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說禪
心靈的自由就是解脫;
煩惱的平息就是涅槃;
生命的覺醒就是開悟;
智慧和慈悲的圓滿就是成佛。
禪之意蘊
什麼是禪
首先什麼是禪?真正的禪是不可思議,無法用語言文字和思辯來解釋的。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的時候就說過: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未曾說著一個字。一個字都沒有說,可見語言是有局限的、相對的。語言只是一種浮光掠影的概念,真正的禪法絕待圓融,是無法用語言來說明的。但是同時禪又是無處不在的,人間處處都充滿了禪機。我們說潺潺流水是禪,青青翠竹是禪,皓月當空是禪,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
禪其實是一種健康的、有智慧的生活方式,能夠放下一切執著。禪是能夠把我們從取捨得失的浮躁和緊張之中釋放出來的有效途徑,禪是能夠把我們從患得患失的憂鬱和困惑之中解脫出來的不二法門。所以,我們用禪的智慧來面對生活,一切的困難都將迎刃而解,人生道路上的崎嶇和險惡,也終將化為旖旎的本地風光。
禪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鈴木大拙在西方弘揚禪法非常有影響力。他曾經說過,禪本質上是洞察人類生命本性的藝術。她(禪)指出從奴役到自由的道路,把我們的心從一切觀念的束縛之中解脫出來,禪能夠使我們認識自己,明心見性,悟道歸元。所以,禪是人生的一道光明,使我們看清生命發展的方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大丈夫、佛。
禪是人間的般若花。有了禪,穿衣吃飯、運水搬柴,都變得神聖莊嚴,都成為當下悟道的因緣。所以說禪是智慧,禪是幽默,禪是真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禪是古老的智慧遺產,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智慧泉源。
禪是超越宗教的、直截頓悟、契入生命自由狀態的智慧方法。禪是絕對的自由,禪是生命的究竟解脫,離開解脫就沒有真正的自由了。禪宗歷代的祖師已經證明,現代的人也能夠通過領悟禪智慧而證明,在無情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面前不得自在的弱小凡夫,一旦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將是笑傲生死、活力無窮的真正強者。可見,領悟禪的智慧就能夠獲得身、心、靈的整體健康,靈性健康出輪迴。
生活之中的一切,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是禪了。
參禪下手的方法
下手的方法就是不追憶過去,不攀緣未來,也不執著於現在,只是活在當下。從宗門下來說,過去心根本上就是沒有的,有的只是現在心在回憶,所以過去心是法塵;未來心也是根本上沒有的,有的只是現在心在攀緣、在妄想,那麼也是法塵;唯有現在心,雖然也不實在,卻是我們修行唯一的下手之處。所以,宗門下修行的方法是有條件地接受現在心,現在心識流注,其餘的過去心、未來心,一概都是龜毛兔角,都是妄塵,都是根本沒有的,所以純粹是妄想,完全地否定它。
參禪開悟的方法
開悟的方法就是要超越所有的依賴,我們要放下對人的依賴,對理論的依賴,對自己所知、所能的一切依賴,這是個悖論。我們平時在凡夫的狀態之下,當遇到新的事物的時候,心就會自動地、本能地去調動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和理論,去推敲它、分析它、判斷它。要知道,這個過程之中我們就有了能所的二元對立,有了能知、所知,有了能知的心、所知的事物,那麼就有了分別心,有了取捨心,有取有舍就有輪迴,六道輪迴就在其中。「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所以其實開悟的方法,就是超越對所有的依賴。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指心靈的自由
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上保持絕對的喜悅的心,活在當下,覺知當下,這就是悟境。散亂的心到集中,即心識變成集中了,我們此時的心一直都是無住的,念念都在覺知當下,念念都與真如自性相應。又從集中變成統一,從統一到沒有執著,我們把這個沒有執著的狀態叫做無心。到了無心的階段,空的體驗也就出現了。
禪文化之中蘊含著健康長壽的秘密公認的最佳方法就是心靈養生,保持一顆禪心。比如中國佛教史上有一位寶掌千歲(寶掌禪師),從印度來到中國,他的壽命是1072歲,圓寂在湖北黃梅的老祖庵。儒家的開創者孔子也說:「仁者壽。」就是氣以寬厚者壽,言以簡默者壽,質以慈良者壽。諸葛亮也在他的《誡子書 》之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那麼淡泊明志就是定,寧靜致遠就是慧。在定慧等持,達光寧靜的心境之下,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康復力都能夠得到最佳的組合,陰陽平和。陰陽平衡以後,我們的身心就能夠和諧運行,就能夠實現身體健康無病苦。相關的醫學研究也表明,能夠保持禪心,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使我們的身體抵抗力、免疫力增強,疲勞焦慮都能夠消失,能夠使我們的炎症減輕,甚至於癌症痊癒。所以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最好的醫生就是自己。」
