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旅遊名山錄

國內旅遊名山錄【一】

總目錄:

安徽: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琅琊山,八公山,天堂寨,齊雲山。

北京:百花山,東靈山。

上海:金山,佘山。

天津:八仙桌子保護區,盤山。

重慶:寶頂山,縉雲山,金佛山,四面山。

河北:天馬山,碣石山,蒼岩山,嶂石岩。

河南:林慮山,王屋山,嵩山,薄山,雞公山。

湖北:武當山,大洪山,白兆山,神農架,雙峰山,星斗山,九宮山,洈水國家森林公園。

山東:泰山,艾山,嶗山,鐵槎山,玲瓏山,沂山,蒙山,五蓮山,鶴伴山,雲門山,嶧山,浮來山,梁山景區。

廣東:五指山,丹霞山,白雲山。

廣西:書童山 ,鳳凰山,崑崙關,堯山,象鼻山,南溪山,疊彩山,伏波山,桂林普陀山,大明山,螺螄山,王崗山,獨秀山,西郎山,鍾靈山,獅龍山,東郎山,月亮山,蟠龍山,魚峰山。

福建:武夷山,太姥山,茫盪山風景區,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冠豸山,鼓山。

江蘇:雲台山,金山,焦山。

浙江:會稽山,普陀山,莫干山、天台山,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江郎山,爛柯山,九龍山,金華山,仙都山。

湖南:天子山,索溪峪,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君山,韶山,衡山。

江西:廬山,石鐘山,雲居山,梅嶺,三清山,南磯山,龍虎山,麻姑山,井岡山,翠微峰,三百山,漢仙岩。

吉林:龍潭山,長白山,長白十六峰。

黑龍江:無

貴州:梵凈山。

四川:青城山,西嶺雪山,四姑娘山,鐵山,貢嘎山,峨眉山,螺髻山。

青海:祁連山,日月山。

甘肅:祁連山,六盤水,麥積山,崆峒山。

寧夏:賀蘭山,六盤山。

內蒙古:桌子山,賀蘭山。

遼寧:丹東鳳凰山,老爺嶺,朝陽鳳凰山,千山。

陝西:清涼山,寶塔山,萬花山,香山,藥王山,驪山,天台山,太白山,華山,天柱山,佛坪大熊貓保護區,洋縣朱?自然保護區,筆架山。

雲南:梅里雪山,巴哈雪山,觀斗山,玉龍雪山,高黎貢山,蒼山,化佛山,秀山,觀音山。

山西:恆山,五台山,北武當山,老頂山,歷山。

海南:壩王嶺自然保護區,五指山,東山嶺,毛公山。

新疆:天山。

西藏:岡仁波齊峰,珠穆朗瑪峰。

香港:大帽山。

澳門:松山。

台灣:陽明山,錦山,草嶺,阿里山,玉山。

本篇包含:安徽黃山,安徽九華山,安徽天柱山,安徽琅琊山

安徽黃山

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峰蓮花峰,海拔1873m。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 徐霞客兩游黃山,讚歎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黃山四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蜚聲中外,令世人難忘。古今有很多黃山詩詞流傳於世。 2007年5月8日,黃山市黃山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黃山之美,是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意境之美,有著讓人產生太多聯想的人文之美。無論是艷陽高照下顯現出的鐵骨崢嶸之陽剛之美,還是雲遮霧繞下若隱若現的嫵媚之美,亦或是陽春三月里漫山遍野盛開的鮮花透出的浪漫之美,甚至在雪花紛飛的嚴冬處處銀妝素裹下的聖潔之美,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黃山一年365天只有51天可以看到雲海。游過黃山的人都說:黃山的「主旋律」是在雲霧中。這就是說黃山最好的景色是在高峰地帶,而且是有雲霧時為最佳。當人們在高山之巔俯首雲層時,看到的是漫無邊際的雲,如臨於大海之濱,波起峰涌,浪花飛濺,驚濤拍岸。黃山雲海,特別奇絕。漫天的雲霧和層積雲,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迴旋,時而舒展,構成一幅奇特的千變萬化的雲海大觀。每當雲海湧來時,整個黃山景區就被分成諸多雲的海洋。被濃霧籠罩的山峰突然顯露出來,層層疊疊、隱隱約約,山之秀之奇在這裡完美的表達出來。飄動著的雲霧如一層面紗在山巒中游曳,景色千變萬化,稍縱即逝,每一分每一秒都不一樣

黃山年平均有霧淞62天,雨凇35.9天。黃山大部分是粒狀霧凇,氣溫在-2至-7℃時,就容易形成。當霧滴擴大到毛毛細雨時,就能形成雨凇。黃山地形複雜,小氣候差異明顯,所以有的地方多雨凇,有的地方多霧凇,有時兩者可同時出現。

黃山市原為徽州地區,是我國三大地方學之一「徽學」(其他兩個是「藏學」「敦煌學」)的發源地。1987年,為發展黃山旅遊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同時將原黃山市(縣級市,原太平縣)改為黃山區,這樣就有了三個不同性質的「黃山」:黃山市(屯溪)、黃山區(太平,黃山風景區北大門)、黃山風景區(湯口鎮,黃山風景區南大門)。現在意義上的黃山市區是指屯溪區、徽州區和黃山區(含原縣級黃山市轄區和現在的黃山風景區)。但在安徽電視台的天氣預報中所指黃山市僅指屯溪區。

黃山風景區(也就是要遊覽的黃山腳下)目前在黃山區的政區內,不在黃山市政府所在區,黃山市政府所在區以及黃山車站、黃山機場距黃山風景區約70公里。軒轅黃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來此煉丹,並最終得道升天,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依此傳說,唐玄宗赦改黟山為黃山。 光明頂、險峻的最高峰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橫的立體畫面。

黃山的第四紀冰川遺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遙溪為冰川移動創蝕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鯽魚背等處是兩條「V」形谷和刨蝕蝕殘留的刃脊;天都峰頂是三面冰斗刨蝕遺留下來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為冰川穀和冰川支谷相匯成的冰川懸谷;逍遙溪到湯口、烏泥關、黃獅壋等河床階地中,分布著冰川搬運堆積的冰磧石;傳為軒轅黃帝煉丹用的「丹井」、「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黃山毛峰」、名葯「黃山靈芝」馳名中外。 黃山動物種類300多種,有梅花鹿、黑麂、毛冠鹿、蘇門羚、長尾雉等14種中國國家級保護的野生動物。黃山松針葉粗短,蒼翠濃密,干曲枝虯,千姿百態。或倚岸挺拔,或獨立峰巔,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或尖削似劍。有的循崖度壑,繞石而過;有的穿罅穴縫,破石而出。忽懸、忽橫、忽卧、忽起,「無樹非松,無石不松,無松不奇」。

黃山松是由黃山獨特地貌、氣候而形成的中國松樹的一種變體。黃山松一般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黃山北坡在1500-1700米處,南坡在1000-1600米處。黃山松的千姿百態和黃山自然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黃山松的種子能夠被風送到花崗岩的裂縫中去,以無堅不摧、有縫即入的鑽勁,在那裡發芽、生根、成長。黃山泥土稀少,但花崗岩中肉紅色的長石中含有鉀,夏天雷雨後空氣中的氮氣變成氮鹽,可以被岩層和泥土吸收,進而為松樹的根系吸收;松樹的根系不斷分泌一種有機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礦物鹽類分解出來為己所用;花草、樹葉等植物腐爛後,也分解成肥料;這樣黃山松便在貧瘠的岩縫中存活、成長。地勢崎嶇不平,懸崖峭壁縱橫堆疊,黃山松無法垂直生長,只能彎彎曲曲地甚至朝下生長。由於要抗暴風御冰霜,黃山松的針葉短粗,冠平如削,色綠深沉,樹榦和樹枝也極堅韌,極富彈性。黃山松的另一特點是,由於風吹日晒,許多松樹只在一邊長出樹枝。黃山松姿態堅韌傲然,美麗奇特,但生長的環境十分艱苦,因而生長速度異常緩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黃山松,往往樹齡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根部常常比樹榦長几倍、幾十倍,由於根部很深,黃山松能堅強地立於岩石之上,雖歷風霜雨霜卻依然永葆青春。

最著名的黃山松有:迎客松(位於玉屏樓的石獅前面),送客松(位於玉屏樓的右邊),蒲團松(位於蓮花溪谷),鳳凰松(位於天海),棋盤松(位於平田石橋),接引松(位於始信峰),麒麟松(位於北海賓館和清涼台之間),黑虎松(位於北海賓館和始信峰之間),探海松(位於天都峰的鯽魚背旁邊),團結松──這就是黃山的十大名松。過去還曾有人編了《名松譜》,收錄了許多黃山松,可以數出名字的松樹成百上千,每顆都獨具美麗、優雅的風格。

2、怪石

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以奇取勝,以多著稱。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處。其形態可謂千奇百怪,令人叫絕。似人似物,似鳥似獸,情態各異,形象逼真。黃山怪石從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氣觀看情趣迥異,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謂遍及峰壑巔坡,或兀立峰頂或戲逗坡緣,或與松結伴,構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畫卷。

黃山千岩萬壑,幾乎每座山峰上都有許多靈幻奇巧的怪石,其形成期約在100多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黃山石「怪」就怪在從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狀。站在半山寺前望天都峰上的一塊大石頭,形如大公雞展翅啼鳴,故名「金雞叫天門」,但登上龍蟠坡回首再故,這隻一唱天下白的雄雞卻彷彿搖身一變,變成了五位長袍飄飄、扶肩攜手的老人,被改冠以「五老上天都」之名。黃山峰海,無處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奇松怪石,往往相映成趣,位於北海的夢筆生花、以及「喜鵲登梅」(仙人指路)、老僧採藥、蘇武牧羊、飛來石等,據說黃山有名可數的石頭的就達1200多塊,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像,從人的心理移情於石,使一塊冥頑不靈的石頭憑空有了精靈跳脫的生命。欣賞時不妨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創造力,可獲更高的審美享受。

3、雲海

自古黃山雲成海,黃山是雲霧之鄉,以峰為體,以云為衣,其瑰麗壯觀的「雲海」以美、勝、奇、幻享譽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觀、尤以冬季景最佳。依雲海分布方位,全山有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則可盡收諸海於眼底,領略「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之境地。

大梵谷山,可以見到雲海,但是黃山的雲海更有其特色,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雲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黃山一年之中有雲霧的天氣達200多天,水氣升騰或雨後霧氣未消,就會形成雲海,波瀾壯闊,一望無邊,黃山大小山峰、千溝萬壑都淹沒在雲濤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頂也就成了浩瀚雲海中的孤島。陽光照耀,雲更白,松更翠,石更奇。流雲散落在諸峰之間,雲來霧去,變化莫測。風平浪靜時,雲海一鋪萬頃,波平如鏡,映出山影如畫,遠處天高海闊,峰頭似扁舟輕搖,近處彷彿觸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雲來感受它的溫柔質感。忽而,風起雲湧,波濤滾滾,奔涌如潮,浩浩蕩蕩,更有飛流直瀉,白浪排空,驚濤拍岸,似千軍萬馬席捲群峰。待到微風輕拂,四方雲慢,涓涓細流,從群峰之間穿隙而過;雲海漸散,清淡處,一線陽光灑金繪彩,濃重處,升騰跌宕稍縱即逝。雲海日出,日落雲海,萬道霞光,絢麗繽紛。

紅樹鋪雲,成片的紅葉浮在雲海之上,這是黃山深秋罕見的奇景。北海雙剪峰,當雲海經過時為兩側的山峰約束,從兩峰之間流出,向下傾瀉,如大河奔騰,又似白色的壺口瀑布,輕柔與靜謐之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動和奔流不息的力量,是黃山的又一奇景。

玉屏樓觀南海,清涼台望北海,排雲亭看西海,白鵝嶺賞東海,螯魚峰眺天海。由於山谷地形的原因,有時西海雲遮霧罩,白鵝嶺上卻青煙飄渺,道道金光染出層層彩葉,北海竟晴空萬里,人們為雲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謂之「趕海」。

4、溫泉

黃山「四絕」之一的溫泉(古稱湯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雲峰下,水質以含重碳酸為主,可飲可浴。傳說軒轅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還童,羽化飛升的,故又被譽之為「靈泉」。

黃山溫泉由紫雲峰下噴涌而初,與桃花峰隔溪相望,是經游黃山大門進入黃山的第一站。溫泉每天的出水量約400噸左右,常年不息,水溫常年在42度左右,屬高山溫泉。黃山溫泉對消化、神經、心血管、新陳代謝、運動等系統的某些病症,尤其是皮膚病,均有一定的功效。

  黃山三瀑

黃山有36源、24溪、20深潭、17幽泉、3飛瀑、2湖、1池。黃山之水,除了溫泉之外,尚有飛瀑、明荃、碧潭、清溪,每逢雨後,到處流水潺潺,波光粼粼,瀑布響似奔雷,泉水鳴如琴弦,一派鼓樂之聲。著名的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龍瀑」,並稱為黃山三大名瀑,人字瀑古名飛雨泉,在紫石、硃砂兩峰之間流出,危岩百丈,石挺岩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瀉,成「人」字型瀑布,最佳觀賞地點在溫泉區的「觀瀑樓」;九龍瀑,源於天都、玉屏、煉丹、仙掌諸峰,自羅漢峰與香爐峰之間分九疊傾瀉而下,每疊有一潭,稱九龍潭。古人贊曰:「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是黃山最為壯麗的瀑布。百丈瀑在黃山青潭、紫雲峰之間,順千尺懸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近有百丈台,台前建有觀瀑亭。

黃山古建築群

黃山自古聞名,許多文人前來遊歷並留下名詩吟誦。另外還有寺廟亭台,為黃山增色。在黃山南部硃砂峰下的慈光閣,明嘉靖年間,玄陽道士居此。明萬曆年間曾盛極一時。原址尚存部分樓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為賓館。1965年董必武筆書「慈光閣」。海拔1340米的半山寺在黃山南部的老人峰與硃砂峰間,原寺已圮,1957年重修,有劉伯承所題匾額。上下山遊人多在此憩息,觀賞風光。另外還有玉屏樓、雲谷寺、松谷庵、翠微寺等。

黃山溫泉景區古稱桃源仙境,一般來說遊覽黃山均乘車至此,現為黃山旅遊的接待中心之一。景區以攬勝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桃花溪和逍遙溪貫穿其中,中心海拔高度在650米左右。主要接待賓館包括桃源賓館、溫泉酒店、黃山賓館等。由此到通常所說的前山(慈光閣)登山口,公路里程為1500米,步行僅需25分鐘,到後山(雲谷寺)登山口,公路里程為7公里,有多班公交車可以抵達。位列黃山四絕之一的溫泉,古稱湯泉、硃砂泉,有兩個出露口,據宋景佑《黃山圖經》記載,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曾在此沐浴,皺摺消除,返老還童,溫泉因此名聲大振,被稱為「靈泉」,溫泉位於紫石峰南麓,湯泉溪北岸,海拔650米,溫泉主泉泉口的平均溫度為42.5度,副泉泉口水溫為41.1度,水溫還隨氣溫、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溫泉的流量原池晝夜最大流量為219.51噸,最小流量為145.23噸。因其具有一定的醫療價值,又被稱為「靈泉」。對消化、神經、心血管、新陳代謝、運動等系統的某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療和保健效果。溫泉區現建有獨立的溫泉浴室和游泳池,遊客也可在下山後到此沐浴,舒緩登山疲勞。

溫泉區的主要景點有人字瀑、三疊泉、鳴弦泉,丹井、醉石、慈光閣等。人字瀑位於紫石、硃砂兩峰之間,海拔660米,瀑布一瀑兩流,以26度夾角相交,形如「人」字。瀑長50米,宛如兩條白龍飛奔岩下,聲震山谷,濺珠噴玉,氣勢磅礴。瀑布中間的岩壁上,有明代登山石級,遊人拾級而上,有如羅漢升天,故名羅漢級。桃花峰辦的觀瀑樓,為觀看人字瀑的最佳位置。

慈光閣,原為慈光寺,古稱硃砂庵。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萬曆年間普門和上改名為法海禪院,名聲漸大,傳入宮廷,並於萬曆三十八年欽賜「護國慈光寺」。現為黃山前山登山入口,也是玉屏索道的入口。

旅遊提示:溫泉區從黃山大門上行約3公里,如果選擇公共交通工具,須在黃山大門處換車上行,有中巴車和小面的可以乘坐。如果您抵達黃山市區的時間是在晚上,建議不要預訂溫泉住宿,此時到溫泉已經沒有公共交通工具了,除非選擇包車,從市區到溫泉約80公里。溫泉區停車不住酒店的貴些。

玉屏景區

黃山玉屏景區以玉屏樓為中心,蓮花峰和天都峰為主體,通常人們所說的前山,就是指的這一景區。沿途有「蓬萊三島」、「百步雲梯」、「一線天」、「新一線天」、「鰲魚洞」等奇妙景觀。

玉屏樓地處天都、蓮花之間,這裡幾乎集黃山奇景之大成,故有黃山絕佳處之稱,馳名中外的迎客松挺立在玉屏樓左側,右側有送客松,樓前有陪客松、文殊台,樓後是玉屏峰,著名的「玉屏卧佛「就在峰頂,頭左腳右,惟妙惟肖。峰石上刻有毛澤東草書「江山如此多嬌」。樓東石壁上,刻有朱德元帥的「風景如畫」和劉伯承元帥所做的《與皖南抗日諸老同志游黃山》:「抗日之軍昔北去,大旱雲霓望如何。黃山自古雲成海,從此雲天雨也多」。

天都峰位於玉屏峰南,相距一公里,是黃山三大主峰中最為險峻之處,海拔1830米,古詩讚曰:任它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上天都之路極為險峻,近些年來,經過建設者們的不斷開拓,使登峰道路有驚無險。天都峰頂有「登峰造極」石刻,使人有「海到盡處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之感。

  

蓮花峰

蓮花峰,位於玉屏樓北,是黃山第一高峰,海拔1864米,峻峭高聳,氣勢雄偉,宛如初綻的蓮花,故名。從蓮花嶺至蓮花峰頂約1.5公里,這段路叫蓮花梗,沿途有飛龍松、倒掛松等黃山名松及黃山杜鵑。蓮花峰絕頂處方圓丈余,中間有香砂井,置身峰頂,遙望四方,千峰競秀、萬壑生煙,在萬里晴空時,可東望天目山,西望廬山,北望九華山。雨後,縱觀八面雲海,更為壯觀。

從蓮花峰下山,過龜蛇二石、百步雲梯,穿過蓮花洞,便來到鰲魚峰。此峰高1780米,峰以形名,那巨大高昂的鯨首,大有鯨吞天地之勢。 下鰲魚峰便是天海,天海位於黃山前、後、東、西海之中,為黃山之中心位置。在這1750米的高山盆地中,生長著眾多國內外罕見的植物物種,黃山園林部門利用天海獨特的氣候條件,創建了天海高山植物園。天海近旁有海心亭、鳳凰松等著名景點。

  北海景區

夢筆生花

黃山北海景區是黃山景區的腹地,在光明頂與始信峰、獅子峰、白鵝峰之間,東連雲谷景區,南接玉屏景區,北近松谷景區。是一片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山開闊地帶,面積1316公頃。北海景區以峰為體,彙集了峰、石、矼、塢、台和松、雲奇景,以偉、奇、險、幻為特色,天工的奇妙布局,琉璃色彩變幻,構成一幅幅偉、奇、幻、險的天然畫卷,是黃山的風景窗。獅子峰、清涼台、猴子觀海、仙人背寶、夢筆生花、飛來石、十八羅漢朝南海等令遊人目不暇接。北海群峰薈萃,石門峰、貢陽山,都屬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峰,形如屏障,隔開南北。海拔1690米的獅子峰卻頭東尾西的橫卧在景區之中。始信峰雖不如天都、蓮花峰高,也不在36大峰之列,但雄踞險壑,豎立如削,三面臨壑,懸崖千丈,峰頂拳拳之地,近攬遠眺,面面受奇,古有「黃山之雄甲宇內,幽秀靈齊聚後海」之句,更有「始信黃山天下奇」之譽。獅子峰上的清涼台是觀賞雲海和日出的最佳之處。

北海是黃山高山主景區和遊覽接待區,以北海賓館為中心。登黃山自古形成四條路,即從溫泉經慈光閣、玉屏樓、天海至北海的南路(修建有玉屏索道);從焦村經釣橋、天海至北海的西路;從苦竹溪經雲谷寺至白鵝嶺、北海的東路(修建有雲谷索道);從芙蓉嶺經松谷庵、十八道彎登山到北海的北路(修建有太平索道);北海地處黃山中心,東西南北四條磴道都至北海,北海另有遊覽小道與各景點相連,形成網路,北海便自然成為人流彙集的景區。

白雲景區

黃山白雲景區位於黃山西部,面積1655公傾,南起雲門溪上的續古橋,北至伏牛嶺,東起雲際、石人二峰,西至雙河口畔。景區以釣橋庵為中心,釣橋庵位於石人峰下,白雲、白門兩溪匯合處,海拔610米,釣橋庵又名白雲庵,明前為道院,清康熙間改為佛庵,後沿用地名至今。庵周圍景緻清幽,峰巒疊峙,松石爭奇,層竹鋪翠,溪流環繞。白雲景區集松、石、泉於一體,獨具黃山山水之勝。白雲溪水流充沛,瀑潭相接,溪畔有懸瀑10餘處,潺潺流水,如同琴音;雨後水涌,急流奔騰,聲震山谷;山水迸瀉,形成飛瀑,懸垂如練,濺珠噴玉。

黃山西海大峽谷

為將白雲景區、松谷景區和北海景區聯為一體,黃山管委會組織開發了新景區——西海大峽谷。「千峰劃然開,紫翠呈萬狀」的黃山西海大峽谷是黃山又一絕勝處,她將偉、奇、險、幽兼容並蓄,景區內從美紛呈——奇松林立,怪石遍布,石峰簇擁,谷底幽深,雲霧繚繞,溪水叮咚。大峽谷位於西海群峰中,北起西海排雲亭,南至白雲景區步仙橋,景區總面積約16、5平方公里,這一景區是遊人仰視黃山的理想場所。

松谷景區

黃山素有「前山險,後山秀」之說,後山就是指黃山北大門的松谷景區。

黃山松谷景區地處松谷景區位於黃山北坡,是獅子峰、駱駝峰、書箱峰、寶塔峰之間的山谷合稱。遊客抵達黃山的北大門--太平後,選擇從北大門芙蓉嶺進山是最佳的遊覽方案。

由芙蓉嶺徒步上山,需蹬爬6500餘級石階,海拔高差1100米,一路千峰競秀,萬壑爭奇,巧石名潭尤為佳妙。景區山高林密,千峰滴翠,飛瀑流泉,寺庵幽古。奇花異木,氣候宜人。溪、池、潭是景區的獨特景緻,谷內千峰疊翠,萬木蔥蘢,四季常青,蒼松翠竹隱現其中,該區清幽秀麗,溪水淙淙,池、潭、泉、瀑共同構成了松谷景區獨特的景色。而散處谷中的"芙蓉居"、"松谷禪林"等古建築,則給這靜謐的幽谷平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松谷摩崖石刻值得遊客賞玩。梅雨季節遊覽此景區,更有"松谷聽濤"著名景觀。

遊覽松谷景區可以觀賞到芙蓉峰、丹霞峰、松林峰、雙筍峰等著名的山峰,仙人觀海、仙人鋪路、老虎馱羊、關公擋曹、卧虎石等怪石巧石,翡翠池、五龍潭等水景,芙蓉居、松谷禪林等古建築。

黃山風景綺麗,四季宜游,3月16日—11月15日為旺季,11月16日—次年3月15日為淡季。

黃山陰雨天多,雲霧天多,接近于海洋性氣候,年均氣溫7.8℃,年平均降雨日數183天,多集中於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為2395毫米。西南風、西北風頻率較大,年平均降雪日數49天。在海拔630米的溫泉區,夏季平均溫度為25℃,冬季平均溫度為0℃以上。

黃山四季景色可餐。春(3-5月)觀百花競開,松枝吐翠,山鳥飛歌;夏(6-8月)觀松、雲霧及避暑休閑;秋(9-11月)觀青松、蒼石、紅楓、黃菊等等自然景色;冬(12-2月)觀冰雪之花及霧松。在黃山晴賞奇松怪石,陰觀雲海變換,雨覓流泉飛瀑,雪看玉樹瓊枝,風聽空谷松濤。任何天氣您都不會空手而歸。

黃山遊客最多的季節是夏季,特別是七八月間。但許多遊客稱冬季為黃山最美的季節,冬季還是雲海出現最多的季節,有時雲海可持續三天不散。不過冬季,天都峰、白雲溪封山,翡翠谷也無可觀之處。(註:天都峰2001年全年實行保護性封山。)

「黃山四季皆勝景,惟有冬季景更佳」。黃山的冬季比較長,每年10月下旬左右就要飄雪了,11月至翌年3月全山飄雪,12月至翌年2月為最旺雪期,也是冬遊的最佳季節。總之,10月下旬便可看到雪景,即使不下雪也能看到美麗的「霧凇」(又稱霧掛),它和雪一樣給樹木、岩石、屋舍披上一層晶瑩的白色,且比雪更白、更透明、更瑰麗,因而也更富有韻味。

黃山住宿

遊覽黃山,應該在山上住一晚。理由么,一是夏天晝長,到晚上7點多,天色還是亮的,在山上有了個窩,就可以盡情在山上轉悠;二是黃山越往高處越神奇,越在夜裡越神秘,山腳和山頂,天上人間,迥然不同;三是夏天黃山多霧,只有在清晨7點以前,霧還來不及上來的時候,才能看清周圍的景緻,而且,清晨遊人也少,清幽更添山色,這段時間的享受,只有住在山頂的人才能享受了。

山上的賓館有不少。就算是略有點不盡人意,想想在山頂寒冷的夜裡,凍得發冷,也能舒服地洗個熱水澡,享受空調,報著棉被享受睡眠的樂趣。若是要省錢,也不必去住山上不上星級的賓館。可以在賓館門口的場上支個帳篷,分文不花。當然嘍,要是碰到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那種痛苦,可不是常人能受得了。然而,如果是想拍幾張好照片,看足黃山勝景,那還是帶個帳篷的格算。夏季黃山的雲海平均一個月才兩次,撞上的幾率還真不高。是要舒服還是省錢,背包族真得掂量掂量。

黃山購物黃山傳統工藝品有文房四寶中的珍品徽墨和歙硯,[2]歷史久遠聞名中外;民間藝術的瑰寶有磚、石、木、竹四雕,還有徽派盆景、版畫、漆刻,以及新興的徽州竹編、玉竹傢具等,也都獨具特色。在屯溪老街,除了買一些旅遊紀念品之外,千萬不要忘記買當地的乾貨,尤其是筍乾,以筍尖最好。在湯口還可以買一些山上的菌類。

安徽九華山

游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裡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裡,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裡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裡住宿,並以此為起點,游鑒山上的名勝。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瑕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裡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才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為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為「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台之上的無瑕和尚的裝金肉身。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迹,錯落其間。

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九華山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于海內外。

唐代大詩人李白三次遊歷九華山。見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寫下了「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江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詩句,後人便削其舊號,易九子山為九華山。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範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鐘鼓,雲霧現奇松。自然風光十分迷人。

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功德無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

九華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眾多。有龍溪、縹溪、舒溪、曹溪、濂溪、瀾溪、九子溪等,源於九華山各峰之間,逶迤秀麗,閃現於綠樹叢中。龍溪上有五龍瀑,飛瀉龍池,噴雪跳玉,極為壯觀。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處亂彈。舒溪三瀑相連,注入上、中、下雪潭,斷崖飛簾,如卷雪浪。

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為七賢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干。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

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凌風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肛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

又有幽深岩洞,堆雲洞、地藏洞相傳金地藏最初來九華時曾禪居洞內。還有老虎洞、獅子洞、華嚴洞、長生洞、飛龍洞、道僧洞等,均為古代僧人居室,清靜雅緻,極利禪修。

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天台曉日、化城晚鐘、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台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化城古寺

「化城」一名寓意弘深,來歷不凡,源於《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妙法蓮華經》被稱為經中之王,是大乘佛法一乘了義最高經典,用出污泥而不染之高潔蓮花,比喻哲理宏富、概括辯證之深妙佛法。荷池中有亭亭玉立、纖塵不染之芙蓉,皖南地呈雄奇俊美、涵義無窮之九華,其象徵意義何在?有歷史、現實為證:高僧、菩薩藉機示現,皇帝、官吏皆趣風雅,文人墨客揮毫吟詠,普通遊客以瞻為榮。

釋迦牟尼佛在《化城喻品》中作了一個譬喻:有一隊人前去遠地求取珍寶,由於道路艱險、曠絕無人,加之疲憊不堪、心中怖畏,因而中路懈退,要打退堂鼓。 帶隊「導師」甚感惋惜,為了眾人利益,大開方便之門,即施神通力,在前方化現一城,「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嘆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穩。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穩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佛陀接著解釋說:「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吾)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盤。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盤,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要修大乘道,最後得成佛,必須勤苦修,經歷三大劫」。那些意志薄弱者,聽後會心驚膽戰,產生猶豫、退卻,甚至溜之乎也。為了這些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才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說。只有聽到幾生、甚至當生即可成就時,那些樂衷於小法小樂者才肯修行。池中荷花、九朵芙蓉、妙法蓮華,這共同的象徵淺顯但並非易懂,「化城古寺」屹立蓮花中心,千二百餘年來飽經風霜,其「苦心」又得到多少人理解呢?

天台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群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使人陶醉。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於在泰山日觀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曉日」被列為「九華十景」之一。

在九華山中心,北依白雲山,南對芙蓉峰,西為神光嶺,東有東懸崖,四山環繞如城。古人有詩讚曰:「內外峰圍涌玉蓮,過橋崖塔迥諸天。」為九華山開山祖寺,著名叢林,依山而建,前後四進,隨地勢逐級升高,古樸莊嚴,氣宇軒昂。《九華山志》記載:唐至德二年(757年)青陽人諸葛節等建寺,請金地藏居住、修行。唐建中二年(781年)闢為地藏道場,皇帝賜額「化城寺」。明宣宗、神宗,清康熙、乾隆帝,均親書匾額並賜金修葺。寺多次毀於兵火,現除藏經樓為明代建築外,其餘均為清代建築。寺內藏有經藏古籍、明代諭旨等珍貴文物。

特產有九華雲霧茶、黃精、天竺筷、紙扇等。以山筍、冬菇、野菜為原料做的「九華素食」,很受遊客歡迎。

九華山肉身菩薩

九華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別在神光嶺、百歲宮、雙溪寺。神光嶺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喬覺肉身的地方,亦稱「地藏塔」。

九華山肉身寶殿金地藏像

金喬覺(696—794年),系新羅僧人,俗稱「金地藏」,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24歲時,削髮為僧,於中國唐朝玄宗時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上九華,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岩洞棲居修行。當時九華山皆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後竟遍覆九峰。閔讓和十分驚異,由驚而喜,先讓其子拜師,後自己亦隨之皈依。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聖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讓和父子。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地藏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眾常住寺內的條件。金喬覺聲聞遐邇,連新羅國僧眾聞說,也相率渡海來華隨侍。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忽召眾徒告別,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眾佛徒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現,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賢、普陀觀音相併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

明萬曆年間朝廷賜銀重修塔殿,賜額「護國肉身寶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豐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燹。光緒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規模重修,移殿門正南向,門額懸掛「東南第一山」橫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黎元洪書贈「地藏大願」匾額。1955年和1981年又兩次重修。

該寺殿宇宏偉,是塔殿式建築,上蓋鐵瓦,四角有宮殿式翹檐。殿內漢白玉輔地,塔基上建有七層八方木塔,裡面置放三級石塔,內藏金地藏肉身。每層木塔有佛龕供地藏菩薩佛像。木塔外為漢白玉神台,上面站著雙手捧圭的十殿閻羅立像,朝奉「幽冥教主」地藏菩薩。全寺建築面積705平方米。

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築,殿宇高15米,山門西南,紅牆森嚴,巍峨雄壯。入殿須登八十一級台階。站在台階之下,舉目仰望,可見南門廳上有兩塊匾額。上額書「肉身寶殿」,下額書「東南第一山」。塔東側有明刻松枝花石碑《地藏聖跡碑記》,為明萬曆年間劉光復所撰寫。與塔基相平處橫一巨石,似人工洞頂,南面橫刻「磐石常安」四字;北面刻著「神光異彩」四字。

殿前四周迴廊上方雕棟畫梁,其仙鶴、麋鹿、牡丹等珍禽異卉雕飾,鮮艷奪目。立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對聯,北邊是:「誓度群生離苦趣,願放慈光轉法輪」楹聯。南邊兩聯,一曰:「福被人物無窮盡,慧同日月常瞻依」;另一聯曰:「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極天高海月升」。兩聯的首字,連讀是「心目福慧」,表示僧尼心目中依靠地藏、修到「福慧」。殿宇面闊三間,進深16米,地平鋪漢白玉石。中央為1.8米高的漢白寶塔基,上矗七層八方木質寶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層八面皆有佛龕,每龕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五十六

肉身殿外景

尊大小不一,塑造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塔基四角有回柱頂梁。塔內是金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級石塔。南北前後均供奉金地藏像。肉身殿內有塔,構造罕見。塔前懸著鏤空八角琉璃燈,不分晝夜,終年燈火長明。

塔北門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橫匾,寫的是地藏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北洋軍閥政府總統黎元洪所書。晨曦中,台下雲層如海,稱為「雲鋪海」勝景。多雨季節,低雲布雨,雲層含有細微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銀光閃閃,又為「銀鋪海」奇觀。

佛經記載,農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為地藏菩薩聖誕日,傳說也為金地藏成道日,九華山僧侶都要在肉身殿舉行重大活動,稱「地藏法會」,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守地藏肉身塔。法會一般歷時七天(夏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圓滿之日設齋供眾,廣結良緣。法會期間,民間有「百子會(團)」等朝山進香,凡人數滿百人即可組一會,稱「百子會」。百子會設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口誦「南無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薩」,餘眾接誦「阿彌陀佛」。每逢地藏菩薩誕期,僧眾及香客於肉身塔誦經拜菩薩通霄達旦,常見僧尼和信士一步一步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靈,赦免罪孽,消災延壽。與此相應,各地還有類似會(團)朝山進香,如「萬勝老會「、「香山勝會「、「同人老會「等。

1978年以來,九華山佛教協會每年都舉行「地藏法會」或「祈禱世界和平法會」,懸掛「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法會」飄幡。來山參加地藏法會的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四眾弟子及十方善男信女,逐年增多。今日肉身殿,成了朝山進香的香客和遊覽九華山的遊人所必到之地。

九華山交通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北俯長江,南望黃山,西接池州,東臨太平湖,方圓120平方公里,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奇麗的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嶽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遊客遊玩九華山,可選擇多種方法,如果乘坐民航班機,可乘飛機至南京、合肥、黃山機場,然後乘汽車直達九華山。南京距離九華山240公里,合肥距離九華山220公里,黃山距離九華山120公里,其中南京至九華山,合肥至九華山均建設有高速公路,目前黃山到九華山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據悉建成後的高速公路,將會將行程縮短在一個小時內。

如果你乘坐火車遊玩九華山,你可以乘火車至銅陵、安慶、屯溪、南京,然後轉乘汽車直上九華山。目前九華山火車站正在建設中,今年下半年將開通上海到九華山的直達旅遊列車。

如果你乘坐輪船遊玩九華山,乘輪船至池州、銅陵、蕪湖港,然後轉陸路直達九華山。

如果你乘坐汽車遊玩九華山,上海、南京、合肥、武漢、杭州、寧波、蘇州均有直達車輛。目前九華山中國旅行社已在多個城市設立了辦事處並開通了旅遊直通車。你可以直接在我們的網路上預訂直通車路線,我們將為您提供優質的服務。

九華山景點間交通非常便利,當您購買門票時,您實際上已經購買了九華山景點公交,你只要出示你的門票,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在各景點間穿行。當然,你也可以坐計程車在各景點間遊玩,九華山計程車起步價10元,30元內你就能遊玩九華山的絕大部分景點。

九華山建設有纜車和索道,均是國家級青年文明號,如果你乘坐纜車索道,你將會在旅程中享受元首級的優質貼心服務。

九華山住宿

九華山旅遊服務業比較發達,住宿條件舒適、齊備,高級賓館、飯店、普通客棧或招待所,遍布全山景區,達100多家,有高、中、低檔次的床位近萬張,食宿之所遍布全山,尤以九華街區為最。設施齊全,服務上流,並處於溫潤、陰涼的小區氣候。遊客、香客無論下榻哪家館堂客棧,都倍感舒適。僅涉外飯店就有東崖賓館、聚龍大酒店、上客堂賓館等數家。除此以外,還有國營、集體旅社20餘家,個體旅社70餘家。全山共有高、中、低各檔次的床位4000餘張,遊客、香客可自由選擇,價格合理,隨到隨住,十分方便。其中含有專供香客住的凈地和食用的素齋。

聚龍大酒店是中外合資經營的一家三星級旅遊涉外賓館,是旅遊度假和舉辦各種會議的理想下榻場所。上客堂賓館環境秀麗、清雅,是接待國內外遊人和名僧的高級客棧。內設素菜餐廳、民務設施齊全。是接待國內外遊人、香客和名僧的理想下榻之處。

各大寺廟均設有接待香客的客房,葷、素餐兼供,遊客、香客可自由選擇,價格合理,舒適方便。

當地民俗

進香——九華山居民農曆春節為了祈求新年裡平安幸福,會備齊香燭到肉身寶殿、或住家附近寺廟進香。在進香路上,即使彼此熟識的人,也相顧無言。只有在進香完畢之後,才可以彼此致意,問候新年。

葷年素年——為了表示對寺廟僧侶的尊敬,當地居民於春節之際,會先過葷年,後過素年。葷年,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八日,當地居民吃葷食,是為葷年。但到了第二天,人們就會用草木灰將鍋碗瓢勺洗得乾乾淨淨,準備素食——在臘月三十日除夕那天吃齋過正年,是為素年。素食會一直持續到大年正月初三。

九華山重要佛事節日活動很多,最主要的有佛誕節、佛成道節、觀音會、地藏法會、九華山廟會和自恣日六種。

佛誕節:釋迦牟尼誕生日,佛教徒在這一天過佛誕節,是佛教最大的節日。

  時間:農曆四月初八;景點:祗園寺

寺廟活動:釋迦誕生時,有龍噴出香雨浴其身。因此,逢佛誕節,九華山寺院僧尼齊集大殿供佛、誦經,並以香湯潔洗釋迦佛像,稱為浴佛法會。浴佛法會期間,寺院除施素供僧外,還舉行超度亡魂(放焰口、燒法船)等活動。

佛成道節:意為釋迦牟尼成道之日。

時間:農曆臘月初八

  風俗習慣:九華山民此日有喝臘八粥的習慣,用紅棘、桂圓、香菇、豆類煮粥,或自食、或施捨,以示對佛祖的感恩。

  觀音會:

  時間:觀音誕日(農曆二月十九)、成道日(農曆六月十九)、涅磐日(農曆九月十九)

  風俗習慣:逢這三個日子女子們就相邀成群,到附近的寺廟燒香拜佛,求籤許願,祈求母子平安。

  地藏法會:地藏菩薩誕生日,傳說新羅僧金喬覺亦於此日成道。

  時間:農曆七月三十(月小為廿九);景點:化城寺、肉身寶殿。

  法會活動:九華山各寺廟要舉行隆重儀式,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守地藏肉身塔,稱地藏法會, 一般歷時七天(七月三十~八月初六)。法會期間,香客們還組織百子會,朝山進香。百子會是說善男信女自動組織起來,虔心素食,挑擔舉旗,敲鑼誦經,結伴進出。人數滿百組成會、團,稱百子會;達到兩百人,則稱雙百子會。但也有二、三十人一組的,稱小百子會。

  九華山廟會:起源於唐代,相傳唐開元(713~742)末年,新羅國高僧金喬覺來九華山開闢地藏道場,苦行禪修七十五載,於農歷七月三十日這天圓寂,終年99歲。金喬覺遺體置缸三年後,全身不壞,容貌如生,撼其骨節有金鎖般響聲。依佛經所說,金鎖骸鳴,乃是菩薩應世,因而弟子們視其為地藏王菩薩轉世,尊其為金地藏,在神光嶺建肉身塔供奉。

