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關係(於慶棟)

中國式關係於慶棟493很多人認為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不但是現在,而且有悠久的歷史。所以,就和長城一樣,「關係」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了。這種觀點,實在是少見識的結果。不但是中國,任何一個法制觀念不強、陌生人規範不健全的國家都難免出現「關係時代」。更早的歐洲、先前的北美,一度出現大家族的政治裙帶和商業家族,包括家族式的黑手黨。還不說傳承兩三千年的王位世襲和貴族體制,都源於血緣的紐帶。既然,歷史上被大洋分割的人類社會,不約而同的出現了以家族、人情為紐帶的政治經濟或軍事集團。我們可以肯定,這絕不是偶然現象,而是有某種內在的規律在裡面。我們從演化的角度推演一下。剛出生的嬰兒,我們暫時認為他們沒有先天的本質差別。想想嬰兒的情況,作為「父母身上的一塊肉」,被父母捧在手心,獲得無微不至的關懷。從家長來看,愛孩子乃是出自天性,因為一定程度上講,他或她就是自己,而且是更年輕的未來的自己,是自己生命的繁衍。從孩子來看,自然會對衣食父母產生依戀,他們代表著無私的愛、安全感、信賴感,代表著變動世界裡唯一的安全港灣。父母兄弟一起生活一二十年,在生活中相互依偎,相互取暖,感情自然是十分親密。用詹姆士的自我觀分析,他們都視對方為自己的一部分,彼此建立起認同感。這種認同感能夠突破身體,讓靈魂糾纏在一起。在強烈的認同中,悲傷彼此的悲傷,快樂彼此的快樂,同榮辱,共進退。外界的人和家庭感情比起來就無足輕重了。自然生活中,較多交往的還有親戚,鄉親鄰里,朋友,同事等等。在實際的交際中,會發生不同的情感聯繫和認同。一般來說,交往時間長,互動多的關係更親密,認同度更高。我們以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為例。古代的中國,交通不發達,又是農業立國,很多人數代居住在固定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樣,日日見面打交道的都是鄰里鄉親。這種日常交際,建立的感情必然十分深厚,自然具有強烈的對家鄉、土地、鄰里的認同感。這些人面對陌生的外來者或是外鄉人的時候,感情自然的傾向「自己人」。按照同樣的原理,中國形成了從父母子女開始,到親戚,朋友,鄉親,再到君臣的層層倫理規範。這不是生硬的規定,它植根於中國古代鄉土社會的現狀,植根於人們日常生活的磨合交際,植根於人自發的感情。我們談談基於自然交往的認同感,如何生存行事的。基於自然認同的兄弟、父子,彼此了解,情感深厚,心心相印,榮辱與共,禍福同享,可為彼此捨生忘死,。當成員要在社會上建功立業的時候,自然會彼此扶持。不因為別的,就建立在強烈的情感上,一榮俱榮,一辱俱辱,為兄弟父子,就是為自己,兩者是一體的。這種情況下,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戰爭,無論是從信息溝通上、從信任上、從協調上、從成功的動力上,都是最佳的選擇。我們對比一下由陌生人組成的經濟或軍事組織,就可以看出家族的優勢。首先,陌生人彼此不了解,需要花費較多的溝通成本,更別說要到默契的程度了。第二,陌生人之間信任難以建立,即便是有允諾、有契約,又如何能夠保證能夠很好的遵守呢?而家庭基於固有的凝聚力,成員彼此信任,很少在背後搞小動作。既是基於感情,又是基於違規的大成本(一旦存私利被發現,會傷害家庭感情)。第三,陌生人的組織認同度低。陌生人在組織生活中,對自己利益的認同比對任何他人的認同都強烈,除了關心自己的利益之外,很少真心的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而家庭運作中,成員之間有強烈的榮辱與共的認同感,強烈的一體感,適宜集體運作。第四,陌生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比較不容易相互妥協。