六祖壇經說什麼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就是告訴我們真實開悟的方法。
無念為宗
要能夠以正念來轉邪念、轉妄念;接下來當我們將邪念、妄念連根拔起的時候,正念和妄念是相對而存在的,只要我們將妄念連根拔起,我們不需要刻意保持正念而能夠常在正念之中,也就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邪正俱打卻,菩提性宛然。」也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是修無念為宗。
很多人參禪打坐,他以為我一個念頭都不起了,就是禪的境界了,我在這裡打坐我就是在修禪了,不是這樣啊。禪,不是一種特定的狀態,如果是特定的狀態你難以保持,你在家裡面,你在世俗生活之中是一種狀態,你到禪堂裡面,腿子盤起來又是一種狀態,這個狀態能夠叫禪嗎?不是了,這個可以作為禪的前行方便,但如果你認為這個就是禪,那你就錯得十萬八千里了,禪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開啟內在的智慧,開啟見性的智慧,擺脫一切的束縛,一切的桎梏而成就自由,這個才是真正的禪。
無相為體
如果你執著於外在的相,你是解塑性不解佛性,哪怕你塑佛像,哪怕你塑祖師像,你沒有能夠見性還是不夠的。所以我們要真正地塑,真正地塑是開啟我們內在的佛性,這樣地來修持。
什麼是相?簡單地說、直截地說,一切相都是由能量而形成的,你不要被這個能量吸引住,不要被它粘住就對了,所以不應住色生心,色是什麼?色是物質,一切的物質都有一種強大的能量,我們的注意力不要被這個物質的能量吸引住,這個就對了。
怎樣才能做到不被自己的心緣相所粘住呢?有幾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怎麼保持?就是你不要去分別大事、小事,在禪者的眼中,每一件事情都是勝義諦,每一件事情都是神聖的事情,我們遇到的,我們眼前要做的事情,沒有所謂大事和小事的分別,每一件事情都是神聖的事情,為什麼?因為哪怕是極微小的一件事情也是全體法界所展現的,它也是能夠讓我們當下開悟的因緣,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是神聖的事情。
第二個是在我和事情之間,我不要馬上被它吸過去,我要充分地了解、充分地警覺。
第三,我們既然不被物質的能量吸住,不被凡夫心的能量吸附住,那我們用什麼能量?用生命力的能量開啟我們真心的能量,因為我們有自信,知道「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人人都有佛性,所以直截開啟我真心的能量,我只要不被任何物質能量、任何凡夫心能量吸住的時候,我真心的能量就會開啟,真心的能量開啟以後就能夠讓我們的能量由向外走轉過來向內流,由向下流轉過來往上流,這樣是修行的地方,無相為體真正做到的話是非常妙。
無住為本
無住為本,「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而住。怎麼住?無住而住,你住在任何一點上都不對,無住而住就是真正地活在全體法界裡面, 跟任何人交往,看到任何事情都是以全體法界融入全體法界,這個是無住而住。
凡夫心總是很機械地運用知識在活,禪者就能夠無住而住地在不斷湧現的生命的智慧裡面來生活,這樣是禪者的境界。從整個社會來說,我們這個時代更加需要禪的智慧,尤其是需要禪的這種無住為本的智慧。
如何開啟美滿生活的大智慧
快樂無憂的秘訣
我們要能夠運用禪的智慧對精神除塵,使我們快樂地生活,這樣是人類健康的主題。
我們之所以有這些喜怒憂悲恐種種的情緒變化,是因為什麼?是由於心有掛礙,心有執著,因此佛陀告訴我們,放下就是我們所要追尋的。「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凡夫眾生看不破、放不下的原因是什麼?都是因為執著於萬事萬物是實有的,因為錯認為萬法實有,所以就執著了。
阻礙人的身心健康、抑制人類創造潛能發揮的根本的障礙,不在於外部的環境,而在於人的內心,在於人的思惟方式一開始就迷失在人我執和法我執里。其實,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有無限的自由、絕對的平等,但是因為我們凡夫的思惟方式一開始就迷失了,我們的心迷路了,所以才會一直去攀緣外境。
北宋時候的蘇軾,他是喜歡參悟禪理的,他寫過一首富有哲理的《琴詩》來闡述緣起性空: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於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覺得這首詩非常有趣味,很有哲理,其實他要揭示的就是緣起性空。
禪者的生活是超越一切而又能夠安祥地活在當下
懷深禪師所說: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
松風十里時來往, 笑揖峰頭月一輪。
任何時候他都是瀟洒自在的,任何時空他都是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有了禪的智慧就能夠超越生老病死的束縛,能夠成就生命的究竟的解脫,所以禪是心靈的絕對自由。
養生的方法有三大健康之術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養生的功效是: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可見,養生之道的關鍵其實是心理平衡,改善生活習慣。而禪是最究竟的、最徹底的保持心理平衡的智慧。
金錢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貪著金錢的心;
感情也不是問題,問題是你執著感情的心。