  時間: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景點:天台峰

  廟會活動:四方信徒、香客雲集九華朝山進香、拜塔,朝拜天台,許多山民和手工藝者趁此機會互做買賣,民間藝人也來此獻藝。

  自恣日:意思是自行檢查一年來的修行情況,是佛教又一重大節日,又稱盂蘭盆節。

  時間:農曆七月十五

  節日活動:每逢此節,九華山寺院僧侶及信徒不僅供佛、拜懺、自恣,還會拜「梁皇懺」、拜「地藏懺」,祭祀祖先和超度十方餓鬼。

    九華山寺院建築

  位於安徽南部的九華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薩道場所在之地。走進這蓮花佛國的山門,極目所望,發現這裡所有的寺院與普通的皖南民居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寺院、尼庵與民居好像只有用顏色才能區分。在這裡的寺院中也總能找到黛瓦、天井、馬頭牆,木雕這些鮮明的徽派建築特點。九華山的建築,是典型的徽派建築。這裡有一種窗戶叫做檻窗,一般的大型建築上面,或家庭建築上面都有這種檻窗。寺廟也結合了徽派。為了採光的需要,寺廟窗戶比較大,有玻璃。還有一種窗戶,這個叫裙板、腰板。上面是採光用的檻窗,再一個典型的特徵是天井,在徽派建築中叫做泗水歸明堂,一、二、三、四就是四個屋檐落下的水仍然歸到明堂里,天井的作用是通氣、採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裡,所以雖然是寺廟,但也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築融會在一起。 九華山的建築,除了粉牆、青瓦之外,還有一個典型特徵就是牆體高大的馬頭牆。在鄰家房屋失火時能夠阻擋外面的火勢,保護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牆。

  地理氣候

  九華山的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不是很高,但是景點眾多,山路艱難;此外九華山春來遲,秋偏早,夏短冬長,有著典型的高山小氣候特點,海拔越高,這種四季變化的規律就越明顯。

  杏花村 秋浦仙境 齊山 蓬萊仙洞 大王洞 升金湖 牯牛降 黃山 廬山 天柱山 齊雲山

[九華茶史]

  九華山產茶歷史悠久。《青陽縣誌》載:「九華為仙山佛地,竹卉魚禽,間為他方所未有。……所產金地源茶,為金地藏自西域攜來者,今傳梗空簡者是。茗(閔)地源茶,根株頗硬,生於陰谷,春夏之交方發萌,莖條雖長,旗槍不展乍紫乍綠……天聖初,郡守李虛已,太史梅詢試之,以為建溪顧渚不及也」南宋周圍必大游九華作《九華山錄》云:「獻土產茶味敵北宛」。北宛茶為建州(福建建陽)名茶,可見九華山茶之名貴。

  九華山茶始於唐,興於宋由寺院而至民間,「仙鐺氣味冷芝耳,僧碗芳香點茗芽」,山,寺,茶三者聯袂成趣。清代劉鑾在《五石瓠》中所述:閔茶有二:一為休寧閔茶,萬曆末年閔文水所制;一為九華山閔園茶即「唐閔,長者地也,產茶不多,僧熔之歲數斤耳,用山中之泉烹之,真味殊絕。有閔茶引不知何僧作,其詞變騰空而去雲,今年稱閔公是也,其宅今梵殿,其畦今雖閔園,茶出於此,故以名之。園在九華之顛,東岩之側,一塢半弓,四周峭壁,數百丈危峰之上,復有山焉,下瞰龍池,上疏石澗,林蔽石流,交映終日,沉霧團風不見山麓,人仰視之,烘然一混沌也,其鍾氣於勝地者既靈,吐含於煙雲者復久,一種幽香,自爾迥異。此塢方園徑盡許所產更佳,過此則氣味又別矣。然盛必錫器烹之清泉,爐必緊炭,怒火百沸,彼其沸透,急投茶於壺,壺以宜興砂注為最,錫次之,又必注於頭青磁鍾,產於天者成於人,而閔茶之真味始見,否則水火乖宜,鼎壺不潔,雖閔公所親植者變無用矣,有識者知其味淡而氣厚,瓶貯數年,取而試之,又清涼解毒之大葯雲」,真可謂詳盡之至。

  九華山區制茶可劃分為三個歷史時期。

  起源期:據最早傳說唐時在九華天台山北(今陵陽鄉黃石村)的——石洞——道僧洞中修行的一僧一道在採集草藥治病時開始用茶。「先是生煮羹飲,繼而晒乾收集」,日久天長僧道用以曬茶的石塊也留下了斑斑黃漬,是謂「黃石」,「黃石」之毛峰因此得名而沿用至今,九華菩薩金喬覺也在「送童子下山」後以「煙霞」為伴,親自「煮茗甌中」可見九華山制茶之起始也是道循由野生茶樹——生煮羹飲——晒乾收藏——蒸青團茶,這一規律,並且以佛教為主,道教為輔,開創了九華山區茶葉製作的先河。

  發展期:自宋至元,歷經三百餘年,由蒸青團茶——蒸青散茶——炒青散茶。九華山相傳宋代始有「天台雲霧」和「九華龍芽」的製作。是由曬青(或蒸青團茶)發展到炒青散茶的階段。制茶工藝「究極而精巧」花色品種也隨之增多,宋時的「雲霧」和「龍芽」均是「毛峰」茶的前身,前者因地命名,泛指天台山背道僧一帶所產之茶。此間茶樹朝迎晨霧,晚沐露霖,葉質柔嫩香高味濃故名,後者因茶種而樂謂,系指用金地源和閔地源之茶樹採制而成,香味均列上乘的茶葉。宋時九華「貢茶」開始面世,周必大於1167年在《九華山錄》中稱讚九華之茶「味敵北宛」。當時「北宛」已為貢茶,可見其品質出類拔萃。除此之外,當時還有仙,嫩蕊,福合,祿合等花色,宋代陳岩云:「春山細摘紫英芽,碧玉甌中散玉花」此之謂也。

  豐盛期:自明至清,九華山茶由炒青散茶到烘青綠茶花色品種面貌一新,歷經三百多年。明吳仁有詩云:「犬吠披雲客,花迎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風」。清代白元亮在《登九華》一詩中描述更詳,「頻年飄泊在天涯,又信萍蹤上九華,雲擁奇峰天欲滴,泉春亂石澗生花。傍林鳥語搗靈藥,隔岸人聲摘閔茶。今日探幽具乘興,不知何處謫仙家」。明清時九華山已有「東崖雀舌」,「肉身仙茗」,「龍池雲霧」和「南苔空心」等花色,分別產於四大叢林之王的東崖,神光嶺前的肉身寶殿,下閔園的龍池和小天台的南苔庵,均屬綠茶之烘青類,茶葉製作刻意求工,外形多姿多采,內質別具一格,視為佛門珍寶。據1933年李非所撰《青陽風土誌》記載:「茶種類有龍眼茶,雲霧茶,雀舌茶,毛尖茶,旗松茶。用於手採摘,置於鍋內以火炕干,山鄉所產地,用蔑萎或布袋裝好,舟運至縣城,再運住大通,南京等地銷售」。可見九華之茶由佛教而至民間,到明清,民國已是花色品種齊全的豐盛期。

安徽天柱山

安徽天柱山自古即為中華歷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號「南嶽」。道家將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三祖寺是佛教禪宗的發祥地之一,傳說中佛家三祖僧璨大師曾在此弘揚佛法,寺院有一座覺寂塔,可惜年久失修,如今已經不為遊人所開放。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對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

  天柱山屬花崗岩峰叢地貌,地質遺迹豐富,是全球矚目的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重要地段,還擁有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森林公園、中華十大名山等稱號。2005年9月,經專家評審,國土資源部批准天柱山為國家地質公園,面積135.12平方公里。

  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境內,其主峰海拔1488.4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首讚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云:「奇峰山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稱。據說,稱萬歲山是因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台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嶽」,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隋唐以後,南嶽改為衡山,天柱山被列為國內五大鎮山之「中鎮」。其餘四鎮是:北鎮醫巫閭山(在遼寧省)、東鎮沂山(在山東省中部)、西鎮吳山(在陝西省隴縣)、南鎮地稽山(在浙江省紹興)。

  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蒼松、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天柱山志》稱其「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可見其自然景色之奇崛。

  天柱山著名遊覽點是三祖寺。進入其南大門野人寨上行不遠就到達三祖寺。相傳,寺始建於南朝,現僅存藏經樓、偏房數間和屹立於寺前的覺寂塔。三祖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側陡岩直立,谷中流水潺潺,松竹遮天蔽日,稱之為「山谷流泉」。山谷門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卧牛,稱「石牛古洞」。相傳,北宋人黃庭堅曾坐此石上讀書,並自號「山谷道人」。在這裡的一塊巨石上刻有黃庭堅的詩和同時代大畫家李公麟所繪的黃庭堅坐於石牛上的畫像。這件珍貴的古代詩畫刻石,現仍清晰可見,可惜抗戰時期這座卧牛狀的青石為日軍炮彈炸去一角,如今形狀大異。

  谷口前潛水碧波蕩漾,後依天柱群峰。這裡林木蔥蘢,環境清幽,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文人騷客都曾在此題詩。現仍保留有「詩崖」勝跡,王安石所題詩文為人盜取,至今「詩崖」上仍有不少處露出四方型鑿坑,讓人惋惜。

  從三祖寺向西北沿石級登山,展現在眼前的變幻無窮的瑰麗景色。轉一個彎,天地一新;上一道嶺,風光又異,使人應接不暇。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鐫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橫書其上。「頂天立地」四個大字直書其下,氣魄宏偉,令人驚嘆。天柱峰左、右側有飛來、三台兩峰相峙,更顯得氣勢磅礴。

  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遊人稱為「天柱一絕」。神秘谷長約五、六華里,谷底由54個形態各異的洞穴且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不覺激動欣喜。

  天柱山的風景多而奇,難怪明代詩人李庚贊曰:「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1982年,天柱山以安徽天柱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天柱山與佛教、道教都有關聯,比如道家把全中國的奇山歸納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就是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也與天柱山頗有淵源,禪宗達摩祖師後的二祖、三祖都曾在天柱山修行,南北朝的梁朝時,天柱山山谷寺顯赫一時,僧眾甚多,儼為四海名剎. 到了唐、宋時期,天柱山依然盛名不減,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時等文人墨客都登臨此山,遺留下近400方摩崖碑刻,既可懷古,又是學習、欣賞書法的絕佳範本。

安徽琅琊山

琅琊山是皖東第一名勝,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24大文化名山之一,中華百座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風景區之一。風景區內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爰,林森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隱、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麗可詠的自然景觀,逐漸形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琅琊山「八名」文化勝境。

·區位·

  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省會合肥130公里。滁州琅琊區與南譙區交界處,與滁州城山城一體。京滬鐵路縱貫南北,104、312國道自東、南兩側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捷。

·地理·

  琅琊山風景區面積11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6%,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有受中日侯鳥保護協定中保護的鳥類54種;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為國內珍稀樹種,並分布著我國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石灰岩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山中溝壑幽深,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觴淙淙流淌;讓泉、濯纓泉、紫薇泉等山泉散布山間;歸雲洞、雪鴻洞、重熙洞、桃源等洞洞神奇。92年7月中央電視台琅琊山風光攝製組拍攝到的「海市蜃樓」又稱奇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歷來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之美譽。

·名稱來源·

  琅琊山,古稱摩陀嶺,後因東晉開國皇帝琅琊王司馬睿避難於此,改稱「琅琊山」。又名「琅玡山」。

·琅琊文化·

  琅琊山風景區,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區,面積115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等。景區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為主要景觀。山間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始建於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遺址留下的大量古迹和文物,還有著名碑刻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處。1988年,琅琊山以安徽琅琊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琅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復建的南天門、野芳園、深秀湖、同樂園等景點和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築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映生輝,令中外遊客嘆為觀止。南天門上為紀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宮是著名的道教場所,琅琊山流傳千百年的「琅琊山初九廟會」至今沿襲。

   水聲潺潺

風景秀麗的琅琊山,名勝古迹遍布,古剎、名亭、古關隘、古驛道、碑、碣、摩崖碑刻等大量不朽的文化遺產無一不印證了琅琊山淵源久遠的文化歷史。琅琊山與城市緊緊相連,它臨江近海,襟江帶淮,勢為南北之要衝,東西之走廊;自古地處「吳頭楚尾」,歷代為交通要驛,有「金陵鎖鑰」之險,「九省通衢」之要;繁榮的經濟文化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雲集,僧尼道士傳道頌經;儒、釋、道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可謂「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素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美譽的琅琊山,有極高的旅遊品位,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科學研究、訪古探幽、回歸自然的理想去處,歷來為中外名人和旅遊者所青睞。江澤民、李鵬、喬石、朱鎔基、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光臨過琅琊山。文以山麗,山以文傳,林壑優美的琅琊山為古人更為今人賦予勃勃生機,它既是科研、教學的基地,更是中外賓客理想的旅遊勝地。

·醉翁亭景區·

  醉翁亭: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北宋慶曆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戶喻曉。景區內亭、台、軒風格各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一,蘇東坡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郵票形式出現在國家名片《中國名亭(一)》中。

   天下第一亭

二賢堂: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寶宋齋:為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所建。齋內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碑刻兩塊四面。「 歐文蘇字 」為金石珍品。齋東側外檐下嵌有明馮若愚《寶宋齋記》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記》碑。

  馮公祠: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歐公祠:歐公祠原建築位於醉翁亭景區醒園內。是由滁縣知縣陳文權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是當時人們紀念歐陽修的場所。原建築內有許多先人紀念歐公的文章、詩詞,建築規模為七間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毀壞。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續,也讓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們重建了歐公祠。重建的歐公祠內建有醒心齋,齋內刻有乾隆時間琅琊山的鎮山之寶「歐陽修像」、北宋徽宗時的吏、戶二部尚書孫覿撰寫的、對歐公有著高度評價的對聯、北宋著名人物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為歐公所撰寫的祭文,另在齋內重新再現了明朝時的「滁州十二景」壁畫和北宋以來近三十位名人對歐公的評價。「歐公祠」內還按照當年建設者的構思,依山就勢,斜山岩石裸露,廣植花草樹木,重現藤蔓迴廊。整個院落園林風格別樣,睹景視物,「歐公祠」 定會成為追憶歐公的絕佳景點。

  影香亭:位於琅琊山意在亭西側。建於明洪熙年間,原名「見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賜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見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聞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為「影香亭」。

  意在亭:於琅琊山菱溪石南側。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僕寺少卿毛鵬建「皆春亭」。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盧洪夏在皆春亭四周鑿石引水,仿東晉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場景建「曲水流觴」,是遊人戲水飲酒的場所。後人仿照蘇州園林建築格調重建「皆春亭」,並改名「意在亭」。

  古梅(歐梅):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張明道為觀賞古梅花而建。民國十七年(1928年)州人書法家黃藝五在堂後崖壁題「古梅亭」篆刻一方,將其改名「古梅亭」,亭內壁嵌石碑六塊,系清代文人張鵬翮等人所題。

  讓泉:位於琅琊山,即《醉翁亭記》中的讓泉。「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與兩峰之間者,讓泉也」。讓泉位於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

讓泉聲聲

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見方,池深不過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賜魁重立「讓泉」二字碑刻。讓泉從不幹涸,水溫終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瑩如玻璃」,又被稱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雖滿而不外溢,甘甜適口。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墨苑景區·

  琅琊墨苑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該景點為蘇州園林建築風格,亭、堂、台、軒、廊、小橋、假山曲徑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中收集、整理了與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並徵集了名人書法墨寶兩百多篇,鑲刻於此,其中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著名書法家沈鵬、蕭嫻、陳大羽、賴少其、范曾、旅美書畫家李山及原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孫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書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僅可以欣賞琅琊園林美景,更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

  ·歐陽修紀念館·

歐陽修紀念館位於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為文,以歷史本來面貌,將一代文宗歐陽修的形象再現於廣大遊人面前。庭廊兩側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兆頁、文徵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嘆為觀止。

·深秀湖景區·

  

蔚然生秀

深秀湖取《醉翁亭記》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橋、湖心亭、玉帶橋與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釣,其樂無窮。

·琅琊寺景區·

  琅琊寺:為唐大曆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山僧發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勝地,景區內有85處景點和遺址,其中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至寶,緬甸捐贈千尊玉佛為全國之最,寺廟終年香火繚繞,為全國重點保護寺廟。

千年琅琊寺

千尊玉佛殿: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濯纓泉: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寶殿北側,明月觀北院的山腳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瑩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著名書法家李冰陽篆其銘,世人奉為珍寶,現銘刻已失。後張憶又書「庶子泉」三字碑,斷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鄭大同來游琅琊,見泉水清潔無比,可洗帽纓子,題「濯纓」兩字於崖壁之上,故後人亦稱此泉為濯纓泉。今仍存前人題書的「庶子泉」三字摩崖於泉側石壁。

  無梁殿:位於琅琊山琅琊寺內,亦稱「玉皇殿」。該殿始建於後周顯德年間。但是很多人卻以為是東晉所建,民國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載「俗雲東晉琅琊王駐蹕於此所建築,究竟不知何時所建造」。該殿為灰磚拱形壘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殿內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關塑像。

  大雄寶殿: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唐大曆六年(771),殿高約14米,進深15.3米,正殿五間,

漫步琅琊

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現殿建於民國五年(1916),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

  古磨刻:琅琊寺範圍內,唐代以來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畫聖吳道子的觀音石刻像和《金剛經》碑最為珍貴。

  琅琊古道:位於琅琊山,是人們登山的一條道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約1200米,青石鋪成,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好的古道。古道兩邊古樹參天,鳥語花香。

  南天門:位於琅琊山東南制高點,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古建築群。碧霞宮現有全真華山派傳人主持管理;登天門可遠眺長江如帶、鐘山似螺,

南天門

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這裡拍攝到的「海市蜃樓」景象被譽為「千古奇觀」

  古碧霞宮:山頂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就是碧霞宮。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這樣,逐漸形成了規模盛大、熱鬧非凡的「琅琊山廟會」。

·琅琊傳說·

  【琅琊山】

  好多年以前,東海龍宮裡有一座寶山。這座山比珊瑚樹有氣派,比珍珠塔更精巧。東海龍王高興的時候總要去觀賞觀賞,增添一下興緻;苦悶的時候也要到寶山前轉悠轉悠,消愁解悶。

  可這座神山卻感到自己無依無靠怪孤單的。一天,它趁東海龍王去南海觀音那裡吃酒,自己偷偷地跑出東海來到陸地,賞花看景。它還要跟南三山拜為兄弟,與北五嶽比試高低。東海龍王得知消息,直氣得一根根龍鬚直抖,立即從觀音老母那裡討了根定山針,想把寶山釘在陸地,不許它亂跑。於是,這座山既沒留在長江南,也沒去成黃河北,被釘在江淮之間的滁州,成了滁州府的西山。

  自從有了這座山,滁州府的風景美了十分。西山橫穿南北,象一座綠色屏風。遠看莽莽蒼蒼,近看一片黛色。山上奇樹、怪石、紅花、清泉,處處可見。天上的白雲纏繞著山腰,空中的鳥兒也一群群一陣陣地飛來在山上做窩壘巢,不願離去。

  一天,一個雲遊的和尚見滁州西山這般美,就在山上蓋了座寺院叫「西山寺」。還收留個小和尚,取名超然,跟自己學著念經。這小和尚外表像個機靈鬼,誰知笨得不開竅。隨你教他怎樣念經,他是喘氣就忘。教了幾個月的「阿彌陀佛」,他把四個字忘了兩個,還有一個念歪了。他只會念「摩陀,摩陀」。老和尚只好搖搖頭,嘆口氣。心裡想:算了吧,這小超然簡直是「歪脖子樹——磨不直」了。老和尚一氣拍拍屁股,一個人下山雲遊四方去了。

  老和尚在外面一獃獃了半年多。這天,聽說滁州蝗蟲成災,老和尚犯愁了,心想:怪我火星頂腦門子,一氣丟下超然留在寺院,這一回十有八九要餓壞了。想著想著,老和尚翻山涉水地往回趕。回到寺院一看,小超然比早先長得又高又大,又白又胖,一點不像受餓的樣子。

  老和尚說:「超然啊,為師我外出這麼長日子,你是吃什麼東西長得這樣好的?」

  超然還是那句話:「摩陀,摩陀。」

  「什麼摩陀可以填肚充饑呀?」

  小和尚指了指幾塊五彩石頭連說道:「摩陀,摩陀。」

  老和尚搖搖頭說:「笑話,石頭怎能充饑呢!徒弟你莫騙我。」

  小和尚見師傅不信,就轉身到院外,不一會拾來一堆石頭,放在鍋內。小和尚一邊燒火煮石,一邊嘴裡念著:「摩陀,摩陀。」不一會兒,從熱氣騰騰的鍋里冒出了一股股香氣,聞了叫人流口水兒。小和尚盛了滿滿的一缽子,端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在山下走得又累又餓,見石頭煮得又黃又香,就抓起一個送到嘴裡嘗。想不到這東西黃得象杏子,軟得象芋子,甜得賽桃子。老和尚三口兩口把缽子里的都吃下肚了,又把鍋里剩的一點也填進了嘴裡。老和尚吃過以後,覺得滿身爽快,連臉上的皺紋也消失了。

  第二天,老和尚說:「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經』,是真經,你成了佛啦。從今在後,我們都念"摩陀經』,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從此後,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們也就把西山改叫 「摩陀山」了。 光陰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晉末年。那時山東有位琅琊王,名字叫司馬睿。他被八王奪權鬧得性命難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難。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廟,夜晚揀著小道一腳高一腳低地趕路。這一天,來到摩陀山下一個破草棚子里住下。沒想到因為連日的奔波勞累,琅琊王心口疼病半夜裡犯了,疼得他頭上身上冷汗直冒,臉色跟紙一樣黃,在棚子里翻身打滾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個挑水和尚看見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會就從山上端來了一碗香茶,讓琅琊王喝下。過了一時三刻,琅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覺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勁了,一點病也沒有了。

  琅琊王對和尚說:「多謝師傅救命之恩。我這心口疼病從小就有,犯起來沒有十天半月不見輕,藥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卻越來越重。不知師傅用的是什麼神葯有這樣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為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施主不必多禮。適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頭與各樣草藥煮成的,什麼病都能去根。」

  「怎麼,山上的石頭也能治病?」

  和尚將寺院祖師摩陀大師煮石充饑的故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又說:「現如今石頭雖不能煮熟充饑了,因為當年摩陀大師把煮石之水潑在這山前山後,這山上就長滿了奇花異草。所以這花花草草、樹根石頭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聽口音不是本地人,怎麼流落在荒郊野外?」

  琅琊王哪敢說出實話呢,就胡編了一套說:「我姓劉,叫劉順。家住山東巨野縣。因為要到江南投親訪友,半路上短了盤纏錢,只好一路忍飢受寒。我想在這裡找些活乾乾,等湊足了錢再去江南。」

  和尚對琅琊王說:「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氣,來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這地方有句話:"滁州地養窮人,一條扁擔兩根繩』。你看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藥材,兔子、山雞滿山轉,是座寶山啊。」

  琅琊王司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葯打山棗,從綠樹中傳來一陣陣山歌聲。從此後,琅琊王就裝成個打柴漢子住在山中,一邊集合四方兄弟,一邊在山中集糧屯兵,日夜操練。沒過多久,司馬睿帶領人馬浩浩蕩蕩打過長江,在建業城建立了東晉王朝,司馬睿成了第一個東晉皇帝。

  有一天,東晉皇帝司馬睿帶領文武百官從建業來到滁州觀賞西山摩陀寺風光。司馬睿想起當年自己在這兒落難得救、屯兵聚糧的往事,便吩咐傳下聖旨:將山上寺院擴建百間,改「摩陀寺」為「琅琊寺」,改「摩陀山」為「琅琊山」。他還命御醫住在琅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編成《琅琊草木篇》,廣傳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

  【醉翁亭】

  琅琊山的醉翁亭,是誰建造的呢?相傳是:

  樵翁出的點子,

  和尚蓋的亭子,

  太守起的名字。

  北宋慶曆年間,琅琊山開化禪寺的住持方丈叫智仙。他每天除了燒香拜佛,打坐誦經外,便在廟門口擺個茶水攤,向樵夫、獵人等供應茶水。一天天,一年年,從未停過。

  有年,在一個春末夏初的午後,來了個兩鬢斑白的背柴老漢。他走到山門前,喝了幾杯茶,連聲說:

  「好,好!智仙智仙,高僧心善。解人乾渴,幾乎十年。難得啊難得。」

  老漢的話聲,把智仙引了出來。智仙瞅瞅老漢,面生得很。便合起手掌,說:

  「請問老施主尊姓大名,怎麼面生得很呢?」

  老漢哈哈大笑了一陣,說:

  「我嘛,是個快樂的打柴人,你就叫我樵樂翁吧!智仙長老,你供應茶水,已經九年,九月,外加九天了。要是我沒有記錯的話,我可是對長老熟而又熟了。哈哈——」

  智仙大吃一驚,老漢說的絲毫不差,他怎麼記得恁清楚?就滿斟一杯茶,雙手捧上:

  「老人家請用!」

  樵樂翁接過杯子,一飲而盡,咂咂嘴,說:

  「好茶,好茶!

  智仙又問:

  「老翁常來山中嗎?」

  樵樂翁說:「以山為家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上山,逢年過節爆竹聲,也難比斧頭砍伐聲啊!

  「唔,那你上山常在哪兒歇息呢?」

  「長老有興緻的話,我領你去看看。」

  智仙手捻佛珠,高興地說:「阿彌陀佛,要得,要得!」

  於是,樵樂翁領著智仙長老走向深山塢。一會,便來到一個林木茂盛,泉水清澈,風景秀麗的地方。樵樂翁說:

  「長老,這裡美吧?每天砍了柴,我就到這兒歇腳。面對這樣的美景,無酒也醉啊。」

  智仙觀賞了一會兒風景,又見來往的人,大都在這兒歇息。心想這地方真是個仙境,我的茶攤要是擺在這兒可比擺在山門外強多啦!

  有一天,智仙又來到這山塢。剛好樵樂翁也背著柴來了。常言說:「一回生,二回熟。」智仙就把自己的心思告訴了樵樂翁。

  樵樂翁聽了,連連點頭。

  正在這時,忽然風起雲湧,林濤鳴響,接著便是瓢潑大雨。

  樵樂翁嘆了口氣說:

  「要是蓋個亭子,讓行人有個避雨的地方,那可就太合人意了。」

  講者無心,聽者有意。過了些日子,智仙便找人在那裡修了個亭子。亭子修好,智仙請樵樂翁給亭子起個名字,樵樂翁連連擺手說:

  「這不是我們粗人的事,還是你自己起吧!」

  智仙說:「那就叫"樵樂亭』吧!

  「難道亭子是為我一個人修的嗎?不行,不行,來往行人漏了不說,連你造亭的人也漏了。」

  讓樵樂翁起名字,樵樂翁不起,智仙自己起的名字,樵樂翁又說不行。這事就擱下來了。不久歐陽修被貶到滁州當太守。雖然他內心抑悶,但他為官清正,體察民瘼,加上風調雨順,當地老百姓的日子好過多了。

  歐陽修常去琅琊山觀賞山林風景,察看農事,遂和智仙、樵樂翁經常交往,友誼越來越深。

  一天,智仙對歐陽修說起蓋亭子的事,歐陽修很感興趣地說:

  「明天,我們一起去看看。」

  第二天,歐陽修帶上隨從,走了六七里山路,來到亭邊。智 仙和樵樂翁已在這兒等候了。這時,衙役便要去驅趕遊人,歐陽修忙攔住說:

  「甭了,甭了。官之樂,是"與民同樂』,你們說呢?」

  智仙說:「太守說的是,阿彌陀佛!」

  樵樂翁與眾人說:「太守廉明,太守廉明!」

  歐陽修看到這裡的山景,果然很美,他高興地說:

  「這裡景色恁美,不可無酒,來來,趕快備酒。」

  隨從在亭中擺上酒菜,太守拉著智仙長老和樵樂翁喝開了酒。

  歐陽修乘著酒興,說:「這亭子不是還沒名字嗎?我給起一個吧!」

  眾人說:「太好啦,叫什麼呢?」

  歐陽修說:「我來到滁州,能與民同樂,真使我心醉。我已自號"醉翁,這亭就叫"醉翁亭』吧。」

  智仙合掌說:「妙,妙。阿彌陀佛。」

  樵樂翁鼓掌說:「好,好!」

  眾人也跟著齊聲稱讚。

  這一天,他們喝到日斜才散。歐陽修回衙後,親筆題寫了「醉翁亭」匾額,又作了一篇《醉翁亭記》。

  從此,醉翁亭就遠近聞名了。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chán chán),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不醉】

  宋朝的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安徽滁州新換了一名太守。這個太守,就是後來寫《醉翁亭記》、自號「醉翁」的歐陽修。

  歐陽修是帶著滿腹的憤恨來到滁州的。

  這年,歐陽修才剛剛四十歲。他原在朝庭中做官,曾經做龍圖閣直學士。只因他為人正直,敢於說話,經常對朝庭中奸巨和不良現象,直言抨擊,結果得罪了左丞相夏舒等一夥邪黨。他有個外甥女,生得聰敏俊秀,常住在他的家中。夏舒便借故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個黑狀,說他與這個外甥女有些苟且之事。皇帝大怒,便派人前去查證。這個左丞相夏舒,又私下買通了查證的密使,終於把他定下罪狀,降職為知制誥,貶出京城,到滁州兼任知州。

  歐陽修來到滁州以後,每想起這件冤屈之案,依然忿忿不平。

  這天,歐陽修上衙以後,批閱完了幾份公文,忽又想起他所受的打擊,心中悶悶不樂,便信步走出屋外,好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散散胸中的鬱悶。他站在屋外的台階上,只見天氣晴朗,萬里無雲,城外西南方向,琅琊山聳立天角,蔚然一片,不覺剎時間遊興大發,心中想到:早聽說這琅琊山風景秀麗,名列全國二十四大真山真水之中,為何不去遊玩一趟呢?想到這裡,便立即招呼左右,「備馬上山。」

  歐陽修一路來到琅琊山下,果見山勢峻峭,樹木蔥蘢,泉流曲澗,水聲淙淙;又見琅琊寺依山而立,寺院寬闊,殿宇宏偉,不禁讚歎:真是個好所在也!隨即下馬登山,直奔琅琊寺院。這時,早有一個老和尚站在寺廟門口等候。和尚見了歐陽修,連忙施禮道:「太守到此,僧家萬幸,快請山堂一坐。」歐陽修跟隨老和尚走進一間禪堂,在一陣寒暄之後,才知道老和尚佛名智仙,就是琅琊寺的住持大僧。歐陽修高興萬分,就和智仙和尚開懷敘談起來。當談到當地的一些世事風情時,智仙和尚向歐陽修說:「世事多曲折,處處皆一般,唯有山水之樂,最能陶人心情。太守這次雖然背負冤屈,來到山州草縣,卻有這山水作伴,依我看,也算是別有趣味。」歐陽修聽了,不覺一愣連忙問道: 「大方丈,你怎麼知道下官的心思?」智仙和尚聽問,朗聲大笑道:「太守素來正直,天下誰不知曉?想當年,你為了替范大人——范仲淹打抱不平,寫信痛罵朝廷諫官高若納,真是忠心赤膽,聞者欽佩。以後你那篇有名的《朋黨論》,文清理正,更是人人嘆服,只有那些真正的朋黨奸孽,才望文生畏,不得不想方設法報復你。僧家雖然身居空門,可耳目還是好好的,太守大人,你說對不對?」智仙說得句句真情,歐陽修聽了感慨萬千,忍不住猛地站起來,挽著智仙的手說:「知我者,智仙也。」智仙和尚也欣喜不巳,一面和歐陽修繼續敘談,一面招呼禪廚,設宴款待,直到午後傍晚,方才分手。

  從此,歐陽修和智仙和尚成了知心好友。歐陽修更是迷戀於琅琊寺的山水,每當公事閑暇之時,便來登山入寺,飲酒作樂,有時喝得酩酊大醉。智仙和尚為了方便歐陽修的遊覽,又特在中途山道旁,蓋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歇息、飲酒。這就是後來遠近聞名的「醉翁亭」。有了這座亭子,歐陽修游山的次數更多了,有時索性把公事也帶到山上去辦,醉翁亭就常常成了他辦公的地方。

  這天,歐陽修又去游山。智仙和尚聽說歐陽修又上山了,便忙著準備酒宴,等候歐陽修游山之後,好再盡興歡飲。誰知一直等到太陽偏西,歐陽修還沒來。智仙和尚想:肯定是在醉翁亭喝醉了,便連忙下山,趕到醉翁亭去看看。智仙來到醉翁亭,老遠就聽裡面一片喧鬧之聲,顯然一場酒宴,還沒有結束。他急步走近亭前,隔窗看去,只見歐陽修經常辦公的那張桌子上,筆墨紙硯、文件宗卷依然俱在,歐陽修卻正在另一張桌子上,和幾個老百姓在一塊喝酒猜拳。歐陽修喝得滿臉通紅,彷彿連那幾縷稀疏的鬍鬚,都顯出了紅色。他一定是喝醉了!智仙由不得一步跨進門去,上前施禮道:「太守,你喝了多少酒,醉成這個樣子?」又向在座那幾個人說:「你們可別……」智仙的話尚未說完,只聽歐陽修哈哈大笑道:「我哪裡醉了!黎民之情能叫我醉,山水之美能叫我醉,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偶有醉時,那不過是因忿恨朝廷昏憒,奸臣當道,借酒消愁,或者自裝糊塗罷了。」隨又自飲了一杯,接著又說:「我曾經自說酒醉年高,朝廷中也巴望著我早點老死醉昏,其實,我何曾能滿他們的意呢?」說罷,手拈鬍鬚,閉目沉吟,片刻之後,竟又念出一首詩道:「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智仙聽到這裡,彷彿恍然大悟,嘴裡喃喃念道:「原來醉翁不醉啊!」

  正在這時,酒宴桌上忽有一人站了起來,這人身穿半舊長衫,看樣子是個教書先生。他站起來說:「太守為官正直,性情瀟洒,世人少見。今聽太守吟詩,鄙人也吟得一首,現念出來向太守和諸位請教。」隨即念道:「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泉香鳥語還依舊,太守何人似醉翁!」念罷,眾人皆拍手稱好。智仙和尚格外欣喜,連忙說:「寫得好!寫得好!你快把它寫下來,明天我把它刻在碑上,永誌不忘。」到現在,醉翁亭里還留有這首詩的碑記哩。 

  【太守與樵夫】

  歐陽修是宋朝的一位大文學家,蘇東坡是宋朝的一位大書法家。蘇東坡很尊敬歐陽修,曾把歐陽修寫的文章親筆抄寫出來,被稱為「歐文蘇字」。據說,在當時,誰要能得到「歐文蘇字」,身價就能頓時抬高几倍。普通的黎民百姓得到了,官府要免除他三年的銀糧,可見「歐文蘇字」的珍貴。滁州琅琊山下,有一位砍柴為生的李樵夫,就有這樣一幅「歐文蘇字」,還是歐陽修親自送給他的呢!據說事情是這樣的——

  歐陽修在滁州當太守時,經常到琅琊山遊玩,和琅琊寺的當家和尚智仙很要好,智仙和尚專門為他在游山的路上蓋了一座亭子,亭子落成那天,歐陽修前去參加落成典禮,親自題名為「醉翁亭」,並在亭子里寫了一篇《醉翁亭記》。文章寫好之後,晚上回到州廳,又高點明燈,擺硯研墨,親自抄寫,一連抄了六份,才擱下筆來。這時,已是第二天早晨,他立即招呼兩個衙役進來,吩咐道:「把我這文章,分別貼到各個城門上去,一個門貼一份」。兩個衙役接過文章,數了數連忙問道:「滁州只有四個城門,還剩兩份貼在何處?」

  歐陽修笑著說:「不是還有小東門和小西門嗎?」

  兩個衙役同聲答道:「小門平時是不開的。」

  太守說:「今天都把它開開,好多讓人看著。」

  兩個衙役對太守的話似懂非懂,又問道:「大人寫的文章,為啥要貼到城門上去?」「好讓過路的人幫我修改呀!」歐陽修整整衣冠,用手拍著兩個衙役的肩膀說,「人常講,一人才學淺,眾人見識高,眾人一定會把我的文章改得更好的,你們快去貼吧!」兩個衙役聽了,方才明白,同聲應道:「小的遵命!」拿著文章到各城門張貼去了。隨後,歐陽修又分派了六班鑼鼓手,到各城門前一邊鳴鑼擊鼓,一邊高喊:「滁州太守、廬陵歐陽修,昨日著文《醉翁亭記》,敬請黎民百姓、過往商賈、文武官吏都來過目修改。

  這一天,滁州城裡可熱鬧啦!四道大門,兩道小門,鑼鼓喧天,喊聲不絕。城裡城外的人們,都爭著到城門口去看太守寫的文章,有的高聲朗讀,不識字的就圍在四周聽;有的一邊看一邊議論。這個說:「這篇文章寫得真好,文詞流利,又寫得實在。」那個說:「太守寫的文章,還要讓大家幫他修改,這真是個天大新鮮事兒!」這天,歐陽修也顯得非常高興。他不時派人出去,打聽文章的修改情況,但能夠提出修改意見的人不多。一直到了下傍晚的時候,一個打鑼的公差,忽然領著一位五十開外的老頭走進州廳,察道:「太守大人,琅琊山李氏老人前來幫你修改文章!」歐陽修正坐在堂上批閱公文,抬頭看時,只見那老頭,頭扎粗紗黃巾,腳登布襪草鞋,肩上扛著一根掛著繩子的扁擔,右手抓著一把斧頭,原來是個砍柴的樵夫。歐陽修慌忙跑下堂來,一把拉住樵夫的手,問道:「請問你多大歲數了?」

  李樵夫看著衣帽堂堂的太守,不好意思地答道:「老爺,小人白活五十九歲了!」

  「啊!那你是長兄了。請上座!」歐陽修邊說邊將李樵夫拉到太師椅上,說道:「快請指教本官那篇文章修改之處。」

  李樵夫手裡仍然握住那把砍柴的斧頭,坐下以後說:「大人,不瞞你說,你的文章,我聽衙役讀了,句句講的都是實情,就是開頭太羅嗦了!」

  歐陽修隨即把自己寫的文章,從頭背誦了一遍:「滁州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他正背著,李樵夫把斧頭一揮,說: 「停,毛病就在這裡,太累贅了!」

  歐陽修如醉初醒,連忙說:「你的意思,是不必要寫出這些山的名字?」

  李樵夫把斧頭放在桌子上,答道:「正是。不知太守上過這琅琊山的南天門沒有?站在南天門上,什麼烏龍山,大豐山,花山,白米山,一轉身子就全都看到了,四圈子都是山!」

  歐陽修聽了,大聲說道:「說得有理,說得有理!滁州四面皆山。」

  李樵夫連連點頭:「滁州四面皆山,滁州四面皆山!

  歐陽修沉思片刻,立即拿出文章的底稿,把開頭改成「環滁皆山也。」並讀給李樵夫聽了一遍。樵夫滿意地說:「環滁皆山也,這五個字好,這回不累贅了!

  當天晚上,歐陽修在他的官邸設了酒宴,招待李樵夫。李樵夫臨走時,歐陽修又問他有什麼要求,樵夫說:「別的不要,只一要"歐文蘇字』一份!」

  歐陽修欣然應允道:「行,一準辦到。」

  沒過半個月,歐陽修就坐著轎子,來到琅琊山下,在一個破"竹庵子里拜會了李樵夫,親手把蘇東坡抄寫的《醉翁亭記》交給了他。後來歐陽修調到揚州,任江都太守的時候,還專門派人來請李樵夫到平山堂喝兩次酒呢!

