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循環的出版業
前兩天在網上看見一個神級吐槽貼《中國實體書店崩潰的真相》(鏈接:http://www.vjianke.com/ZUKT6.clip#ZUKT3 ),真是淋漓盡致啊。關於獨立書店崩潰的事我們已說得太多,書店老闆們訴說的冤屈已經太多,學者們的分析和評論已經太多。而真正把出版這個行業的破棉絮翻出來,讓大家看看裡面已經布滿了的虱子和跳蚤的,卻太少。
我試著歸納一下這個網友的觀點:
一、書店最主要的功能是展示作用。實體書店的益處就在於這裡,因為網路的展示功能非常有限。但是中國實體書店沒有什麼書可供展示,因為全是一堆爛書。
二、為什麼全是一堆爛書?因為出版行業缺乏自由,全部被國營出版社壟斷,教科書和教輔佔據了出版的主流。
三、在流通領域,新華書店系統壟斷了市場,他們所流通的書都是爛書。另外,由於壟斷,所以圖書價格虛高。
看看這段精彩的評論:「中國實體書店的崩潰,就是文化市場末端的崩潰,文化銷售系統崩潰,而不是什麼人的習慣的變化,這個崩潰也是整個腐朽的中國出版系統崩潰的前兆和預兆。」
我不能再同意這個網友的分析和評論了。因此,這篇專欄算是對這個不知名的網友的致敬和延展。在我看來,中國的整個出版行業都是一個罪惡的行業,他們矮化了這個民族的知識品質,正在謀殺整個民族的精神世界。自然,我也深刻地明白,我不能將所有的問題都推諉給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而是整個國家的出版體制被局限在罪惡的泥沼之中,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本身就是這個罪惡行業的受害者。
另外,我是出版業的局外人,但我是一個足夠資格的觀察者和消費者。我只能從現象的角度上去分析和評論,但是我卻同時又足夠自信我所觀察到的,是常識支持下的真相。
任何一個國家的出版行業,無非由以下幾個因素構成:寫作者、出版社、書店。讀者是這個行業的終端,他們最後的選擇決定了這個行業的興衰浮沉。但是可惜,讀者卻是中國出版業中最無權的群體,被出版所欺騙、誤導、拋棄。
作者是出版業的起點。但是中國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一群可憐人。我的上一本著作《彷徨的帝國》是一本時評集。從第一篇稿子到最後出版,我花了三年的時間。實事求是地說,我拿了二茬稿費,因為其中的稿子多數在媒體上發表過。你知道我一共賺了多少錢嗎?我拿到手的稿費一共只有1萬多人民幣。
當然你也猜到了,我不是一個專業的寫作者。我有其它的工作。因此寫書只是我非常額外的工作。中國大多數的作者都是非職業作者,他們有「正經」的工作。因此,儘管他們從出版社那裡只能獲得極其稀少的報酬,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出書是獲得聲名和職業認可的一種行為,只好不計較收入了。
我的一個美國朋友是職業撰稿人。他經常給《紐約時報》等媒體寫稿。稿費出入很大,最高的稿費可以拿到一個單詞2美元,差的時候是2毛美元。他的企盼就是用這些錢養著自己,然後用更多的時間寫書。他用寫書賺的錢買房子,買車子,養孩子。是的,在美國,作家是一個正經的職業。
在中國,教授、研究人員、專家寫的書基本都不是給公眾看的,而是評職稱,或者行內人相互意淫。要知道,在歐美國家,他們需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去寫給大眾看的書,一方面,他們可以從此獲得可觀的收益;另一方面,這也是他們的一部分社會職責。
中國有沒有靠寫書發達的?當然,基本上都是寫小說的。這就是我接著要說的出版。中國現在的出版基本上有兩類:國營出版和民營出版。國營出版社就是個官僚衙門,他們根本不需要了解市場,而是平安度日。可能有些國營出版社的編輯要叫屈:我們也要報題,也有業績壓力啊。可是真的:不就是你們總編社長滿意就行了嗎?總編社長們有學術愛好的,出些有價值的學術書,有藝術愛好的,出些藝術書。等等。但是讀者的需求,恐怕沒有人在乎。
民營書店呢?真的不好意思。我查了一下磨鐵的書單:起碼80%以上都是小說或者其它類型的暢銷書。至於嚴肅的學術著作,那是極少的。我也無從責怪磨鐵、萬榕等等這些民營出版商。他們在夾縫中生存,書號是要錢買的,進渠道是要買路錢的,宣傳還是要錢的。不出這些暢銷書,你當他們做慈善嗎?