萬法都沒有過失,過失其實是在我們這顆顛倒迷亂的心,逢緣對境的時候妄執假相為實有,而起種種的貪瞋痴的念頭。禪的智慧就是開示我們要從自己所有的念頭之中解脫出來,練習不被它們困住,而不是試著去排除它們,只要不被念頭困住就好了。這樣當下就是禪的智慧。不要認為說這個禪好像很神秘,講了半天不曉得是什麼,其實很簡單,當下即是。
領悟禪的智慧為我們的心情打開一扇歡喜的門窗
有位哲人說:「宗教的主要目的,不是讓人進入天堂,而是讓天堂進入人們的心裡。」讓天堂進入我們的心中,那是什麼?我們的心很歡喜、很快樂、很自由、很自在,這樣一種快樂無憂的狀態就是天堂。
禪悟人生的目標體系就是成就生命價值的最大化
六祖大師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人生有三種境界:一種是物質生活的豐富。大部分人一輩子勞勞碌碌都是為了追逐物質生活的豐富,讓自己和家人朋友生活得更好一點。
第二種,更上一等是精神生活的豐富。它已經超越了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和貪著,而是希望能夠自我實現,自己的潛能能夠發揮出來,能夠在各個領域之中有造詣、有建樹,在人類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能夠留下自己的足跡,但是還有煩惱,還有生死的煩惱,沒有了生脫死的把握。
第三種,更上一層樓就是靈性生活的解脫。像那些開悟的禪師一樣,任何時候都是快樂無憂的。因此,放下回歸當下本自具足的智慧就是佛。你不要認為說那個禪師的境界很難達至,不曉得要修行多少年。其實你只要領悟禪的智慧,真肯放下,當下即是。
什麼是幸福 怎樣才能夠獲得幸福
每個人的回答相信都會各不相同。有些人以事業有成、家財萬貫為幸福;有些人以學識淵博為幸福;有些人就會以兩情相悅、琴瑟和鳴為幸福;有些人就以身居要職為幸福;有些人就會以健康長壽為幸福……
其實從禪來看,世間所謂的幸福,因為追求的人的內心充滿無明,往往都會變成煩惱的發源地、煩惱的根源。有些人以事業有成為幸福,不知道其實這個正是爭鬥的開始;有些人以生兒育女為幸福,不知道其實這個正是牽掛的開始。並且執著越深,傷害越大。對於感情特別執著的人,失戀就是傷害他的鋼刀;對事業特別執著的人,事業的失敗就是摧毀他的滅頂之災。
近年以來,西方的「積極心理學」被翻譯到中國來,並且受到廣泛的關注。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美國哈佛大學的泰勒博士所著的《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還有美國有一位塞利格曼博士也著有一本《真實的幸福》等等,都是提醒我們要克服完美主義,運用最優主義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
兩千多年以來,曾經滋潤過無數優秀心靈的禪的智慧,給我們怎樣的啟迪
1、要培養感召幸福的心態
我們為什麼會感到快樂呢?在於我們有能夠創造快樂的心,快樂是一種內心的感覺,真正使我們快樂的、使我們感到幸福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環境。如果我們沒有能夠創造快樂的心,再好的環境也無法使我們快樂。同樣的,我們為什麼會生煩惱呢?也是在於我們有製造煩惱的心。同樣的清風明月,我們在心情好的時候,會覺得怡然陶醉;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使我們感到寂寞蕭瑟。可見,培養感召幸福的心態是獲得幸福的根本方法,而培養感召幸福的心態應該從認識自己開始。
2、隨處作主——在生活中覺醒
我們知道,追求幸福是人類一切文明的出發點,而好好過日子是人類文明的立足點,使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永恆的幸福是文明的歸宿。
脫離了生活,一切文明都不過是塑料花,雖然鮮艷,但是沒有生命的活力,沒有香氣,如果不能夠幫助普羅大眾改善生活方式、提升生命品質,那麼,再精深、再玄妙的理論也都不過是文化的化石。
禪宗裡面提倡說:搬柴、挑水、穿衣、吃飯都是禪。事實上就是說:好好過日子就是禪,除了這個之外,並沒有另外的修行之道。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好好過日子,但是怎樣才能夠真正好好過日子呢?這個是一個看起來容易,而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六祖惠能大師就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不離世間覺」就是在生活之中覺醒,在一切境界裡面,在一切觀念裡面,在一切情緒裡面都能夠作主。
「隨處作主」是臨濟宗臨濟義玄禪師禪法的精髓。在一切境界裡面自己能夠作主,在一切情緒的波動裡面,在一切繁雜、變動的森羅萬象裡面,在一切的觀念裡面我們都能夠作主。不論成敗得失都不會影響他的主體性,任何時候都不會被自己頭腦所製造出來的假相的世界所控制,而能夠開發出這種穿透煩惱痛苦的智慧力。
轉境先轉心 隨遇而安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都說:「智者修心不修境,愚人修境不修心。」我們遇到任何環境的時候,如果不順利,有障礙,都要境不轉心轉。正如德國的文豪歌德所說:「生活就像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朝你哭。」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因為看法不一樣,所以感受就完全不一樣。
隨遇而安就是在任何遭遇裡面都能夠安祥自在,事實上外在的環境是我們心境的顯現,我們的內心是安祥的,外境也不能夠傷害我們,不能夠干擾我們,反過來如果我們的內心是貪瞋痴,貪婪、憤怒種種情緒,外境也就會傷害我們。