  傳說,李樵夫臨死前,叫兒子把那份「歐文蘇字」送給了琅琊寺老和尚。老和尚又請石匠刻在石碑上,立在醉翁亭旁邊。現在,醉翁亭寶宋齋里的那兩塊《醉翁亭記》碑刻,就是那時留下來的。

  以後,歐陽修寫的詩呀,文呀,寫好以後,也都貼在城門上,讓眾人幫助修改。(吳騰凰姬樹明俞鳳斌搜集整理)

  【菱溪大石】

  滁城東有一條菱溪,農家在溪里汲水灌田,有時也在這裡飲牛。菱溪周圍是田野村舍,說不上是風景區,可是,有一位老漢常常看到,歐陽公不時在溪邊徘徊,高興起來還自言自語,好像是在讚賞什麼大好風光。老漢心想,這小溪淺水,有什麼看頭?歐陽太守怎麼不上琅琊山,倒來這裡觀景呀?莫不是見天喝酒,喝得醉熏熏的,成了名符其實的醉翁了吧?想到這裡,不禁暗暗發笑。

  一天,在菱溪之濱又出了新鮮事。老漢看到,歐陽公派來了一批壯漢,還趕著牛車。壯漢們在水裡撈呀扛呀,在搬一塊大石頭。這大石生得怪模怪樣,可又不是稀罕東西,值得那樣興師動眾?剎時間,鬨動了眾鄉親,紛紛前來瞧熱鬧。當牛車載著大石進城時,沿途眾人圍觀,店主無心做買賣,店鋪竟為之「罷市」。

  原來,歐陽修偶然發現這塊大石,經過反覆觀察,知道本是園林中供人們觀賞的佳石,遺棄在溪水裡實在太可惜了,所以決定把它運去裝點亭院。他在《菱溪大石》這首詩中讚美說:「南軒旁列千萬峰,曾未有此奇嶙峋。」他甚至把這塊嶙峋奇石,比作是女媧鍊石補天時遺留下來的人間珍品。這評價實在是夠高的了。

  歐陽修獲得這塊奇石,非常高興,不僅賦詩作記,還向詩友梅堯臣、蘇舜欽「報喜」。梅、蘇兩友也致書贈詩賀喜。蘇舜欽在《和菱溪石歌》中寫道:「百人擁持大車載,城市觀走風濤翻。立於新亭面幽谷,共為澡刷泥沙痕。」「苟非高賢獨賞激,終古棄卧於窮津。」歐陽修慧眼識奇石,在當時是鬨動滁州的盛事,也是流傳後世的佳話。

  歐陽修寫的《菱溪石記》說:溪中之石,本有六塊。五塊已經被人取去,只有最大的一塊因為搬不動,所以能夠獨存。這次「以三牛曳置幽谷」,並從民間找到一塊小的,「立於亭之南北」,「以為滁人歲時嬉遊之好。」

  這幽谷之亭,指歐陽修興建的豐樂亭。這菱溪二石,後來曾經移動過。光緒《滁州志·古迹》記載:「大者徙置醉翁亭前」,「小者在明倫堂院中。」現在醉翁亭院之中還保存著一塊「菱溪石」,供遊客觀賞。城中明倫堂前的那一塊,則早已不知去向了。

  【第三名亭】

  醉翁、豐樂二亭,都因歐陽修而揚名四海。除此以外,滁州還有沒有歐陽修興建的第三名亭呢?有的。這就是豐山醒心亭。在歷代地誌中,對這第三名亭有著突出的記載。

  乾隆《江南通志》:「醒心亭,在豐樂亭東,亦(歐陽)修建,曾鞏作記。」曾鞏和歐陽修都名列「唐宋八大家」。曾鞏的散文相當出色,《醒心亭記》也是一篇佳作。他在闡釋亭名由來時說:歐公與賓客出遊幽谷,必到豐樂亭中飲酒,每有醉意,必到東邊的亭子里仰望,看見「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其心洒然而醒」,故名醒心亭。

  「醉翁」、「醒心」兩座亭名,成為巧對。據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當年歐陽修開發豐山幽谷,興建醒心亭、豐樂亭之初,還有一段佳話。歐陽修請幕客謝氏在幽谷種花,修飾亭院。謝氏請問種哪些品種,有什麼要求。歐公吟詩作答:「淺深紅白宜相間,先後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不花開。」這首詩收在《歐陽文忠公全集·居士集》中,詩題叫作《謝判官幽谷種花》。

  歐陽修離開滁州,改任揚州知州時,追憶種花往事,在《憶滁州幽谷》一詩中寫道:「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遠近紅。當日辛勤皆手植,而今開落任春風。」種下的花卉已經盛開,可是自己不能再去飲酒觀花了。歲月易逝,頭上增添了白髮,滁州「野老猶能說醉翁」吧?

  皇祐元年(1049年),歐陽修自揚州移知潁州(治所在今阜陽市),還在縈念種花樂事。這時,謝判官巳晉陞為中書了。歐陽修有《送謝中書二首》,第一首說:「滁南幽谷抱山斜,我鑿清泉子種花。故事已傳遺老說,世人今作圖畫誇。」

  醉翁已經遠去,但為滁人留下了甘泉和鮮花,亭院美麗得象圖畫一樣。上年紀的還記得醉翁軼事,這是很可欣慰的。

  【琅琊八絕】

  在明代定名的「滁州十二景」中,「琅琊古剎」、「讓泉秋月」、「龍蟠疊翠」、「豐嶺祥雲」等景觀,都在琅琊山區。可是,一州景觀,分布廣泛,不都在琅琊山。遊客也許有興趣探詢,名山琅琊有沒有自己的八景十景呢?

  瀏覽現存的幾部舊志,從明萬曆《滁陽志》到民國《琅琊山志》,都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如果作一番比較細緻的探索和考稽,就會發現,比明代「滁州十二景」早幾百年,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已經有了「琅琊八景」,而且還可以大致看出琅琊勝景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

  早在盛唐時期,滁州已有記載琅琊史話的《圖經》問世。《圖經》是早期地方志,它闡釋了琅琊山的定名來歷,記錄了東晉元帝、琅邪王司馬睿「游息是山」所留下的古迹遺址,以及山川風物。唐大曆六年(771年),開發琅琊山景觀的滁州刺史李幼卿和他的好友獨孤及,都看到過這部《圖經》。

  二百多年以後,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著名詩人王禹偁任滁州知州,剛剛到任,就查閱《圖經》,漫遊琅琊,寫了不少詩篇。在《琊邪山》詩中寫道:「圖經操八絕,潛霍合相饒。」所謂「八絕」,就是八處絕好的景觀,按通常的說法,即「琅琊八景」。詩人認為,琅琊勝景比漢代號為南嶽的潛山霍山還要美。王禹偁自稱「下馬先吟八絕詩」,興緻勃勃地作「古詩八章,刻石於寺」。這寺,指的是開化寺,即琅琊寺。

  唐宋《圖經》沒有流傳下來,琅琊寺里的《八絕詩》碑也早已毀廢,有賴於王禹偁《小畜集》中收入的《八絕詩》,我們今天還可以知道,琅琊八絕指的是庶子泉、白龍泉、明月溪、清風亭、望日台、歸雲洞、陽冰篆和垂藤蓋。品賞詩篇,揣摩詩意, 可以進一步領略八處絕勝的當年風貌。這雙泉亭台、碑篆岩洞、 清溪古藤,有的至今尚存,勝景依舊;有的則時隔千年,早已蕪 沒,只能供發思古之幽情了。

  在王禹偁離開滁州之後半個世紀,到了宋慶曆五年(1045 年),歐陽修來到滁州,對琅琊山上的佳麗景點,有了新的品 評,寫下了組詩《琅琊山六題》,——題詠六處勝景:歸雲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覺方丈。前二景與「八絕」相同,其餘都有所改易。這「六題」,大概是歐陽修最欣賞的「琅琊六景」吧。他的摯友、宣城詩人梅堯臣曾經和詩六首,題為《和永叔琅琊山六詠》,同歐陽修的組詩一起流傳至今,成為琅琊山史話中的又一美談。

  歐陽修大概不會想到,繼「八絕」、「六題」之後,由他命名的醉翁亭會後來居上,著稱於世,成為如今琅琊山上最為有名的勝跡。琅琊山以人文薈萃為最大特色,而人們又公認,在遨遊琅琊的文人韻士中,醉翁是最受敬慕的前賢,最負盛名的代表。

  【西澗詩話】

  滁城西郊、豐山腳下,一道清澈的澗水徐緩流逝。綠水青山,茂林修竹,景物異常清幽。尤其是春光明媚之際,風和日麗,黃鸝在叢林中歌唱,翠鳥在垂柳間穿梭,更加顯得春意盎然。有一位中年詩人,常常在這裡獨自漫步,有時還踏著月色,來到水邊賞月,往往流連忘返,興之所至,即低吟詩章,詠景抒情。他,就是滁州刺史韋應物。

  唐建中二年(781年),韋應物來到滁州,深愛琅琊勝景,不時登山聽泉,更多的是游賞近郊西澗,並在澗邊栽柳,裝點秀麗景色。在這裡他寫下了《乘月過西澗渡》、《再游西郊渡》、《西澗即事》、《西澗種柳》等詩篇。

  一天雨霽,春雷驚蟄,田家忙於春耕,直到天黑才歇工,邁著疲憊的步子,牽著牛犢來到西澗飲水。韋應物見了,非常同情農家的勞苦,反躬自問,官府沒有加以體恤,官吏不耕而食祿,於心有愧呵。他觸景生情,寫下了《觀田家》這首詩。詩中說:「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在韋應物詠西澗的許多詩篇中,最負盛名的要數七絕《滁州西澗》了。「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用簡淡的筆調,描繪幽寂的景色,藝術上精巧純熟,千百年來,被譽之為千古絕唱。許多畫家據詩意揮毫作畫。歷代詩話反覆評論,一致推崇為唐代絕句的佳作。「西澗春潮」,也被列為滁州十二景之一。

  古人評論《滁州西澗》這首詩,也曾發生出一番爭議,這就是:滁州有沒有西澗?西澗在哪裡?有人猜測,這西澗不在滁州,可能是指江蘇六合縣的芳草澗。歐陽修也認為滁州並沒有西澗,他說:「今州城之西乃豐山,無所謂西澗者」;城北雖有一澗,但「水極淺」,「其水亦不勝丹,又江潮不至此」。韋氏寫「春潮」和「野渡」,恐怕是「務作佳句」而失實了(見《書韋應物〈西澗〉詩後》)。

  可是,歐陽修論詩,有時也引起爭議。比如,他在《六一詩話》中說到,唐人張繼《楓橋夜泊》中的「夜半鐘聲到客船」,與事實不符,因為「三更不是打鐘時」。對於這一說法,許多詩歌評論家都有異議。其實,「夜半鐘聲」實有其事,滁州西澗也實有其地。明人胡應麟《詩》認為,「春潮」,不能斷定是「江潮」,澗水春漲,也可以稱之為春潮。「詩人遇興遣詞」,「寧此拘拘」。

  那麼,滁州西澗在哪裡呢?清光緒《滁州志》說,就是滁城西郊那條流經上水關的澗水,後人曾經在那裡修造了野渡橋,興建了野渡庵。清代詩人王士禎經過此地,有《野渡庵》詩詠景懷古:「西澗瀟瀟數騎過,韋公詩句奈愁何?黃鸝喚客且須住,野渡庵前風雨多,」

  現在,野渡庵毀蕪已久,西澗也淪沒在城西水庫中了。但是,隨著琅琊景區的開發和擴展,城西水庫也將同深秀湖一樣,成為琅琊勝地的一顆明珠。

  【讓泉】

  琅琊山的頂峰叫南天門。南天門東邊有個洞叫放雲洞,西邊有個洞叫歸雲洞。那裡風景美麗,朝有霧起,暮有雲歸。放雲洞住著放雲仙子,歸雲洞住著收雲仙女,兩人是一對相愛的情人。但由於仙規森嚴,兩人相愛不能成親,他們兩個一年中,只能在山洞中相聚兩次。平日,他倆就變為一對鄉村夫婦串鄉遊逛。龍子集古鎮南頭有一家父女倆開的酒店,是他們經常到的地方。常言說:「一回生,兩回熟。」不久,他們就認識了酒家女——阿雲。阿雲不僅美貌超群,而且善釀美酒。她釀的酒常常使人聞香止步,未飲就流出口水。阿雲七歲喪母,父親就把家傳的釀酒秘訣傳給了她。後來,父親就把酒店交給了女兒,每天啥事不問,只管飲酒。阿雲愛上了一個名叫阿貴的年輕的樵夫,他天天挑一擔泉水,給阿雲釀酒。這二人看到放雲仙子與收雲仙女那對「夫妻」,很是羨慕,有時竟說:「我倆若能像他倆那樣該多好。放雲仙子與收雲仙女聽罷,真是有苦說不出啊!

  這個集鎮上,住著個有財有勢的聶老爺,他開了個大酒鋪子叫「聶隆興」,是個無惡不作的傢伙,大家叫他「孽龍心」。這個傢伙想出一個非常惡毒的點子:每年三月三,都搞個小鎮品酒會,只要那家酒好,他就把那家的酒店整垮,好讓他獨攬釀酒生意。

  阿雲知道孽龍心不懷好意,所以,從不參加「三月三」的品酒會。好在她又不想發財,每天只做桶把酒,讓鄉親們香一香,樂一樂。每逢三月三,阿雲家便停業,她與阿貴便帶著家釀的酒,上山遊逛。所以,孽龍心並沒有把阿雲放在心裡。

  這年三月三,阿雲和阿貴特別高興,因為阿雲爹已經把他倆成親的日子定在今年冬閑。他倆帶著一葫蘆酒,一個勁兒往山上攀,一直到了歸雲洞。見那裡風景美麗,兩人便在洞口坐下。這時,從洞里走出一個人,倆人不約而同地驚叫道:

  「大嫂,原來你家住在這裡!」

  這人正是收雲仙女。收雲仙女笑笑說:

  「是啊!這就是我的家。阿雲、阿貴,你倆是多好的一對 啊!真叫我們羨慕啊!」

  接著她便把與放雲仙子的事說了一遍。阿雲和阿貴驚訝地說:

  「天上也有這樣狠毒的神仙嗎?」 收雲仙女點點頭:「是啊!我和放雲每年只能相聚兩次,哪能和人間的夫妻相比啊!」停了停,她又說:

  「不講那些傷心事啦,你倆就在這兒玩一玩吧,我給你們去拿些果子來。」

  說罷,她進洞拿了些果子出來,交給他倆,又轉身回洞了。

  倆人擺好果子,斟了酒,喝著談著吃著。正在興頭上,只聽一聲霹靂,從雲頭落下一個手拿雲帚的老頭兒。他身旁還有兩個持雙錘、穿金甲的神將。只聽那老頭兒高聲叫道:

  「收雲賤婢,快來受刑!」。

  這時,收雲跌跌撞撞地跑出,跪在洞口,說:

  「太白金星老伯,有失遠迎。小婢不知身犯何罪?」

  太白金星一揮雲帚說:

  「你與放雲在琅琊山天天私會,有違天規。」

  阿貴和阿雲一聽,急忙站在放雲身前,說:

  「金星仙翁,你們神仙怎麼也聽信謠言,私約相會的,是我倆,怎麼說成放雲仙女呢?」

  「你倆?」太白金星睜大眼睛:「你倆叫啥?」

  「我叫阿貴,砍柴的樵夫。」

  「我叫阿雲,釀酒的村姑。」

  「真是這樣?」

  「咋不是?你看。」

  阿雲和阿貴手拉手,望著太白金星笑。阿雲說:

  「仙翁,我倆相約歸雲洞,飲酒山林間。來來,你也來飲一杯。我阿雲釀的酒,比王母娘娘蟠桃會上的仙釀不差啥。常言一說:泰山不是堆的,牛皮不是吹的。來來,快嘗一嘗!」

  說罷,她揭開葫蘆蓋,酒香直往太白金星的鼻子里鑽。太白金星心癢難抓,早犯了酒癮,也顧不得神仙的尊嚴了,斟上一杯,一飲而盡。阿貴又招呼兩個神將來飲。那兩人也端起壞子,「噓溜溜」往肚裡灌。天上神仙哪飲過人間佳釀,三杯兩盞到肚,就有點飄飄然了。太白金星一抹嘴說:

  「好酒,好酒!我信,我信!」

  他招呼兩個神將,駕起祥雲,回天庭了。收雲仙女一見太白金星走了,爬起來,就向阿雲和阿貴道謝。倆人連說:

  「甭了,甭了。我倆懂得你倆的心,理應幫忙!」

  常言說:「沒有不漏風的牆。」孽龍心的管家終於探聽到不參加品酒會的阿雲最會釀酒。他就把這事告訴了孽龍心。

  孽龍心大大咧咧地說:

  「一個小丫頭能釀出啥好酒?由她去吧!」

  管家冷笑說:「老爺,你錯了。阿雲家的酒,是「酒味衝天,飛鳥聞香化鳳;酒糟落地,游魚得味變龍」。是這個——」管家撓起大拇指。

  孽龍心一下跳起來,說:

  「趕快與我把這丫頭抓來!」

  管家連連擺手,說:「捆綁取不來真經。我看,惡奪不如巧取。」

  說罷,把嘴湊上,卿唧噥噥地說得孽龍心直點頭。

  第二天,孽龍心帶著佳肴來到了阿雲家,阿雲爹又喝醉了。孽龍心命管家擺上酒宴,又勸了三盅,喝得阿雲爹迷迷糊糊,趴在桌子上「嗯嗯啊啊」的。管家趁勢拿出綾羅綢緞,說:

  「老頭,聶老爺親自來為少爺求親。

  阿雲爹「嗯嗯啊啊」兩聲就呼呼睡著了。

  孽龍心與管家帶人進了後屋。管家對阿雲說:「阿雲,你爹已把你許給聶少爺了。

  阿貴從阿雲身後站出來,抄起扁擔,兩眼瞪圓說:

  「阿爹酒醉,說話不算數;再敢上前,看我扁擔!」

  爪牙往後縮了一步。孽龍心眼一瞪,手一揮,爪牙一擁而上。常言說:「一人難敵四掌。」阿貴被他們五花大綁捆上。孽龍心慢慢地走到阿雲面前,用手托起阿雲的下巴說:

  「長得不賴,是朵花兒。嗨嗨,你去,一切好說;不去,我殺了這個小崽子,還要殺那個老糊塗。

  阿雲氣破胸膛,大叫道。

  「孽龍心,你………你太狠毒啦!」

  就一頭向孽龍心撞去,孽龍心一讓,阿雲跌倒在地,幾個爪牙上來抓住阿雲。阿雲哭嚷著:「阿貴哥,我們生死在一起!」

  孽龍心被激怒,手指阿貴,大聲嚷道:

  「給我打,往死里打!

  皮鞭一下又一下,抽打在阿貴身上,好像一下又一下抽在阿雲心上。阿雲一面掙扎著,一面嚷道:

  「阿貴哥,你為我受苦了,我對不起你呀……」

  突然,阿貴的頭低垂下來,皮鞭也停止了,什麼聲音也沒有了,屋子靜得連落根針也聽見響聲。阿貴死了,阿雲的心猛地一陣顫抖,她用盡全力,撲到阿貴的身上,哭喊著:

  「阿貴哥啊!我生為你的人,死為你的鬼!

  她猛地掙脫抓住她的人,一頭撞到牆上,頓時血流滿面,氣絕在地。

  孽龍心一看人死了,毫不在意,只是冷笑了兩聲,喊道:

  「賤婢,死得活該!給我搜找酒鱉子①(酒鱉子:酒釀的俗稱)。」

  主子一聲令下,爪牙們屋內屋外,牆拐旮旯,都翻了個遍,但沒找到酒鱉子。孽龍心還不死心,說:

  「走!待醉鬼醒來,再找他要!」

  說罷,帶著爪牙,揚長而去。

  這天,放雲仙子與收雲仙女在洞里,老覺得心神不寧。放雲仙子掐指一算,說:「不好,恩人有難!」

  兩人便來到阿雲家,從花叢中拿了酒鱉子,一人背一個,背到歸雲洞。又用仙丹救活了阿貴和阿雲。

  第三天,阿雲爹酒醒了,一看家裡鍋爛碗碎,就喊阿雲。鄰人把發生的事告訴了他。老頭老淚縱橫,十分傷心。就在這當兒,孽龍心帶著爪牙又來了,要阿雲爹領著去找阿雲和阿貴,找不到人,也要找到酒鱉子。老頭抵死不從,爪牙們就把他扯扯操操地押上了路,直往山裡走去。

  這時,阿貴和阿雲正商量著,要在山上安家。突然,山坡上來了一群人,嘰嘰喳喳。阿雲和阿貴聽到有人說:「快叫阿雲把酒鱉子交出來,不然,我們就打死你這個老糊塗。」

  阿雲一驚,手裡拿著的酒鱉子就掉落在山澗。放雲仙子和收雲仙女喝聲「出!」說時遲,那時快,便從洞旁湧出一股泉水,從兩峰間瀉流奔出,往山下流淌。這泉水清碧,有酒香味。

  這時,被孽龍心押進山塢的阿雲爹,一見泉水,一聞酒香。心想:我不能再糊塗啦,怎麼也不能領他們去找阿雲!酒,讓我喝了醉死吧。

  於是,趁人不備,他蹲到泉邊,捧起就喝。說來也怪,三捧到肚,老頭就「嗯嗯啊啊」地醉倒,斜卧在石頭上,醉死了。孽龍心一見老頭醉倒,一聞泉水發出醉人的芳香,心中大喜,心想,阿雲肯定在山上!便催著爪牙趕快爬山:「快上,快上,捉、住阿雲,重重有賞!」 

  在孽龍心的催促下,這伙爪牙一邊爬山,一邊被泉水發出的酒氣沖得暈頭暈腦,都頭重腳輕地跌死在山谷里。孽龍心說聲 「不好!」也從山下跌到深淵裡,成了死無葬身之地的惡鬼!

  當下,阿雲和阿貴,扶起阿爹,不料老頭已變成了一個一丈多長的石人。後人便稱他為「醉鬼」,還在上邊刻下「一醉千秋」四個大字。  從此,那泉便稱為「讓泉」了。

國內旅遊名山錄【二】

本篇收錄:

安徽:八公山、天堂寨、齊雲山。

北京:百花山、東靈山。

上海:金山、佘山。

天津:八仙桌子保護區、盤山。

重慶:寶頂山、縉雲山、金佛山、四面山。

河北:天馬山、碣石山,蒼岩山、嶂石岩。

河南:林慮山、王屋山、嵩山、薄山、雞公山。

湖北:武當山、大洪山、白兆山

安徽八公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八公山位於壽縣城北,距城2.5公里,南臨淝水,北瀕淮河,山雖不高峻,但峰巒起伏,谷幽林茂,景色宜人.現闢為省級森林公園.八公山,得名漢初,劉安繼父職,封淮南王,都壽春,當時,門下賓客數千,其中著名的有蘇菲,李春,左吳,田由,雷被,毛被,晉昌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常與此八人在山上練丹悟道,公元前122年劉安謀反事泄,武帝下詔捕逮,劉安聞訊自殺,八公中除雷被外,余皆遭屠.也許劉安注重德政,死後百姓感念,留下傳說:劉安與八公服丹後升天,餘下丹藥被雞犬所食,也成仙上天,這便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由來.

八公山風景區自2001年以來,先後掛牌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八公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八公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由四十餘座山峰又疊嶂而成,方圓二百餘平方公里,景色優美,風光秀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動人故事和神話傳說,使得八公山名震青史,蜚聲中外,平添無限神韻。由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八公山豆腐,更是名揚四海,福澤萬民。八公山亦名北山,在安徽省淮南市西,淮水之南,淝水以北。相傳西漢時淮南王劉安與八位友人煉丹於此,故名。今山上有劉安廟遺址。山勢險要,曾為古戰場。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南侵,晉謝石、謝玄御之於淝水,即「淝水之戰」。秦兵潰敗,苻堅登壽陽城望八公山草木,以為皆晉兵,即此。唐劉禹錫《寄楊八壽州》詩:「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騎塵中白石人。」宋王安石《八公山》詩:「淮山但有八公名,鴻寶燒金竟不成。」《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八年》:「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捕,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胡三省註:「八公山在今壽春縣北四里。世傳漢淮南王安好神仙,忽有八公皆鬚眉皓素,詣門求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駐衰之術,未敢以聞。』八公皆變成童,遂立廟于山上。或言今廟食於此山者,乃左吳、朱驕、伍被、雷被等八人,皆淮南王客,世以八公為仙,誤也。」

八公山,又名紫金山,之所以叫「八公山」,頗有來歷。西漢思想家、文學家劉安,劉邦之孫,封淮南王,都壽春。劉安明敏練達、文采出眾、篤好仙術,門客甚眾,其中蘇飛、李尚、左吳、因由、雷被、伍被、毛周和晉昌等人才高八斗,人稱「八公」。八公求道、煉丹、著述於紫金山上。後來,劉安被告謀反,畏罪自殺。八公中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戮。人們傳說劉安與八公服了丹藥,飄然成仙。剩下的丹藥撒在庭院里,雞和犬吃了,也都升天而去。「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就來源於此。八公山從此得名。

八公山亦是中華民族古老神話的搖籃。被文學家、史學家稱之為「淮南神話」的《淮南子》便是劉安和八公等人的傳世扛鼎之作。書中記錄了中華民族「童年時代」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神話傳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后羿射日」就出自《淮南子》。《淮南子》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著作,有人這樣讚美它「猶如一輪火紅的太陽,照亮了華夏民族的童年時代!」

經考古學家論證,八公山的文明的確起源很早,在這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推翻了達爾文關於動物起源時間不足6億年的論斷;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即在此生息繁衍,夏商之際形成「淮夷」 部落,成為華夏大民族的一支。

  八公山景色秀美,著名景點有珍珠泉、瑪瑙泉、碧沙泉、無女泉等二十四泉。劉安墓位於八公山麓,墓側「淮南王墓」石碑為清同治八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所立。1986年7月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公山又是地球上的生命聖地。 1978年,淮南八公山地區發現古生代寒武系的須腕類、環節類、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測定其生命形態在8.4億年前,國外權威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將其命名為「淮南蟲」化石,被國際地質學界譽為「藍色星球」上生命之源。2000年,八公山又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距今300多萬年,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

景區:

一、煉丹谷漢文化、宗教朝聖旅遊功能區。

  1、漢淮南王宮為紀念淮南王劉安而建。劉安治理淮南國時,體恤百姓,善於用人,因地制宜,鼓勵生產,使國內出現國泰民安的景象。劉安又是集楚文化精華之大成者,在自然科學、哲學和文學上都有突出貢獻。他繼承西漢初年道家思想的衣缽,融百家學說於一爐,寫出了不朽著作《淮南子》,這部書綜合先秦至漢初諸子百家的學術觀點和科學技術成果內容淵博,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

  淮南王宮佔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其建築包括淮南王宮殿、劉安及八公塑像,供中外遊客瞻仰;周邊迴廊內鑲嵌六十幅磚雕壁畫,仿漢畫像磚藝術風格,內容主要反映淮南國興衰、劉安的重要活動、《淮南子》所載科技成果,神話故事等。大殿後山峰上修建反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升仙台,增添景區的神秘氣氛,引人入勝。

  2、白塔寺 白塔寺為八公山中歷史古剎,重修後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迴廊內嵌貼金磚雕五百羅漢圖,格調獨特。

二、呂聖山淝水之戰古戰場遺址旅遊功能區為紀念「淝水之戰」而建。

這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發生在我國公元4世紀。那時東晉與前秦形成南北對峙狀態,前秦國王苻堅為他統治全國的夢想,於383年率百萬大軍南侵,攻破壽陽後又急攻洛澗。當時東晉由謝按統率的八萬精兵開赴前線拒敵,他們採用夜襲洛澗的策略大敗秦軍,在八公山下紮營安寨。兩軍的決戰就在八公山下淝水之濱擺開了陣勢。符堅此時登上壽陽城樓,但見晉軍陣勢十分威武,遙生城西北的八公山,見山上草旌旗飄飄搖動,以為都是晉兵,心中便開始氣餒了。結果在淝水渡水之戰中,秦兵大敗,苻堅隻身逃回淮北,百萬大軍只剩下十餘萬人。秦軍逃跑時,聽見夜間風的響動,鶴的叫聲,也以為是晉兵追來,驚慌萬分,由此留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歷史典故。

   淝水之戰遺址主體建築為:長100米,高6米的花崗岩雕塑牆,藝術地再現當年發生在八公山下的著名戰役——淝水之點的壯烈場景。

三、主峰觀光、娛樂旅遊的功能區

 1、主峰白鶚山恢復古建築——白塔,七層五十四米之高,仿漢建築風格,登塔遠眺,江淮大地盡收眼底。

 2、滑道建設。滑道是參與性很強、富有娛樂性的游娛項目,計劃自主峰附近向下修建一條滑道,長約1100米。

     四、忘情谷——孫家花園觀光、休閑、生態旅遊功能區

 1、忘情谷,在保護其幽美的原始野趣特色基礎上,適當增添水潭、瀑布、小亭等景觀,供遊人尋幽探勝。

 2、歷史上江淮名園——孫家花園部分建築,重塑園林氛圍。 孫家花園又名「青琅館」,清代壽州人孫蟠所建。孫蟠為嘉慶年間進士,官場失意後,在此隱居了後半生。這裡成了族中後人讀書的好地方,並在咸豐年間出了一個狀元——孫家鼐,孫家鼐先任光緒帝師,後任工部尚書,他支持康染變法,興辦實業,主辦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和近代民族工業的先驅,為當時的民族振興作了重要貢獻。據說孫家鼐每回鄉省親總要在孫家花園小住,因為他的文章道德盛名於世,江淮間文人雅士也將青琅 館視為文閣書淵,就連四方路過的官員常常也要到此一拜。直到孫家沒落,又幾經戰亂,風雨侵蝕,孫家花園便逐漸失修倒塌,但園林足跡仍留存在山林之間,當年園主人種下的珍貴樹木已鬱鬱蔥蔥,分布其間的數百畝古林,千姿百態、蒼茫一片,猶如縮小的桂林山水和黃山諸峰,十分奇絕。 恢復後的孫家花園主要建築仍以「青琅館」命名,內置原花園主人孫蟠和孫家鼐的生平事迹及遺存之物,供遊人觀瞻。

   3、石林景觀。以孫家花園為中心的南北兩山坡均有大量石林地貌景觀及「古生樹」奇觀,組織整修,設置步道,使遊人繞行其間,產生峰迴路轉、神秘莫測之感。

   4、奇石館。八公山奇石有一定知名度,深受群眾喜愛,規劃在孫家花園內修建奇石館一座,集中收藏展出單位和個人收集的奇石,形成規模,擴大影響。

   5、花卉盆景園。在孫家花園,除建築物外,均用花卉盆景裝點其間,做到四季有花可看,有景可賞。其中盆景栽培,爭取在幾年內達5000盆以上,成為省內最大盆景園之一。

八公山風景區依據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自然山水風光,以生態休閑旅遊為主題,開發建設了漢淮南王宮、升仙台、白塔寺、白塔、青琅軒館、石林、忘情谷等景點,是休閑度假、宗教朝聖、觀光修學、旅遊的好去處。

安徽天堂寨

【景區概況】

天堂寨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安徽省金寨縣境內,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境內千米高峰15座,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是大別山的第二主峰,有「吳楚東南第一關」之稱 ,主峰天堂頂為大別山主峰。與湖北省羅田縣、英山縣交界處。其間,雄關漫道,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龍潭飛瀑,奇松怪石頗多,古稱「吳楚東南第一關」,可見其氣勢雄偉壯觀。大別山是我國南北水系的分水嶺,山北水往北流注入淮河,山南水往南流注入長江。所以在天堂寨峰頂北可望中原,南可眺荊楚,巍巍群山盡收眼底。天堂寨林區為水源涵養林,獨特的氣候條件,形成了這裡山有多高,水也有多高。海拔1729米的天堂頂有一口天塘,塘水不溢不涸,俗稱「瑤池」。

天堂寨為大別山主峰,海拔1729.13米,位於湖北羅田、英山和安徽省金寨三縣交界處,處於北緯31度,東經115度。天堂寨古稱「衡山」、「多雲山」,元後改稱「天堂寨」。天堂寨山石泉水雲松瀑霧巧奪天工,四季景象無窮變幻,宛若「天堂」。天堂寨常年降雨量1350mm,平均氣溫16.4℃。現有野生植物1487種,動物634種。景區內有野豬、穿山甲、金錢豹、不衰貓、原麝、大小鯢、豺狼、野豬、水獺、長尾雉、珍珠黃羊等珍稀動植物資源,是中國七大基因庫之一,也是華東地區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屬北亞熱溫暖濕潤季節氣候,具有典型的山地氣候特徵,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溫光同季,雨熱同季。天堂寨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山嶽風光獨特,尤以羅田這邊最佳。遊客可「一腳踏兩省,兩眼望江淮」。天堂寨風景區又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當地民風民俗古樸醇厚,是納涼避暑,度假療養,觀光旅遊,會務活動的理想勝地,已成為融山水風光、紅軍文化、古寨風情為一體的華東地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和休閑度假地。

  天堂寨是「花的海洋,動植物的天堂」,山以云為衣,雲以山為體,煙雲繚繞,氣象萬千。「踏遍黃峨岱與廬,唯有天堂水最佳」。飛瀑龍潭是天堂寨的中心景觀,95%的森林覆蓋率,涵養了豐富的水源。使天下名山相形見絀的是這裡的瀑布,天堂寨共有大小瀑布100多道,在景區內有終年不斷,高度為80米以上的瀑布18條:九影瀑、瀉玉瀑、四迭瀑在萬綠叢中脫穎而出,清靈聖潔的山水形成巨大的水簾,飛流直下,濺玉飛珠。奇松怪石更是各具形態,令人啼笑皆非:一隻笨拙的石龜在白雲繚繞的石崖上欲登高峰;調皮的石松鼠用前爪戲弄著生長在它身邊黃山松上碩大的松球;企鵝石蓬萊方舟、五龍朝天堂更是傳神寫真,妙趣橫生、令人目不暇接。

集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為一體的天堂寨,是華東地區最後一片原始森林,總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29.13米,為大別山主峰之一,是江淮分水嶺。「極目山河縱大觀,吳楚東南第一關」,氣勢渾厚的天堂寨有「植物的王國、天然的氧吧、動物的樂園、雲霧的海洋、聖水的世界、杜鵑花的領地、娃娃魚的故鄉」之美譽。 被譽為「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是「安徽省五個最美的地方」之一。

天堂寨國家森林公園植被狀態為北亞熱帶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南部邊緣,植物垂直地帶性分布明顯,主要喬木樹種有:栓皮櫟、茅栗、化香、小葉櫟、槲櫟、黃檀、紫莖等,海拔1500米以上主要分布黃山櫟矮林,伴生樹種有天目杜鵑、黃山楸、南方六道木、天女花、湖北海棠等。山頂上尚有禾本科的山地草甸及沼澤植被,針葉林主要為黃山松。

天堂寨國家森林公園地處華東、華中、華北三大植物區系的交匯點,自然地理條件複雜多樣,既是許多南方植物分布的北界,又是一些北方植物分布的南界,因此區內植物種類多樣,計有1881種之多,各類動物200多種。屬國家級保護的植物如連香木、領春木、蘭果樹、香果樹、金錢松、三尖杉等60多種。

  天堂寨的森林資源珍稀古樸,造型奇特,地帶性分布明顯。在浩瀚的林海中,既有珍稀植物連香木、香果樹、又有天堂寨獨有的草本植物白馬鼠尾草。蒼勁挺拔的黃山松造型奇特,千姿百態。杜鵑花、紅楓樹、針闊葉混交林、天然次生林等,襯托出天堂寨的色彩絢麗多姿,高山草甸的厚厚草坪,彷彿展現出茫茫草原的風采。還有那高風亮節,英姿颯爽的翠竹林……天堂寨可謂是植物生長的天堂,人間的天堂。

獨特壯觀的瀑布群

天堂寨森林公園的水景主要表現在瀑布與溪水潭池上,區內瀑布成串,溪水潺潺,潭池水溪清澈,山清水秀,生態幽雅,均屬優良水景景觀,計數百處,知名有五,其中尤以一號瀑布、三號瀑布、龍井河溪為最。 一號瀑布(九影瀑布):瀑布高掛,落差61米,水簾幅寬8米,瀑布下有深潭,潭面30平方米,瀑布四季不涸,雨季更甚,水勢凌空而下,潭內霧氣騰騰,瀑聲轟鳴,遠觀似千軍萬馬滾滾而來。 三號瀑布(瀉玉瀑布)垂直高度62米,水簾寬11—13米,瀑岩呈淡紫色,略傾斜且岩面凸凹參差不齊,水流其上似滾珠瀉玉 獨特壯觀,瀑布下滑跌落在石坪上,可謂是「清泉石上流」。瀑布周圍綠樹陡峰,景色怡人。

龍井河溪

龍井河溪是一號瀑布至五號瀑布的主要水源溪河,河溪兩岸峰巒起伏,植被成蔭,山花遍布,瀑布、溪水、潭池各類水景,景色迷人。漫步在龍井河溪邊,溪岸曲折,植被蔥鬱,山峰秀麗,藍天白雲的自然水畫卷使人心曠神怡。

  聖水的世界

  天堂寨——聖水的世界。它由於地理條件特殊,雲山高聳,森林廣闊,聖水之水源於原始森林豐富的植被。山有多高,水有多長,綠水長流,瀑布高懸。景區內有瀑布118條,形成噴珠瀉玉,獨特壯觀的瀑布群。其中40米以上常年不涸的18條,百日無雨仍可見飛流直瀉。天堂寨水質清純甘甜,PH值6.9,為地表一級衛生飲用水。清澈聖潔之水給天堂寨帶來了活力,帶來了無限生機。

  奇峰怪石

  大自然巧奪天工,將天堂寨的山峰、岩石雕鑿成奇形怪狀、各種造型的盆景園,妙趣橫生。 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天堂寨,獨特的花崗石及花崗片麻岩,使其風化成群山環抱,山峰林立的地貌特徵,從而形成了天堂寨森林公園特有的山嶽風景。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有小華山、白馬峰、哲人峰、天堂寨、五龍朝天堂。 白馬峰:海拔1480米的白馬峰主體由馬鞍、馬背和馬尾構成。四面是千米絕壁。山上石岩裸露,山樑由南向北,雄奇險峻。樑上有著名景點「馬尾晴雪」、「馬鞍夕照」,是天堂寨森林公園的主要勝景。 龍劍峰:龍劍峰秀麗多姿,龍脊綿延,脊上異石奇松,造型各異,著名景點有「雷劈石」、「龜松同壽」等多處。 天堂寨主峰:天堂寨主峰海拔1729.13米,是大別山主峰之一,為皖鄂兩省的邊界,又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天堂寨氣勢雄偉、險奇幽深。山上植被蔥籠,黃山松、黃山櫟等植被地帶性分布明顯,是天然植被世界。

  大鯢的故鄉

  從瀉玉瀑,順蜿蜒而上的步道,經水晶瀑(4#)便來到鯢魚(又名娃娃魚)棲息的鯢魚潭(鯢魚潭實為弓瀑衝擊成)。潭水清澈見底,水質純凈,是鯢魚生棲、繁衍佳境。已發現最在的鯢魚1.5米長,重26公斤。為了更好保護這稀少的兩棲動物,天堂寨建立了鯢魚研究所,正在進行人工飼養和繁殖試驗,並建立了人工飼養繁殖試驗基地。

  古寨遺風

  天堂寨有著多處農民起義的人文景觀遺址。天堂寨主峰,地勢險要,橫亘皖鄂,為兵家必爭之地。 南宋末,程倫為抗元在多雲山(天堂寨峰)初建天堂寨。後元末僧人彭瑩和布販徐壽輝聚眾反元重建天堂寨。歷代民眾,為反抗壓迫,聚集天堂寨,留下了多處歷史遺址,古樸陳舊的古遺址,融入天堂寨的自然山林中,給人以歷史析滄桑感。古詩云:「岩石古寨插雲間,吳楚東南第一關」,「茲山獨儲英,群雄出其間」,寫的便是這一史實。如今歲月流逝,山河依舊,而石寨空有斷垣殘壁,遊人至此,幽幽思古之餘,不也應為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而自豪嗎?

  天堂寨主峰常年雲霧繚繞,是觀日出、雲海的最佳去處,如適逢時節,還能見到彩色佛光。有詩云:「昔日此處最多雲,今日欣看雲霧生,眼底群山忽不見,直疑奐在小蓬萊。」因此,杜牧有詩:「東望雲山日夕佳」。立於天堂絕頂,長風撲面,煙波浩渺,群峰疊嶂,林海莽莽,此景此情,何其壯哉!