而家庭成員基於強烈的感情和家族共同體的維護,傾向於協商,各退一步,維持共同體。第五,陌生人沒有情感聯繫,只有最基礎的組織規範。而基於自然情感的父子兄弟,一衣帶水,情誼相通,願意為對方犧牲很多東西,更樂於彼此幫助,以對方過上好生活為樂。這種種特點,都說明了基於自然感情共同體的運作有巨大的優越性。所以我們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所以我們說,關係是自然交際發展成的紐帶。人類社會起初就是在這種紐帶的連接下,組織起來的。自然交際是感情的連接和認同,是靈魂的糾纏。上面以家庭成員的認同情感為例,是先有自然的感情,然後共同行事業。這就好像好朋友一起創業一樣,先有情感認同,後一起做事。另一種是,為了在一起做事,交際互動成朋友,成父子兄弟。為了達成像上面所描述的家族認同的巨大威力,把政治、經濟、軍事的運作關係,變成類似父子兄弟的情感認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搞關係」。把生人搞成熟人,把領導搞成父親兄長,把下屬搞成兒子小弟,把女人搞成姐妹或老婆情人,把男人搞成兄弟朋友。通過社會關係的家庭化,社會交際的情感化,彼此之間的關係就轉化了。通過援引家庭的感情體驗,推及到陌生交際中,冷冷的生人交際,變成了情感交流,產生了共同體的認同。有了這種認同,彼此更親密,甚至可以當做一體,彼此互相幫助自是情理之中。有什麼理由不幫自己?有什麼理由不幫自己人呢?搞關係完全可以效法自然情感的生成方式:一是利用簡單暴露效應。即常常見面,經常聯繫。無論他人如何,簡單的熟悉就能引起好感。二是示好,人更傾向於喜歡喜歡自己的人。主動示好,表示喜歡,對方也會喜歡上你的。和喜歡自己的人在一起,能印證自我的良好感覺。三是說好聽的話。人樂於聽好話,這裡面有兩種因素:通過他人的頭腦意見,確定良好的自我感覺。另一方面,即使明白對方的話是誇張的逢迎,心內也洋洋得意。因為必是自己的某種特質或地位,令對方放下尊嚴,討好自己。四是送禮物,為對方辦事情,主動滿足其需求,且不要回報。這樣,對方就會感激,覺得自己欠了人情債。要麼就會感動,覺得獲得了超乎尋常的友誼。無論哪種情況,對方都有投桃報李的傾向。五是尋找其興趣點,擴大交流,形成某種同志或是同趣,生成認同感,一體感。六是參加一些共同活動,共同的歡樂或悲傷的體驗,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尤其是共同的快樂體驗。比如夜總會的生活,就是共同娛樂。七是分享秘密。分享秘密是感情加深的象徵,是值得信任的表示。當人覺得自己被信任,會體會到自我的價值感,從而會對對方產生感激和喜愛。八是,辦任何能讓對方高興的事情。在人的心智組織中,會喜愛讓自己快樂的東西,如果你是他快樂的原因,自然也就獲得了他的喜愛。讓他快樂的可能有:美貌、良好的形象、幽默的談吐、有吸引力的談話能力、有吸引力的氣質、有吸引力的思想、可敬重的品格,等等。九是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對某些事物的態度和信念。表明自己的支持立場,獲得認同。十是救人於危難。人特別會感激在落魄的時候幫助自己的人,因為特別需要,所以回饋心也強烈。特別會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心情。十一是尋找其開心的時候,提出要求。人的心境會對外界染色,好心情能覺得艷陽高照,壞心情能覺得寒冬臘月。開心的時候,你在他眼中也變好了。我們再研究一下酒場文化。酒是麻醉品,巧妙在並不真正蒙蔽思維,它使人放鬆警惕,放開心情,緩解緊張,減弱自我控制。陌生初談,難免生硬。而酒精使人放鬆,敞開心胸。喝了酒的人,能說些清醒狀態下不會說的話,做些清醒時不會做的事。反過來,說過這些話,一起做過這些事的人,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在一起喝過酒的人,是共同經歷了一種獨特體驗的人,就像一起玩了真心話大冒險,體驗了降低內心防禦的經驗。而彼此降低內心防禦,不正是親密朋友才做的事嗎?