四祖就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一切的境緣都是沒有好醜,境是指物質環境,緣是指人事環境,一切的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都沒有好和壞,你去分別、去判斷那個好和壞的,是你的凡夫的妄心,是你的大腦思維,你一旦用大腦思維,你離你的真心本體就十萬八千里了。用大腦思維想要求道,那永遠都不會開悟,好醜起於心,好醜的分別是起於你的分別妄心。
回歸大自然
我們看潺潺的流水、迷濛的煙雨、蒼翠連綿的青山等等,我們都會覺得很愉悅,覺得很幸福。宋朝的時候有一位無門慧開禪師曾經有一個偈子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只要我們把心事放下來,隨時都可以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獲得自在安樂,得到大自然的滋養。
以智慧成就幸福的高度
我們真正領略了禪的智慧以後,就能夠深刻地體悟到,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不是壞人、不是小人,而是無明的人,因為無明的人總是活在頭腦製造出來的假想的世界裡面,而且他還很頑固地執著,認為那個就是真實的世界。
懂得禪的智慧的人,懂得禪的生活藝術的人就知道:不執著過去,不期盼未來,保持內在的覺醒,不懼萬法的顯現。看起來這四句話很簡單,其實它就是大圓滿法的精粹。不執著過去就沒有後悔,不期盼未來就沒有恐懼,隨時隨地一直保持內在的覺醒,就是和我們的真心本體相應,不懼萬法的顯現,一切境界無論怎麼顯現,其實就是我們心的流露而已。所以每一天都過得法喜充滿,每一天都能夠無悔、無懼、無憂,法喜充滿地過好每一天,使每一個「今天」都是「金天」,像黃金一樣,每一時每一刻都是人生之中像黃金一樣寶貴的時刻。因此說,好好生活是人類文明的立足點,活在當下,好好過日子其實是人類一切文明的立足點。正如太虛法師所說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學佛是要先學做人,就在當下的生活之中覺醒,就是「人成即佛成」。
以慈悲成就幸福的深度
禪宗裡面有一位祖師描繪參禪有兩句話叫做:「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又說:「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就是見地很高遠,「高高山頂立」,是見地的高遠透徹,就是智慧,就是能夠成就我們幸福的高度。
「深深海底行」是指我們的行持,我們每一天的行為,身語意都非常踏實,非常綿密,這個就是慈悲,就能成就幸福的深度。所以慈眼視眾生,慧眼看世界,能夠零距離感受幸福與快樂,成就當下的幸福、今生和未來世的幸福,乃至於永恆的、究竟解脫的幸福。
禪心拯救危機
人類文明危機與生態環保
現代人所面臨的煩惱和痛苦甚至於比以前的人更多,生活的壓力更大,活得更累,因為我們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的太多,佛陀說這個就是貪婪。如果我們用一種貪婪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當然就會覺得活得很累,生活壓力很大。
我們需要生態環保以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更需要心靈環保,因為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僅僅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人生幸福,更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到生態環境的平衡,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人類文明的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外在的危機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受到嚴重的破壞,人類有遭受自然界報復的危險。事實上我們看,頻發的地震、氣候的災難、地質的災害等等都是大自然給我們敲響的警鐘。
內在的危機是我們片面地向外追逐財富,甚至於片面地以財富的增長來作為人生成功的標誌,導致到人類內在的精神田園的荒蕪。由於過於看重一己的利益,也就導致到人與人之間瘋狂的競爭,這個可以說是人類榨取大自然、破壞大自然的原動力。
事實上我們生存在這個世間,當然的確離不開必要的物質條件,但是,在我們基本的生存問題解決以後,財富並不等同於幸福。因為錢可以買到食品,但是買不到好的胃口;錢可以買到精美的床,但是買不到好的睡眠;錢可以買到藥品,但是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享樂,但是買不到快樂。
並且片面地追逐物質財富,我們失去了內心的覺醒和智慧,聽任貪婪的慾望成為我們人生的主宰,就會使很多人都覺得活得很累。或者因為生活節奏過快而感到身心疲憊,或者因為互相攀比而迷失自我、壓力倍增,或者因為貪圖享受而向下墮落,道德淪喪。
倡導生態環保和心靈環保
倡導生態環保和心靈環保以解救人類文明的危機,使我們的精神境界能夠跟隨物質文明的進步而得到相應的提高。
事實上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所需要倡導的應該首先是要有一種感恩的心,因為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所以我們需要感恩大自然的饋贈。