  2007年8月20日,天堂寨風景區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歷史人文】

  一、歷史簡介

  天堂寨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吳,克鳩鶿,曾至於此。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派同榜進士程綸入大別山組織西義軍,多雲山義民傅高率眾響應,於1277年在多雲山重建天堂寨,後兵敗潰散。元末,當地布販徐壽輝、江西僧人彭瑩玉、麻城鐵匠鄒普勝共商反元起義,推徐主盟,並於1351年重建天堂寨,聚眾數萬揭竿而起,號稱「紅巾軍」。同年8月,取羅田,克浠水,稱帝清泉寺,國號「天完」,建元「治平」。聲勢浩大,席捲東南數省,割據一方,稱帝11年。在天堂寨留下的天塘、走馬場、造錢凹、逍遙宮、無敵碑、神穀倉等遺址尚依 稀可辨。明初,設多雲巡檢司,駐軍防守。

  明末1641年,活動於大別山區的農民軍馬守應、羅汝才、賀一龍等為與張獻忠合兵,曾猛攻天堂寨,多雲巡檢孫大奇率軍民10萬任山勢天險,死守天堂寨。農民軍久攻不下,乃久圍以困之,直到過時寨內糧盡,又逢大疫,軍民皆歿。寨內餓殍遍地,白骨成堆,因稱餓殍垸。遺址尚可考辯。1646年,歸陷家鄉羅田大河岩葫蘆腦的原明河南監軍王鼎出山組織反清義軍,被永曆帝封為兵部尚書,總督鳳陽義軍。王以天堂寨為中心,指揮義軍轉戰鄂豫皖三省十餘州縣,達四、五年之久,使天堂寨聲名遠揚。1752年,農民馬朝柱在天堂寨發動白蓮教教徒起義,震驚 湖廣。現山中馬家屋基尚存。1859~1864年間,天堂寨更成為太平天國軍與清軍、民團爭奪的戰略要地,當時湖廣總督胡林翼論及此山說:「內可固鄂,外可圖皖,大力經營,守備完固,則平時有藜藿不採之威,臨時得高屋建瓴之勢,中樞獨運,妙利無窮」。

  進入現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抗日游擊隊、新四軍、解放軍如高俊亭、張體學、劉敏、廖鵬諸部常出入天堂寨,靈活作戰。1947年,舉世聞名的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天堂寨亦為其重要活動區域。1948年劉鄧總部轉入九資河,3月,陳錫聯、閻紅顏等主持召開九資河會議,研究堅持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部署。

  悠久的歷史,給天堂寨留下了許多人文魂寶。豐富的歷史資源,優美的名詩佳聯,眾多的古今英才,傳奇的風雲故事,神秘的遺址遺迹……這一切,無疑使這片古老而青春的土地更增光彩,更顯風流,構成了天堂寨神奇多姿的人文景觀。

  二、天完皇帝徐壽輝

  徐壽輝在中國歷史上,曾是一位擁兵百餘萬,縱橫馳騁大江南北,震撼大半個中國,最終導致元朝的封建統治土崩瓦解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徐壽輝是羅田多雲鄉上五堡(今天堂九資河)人,原是販賣土布的小商販,他身格魁偉,相貌非凡,為人正直,見義勇為,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北方白蓮教會的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在大別山北面發動幾萬黃河民工起義,直打到大別山腳下的光山縣。對元朝統治早就不滿的徐壽輝,見時機已到,便與麻城鐵匠鄒普勝、江西宜春縣和尚彭瑩玉等人到一起,在鄂東一帶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並於同年八月,在大別山主峰所在地的多雲山莊即天堂寨中發動起義,徐壽輝被擁戴為首領。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為紅巾軍或紅軍,同時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集眾,亦又稱「香軍」。

  徐率領的紅巾軍,一舉攻取了羅田縣城。九月,打敗了元朝的威順王寬撤不花,攻佔了圻州(今圻春)和黃州,並在水陸要衝之地圻水(今浠水)建都,國號「天元」(「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天元」),定年號為「治平」,設置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刻、禮、兵、刑、工)等軍政機構,任命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陳友亮為元帥簿書椽。鑄有銅印,發行錢幣。徐亦在圻水縣城附近的清泉師太殿上稱皇帝即位。

  徐創建政權後,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紅巾軍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徐以現今黃岡市為中心根據地,派出兩路大軍向江西、湖南挺進。紅巾軍紀律嚴明,不淫不殺,每攻克一地,只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戶籍,余無所擾,因而深得人心,隊伍迅速擴展到百萬人,縱橫馳騁於長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廣大地區。當時有首民謠說:「滿城都是火,官府到處躲;城裡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統治者調集幾省軍隊,對紅巾軍根據地進行圍剿,天完政權的重要領導者人彭瑩玉戰死,國都圻水縣城也被攻破,「蓮台省」將士四百餘人壯烈犧牲。徐率領部隊先後退到黃梅縣挪步園一帶和沔陽縣的濱湖地區緊持戰鬥,同時對軍隊也進行整頓。第三年春天,紅巾軍大舉反攻,重新壓取江西、湖南,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陝西的一部分地區。並於漢陽縣城重新建都,改年號為太平。隨後,徐又派人到羅田故里多雲山中建田元殿,筑紫雲台,還在山之最高處立一「無敵碑」,以誇示其功績。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正當紅巾軍迅速壯大,士氣日盛的時候,徐的部將倪文俊卻心懷叵測,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其陰謀敗露後,自漢陽逃往黃州,被陳友亮所捕殺。陳因功升任平章政事,并吞並了倪的舊部。

  至正十九年(1359)徐壽輝又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年號為天定。此時陳友亮已掌管著軍政大權,便權欲熏心,自稱漢王,設置王府官屬,並暗心將徐的心腹部將逐一殺害。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亮暗置伏兵,以察言觀色看作戰地形為由,將徐誘騙至太平(今安微當塗)附近的採石鎮,將其殺害。陳自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年號為大義,不久亦被朱元璋擊敗。

  徐壽輝創建天完政權,儘管前後只有短短的十年時間,但對後來朱元璋來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朝,推動右史的向前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天堂寨賦

  巍巍大別山,蒼蒼天堂寨。越古今,積聚十八億年之靈氣;分江淮,包容三大區系之精華。 靈秀甲天下,風光照人寰。登臨絕頂,皖鄂兩省沃野平疇盡收眼底;仰望蒼穹,萬里晴空飛雲流霞一攬懷中。

  念昔日,吳楚紛爭,英雄何往?元明興替,太祖安在?看今朝,屈原問天,江山更為壯美;情侶私語,人間自有真情。暗淡了刀光劍影,楚寨漢寨宋寨元寨明寨清寨,寨寨滄桑;遠去了鼓角錚鳴,山景水景林景雲景石景洞景,景景絕妙。

  美哉天堂兮,東南第一清白地;奇哉多雲兮,華東最後原始林。翠疊層巒,橫看成嶺側成峰;勢接天庭,遠近高低各不同。奇松漫山,狀若翠海;怪石雲集,巧奪天工;杜鵑吐蕊,疑是仙境;大鯢戲水,勝似故鄉。彩雲來朝兮,朝朝朝散;紫霧長長兮,長長長消,飛瀑與流泉共鳴,彈奏出天堂妙曲;雲霧與浪花相融,織就了人間奇錦。不上天堂想天堂,登上天堂情思揚,嗟呼,不虛此行!

  仁者樂山,多雲山可樂,山山多情;智者樂水,天堂水可樂,水水通靈。而今吾來一游,借屈原之筆,蘸飛瀑之水,寫不完天堂之美;描不盡多雲之奇。雙白馬,乘長風,敢上高天攬月;舞九龍,驅淫雨,可下深潭探寶,樂乎哉,樂不勝樂!樂多雲山,寵辱皆忘;樂天堂水,心性頓明。樂而忘憂,不知今夕是何年;樂不思返,化作天堂一片雲。

【景點介紹】

  一、白馬大峽谷

  天堂寨白馬大峽谷位於海拔1600米的白馬峰山腳下,全長6公里,她是准河的主要源頭之一,更是省會合肥的水源地,她集秀、幽、雄、險於一身,泉、瀑、溪、潭於一谷。

  二、龍劍峰景區

  位於瀉玉瀑之上,整座山峰以石為骨體,因酷似一柄巨劍而得名。龍劍峰上,山奇岩險,松俊花繁,是遊客煉膽勵志的好地方。

  三、白馬峰

  天堂寨山石景觀巧奪天工,變幻無窮,雲霧繚繞,白馬峰氣勢磅礴,龍劍峰形如恐龍,聖卦尖神秘莫測

  還有情人瀑、鯨魚出海、天堂石佛、馬頭峰、天堂晨曦、金獅嘯天、紅軍村等等。

安徽齊雲山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風景秀麗的黃山市境內,北望黃山,西臨新安江發源地六股尖、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新安江兩大支流——率水、橫江從公園南北兩側流過。齊雲山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6.9公里,面積110平方公里。地質公園以典型丹霞地貌為特色,輔以恐龍化石、道教文化、摩崖石刻於一體。

  齊雲山,古稱白岳,湖光山色,風光無限。其丹霞地貌類型齊全,屬峰叢式丹霞地貌,集奇、險、秀、美於一身,區內奇峰崢嶸、怪石嶙峋、丹崖赤壁危立、重巒疊嶂、千姿百態,代表了晚白堊世(距今約9000萬年)以來在地形發展過程中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的模式之一。

  齊雲山丹霞地貌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產生、演化而成。在距今9000至6500萬年間的晚白堊世形成了紫紅色礫岩、砂岩、鈣質砂岩互層的淺湖相——山麓河流相沉積,組成了齊雲山組和小岩組,期內有一次基性玄武岩噴發構成齊雲山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而穩定成層產出的玄武岩又給丹霞地貌鑲嵌了一個絢麗的「花邊」。

  始於距今5300萬年前的第三紀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盆地全面抬升變為侵蝕區。在幾千萬年的抬升過程中,由於差異升降,齊雲山地區的抬升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相對高出100~300米。抬升過程中形成 的斷裂、節理,構成了齊雲山丹霞地貌的展布格局;近水平的地層產狀和岩性的明顯差異,為平台、崖洞等丹霞地貌景觀的形成提供了條件。伴隨地殼抬升,流水和重力作用是齊雲山丹霞地貌景觀形成的直接因素。其中流水的侵蝕作用最為顯著,地面流水對岩層沖刷侵蝕,首先沿垂向張節理髮育形成沖溝,流水繼續沖刷侵蝕,沖溝加寬加深便形成溝谷。如「五老峰」景觀,流水沿北西向沖刷形成溝谷,沿北東向沖刷形成一組沖溝,形成五峰並列的奇觀。溝谷邊緣的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張性節理崩落,形成峭壁,相對高差數十至數百米,最高峭壁達300米,如「紫霄壁」、「真仙洞府」等。岩石在自身重力負荷作用下,向溝谷傾斜沿節理面拉開一道很深的裂隙而形成奇特的「一線地」景觀,岩石崩落形成丹壁,岩石崩塌形成造型地貌。流水的下蝕和地殼的抬升共同作用使溝谷演變為幽深狹谷,如「楠木谷」。

  另外,園內還分布有中生代白堊紀齊雲山組標準地層剖面遺迹、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恐龍足跡化石、恐龍尾跡化石遺迹;以及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及新構造運動遺迹等。

齊雲山摩崖石刻及碑刻主要分布在羅漢洞、紫霄岩和石橋岩一帶。目前留存下來並已查明的有462處,其中碑刻206處,摩岩石刻256處。它們鑿在石崖,嵌於洞穴,遍布全山。齊雲山石刻與碑刻現現存最早的是北宋的作品,如宋熙寧九年的「石橋岩記」。整個宋代的作品有15處塊,其餘絕大多數是明清兩代的,占碑刻與石刻總數的90%以上。這一現象說明,隨著齊雲山的開發和宗教、旅遊活動的開展,明清時期齊雲山道教活動的規模發展到巔峰。從雕刻技術與書體風格看,齊雲山碑刻與石刻均為陰刻,既有擘窠巨字,也有工細小楷;少者一二字,多者千餘文。如壽字岩上所刻「壽」,系民國卅一年程敦裕重刻,僅一楷書「壽」字,字徑卻達2.3米;又如明正德年間由著名畫家唐寅撰文,汪肇篆額,戴煉書丹的楷書《紫霄岩玄帝碑銘》,碑長7.6米,寬1.4米,文字長達千字以上。這些碑刻與石刻的書體不一,儼然是一座書法寶庫,蔚為大觀。真、草、隸、篆、行等;或秀美柔婉,或雄渾豪放,或莊嚴拘謹,或瀟洒流利,或氣勢奪人,流派紛呈,風格各異,再現了歷代遊人不同學識、教養、遊歷、宦跡的風貌。如丹岩絕壁上常見的「天開神秀」、「亘古奇觀」等名人題詠,氣勢宏偉,筆力遒勁,使人望而生敬慕之意。而上面提到唐寅所撰文的碑刻,則以工整小楷見長,筆筆致力,一絲不苟,反映出書丹者的書法功底和鐫刻者的刻工精湛。

  太素宮

  齊雲山位於安徽省休寧縣以西15公里的岩前鎮附近,是我國著名的道教仙山之一。太素宮是該山的主要道觀。原名佑聖真武祠,始建於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年)。祠中所奉真武神像相傳為百鳥銜泥塑立,靈應昭著。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龍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師張彥頨奏令道眾赴齊雲山為皇帝建醮祈嗣,果獲靈驗。於是皇帝敕令擴建真武祠,改名為玄天太素宮。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記載,"宮北向,玄帝像乃百鳥銜泥所成,色黧黑。像成於宋,殿新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庭中碑文,世廟御制也。左右為王靈官、趙元帥殿,俱雄麗。背倚玉屏即齊雲岩,前臨香爐峰。"該宮周圍形成一條街道,即月華街。月華街是道士與山上居民雜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遊人住宿之地。月華街現有古道房8座,還有許多徽派民居,它們與宮觀、院房組成一個密集建築群。太素宮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94年開始修復,1997年舉行了主殿落成慶典和神像開光儀式。現正在進行第二期修復工程。

  真仙洞府

  景區的精華地段──真仙洞府。這塊有入仙洞、羅漢洞、老君洞、文昌洞、珠簾洞、玉虔宮等。洞均鑿於數百丈高的懸崖底部。崖頂無論晴雨,總有泉珠散落,形成薄薄水簾,世人稱「珍珠簾」,十分好看。這些洞仙均有神像,供奉香火,洞旁數百方古代碑碣、摩崖石刻依次排列,形成碑道長廊。洞前為碧蓮池塘,池水清碧,隔池可見對面的香爐峰。峰頂有一涼亭,人入亭中,大有凌空欲飛之感。

  松月亭

  松月亭位於齊雲山的白岳峰北登山道中。為齊雲山舊時「九里十三亭」中的第八平,1986年9月重建。亭為四角雙層蘇派園林建築,水泥仿古結構。亭高約7米,佔地面積22平方米。油漆彩飾,繪有「嫦娥奔月」、「齊雲山水」頂畫和壁畫,古樸清雅。門額書「松月亭」3字。亭東門有楹聯曰:「齊雲可攬天邊月,白岳常生壑畔松」亭西門楹聯為:「松間明月燭青天;身外浮雲潤紫霄。」立亭中東北望,登封石橋跨越橫江兩岸,氣勢雄偉。

  玉虛宮

  玉虛宮 位於長生樓西不遠處,此宮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慶宮」、「五虛闕」、「治世仁威宮」三個石坊組成,石坊上有神鳥異獸圖案的浮雕,宮內便是石洞。洞內供奉的每尊神像都有道教有關神仙的傳說。如今,玉虛宮是善男信女燒香求神、祈禱福壽的聖潔之地。

北京百花山

百花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北京市門頭溝區境內,距市區80公里,道路交通便利,是北京市風景名勝區。保護區總面積2.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l5%。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為北京市第三高峰。百花山由4大部分,即百花山主峰、百花草甸、望海樓、百花畔。百花山瀑布、「萬年冰」、雲海升騰、花松山景等最為著名。8月的百花山正是花季,林海之中,參天大樹根深葉茂,滿山遍野金蓮花、杜鵑花、山茶花、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百花草甸區有百花山草甸、日出雲海、古石海、冰群、岩樁、冰緣城堡等景點。這裡的草甸近千畝,一望無際的草坪上競相開放著上百種五顏六色的野生花卉,爭奇鬥豔,異彩芬芳。其中最著名的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蓮花,這種開著比一元硬幣略大些鮮花的植物,只能在海拔1800米到2000米的高山上生活生長,用其生產的金蓮花素片,清熱解毒頗有效果。百花山草甸上開的最早的是4月底5月初開的胭脂花,這種報春花科植物開花時,百花山上的樹葉子還沒發芽呢。開花最晚的是野罌粟,要到10月初才開,它的花漂亮,卻沒有毒。百花草甸是個百花園,被稱之為「華北百草園」。

  

  百花山主峰景區以主峰為主,加之天然草甸、古樹、螞蟻山、杜鵑花溝等景點。主峰海拔1991米,沿十八盤道路向上攀登到達山頂。登上主峰四下眺望,周圍群山顯得那麼渺小,宛若大海里的微波。最為奇特的是百花山上的螞蟻山,誰也不會想到這裡競會生存著數以億計的小生靈。蟻巢的建造是壯觀的,象沙丘、似墳塋,更有象金字塔的,最大錐體直徑二三米,高近一米,一般的直徑也有一米,四五十公分高。象這樣的蟻巢在這裡漫山遍野有好幾千座。螞蟻山起源於何時無人知曉,但人們知道螞蟻是勤勞的,一年三季在百花山上都可以看到這些似紅米粒大小的螞蟻整日在忙碌著。

  百花山四季都有景色,春夏綠草如茵,百花爭艷,鳥語花香;秋來層林盡染,五彩繽紛;冬日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別是一番天地。百花山山高路崎,植被繁茂,百花爛漫,鳥語蟲鳴,雲海飄涌,飛瀑流泉,自然景觀十分秀美,是一座天地造化的巨大「藝術盆景」,並有「華北自然植物園」之稱。

  百花山門票:30元,4人以上每人20元

  百花山交通線路: 從北京到門頭溝地乘車沿109國道行駛一百餘公里;

  自駕車:在蘋果園地鐵站乘336路、326路河灘站下車,搭乘百花山旅遊專線和長途汽車,百花山下車既可。(門頭溝清水鎮百花山林場)

北京東靈山

東靈山生態旅遊區總面積3680公頃,分為四大景區,即:東靈山景區、塔寺景區和北靈山景區,共160 多個景點。旅遊區內有林面積1840公頃,森林垂直分布明顯,以樺樹為主,並有椴、柞、柏、松等,主峰海拔2303米,為首都最為峰,周圍諸峰層巒疊障,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有勝景二佛山、白熊嶺、仙人台、六郎山、卧虎嶺、南天門、萬年冰、鳳凰谷、空中草甸、雲頂高原、靈山日出等;區內植被萬千,覆蓋率達95% 。有野生花卉190 多種,中草藥570 多種,並有野生動物36種,鳥類185 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褐馬雞等。黃花峪、沙棘峪、千葯谷等植被景觀圈秀麗壯觀。 東靈山不僅景色秀麗,人文景觀也獨具特色,可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靈雲寺:位於冰溝景區內,香客至靈雲寺焚香許願,都要到此駐足小憩,虔誠朝拜。 朝陽洞:為靈雲寺藏經洞,歷來鮮為人知,傳說洞中有大量經書卷宗,其間洞洞相連,曲徑通幽,神秘莫測。 天雨石:即戚繼光長城。現遺址保存完好,極具觀賞價值和考古價值。 旅遊區內還有眾多的人文歷史景觀和大量動人的傳說故事,如金猴朝佛、飛天閣、僧冠山、仙姑台、將軍石、石佛灣等,一步一景,景景相連,妙趣無窮,實乃人間仙境。 東靈山生態旅遊區位於涿鹿縣城東南50公里,東距首都北京220 公里,北距張家口市120公里,大秦鐵路、沙蔚鐵路、京包鐵路、109國道、沙東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北京香山

香山(Fragrance Hill )又叫靜宜園,位於北京海淀區西郊,距市區 25公里,全園面積160公頃,最高峰海拔557米,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園。1186年,金代皇帝在這裡修建了大永安寺,又稱甘露寺。寺旁建行宮,經歷代擴建,到乾隆十年(1745)定名為靜宜園。1860年和1900年慘遭搶劫和焚毀,1949年後陸續修復了大部分名勝。主要景點有鬼見愁、玉華山莊、雙清別墅等。玉華山莊位於山脈中部,是庭院型風景點,院內古樹參天,榕樹成行,泉流淙淙,亭台層層,是幽雅宜人的好去處。 香山紅葉最為著名,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黃櫨樹葉紅得象火焰一樣。這些黃櫨樹是清代乾隆年間栽植的,200年來,逐漸形成擁有94000株的黃櫨樹林區。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觀賞紅葉的最好季節,紅葉延續時間通常為1個月左右。半山亭、玉華山莊和閬風亭都是看紅葉的好地方。七百年前的金代,始建皇家的行宮和香山寺。元、明兩代屢加修建使得皇家園囿初步形成規模。清代乾隆年間,對香山大興土木,使之作為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靜宜園」,名列清代著名景觀「三山五園」之內。

  【北京香山得名】

  主要說法有二:

一是得名自最高峰的鐘乳石,其形似香爐,稱為香爐山,簡稱香山。

二是得名自古時香山的杏花,花開時其香味使得此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香山」。

  【北京香山主要景觀】

  重陽閣

  香爐峰頂的一組建築,意在九九重陽登高矚望京城。建於1983年4月,分為上、下兩層。

  孫中山紀念堂

  這座殿堂原為普明妙覺殿。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的靈柩曾停放在碧雲寺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內,四年之後,中山先生的靈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時,曾在此殿設靈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後,這裡闢為「孫中山紀念堂」,供人們瞻仰。懸掛在門楣上的匾額是由宋慶齡親筆所書的「孫中山紀念堂」六個大字。

  知松園

  位於南北主要遊覽幹道西側。佔地2公頃,是1987年新闢建的景區。景區內一、二級古松柏100餘株。在景區之東立寬1.5米,長2.5米,高5.5米巨石一塊,正面書直徑為0.8米的「知松園」三字,石背錄陳毅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節,待到雪化時」。知松取意於《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景區內有古松同琉璃塔形成借景,命名為「瓊松塔影」。

  瓔珞岩

  位於靜翠湖南面。始建於明代,是一處人工疊成的石山,有泉水流下,俗稱"小瀑布",淙淙水聲,悅耳動聽,上邊建有小亭匾書"清音",再後敞廳匾書康熙題名"綠筠深處"。《日下舊聞考》稱這裡:"亭之勝以耳受,岩之勝以目謀,澡濯神明,斯為最矣"。

  眼鏡湖

  為中華民國時建。由兩水池構成,形如眼鏡,故名。湖北側依山疊石砌成石洞,引卓錫之水形成水簾洞景區。湖東南有"佳日亭"一座,建於1992年,為十字重檐,蘇式彩畫。

東門:也稱東宮門,是香山公園的正門。原東宮門的歷史遺迹已經不復存在,現在所見的是新翻修的大門,清代乾隆皇帝所題的匾額「靜宜園」懸掛於門楣之上。

  香山飯店:現代化設施齊全的高級旅遊飯店,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家、華裔美國人貝聿銘設計,其建築特色是積中國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蘇州式庭院於一體,格局典雅。

  香山假日商務會所:北京香山假日商務會所地處北京香山公園,北京植物園兩園

  之間,三面群山環抱。館內環境清幽雅逸,百年老樹華葉紛披,

  灰牆瓦黛古色古香。

  香山寺:該寺遺址即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所建之大永安寺,原為金代行宮。據記載原有五層大殿,前有石坊、山門、鐘鼓樓、城垣、紅牆碧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經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二次浩劫之後,只剩下正殿前的石屏。石碑和石台階等為數不多的幾件不怕火燹的石頭製品了。石屏本身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正面中間是《金剛經》,左為《心經》,右為《觀音經》,背面是燃燈、觀音、普賢像。山門內有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的石碑,內容是乾隆書的《娑羅樹歌》。娑羅樹,被視為佛門聖樹, 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喬木,葉如手掌,為掌狀複葉,多為七瓣,每年五六月間開花,花為寶塔狀圓錐花序。據佛經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涅磐於娑羅樹下,乾隆皇帝親自撰寫「娑羅樹歌」,也蘊藏深意。

  山門外有幾處著名古迹:聽法松:寺門兩側,有二株遒勁挺拔,枝葉繁茂的古松,狀如聽法,故名。金雞叫:在聽法松下甬路中心的方磚上跺幾腳,可聽到錚錚之聲,猶如金雞啼鳴。知樂濠:山門前石橋下有方池,上有漢白玉雕欄,池南側有龍頭,泉水流出,名知樂濠。來青軒:該軒建在依崖疊石之上,登軒四望,青翠萬狀,故名來青。明萬曆二十八年(1596),萬曆皇帝祭陵歸來,見此軒之匾額後,嫌小,遂書徑尺"來青軒"三個大字。寺內還有護駕松、丹井等古迹。

  夢感泉:相傳金章宗宿香山行宮,夢見泉水湧出,天明命人掘地,果得一泉,取名夢感泉。後來寺僧想將泉擴大,結果反而枯竭。

  雙清別墅:香山寺東南半山坡上,有一處別緻清靜的庭院,即雙清。院內二道清泉,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樂濠,一股流向靜翠湖,此即"雙清"二字之緣由。院內池旁有八角亭及參天銀杏樹。 1917年河北省大水,督辦熊希齡辦香山慈幼局,在此建別墅,始稱雙清別墅。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隨黨中央由河北平山縣西柏坡來平,住在此處,直到11月份才遷居中南海。在此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即吟成於此處的八角亭內。 從雙清向西北,過香山寺到半山亭。再向上可到白松亭,過絢秋林(紅葉區)和雨香館和閬風亭。

  閬風亭:路旁一亭,亭旁一塊劍石,上刻"閬風"二字。站在亭上眺望西山,令人心曠神怡。

  森玉笏:從閬風亭向西直上,可見一巨大的懸崖峭壁。乾隆皇帝看它像朝臣手中的笏版,故賜此名。森玉笏三個大字刻在石壁上。附近有許多頌揚的題字和詩句。

  朝陽洞:森玉笏西北有一洞,名朝陽洞。乾隆皇帝來此洞曾即興賦詩。現仍能見到石刻。

  西山晴雪碑:從平台北望即可見到石碑一座,上書"西山晴雪",乾隆十六年(1751)立。為燕京八景之一。相傳金明昌時,初名「西山積雪」。元時改為「西山晴雪」。明時又改稱「西山霽雪」。清乾隆時又恢復使用了元時名稱。景碑現仍立於香山公園內半山亭北、朝陽洞山道右側。 西山風景優美,唐、宋以來已成為寺院薈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開闢的園林。「西山積雪」就是當時西山雪後著名景觀。據史載,早在八百多 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帶建造大永安寺,還興建行宮。後來他的嫡孫,直接繼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顏璟,又在此地相繼構築了祭星台、會景樓等建築,說這裡是 章宗定西山積雪的景點,似屬無可非議。可以想像,每當雪後初晴,從這裡憑高臨遠,但見山巒玉列,峰嶺瓊聯,旭日照輝,一派紅裝素裹,倍極壯麗,應該說, 「晴雪」要比「積雪」更富有詩情畫意。

  元代著名書法家鮮於樞之子鮮於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詩,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寫道:「玉嵯峨、高聳神京,峭壁排銀,疊石飛瓊。地展雄藩,天開圖畫,戶列圍屏。分曙色流雲有影,凍晴光老樹無聲。醉眼空驚,樵子歸來,蓑笠青青」。

琉璃塔 西山晴雪又改為西山霽雪。明永樂初為翰林院侍講的鄒緝《西山霽雪》詩描寫的「西山遙望起岧嶢,坐看千峰積雪消。素采分林明曉日,寒光出壑映晴霄。 斷崖稍見游麘跡,深谷仍迷野客樵。應日陽和氣回早,登臨未惜馬蹄遙」。可以想像到,大雪初霽,凝華積素,千岩萬壑,宛然圖畫的美好景色。

  乾隆來到靜宜園看後寫了《西山晴雪》詩,將「西山霽雪」改為「西山晴雪」, 詩中寫道:「銀屏重疊湛虛明,朗朗峰頭對帝京。萬壑晶光迎曉日,干林瓊屑映朝晴。寒凝澗口泉猶凍,冷逼枝頭鳥不鳴。祗有山僧頗自在,竹爐茗椀伴高清。」也 許是乾隆認為自己寫得很美,或是想對燕京八景再稱頌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詩疊舊韻賦詩:「久曾勝跡紀春明,疊嶂嶙峋信莫京。剛喜應 時沾快雪,便數佳景入新晴。寒村煙動依林裊,古寺鐘清隔院鳴。新傍香山構精舍,好收積玉煮三清」。將詩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陽 洞登山道右側。

  玉華山莊:位於香山公園的中心,是在明清古剎遺址上所建的山莊。此處是秋季觀賞紅葉的理想之處。

  昭廟:這是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廟。乾隆四十五年(1780)為接待西藏班禪來京而建。該廟的醒目建築即琉璃塔,高30米,塔頂有黃色琉璃寶瓶和八條垂檐脊。檐間系有銅鈴56個,聞風而響。下面是八角須彌座及白玉石欄。石欄下是八面張開的瓦蓋,再下面是八面石砌塔基,每面刻佛像一尊。

  見心齋:昭廟往北可見一道圍牆,牆內即見心齋。這裡是惟一的一處保存較好的古迹。始建於明嘉靖元年(1522),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小院內建築布局極富江南情趣。院內東側為半圓形水池。泉水由龍頭吐入池內。上掛"見心齋"匾額。軒後有"正凝堂"五間,現為售品部。池東與軒相對者為知魚亭。院內池軒相映,迴廊臨水,是香山公園中的園中之園。

  香山索道:架設於北門至香爐峰頂,全長近千米,分為上、中、下三站。

  與香山臨近的著名景觀: 碧雲寺 植物園 卧佛寺

  市內公車路線 698路 714路 630路 特5 360路 360快 318路 331上行

  331下行 854路 505路 634路 696路

  2006年3月,香山公園和豫路修建完成,和豫路全長1350米,是目前唯一一條從南山登香爐峰的山道。

上海金山

金山位於金山縣南杭州灣口,西距金山嘴6.6公里。包括有大小金山和浮山。

大金山海拔 103米,是上海地區小山中最高的,東西長l公里,寬0.3公里,面積0.3平方公里;小金山在大金山的西北面,面積0.1平方公里,海拔32米。浮山在大金山北,面積0.05平方公里,海拔30米,長300米,寬150米,狀似烏龜。

三山原與陸地相連,傳說大金山有周朝康三所築城堡,後因陸地沉降,海岸線變遷,宋時一部分土地坍塌入水。山上頗多古迹,傳說三國時建忠烈昭應廟,祀漢博陸侯霍光。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年--1085年)建慈濟院,還有寒穴泉等。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和動物研究中心在小金山上飼養百餘獼猴,並辟自然保護區。

上海佘山

佘山,上海唯一的山林風景區,位於上海西南古城松江境內,九峰十二山逶迤起伏十餘里,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薈萃,自古便是著名的旅遊休閑勝地,享有上海之根,世外桃源的美譽。2003年1月11日,上海知名的大型房地產開發公司世茂集團在此地投資開發的世茂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國家以及上海市相關領導與世茂集團共同主持了項目奠基儀式。世茂國際會議中心將是上海地區唯一位於山林風景區的國際性會議中心,也是佘山向國際性高尚旅遊休閑區域這一功能定位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世茂國際會議中心位於東佘山以北,月湖以南,佔地220畝,依山傍水,風景怡人。擁有包括千人宴會廳、千人報告廳、行政會議廳在內的各種規格的會場近20個,並可提供特色山林景觀室外會場;同時會議中心還擁有包括景觀別墅、總統套房、行政套房在內的各式豪華客房近300間,建成後將成為上海地區唯一能夠提供獨具自然山林風景特色的國際會議服務與五星級酒店服務的高標準旅遊設施。

  世茂國際會議中心是世茂集團在佘山旅遊度假區所開發的首期項目,在此後的二期世茂佘山莊園亦將在月湖邊開發。世茂佘山莊園佔地700畝,被薛山天然分隔成南北兩區,規劃有54幢別墅融入青山綠水中。整個園區分為山莊、莊園和獨立別墅3個不同級配區域,既有翠竹搖曳,茶園飄香,又有清澈的環山河蜿蜒繞山,環境幽靜,將成為世茂集團在上海的又一個高檔代表性項目,奠定了世茂在上海高檔房市場的舉足輕重地位!

天津八仙桌子保護區

位於天津市薊縣境內,面積1049公頃,1984年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5年晉陞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次生森林生態系統。

  本區地處燕山山脈西側尾支,最高峰羊樓海拔1052米,屬於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本區原生植被早已破壞殆盡,經過多年的封山育林,自然恢復為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的森林植被。區內生物種類豐富,種群結構完整,不僅具有華北地區的典型性,同時,還有一定的稀有性和特異性。椐調查,本區內高等植物有89科,362種;脊椎動物有172種,其中有32種為天津新發現的物種,並有不少物種為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該保護區的建立對於研究華北地區森林演潛規律和維護當地的生態平衡均有著重要意義。

  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薊縣城東北30公里,地處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市之腹心,東鄰金碧輝煌的清東陵,西接巍峨壯觀的黃崖關長城,南瀕碧波蕩漾的翡翠湖,北依雄奇險秀的霧靈山,這裡是天津市地勢最高,群峰彙集的地方,9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主峰「聚仙峰」海拔1052米,是天津市的最高峰,其總面積達53.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

  八仙山原名「八仙桌子」,相傳鐵拐李等八位散仙遨遊東海經過此地,被這裡雲霧遮罩的奇峰、峽谷、幽林、秀水所吸引,便降下祥雲,在一塊二米見方的巨石旁野餐小憩,後來人們把這塊巨石稱為「八仙桌子」這萬畝山林因此得名「八仙山」

  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峰巒迭翠,林海蒼茫,谷壑幽深,溪流潺潺,是座動植物種類繁多的寶庫,被譽為「綠色王國」。這裡喬木偉岸,灌木叢生,芳草萋萋。多年來,由於交通不便,加之這一帶為清東陵風水禁地,封閉達280年之久,人跡罕至,故「藏在深閨人未識」。近些年,經過專家考察論證,確認它是華北地區乃至地球同緯度罕見的保留有原始森林特性的天然次生闊葉林區,具有相當典型的森林生態系統。1995年11月經國務院國函(1995)108號文件批准建立「天津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9年11月22號經國家科協批准為全國首批科普教育基地。

  據考證:保護區地層是距今14億至18億年間古海沉積的長城系石英岩,八億年前海退成陸,一億年前「燕山運動」斷裂、褶皺、隆起,呈現出山地風貌。這裡屬暖溫帶濕潤性季風氣候。肥沃的土壤,豐沛的降水,適宜的溫度,為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八仙山成為華北地區少有的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天然植物園,野生動物園。

天津盤山

盤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天津市薊縣西北15公里處,又因她雄踞北京之東,故有「京東第一山」之譽。 山舊名無終、徐無、四正、盤龍。相傳東漢末年,無終名士田疇不受獻帝封賞、隱居於此,因此人稱田盤山,簡稱盤山。

  盤山是燕山山脈南緣的一段,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0公里,雄偉多 姿,景色幽古,久負盛 名,曾入中國15大名山之列。遠在初唐時,太宗東征凱旋途中到此游賞,就曾贊口不絕。到明清兩代,這裡建起寺廟72座、寶塔13座,行宮、樓台比比皆是,景況空前。清乾隆第一次巡遊盤山時讚歎 說:「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命人在山東部興建行宮「靜寄山莊」,此後又27次到此巡遊。但時至本世紀上半葉,由於戰亂破壞、年久失修,建築多不復存。近10餘年,這座名山得到了很好的整修和開發,再次成為令世人矚目的遊覽勝地。

  盤山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有「五峰」、「八石」、「三盤」之勝,還有天成寺、萬松寺、雲罩寺、 舍利塔等古代建築。五峰為掛月峰、紫蓋峰、自來峰、九華峰、舞劍峰,與山西五台山相呼應,號稱「東 五台」。主峰掛月峰,海拔864米。五峰攢簇,引人入勝。

  由西路登山,山勢呈上、中、下三盤之狀。三盤景緻各具特色,上盤松、中盤石、下盤水,人稱「三盤之勝」。

  從蓮花嶺進山,轉過刻有「入勝」兩個巨字的大石,經過四正門徑、元寶石、迎客松,便到了下盤。下盤以秀水著稱,有水質凜冽甘美的涓涓泉、名曰滴水瀨的流瀑和被譽作「立沛甘露 」的紅龍池。盤山第一大寺天成寺也建在這裡,此寺始建於唐代,後經重修,現廟門匾額上的「天成寺」三字出自乾隆親手筆。寺仙正殿「江山一鑒閣」面澗背崖,雕樑畫棟,古樸雅緻。閣西有座8角13層淺黃色舍利塔,它結構精巧,風姿綽然。

  繼續上行,過萬人悉,登歡喜嶺,即達中盤。中盤奇石嶙峋,或險或怪,千姿百態。「八石」中的懸空石、搖動石、天井石、將軍石等都在這裡,搖動石是一塊狀似壽桃的巨石,但伸手一推它即晃動起來,令人叫絕。

  登臨上盤,這裡松木蒼翠,林翳蔽天,而且長勢怪異,有的似卧龍、飛鷹,有的像鳳翅、傘蓋,難怪有「上盤松」之說。攀上盤山頂峰掛月峰,真如刻在石壁上的杜甫名句,給人「一覽眾山小」的感受。峰上有座建於唐代的定光佛舍利塔,塔高12米,傳說每年除夕,塔上便有佛光閃射。

  在盤山腳下的薊縣城內,有著名的千年古剎獨樂寺。據說安祿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寺內主體建築山門和觀音閣,為遼統和二年重修。 觀音閣高23米,木質,集我國木結構建築之大成,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閣內有一座高達16.27米的觀音菩薩像,是遼代泥塑藝術珍品,又是國內最大的觀音塑像。古老雄偉的獨樂寺與蒼翠雄奇的田盤山映成輝,使這一風景名勝區更加絢麗多彩。

  2007年5月8日,天津盤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重慶寶頂山

距重慶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大佛灣是一馬蹄形山灣。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萬餘軀。另有記載寶頂山造像由來和佛教密宗史實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題記17則,舍利寶塔2座。大佛灣石刻造像依山勢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題材廣泛,龕窟銜接,布局雅謹,整體感強,氣象壯觀。佛像構思新奇,雕刻技藝嫻熟,世俗色彩濃郁。內容多屬佛經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般聖跡圖"、"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場"、"牧牛道場"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寶頂山主要為佛教密宗派造像道場。印度金剛智、不空和尚相繼來華,與善無畏一起傳播密教,並稱「開元三大土」,先後為三代傳人;並傳給惠果禪師,惠果禪師成為密宗第四代傳人。又經過30年左右,出現柳本尊。之後,250餘年,發展與坎坷同在,至趙智風,承襲密宗衣缽,成為密教傳人。873年4月8日,長安舉行「迎佛骨」儀式,「四方掣老扶幼」, 「 夾道佛聲振地」,「時 有軍卒,斷左臂於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於時行股步,嚙指截髮,不可勝數,又有僧以艾覆頂上,謂之煉項、火發、痛作」,「頭頂焦爛,舉步倉迫。」

重慶縉雲山

縉雲山,雄峙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是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古名巴山。山間白雲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鬱積,氣象萬千。早晚霞雲,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稱「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山。縉雲山與嘉陵江小三峽、合川釣魚城一併被定為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

  縉雲山從北到南有朝日峰、香爐峰、獅子峰、聚雲峰、猿嘯峰、蓮花峰、寶塔峰、玉尖峰和夕照峰等九峰。其中玉尖峰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峰最險峻壯觀,其餘各峰亦各具風姿。

  縉雲山系全國自然保護區。該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森林1300餘公頃,生長著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其中有猴歡喜、無刺冠梨、縉雲瓊楠、伯樂樹、銀杏、紅豆和果上長有兩翅的飛蛾樹等珍稀植物。山中還有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樹—水杉,此樹是1.6億萬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種。

  素有「小峨嵋」之稱的縉雲山,堪稱觀日出,覽雲海,夏避暑,冬賞霧,以及觀賞常綠闊葉林自然景觀的絕佳去處。

  縉雲山又是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佛教勝地。山中縉雲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後曾稱「相思寺」、「崇勝寺」、「崇教寺」,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寺中自古辦學,名為「縉雲書院」。寺內現存有宋太宗誦讀過的24部梵經。寺外石照壁上「豬化龍」浮雕,為六朝文物。另有出土的石刻天王半身殘像,據傳是梁或北周作品。

大婁山東段支脈的突異山峰。面積441平方公里,有景點及觀景點80多個。最高峰風吹領海撥2251米,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以其三個特點吸引著海內外遊人:一是珍稀植物集中,二是自然山林原始奇特,三是山、水、林、泉、洞、兼而有之,錯綜組合,相得益彰。由金佛、柏枝、菁壩三山組成;景區山峰層巒疊嶂,群峰聳峙,最高峰海拔2251米,總面積1300平方千米,原始森林佔三分之一;遊覽區域264平方千米。金佛山融山、水、林、石、洞於一身,氣勢雄偉,地形複雜,怪石嵯峨,洞穴深幽,山泉密布,佳木奇花遍野,奇、絕、雄、秀、險的景區特點,令遊客賞心悅目。

  金佛山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79年,素有植物王國之稱,共有植物5099種,屬國家保護植物52種,銀杉、銀杏、大葉茶、方竹、杜鵑王樹屬國家一類保護植物,被譽為「金山五絕」,還有「金山三精」人蔘、竹米、天竹黃。動物500多種,其中有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金錢豹、雲豹、華南虎、白冠鶴、紅腹角雞、金絲猴、黑葉猴、梅花鹿等。

  金佛山春天是花海一片,夏天是清涼世界,秋天紅葉畫染,冬天玉樹環枝,四季景觀獨具特色,是理想的遊覽勝地。

  1988年,金佛山以四川金佛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重慶四面山

景點 :龍潭湖 望鄉台 大洪海 水口寺 土地岩 珍珠湖 雲龍

  四面山 位於江津市南端,即東經106°17′-106°31′,北緯28°31′-28°46′的範圍,距江津市92公里,重慶市區160公里,南臨貴州,屬於雲歸高原婁山山脈向北延伸的余脈。她被植物學家稱為「難得的植物基因庫」、「鑲嵌在地球同一緯度上的綠色明珠」,市地球同一緯度地區唯一的原始長綠闊葉林帶。在這片面積2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被覆蓋度大,水土流失少,自然面貌保存完好。山雄林茂,湖媚瀑奇,渾然天成,野趣迷人。聶榮臻元帥觀看了四面山風光的錄影片後,欣然命筆,題寫了「四面山風光」。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位於江津市南部,是一顆集山、林、水、瀑、石於一身,融幽、險、奇、雄、怪、秀為一體的天然綠色明珠。以丹岩為骨架,以森林為肌膚,以嵐煙為神韻,以瀑布為精髓,構成了它複雜多樣、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至今完好地保存著第三世紀以來的植被,生長著3.5億年前古熱帶和溫熱帶植物。

  四面山景區森林面積2.2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95.4%%,動植物3700多種,是一個四季型的旅遊勝地。春天,百花怒放,千鳥競鳴,是回歸大自然的理想去處;夏天,山靜水幽,四面蔥鬱,是休閑、避暑的港灣;秋天,層林盡染,山水如畫,是心曠神怡的療養勝地;冬天,銀妝素裹,天地合一,是領略南國「北國風光」的天然場所。

