不住難過掉淚。」長者聽了之後,很懇切地告訴沙彌:「請您不要再難過了,以後就請您天天到我家來接受我的供養,我很歡喜能供養您飲食,讓您能專心誦經用功。」從此以後,沙彌在長者的供養下,每天都能專心誦學,師父規定的功課再多,也都能如期完成。

佛陀告訴大眾:「故事中的那位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彌即是我,供養飲食的長者就是阿難。阿難由於過去生誠心護持修行人用功辦道,修了大福報,所以今生才能聽聞法音一字不失,獲得如此殊勝的果報。」諸比丘聽佛宣說阿難的總持因緣,都生大歡喜心,信受奉行。

《法苑珠林.卷五十五》在佛陀時代,當時的僧眾都是到城裡去托缽化緣。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們到城中托缽,來到一梵志家門口。屋裏忙著煮飯的婦人,忽然覺得四周光明普照,讓人有一種柔和舒服的感覺。婦人回頭,看到佛陀及弟子們站在門口,佛陀的相好端嚴及比丘們的嚴整威儀,由衷生起歡喜恭敬的心,想把剛煮好的飯供養佛陀,但是又擔心被不信佛法的丈夫發現,必然會使丈夫心生怨恨。

這時悲心油然生起,慚愧自己的罪業,生為女身,處處受制於人,不能自主。然而,婦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將飯盛在碗裡,壓取出飯汁,並恭敬地舀了一杓飯汁,供養佛陀。佛陀歡喜接受,並說了讚歎的偈子:「若施白象百,明珠瓔珞飾,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這時梵志從屋裡走出來,聽了覺得很奇怪,就問佛陀:「一杓的飯汁,又不值什麼錢,您說它勝於明珠瓔珞等寶物與象馬車乘布施給一般人,這樣說未免太欺騙人了,我們如何能夠相信?」佛陀慈悲地回答:「我從久遠劫來,一向勤修六度,所說所做,都是誠實不虛,才能感得現在的果報。如果是妄語,怎能有辦法得到這樣的果報呢?我現在問你,你要至誠的回答。你往返舍衛城到羅閱城的路上,有沒有看到一棵幾十丈高,可以庇蔭五百輛人車的大尼拘陀樹?」梵志回答:「有看過。」

佛陀又問:「你既然知道這棵大樹,而當初所下的種子有多大呢?」梵志不加思索的回答:「差不多像芥子般大。」佛陀接著說:「種子只有芥子般小,怎麼樹會那麼大呢?」梵志說:「我怎麼敢欺騙佛陀!」佛陀因此又說:「像芥子般的種子,能長出庇蔭眾人的大樹,大地能蘊育萬物的能力無可限量,是無庸置疑的。

何況佛陀是證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聖者,福德勝過一切,佛陀的大慈大悲大願力,一切眾生都要救拔。因此,即便是供養一杓飯汁,將來的收穫,也是難以計量的。」梵志因此非常深信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議的道理。

佛陀告訴阿難:「這位婦人命終之後,會女轉男身,生於天上,而後下生人間開闡佛法的深義,經過十三劫,當得成佛,名為心明如來。」梵志因此非常欽服,五體投地禮拜佛陀,並深重自責自己的愚痴,因此皈依佛門,跟隨佛陀出家。聽聞佛陀開示的四諦道理,梵志因此漏盡煩惱,且對佛法深信不疑。

《撰集百緣經》卷八有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釋迦佛時代。有一長者,財寶無量,生有一女,出生即能言語,家中百味飲食自然滿足。她的父母看見這種情形,心想:莫非她不是人而是毘舍闍鬼,就很害怕不敢接近她。

這時這個女孩開口說了一個偈:「願母聽我語,今當如實說,實非毘舍闍,今諸餘鬼等。我今實是人,業行相逐隨,善業因緣故,今獲如是報。」她說家中會有這些異象,是因為過去生中的善事隨行到這一世。

我們不是常說,善惡業是如影隨行,是跟著我們輪迴、一起帶著走的,只要還沒有受報,這個業力就一直存在。所以,她跟父母說,這是因為她的業力的緣故。這與須菩提的故事類似,須菩提一出生,家中的金銀財寶就自然多起來。後來,聽她這麼一說,女孩的父母就很歡喜,不再害怕,抱著她乳哺養育。這時她告訴父母:請替我請佛及比丘僧來應供。

佛來應供時,女孩在佛前渴仰聞法,佛即為她說四諦法,因此而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長大後告訴父母,希望能夠修行。父母應諾,於是隨佛出家,名善愛比丘尼。不久即證阿羅漢。有一次世尊帶了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走在曠野中,用餐時間到了,附近沒有食物,佛陀就告訴善愛比丘尼:汝今可設飲食供養佛僧。尋取佛缽,擲虛空中,百味飲食,自然盈滿。就這樣,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的缽中飯亦皆滿,都令豐足。爾時阿難,歎未曾有,問佛陀說:今此善愛比丘尼,宿值何福,乃能有是奇特妙事,百味飲食應念即至?原來善愛比丘尼在過去迦葉佛時代,為一大富長者家的婢女,長者設諸餚膳,欲請賓客,客人尚未到,結果迦葉佛與比丘們來乞食,婢女沒有告訴主人,就自己拿了飲食全部施與佛及眾僧。

後來客人來時沒有東西吃,就問她:準備的飯菜到哪裏去了?婢女回答:今天有佛僧在門外乞食,我將這些食物全部拿去布施了。長者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很歡喜,告訴婢女說:妳代替我們大家供養三寶、種值福田,我現在就讓妳自由,隨意所求。婢女說她要出家,長者答應了。婢女就跟著迦葉佛出家,她的福報就是不墮惡趣,在天上人中,百味飲食應心念即至,自然豐足。她的福報從迦葉佛到釋迦佛都沒間斷,因為福報沒有斷,才有機會再遇見佛;因為她的喜捨供養,又出家修行證阿羅漢。

這個故事是要告訴大家:我們供養飲食時要反思:我們供養的心是否清淨、沒有執著?是否廣大、無私?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就是修道。供養不在於內容、不在多少,而是在於自己是否能夠做到清淨喜捨,這樣的供養功德才是不可思議。現在釋迦佛不住世間,我們也不用擔心釋迦佛吃或不吃?重點在於,我們有沒有那種廣大不私的供養心?有,則福報自然而至。所以,修供養時,要心誠意正的用心觀想,觀想以廣大如虛空的百味美食,供養十方諸佛賢聖僧。

推薦閱讀:

劉素云:如果是有場無道,何談道場,無須供養
妙境長老:《普門品》之當機如法供養
三士道 11-前行4(七支供養-1禮敬/2供養支)
271.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咒272.日天咒…273.一切諸佛咒274.守門咒…275.消除守門咒…276.菩提咒…277.觀音六字大明咒…278.准提咒…

TAG: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