如果沒有清凈的水源,我們會幹渴而死;如果沒有釋放氧氣的綠色植物,我們會窒息而死;如果沒有太陽照耀所提供的能量,地球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會停滯;如果沒有平衡穩定的食物鏈,我們會飢餓而死。所以我們享受著人類生存最根本的元素,也就是陽光、空氣、水分,但是我們卻不必為此付出任何的費用,並且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免費享受,習慣到了熟視無睹的地步。
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大自然不僅僅是給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並且更加滋潤著我們的心靈,孕育人類輝煌燦爛的文明。大自然所展現的大美使我們心曠神怡,就像蘇軾蘇東坡在《前赤壁賦》所描繪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像古人在欣賞大自然的大美之中就能夠有很多的感悟,就能夠消除小我的障礙,與天地萬物一體而提高精神境界,陶冶情操。
我們要從鋼筋水泥的建築之中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放鬆身心,體會泥土帶來的芬芳,在天籟、松濤、清風、明月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無拘無束,無限無窮。「念天地之悠悠」,與天地合一,只有當我們真正懂得享受大自然的時候,我們才會由衷地、發自內心地感激大自然的給予,才會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擁有一顆覺醒的、健康的心是幸福快樂的根本
如果一個人心境不好,那麼他有錢也痛苦,沒錢也痛苦;有事業也痛苦,沒事業也痛苦;有地位也煩惱,沒地位也煩惱。所以要感悟禪的智慧,能夠使我們成就覺醒的、健康的心態。可見,學禪的智慧是為我們的幸福人生服務的,通過禪,我們開啟內心的智慧,也就得到了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
清除心靈垃圾
環境需要保護、需要治理,我們的內心其實同樣需要保護和治理,不然我們的內心就會成為堆積如山的垃圾場,充滿了種種的心靈垃圾,也就是貪婪、憤怒、愚痴、傲慢、猜疑、執著、嫉妒等等種種的負面情緒,都是我們的心靈垃圾,在這樣的心靈環境之下,我們怎麼可能感知幸福和獲得快樂呢?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是說,我們沒有做屠夫,我們就不需要放下屠刀,不是這樣的,屠刀是指我們內心的垃圾。每個人心中有許許多多煩惱的屠刀,每解除一種,我們的心靈就能夠從這種煩惱的束縛之中解放出來,從這種煩惱製造的束縛之中解脫出來,可見,心靈的自由就是解脫。當所有的煩惱徹底平息,心靈的垃圾被徹底地清除,這個就是涅槃。可見,佛家所說的解脫和涅槃並不是神秘玄妙的東西,更不是迷信。
開啟智慧,解決人生的四大根本問題
古往今來人類發展數千年,歷代的智者和哲人都在不停地追問並且試圖解決人生的四大根本問題。第一個就是「我是誰?」;第二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第三「人有沒有命運?」;第四「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每個人,如果他智慧開啟以後都會需要思考的人生的四大根本問題。
「我是誰」
如果我們不能夠領悟我是誰,那我們不能夠成為生命的主人,只是這個色身的奴隸,只是情緒的奴隸。我們為了肉身的衣食奔忙不休、忙忙碌碌,我們為了情緒的喜怒哀樂而耗盡生命,不僅僅是勞而無功,而且還造作了新的輪迴受苦的業因,這個都是因為不能夠徹悟「我是誰?」而導致的悲哀。
我並不是指這個物質的肉身。人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把肉身當做是我,以為身體的敗壞就意味著「我」的毀滅。其實地、水、火、風四大種元素組成的肉身不過是生命的載體,而不是生命的本質。不恰當地比方,是那個裝酒的瓶子,而不是那個酒,它是生命的載體但不是生命的本質。我們的肉身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壞空,我們的肉身是剎那剎那處在新陳代謝之中,但是真正的我——生命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的精神現象是我嗎?也不是我。我們有種種的感受,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會產生種種的感受,有了感受以後我們會有種種的觀念,對這個感受的看法,有了看法以後我們怎麼去處理它,怎麼去行動,我們有種種的想法,這一些種種的精神現象,我們種種的感受、觀念、思想、情緒、想法、價值判斷等等都不是我。所以我們要超越對觀念和思想的執著,要能夠透徹地領悟生命的真相才能夠成為生命真正的主人。
「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
順治皇帝出家的時候寫過一首詩:「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這個其實就是思考「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暫;在廣袤的太空之中,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無論曾經多麼輝煌,也無論付出過多少的努力,最終都是化為塵土,這個我們都能夠領悟了。