  四面山森林蒼莽,翠嶺環合,流雲奔涌,群瀑飛瀉,清流急湍,匯自然、質樸、粗獷、原始之美,風景之洋洋大觀也。其間分布的古寨、岩畫、寺觀等人文景觀,頗具考古價值。這裡高山湖泊眾多,清明澄沏,倒映林嵐,曲岸迷離,水鳥翔集,景色秀美,渾然天成。聶榮臻元帥觀看了四面山風光的錄影片後,欣然命筆,題寫了「四面山風光」。

  全國罕見的瀑布之鄉

  四面山更是全國罕見的瀑布之鄉,有氣勢具魅力的瀑布達23處,「雄、秀、奇」特色兼而有之。「千丈丹岩作巨幕,片片雲霞纏綿帶」,描繪出一幅雄奇、壯觀、高貴、典雅的山水畫卷。四面山的名片———神州第一高瀑望鄉台瀑布,高達152米。1997年2月22日,望鄉台瀑布在中央電視台「全國著名瀑布」專題節目中首次亮相,億萬觀眾目睹了它的雄姿。

  有人說,望鄉台是上蒼的傑作,然而四面山方圓數百里茫茫林海中卻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相傳望鄉台原名虎愁岩,岩下清平灣住著打柴為生的張俊哥母子和李秀妹父女。俊哥秀妹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從呀呀學語到俊秀成人。當地號稱一霸的劉莽聞聽秀妹生得俊俏,乘秀妹爹和俊哥上山打柴之機將秀妹搶回家。俊哥天黑歸家聞之,即操刀奔向虎愁岩,劈斷石屋的柵欄,將被捆綁著的秀妹從亂草中扶起,相互抱頭大哭。劉家父子哪肯甘休,喚來一群打手圍住石屋,俊哥秀妹在逃走無望時,手挽手跳下懸崖。隨後一輪朝霞照射著瀑布下的深潭,潭中便呈現出一道七色彩虹,一直延伸到清平灣。每當彩虹升起,鄉親們便認為這是香消玉殞的秀妹與俊哥又來看望虎愁岩的父老鄉親了,因而取名望鄉台。於是,在人們的記憶中便自然逝去了虎愁岩。

  望鄉台瀑布的絕妙之處不僅在於飛瀑如天河倒掛,水聲如雷、震山撼谷的雄偉氣勢,更在於晴朗之日,經陽光的折射,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彩虹融入飛瀑,在谷間架起的那座令人神往的彩虹橋。仰望瀑頂,那瀑飛,那水吼,氣勢磅礴,攝人心魄,飄灑疊入紅色的岩壁,銀白丹霞相映生輝,那樹木叢生的大山綠色屏障,以及飛瀑大珠小珠落玉盤般落英繽紛的景象,不正是瀑底「疊丹、疊翠、疊玉」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的真實寫照嗎?「疊丹」象徵著這裡的紅色丹岩,層層疊上;「疊玉」象徵著這些瀑水,如銀色的碎玉,層層疊落;「疊翠」象徵著這裡的綠色植被,在陽光照射下層林盡染。那震耳欲聾的瀑聲,如歌如泣,是天靈的召喚,還是鬼神的呼喊?一切盡在不言中。

  交通:重慶汽車站、較場口汽車站每天有數十班汽車可達江津或四面山鎮;也可乘火車或輪船到江津,再乘汽車到四面山鎮。

河北天馬山

天馬山位於秦皇島市撫寧縣城北十公里處,屬燕山余脈,海拔300米,因頂峰有巨石似雲中奔馬而得名。天馬山群山環抱,綠水繞流,山峰突兀勁秀,岩隙青松爭翠。 石洞岩穴深淺有致,藏奇納險,奇峰怪石卧立不等,以物傳神。山間泉流琴韻,林深鳥語鶯歌。荊草叢生走狐穿兔,山花爛漫鬥豔爭芳。真是自然造就神仙境,天公繪就山水圖。

  天馬山以文字摩崖最為著名,現存5幅題刻,皆出自明代將領之手。主峰的石門右側,鐫刻著「天馬山」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長寬1米有餘,落款是「定遠戚繼光題范陽張爵刻」。主峰上部西南的兩塊巨石上,鐫刻著兩行大字:右為「山河一覽」,上款「萬曆十一年冬十一月上浣詰」,下款「分守副總兵睢陽黃孝感書」;在為「天馬行空」,上款「萬曆十四年冬十月」,下款「聊城傅光宅書」。

  主峰旁有丈余平台,平台東面,在十分險峻的橫空巨石下石屏上,鐫刻著「帶礪山河」4個大字,落款為「萬曆辛卯游擊將軍雲中孫仁提兵入關共副總兵官山西林桐閑暇共登臨天馬山眺覽勝景慢(漫)評古今題此」。繞道北上,穿過「劍洞」,在一塊屏帶般的高4丈、寬1.4丈的岩石上,鐫刻著楷體大字「海天在目」,上款「萬曆十四年冬十月」,下款「關中張臣書,上谷解一清刻」。該山文字摩崖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馬山景區巨石疊砌、洞穴眾多,有「猴兒望海」、「旱海」、「晾甲山」、「拴馬樁」、「仙居洞府」、「燕子翻身」等景觀,此外還有廟宇「玄真觀」,巧奪天工的「鍾架」,神密莫測的「銅井」,飄渺雲端的「點將台」,令人神馳遐想的「戚公亭」,威武的戚繼光塑像,形如飄帶的588級台階,蒼松翠柏相連的「天馬山山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天馬湖坐落在天馬山角下,湖區山清水秀,綠樹成蔭,是您消暑之勝地,有「人間瑤池」之美譽。是人們出遊觀光的好地方。

  佘山西南面的天馬山是上海陸上海拔最高點,在天馬山眾多的寺廟中,規模最大的可算是「圓智教寺」。在寺後的半山間有一座千年斜塔,名叫「護珠寶光塔」,北宋元豐二年(1079)由橫山鄉人許文全建,距今已有915年之久,塔七級八面,高20餘米。塔身雖小,但屹立山間,奇峻挺秀。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高宗賜五色佛舍利藏於此塔內,時顯寶光。到了清代,天馬山香火極旺盛。據清人諸聯的《明齋小識》記載:乾隆五十三年(1788),寺里演戲祭神,燃放爆竹,因而起火,燒去塔心木及扶梯、樓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毀壞,僅剩磚砌塔身,現在塔身上截西南角留有殘木一段,便是明證。後有人在磚縫中發現宋代元豐錢幣,遂不斷拆磚覓寶,使塔底西北角轉身漸被拆去,形成約2米直徑的大窟窿。由於地基變動,使塔身逐漸朝東南方向傾斜。據1982年勘察,塔身已向東南方向傾斜62°51′52″,塔頂中心移位2.27米,故俗稱「斜塔」。據《人民日報》報道:護珠寶光塔比比薩斜塔還傾斜1°多,可稱世界第一斜塔。塔身傾斜達6度53分,斜度超過義大利比薩斜塔,號稱「天下第一斜塔」。

  天馬山佛光是天馬山一大奇觀,通常在護珠塔周圍出現,有時凌晨或日落時,陽光透過帶水氣的雲層,在塔周圍折射出美麗的七彩光環。

 

河北碣石山

位於昌黎縣城北,距避暑勝地北戴河約30公里。有關碣石出處有兩說:一說在河北昌黎,一說在遼寧興城。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孟姜女廟(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內)附近的孟姜女墳發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證實這裡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

  孟姜廟對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兩塊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墳,當地人稱之為孟姜女墳。在這裡,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秦漢時期大型高台觀海建築遺址----石碑地和小黑山頭,出土的草雲紋瓦當,經專家鑒定炎秦漢時期的建築遺物。從而推斷出石碑地是秦皇東巡入海求仙的;漢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時「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在仙台頂築有漢武台;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烏桓於柳城(今朝陽)回軍途中,東臨碣石。寫下流千古詩篇《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儋儋,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燦爛,若出其里。辛甚事哉,歌以詠志。」唐太宗李世民出臨榆關(今山海關)征遼曾幾次臨觀滄海至碣石,並多有詩篇與群臣唱和。

  碣石山主峰為仙台頂,海拔695米。山中有古剎「水岩寺」。懸崖峭壁上現仍留存著古人鐫刻的「碣石」兩字。登臨仙台頂,山海奇觀盡入眼帘。

  碣石山,坐落在素有「花果之鄉」美稱的昌黎縣城北,跨越昌黎、盧龍、撫寧三縣境內,連綿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險峻峭的峰巒,其主峰仙台頂(又名「漢武台」,俗稱「娘娘頂」)突起於靠近昌黎縣城的屏峰障嶺正中,頂尖呈圓柱形,遠望如楬似柱,極像直插雲霄的天橋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北接燕山高峰大嶺的碣石山,正因主峰如此峭拔挺峻,特徵明顯,又緊臨大海,從遠古時即被古人擇為北方沿海地區重要的地理坐標,載入中國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經》和《尚書·禹貢》。因此,碣石山為古代名山之一,在五嶽之外,曾被稱為「神岳」。 據史書記載,秦、漢時,秦始皇、漢武帝先後特意到碣石山祭祀求仙。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東征歸來,曾「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並作《步出夏門行》(即《碣石篇》),碣石山遂以觀海勝地著稱。此後,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等均來此登高望海,文成帝並「改碣石山為樂游山」。

  碣石山古峭奇異,景色壯麗,名勝古迹很多,前人列有十景,其中以「碣石觀海」為最奇絕壯觀。登上海拔近700米(695米)、距海也就30餘里的仙台頂,立足其上俯瞰大海,可把從灤河口到秦皇島港,乃至山海關與老龍頭之間的寬闊海面盡收眼底,飽嘗「碣石觀海」的萬千風光。「東峰聳翠」為碣石山十景之一。

  東五峰山,形如筆架,迤邐清秀,直插雲天。山上怪石巉岩,景色佳麗。碣石山中的又一絕美去處為與仙台頂毗連的西五峰山的「西嶂排青」。其地五峰高聳,山峰形狀各異,環列如屏,山上青松如畫,怪石嵯峨。在此峰平斗峰半山腰有一平台,這裡有一座為祭祀唐朝大文學家韓愈而修築的韓文公祠,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異常青睞此地,生前曾多次到這座古祠遊覽、山居,在此吟詩作文,著書立說。他在《游碣石山雜記》中,曾用「驚為天外桃源」之語來讚美碣石山。

  時至今日,碣石山依然古峭喜人,仙台頂麓的水岩寺、五峰山韓文公祠和昌黎縣城的源影寺塔等均修復一新。「神岳」碣石,山清水秀,有著奇特的亘古通今之魅力,堪稱北國不可不游之勝地。

河北蒼岩山

蒼岩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北井陘縣東南部,距省會石家莊市70公里,景區面積180平方公里。蒼岩山不僅自然風光優美,享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的盛譽,而且又以宗教文化著稱,相傳早在1300年前隋煬帝的長女南陽公主就到此出家修行,山巒中至今還有不少古剎名殿留存,因此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蒼岩山海拔1000餘米,山上崖險壁,谷幽石奇,清泉潺潺,古木參天,自然景觀奇特而繁多,其中以「碧澗靈檀」、「陰崖石乳」、「峭壁嵌珠」、「爐峰夕照」、「山腰綺柏」、「竅開別面」等「蒼岩十六景」最為著名。迎著山門就是奇景「碧澗靈檀」,只見這裡崖壁的岩縫裡,蒼柏古檀或兀立、或斜出,或橫生、或倒掛,聽名字,有迎客檀、鹿皮檀、龍手檀、羅漢檀、仙女檀、巨人檀,千姿百態、萬象崢嶸,煞是壯觀。在景區的疊翠峰巒之間,建著眾多禪房、古剎、亭台、碑碣,它們大多屬於山上的古代寺院建築大都是明清遺物,主要建築有橋樓殿,南陽公主祠等。寺院依山勢而建,進山門上 攀,峰迴路轉,在對峙的斷崖之間飛架著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石拱橋,橋樓殿就坐落在這臨深約70米的橋上。橋樓殿為二層重檐樓閣式建築,金色琉璃瓦頂和硃紅色殿柱映在藍天綠峰中,各顯輝煌。殿內有 佛、菩薩、十八羅漢像及壁畫。宏偉的殿堂建於高臨絕壁的石橋上,似空中樓閣,巧奪天工,世所罕見。古人讚美這一壯觀景象:「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再向北行,就是福慶寺的主體建築南陽公主祠,據說南陽公主當年就居住在此。祠寬3間、進深1間,單檐歇山式黃綠琉璃頂。祠內正面有3龕,中間端坐著南陽公主彩塑,神情重悠然,兩側各塑4個站立的樂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山牆上繪有公主修身得道、濟世救人的彩色壁畫。龕持有個幽深的石洞,傳說為公主的寢室。福慶寺院內,還有蒼山書院、萬仙堂、大佛殿、峰迴軒、磚塔等建築及數座碑碣,雕樑畫棟,玲瓏典雅。蒼岩山景區的最高處為玉皇頂。登臨峰頂,放眼遠望,群山環繞、層巒蒼鬱,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蒼岩山高達1000多米,這裡氣候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遊覽和避暑勝地。

蒼岩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井陘縣境內,總面積63平方公里,素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之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蒼岩山中心地帶形成了奇異的斷崖絕壁及優越的生態環境。俯瞰蒼岩,東西雙峰對峙於前,南北一嶺橫亘於後,峰嶺相向的側面,壁立百丈懸崖,福慶寺就建在谷中崖間。蒼岩山最大的特點是:這裡不僅自然風光優美,而且宗教寺廟眾多,山巒中有不少名殿古剎。

蒼岩山上古木參天,層巒疊翠,自然景觀奇特繁多,其中以「碧澗靈檀」、「陰崖石乳」、「峭壁嵌珠」、「爐峰夕照」、「山腰綺柏」、「竅開別面」等「蒼岩十六景」最為著名。

在這些峰巒之間,散落著眾多禪房、古剎、亭台、碑碣,大都是明清時期的遺物,這些建築或建於峭壁之上,或坐落於斷崖之下,雕樑畫棟,古色古香。主要的有福慶寺、書院、萬仙堂、公主祠、橋樓殿、玉皇頂、峰迴軒、藏經樓等。其中尤以橋樓殿最為有名,只見在兩壁斷崖之上,凌空架有三座單孔石拱橋,橋上還建有樓殿,從山下仰望,橋樓凌空飛跨,雲移樓動,恍然欲飛。此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橋樓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據考證石橋為隋代建築,時間略早於趙州安濟橋。在橋樓殿上方100米的彎路上,過往行人皮膚有變黃變綠的現象。此為蒼岩山「一奇」。

蒼岩山以「一奇」、「三絕」、「十六景」、「七十二景觀」名揚國內外,1998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被國務院審定為歷史文化名山。 

河北嶂石岩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嶂石岩,位於石家莊西南的贊皇縣境內(到贊皇縣城52公里),距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區約110公里,是太行山森林公園精華所在。其特色景點為大型天然迴音壁。景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站在景區最高點黃庵堖(海拔1774米)可看到兩省五縣。其全旅遊區的地貌經由國家旅遊、地質部門鑒定為「嶂石岩地貌」。以嶂石岩命名的嶂石岩地貌,和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並稱為中國三大旅遊砂岩地貌。

嶂石岩景觀主要為「丹崖、碧嶺、奇峰、幽谷」。其景觀特色大致可概括為「三棧牽九套,四屏藏八景」。三棧即三條古道;九套即連接三條古道的九條山谷;四屏乃整體看似四道屏障一樣而又相對獨立的四個分景區(九女峰、圓通寺、紙糊套、凍凌背)。這四個景區中有八處著名勝景:九仙聚會、岩半花宮、晴天飛雨、迴音巨崖、槐泉涼意、凍凌玉柱、重門鎖翠、疊嶂懸鐘。這三棧四屏、八景九套之間均有小路相連,將120個景點連珠綴串,迤邐展開。其中天然迴音壁、凍凌玉柱、霧洞、佛光為「嶂岩四絕」;晴天飛雨、石乳靈泉、雲崖撒珠、銀瀑落湖又為嶂岩水景四絕。雄偉的嶂岩三疊,奇秀的九女峰使人嘆為觀止;一線天、三秀峽、槐泉峪、乳泉洞、大天梯等一串串的自然景點令人神往。千年古剎槐泉寺、三棧勝境玉皇廟暨千佛碑、大王台、義軍寨等人文景觀是尋古探幽的佳地。

嶂石岩自然生態良好,山麓、棧頂皆被喬、灌、藤、草所覆蓋。植物計98科654種,是華北地區保護最好、品種最全的「天然植物園」。春日,山桃花、杜鵑花、丁香、玫瑰、山丹、綉線菊滿山滿坡,展蕊怒放;盛夏,鬱鬱蔥蔥,到處流泉飛瀑,雲海、佛光奇異壯美;金秋,層林盡染,五彩繽紛,如火如荼;朔冬,霧松樹掛,玉柯瓊枝,冰柱擎天。景區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降水量747毫米,平均氣溫11.5°C,最熱月平均氣溫軾22.1°C,暑天至此,既無暑燥之煩,又無蚊叮之苦,盡享清涼爽愉之樂,實為休閑,避暑勝地。

嶂石岩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三層陡崖,其景觀大致可概括為「三棧牽九套,四屏藏八景」。其九套是指連接三棧的九條山谷,內含石人寨溝、肩膀台溝、西三套、大北掌溝、嶂石岩溝、槐泉峪、大西溝、迴音谷、凍凌背峪。其四屏是指嶂石岩景區內四處相對獨立的分景區,內含九女峰景區、圓通寺景區、紙糊套景區和凍凌背景區。

圓通寺景區位於嶂石岩景區西南部,圓通寺建於峰石岩第二層陡崖即二棧之上。在嶂石岩停車場下車,西行即至八角門,前行500米可見一巨石,這就是被傳為明代圓通寺大寶和尚講經處。由講經台上行過憩腳岩,可見魔方、甲門景點,再行即至一線天景點。嶂石岩景區的一線天由陡壁相夾成一條狹長梯道,舉頭望天,僅見危崖相逼形成50多米高的狹縫,梯道長達150米。一線天崖頂處,有蛇首崖景點,其後則有鑿子石、試劍石、仰天石等景點。二棧之上有圓通寺遺迹,崖壁有6組岩畫,寺東有一座高20多米的岩洞,內有石乳泉,鐘乳石等,頗有欣賞價值。過圓通寺遺址後,還可見到山龜乞露、回心坪等景點。由回心坪南行,可見雲巢亭,所居地勢極險峻,這也是曲徑景觀的起點。由雲巢亭向西南行,可見饅頭峰、定海神針、風動石、靜谷等景點。向南行至三叉口,可見拱南石景觀。自三叉口沿棧道上行,過三棧松林,穿過一片原始次生林,即至筆架峰下,石壁上鑿出極險峻之梯路供人攀登,此即大天梯。行至頂棧(即第三道陡崖),可見一片崢嶸峰林,筆架峰、漏子峰、尖山、南日峰、黃庵堖峰峰競秀試比高。此外,霧洞、螞蟻嶺、天池景點也各現秀色。黃底堖是嶂石岩海拔最高峰,1774米,筆架峰則是第二高峰,海拔1733米。由三叉口南行,過光堖、小天梯、藏書岩等景點,可至水簾。在水簾過石洞向北眺望,可見正西套,即見嶂石岩絕景之一晴天飛雨景觀。過水簾向東轉下行,可見鐵獅峰、雁塔峰、噙玉崖、將相峰、潑墨崖、猴岩溝、獨秀峰、艦峰等景觀。

紙糊套景區位於嶂石岩景區的西格台村西,此景區內有當年李自成義軍余部活動的遺迹,哨石、石門、大王台、古佛岩等景點彷彿還在述說幾百年前的往事。由石門向西有槐泉寺,此寺始建於唐代,元、明兩代均重修過,舊稱石佛寺,於明代改稱。寺中現有殿宇三間。供六尊佛像,三尊文武像。槐泉寺西有魚石畫屏景觀,由魚石畫屏西行,順二棧崖路南行可至迴音崖,這是佔了我國之最的一處景觀,只要在迴音崖的一端發聲,另一端會馬上發出酷似原音的回聲。在此還可看到雲崖撒珠景觀。由迴音崖繞行,過虎澗、枕流景觀,即至槐泉峪溝頭。這裡有槐泉景觀、妻樹景觀和引槐泉水而成的半月湖景觀供遊人觀賞。

九女峰景區位於嶂石岩景區的東部,此景區因九座若仙女玉立的山峰而得名。進入九女峰景區,先至石人泉,這是一岩縫滲水形成的水潭,俗稱神泉,面積僅60平方米左右,卻常年不涸。過了石人泉沿北溝上行可達大金門埡頂,此地海拔1330餘米,在埡頂之上可觀盡峰石岩景色。由大金門埡口北行可見仙人台,仙人台之北有海拔1490米之高的仙人峰。大金門埡之南,有母子崖,那是兩塊狀若母子的奇石所在之崖。經過母子崖後,可見一通天岩縫,路在岩崖邊仿若天梯,這就是南天梯。過了南天梯即至九女峰,九女峰是峰石岩景區的著名景點,據神話傳說,九女峰乃是天上九仙女下凡遊玩,遭玉帝誤點指變成了九座石柱,形成九女峰。九女峰附近還有三個景點,一是三縣堖,乃是一海拔達1508米的平頂山,是觀景佳地。二是滴泉,在母子崖山麓,岩壁滴出泉水形成一泉,泉水清凜甘涼,飲之頗佳。三是杜鵑坡,位於仙人峰南山陽坡,一坡杜鵑花在春天爭先開放、艷麗異常。

凍凌背景區在紙糊套景區之北,景區內因每年冬季銀瀑傾落形成高達30餘米的凍凌玉柱景觀而聞名於世。由凍凌背村下車,沿山路西行不遠即可見神龜探海景觀,那是一座突兀而立的山峰,崖頂巨石象極引頸前探的烏龜。在凍凌背峪西有一山洞,那是冀西糧倉景點,古時人稱仙人洞,洞口距地達50餘米,附近則全是極險峻的陡崖,因抗日戰爭時期,此洞曾被抗日武裝用做糧庫,就改稱冀西糧倉之名。糧倉西有巨峰,是奔山景點。凍凌背峪西還有重門鎖翠景點,重門鎖翠東門南邊則有神猴受難、子母洞等景點,均為頗值游賞之處。玉瀑落湖景觀是嶂石岩景區十分著名的景觀,頂棧崖底的泉水流經三棧山澗,以350米落差形成落瀑,而後順崖壁瀉入湖中,此勝景讓人精神陡然為之振奮。天寒時節,瀑水在350米落差之下的二棧崖頂至二棧山腰石階上就形成30米高的冰凌,極美麗晶瑩,逢此時節而來的遊人皆嘆為觀止。玉瀑落湖景觀之南,還有韓湘子石屋景觀,那是一間天然石屋,據說是八仙之一韓湘子昔年舊跡。再攀上二棧崖頂,還可看到疊嶂懸鐘景觀,凍凌背泉及閻王鼻子等景觀,均是集奇、特於—身的絕佳勝景。

河南林慮山

太行山綿延千里,象一條青色的巨龍,盤踞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遼闊的大地上。位於林州市西部的一段,被稱為南太行林慮山。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就構築在大山的懸崖峭壁中。因此,該風景區定名為「紅旗渠·林慮山風景名勝區」。這裡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主要景區面積有100平方公里,我國錦繡山河素有「北雄南秀」之稱,而林慮山是北雄風光最勝處。

  林慮山屬暖溫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它的最高山峰海拔1675米,形成獨特山區氣候特徵。年平均降雨量670毫米左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暖少雨,秋涼氣爽,平均氣溫12.7℃。 林慮山歷史悠久,匯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景區內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71處,旅遊資源豐厚。

  從南北朝時期起,這裡就已成為眾所矚目的旅遊勝地。這裡曾留下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賢士、文豪武俠、名流高僧、神醫巧匠的足跡,也有他們美麗而神奇的傳說故事。商朝第22代國王武丁,少年時被其父送往王相岩與平民奴隸生活在一起,在此結識了奴隸傅說,發現其很有才華,他即位後三年不語,方把朝臣說服,請傅說出山並拜為宰相,而武丁得傅說輔佐,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殷道復興」。東漢時期,朝中官宦夏馥迫於皇官之禍,隱性埋名避難於此,現遺迹尚存。明嘉靖年間遊方道人趙得秀居山不舍,依崖築景,苦練仙丹,現仍存其師徒墓塔。

  景區氣勢磅礴,風光獨秀。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以「人工天河」紅旗渠、太行大峽谷、太行之魂王相岩、冬夏倒置桃花谷、北雄風光天平山、翠柏園林龍鳳山、石門湧泉萬泉山、龍洞天橋五龍洞等景觀為主體的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太行大峽谷起林州市任村鎮回山角,南至山西省平順縣井底村,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200米,最窄處60米。群山環繞,山巒重疊,奇峰突兀,台壁交錯,形態萬千,森林覆蓋,鬱鬱蔥蔥,青山流水,懸崖棧道,景色「雄、險、奇、秀」。站在高處眺望,抬頭是景,低頭是景,左看是景,右看是景,景色迷人。主要景區有:山前景區、王相岩景區、仙台山景區、桃花谷景區、太行平湖景區、林慮山國際滑翔基地等。那三九冰雪桃花開的桃花谷和三伏酷暑洞結冰的冬夏倒置奇觀,更是令人遊人神秘莫測、贊口不絕。

  太行大峽谷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著四方遊客。每年接待觀光野營、休療養生、滑翔攀岩等大批遊客。現在北京、河南、上海、廣州等多家電視台、電影製片廠來此作外境地,拍攝電視、電影片,著名的電影片《李雙雙》和電視劇《難忘歲月——紅旗渠故事》等就在這裡拍攝的。每年迎來大批美術院校師生,來此寫生作畫,創作了無數優秀美術作品。

  為了實現「把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山清水秀的新林州帶入21世紀」的奮鬥目標,林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加快林慮山風景名勝區開發建設步伐,繁榮我市旅遊事業。要求全市幹部群眾,繼續發揚當年修建紅旗渠的艱苦創業精神,克服困難,苦幹五年,進行景區設施配套和景點美化,為培育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建成全國知名度較高的林慮山風景名勝區而努力奮鬥!不久的將來,林州的山更美,水更美,將成為遊客嚮往和雲集的旅遊勝地。

河南王屋山

王屋山位於河南省濟源市,是中國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也是愚公的故鄉,愚公挖山的故事因《列子》的記載和毛澤東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戶曉。 一謂「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宮,故名曰王屋也」。一謂「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

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7米,主峰之巔有石壇,據說為軒轅黃帝祭天之所,「黃帝於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黨,自此天壇之始也」。故又稱天壇山。

魏華存《清虛真人王君傳》稱其師王褒(字子登)得道後,被封為「太素清虛真人,領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稱小有清虛之天,被列為十大洞天之首。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跡記》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總首也。」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十大洞天》曰:「第一王屋山洞,周回萬里,號曰小有清虛之天,在洛陽河陽兩界,去王屋縣六十里,屬西城王君(王褒)治之。」

  道教何時傳入王屋山,已難稽考。南北朝以前,僅見若干道士居此山服丹成仙的傳說,《真誥》卷五云:「毛伯道、劉道恭、謝稚堅、張兆期,皆後漢時人也。學道在王屋山中,積四十餘年,共合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謝稚堅、張兆期見之如此,不敢服之,並捐山而歸。去後,見伯道、道恭在山上。二人悲愕,遂就請道,與之茯苓持行方,服之皆數百歲。」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開元十二年(724)。司馬承禎奉召入京師,旋命於王屋山置陽台觀以居之,曾於此處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於世。至開元二十三年卒,享年八十九,葬於王屋山西北之松台。

王屋山在唐代還建有大批宮觀。主要者有:上方院,傳說軒轅黃帝曾於此處訪尋四山,故原稱上訪院。司馬承禎初來王屋時,居紫霄峰,唐睿宗詔其居此,遂改名上方院。金末重修。奉仙觀,在濟源縣城西北,唐垂拱二年(686)創建。白雲道院,為紀念司馬承禎(號白雲子)而建,始建於唐,至明尚存。AH靈都觀,唐玄宗於天寶二年(743)為玉真公主(睿宗之女) 所建,御書靈都觀額。金明昌三年(1192)升觀為宮,蒙古海迷失後二年(1250),加靈都萬壽宮。AI清虛觀,創於唐,後升觀為宮,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至大德五年(1301)間重修。此外,還有青羅仙人觀,三清殿,山神廟,太山廟等,蓋皆建於隋唐。

宋代,王屋山道教續有發展,除原有宮觀外,宋代又新建紫微宮。據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載,紫微宮在濟源縣西北一百里王屋山下,宋紹聖(1094~1097)初創建,元大德(1297~1307)間重修,明天順元年(1457)再修。LB金元是王屋山道教又一興盛期。先後有大批全真道士居此修道。王志祐,號棲神子。少業儒,長慕玄理。金正大四年(1227)至王屋山。時陽台觀已遭貞祐二年(1214)兵火,盡為廢墟,邑令請其主持重建。經十二年,工成而卒,年八十八。

金元時期,對王屋山原有宮觀進行重修,又增建有若干宮觀。金正大四年(1227)至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道士王志祐重建陽台觀,工成改觀為宮,稱陽台宮。LH金泰和、崇慶(1201~1212)間,又於陽台宮之左,新建通仙觀。元好問《通仙觀記》曰:「通仙觀者,初為泰和道院,郝志樸實居之。崇慶癸酉(1213),以恩例得今名。始大為崇建,堂宇廊廡,齋廚庫廄,以次而具。」LI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宋德方去王屋山,見許多宮觀殘壞,乃選派弟子住此山,相繼重修了天壇、三清殿、上方紫微宮,其再傳弟子陳志忠又在其後重修了清虛宮。

明清時期,住山道士不見記載。此後,經歷道教衰落期,大部宮觀廢圮。至今僅存陽台宮、奉仙觀若干建築。陽台

宮內有玉皇閣、三清殿等。奉仙觀內有山門、玉皇殿、三清大殿等。

千百年來,王屋山不僅是道家人物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它還以其集雄、奇、險、秀、幽於一體的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來此尋幽探勝、陶冶情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遊覽於此,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詩仙李白有「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大詩人白居易也盛讚「濟源山水好」。

王屋山又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65平方公里,分7個景區,125個景點。 主峰天壇山海拔1715米,是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世稱「太行之脊」,「擎天地柱」。

  陽台宮

王屋山陽台宮

在王屋山腳下愚公村的西側,是王屋山旅遊線路的起點。現存的建築是自南而北,依山就勢,由低到高,錯落有致。陽台宮現存的主體建築三清殿和玉皇閣為明正德年間重修。最為遊人矚目的是三重檐閣式建築玉皇閣,凌空欲飛的飄逸之勢,令人們嘆為觀止。主體建築上的幾十對石刻柱子,使這座宗教聖地成為石刻藝術的殿堂;柱子上刻有翻滾的雲龍、朝風的百鳥、鬧梅的喜鵲、牧羊的蘇武;過海的八仙、戰蚩尤的黃帝等,無一不初期如生,呼之欲出。陽台宮內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其中的一株七葉菩提樹,樹圍近3米,高14米,傳為唐代所留。

千年銀杏樹也叫白果樹,為我國五大銀杏樹之一,有「中國植物活化石」之美稱。它為西漢時期所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樹高457米,樹圍945米,被當地人稱作「七摟八拐棍」。千百年來,這棵樹吸日月之精華,蘊王屋山之靈氣,自古而今,善男信女對它頂禮膜拜,試為神靈,它的果實和葉子都是很好的中藥材,果實大補、銀杏葉製成的銀杏茶對治療高血壓、冠心病、頭暈目眩都有很好的療效。樹下有長年涓涓細流的「不老泉」,久旱不竭,清涼宜人……

王屋山森林覆蓋率98%以上,珍稀動物繁多,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春天山花爛漫,夏日群山疊翠,秋采萬山紅遍,冬到銀裝素裹,是一處有萬年文化積澱、千年道教文化傳統的融人文、自然於一體的品位極高的山嶽風景名勝區。

河南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的中嶽。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4年2月1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評選為「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這裡山巒起伏,峻峰奇異。歷史上根據山峰坐落方位,形狀外貌和名人遺迹等,分成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卧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72峰。嵩山頂又名峻極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極於天」之說。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唐代光啟年間(885年~887年)進士鄭谷游中嶽時,為登封八景同賦詩以贊:

  月滿嵩門正仲秋,軒轅早行霧中游。

  潁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險溽暑收。

  石淙河邊堪會飲,玉溪台上垂釣鉤。

  余雨少室觀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嵩山除「八大景」以外,還有「十二勝景」即:

  龍潭貫珠瓊將流,嵩陽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錢,御寨日落蒼谷口。

  石池高聳雲崖畔,石僧迎實站山頭。

  石筍鬧林柏濤滾,珠廉飛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雲天嘯,猴子觀天盼解咒。

  熊山積雪稍奇觀,峻極遠眺天地悠。

這些自然景觀或雄壯魁偉、秀逸誘人,或飛瀑騰空、層巒疊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蔥鬱,一年四季迎送風雪雨霜,生機昂然。峻極峰上松林蒼翠,山風吹來,呼嘯作響,輕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濤怒吼,韻味無窮。嵩山秋色,少室紅葉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勢陡峭險峻,奇峰異觀,比比皆是。登上山頂環顧四周,群山碧綠,林海蕩漾,雪霧飄渺如臨仙景。靈霄峽、大仙峽、響潭溝、掛冰崖、水簾洞、迴音樓,景物天成,引人入勝。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有太陽、少陽、明月、玉柱等72峰。

太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北,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40米。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蒼翠相間,峰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極峰」,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為名,後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時,曾在此賦詩立碑,所以又稱「御碑峰」。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峰壑開綻,凌嶒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山峰間雲嵐瞬息萬變,美不勝收。古人呂守曾(字待孫,河南新安人。雍正甲辰進士,授完縣知縣,歷官山西布政使)有詩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遊人心境的愉悅與寧謐。

少室山,東距太室山約10千米。據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聲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據《河南府志》載,金宣宗完顏列與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戰時,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頂屯兵,故稱「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傳說明末李際遇起義即在此處駐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座高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於黃河南岸。自古以來,它們引起了許多詩人的遐想,吸引了無數遊客的關注,於是歷代的墨客騷人、僧道隱士以及帝王將相,根據這些山峰的形態和面貌。差不多給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麗的名稱,遂有七十二峰之說。在這些群峰的環抱里以至峰頂之上,逐步蓋起了無數的梵宇琳宮、道院僧房。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區內居住有漢族、回族、普米族、白族、彝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八個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數民族節慶之日,地方政府與漢族同胞共同慶賀,充分展示其民習、民風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數民族的習俗樂趣

嵩山除優美的自然風光外,更以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迹、亭台樓閣著稱。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漢代嵩山三闕、元代觀星台、少林寺、中嶽廟、會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陽書院、劉碑寺題刻等。少林寺位於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重修,唐代以後僧徒在此習武,禪宗和少林寺名揚天下。現存建築有山門、方丈室、達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毀的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已修復。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壁畫約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為歷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餘年間的磚石……

嵩山的宮觀雖不及其它名山數量多,但其規模卻十分宏大,氣勢異常雄偉,為我國現存現模最大最古的建築群之一。中嶽廟位於山南麓黃蓋峰下,坐向子午,依脈朝案,砂拱以秀,水抱以情,是嵩山現存古建築群的傑出代表。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嶽時,以北京皇宮為藍本,按宮中的布局和建築來設計,其規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中嶽廟創建於秦代(公元前3世紀下半期),稱「太室祠」,內設祠官專事祀典。西漢時,武帝游嵩岳,中嶽廟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中嶽廟佔地十萬平方米,從廟前的中華門到廟後的御書樓,全長(即進深)一點三華里。殿樓閣宮,亭台廊碑,排列井然有序。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是中嶽廟古建築群的中軸線。沿中軸線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化三門、峻極門、崇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殿、御書樓,共十一進。天中閣後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鎮坊與崇聖門之間的六角亭,峻極門和化三門之間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兩座御碑亭和廊廡,寢殿院的廊房以及御書樓兩端的東西順山房,分別位於中軸線的兩側。廟的東西兩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和龍王殿等獨立成體的小院落。廟內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鐵人等眾多文物,被譽為「文物之鄉」。

太空闕,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中嶽漢三闕」,為中嶽第一門。闕由方石壘砌,分左右兩部分,相距6.75米。闕高3.13米,寬2.1米,厚0.7米。頂分六層,計二十二塊方石疊砌。東半闕無字。西半闕正面,有陽刻額文「中嶽太室陽城神道闕」三行九個篆書大字,現在後三字剝落。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頌公結事」八分篆書字。這些篆文氣勢挺拔,蒼勁有力,是研究我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東闕雕有人物,車騎出行、馬伎、舞劍、龍、虎、玄武、象、羊頭、鬥雞、犬逐兔、蟾蜍、貓頭鷹、建築物、長青樹等畫像50餘幅,是研究漢代民間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中華門,嵩山第一坊。原為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殿式牌坊。坊下部開三道拱券門,「中華門」三個大字題於門額之上。內外分別題寫「嵩峻」、「天中」、「依嵩」、「帶潁」八字,意即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遙參亭,為過往行旅拜岳神的地方。為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余。亭子四周有磚砌花牆,亭下有明柱撐頂,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整個建築巧奪天工,精彩異常。

  天中閣,原名「黃中樓」,為中嶽的正門。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後,以「正當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閣」。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門。下為墩台(高8米,寬13米),上建樓閣(總高十餘米)。墩台高大,正開三道磚券門闊,門扇重厚,上裝三斤重的虎頭鐵釘l24個,其龐大、堅固,可以想見。台上樓閣為重歇山頂,面闊五間,綠瓦迴廊,雪花欞門間的「中嶽廟」三個大字赫然顯目。門前月台兩側蹲卧虎視耽耽的石獅各一對,雕工十分精細。門後有三條磨光的青石神道,筆直地通向中嶽大殿。

配天作鎮坊,原名宇宙坊,清代重修後改用今名。四柱三樓式。木結構,坊起三架,廡殿頂,琉璃瓦蓋頂,中題「配天作鎮」,兩側書「宇宙」、「具瞻」,以取「以岳土神,以岳配天」之意。

崇聖門,因「中天崇聖帝」而得名。原為過往門庭,1942年改建成歇山式房,面闊三間,形制稍大,不及原貌壯麗。門後兩側有相對應的兩座小亭。東亭為古神庫,宋太祖修中嶽廟時,將原神像泥土土葬於此,上建壇亭,以示敬意。四周立四鐵人,為宋代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鑄造,高二點五至二點六五米,梳發挽髻,闊領長袍,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十分威武,被稱之為「守庫鐵人」或「鎮廟鐵人」。不僅是研究宋代鑄造藝術的珍貴文物,而且是人們祈福祛災的象徵。

化三門,取「四氣化三才」之意。形制類似祟聖門。門後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門內有宋代狀元王曾撰文的《重修中嶽廟碑》、金代狀元黃久約撰文的《重修中嶽廟碑》、宋代狀元盧多遜撰文的《新修嵩岳中天三廟碑》、陳知微撰文的《增修中嶽中天崇聖帝廟碑》,號稱四狀元碑。碑制高大,字體雄健,挺立廟院,蔚然可觀。再後,兩側各有形制相同的磚石殿台兩座,按順時針方向為東嶽殿台、南嶽殿台、西嶽殿台、北嶽殿台。各台上原有殿堂五間,內風、雷、雨、雲神像。抗日戰爭中被焚毀,今僅存平台、柱基和台邊石欄。南嶽殿台西北有《中嶽高靈廟碑》一通,碑文記載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6年),寇謙之修建中嶽廟的活動情況。此碑久經風雨洗禮,字跡模糊不清,難以辨認。1991年,根據史料和原碑形體,仿造一通,立於旁邊,供遊人觀賞臨摹。

峻極門,因中門兩側塑有一丈四尺高的兩尊將軍像,所以又稱「將軍門」,為中嶽大殿中心院落的「廣庭」三門。建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年),現存建築為歇山屋殿,琉璃綠瓦,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柱斗拱,彩繪棟樑。「峻極門」三字懸於閣額。在竣極門北的走廊內有《五嶽真形圖碑》,高三米,為明代萬曆二年(1574年)刻。

高峻極坊,又名「迎神門」,和北京故宮的承光門相似,是清代建築的精品。坊起三架,正樓和次樓分別施九踩、七踩斗拱、黃色琉璃瓦蓋頂,畫棟雕梁,額題「嵩高峻極」四字。坊後有填台,為磚石砌造而成,寓中嶽方位在五嶽之中之意,中央戊已為土,土星為填。填台兩邊分別建有八角重檐黃琉璃瓦亭,東稱御香亭,西稱御帛亭。亭內分別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四十八年(1783年)高宗弘曆自製的詩碑兩通。