總結一下,搞關係適用於陌生人,根據的經驗來源於日常生活的親密體驗。將個人生活的情感體驗推及出去,用來締結友誼和感情。從而擴大交際圈,將關係轉化為利益。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乃是一種聰明的交際策略。但是,我們應該明白,很多的交際並不是基於心理的親密情感,而是把感情作為投資的要素,目的是為了相互交易。雖然,很多電影的主題,都是描述人原本以私利為目的的接近,在交往的過程中發生了真正的友誼或是愛情。但我們要知道,大多數的搞關係仍然是以感情為幌子的利益勾結而已。其實雙方都明白,彼此的感情並不像表面上那樣親密,內心沒有那種真正的情感認同。稱兄道弟不過是為了降低彼此的生疏和疑慮。如此看來,真正的情感投資,以誠待人屬於高明的搞關係。利用感情投資,相互勾結,屬於大眾化的低層次。我們繼續深入一點,為什麼中國的關係風如此濃烈,而歐美的文化卻較少如此。是國民性的問題嗎?不是。這是歷史發展階段的問題。在較早時代,農業社會,交通不發達,信息閉塞,人口流動受限。社會是塊狀組織,每一塊都擁有以自發交際發展起來的規矩和風俗,國家控制塊狀之間的關係,而較少直接管理塊內的活動。塊內的鄉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鄉民自治。從二千年前的封建,到其後的專制集權,表明了國家統一控制力量的增強。中國直到近三十年,人口才真正的流動充裕。這有很深的社會背景,傳統的家族生產方式中,雖然家族組織擁有巨大的凝聚力和組織力量,但是卻不利於個人能力的優化配置。如何理解呢?個人能力在家族的框架里分工,共同生產。雖然成員之間關係深厚,但是少數家族成員之間的能力未必是互洽的。更有可能是A家族的某成員,和B家族的某成員之間的能力更能互補,結合起來有更大的生產力。傳統的小區域的勞動分工,不利於釋放更大的生產力。假如允許勞動力自由流動,就可以在市場「看不見手」的引導下,達到最大效率的分工合作,從而極大的促進社會效率。但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也帶來了另外的問題:瓦解了原來自然感情的紐帶,要基於陌生人的關係來重新組織生產。失去了深厚情感的基礎、鄉土社會的道德和可監督性,大量的犯罪和道德敗壞也隨之產生了。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家人組織生產,成員之間彼此親愛,榮辱與共,很少互相欺騙,家庭的情感和倫理能夠補充生產的規範。而陌生人之間幾乎沒有情感聯繫,沒有深刻認同,在組織生活中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和快樂。為了自己,而欺騙他人,損害組織,絲毫沒有心理障礙。再加上人員的大量流動,如果沒有很好的社會管理,很難定位個人,完全可以干一票就走,而不必擔心被發現。 以空間聚居為基礎的鄉土社會,轉變為以工作和私交為主要關係的現代城市社會。鄰里已經變成了陌生人,而生活和工作接觸的大多數也類似陌生人。相對於鄉土社會,每個人需要接觸的人更多了,但這種接觸卻很疏離。這就要求社會管理和規範也要發生相應的改變,民間個體還是按照生活慣性,想把陌生人的情境變成熟悉的鄉土情境,從而用原來的生活方式來交往。這就是搞關係的社會心理機制。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也是人類的一種應對智慧。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搞關係的動機大多數是為了讓陌生人彼此了解,打消接觸的疑慮。而拉關係又要耗費每個人的大量時間和金錢,這都算是生產的成本。這些成本加起來,很不利於社會的發展。我們還有另一種更有效率的解決方式和規範。鑒於陌生人之間的自然接觸不夠,我們可以建立基於陌生人的文化和普遍規範,加強第三方的監督和服務,從而建立新的社會相應機制。用條文和契約協商,代替私人情感紐帶,再配上堅決的法制支持和規範。在熟人社會中,人的關係彼此相熟,道德情感、輿論約束力量巨大。在生人社會中,人的關係彼此陌生,人員流動大。