我們都看過《三國演義》知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是非成敗轉頭空」,很多人讀了以後就覺得生命的終極意義不知道到底是什麼,生命這麼短暫,我們生命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反正一切都要化為塵土。所以我們要思考,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禪的智慧就能夠啟發我們不必悲觀,因為有限的層面之外,生命還有其無限的層面。
「無我」
「無我」不是沒有生命現象,「無我」不是否定現象界的生命現象,這個生命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沒有解脫的話,一期一期的生命一直在流轉,這是客觀存在的,所以無我並不是否定生命現象本身,而是破除對於生命現象執著而產生的錯覺,真正要破除的是錯覺,破除我們對於生命現象執著而產生的一種錯覺。能夠徹悟心的本質就會了解,每一個有限的當下都是無限的,每一個有限的當下都是無限,這個就是開悟的禪師的境界,就是生命智慧的開啟。
「人有沒有命運?」
禪的智慧啟示我們,命運不是由外在的主宰或者某一種神秘力量所決定的,世界上並沒有萬能的主宰神,命由心造,命自我立,佛菩薩只是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為我們指出提升生命品質的方法。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在人性中開發佛性,不斷地提升生命品質,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級,才有能力給予眾生究竟而長久的幫助,以智慧成就自己,以慈悲幫助眾生,這個就是佛所說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怎樣來做心靈環保 心解脫是讓我們的心從我執和煩惱的狀態中解脫出來。禪的大智慧其實就是圍繞「轉迷成悟、轉染成凈」而展開來的,所有的佛法就是這八個字。在見地上就是「轉迷成悟」,成就明白的心;在行持上、在實踐上就是「轉染成凈」,成就清凈心。所以轉迷成悟、轉染成凈是學禪的智慧的關鍵。
慧解脫是讓我們的認識從法執和錯誤知見中解脫出來。如果我們用知識來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像用一個照相機來照這個世界,我們只看到取景框裡面的世界。因此不要執著於知識,而要開啟內心活的智慧,用無窮無盡的當下活的智慧來面對這個浩瀚的無窮盡的世界,這樣才能開悟,不然的話我們的內心都沒有安全感,內心都有恐懼,因為不管我們怎麼累積,我們累積的知識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知識來面對無限的世界,我們當然還是有恐懼。所以要能夠消除所知障,就稱之為慧解脫。
心靈覺醒了,不再迷茫了,就是解脫
心中的貪婪、憤怒、愚痴就是佛教所說的三毒,是危害我們精神健康的毒品,這是精神毒品。所以一個人他不斷地重複重複地貪婪、憤怒、愚痴,他也是在吸毒,是吸精神的毒品,因為他的心靈不健康,他沒有覺醒,時時刻刻都在傷害自己的心靈,因此我們要倡導內心覺醒的生活。
降伏其心 善護念
我們很多人讀過《金剛經》,《金剛經》上面說要降伏其心,「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降伏其心就是降伏讓我們內心不穩定的那些妄心。善護念是什麼?就是好好地護持自己的念頭,時時刻刻與真心本體相應,這個其實就是心靈環保,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整部《金剛經》就是一部心靈環保的經典,更廣義地說,整個三藏十二部都是心靈環保的最佳指南。
禪給現代人帶來了什麼
禪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
東方文化體系注重認識自心,挖掘出自心深處本具的般若智慧。牟宗三先生在他的《生命的學問》一書中說:「生命總是縱貫的、立體的。專註意於科技之平面橫剖的意識總是走向腐蝕生命而成為『人』之自我否定。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學問。由真實生命之覺醒,向外開出建立事業與追求知識之理想,向內滲透此等理想之真實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為理想,此是生命的學問之全體大用。」
禪文化不僅僅是用來提高修養、凈化心靈、啟迪智慧,而且能圓滿回答人類文明的根本問題,蘊含著拯救文明危機的智慧,牽涉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出發點和歸宿。
禪文化在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優勢與使命
禪宗是佛教在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開出的奇葩,禪文化,特別是六祖惠能大師所建立的南宗禪頓教法門及其思想體系,是佛教中國化的鮮明標誌。因此,禪文化對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具有深刻的意義。
禪文化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去謀求人類的福祉,追求人類文化的興盛和繁榮
放眼浩渺宇宙,縱觀古往今來,審視百家之學,佛法尤其是作為其精髓的禪文化中,蘊藏著堪以撥正文明航向、挽回劫難的智能,是人類文化的無價寶,是人類最偉大的精神成就。因此,禪文化的弘揚必能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促進世界和平與生態平衡,促進整個人類文明合理轉型。這是作為人類智能最高成果,具有諸多文化優勢的禪文化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