中嶽大殿:又叫峻極殿,

是中嶽廟中規模最大的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歇山式殿頂,黃琉璃瓦頂,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欞子門窗,金碧輝煌,素有「台閣連雲,甍瓦映日」之稱。大殿內吊游龍天花板,下鋪磨光青石地面。殿內正座為五米高的中嶽大帝塑像,即殷朝「聞騁」,經歷代帝王加封為「祟聖大帝天中王」。塑像兩邊有使臣侍者和鎮殿將軍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執斧荷鉞,威風凜凜。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毀於火。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1941年,大殿曾遭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近年來曾多次進行修建,使大殿氣勢更加磅薄。

寢殿,位於峻極殿後,為歇山式黃色琉璃瓦建築,面闊七間。內奉天中王睡像、天靈坐像。殿前平台上有日形、月形碑各一通。御書樓,是中嶽廟最後殿宇,原名黃篆殿,為貯放道教經典的地方。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清代重修,並為皇帝祭祀岳神的時候在此批閱文書奏章之地,因名御書樓。今樓內敬奉著玉皇大帝神像。兩側順山房為儲藏祭器的地方,並存有歷代帝王拜遏中嶽時留下的碑石。岳行宮位於廟後的黃蓋峰下,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擴建成八角重樓琉璃瓦亭。外有圍亭石雕欄杆,典雅別緻。登臨亭台,中嶽廟全景盡在眼底,更見其道院幽美、清靜,風光宜人。中嶽神廟規模龐大,氣勢雄偉,是我國古代人民智能和汗水的結晶。

嵩山不可不游的景點:嵩山雲海 嵩門待月 軒轅早行 盧崖瀑布 少室晴雪 玉溪垂釣 箕陰避暑 潁水春耕 少林湖光 石筍鬧林

河南薄山

位於駐馬店市以南40公里(確山縣境內)的薄山,峻而不險。湖中有山,山中有湖,山水相依,渾然一體。薄山的水,以它少女般的恬靜和嫵媚,令人讚不絕口;而薄山的山,則以它的變幻無窮,令人流連忘返。與這明山秀水共存共榮的薄山的林場,已被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薄山水庫位於確山縣西南部。水面東長20多公里,南北寬近3公里,面積約50平方公里。水庫容量達9.2億立方米。主壩頂高130米,長545米,攔腰截斷臻頭河,橫跨確山縣的薄山與李崗山,十分壯觀。水庫四面環山,庫中小島星羅棋布。山上石峭壁陡,峻而且險。這裡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天然的湖光山色,朝霞晨霧,一日數變,素有"天然公園"之稱。庫區主要景點有:跨山大壩、發電站、啟閉樓、六角涼亭、盧王寨、桃花溝、釣魚台、打狗潭、將軍壁、神路、猴兒崖、河伯石,溢洪道大壩等。

薄山湖風景區位於確山縣城南20公里處,距京廣鐵路、京珠高速、京深公路僅2公里,交通便利。薄山湖庫容6.2億立方米,水體綿延25公里,面積達22平方公里。高程130米和長545米的大壩巍然屹立在兩座大山之間,形成了一個人造湖。薄山水庫始建於1952年10月,1954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積580平方公里,總庫容6.2億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水產養殖、旅遊服務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為響應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動工興建的第一批治淮工程。

  沿湖四周,群山環抱,峰巒隱現,峽谷縱橫,蒼松翠竹,湖光山色,晨曦霧渺,林幽鳥啼,亭榭映輝,漁歌唱晚,一日景多變,四季情趣異。薄山湖風景區,由古朗陵景區、大壩景區、湖東景區、九龍溝景區四部分組成。著名景點有:神駝戲水、猛虎嘯天、湖心島、野豬嶺、錦雞峰、將軍壁、打狗潭、翠竹溪、猴兒崖等30多處。湖周圍森林覆蓋率為75%,92年被林業部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並被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選為《西遊記》、《長征》等影片拍攝外景地。

  

河南雞公山

雞公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8)、4A級景區

之所以叫雞公山,是來自一個神話故事。聽說在很早以前,雞公山這個地方有一年蝗蟲災害。天庭派金雞大仙,前來拯救這裡的百姓。在金雞大仙的幫助下,蝗蟲消滅了,但是為了怕蝗蟲在次回來,金雞大仙就變做一座像雞的山,在最高的地方,後人就叫這個山為雞公山了。

雞公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38公里的豫鄂兩省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徑 114°05』,北緯 31°50』。京廣、京珠、107國道沿山麓西側穿過,景區面積287平方公里,海拔 800 多米,歷史上與廬山、北戴河、莫干山合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時期就有文字記載,明清以來,更有許多名人騷客來山觀賞,留下了大量的讚美詩篇。作為供人們避暑遊覽的風景區,始於本世紀初,興盛於二、三十年代,建設發展歷史逾百年。1978年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對外開放的八大景區之一,1982年列入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為「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現為「中國少兒手拉手活動營地、中國老年協會療養基地和中國文聯藝術家採風基地」。

  佛光、雲海、霧凇、雨凇、霞光、異國花草、無日不風、青分楚豫被稱為雞公山的八大自然景觀,素以「山明水秀、泉清林翠、氣候涼爽、風景幽奇、別有天地」而馳名。海拔不高,但位置獨特,有高山氣候,卻無高山反應,特別適宜療養避暑。它是由奇峰怪石,泉溪瀑布,珍花異草,山村田園和風韻殊異的樓台亭榭等諸多因素構成的自然風景區。被譽為「中國避暑勝地,豫南雲中公園」。雞公山盛夏無暑,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溫24℃,「午前如春,午後如秋,夜如初冬」,享有「三伏炎蒸人慾死,清涼到此頓疑仙」之美傳。不僅如此,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形成了雞公山千姿百態的奇峰怪石,大者嶙峋聳峙,小者造化精靈。皆具怪、巧、奇、美的特點。

早在本世紀初,雞公山先後有二十四個國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傳教士以及國內的軍閥巨賈,曾來此興建了300幢風韻殊異的度假別墅和園林。這些多民族、多國別的建築群落,依山作勢,交相輝映,時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其「環境優美、格調高雅、歐美風情、名流匯聚」的歷史風采,在全國山嶽型風景區中是數一數二的。雞公山還是南亞熱帶與北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南北植物均可在這裡安家落戶,植被覆蓋率高達87%。有各類植物2000多種,其中僅中草藥就佔600多種,被稱為「天然植物園』,和「天然中草藥園」。當年李時珍千里迢迢來雞公山採藥,為《本草綱目》增添了豐富的內容。本世紀初,英美植物學家也曾在雞公山研究培育植物,使雞公山成為中國「池杉、落羽杉」的母林基地,可以說這裡是生物工作者理想的科研、教學基地。古往今來,雞公山以其雄偉秀麗的景色和特定的地理環境,還招來了許多歷史名人,有明太祖朱元璋、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以及紅花女那富有傳奇的故事,這些都給雞公山增添了許多動人的色彩。

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風景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 ,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內,西界堵河,東界南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發源地。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

武當山

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髮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松﹑杉﹑樺﹑櫟等。藥用植物有400多種﹐產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奇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讚頌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武當山還保存有規模宏偉的道教建築群和眾多的文物古迹。古建築群分布在主峰以北﹐多集中在古東神道兩側。唐貞觀年間建五龍祠於此﹐宋﹑元建築增多。明永樂年間大興土木﹐建成33個規模宏大的宮觀建築群﹑39道橋樑﹑12座亭台及山石砌成的「神道」﹐建築總面積達160多萬平方米。2萬多間宮觀建築綿延70公里。至今保存較完整的有玄岳門﹑遇真宮﹑磨針井﹑復真觀﹑元和觀﹑紫霄宮﹑南岩天乙真慶宮石殿﹑太和宮﹑銅殿和金殿。建於天柱峰絕頂的金殿又稱金頂﹐為四坡重檐歇山式宮殿﹐由銅鑄鎏金構件鉚榫拼焊而成﹐總重約90噸﹐是中國現有最大銅建築物。武當山,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A級旅遊區、全國武術之鄉、全國八大避暑勝地之一,其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先後榮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武當山成為著名的仙山福地如同全國其他名山一樣,有賴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優勢。武當山處於中國腹地,方圓四百里,高險幽深,飛雲盪霧,磅礴處勢若飛龍走天際;靈秀處美似玉女下凡來,被譽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隨州市西南部的大洪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方圓三百三十多平方公里,橫卧江漢, 蜿蜒荊襄,氣勢磅礴,風光秀麗,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溫"的氣候特點。坐落在風景區內的小泉灣度假村,是絕妙的避暑勝地。

 

湖北大洪山 

其主要特點為:

  峰俊 群峰鼎立,突兀聳峙,層巒疊翠,綿亘百里。大洪山色主峰寶珠峰,海拔一千零五十五米,相對高差八百多米,四周懸崖峭壁,與近在咫尺的懸鉤岩、筆架山環峙鼎立,十分壯觀。

  林幽 在大洪山,有一片原始森林,成片的楠木,名貴的千年銀杏,古木參天,奇花異草,百鳥歡歌,把整個景區點綴得格外瑰麗,還有許多珍稀動物珍貴的藥材樹種,堪稱「動物王國」和「綠色寶庫」。

  洞奇 大洪山有溶洞群,已開發的仙人洞,洞內建房150多間,能容數萬人,最深的雙門洞和鐘乳石最繁奇的兩王洞,奇中藏奇,妙中蘊妙,幽深無底,飄飄渺渺,彩色斑麗,琳琅滿目,造工奇特,舉世稱絕。

  湖美 大洪山巔藏「瑤池」,山腰流飛瀑,山腳吐溫泉。在寶珠峰、懸鉤岩、筆架山之間,海拔八百米的湖泊「白龍池」鑲嵌其中;山水交融,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被譽為「鄂中瑤池」。白龍池的富水源頭順流而下,進入峽谷,形成落差一百多米的四疊飛瀑,為華中地區罕見,令人心曠神怡。

  泉醇 大洪山泉眼九十九處,常年在攝氏37度左右的新陽溫泉,是天然的溫泉療養院,隱藏在峰巒之中的十瀑四十湖,百泉五十溪,更是美不勝收。度假村地處大洪山風景名勝區腹部,海拔800米,年平均氣溫15度,最高氣溫26度,最低氣溫2.4度,冬季偏暖,夏季涼爽,水源豐富,氣候宜人,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

  大洪山度假村:

  度假村建築群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林樓相間,疏密有致。室內裝飾典雅,功能齊全,設備考究 ,富麗堂皇。度假村交通方便,通訊迅速,有如一顆鑲嵌在青山綠水中的璀璨明珠 ,又如一群拋撒在白雲林海間的玉池瓊閣,以無限的魅力向人們展示著極大的誘惑!

  大洪山風景區,有大小溶洞100多個,已考察具有開發價值的27個。兩王洞、仙人洞、雙門洞、黃岩洞,洞洞奇觀。洞內景象瑰麗多彩,山水並存,廳堂寬廣。洞頂石筍,參差危聳,將墜不墜,粒粒珍珠滴。洞壁嶙嶙然,類似朝中塑,都成鳥狀人鬼形。燈光四起,煙霞散彩,日月搖光,玲瓏剃透 ,足下彩雲生萬道,身邊瑞氣護千層,一片福地洞天。其中主要景觀有:龍宮、八仙過海、蓮花寶塔。

湖北白兆山

白兆山又名碧山,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北的煙店鎮和雷公鎮交界處,雷公鎮白兆村境內,屬大洪山余脈。山上樹林多為松柏,林密但無高大喬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白兆山主峰海拔僅380米左右,算不上什麼雄偉壯觀,但卻小有名氣,每年有很多外地遊客前來遊玩,這主要得益於李白這位「詩仙」曾經「酒隱安陸」十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來到安陸。此間,以文會友,發奮寫作,給後人留下了《山中問答》、《安陸白兆山桃花岩寄劉侍御綰》等上百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和諸多遺址遺迹。宋代安陸詩人李通儒留有詩云:「地勢下臨鄖子國,山光遙射楚王城。惟有桃花岩上月,曾聞李白讀書聲。」便是對李白在安陸白兆山的生平寫照。

山上有一清泉,相傳為李白的洗筆池。最高峰頂有一千百年老樹——白果樹(銀杏),是白兆山遊人聚集之處。

不僅如此,白兆山曾經還是道教聖地之一,相傳真武神(道教的祖師爺)到處尋找修鍊之所,當他不遠千里來到安陸白兆山時,被這裡秀麗山水所吸引,於是就在白兆山上建了修鍊的道場。只是後來把道場從這裡遷移到了五當山。白兆山上先前有祖師殿100餘間,可惜解放前夕大都毀於大火。

如今,安陸市開闢了以白兆山為主體的太白遊覽線,著名的景點有:白兆寺、桃花岩、李白讀書台、太白堂、太白林、紺珠泉、洗腳塘、洗筆池等,而且每個景點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這裡峰迴路轉,山巒疊翠,常年鳥語花香,甘泉流長,是旅遊觀光、尋幽覽勝的好地方。桃花岩下有一岩洞,名曰桃花洞,可容人攀越。

  在白兆山太白峰西麓斗笠岩。其岩下有一泉,長年碧涌,每當晨起,常有白色雲霧盤旋於上,因以泉名。周圍奇石錯落,小徑婉蜒,樹掩藤蔓,蒼翠欲滴,風光旖旎。歷代文人墨客,多在此岩壁上題刻,或贊此處山水風光之美,或抒景仰李白之情。

現存最完整的有三處,分別為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和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題刻。書法多為行楷,結體疏朗,筆力剛勁,刻工精細,字跡清晰可辨。

紺珠泉又稱萬珠泉,俗稱龍王井。在白兆山太白峰桃花岩下左側。因其水映光獻彩而名。相傳李白讀書桃花岩時,食用皆取此水。其「飲潭猿相連」詩句即指此處。系一天然水潭,長3米,寬2米,深2米。底部泉水上涌,衝起串串水泡,宛若無數明珠,此漫彼現,從不間斷,日照月籠,閃金耀銀,十分奪目。早年,邑人用磚石將潭壁修砌整齊,作為詩仙遺迹之一,供人觀賞。泉旁有亭,供遊人歇腳!神農架,雙峰山,星斗山,九宮山,洈水國家森林公園。 國內旅遊名山錄三

本篇收錄:

湖北:神農架,雙峰山,星斗山,九宮山,洈水國家森林公園。

福建:武夷山,太姥山,茫盪山風景區,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冠豸山,鼓山。

江蘇:雲台山,金山,焦山。

浙江:會稽山,普陀山,莫干山、天台山,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江郎山,爛柯山,九龍山,金華山,仙都山。

湖南:天子山,索溪峪。

湖北神農架

神農架位於湖北省西部邊陲,東與湖北省保康縣接壤,西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鄰,南依興山、巴東而瀕三峽,北倚房縣、竹山且近武當,地跨東經109°56′--110°58′,北緯31°15′--31°75′,總面積3253平方公里,轄4鎮4鄉和1個國家級森林及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個國有森工企業林業管理局(保護區管理局和林業管理局均為正處級單位),林地佔85%以上,總人口8萬人。直屬湖北省管轄,是我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

遠古時期,神農架林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經燕山和喜瑪拉雅運動逐漸提升成為多級陸地,並形成了神農架群和馬槽園群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層。神農架位於我國地勢第二階梯的東部邊緣,由大巴山脈東延的余脈組成中高山地貌,區內山體高大,由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神農架平均海拔1700米。山峰多在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海拔2500米以上山峰20多座,最高峰神農頂海拔3105.4米,成為華中第一峰,神農架因此有「華中屋脊」之稱。西南部的石柱河海拔僅398米,為境內最低點,相對高差達2706.4米。

神農架地處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區,受大氣環流控制,氣溫偏涼且多雨,並隨海拔的升高形成低山、中山、亞高山3個氣候帶。年降水量也由低到高依次分布為761.4 ~2500毫米不等,故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山腳盛夏山頂春,山麓艷秋山頂冰,赤橙黃綠看不夠,春夏秋冬最難分」是林區氣候的真實寫照。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立體小氣候,使神農架成為中國南北植物種類的過渡區域和眾多動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帶。這裡擁有當今世界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境內森林覆蓋率88%,保護區內達96%。這裡保留了珙桐、鵝掌秋楸、連香等大量珍貴古老孑遺植物。神農架成為世界同緯度地區的一塊綠色寶地,對於森林生態學研究具有全球性意義。

神農有許多神奇的地質奇觀。在紅花鄉境內有一條潮水河,河水一日三涌,早中晚各漲潮一次,每次持續半小時。漲潮時,水色因季節而不同,乾旱之季,水色混濁,梅雨之季,水色碧清。

宋洛鄉里有一處水洞,只要洞外自然溫度在28攝氏度以上時,洞內就開始結冰,山縫裡的水沿洞壁滲出形成晶瑩的冰簾,向下延伸可達10餘米,滴在洞底的水則結成冰柱,形態多樣,頂端一般呈蘑菇狀,而且為空心。進入深秋時節,冰就開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內溫度就要高於洞外溫度。

古老漫長的地理變遷和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使神農架全境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一是生物資源。現有森林面積1618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積量2019萬立方米,實施「天保工程」後,森林年凈增長量29萬立方米。這裡有各類植物3700多種。有高等維管束植物119科、872屬、2671種,其中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樹種有39種。有各類動物1060餘種,其中兩棲類33種,爬行類40種,獸類76種,魚類47種,鳥類308種,昆蟲560種。金絲猴、華南虎、金錢豹、白鸛、大鴇等67種珍稀野生動物受國家重點保護。神農架可入葯的動、植物達2013種。白化動物和千年相傳的「野人」之謎為世人矚目。神農架是名符其實的「物種基因庫」、「天然動物園」、「綠色寶庫」。二是旅遊資源。神農架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態與億萬年來形成的亘古地貌,孕育了眾多自然景觀,境內奇山異石、奇洞異穴、奇花異草、奇獸異鳥無處不在,無所不括。這裡山峰瑰麗,清泉甘冽,風景絕妙。神農頂雄踞「華中第一峰」,風景埡名躋「神農第一景」。紅坪峽谷、棕峽峽谷、關門河峽谷、陰峪河峽谷雄偉壯觀;龍泉瀑、香溪河、大九湖風光綺麗;燕子洞、冷熱洞、盛犀牛洞、潮水洞、令人叫絕。神農架獨特的生態旅遊資源使其成為開展觀光攬勝、度假休閑、探險獵奇、體育健身、科學考察、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和最佳去處。觀原始洪荒之貌,賞幽綠秀野之景,品神農文化之韻,探野人傳世之謎,成為神農架旅遊的精準概括。三是水能資源。神農架境內地表水資源豐富,溝谷深切,落差較大,發源於其區內的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堵河4大水系年地表徑流量約22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53萬千瓦,近期可供開發的27萬千瓦,現僅開發6.8萬千瓦。四是礦產資源。神農架全境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以磷、硅為大宗,磷礦儲量逾1.5億噸,且儲藏集中,礦體裸露,品位較高,運輸便利。

神農架也是湖北境內長江與漢水的分水嶺,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天然綠色屏障,作為全球同緯度地區唯一的綠色奇蹟而備受關注。1980年,神農架成立自然保護區;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森林及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人與生物圈計劃「世界生物圈」保護網成員,受到全球環境基金(GEF)資助,成為「亞洲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

神農架主要旅遊景點:神農架神農頂 ·天燕原始生態旅遊區 ·神農架紅坪 ·神農架 ·燕子埡 ·小龍潭野考站 ·板壁岩 ·燕子洞 ·風景埡 ·神農架旅遊滑雪場 ·神農架動植物標本館·武山湖 ·天門埡 ·香溪源 ·神農祭壇·六道峽 ·金猴嶺 ·小當陽 ·湖北老君山 ·杉樹坪 ·古犀牛洞 ·大九湖 ·宋洛風光 ·龍門河國家森林公園 ·瞭望塔 ·松香坪 ·古梭羅樹 ·神農架自然博物館

神農架據傳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在此搭架採藥、療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為梯,以助攀援」,「架木為屋,以避風雨」,最後「架木為壇,跨鶴升天」。神農炎帝是華夏文明開創者之一,後人將其豐功偉績列陳有八:訓牛以耕,焦尾五弦,積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創農耕,搭架採藥,日中為市,穿井灌溉。為緬懷祖先,頌其偉業,林區人民政府於1997年開始在神農架主峰南麓小當陽興建神農祭壇一座,塑其雕像於群山之中,但見牛首人身的神農氏雙目微閉,似思似眠,神農塑像與千年古樸相擁而立,景緻渾宏,氣宇不凡,蔚為壯觀。

神農架人文歷史久遠,早在2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秦漢以來,神農架地區分屬歷朝歷代鄰近州郡縣管轄(僅三國至隋初設綏陽縣),清代隸屬湖北省鄖陽府房縣及宜昌府興山縣。由於這裡谷深林密,交通不便,歷來為兵家屯守之地。唐中宗被貶為廬陵王后,命神農架山脈為「皇界」。清順治、康熙及嘉慶年間,義軍劉體純部及白蓮教軍先後在此屯守11年之久。革命戰爭時期,賀龍紅三軍在此建立蘇維埃政府。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國家以採伐木材為主要目的著手對神農架進行開發,並於1966年修通貫穿南北的公路。1970年國務院以〔1970〕國發47號文件,批准神農架林區建置,由湖北省直轄,行政地域由房縣、興山、和巴東三縣毗鄰區域划出,國土面積3253平方公里。此後行政隸屬幾經變更,終於於1987年確定直屬省轄至今。

神農架文化遺存眾似繁星,民俗鄉風淳厚質樸。陽日古剎凈蓮寺、九沖佛影天觀廟傳承佛教衣缽,川鄂古鹽道依稀再現南方絲綢之路的繁榮,殘存的木雕、石刻及民間刺繡顯示炎帝後裔五千年的智慧。在此發現並已整理出版的《黑暗傳》被稱為漢民族的創世史詩,從而打破西方關於中國沒有自己史詩的百年神話。反映秦巴平民喜怒哀樂的百代民風土家婚俗、打喪鼓、山鑼鼓、打火炮堪稱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神農架不僅是東西南北野生動植物種類的交匯地,而且是華夏民族四大文化種類的交匯地。以神農架為原點,西有秦漢文化,東有楚文化,北有商文化,南有巴蜀文化。神農架是一處文化窪地,各種文化溪流在這裡交融。神農架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構成了神農架絢麗多彩的畫卷,雋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蒼蒼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宜人的氣候,獨特的內陸高山文化使神農架成為當今世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凈土和樂園。

神農架白色動物有白雕、白獐、白猴、白鹿、白松鼠、白蛇、白烏鴉、白龜、白蛇和白熊等。

神農白熊,毛色純白,性情溫馴,頭部很大,兩耳豎立,一條不滿二寸的小尾巴總是夾著,貌似大熊貓,只是嘴部比較突出。它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箭竹林中,以野果、竹筍、嫩葉為主要食物。神農白熊喜歡與人嬉鬧,甚至主動爬到人們的懷裡閉目養神。它的嗅覺靈敏,善於尋找食物,飽食後常手舞足蹈。神農白熊已被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獐和白麂在古代就被人們視為國寶或神物。獐、麂同屬哺乳綱偶蹄目鹿科的野生動物,古時統稱為鹿。一般的獐、麂毛色呈黃褐色或黑褐色,而白獐和白麂通體毛色純白,眼珠和皮呈粉紅色。

神農架一個叫做陰峪河的地方,很少有陽光透射,適宜白金絲猴、白熊、白麂等動物棲息。這麼多動物返祖變白,僅僅用氣候原因是解釋不了的,因而也成了科學上的待解之謎。

1986年,當地農民在深水潭中發現三隻巨型水怪,皮膚呈灰白色,頭部像大蟾蜍,兩隻圓眼比飯碗還大,嘴巴張開時有1米多長,兩前肢有五趾。浮出水面時嘴裡還噴出幾丈高的水柱。

與水怪傳聞相似的還有關於棺材獸、獨角獸的傳聞。據說,棺材獸最早在神農架東南坡發現,是一種長方形怪獸,頭大、頸短,全身麻灰色毛。獨角獸頭跟馬腦一樣,體態像大型蘇門羚羊,後腿略長,前額正中生著一隻黑色的彎角,似牛角,約40厘米長,從前額彎向後腦,呈半圓弧弓形。還有驢頭狼,全身灰毛,頭部跟毛驢一樣,身子又似大灰狼,好像是一頭大灰狼被截去狼頭換上了驢頭,身軀比狼大得多。

在神農架古老的謎一樣的山林里,積澱著古老的謎一樣的文化。獨具魅力的神農架文化像一樽陳年老酒,香漂萬里,醉人心脾,令人心往神馳。神農架文化具有區別於其他地區文化的顯著特點:這就是古老的山林特色。既保留了明顯的原始古老文化的痕迹,又具有濃厚的山林地域風貌。其區域文化特色被視為亞洲少見的山地文化圈----高山原生態文化群落帶。

漢民族神話史詩《黑暗傳》的發現受到了我國神話學界和德國、英國、法國、奧地利、丹麥的漢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熱情評價。這部長達3000多行的史詩唱本,記錄著漢民族的遠古創世神話。被我國神話學專家袁珂先生判定為漢民族廣義的神話史詩,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黑暗傳》的保存,是神農架先民崇敬上古開天闢地的英雄而歌唱的結果。他們把神話當做真有其事的歷史知識,代代往下傳唱。一些老歌手把《黑暗傳》手抄本奉為經典,當作傳家寶加以珍藏,從不輕易示人。在神農架,把《黑暗傳》帶進棺材作陪葬或死前埋在地下不為子孫所知的事屢見不鮮。《黑暗傳》的發現,是中國古神話的發現,打破了漢民族沒有神話史詩的定論,對於中國神話學和楚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也因此成為神農架民間文學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

神農架民歌的演唱形式、音樂色彩和語言藝術十分古老和豐富。許多民歌珍品歷傳不衰,成為神農架人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閃耀著古楚文化的燦爛光輝。薅草歌聲情並茂,明快悠揚;婚禮歌膾炙人口,趣味盎然;喪禮歌音色古樸,粗獷蒼涼;民間小調抒情狀物,盛情真摯。

堂戲是神農架現存的十分古老的地方劇種,因演出時所需場地較小,一般在農家堂屋裡表演,故名堂戲。劇目大多是傳說的古裝戲,也有民間藝人自編自演的現代戲。演唱風格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神農架的歷史文化遺迹已鮮可尋覓。陽日的凈蓮寺,九沖的天觀廟,松香坪的白雲庵、觀音閣,只依稀辨認出斷壁殘垣。但是蘭英寨、松柏寨等古寨堡和大九湖古戰場保存得十分完好。1985年在紅坪、劉享寨相繼發現了兩塊保護山林的石碑。紅坪的護林石碑立於經坪西溝天門洞口的老岩石上,石碑約一米見方,上鐫「嚴禁山林」四個大字,落款為清同治元年,距今有100多年了。另一塊石碑立於劉享寨南麓一個名叫新大路埡的峰巒石壁上,石碑長83厘米,寬55厘米,刻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上鐫「嚴禁石木」四個大字。這兩塊石碑是神農架古代保護山林的「石碑雙壁」。

神農架民風古樸,民俗奇特。在一些農家的大門上,常掛著一幅青面獠牙、面目兇惡的木雕臉譜,謂之「吞口」。在南部山鄉,熱情的主人往往以酒待客,謂之「喝冷酒」;北部山鄉則有一整套待客的酒規。山民愛抽煙,每人備有一個旱煙袋,長一米左右,謂之「煙槍」。山村婦女愛纏頭巾,有時纏在頭上的頭巾多達數十條。

神農架的文化生態與其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一樣包含著巨大的價值而且具有長期恆久的魅力。其獨特的文化個性,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她背後蘊含的真正的資源價值,承載著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可能性,並給予神農架一個真正安寧與幸福的承諾。

神農架林區的民間文學是神農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珍貴的漢民族神話史詩,優美抒情的民間歌謠,絢麗多彩的傳說故事,構成了神農架民間文學的寶庫,也是上個世紀以前的古老文化封存在神農架的有力見證。

神農架的奇幻、神秘、引人入勝還在於它擁有一種傳奇性動物——「野人」(亦稱「雪人」或「大腳怪」)。50年代以來,神農架不時有「野人」存在的報告傳來。

  1976年5月中國科學院組織了「鄂西北奇異動物考察隊」深入神農架原始林區,探杳「野人」足跡。收集到了「野人」的烘便、毛髮等實物,測杳了「野人」腳印。經初步鑒定,「野人」是一種接近於人類的高級靈長類動物。近幾年來,又有多名考察隊員和遊人目睹了「野人」的存在。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捕獲到一個活的「野人」,因此神農架「野人」仍是一個謎。1977年至1980年,有關部門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野外考察,搜集到野人毛髮數百根,發現野人腳印數百個、糞便多處,還發現野人住過的竹屋。考察結果昭示:神農架的確存在未知的奇異動物。

歷史的長河在不斷流動,地球上的萬物也處於不停的變化之中。2500多年來,曾經有過許許多多關於"野人"的報道和傳說。

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有關"野人"的傳說,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我國古代的書籍中曾有過許多關於"野人"的記載和描述,僅"野人"的外號和別名就有幾十種之多,如"山鬼"、"毛人"、"羆"。"擂"、"狒狒"等。當然,我們很難判斷在眾多的民間傳說和民間神話中,哪些是純粹的信口開河,哪些是有根有據的事實。

我國關於"野人"的記載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古書上曾這樣說過,周成王時,西南一相蕃國有人捉到一隻狒狒(古代對"野人"的稱呼之一)獻給相蕃國國王。古書中對"野人"的描述與現代"野人"十分相像。 著人詩人屈原也曾以酷似"野人"的動物為素材,寫了一首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藶兮帶女籮, 即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我們知道,屈原的老家就在現在湖北神農架南的秭歸縣,屈原筆下的"山鬼"與神農架的"野人"是一種巧合呢?還是真實的 記錄?唐朝、清朝也都有過關於"野人"的記載。神州文化,淵遠流長。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對"野人"的記載和傳聞也都不一樣。在西方,自古羅馬時代就有關於"野人"的描繪。

中國科學院從1977年開始對神農架人形動物進行科考和研究,30年來也接到過上百宗曾經見過「野人」的各界人士的反映,同時也收集到不少有關人形動物活動的證據,但是30年來始終都沒有過與人形動物的正面接觸。

湖北雙峰山

雙峰山森林公園位於大別山南麓、湖北省東北部的孝感市區東北部,距孝感市區31公里,天河機場70公里,武漢市區70公里,107國道、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擦境而過。雙峰山森林公園奇峰競秀、怪石林立、林木蔥鬱、花香鳥語、碧水涌翠、風景秀美,古有「仙源」之稱,現以鄂東北景點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之名而享譽中原,也是以武漢為中心200公里範圍內唯一一處國家級森林公園。 2008年已評為國家4A旅遊風景區。

景區內森林繁茂,森林覆蓋率為88.2%,海拔873.7米,雙峰山景點有54處之多,尤其是這裡有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屯兵打過仗可稱湖北第一寨的白雲古寨;有清代乾隆帝南巡路過親筆賜的「天下第一泉」;還有距武漢市最近的天然溶洞——青龍洞等。雙峰山主峰由兩個對峙的山峰組成,四周有21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簇擁。登臨主峰憑高眺望,眼底千里丘陵、沃野,腳下「河流如束帶,田舍若棋盤」,「峻岭橫屏曉霧開」,「千壑谷靜響杜鵑」。周圍有回龍晨鐘、玉竹涌翠、雙峰托日、碉堡遺址、麋鹿回頭、頑石抱樹等景點。

湖北星斗山

位於湖北省利川市東南隅,傳說,該山主峰隔天宮極近,常有神仙摘星辰當燈,來往於星斗山與天宮之間,故名星斗山。總面積2880公頃,主峰海拔1751.2米,最低海拔840米,相對高差較大。

該山山體呈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起恩施磨搭勾,南抵咸豐三陣岩, 西至利川田壩,北臨利川花板溪。山形如弓背,山脊似刀梁。在利川境內,山上有十條大溝呈扇骨形展開,彙集於芭蕉溪內。山麓有三條小河蜿蜒奔流,潺潺山泉清澈甘甜。山頂曾有明天啟時所修的三邑寺一座。古詩云: 「危樓高百尺,上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星斗山地處我國西南高山向東南低山、丘陵過渡的第二和第三階梯地帶,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受冰川影響很小,許多古老稀有植物被保存下來。並由於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複雜多樣的自然地貌,使該山植物得以聚集和分化演替。不僅具有古、老、稀的特徵,而且具有東西南北中各帶相互滲透的過渡特點。該山植被區系龐雜,起源古老,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古老稀有珍貴樹種有禿杉、珙桐、銀杏、鍾萼木、利川銀鵲等40餘種。珍貴花卉植物有蘭草、凌霄花、各色 杜鵑、湖北白花木蘭等100餘種。這裡有「葯園」之稱,天麻、北三七、扣子七、頭頂一顆珠、七葉一枝花等數十種名貴中草藥材也在這裡大量生長。星斗山動物種類繁多,有鳥類6目,13科,41種;獸類20餘種,蛇類10餘種。

1981年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成立。同時還設立了「星斗山植物資源保護管理處」,負責研究生態系統發展規律、保護繁衍珍稀樹種。重點保護植物佔全國、全省該類植物的比例為:一級佔全國的37.5%,全省的100%;二級佔全國的7%,全省的52.6%;三級佔全國的4.4%,全省的47.4%。

星斗山是一顆綠色之星,這裡風景秀麗,春暖秋涼,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奇特景點有鷹咀岩、鹿子塘、神仙洞、葫蘆壩和滴水岩瀑布等多處。

湖北九宮山

九宮山位於湖北省通山縣城東南。綿亘百里,主峰海拔 1,543 米,境內千峰爭翠,萬壑竟幽,峰、嶺、岩、台、洞、泉、池等奇麗景物引人入勝。是湖北省六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因南朝「晉安王兄弟九人建九宮殿於此山,遂以為名。」此後,多朝皇帝封山賜匾,歷代文人作賦題詞,延至南宋名道士張道清赴九宮山開闢道場,香火遠播,九宮山便成為全國五大道場之一,特別是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殉難於九宮山,從此九宮山聲名遠播。如今,修建於1979年的闖王陵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唯一保存下來的農民起義領袖陵寢。九宮山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史載,南朝晉安王陳伯恭兄弟九人避戰亂建九座行宮於此,故名。南宋道士張道清至九宮山開闢道場,香火之盛,為全國五大道場之一。九宮山為道教名山。《太平御覽》卷四十八引《武昌記》:「九宮山西北陸路去州五百八十里 。

闖王陵

其山晉安王兄弟九人造九宮殿於此山,遂以為名。」宋代淳熙十四年( 1187 ),道士張道清又于山上建造九座道觀,遂成為道教勝地,元明各代屢有修葺,後大多建築被毀。現僅存九王廟、真牧堂、石城門、一天門等建築,並留有宋、明、清三代文人墨客摩崖題刻十餘處。

九宮山處於「三峽」、「三國」和「武(漢)岳(陽)廬(山)」旅遊線中心,北距武漢178公里,106國道順山腳而過,環山公路把旅遊景點聯為一體。山上有70餘家休養院所。還有影院、書店、商場、醫院、遊樂場等設施,為遊人提供周到的服務。1984年12月5日,胡耀邦總書記親臨九宮山視察,揮筆題寫了「九宮山」三個大字。

自1994年九宮山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來,通山縣加大了旅遊景點開發力度,擴建了真君石殿、雲關古寺,開發了雲飛洞天、石龍溝等新景區。現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五大板塊,即雲中湖遊覽區、石龍溝遊覽區、銅鼓包遊覽區、森林公園遊覽區、闖王陵遊覽區。

九宮山面積210平方公里,雄奇險峻,景色迷人。春可賞花,夏好避暑,秋看紅葉,冬覽雪景,既有南國山峰的峻秀,又兼北國風光之壯美,是華中地區聞名的避暑遊覽勝地。主峰海拔1656米,盛夏季節日平均氣溫21℃左右,最高氣溫不超過30℃。夏天一日三季:午前如春、午後似秋、晚如初冬,素有「天下第一爽」之稱。山上海拔1230米的雲中湖為我國最具特色的高山湖泊;有全國落差最大的大崖頭瀑布(落差420米);還有面積6萬多畝、分布近千種名貴動植物、近百種珍稀瀕危物種、擁有大面積原始森林和第四紀冰川遺迹的省級森林保護區———九宮山森林公園。 2007年8月1日,九宮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7米,被稱之為鄂南第一峰。這裡春天,林木滴翠,繁花以錦;炎夏,清風徐徐,涼爽宜人;秋季,紅楓耀腦,山清水秀;深冬,銀裝玉樹,似北國風韻。相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湖廣著名道 士張道清尋山傳道選中此地。自此,來自湖廣、江西和河南的香客長年絡繹不絕,九宮山是成天香火繚繞,給這座名山塗上了神幻的色彩。明末以後數百年間,由於連年兵亂頻 繁,山上名勝屢遭破壞,九宮山道場從此一蹶不振。建國後,黨和政府多次撥款開闢九宮山風景區。1984年12月5日,胡耀邦總書記視察鄂南時,興緻勃勃地登上九宮山,對九宮山的自然風光給予高度評價。九宮山的自然風景觀,富有濃郁的神幻色彩。如今,主要勝景有八處:青松迎賓、雲湖夕照、泉崖噴雪、雲海波濤、真君石殿、伏虎天門、雲關石刻、陶姚泉洞、奇觀異景,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銅鼓包也叫銅鼓峰,是九宮山的主峰,距雲中湖4.7公里,海拔1546米,峰頂極像一隻巨大的圓鼓,故名銅鼓包。它與三峰尖、龍瑞山、老鴉尖四峰並列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都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形成幕阜山脈段的高聳奇峰,都為冰川角峰。1986年修通了銅鼓包至森林公園的旅遊公路。

九宮山餐飲有著自己的特點,清新、自然、山菜野菜當家。吃過大魚大肉的城裡人,上山絕對要以品野山菜為樂。尤其是以不同時期竹子為原料的佳肴更具特點,如竹筍燒肉、筍乾湯、竹筒飯、竹筒里蒸菜等讓你覺得好有味道,山上的菜味道較重,干豆角、厥菜、小乾魚、干蘿蔔、平豉等這些菜對爬了山、出了大汗的人來講,會胃口大開。

湖北洈水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自然保護區。

公園位於湖北荊州松滋市西南部,處於長江三峽、武陵源、荊州古城三個著名旅遊區的中心部位,從宜黃高速公路到荊州,轉劉沙線可達,距荊州市區90公里。森林公園整體面積28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面積52平方公里,屬山水湖泊溶洞型自然風景區。20世紀60年代,在洈水河出山口修築了一條高90米,長8968米的混凝土雙曲拱壩,從而形成了一座大型人工水庫。洈水水庫水面遼闊,面積37平方公里,總庫容量5.98億立方米,庫區島嶼眾多,港汊密布,共有島嶼159個,港汊850餘處,半島500個,泛舟其間,宛如進入了一個天然的水上迷宮。

庫區林木茂盛,氣候宜人,具有與區域明顯不同的冬暖夏涼的小氣候。水庫北側的寒武系地層中,發育大量岩溶洞穴,具有旅遊、科考和探險等綜合價值。景區修有旅遊公路和旅遊碼頭,配置了豪華遊艇、快艇等交通遊覽工具;先後開發了新神洞、桃花島、顏將軍洞地下湖、濱湖公園等十多個景區景點,修建了碧島山莊、洈水賓館、卓家山莊等療養度假設施。景區主要遊覽項目有:湖泊、溶洞觀光、溶洞探險、科考、溫泉療養、洈河漂流、水上娛樂、垂釣、狩獵、森林氧吧等。洈水國家森林公園每年舉辦桃花節、垂釣、狩獵大賽、民間傳統燈會等節慶活動。

洈水湖:湖面廣闊,湖中分布大小島嶼數百個,港汊蜿蜒交錯,形成「水上迷宮」。秀麗的湖水、宜人的氣候、多姿的島嶼和變化莫測的水道,使洈水湖成為集娛樂、度假和療養多功能的旅遊勝地。

  顏將軍洞地下湖:由地下湖水洞及旱洞組成,全長2168米,內分地下湖、將軍洞、通天峽三大景區。

  新神洞:以華夏絕景、神州奇觀著稱天下第一奇洞。全長5公里。

  靈鷲寺: 佔地40畝,位於洈水湖畔。寺院三面環水,四周翠柏蒼松。寺院主體分天王殿、大雄寶殿、靈鷲閣三重。

桃花島:面積14萬平方米,三面環水,山崖陡峭如削,島上紅牆碧瓦,別墅錯落有致,每逢春季桃花燦爛。

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遺產地處中國福建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7°32′36″~27°55′15″;東經117°24′12″~118°02′50″,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通用閩北方言和國語。根據區內資源的不同特徵,將全區劃分為西部生物多樣性、中部九曲溪生態、東部自然與文化景觀以及城村閩越王城遺址等4個保護區。核心面積63575公頃,核心次面積36400公頃,同時,劃定了外圍保護地帶--緩衝區,面積27888公頃。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分布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東部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譽;中部是聯繫東西部並涵養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區域。