開始的交往建立在有罪推定上,先小人後君子,用合同和法律打消陌生的疑慮,從而使情感淡漠的人,也可以順利的組織生產。當代中國有法律,有契約,但是法制不健全、缺少普遍的法制精神、政府服務不力。如果政府提供的環境,不足以保證生人交往的安全,個體就會自發的按照自己的方式,通過搞關係,把生人變成熟人來交往。這是耗費社會成本的做法,如果政府能夠提供一個安全的法制環境,減少生人交往的成本,大大減弱關係風。不搞關係就能達到的事情,何必又耗費成本去做呢。所以,現代中國盛行的關係文化,我們可以歸結為政府的失職。工業化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已經變化,而政府並沒有推行完善的相應的新規範。失職的結果是,個體雙方、國家、企業都擔負起巨大的經濟和道德成本,當事人還要逢場作戲、卑躬屈膝,虛與委蛇,阿諛奉承,逼出一群偽君子,一群真小人,一群貪腐的官員,一群移民精英,一個惡化的社會生態。降低生產效率,降低居民幸福感。一個好的社會,就是通過好的價值和規範,促進整個社會的生產和國民幸福。同樣,不好的價值和規範,降低社會的生產,能夠使所有生活於其中的人,惶惶不安,滿腹焦慮。很明顯,新社會形態下的規範要規制生人文化,為陌生人之間的交往提供保障。法制精神就是解決辦法之一。法制不同於韓非子提倡的法家:法家視法律為君王統治的工具;而法制精神則視法律具有超越任何個人的神聖性,它是共同體自治權力的體現,任何個人都是法律制定的參與者,又都有遵守的義務。法制只不過是種制度,而法制精神則要求公民精神的覺醒,以及理性精神的認同。公民精神,就是視自己為國家權力形成的一員,擁有協議下的自由和權利,任何人不得干涉。而不是像往常一樣,視自己為當權者統治的居民,被動的接受法律的任何條文。理性精神,是把理性作為行事最高法則的精神,和前者相應相成。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觀點,如果要我改變觀點,那麼好,給我理由。唯有具有理性精神,公民才能質詢代理人的政策,才能思考自己的利益和權利,而不是像往常一樣,無條件的信賴上帝或是聖人。公民精神,是自我權利的覺醒,是對抽象原則的情感。理性精神,解釋什麼是自己的權利,並把判斷的權力交到自己手中。唯有依靠理性精神,公民精神才能得到貫徹。中國自五四運動運動以來,倡導科學和民主。如今,一百年馬上要過去了,中國有了科學和民主的形式,卻依然沒有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就是理性精神。民主精神,並非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是個人權利的覺醒,是捍衛個人利益的無上榮光。我們把話題轉回來,搞關係無非就是將人的關係自然化、經驗化,還原成日常的交際行為。日常交際固然具有情感的生動性,但不能處理大量的生人互動,而生人交際則是當代社會所需要的。這樣,新時代要求超脫具體的自然交際,為生人建立一個合宜的規範和禮儀,包括建立新的道德和價值觀,從而使社會活動順暢進行。新的規範,不同於日常互動自發形成的規範和自然情感,他依賴於在一種基礎原則上的推演,這種推演的結論以及結論的意義,可能已經不是直觀所能把握的了。這樣,理性就成為新社會的必要要素,它既服務於法律的制定,又服務於法律的理解。熟人社會中,人們之所以能夠和諧相處,乃是在於磨合之中產生的規範,和相處產生的認同情感。而生人社會規範的建立完全不同,生人之間素昧平生,沒有日常的頻繁互動和感情連接。這就要求新規範,訴於每個人最基本的同類認同,最普遍接受的行為方式。(該文所表述的內容為作者本人觀點,與《炎黃春秋》雜誌及炎黃春秋網的觀點和立場無關。)
推薦閱讀:

·【中國畫 寫意山水的布勢構圖解析】·(下)
{原創·傳記}中國歷代帝王小傳之四·漢高祖劉邦傳
調查稱超8成在法中國妓女曾被嫖客施暴
《中國命理學史論》對梁湘潤老師的評價(一)
有束腰管腳帳小几 | 中國木工愛好者

TAG:中國 | 中國式 | 關係 | 中國式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