禪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處於世俗中的芸芸眾生求名為利,自尋無盡煩惱,迷失了清凈本性,這才是真正的自我失落。禪文化並不否定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人類必需的物質生活。它只是要人們不要迷執於物相,沉溺於物慾。禪的道德修養就是要人們去除人我執、法我執的迷霧,徹見清凈圓明的自性,以達到自我身心的和諧發展。
禪文化教導大眾「菩提只向心覓」,回歸心靈的故鄉,啟發內在的自覺,培養偉大的人格,使人們自覺調節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使之更協調、更和諧。六祖惠能大師教導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當年弘一法師提倡「念佛不忘救國」,今天要提倡「念佛不忘興國」。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先生的座右銘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發上等願就是發「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提誓願。禪文化以此培育出福智雙全、赤膽忠心、以利樂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人中豪傑,可作民族之脊樑、民眾之楷模,這是佛教對國家、對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禪文化為普世倫理提供寶貴資源
禪文化中具有普世價值的不朽智慧,也欣賞和尊重其它文明,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禪宗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見性」,「自性」是所有德行的總稱。「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禪文化要求依「自性」修行,要去除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妒忌心和惡毒心。在處理人際關係中,禪宗也從自性出發強調眾生平等,「行直心」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價值準則。這些理念都閃耀著平等、慈悲的智慧光芒,具有普世價值。
禪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文化價值
佛教文化在中華文化土壤中開出禪文化的奇葩後,一花開五葉,不僅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主流,更遠播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歐美等。日本的臨濟宗、曹洞宗、韓國的曹溪宗等都是來華求法僧歸國創立的,禪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如明代張羽《贈僧還日本》詩云:「杖錫總隨緣,鄉山在日邊。遍參東土法,頓悟上乘禪。咒水龍歸缽,翻經浪避船。本來無去住,相別莫潸然。」可見至明代,中日之間禪文化交流仍很頻繁密切。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往以來,中國佛教界積极參与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贏得世界宗教界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廣泛讚譽。
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哲學方面,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模式和生命輪迴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人生的目的是求解脫。文學方面,佛經的翻譯影響了中國文學,魏晉志怪小說、唐代傳奇、變文、元明清的白話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紅樓夢》等可以明顯看出佛教的影響。佛教對於中國的天文歷算、醫藥養生、工農業技術等,都起到了豐富和推動的作用。
佛教自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人的思想形態、政治、經濟、人生觀念、生活方式、語言習慣以及哲學、文學、美術、音樂、建築、交通、外交、民俗、科技、醫藥、養生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佛教文化與中國的建築、雕刻、繪畫藝術水乳交融完美結合,為人類留下了偉大的文化遺產。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大足石刻等五大石刻、五台、峨嵋、普陀、九華等四大名山都是這種結合的光輝神聖典範。
禪文化與心理學
心理學起源於西方,就目前發展來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療方法。而誕生於2500多年前的佛學,歷來也被稱為心學,是心靈的智慧,也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智慧。早在兩千多年前,佛教心理學便已高度成熟,其廣博精深,較之近現代科學心理學,不僅毫無遜色,而且包涵著許多超越近現代心理學的卓識睿智,形成人類歷史上一種奇特的文化早熟現象。