鑒於武夷山具有上述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自然與文化資源,中國政府推薦武夷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武夷山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美景簡介】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 一,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榮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武夷的美感在於山。由於遠古時期地殼運動,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蝕、風化剝落的綜合作用,使山體發生奇特變化:峰岩上升,溝谷下陷;山色因地熱氧化而顯紅褐,山形因擠壓而傾東。它是全國2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育最為典型者。地殼運動使這裡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有的直插雲霄,有的橫亘數里,有的如屏垂掛,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就武夷山的景觀而言,則是神似居多,似乎更加耐人品味。

武夷的靈性在於水。武夷山麓中有眾多的清泉、飛瀑、山澗、溪流。流水潺潺,如訴如歌,給武夷山注入了生機,增添了動感,孕育了靈氣。其中,最具誘惑的莫過於九曲溪。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黃崗山南麓,全長60公里,流經景區9.5公里,山環水轉,水繞山行,自有風情。遊人可自星村碼頭憑籍一弓形古樸的竹筏,隨波逐流,飽賞山水大觀,抬頭可覽奇峰,俯首能賞水色。「曲曲山迴轉,峰峰水抱流」,是九曲溪傳神的寫照。

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佔地48萬m2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武夷山與朱子理學有首不可分割的聯繫。朱子理學在武夷山孕育、形成、發展。朱熹從14歲到武夷山,直到71歲去逝,在武夷山從學、著述、授徒、生活50餘年。朱子理學在這裡萌芽、成熟、傳播。朱熹在武夷山創辦的<<武夷精舍>>等書院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書院,直接在武夷山受業於朱熹的學者達200多人,許多成為著名理學家,形成有影響的理學學派。

武夷山風景區還有雙竿竹、方竹、建蘭等罕見的竹木、奇異的花卉、稀有的鳥獸和名貴的藥材,特別是這裡盛產的香濃、味醇的武夷岩茶,以其「葯飲兼具」的功效,名揚四海。

【重點景觀】

  1. 天游峰景觀

  天游峰海拔408m,相對高度215m。它是一條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東接仙游岩,西連仙掌峰,削崖聳起,壁立萬仞,高聳群峰之上。每當雨後乍晴,晨曦初露之時,白茫茫的煙雲,彌山漫谷;風吹雲盪,起伏不定,猶如大海的波濤,洶湧澎湃。站在一覽台上望雲海,變幻莫測,宛如置身於蓬萊仙境,邀游於天宮瓊閣,故名"天游"。一覽台位於景區中心,是一處絕好的武夷山水觀賞台。隨著時序流轉,在這裡可以觀賞到日出、雲霧、佛光、夕陽、明月等天游五絕,從一覽台上賃欄遠眺,但見群峰點點。俯瞰九曲溪,可見溪水蜿蜒,竹筏輕盪,武夷山水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陶然忘歸。峰上有一澗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約120m的瀑布,稱雪花泉。峰上名木古樹眾多, 常綠闊葉林鬱鬱蔥蔥。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贊道:"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峰頂胡麻澗旁的石壁上,有歷代摩崖石刻近百處。其中最大一幅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顯將軍嶺南徐慶超題寫。意思是說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勝地",理應號稱"第一山"。也有人解釋說,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佔居的名山,就應該是天下"第一山"。ronton

  2. 九曲溪景觀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精品旅遊項目,因而有了到武夷山旅遊"不坐竹排(竹筏),等於白來"之說。遊客到星村乘坐竹筏,至一曲武夷宮碼頭上岸,從九曲順水漂流而下,遊程約90分鐘。九曲溪發源於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全長62.8公里。進入風景區的一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彎曲的作用之外,還受多組岩層斷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里長的河流,直線距離僅5公里,曲率達1.9。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質達國家地面水Ι類標準,九曲溪從西向東,蜿蜒自如,山繞水轉,水貫山行,溪水晶瑩,可謂曲曲含異趣,灣灣藏佳景。清澈的溪水是武夷山的靈魂,乘上古樸的竹筏盪入山光水色之中,如融入神話般的境界,令人心曠神怡,遊人可領略到探奇之美,心境之和,漂流之趣。

  山與水的完美結合是九曲溪旅遊線路最突出的特色。曲折縈迴的九曲溪貫穿于丹崖群峰之間,如玉帶串珍珠,將36峰,99岩連為一體,構成"一溪貫群山,兩岸列仙岫"的獨特自然美景。由於水繞山行,山臨水立,仰角適中,灘潭交錯,山不高有高山之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身臨其間,有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畫廊,錢其琛副總理遊覽武夷山後感慨萬千欣然留下"三峽雄偉壁立,灕江清碧秀麗,武夷山水,兩者皆備,盡在其中"的讚歎。

遊覽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樸的竹筏。坐筏觀山,極目皆圖畫,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呈現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繽紛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疊、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錯的山巒,如旌旗招展,那氣勢磅礴的岩峰,如萬馬奔騰。展示了大自然中極富韻味的參差美。武夷山以竹筏為遊覽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浮力大,吃水淺,輕便靈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駕馭。它可以平穩地漂過深潭,也可飛快地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彎。人坐筏上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無噪音、無污染,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可以說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游,"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髮翁嫗,仍可盡情漫遊,遍覽山水之美。

  3. 大紅袍景觀

  大紅袍景區位於武夷山風景區的中心部位,景區著名大峽谷 "九龍窠"內。這是一條受東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發育的深長谷地,谷地深切,兩側長條狀單面山高聳、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對峙駢列、獨特的節理髮育,使峰脊高低起伏,有如九條巨龍欲騰又伏。峽口矗立著一座渾圓的峰岩,象一顆龍珠居於九龍之間,勢如九龍戲珠,高遠眺望,維妙維俏。谷地中、丹崖峭壁的上下,勁松蒼翠,修竹扶陳,綠意蔥蔥。久負盛名的武夷茶王"大紅袍"就根植在峽谷的最深底部。區內還有九龍洞、九龍瀑、九龍潭、海螺疊翠、流香澗、清淙峽、飛來岩、玉柱峰、雄獅戲龜等自然景觀和九龍名叢園,古代摩岩石刻等人文景觀。

  舉世聞名的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谷底靠北面的懸崖峭壁上。這裡疊著一大一小兩方盆景式的古茶園,六株古樸蒼鬱的茶樹,挺拔精神、枝繁葉茂。它已有340餘年的歷史,其成品的色、香、味均在烏龍茶之首,故有"茶中之王"美譽。椐民間傳說:明朝有一秀才趕考途經武夷天心永樂禪寺、忽然重病,考期已近,病尚未愈,心焦如焚。寺中方丈以九龍窠崖上之茶葉為葯給秀才服用後,病即痊癒。後秀才高中狀元,衣錦返鄉。為報救命之恩,把欽賜的紅袍披於茶樹之上,因此得名。九龍澗、瀑、潭。九龍窠兩則懸崖峭壁上,常年不斷有岩泉滴落,涓涓細流匯成澗流,洞水流到九龍亭前山谷,澗床落差大,形成泉瀑,瀑下深潭稱為九龍潭,三者結合構成奇景,蔚為壯觀。

遊覽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樸的竹筏(當地人叫竹排)。坐筏觀山,極目皆圖畫,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呈現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繽紛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疊、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錯的山巒,如旌旗招展,那氣勢磅礴的岩峰,如萬馬奔騰。展示了大自然中極富韻味的參差美。武夷山以竹筏為遊覽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浮力大,吃水淺,輕便靈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駕馭。它可以平穩地漂過深潭,也可飛快地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彎。人坐筏上無遮無攔,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無噪音、無污染,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可以說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髮翁嫗,仍可盡情漫遊,遍覽山水之美。

  武夷山的得名有兩中傳說:唐堯時代有一長壽老翁隱居此山,生二子,長子曰贊彭武,次子曰贊彭夷。二人開山挖河,疏干洪水,率眾農耕。後人為紀念他們,就把此山稱為了武夷山;再一種說法是:此地為古越人的棲息之地,古越人的首領叫武夷君,後人就把此地稱作武夷山了。西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在此設壇,用乾魚祭祀武夷君,唐天保年間,朝廷封武夷山為「天下名山」。

【武夷山特產】

  武夷四寶—東筍南茶西魚北米

  東筍產於武夷山市東路的上梅鄉金竹、首陽村一帶。那裡的竹筍質嫩、色白、清脆、味甜,沒有一般竹的特殊"泥味"。一道鮮筍片打湯,味道美極了。南茶盛產於武夷山市南路的武夷鎮、星村鎮,特指武夷山風景區內的天心、慧苑、桂林、馬頭等村落。該地茶葉通稱"武夷岩茶",名揚海外。武夷岩茶有"岩骨花香"之稱,香、味兩絕。"武夷肉桂"、"武夷水仙"、"大紅袍"屬佼佼者。西魚指武夷山市西路的洋庄鄉區域河流,尤其是在西際、坑口支流中的河魚。烹調鮮魚時不用加食油或其他佐料,下幾粒食鹽即可,吃起來肉嫩味甜。北米產於武夷山市北路的吳屯、嵐谷兩鄉,當地的大米粒大、色好、味香、飯多。北米之好與當地高山地區特殊氣候相關,城裡人爭相購買。

【武夷山民俗】

  武夷山民俗—喊山與開山

  喊山與開山原是武夷山御茶園內舉行的一種儀式,每年於驚蟄日由知縣主持祭祀活動,在規定的程序中,茶農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以祈求神靈保佑武夷岩茶豐收、甘醇,是為「喊山」。「開山」一般定於立夏前三日之內,茶農們趕早在制茶祖師楊太白塑像前靜默行祭。早餐後由專人帶至休茶地,分散採茶,待太陽升起、露水初收之後,帶山人向採茶工們分民煙捲,表示可相互對話,開山儀式才正式結束。喊山與開山是武夷山茶農特有的習俗。

  武夷山民俗—茶區三角戲

  採茶戲有兩個發源地:一是贛南九龍山茶區。二是贛東鉛山縣武夷山茶區。(而武夷山茶區實際上是包括武夷山南坡的崇安、光澤、建陽、建甌等古代著名產茶地)。江西省鉛山縣河口鎮是武夷茶北銷的重要集散地,採茶歌舞十分活躍,所以說武夷山茶區孕育著採茶戲的雛形。

  武夷山民俗—楓坡拔燭橋

  武夷山楓坡村的「拔燭橋」是一個很獨特的民間習俗。這個習俗和禁賭有關。相傳清咸豐八年(1858年),京官邱美金的「大大」(爹爹)見家鄉賭博成風,土地荒蕪,心中十分焦急。於是,他心生一計,從京城傳話稱:由於賭博的瘴氣遮住了家鄉,麒麟看不見家鄉的田,保不住豐收與平安,村民務必在正月里趕製百盞花燈、百個可插蠟燭的木架,在十四至十六日三天繞村遊行,然後把花燈堆放燃燒,將賭具投入火中焚毀,清除瘴氣,以求麒麟保佑。鄉民們遵此辦法焚燒了賭具,安心生產,來年果然風調雨順、人畜興旺。此後,這種習俗流傳下來,逐漸演變成「拔燭橋」活動。

  逢年過節古風存

  正月初一,稱春節,是民間一年中最受重視的節日,千家萬戶,男女老幼,歡聚一堂。黎明早起放爆竹「開門」,挑選吉利方向出行,互道恭喜祝賀新年。小孩給長輩拜年,長輩要賞給「壓歲錢

  婚喪之俗重禮儀

  武夷山的舊婚嫁禮俗,一般有下列程序:說媒、相親、換貼(交換生辰八字)送聘、過門、回門。其中「換帖」很微妙,互換庚貼後,庚貼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點燃香燭,不讓停熄。如果燭盡香殘或杯盤破損,出生年月又有些抵觸,這起婚事就要告吹。若成,男家憑媒以聘書、禮物送上女家,叫做「插記」。

  民間傳統大盛會

   蠟燭會和柴頭會是武夷山的二大民間集會。

  閏月飯和喝茶俗

  「閏月飯」也叫「六親飯」,那便是每逢閏年閏月,父母、兄弟必須把女兒、姐妹請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時,由父母把嫁出門的女兒請回家中,父母不在世的,則由兄弟把嫁出的姐妹請回來吃一頓「閏月飯」。

福建太姥山

【太姥山簡介】

  太姥山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區四十五公里,約在東經120度與北緯27度的附近。挺立於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巍峨秀拔,氣勢雄偉,奇岩怪石,千姿百態,景色獨特,蔚為奇觀。主峰海拔917.3米。登臨絕頂,極目東海,水在天際流,峰從海中出,不愧以「山海大觀」著稱於世。它北望雁盪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雁盪、武夷地處通衢,聲名遠揚,而太姥僻居海隅,知之者鮮。相傳堯時老母種蘭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後又改稱「太姥」。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盪為昆仲,實在頗有見地。

  整個風景區面積為92平方公里,分為太姥山嶽、九鯉溪瀑、晴川海濱、桑園翠湖、福瑤列島五大景區;還有冷城古堡、瑞雲寺兩處獨立景點。擁有山峻。石奇、洞異、溪秀、瀑急等眾多自然景觀,以及古剎、碑刻等豐富人文景觀。

  根據地質部門考察,太姥岩石為粗粒花崗岩,屬燕山晚期,地質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物,距今約九千萬年至一億年。由於地殼的變動,海洋上升,東西南北與近水平三組互相垂直的向節理髮育,形成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經千百萬年的風雨剝蝕,流水沖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

  太姥山在唐宋時已十分興盛,山南山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國興、瑞雲、靈峰、芭蕉、天王等寺規模最大。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石柱三百六十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和石池,可見當時之規模。玉湖庵為宋理學家朱熹草堂,璇璣洞為朱熹隱居之所,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觀」、「道仙佛地」等幾十處。太姥山下的秦嶼鎮,是福建明代沿海抗倭的英雄陣地之一。有「萬古雄鎮」之稱。

  1988年,太姥山以福建太姥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太姥山景區】

  當遊人進入太姥山,就象進入當代世界雕塑藝術大師的大型博覽廳,數千百副巨型的雕塑品,各具匠心,有的肖人,有的肖物。如「十八羅漢岩」、「仙人鋸板」、「夫妻峰」、「金貓撲鼠 」、「玉猴照鏡」、「九鯉朝天」、「二佛談經」、「金龜爬壁」、「韋陀把天門」......等三百六十景,真是「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

  特別是「九鯉朝天」、「二佛談經」這組景觀尤為奇絕,「九鯉朝天」石酷似九條鯉魚躍向太空,「和尚講經」石活象一個和尚身披袈裟坐在經壇上捧著經書面對東海說法。這組景觀綿亘千餘米,巍峨秀拔,氣勢雄偉,實為壯觀。若是一陣雷雨之後,江山如洗,水光瀲灧,波平如鏡的大海托出這一組深沉垂直的群峰,一明一暗,對比強烈。群峰背後曲折的海岸線,星羅棋布的島嶼,起伏綿延的山巒和變化多姿富有韻律的梯田,增強了懸崖峭壁的力度和垂直感,組成巨幅水印木刻似的「山海大觀」圖,既大刀闊斧又精雕細刻。 「夫妻峰」在不同角度看起來不一樣!

  又因眾峰迭立,群石矗峙,登高一呼,山回谷應,故有「迴音谷」、「三聲應」、「七聲應」等奇景,給遊人增添了無窮興味。

  「雲橫斷壁千層險」是太姥奇峰的真實寫照。太姥有覆鼎峰、新月峰、筆架峰、仙藥峰、蓮花峰等四十五峰,這些山峰都在五百米到九百米之間。尤其上天門嶺過牛背石,上陀九嶺過天橋更是奇險,有些人非摸爬而過不可,有些人卻偏要在這險處探勝。過了險峰,極目千里,氣象萬千,確有無限風光之感。覆鼎峰因狀如覆鼎故名,福鼎縣名也由此而來。晴朗之日登上峰頂,東望海天茫茫,無邊無際,大小島嶼,歷歷在目。 新月峰又名觀日峰,晨可觀日,暮可賞月,是觀賞月上日升的好所在。「披衣起看扶桑影,日觀天門未足雲」,在太姥山上觀日可見一輪紅日氣勢磅礴地從海中三躍而升的奇景,這是其他風景區觀日所少有的,陳仲溱太姥山記:「嘗看日於泰山日觀台華頂,所見各異,而遙天曠海,此為第一」。夜間賞月,山色朦朧千岩黑,又是另有一番情趣。

  太姥臨海多霧,一年三百六十天,霧季達一百多天,古人讚美太姥山:「雲霧多變盡奇觀」。山有雲霧便有靈氣,太姥山石奇、峰險、洞異、水玄,又時有輕雲薄霧,這就使太姥群峰更富於神秘感;有時碧紗披體,更添秀麗;有時深存於雲霧之中,呼之欲出;有時大霧彌天,唯聞白雲深處鐘磬聲,使人如入仙境.....春夏之交或雨後初晴,山嵐瀰漫四合,匯成茫茫雲海,直展天際,眼下群峰出沒於萬頂波濤之中,時隱時現,時浮時沉,恰似凌波踏浪。尤其春冬兩季,海霧一來,更像波濤奔騰,激浪滾滾,一時整個山峰都隱沉於雲霧之中。秋日天高氣爽,晨昏幾片薄霧籠罩山巔,或有幾縷山嵐旋繞峰巒,陽光穿過薄霧,明亮和諧,美妙非常。

  九鯉溪瀑景區,位於太姥山嶽景區西南側,面積25平方公里。

  九鯉溪又名赤溪,發源於福鼎太姥山、霞浦目海尖和柘榮東山埂三座大高山,彙集13條支流,流長25.86公里,下游延伸至霞浦縣境內楊家溪,注入東海。溪流彎曲,兩岸青山夾峙,綠樹蔥蘢,怪石林立,碧水澄澈,似武夷九曲。由龍亭南兜乘竹筏,順水漂流而下,直至渡頭村,途徑7曲16灘,全程11.5公里,需2個小時。沿溪可領略兩岸唐僧西拜、仙女下凡、達摩面壁、雄獅下山、金龜戲鱉等72處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的山石景緻。溪流時緩時急。平緩處,如閑庭信步,悠然自得;湍急處,飛筏似箭,有驚無險。到了下坪洋,水面寬達100多米,水流平穩,溪河開闊,可容數十竹筏,並排競渡,並駕齊驅。在漂流盡頭處的渡頭,有兩片面積為250畝的天然楓樹林,林邊河灘上夾有面積百佟軒的荻花灘。每年秋末初冬,楓林盡染,紅遍山種;而荻花則一片雪白,別有情趣。在兩片楓樹林的間隔地帶,有17株樹齡為800年~1500年不等的古榕樹林,雖歷盡滄桑,仍生機盎然,天空枝葉交錯,地面虯根盤繞,如孔雀開屏,似青龍探江,各顯姿態。據專家考證,這是全球緯度最北的一片古榕樹林。

  位於龍亭村的古廟觀音亭南400米處。瀑布落差136米,瀑布下方有一塊可容200人觀瀑的巨石,巨石下是一個10米見方的龍潭。仰觀瀑布,飛流直下,猶如白練懸空,煙霧飄渺,聲勢逼人,涼風習習。瀑布周圍有拔地而起數十米的岩峰「將軍印」."文筆架"等幾十處岩石景觀。

  翠郊古民居

  翠郊古民居建於1745年(清乾隆10年),距今有250多年的歷史,具有華廈古建築「活化石」之美譽。其觀賞性、藝術性、歷史性可與永定土樓相毗美,是華廈傳統民居的瑰寶。翠郊古民居地處國家風景名勝區--太姥山下白琳鎮,距市區37公里,現有公路直達古民居景點

  晴川海濱景區

  晴川海濱景區,位於太姥山麓,由分布在晴川灣海域、跳尾灣海域的沙灘和島嶼組成,海域面積約40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25平方公里)。海上波光粼粼,漁帆片片、鷗鳥點點,姆嶼、日嶼、跳尾、七星等島嶼,如裴翠鑲嵌在藍緞般的海面上。在長達3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散布著大小員當,大小蒙灣等眾多細軟潔凈的灘灘,其中長122米、寬600多米,以「灘平、沙軟」著稱的大員當海濱浴場;以奇特的海蝕礁石地貌景觀見長的牛郎崗沙灘最負盛名。這裡海水湛藍,沙質細軟,環境清幽,遠離塵囂,是開展帆板、游泳、賽艇、垂釣等活動的理想場所,又是踏沙、戲浪、拾貝的海濱旅遊好去處。在此,可領略海上的日出、日落,潮漲、潮落,以及風、雨、晨、昏、晴、霧,與天光、海色變幻之美。

  福瑤列島景區

  福瑤列島景區,距太姥山3.56海里,由大嵛山、小嵛山、鴛鴦島、銀嶼、鳥嶼、觀音礁等11個島嶼和9個礁石組成,總面積24.5平方公里。島上氣候適宜,風景秀麗,昔稱福瑤列島,喻為美玉福地。

  大嵛山島,直徑約5公里,面積21.22平方公里,最高處紅紀洞山海拔541.4米,為閩東第一大島。島上風光旖旎,有天湖泛彩、蟻舟夕照、少灘奇紋、南國天山、海角晴空等勝景。在碧波萬頃的東海之上,海拔200米處,鑲嵌著大小兩個湖泊,因而素有「海上天湖」之稱。湖周群峰環拱,其狀似盂,嵛山島由此得名。大天湖面積近千畝,可泛舟暢遊;小天湖200多畝。二湖相隔1000多米,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水質甜美,水清如鏡。因日而耀,因風而皺,時有白鷗翔集。湖四周山坡平緩,形成天山萬畝草場,富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

  天湖:天湖位於大嵛山島紅紀山上,海拔200米,有大、小兩面個湖泊,湖周圍群峰環拱,其狀似盂。大天湖面積近千畝,小天湖面積為200多畝。 大小天湖相隔1000多米,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水質甜美,清澈見底,幽藍、凝碧的湖水十分誘人。湖泮常有野生烏龜出沒。

  嵛山島由大嵛山、小嵛山、銀嶼、鳥嶼等十一個島嶼和九個礁石組成,面積25平方公里,島上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在海拔二百米高的島頂,有常年不竭,水淡且潔的「海上天湖」,島 還有萬畝天然草場,在煙波浩渺的東海上,體會「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意境。太姥山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區四十五公里,約在東經120度與北緯27度的附近。挺立於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巍峨秀拔,氣勢雄偉,奇岩怪石,千姿百態,景色獨特,蔚為奇觀。主峰海拔917.3米。登臨絕頂,極目東海,水在天際流,峰從海中出,不愧以「山海大觀」著稱於世。它北望雁盪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雁盪、武夷地處通衢,聲名遠著,而太姥僻居海隅,知之者鮮。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盪為昆仲,實在頗有見地。

  整個風景區面積為92平方公里,分為太姥山嶽、九鯉溪瀑、晴川海濱、桑園翠湖、福瑤列島五大景區;還有冷城古堡、瑞雲寺兩處獨立景點。擁有山峻。石奇、洞異、溪秀、瀑急等眾多自然景觀,以及古剎、碑刻等豐富人文景觀。

【美食】

  山清水秀,廣闊的山地盛產林、茶、果、竹等經濟作物,茶葉、食用菌、四季柚、檳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龍眼、油柰、無核柿、板栗等暢銷海內外,是發展名優特稀農副產品的好基地。寧德還盛產大黃魚、石斑魚、對蝦、二都蚶、劍蟶等海珍品

  到寧德後至少要品嘗一下魔芋、珠蚶、劍蟶、鴛鴦面以及光餅。

  周寧魔芋的原料是山中的一種蕨類植物,其塊莖含有豐富的澱粉、葡萄甘露聚糖和多種生物鹼,經過加工後成為一種極有彈性的美味食品,熱炒涼拌都很好吃。

  寧德珠蚶,殼薄肉厚、鮮嫩味美,營養豐富,為酒宴佳品。

  霞浦劍蟶,殼薄肉脆、鮮美異常,燉炒蒸煮均為佳肴。

  屏南鴛鴦,面色澤透明,口感軟滑爽口,有獨特的風味。

  福安光餅亦稱繼光餅,相傳這是戚繼光在閩浙一帶平倭時,戚家軍的乾糧,其實就是將麵粉加上精鹽、芝麻、蔥絲烤製成的小圓餅,香脆可口

福建茫盪山風景區

茫盪山位於南平市延平區西北部,離市區約15公里,1991年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117平方公里。茫盪山最高峰海拔1363米,山上千峰競秀,萬岩爭奇,山幽林深,清泉潺緩,是一處極好的避暑勝地,人稱「福建的廬山」。茫盪山由溪源峽谷、石佛山、三千八百坎、朦瞳洋、天湖、寶珠等6大景區,108處景點組成,其中尤以溪源峽谷、石佛山景區為最佳覽勝處。

溪源峽谷生態旅遊區位於市區西郊5公里處,總面積28平方公里,屬茫盪山核心部分。區內有保存完好的天然林,素有「天然植物園」譽稱。已發現的景點有12處、36景和南平古八景之一,落差達500多米的中岩瀑布。在中岩瀑布的四周還分布著雙獅、白洋坪、龍門、銀河、岩頭、白水叢等10餘處瀑布,「景物雄奇,秀絕一群」,形成全國少有的瀑布群風景區。

石佛山景區位於市區東北面8公里處,因山中有一巨石像觀音菩薩,故名「石佛山」。景區內有小鷲峰、情人谷、仙女瀑布、文筆山、蓮花禪院遺址、衍麓睛霞等20餘處景點。宋南劍州知事陳佖盛讚石佛山勝景可與廬阜(廬山)、武夷、天台、雁盪等名山大川比美。茫盪山之東有一條用石塊鋪砌的閩贛古道,長約5公里,當地人稱「三千八百坎」。古道兩旁山花草木點綴於奇岩怪石之間,千年水杉、古老巨樟雄峙于山巒之上。從坎頭極止遠眺,群山起伏,溪水蜿蜒,古道天梯,雲障霧罩,景緻分外迷人。朦憧洋為茫盪山峰巔,每當雨後初晴,登高望遠,雲蒸霞蔚,彩虹高掛,頗有朦憧、茫盪之感。

茫盪山1988年2月被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9月滿票通過第四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的評審,將正式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1063.3公頃。茫盪山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與遺傳多樣性類型自然保護區,以重要的杉木原生種群與種質資源、典型的中亞熱帶溝谷森林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護區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1985年建立,1988年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2168公頃。

  一、地理位置

  地處福建省西南部上杭、連城、龍岩三縣交界地帶,是武夷山脈南段與博平嶺之間的玳瑁山的主體部分。

  二、自然環境

  保護區山勢巍峨,群峰壁立,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0多座,有如浮現在雲霧中的點點梅花,綽約多姿,秀麗異常,俗稱「梅花十八洞」;主峰石門山海拔1811米,是閩西第一高峰,為閩江、九龍江、汀江三大水系的發源地,故有「八閩母祖山」之譽。年均氣溫17.0℃左右,年降水量1750~2000毫米。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優越的環境孕育著豐富的資源。

  三、植物資源

  區內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僅種子植物就有1521種。森林面積13363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60%,森林絕大部分為天然針闊混交林,大部分保持著自然原始狀態,樹種資源十分豐富。這裡還具有從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特點,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護區內有成片的珍貴樹種長苞鐵杉林、柳杉林、黃山松林及福建柏、紅豆杉、三尖杉、鍾萼木、花櫚木、檫木、山肉桂、沉水樟等。林中有不少古木,如樹齡達940年,樹高近35米,胸徑191厘米的杉木王。樹齡300年,樹高11米多,胸徑160厘米的紅豆杉。

區內竹類資源豐富,種類多,面積大,有人面竹、黃金間碧玉竹、紫竹、佛肚竹等。

  常見藥用植物有短萼黃連、八角蓮、金銀花、千里光、巴戟天、厚朴等180種。

  保護區內有國家級保護植物福建柏、沉水樟、杜仲等。

  四、動物資源

  保護區有獸類66種,鳥類198種,爬行類69種,兩棲類29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華南虎、穿山甲、蘇門羚、雲豹、金貓、金錢豹、梅花鹿、黃腹角雉、白鷳、金斑王喙鳳蝶等37種。

  五、旅遊資源

梅花山是閩西著名林區,境內山峰聳峙,景觀奇特,當地群眾流傳一句民謠:「梅花十八洞,洞洞十八洋,洋洋十八里(洞、洋里指小的、再小的和更小的盆地),里里桂花香。」形容這裡奇特的風光,加上陡峭崢嶸山峰,在飄浮的雲霧中有如梅花點點,秀麗異常,具有遊覽價值。

福建冠豸山

冠豸山風景區屬丹霞地貌,蒼玉峽逶迤而入,一石若懸,流泉從石間穿過,潺潺不斷,逾半山處,巨石之上立一松風亭。半雲亭築在山間突出部,仰崖上古樹,鬱郁蒼蒼,如在半天。至滴珠岩,高壁峭立,獨留一面,明代名儒黃公甫題刻「冠旨」兩字,字徑數尺,蒼勁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陽鐫刻的「上游第一觀」五字,是為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之一的佐證。過滴珠岩為芳蘭谷,谷中蘭花香馨遠襲。南面是石園,為清朝林赤章讀書處,岩洞深邃,可容數十人,岩頂石花叢植,雨天水從五老峰崢淙瀉落,又名「天上來」。過修竹徑,越桃源澗,吞紅咽綠,上十餘折,即為金字泉。金字泉邊有一水塘,名「清如許」,一線天倒映其中,成天地兩線,更添情趣。上有項南同志題寫的「萬峰朝斗」四個大字,過了一線天,便是「白雲深處」,旁有仙人所鑿的玉女池,平日仙水盈池,民間傳說冠豸山五姐妹常在此沐浴,得一冰肌玉骨之身。在白雲深處登五老峰,可眺望城區。靈芝峰下為靈芝庵,折北行至小半山,相傳唐歐陽仙曾在此煉丹。「照天燭」從旁壑中拔地而起,絕無依傍,如紅燭高照,傲然燃空。照天燭旁邊為蓮花洞、五姐妹石。蓮花洞內有石椅石桌。壽星巒上,石欄曲折,長壽亭傲然立於飛雲樹影之中。旁有我國著名書法家羅丹篆寫的「人長壽」三字。冠豸山東南有石門湖,潭深壑淺,湖清山秀,酷似一塊翡翠鑲嵌在冠豸山的奇峰險壑之中。登艇遊覽,山環水繞,沿途可欣賞「渴馬飲泉」、「大象戲水」、「猴猻撞鐘」、「三姐妹石」、「瘋僧戴帽」等勝景。

冠豸山歷代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樓台亭閣及書院等人文景觀。今尚存半雲亭、松風亭、東山書院、修竹書院、靈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餘處。最為珍貴的有林則徐登臨冠豸山,存於東山草堂的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清乾隆名士《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在任福建提督學院時題寫的「追步東山」的墨寶。

近年來,冠豸山風景區的建設有很大發展,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樹種花十餘萬株,修建了長壽亭、凝碧山房和旅遊場所,鑿通了最佳遊程「先水後山」的後區道路,改善了旅遊服務設施,每年可接待遊客近十萬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從正面登山的話,登上百餘米緩坡後,可以看到有一株枝幹虯勁的百年老松挺立崗山,那就是冠豸山上最著名的一株迎客松。其實冠豸山在古代蒼松遍布,但受清末戰亂、「大躍進」毀林鍊鋼及「文革」時期亂伐林木的摧殘,冠豸山幾乎成為禿山,僅剩這顆老松因為長在峭壁之上砍不到而得以倖存。它虯勁的枝幹和挺拔的姿態給人以愉悅的美感。在迎客松南面數米有一座六柱涼亭,遊人可在那裡靜賞迎客松的風姿。

福建鼓山

【鼓山簡介】

鼓山位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鼓山並不算高,最高峰海拔925米,但是山上勝跡眾多,林壑幽美,引人入勝。2002年5月,福建省鼓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鼓山是福州名山,景區以古剎湧泉寺為中心,東有回龍閣、靈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數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羅漢台、香爐峰等50多景;北有大頂峰、白雲洞等45景。這些景點主要由花崗岩經長期剝蝕、風化、崩塌、堆積而成,千姿百態,構成蟠桃林、劉海釣蟾、玉筍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觀。此外,還有歷代摩崖石刻多處。豐富多姿的古樹名木,亦是鼓山風景名勝區的一大特色。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有1600多株,植物種類繁多,約1000多個品種,有柳杉、馬尾松、香樟、楓香、蘇鐵、丹桂、油杉等,稀有珍貴植物有刺桫羅、香杜鵑以及寄生石懈,冬鳳蘭等。眾多的植物鬱鬱蔥蔥,構成「林海波濤」與山石,建築相映成趣。

【摩崖題刻】

文物價值很高的摩崖題刻鼓山的一大特點,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歷代名人的題刻。據統計,鼓山的摩崖題刻不下300餘處,宋代的題刻就達109處,這說明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達官賞覽勝景的所在。現存題刻最早的是靈源洞東壁宋慶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題名,其文曰:「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群謨慶曆丙孟秋八日游靈源洞」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徑40厘米。蔡君謨即蔡襄,時任福州知州。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蘇軾、黃庭堅、米芾。在一處壁上刻有「忘歸石」三個大字,筆力遒勁,字徑約70厘米,也是蔡襄所書。蔡襄的這些題刻,被認為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跡。在大頂峰磐石上刻有「天風海濤」四個在大字,即為朱熹所書。朱熹還寫了一字徑達四米的「壽」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是福建座崖石刻中少見的大字。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字體隸、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

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和發展,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以湧泉寺為中心的百餘景點鼓山的景點很多,有名稱的就達160多個。這些景點基本上是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湧泉寺在山腰,相傳因寺前有一股泉水湧出地面而得名。「湧泉寺」的匾題,是康熙手書。此寺始建於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明代曾兩次毀於火,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清順治、康熙年年間又幾次擴建。目前,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間的布局和明、清兩代的建築物。遊覽鼓山的人,一般是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去尋幽探勝。東路有回龍閣、靈源洞、喝水岩、龍頭泉、白猿峽、水雲亭、聽水齋、甘露松等25景。想欣賞古人題刻的,就走東路。鼓山的題,多集中的靈源洞、喝水岩一帶,幾無隙地。西路庵堂岩洞羅多,最著名的是達摩洞十八景(俗稱十八洞)。

【湧泉寺】

 湧泉寺位於鼓山之上,佔地約1.7公頃,仍保持著明清的建築風格。寺依山偎谷,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擁著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巨柱聳立,飛檐凌空,雄偉輝煌。殿內釋迎牟尼三世佛不著梵服,只披漢裝,端坐其中;兩旁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法相莊嚴」。在大殿後側,有尊重約1.15噸的「三聖像」。像前有一張桑絲木製成的長桌,據說歷經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稱為鎮寺之寶。大殿內外有許多橡聯佳句,如:「座上白雲多,正丹風浴時,蒼龍卧後;眼中滄海小,看七鯤東去,五虎南來。」等,皆為古寺歷史和環境的生動寫照。

大雄寶殿和圓通寶殿的天花板上彩繪艷麗奪目。其中,大雄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各種樣龍圖案129塊,丹頂鶴圖案86塊,另有麒麟、白馬、象、猿等圖案27塊。圓通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故事彩繪75幅。此外,還有清台灣知府慶保和福州將軍慶霖兩兄弟同獻的巨匾「寶珞尊嚴」。殿中還保藏著幾十部明版錦裝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寶殿前兩側的鐘、鼓樓上懸掛有古鐘、鼓,其中重約2噸的金剛般若鐘上鑄有6372字金剛經,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圓通寶殿西側有聖箭堂,俗稱「方丈」室。院中栽有兩雌一雄的鐵樹,開花時黃色大如絨球。據說鐵樹分別為閩王王審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湧泉寺曾為中國寺院的一所重要經書出版機構,現在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種雕板2萬多塊。此外在藏經殿中還藏有許多國內少見的佛學孤本、手抄本,如元刊本《延YOU藏》76卷,據說內有50卷為公元1315年的建陽「麻沙版」,最為珍貴。清康熙、乾隆時收藏的「賜御藏」12櫥以及《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書本藏》、《日敘本藏》等經書9000多部也皆為珍寶。1925年,弘一法師「倡緣印布」鼓山湧泉寺住持道儒著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他曾寫序稱讚湧泉寺為「藏佛典古板之寶窟。」 鼓山湧泉寺最盛時,僧人曾達1500多人。現在香積廚仍保留有4口巨鍋,為宋朝時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裝水20擔、下米5擔,真可謂是「千口之鍋」,養千人之眾。

湧泉寺分別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於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後,於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湧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大殿堂為主體、依著山勢層層上升、構成完整的古代建築組群。 湧泉寺前兩側的兩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燒制的,左邊一座稱「莊嚴劫千佛陶塔」,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雙塔是用陶土分層燒制累疊而成,八角九層,高約7米左右。塔身細部為仿宋代木構樓閣建築風格,兩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寶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將各36尊,懸掛陶制塔鈴72枝。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

【鼓山十八景景區】

鼓山十八景:達摩面壁、南極升天、仙猿守峽、古鶴巢雲、仙人巨跡、福壽全圖、蟠桃滿塢、玉筍成林、蟻蜓渡潮、漁燈普照、獅子戲球、金蟾出洞、伏虎馱經、神龍聽法、鎧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宮

江蘇雲台山

江蘇連雲港雲台山中國江蘇省東北部山嶺,在連雲港市郊。由錦屏山、前雲台山、中雲台山、後雲台山和鷹游山等互不連續的斷塊山組成。山體為前古生代變質岩系。東南側平緩,西北側陡削。其中望海樓(又名人造花果山峰)海拔625公尺,為江蘇省最高點。除錦屏山外,在第四紀最後一次海浸時全為沉陷海中的島嶼,古稱郁洲山或蒼梧山。由於沂、沭水挾帶泥沙的填積和黃河南徙奪淮入海後帶來大量泥沙,黃淮三角洲範圍日益擴大。1711年前雲台山與大陸相連。1855年前後,中雲台山、後雲台山也相繼與大陸連成一體。現鷹游山仍孤懸於東西連島上。在鷹游山屏蔽下,鷹游門內風平浪靜,有利建港,現已建成可停泊萬噸輪的海港。連雲港附近海岸為江蘇省唯一岩岸區。連雲港為隴海鐵路起點。

  江蘇雲台山,從西到東,橫跨新浦、連雲和海州三個區,地質上位於華北古陸的南緣,屬魯蘇地質,與山東的泰山、嶗山一脈相承。它的岩石為變質岩,地質學上叫片麻岩,是二十四五億年前造山運動中,受到高溫高壓後發生變質形成的,岩性堅硬,色白質細。它從西到東分前、中、後雲台山,其中前雲台山範圍最大,地勢最高,山中有166座高峰,景區內就有大小秀麗的山頭134座,主峰玉女峰海拔624.4米,為江蘇省最高的山峰。山嶽地層經長期的海水侵蝕沖刷和頻繁的地質變化,形成了千奇百態的海浪石,海蝕洞及壯麗的石海勝景。

  雲台山古稱郁州山,唐宋時稱蒼梧山,吳承恩在西遊記里稱雲台山屬東海傲來國。唐李白詩:「明日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宋蘇軾詩:「鬱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寫的都是雲台山。她原來只是黃海中的一列島嶼,18世紀方與大陸相連。遂形成峻峰深澗,奇岩坦坡,山光水色,獨具神姿,被譽為:「海內四大名靈」之一。

  明嘉靖年間道教興盛,道士雲集達兩萬之眾,山又被譽為「七十一福地。」雲台山風景以山水岩洞為特色,包括海濱、宿城、孔望山、花果山四景區。面積約180平方公里。海濱景區,風光壯麗,別墅鱗次。夏天,陽光燦爛,海風徐徐,避暑消夏,實稱佳境。龍門海濱浴場,游泳沐浴皆宜,還可揚帆行舟,領略大海情趣。

  宿城景區位於市東南郊,這兒怪峰突兀,環抱宿城,激流飛瀑,粗獷自然。山麓禹山溫泉,富含放射性元素氡,水溫達86攝氏度,可治療皮膚病,這裡也是欣賞楓葉的好去處。孔望山景區的特點為一「古」字,古代文物遍布錦屏山url]石棚山一帶,有古人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桃花山遺址,新石器時期的二澗文化遺址。有4000多年前的「天書」,原始東夷部落的岩畫。孔望山摩崖石刻為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孔望山在市區南面不遠。古時叫朐山,山的東面緊依黃海,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才與陸地相連。古代帝王、文人學者如孔子、秦始皇、唐太宗、李白、蘇軾、李時珍,吳承恩等都在此留下過足跡。

  相傳孔子游朐山相遇老漁夫的故事,很有教益。孔子和老漁夫對話,在受到老漁夫的啟發後,便對門生說:「大家要記住:凡事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據說就因為這個原故,從此人們便把朐山改名叫孔望山了。人造花果山景區,為雲台山最著名的景區。據說,花果山是吳承恩命名的。相傳,吳承恩在淮安府官場失意,得知海州境內有座雲台山,為宇內四大靈山之一!便乘船來到山下,只見雲台山四面環海,峰奇石怪,環境堪稱「世上瀛洲「。便在一處彎弓形的山腳下的三官廟中住下,他搜集民間傳說,併到山上實地考察山石形象,滿山花果,以他豐富的想像力,一連寫了三年,終於寫成了古典名著《西遊記》。神話,「齊天大聖」孫悟空活生生的形象,一經與世人見面,花果山更是蜚聲中外。書中描寫的許多引人入勝的景行,如七十二洞、水簾洞、南天門、玉皇宮、老君堂、牛王廟、海天洞、八戒石、石棚山早在《西遊記》問世之前就存在於雲台山了。吳承恩利用「媧遺石」中開縫,巧寫了孫悟空從大卵石內降生出世的精彩情節,以及野豬精變為八戒石等神話,都是以怪石為原形而加以想像發揮的。自然景觀也與吳承恩書中描寫的花果山相像。如今的人造花果山上,宇亭閣大都修葺一新,自然景色正如吳承恩所描寫的那樣:「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連通往花果的要道口猴嘴山上的天然石猴依舊神氣十足地在看守門戶。