然後才是書店。我在國外的書店裡極少看見什麼教材教輔。說句實話那玩意兒沒什麼作用。每個學校都是自己出題的,連同一個城市裡的大學,出的題都完全不一樣,你出什麼教科書?在國外書店裡,可購買書籍的數量實在是太龐大了,這和中國的現實相差實在太遠。中國即便是非常靠譜的獨立書店,它的靠譜書籍的總數量也是有限的。
至少在我自己的買書經歷中,中國的實體書店,無論國營還是獨立,在以下幾方面都是極差的:一,分類。書店必須有極其細分的種類劃分,以便不同興趣的讀者能夠迅速找到自己的興趣。中國書店只有大而化之的幾種;二,排列。即便你找到自己興趣的那個類別,我真的不知道書店是如何排序的,照我看他們就是隨機,而美國就是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順序;三,翻閱的便利性。中國的書店陳列就是禁止讀者細讀的。他們害怕你看了書不買。而國外的書店有凳子,有地毯,有梯子,讓你可以有時間充分而細緻地了解你想要購買的書籍。
看了這些,你可能還是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國外的暢銷書,包括美國、歐洲、日本,才那麼點人口基數,動輒銷售幾百萬本?而中國的書,能賣1萬本已經不得了?
這可不光是出版的事情。你也別怪中國的讀者沒有眼力勁,或者又往國情論上去貼。舉個例子。亨廷頓的《文明衝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幾乎每個學校政治系的參考書。幾乎每一政治學的學生都讀過這本書。當然,全美國的所有圖書館,都有這本書,這是多大的流通量?儘管許多學生都是買二手書,但是像這種經典學術書,許多人還是要珍藏的。
2004年我在美國的時候正值美國大選,許多人罵布希,還有許多人罵當時另外一個候選人克里。於是,關於這兩個人的書出了一打。都是暢銷書。人家要從這倆人里投票選一個當總統,你說會不會暢銷?這裡涉及什麼問題,你懂的。
所以,在歐美日這些國家,要成為暢銷書,不一定必須是小說,許多非虛構類作品都在暢銷書榜上佔據重要地位。這和國民的閱讀素質也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整個國家的機制是否能夠支撐出版的問題。國人有關心,就有書,就有銷售,就有給作者的酬勞,就有出版社的繁榮,就有書店的贏利。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而我們的出版行業就是一個根本性的惡性循環。關心的問題不能出書,銷售的都是無關痛癢的,於是銷量極低,於是作者稿費稀少,於是出版凋落,於是書店關閉。只有那些靠著教育壟斷體製做著教輔教材生意的國營機構大發其財,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精神殘廢的國人。
從這個角度上說,我認為那個網友的批判還是不夠深入。因為出版行業的問題並不是出版行業的問題,而是出版行業的管理機制以及其背後的社會管理機制的問題。這個國家許多現象上的問題,到最後都必須劍指社會制度的本質。
中國出版的實質就是:多數作者寫下了自己並不相信的文字,以求多收穫一些稿費;多數出版社出版大量的精神垃圾,以求多賣一些碼洋;多數書店堆積大量的垃圾書籍,以求欺騙更多的消費者。於是本來是社會殿堂的出版,變成了社會垃圾場。到最後,這個罪惡的行業,映射和繼續掩蓋這個沒有文化的、可恥的、墮落的社會體制。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責編:薛莉)
推薦閱讀:
※出版業告別幸福時代
※貝塔斯曼中國區CEO:出版業的數字轉型,渠道為王 | @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 | 21商評網
※圖書出版業的十二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