禪宗有三大特色:。
即開拓創新、紮根人民、和而不同
心為法本,開拓創新。禪宗不是枯寂呆板,墨守成規的宗教 ,而是活潑潑,開啟智慧,勇於改革創新的宗教。禪宗祖師揚眉瞬目,運水搬柴,片言隻語都能令學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禪宗的創新精神是其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內在基礎,禪宗的創新有多種類型,其中包括綜合創新、原始創新、個性化創新、模仿創新和制度創新等。禪宗這種創新的實質是把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固有文化相結合,應民眾渴望解脫之「時」,契中國文化喜求簡易之「機」,應時契機,斬盡葛藤把握住「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一根本,幫助眾生「照空妄念成真念,轉得凡心即佛心」一超直入如來地。
紮根人民,以人為本是禪宗的第二大特色。禪宗是貼近人民群眾的宗教,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發展出農禪並重的傳統,自耕自養,進而廣行利他事業,因而有強大的生命力。禪宗把禪的修行同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緊緊結合起來,所謂:飢來吃飯困來眠,運水搬柴無非妙道。「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因此毛澤東稱讚說:「有上層的佛經,也有勞動人民的佛經,如唐朝時六祖的佛經《法寶壇經》就是勞動人民的。」
禪宗有和而不同的海量是禪宗的第三大特色。禪是生活的藝術,禪是身心放鬆的藝術,禪是快樂的源泉,是我們舉手投足之間一個快樂的起點,所以禪文化能與任何文化相和諧、圓融無礙。比如南嶽衡山,長期佛道共存,相敬如賓。佛教文化融入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如「人間佛教」(中國)、「人類新宗教「(日本)、「民族主義」的佛教(斯里蘭卡)、「民主主義」的佛教(緬甸)、「參與的佛教」(東南亞和南亞)、「爭取人權」的佛教(就印度的賤民種姓而言)與各國、各地區民族文化的融入,使今日佛教在東西方世界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贏得了普遍的讚歎。美國芝加哥公牛隊在籃球運動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績。人們問主教練菲爾?傑克遜:「你的球隊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說:「我是個基督徒,但我崇尚禪宗思想,在籃球場上,我不依靠威脅和高壓,而是培養球員的冥悟之腦、同情之心和無私合作。禪宗強調『無私合作』,看重頭腦的清明,強調『對人生命的關愛與同情』,這就是我教育球員的三個秘訣,也是公牛隊常勝的方法。我們這支球隊能夠做到的就是保持清晰明了的大腦,這比聰明更重要。」可見,籃球里有禪,打電話里有禪,穿衣吃飯里有禪,我們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有禪。日本松下幸之助有企業禪,西方有基督禪,處處有禪,我們的心靈就會心無掛礙,空靈自在,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快樂。「快樂無憂,是名為佛」。
禪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美國的富人和普通公眾,之所以如此熱心於慈善事業,是因為美國有著深厚的慈善文化。這種慈善文化建基於美國人虔誠的宗教信仰之中,從而超越了時代,超越了種族,也超越了貧富。比如比爾?蓋茨裸捐以實際行動詮釋了西方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也有著深厚的慈善文化積澱。如儒家講仁者愛人,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道家講齊同慈愛等。特別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提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倡導在入世的無私無我、慈悲利眾中圓成佛道,更是把慈善提升到行菩薩道的理論高度。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為了將生命潛在的高尚品質開發出來,成就佛陀那樣的智慧和慈悲。無限的智慧令我們究竟解脫煩惱;無盡的慈悲令我們關愛並幫助一切眾生。我們要弘揚禪文化中透徹圓滿的慈悲思想,踐行慈善事業,協助縮小貧富差距以利於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推薦閱讀:
※十番顯見3(顯見不滅)編號030b《楞嚴經》凈空老法師主
※宗性法師:佛教智慧與幸福人生
※慧明法師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一講
※凈空法師講《佛說十善業道經》86_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有為自己,這裡頭就有貪求。所以貪求涵蓋了一切的惡業,是一切惡業的根本,我們求智慧的人要懂,我們不舍,清凈心決定得不到。
※法藏法師:康譯《無量壽經》勸持序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