  如今,江蘇雲台山風景名勝帶,有3個景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4A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個是花果山風景名勝區,另一個是連島海濱風景名勝區,還有一個是孔望山風景名勝區。

江蘇鎮江金山

  金山位於鎮江市西北,海拔43.7米,佔地面積41.6公頃。金山風景幽絕,形勝天然,自古為我國遊覽勝地之一。古代金山原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稱譽。唐代張祜描述為"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北宋沈括讚頌曰:"樓台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原為揚子江中的一個島嶼,由於「大江東流」,至清光緒末年(1903年)左右與陸地連成一片。

  金山名勝古迹甚多,俯拾皆是。玲瓏秀麗的慈壽塔立於金山西北山巔之上,高30米,和整個金山幾金山寺配合的恰到好處,彷彿把這座山都拔高了。磚木結構的塔,上下通行,每一層八面都有走廊和欄杆,八面通風,面面有景,層層風光不一樣,宋代王安石詩云:"數重樓枕層層是叫,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再如楞枷台、妙高台、觀音閣、法海洞、古仙人洞、古白龍洞等名勝古迹,皆依山旁勢鑿岩而建,構思神巧,令人讚歎建築者的神奇智慧和高超藝術。

  金山自古更有神話、歷史無數,白蛇傳中所述的《水漫金山》說的就是這裡。

江蘇鎮江焦山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其位於市區東北,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身臨其境,確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島,贏得中外遊人慕名而至。

焦山之所以享譽中外,其一是因為焦山聳峙於江心,猶為「中流砥柱」、「鎮江之石」,氣勢磅礴;加上山寺隱約,林木蒼翠,水域廣闊,環境幽美,宛若人間仙島在水中縹緲。其次由於焦山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痤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其三是焦山多禪寺精舍亭台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雲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每個寺廟都有名僧,能詩詞歌賦,善琴棋書畫,清代禪僧幾谷,六靜和尚是著名的畫家,鶴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時。鄭板橋、柳亞子、康有為等人,曾在焦山攻讀。焦山還辦過佛學院,慕名來此朝佛受戒的學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樓閣有華嚴閣、觀瀾閣、文昌閣、汲江樓、東升樓、御碑亭、槐影書屋、黃葉樓、乾隆行宮、浮玉齋、枇杷園、蝴蝶廳等古建築精華,點綴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稱焦山十六景:華嚴月色,定慧潮音,山門松影,庵院槐陰,海雲墨寶,石屋藏銘,西岸遠景,東麓新林,江亭禮佛,岩洞尋仙,自然問道,安隱棲禪,危樓觀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別峰里園。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在此揮筆題寫了 「無盡藏」三字,耐人尋味。日本森本長老留戀地說:「焦山是我第二故鄉」。

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迹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焦山還具有珍貴的「四古」。古寺廟(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築物,主體建築是綠瓦朱欄,十分古雅。古樹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銀杏),多呈虯奇古怪之態,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廟後,為山寺增添上一層幽邃雅靜、青翠蔥鬱的色彩,極宜游賓休憩。此外,還有古碑刻、崖銘文物皆著名於世。

焦山屹立於大江之中,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唐代潤州刺史和鎮江節度史韓混,曾造樓船和戰艦30餘艘,配備海軍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練。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軍攻佔鎮江後,宋代杭元將領張世傑在同年七月,率領大批軍艦與元朝水師決戰於焦山,呈現出「焦圃險要屯包港,宋代興亡戰夾灘」的壯烈搏鬥。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曾率領官兵數千人,駐紮焦山反擊金兵之事,已成為歷史佳話,英風乾載,流傳後世。明正德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日,直隸右都御史史叢蘭因江西寧王反叛,親自率領江淮一帶水兵,在焦山江面進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發動了揚子江侵略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時,曾遭到副都統海齡率領鎮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數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擊英軍,在近代反帝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焦山,山峰高聳,天塹幽深,怪石嶙峋,花卉爭妍,香色迎人,很堪觀賞。每逢秋月,艷紅的楓樹、盛開的菊花,吸引著四方遊客,贏得詩人「焦山秋意濃,丹黃葉不同。霜楓盛春花,古剎展新容」的讚美。1953年園林局在山麓地帶新辟了焦山公園,園內設有假山、水池、曲橋、渡亭、花房、果園、苗圃、菊壇、松徑、竹叢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機勃勃,蒼翠欲滴。加至江面上帆船點點,龍舟競駛,汽笛爭鳴,飛天翱翔,名魚躍水,俊鶻摩空,鳧雁浮江,點綴其間,美不勝收。

焦山峨崖峭壁,聳峙在碧波萬頃之中,確有「中流砥柱」的英雄氣概。它以秀麗的景色、宏偉寺廟、亭台樓閣、千年古樹、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寶等贏得了四方遊人前來觀光、遊憩。定慧寺(焦山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禪院,元代改稱焦山寺,清康熙南巡來游焦山時將其改名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於佛家「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和寂照雙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綱領,可見「定慧」二字頗有深意。定慧寺規模宏大,明代為全盛時期,有殿宇 98間、和尚3000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加上定慧寺兩旁還有18個庵寺,稱「十八房」,故在佛教禪寺中有著顯赫地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剎,曾有 「十方叢林」、「歷代祖庭」之稱。

焦山遊覽線路:

不波亭━━定慧寺━━東泠泉━━御碑亭━━觀瀾閣━━寶墨軒━━焦山古炮台━━華嚴閣━━摩崖石刻━━三詔洞━━壯觀亭━━別峰庵(板橋讀書處)━━百壽亭━━吸江樓

浙江會稽山

  會稽山,原名茅山,亦稱畝山,是中國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鎮山之一。是中國山水詩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眾多詩文佳作,給人們留下人文和美景相融的記憶。晉朝顧愷說會稽山水是「千岩竟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東晉名士王羲之、謝安等都因「會稽有佳山水」而定居紹興。南朝詩人王藉詠會稽山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傳誦千古。會稽山下的若那溪,水清如鏡,眾山倒影,如詩如畫。會稽山文化積澱深厚。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跡中的四件大事:封禪、娶親、計功、歸葬都發生在會稽山。春秋戰國時期,會稽山一直是越國軍事上的腹地堡壘。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就不遠千里,上會稽,祭大禹,對這座出一帝一霸從而兼有「天子之氣」和「上霸之氣」的會稽山表示敬意。漢以後這裡成為佛道勝地,傳說葛洪之祖葛玄在此煉丹成仙,山中的陽明洞大為道家第十一洞天,香爐峰為佛教勝地,至今香火旺盛。唐代這裡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的門戶,明代大儒王陽明(守仁)在此築室隱居,研修心學,創「陽明學派」。會稽山內的山山水水都飽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容。

  會稽山旅遊度假區,是以歷史文化、地方風情為特色,融自然山水風光於一體的城郊型度假區。整個度假區由大禹陵、香爐峰、宛委山、石帆山、若耶溪五個景區組成。

  香爐峰景區的入口處有大禹陵娛樂城,佔地面積16441平方米,已建成的一期上程有三個項目:跑馬娛樂場、射擊館和賽車娛樂場。由娛樂城經永勝村南行,便來到香爐峰腳下。香爐峰海拔354米,峰頂岩石,狀如香爐,峰頂常雲霧繚繞,如香爐的青煙,香爐峰因此而得名。從石階登峰,沿途先後可看到巍峨的大雄寶殿、小巧的四面觀音殿等殿閣,這一千七百石階曲折盤行直上山脊,俗稱「螺螄旋」。來到山脊,可以看到摩崖石,有近現代題刻七處,右邊是「思遠塔」,高七層。在塔下的平台上,盡可遠眺四處山巒和八方秀水,沿山脊而上,還有幾處險地。先是「瘦牛背」,這一條極狹窄的岩石道,兩邊是深谷,再往前,雲門石和靜觀石當道如山,兩巨石間的間隙僅70-80厘米,要側身才能通過。來到香爐峰頂,峰四周景色十分壯觀,東側有巨石如鼠,石旁是大老鼠塔;往南看,山巒起伏,層層疊疊,山峰在雲霧中忽隱忽現;往北看,綠色的田野如片片綠葉飄浮在水面上。

  「爐峰禪寺」重建於l993年,佔地1.5萬平方米,有山門、九龍壁、放牛池、鐘鼓樓、人工殿、左右兩側配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佛堂)、客堂院等11處建築,主建築大雄寶殿9開間,高10餘米,建築雄偉,氣勢不凡。由香爐峰北側石階便進入宛委山景區。宛委山景區內重巒疊嶂,其主峰從谷底平地拔起,直衝霄漢,恰似天柱壁立,十分壯觀,因此稱為天柱峰。景區內的古迹相當豐富。「陽明洞天」,又稱「會稽山洞」,雖名為洞,實為一群山回抱的山谷。相傳黃帝曾建侯神館於此,後被道教列為36小洞中的第11洞天。「禹穴」,也就是「陽明洞」。相傳大禹在這裡得黃帝「金簡玉字書」,識山河體勢,窮百川之理,終於治平洪水,治水完畢,大禹將書藏於洞中,僅有一線縫隙。自司馬遷「上會稽,探禹穴」以後,來此尋訪禹穴,甚至隱居的名人不少。禹穴旁,明代著名學者王守仁曾結廬讀書,潛心研究心學,終成一代哲學大師,成為明、清以至民國時期的統治思想,並遠播日本、朝鮮等國,推動了鄰國革新。

  越中道教聖地龍瑞宮曾是越中歷史上最負盛名的道觀。唐神龍元年置懷仙館,開元二年改稱龍瑞宮。現存有其遺址,其間的巨石是「飛來石」,石頂不規則,南側內收如削,高4米,平寬9.8米。世傳此石從安息飛來,上有索痕三條。後來因晉葛仙翁煉丹於此,又稱「葛仙煉丹岩」,上有唐宋以來題記近30幀,其中《龍瑞宮記》一篇詳細敘述了龍瑞宮的歷史沿革和界止,全文字跡尚清晰可辨,系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賀知章的手跡,相當珍貴。據史籍記載,飛來石下有「葛仙翁丹片」,傳為葛玄求仙煉丹於此,原井「人如盆盂,其深尺許,清泉湛然」。若從此處朝東北側望,有一天然大佛,占稱彌勒岩,今稱陽明大佛,大佛呈吉祥坐狀,頭頂高達275.6米,佛像連底座高達百米以上,雙膝間約70米,坐西朝東。遠遠望去,頭身比例十分協調,真可謂天成勝人工。

  石帆山遊樂區。石帆山通體岩石,呈東西向,山形扁而狹長。山岩石壁高數十丈,狀如一葉順風的帆,浮游於蒼莽雲海間,山名由此而來。另有一種說法是「石帆來海上」。說禹治水功成,天賜神女聖姑,聖姑從東海乘石船,張石帆來到這裡。石帆山留有七千年前卷轉蟲式的海侵遺迹,說明石帆山早先瀕海,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現在請各位登石帆天街。天街與香爐峰遙相呼應,由石帆天梯可登山頂,這是會稽山旅遊度假區內第二處可以登高一覽的佳地。這山頂地形天然平坦,一扇巨大的石雕船帆,是石帆天街的標誌物。

  山林滑道。該滑道從石帆山頂依山勢蜿蜒而下,全長1280米,其下滑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60公里以上,是浙江省第一條山林滑道。遊人坐滑撬順滑道而下,集新奇、驚險、舒適等感受於一體。

  坐過驚險的山林滑道,各位可以乘坐慢悠悠的索道吊籃來放鬆緊張的心情。觀光索道全長1180米,有98個吊籃,從大禹陵起點,高點在石帆天街,過山起伏160米。從索道上石帆山頂遠眺,若耶溪美景盡收眼底。

  會稽山,在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市,在這裡有禹王墓、禹王井。

浙江普陀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浙江省舟山島東側。屬普陀區。浙江沿海漁民早就來此捕魚,最早寺廟建於858年,由日僧慧鍔主持其事。現有普濟寺、法雨寺、盤陀庵、靈石庵等寺廟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勝。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煉丹遺迹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屢現瑞相,信眾求拜,靈驗頻顯 。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凈土,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世界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亘、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不少名勝古迹,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普陀山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及慧濟禪寺,普陀標誌為南海觀音大銅像。令人駐足觀望、超塵脫俗、漸近禪境、樂不思蜀的還有自然景觀和廟宇相結合的西天景區,尤其是紫竹林風景區,包括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立佛等六個風景點,以上景點是普陀山的精華所在。每到夏日來臨,來山避暑的遊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十二景觀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其風景點數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如其他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一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遊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讚。 明代文學家屠隆有詠「普陀十二景」詩: 梅灣春曉、茶山夙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大門清梵、千步金沙、 蓮洋午渡、香爐翠靄、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磐陀曉日、缽盂鴻灝。清代裘班所編的《普陀山志》載十二景為: 短姑聖跡、佛指名山、兩洞潮音、千步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涌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照雪霽、寶塔聞鍾、蓮池夜月。

住宿

  想在普陀山住宿,有非常廣的選擇。

  三星以上的賓館有:息耒小庄、中信普陀大酒店,普陀山大酒店,綠緣山莊。

  二星級賓館最多:錫麟飯店、銀雲山莊、紫竹山莊、竹香居、銀海飯店、錦屏山莊、西山溫泉別墅、海島之星假日酒店、三聖堂飯店、普陀山莊、千荷山莊等。

  家庭旅館有:龍灣村的潮音閣旅館、玉樹樓旅館、西山的農家旅館等。

特色飲食

  1)素齋

  普陀山的素齋種類繁多、氣味芬芳、清新淡雅、營養豐富,一向受到海內外遊客的好評,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在寺內吃一頓素齋。普陀山的三大寺(普濟寺、法雨寺、佛頂山慧濟寺)的齋堂都有方便香客趕齋的時間。一般早餐為 5:30~6:00,午飯為 10:00~11:00,晚飯16:30-17:00左右。到時候不妨到客堂打聽一下,花十幾塊錢吃一頓齋飯,經濟實惠,別有一種風味。

  2)海鮮

  普陀山的活海鮮相當豐富。黃魚、墨鬥魚、海蟹、花蛤、淡菜、貝殼類、條紋蝦等應有盡有。除各賓館、山莊的餐飲外,飯店主要集中在海鮮園、前寺、後寺和南天門附近。其中,海鮮園集中了52家海鮮餐館,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另外,普陀山上的海鮮價格偏高,距此不遠的沈家門海鮮價格要便宜得多,在沈家門轉船的時候,可以痛快地享用一番。

  小貼士:在普陀山吃海鮮,建議選擇星級賓館,這裡的價格並不比小飯店貴,而且保證質量。如果下榻在家庭式旅館,讓老闆幫助做一頓海鮮也是很實惠的。最好不要去一些小飯館吃海鮮,避免上當受騙。

  3)紫濤盛宴

  如果旅遊重點是吃新鮮的海鮮,10月最好。舟山歷來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三大漁港之一,舟山群島的東海漁場,在海內外享有盛名。千餘種魚、蟹、蝦、貝、藻類使舟山享有「中國漁都」之美譽。經過舟山人民幾十年來對海鮮美食文化的演繹,無論是夜幕下海邊的海鮮夜排擋,還是地道漁家風味的漁家宴,都構成了膾炙人口的「中國海鮮,吃在舟山」的海鮮美食佳話。

參觀費用

  舟山市普陀山管委會規定:2007年9月20日起,正山門票每人160元。元月一日、二日,春節初一至初五,五月一日至五月五日,十月一日至十月五日,進山門票為每人200元。 每年12月、1月每人140元。1.4米以下兒童免進山門票。

  收費的景點還有:普濟寺(5元)、法雨寺(5元)、慧濟寺(5元)、紫竹林(5元)、南海觀音(6元);洛迦山(49元) 、觀音跳(2元)。

浙江莫干山

  莫干山坐落在德清縣西部,原屬武康縣,為天目山的分支,挺拔峻峭,秀麗多姿。中心區位於北緯30°36』,東經119°52』,佔地4400餘畝。若以蔭山為中心,則中華山屏障於西北,炮台山拱衛於東南,武陵山(屋脊頭)支撐於東北,而以海拔724米的塔山為最高峰。整個莫干山地區,東至東南為三橋埠、武康,南至筏頭,西至銅岑山,北至龍池山碧塢,東西橫亘15公里,南北縱貫12.5公里,方圓百里有餘。

莫干山已有2000多年的開發歷史,自然景觀獨特,景區植被覆蓋率高達92%。遍山竹海,日本冷杉和宋代銀杏挺拔,流泉飛瀑隨處可見。

  莫干山多雨多霧,雨後大霧更是一絕,山腰以下全被雲霧吞沒,塔山之頂飄浮於雲層之上,如大海中的小島,又像空中樓閣,虛無縹緲,好似仙境一般。

  莫干山中心景區包括塔山、中華山、金家山、屋脊山、莫干嶺、炮台山等,既可看日出、雲海,更可觀瀑布、清泉。莫干山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明清之際,曾有「水鄉佛國」的說法。清末民初興建的數百幢別墅,掩映在竹林綠蔭之中,非常清幽,被稱為「世界建築博物館」。

  莫干山周圍景點豐富,包括下渚湖濕地,新市古鎮,覺海寺等。

  莫干山山名,來自幹將、莫邪二人鑄劍於此的古代傳說。早在春秋末期,群雄爭霸,吳王欲爭盟主,得知吳越邊疆有幹將、莫邪夫婦,是鑄劍神手,限令三月之內,鑄成蓋世寶劍來獻。幹將、莫邪采山間之銅精,鑄劍于山中。時冶爐不沸,妻子莫邪剪指甲、斷頭髮,發黃士拌揉,作為人狀,投之爐中。(一說燒旺了爐火,鐵石不見溶化,莫邪聽說必須有個女子身殉爐神才能成功,於是縱身跳進爐火。)爐騰紅焰煅錘成雌雄寶劍。雌號莫邪,雄稱幹將,合則為一,分則為二,蘸山泉,磨山石,劍鋒利倍常。時莫邪有孕,夫妻倆知吳王奸凶,莫邪留雄劍于山中,幹將往獻雌劍。吳王問此劍有何奇妙,幹將說:「妙在剛能斬金削玉,柔可拂鐘無聲。論鋒利,吹毛斷髮,說誅戮,血不見痕。」試之果然。吳王為使天下無此第二劍,殺幹將。十六年後,莫邪、幹將之子莫干成人。莫邪詳告家史。莫干問寶劍何在。莫邪道:「日日空中懸,夜夜澗邊眠。竹青是我 鞘,黃金遮霜妍。」莫干機敏,在竹林中黃槿(金)樹洞孔內得到幹將雄劍。於是別母親,持劍赴吳國京城,欲刺殺吳王。途遇幹將好友之光老人。老人說:吳王禁衛如林,謀刺難成。若能借得莫干二寶,老人定能謀取吳王之頭。莫干問中哪二寶?老人說:「幹將之劍,莫干之頭。」莫干即以劍自割其頭,一手獻劍,一手獻頭。之光老人至吳宮階下,言獻「稀世之寶」。吳王召見,之光以油鼎煮莫幹頭,頭歌唱,之光邀吳王近看。吳王至,之光拔劍斬吳王之首,兩頭相搏於油鼎中。王頭奸凶,之光亦自殺其頭,兩頭共斗王頭,得勝。時二劍化作兩巨龍騰空而飛。後人為紀念莫邪、幹將,將其鑄劍、磨劍處叫劍池,將劍池所在之山名為莫干山。

  這個神話傳說,說明莫干山歷史悠久。莫干山隸於武康,而武康「昔在夏為防風,在周為吳越,在七國為春申封屬之菰城。」漢朝吳王濞,就在這裡的銅官山煉銅鑄錢。至今銅山寺、銅官廟、銅官橋等名稱還留在山南鄉村裡。塔山發現的殘磚證明,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塔山建塔;翌年又在銅山建寺。可見其民富物阜之一斑。地靈人傑,莫干山歷史上出現過的名人,不勝枚舉。

  近幾年來,為適應旅遊和避暑,休養的需要,又興建了公路和不少旅館、餐廳、休養所,加強了園林建築和修飾。莫干山日新月異,變得更加清新美麗了。

  泰岱雄,華山險,嵩山峻,黃山雅,峨嵋秀,雁盪奇,名山各有特色。被譽為「清涼世界、翠綠仙境」的莫干山、與廬山、北戴河、雞公山並稱為中國四大避暑 勝地;而在地理位置上又靠近寧、滬、杭經濟文化昌盛之區域,交通便利,得天獨厚。

  在全國名山中,莫干山的綠化程度名列前茅。蔭山周圍的毛竹不但茂密,而且特別粗大,高可三四丈,圍沿10寸以上。「毛竹王」的胸徑竟有14.8寸,四季常綠的毛竹,每一株都是一柄翠綠清涼的巨傘。毛竹之外,尚有淡竹、花竹、紅殼竹、孵雞竹、木竹、苦竹、箬竹、紫竹、鳳尾竹、象牙竹、烏筋竹、早元竹、桃枝竹、孝順竹等等,說莫干山是個百竹陳列館,也可當之無愧。除了竹,品種繁多的樹木,如松、柏、杉、香樟、苦梓、銀杏、冬青、石楠、木筆、楓、桐、檀、櫟等處處可見。其中尤其珍貴的樹種是冷杉。至於芸芸灌木叢,攀緣植物和千態萬狀的花花草草,也紛列雜陳。這樣,喬木、灌木、常綠、落葉、闊葉、針葉,高高低低,造成了名副其實的「翠綠仙境」。

  莫干山素以竹、雲、泉「三勝」和清、靜、綠、涼「四優」而馳名中外。

  「竹」,是莫干山「三勝」之冠,以其品種之多、品位之高、覆蓋面積之大列於全國之首、世界之最。走近莫干山,只見修竹滿山、綠蔭環徑,風吹影舞、芳馨清逸,宛如置身綠幕之中。景區及外圍區有連片竹林127平方公里,有詩云:「竹徑數十里,供我半月看。」莫干山所獨有的「黃金嵌碧玉」、「碧玉嵌黃金」兩類珍貴竹種則以其獨特的花紋傾倒無數遊客。

  「雲」也極具特色莫干山上多雲霧,多風雨。年平均降水量達1640毫米,比寧、滬、杭都多。有時雷鳴腳底,雲起瓮中;有時日照明霞,虹跨峰巒;忽兒陣雲帶雨,傾盤潑瓢;忽兒雲開天晴,處處朗麗,瞬息千變,都以風云為轉移。陳毅形容莫干山雲霧有詩:「莫干好,大霧常彌天。時晴時雨渾難定,迷失樓台咫尺間。夜來喜睡酣。莫干好,雨後看堆雲。片片層層鋪白絮,有天無地剩空靈。數峰長短亭。」 令人有「遺世而獨立」之感。

  「泉」也是一勝,飛瀑流泉多達百餘道,可謂峰峰有水、步步皆泉。山中清泉橫溢,匯流成溪,形成了或纖細秀美、或奔騰壯觀的瀑布飛泉風景線。

  「綠」是「四優」之一,樹綠、竹綠、草綠、山綠,如綠色的海洋,滿目皆翠。全山綠化覆蓋率高達92%。

  「清」也是一大優點。若漫步於竹林或憩息於林蔭,或眺望於亭台,或夜坐於別墅,處處清新悅人、神舒膚爽。

  「涼」是避暑的主要條件,因莫干山地處一定高度,綠化覆蓋率高,且多流泉及儲水量大的修竹,因此夏季氣溫較低,七、八兩月平均溫度僅24.1度,早晚尤為涼爽,最宜避暑。

  「靜」,谷幽境絕,宛如世外桃源。走出久被噪音圍困的圈子,莫干山能給你一個靜謐的天地。

  莫干山雖以「清涼世界」而著稱於世,但實際其四季風景各有特色。春季和風陣陣,雲霧變幻,其時春筍破土而出,各類山花爭奇鬥豔,到處是生機勃勃,一派繁榮景象。入秋,則天宇澄朗,山明水佳,無處不桂香濃郁、楓林勝火、萬篁碧綠、秋意盎然。而冬季,則又是林寒澗肅,清靜無比,漫山瓊花飛舞,銀妝素裹,更是一番動人景象。

  1994年1月10日,莫干山以浙江省莫干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莫干山被評為浙江50個最優秀景區之一。

  交通

  杭州—莫干山:

  杭州到莫干山的班車直達,里程八十二公里,行車約二小時。其中由武康至山頂一段(即武莫公路)長三十四公里,水泥或瀝青路面,頗寬闊,平均坡度為3.3%。

  從杭州到庾村(處於莫干山後山麓)的班車,里程六十公里,行車時間兩小時左右。庾村到莫干山頂有庾莫公路相通,但無班車。庾莫公路長六公里,坡度較武莫公路略陡,路線曲折。這是步行登山的恰當路線。遊客沿著略陡的盤山公路,邊攀登,邊遊覽,頗有游山之樂。由庾村直上,經天池,過涼亭,進入山頂「清涼世界」,約需一個多小時。

  上海—莫干山:

  從上海乘火車到杭州,再改乘汽車到莫干山。

  從上海老北站乘汽車經湖州到莫干山,里程二百三十九公里,行車時間約4-5小時。

  夏令時節上海有班車直達莫干山,也有各個旅行社、旅遊公司開設的到莫干山的旅遊專車。

  其他:

  104國道、宣杭鐵路依山而過,省道喬(喬司)莫(莫干山)線直達山頂。

  杭(杭州)寧(南京)高速公路正好路過山腳。

  此外,莫干山管理局備有大小各類旅遊車,可隨叫隨到!山上內部交通亦便利,全山飯店、景區間,均有車行道相通。小路系統完善,遍及各景點、各別墅間。

浙江天台山

  中國浙江省東部名山。東北-西南走向。西南連仙霞嶺,東北遙接舟山群島。為曹娥江與甬江的分水嶺。主峰華頂山在天台縣東北,海拔1098米公尺(3,602呎),由花崗岩構成。多懸岩、峭壁、瀑布,以石樑瀑布最有名。盛產杉木、柑橘、藥材。570年南朝梁佛教高僧智顗在此建寺,創立天台宗。605年隋煬帝敕建國清寺,清雍正年間重修,為中國保存完好的著名寺院之一。有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禪師(673~727)塔。

  隸屬於台州市天台縣,天台山的「台"字,繁體字本作「台」,其字音為tāi,與"台"灣之台本非同一個字。漢字簡化是導致現在全國有那麼多讓人眼花繚亂的「天台山」的原因所在。坐落於浙江省東中部的天台山,東連寧海、三門,西接磐安,南鄰仙居、臨海,北界新昌。是馳譽海內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綿亘浙江東海之濱,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頂對三辰,當牛女之分,上應台宿,故名天台",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濟公「活佛」的故鄉而聞名於世。 以「佛宗道源,山水靈秀」而著稱,且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

  天台山位於中國浙江省天台縣城北屬仙霞嶺分支,呈西南-東北走向,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主峰華頂山海拔1098米。名僧濟公的故鄉,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自然景觀有華頂、瓊台、赤城山等名山;仙人洞、吊船岩等怪岩;石樑飛瀑、水珠簾等瀑布。人文景觀有國清、華頂、塔頭等寺廟,以及古塔、碑刻等。天台山最著名的寺廟是建於隋代、重修於清雍正年間的國清寺,有殿宇14座、房屋600餘間,大殿中有明代鑄造的重13噸的銅鑄釋迦牟尼坐像。國清寺是保存較完整的著名寺院。天台山自古聞名,王羲之、顧愷之、李白、蘇東坡、陸遊、徐霞客等人都在此留下足跡。天台山的景點也各有特色,可概括為古、 清、奇、幽四個字。赤城棲霞、雙澗回瀾、華頂秀色、瓊台月夜等被稱為天台八景。

  天台山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又被列為「浙江省十大旅遊勝地」。風景區總面積達187.1平方公里,風景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勝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數來數去數不清」之說。天台山集諸山之美,其最大的特點是古、幽、青、奇。東晉文學家孫綽在《游天台山賦序》中描寫道:「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三上天台山,寫下二篇遊記,並將《游天台山日記》赫然標於《徐霞客遊記》篇首。清代著名學者潘耒在遊覽天台山後發出了浩嘆:「吾足跡半天下,所見名山嶽鎮多矣,大率山自為格,不能變換。掩眾美、羅諸長、出奇無窮、探索不盡者,其惟天台乎!……台山能有諸山之美,諸山不能盡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諸山可也,游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對天台山的自然景觀作了高度的評價。

  天台山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人文景觀悠久燦爛。這裡即有漢末高道葛玄煉丹的「仙山」桃溪,碧玉連環的「仙都」瓊台,道教「南宗」聖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又有佛教「五百羅漢道場」石樑方廣寺,隋代古剎國清寺,唐代詩僧寒山子隱居地寒石山,宋禪宗「五山十剎」之一萬年寺和全國重點寺院高明寺;還有那畫不盡的奇石、幽洞、飛瀑、清泉,說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異獸,因而獲得「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稱。

  「佛國仙山」還造就了無數神奇的傳說。千古流傳的漢朝劉晨、阮肇採藥遇仙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天台山是天然的植物園和動物園,奇草異木、珍禽異獸極多。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有被稱為「長生不老葯」的烏葯和「救命仙草」的鐵皮石斛。尤其是廣布千米高山的雲錦杜鵑,齡逾百年,古干如鐵,虯枝如鉤,枝繁葉茂。每年暮春,淡紅、嫩黃之花競相開放,花大而艷,一樹千葩,團花錦簇,望之似錦若霞。樹之古、面之廣、花之盛,全國少見,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觀。另外,還有大靈貓、 蘇門羚、雲豹等珍稀野生動物。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天台山的風景旅遊資源。

  天台山不但自然風光奇麗秀美,人文積澱深邃厚實,而且旅遊的區位條件也相當優越。往東有「蔣介石故居」所在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雪竇山,北有「越中勝境」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和新昌大佛城相接,南有溫州雁盪山,西有浙中金華雙龍洞,蘭溪諸葛村和東方好萊塢──東陽橫店影視城,可謂旅遊要衝、黃金地帶。現在,以天台山為中心,涵蓋浙東的二小時旅遊經濟圈正逐步趨於成熟,浙江旅遊界為此編有「天台居中,游遍浙東」的順口溜。

  天台是中國最早產茶地之一,實乃江南茶祖,韓日茶源。謝靈運從天台山帶去杭州的茶種更是成就了世界級名茶「西湖龍井」。天台山盛產優質高山茶葉——雲霧茶,還誕生了東方茶文化——中國茶道。天台山還盛產中藥材、有白朮、茯苓、石斛等名貴藥材1000餘種,其中「天台烏葯」品質獨特,是中醫的「長生不老葯」。 「石樑」牌高山蔬菜生長在千米高山,是無污染的綠色產品,已遠銷上海、山東、福建、江蘇及本省各城市,並出口到香港、澳門。

  1988年,天台山以其廣博、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又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

  天台交通狀況:

  外部交通

  從杭州、寧波走杭甬、上(虞)三(門)高速公路到天台山僅需2個小時,每天有多班豪華空調高速巴士往返。上海距天台389公里,從莘庄沿滬杭甬高速公路到沽渚進入上(虞)三(門)線高速公路直達天台縣城,通暢的話全程約4小時。從上海到天台途中共有三個服務區,加油非常方便。此外,天台山還與紹興(1.5小時)、台州(2小時)、溫州(4小時)等地流水發車

  內部交通

  去天台山各大景區均有大小公共汽車通達,不走回頭路。天台山進山門票10元,景區內步行遊覽。

  天台最佳旅遊時間:

  天台山是浙東南著名的避暑勝地,最佳旅遊時間為4-10月,其中7-8月去天台山既能欣賞天台山美麗的風光,又能躲避炎炎烈日。

  天台7月會有雨,雨天路滑,並且有大霧,不宜登山,雨後1、2個小時的山景最美,煙霧繚繞,有如仙境;冬天會下雪,華頂景區一般將封山,如果能在下雪前住宿在華頂景區,就能欣賞到別有的一番情趣。

  天台美食:

  遊覽了天台山美麗的風景之後,可到天台縣城去品嘗天台特色小吃,主要有餃餅筒、水晶蛋糕、豬肉麥餅、蛋清羊尾。其中餃餅筒是天台特有而最具特色的食品,每年清明,七月半,冬至和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包餃餅筒作為節日食品。近些年來也在立夏,中秋時吃。招待親友有吃餃餅筒的風習。餃餅筒吃起來又香又脆,既是充饑美味,又是下酒佳品,既可當點心,又能當正餐主食,其中最講究的稱「五虎擒羊」堪稱宴客上品,肉片、豬肝、蛋皮、魚肉、豆腐片等分別與金針、木耳、粉絲、筍絲、菜梗等。

  此外,到赤誠山腳下去嘗嘗農家菜,那些普通的菜肴也會讓你大快朵頤,百吃不厭。

  天台購物:

  與大都市相比,天台的商業雖然尚欠發達,但天台山清水秀,資源豐富,傳統特產有茶葉、柑桔、牛肉、黃花菜、青梅等;著名藥材有三七、天麻、白朮;工藝品有草編、竹編、繡衣。歷來為人稱道,名揚中外。

  天台山山高霧多,盛產優質綠荼,其中華頂霧茶以「色澤潤綠,水色清澈,質香味濃」被認為是我國綠茶中的珍品。尤其是剛摘下的新茶,泡一杯茶,三五好友絕對可以在山中痛快地聊上一個下午。

  天台住宿:

  一般到天台旅遊最好是住在風景區內,儘管那裡的住宿價格要比城區貴些,但可以省卻來回奔波之累,還節省了時間。

  目前,天台最好的賓館是:天台賓館(亦稱國清賓館)和赤城賓館。天台賓館坐落於著名國家風景名勝區天台山國清景區內,是天台唯一的一家四星級標準的涉外旅遊賓館。赤城賓館坐落於著名國家風景名勝區天台山赤城景區內,系一家按三星級標準承建的旅遊涉外飯店,現直接隸屬於台州天台山風景旅遊區管委會。

浙江雁盪山(東南西北中)

雁盪山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300公里,距溫州70公里。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素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總面積450平方公里,500 多個景點分布於8個景區,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飛瀑流泉稱勝。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三個景區被稱為「雁盪三絕」。特別是靈峰夜景,靈岩飛渡堪稱中國一絕。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盪,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盪。

  雁盪山系綿延數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西雁盪山(澤雅)、東雁盪山(洞頭半屏山),通常所說的雁盪山風景區主要是指樂清市境內的北雁盪山。由於處在古火山頻繁活動的地帶,山體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稱得上是一個造型地貌博物館。雁盪山造型地貌,也對科學家產生了強烈的啟智作用,如北宋科學家沈括游雁盪山後得出了流水對地形侵蝕作用的學說,這比歐洲學術界關於侵蝕學說的提出早600多年。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雁盪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破火山。它的科學價值具有世界突出的普遍的意義。清人施元孚游寢雁盪山十年後提出「游山說」,說的是中國古代遊覽山水活動中回歸自然,與大自然精神往來的精神文化活動的經驗總結,這與清末學者魏源提出的「游山學」是一致的,也是值得總結的山水文化遺產。

【北雁盪山】

  北雁盪山位於樂清市境內東北部,萬山重疊,群峰爭雄,懸嶂蔽日,飛瀑凌空,是全國十大名山之一,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榮獲"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目前,正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北雁盪山,群峰崢嶸、怪石嶙峋、洞壁幽深、泉瀑雄奇、梵宇壯觀、古木參天,自古就有「寰中絕勝」之譽。雁盪勝景可分為靈峰、靈岩、大龍湫、顯聖門、雁湖5 個景區,景點多達380 余處,計有102 峰、64 岩、26 石、46 洞、14 嶂、18 瀑、28 潭、13 坑、13 嶺、10 泉、2 水、8 門、4 闕、7 溪1 澗、8 橋2 湖、5 尖2 峽等,其中尤以峰、洞、瀑、石取勝。雁盪奇峰林立,較為著名的有卓筆峰、獨秀峰、玉女峰、雙鸞峰、金雞峰、雙筍峰、展旗峰、巨柱峰、剪刀峰等。這些奇峰或擬獸或擬物,形狀栩栩如生。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去觀賞,則有一峰多態之神妙。例如被稱為「雁盪三絕」中的靈峰,從靈峰寺左側看時,只見一山劈為兩峰,兩峰宛如雙手合掌;當夜幕降臨時觀望,此峰酷似一對緊緊相偎,情話切切的伴侶,在朦朧月色的襯托下觀望,卻幻化為一對豐滿的乳房;再變換一個角度仰視,又好似一隻斂翅的雄鷹。所以靈峰又有合掌峰、夫妻峰、雙乳峰和雄鷹峰之稱。

  雁盪46 洞中,以觀音洞最高、天窗洞最險、仙人洞最大、仙姑洞最奇。觀音洞嵌於合掌峰中,最早為唐代高僧善牧的居所。洞高100 米,寬深各40 余米,洞內佛樓倚岩而建,高達9 層。入洞口處為天王殿,內塑四大金剛,殿後有377 級石磴,直達頂屋。頂屋為觀音殿,其餘為僧舍。從第8 層樓左壁往洞口看,可見一尊一丁點兒大的觀音佛像端坐在蓮台上,此謂「一指觀音」。從洞頂往外望,天空僅留一線,人稱「一線天」。洞內尚有洗心,漱玉諸泉,最頂層的大殿旁還有一處洗心池,水質清淳甘洌。

  雁盪瀑布以大龍湫、散水岩、西大瀑、梅雨瀑、三折瀑等最負盛名。這布終年奔瀉不息,隨著季節、晴雨、風力的變化,形態各異。有的如匹練橫空,銀河倒掛;有的似珠簾成串,煙雨霏霏;有的凌空飄灑,因風作態,號稱「天下第一瀑」的大龍湫瀑布位於馬鞍嶺西3 公里處,水從連雲嶂下來,高約190 米。徐霞客曾在遊記中寫道,每當大雨剛過,「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雨水少時,瀑布從半空中飄忽而下,不到幾丈,猶如煙霧。微風吹來,隨風飄轉,落入潭中,忽成圓圈,忽成曲線,其狀恰似游龍戲水。清代袁枚在《大龍湫》詩中曰:「龍湫之勢高絕天,一線瀑走兜羅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至千丈,水雲煙霧難分焉。」此詩寫出了大龍湫瀑布高懸的氣勢。雁盪山屹立於東海之濱,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是遊覽勝地,也是休養佳處。雁盪山土產豐富,毛峰茶、石斛、香魚、雪梨、觀音竹是久負盛名的「雁盪五珍」,遊人來此賞美景、品名茶、嘗佳肴,可一飽眼福、口福,樂趣無窮。

【南雁盪山】

  南雁盪山,簡稱南雁,位於平陽縣西部,距溫州市區87公里,屬國家級雁盪山風景名勝區南雁盪山景區。主峰明王峰,海拔1077.7米,山頂有泥塘沼澤,秋科時節有大雁在此棲息,且與北雁盪山遙望相對,故名南雁盪。

  南雁盪的開發實較早於北雁盪,五代時高僧願齊就率門徒三百在此開發。南雁景區面積97.68平方公里,群巒疊翠,怪石崢嶸,飛瀑溪潭,幽洞石塹,景色無比瑰麗。共有67峰、28岩、24洞、13潭、8潭、9石,向稱"浙南第一勝景"。有東西洞、順溪、疇溪、石城、東嶼等景區,其中東西洞景區景點最為密集,景色雄奇,蔚為壯觀。在半平方公里範圍內,有始建於宋代儒教會文書院、仙姑洞道觀和唐代的觀音洞寺院,三教薈萃,國內罕見。

  東洞 洞高10米,寬5.6米,深100餘米。洞口丹崖翠壁,巍然挺立,人稱"五色屏風",亦叫"石天門"。在東北洞壁上方,有一筆直如柱,高40多米的華表峰。下面有一石樑橫空,呈半圓形門,酷似古牌樓,上刻"東天門",入內便是"會文書院"。

  會文書院 原是北宋時陳經正、陳經邦兄弟讀書之處,後來朱熹曾率弟子多人在此講學。清光緒重建。晚清著名學者孫衣言為此題聯:"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至今尚存。

  書院右側山上懸崖下,便是南雁著名的觀音洞。洞高21米,寬45米,有古剎依洞而建,別具風格。四周峰巒疊翠,怪古嶙峋,有普陀峰、蝙蝠峰、卓筆峰等景點。右側"一線天"由大懸崖凌空夾峙而成,高百餘米,中間空隙僅一米,登160級石階方可抵達絕頂。

  西洞又稱"仙姑洞"。相傳南宋時,鬧村朱氏,名嬋媛,十六歲時出家為道姑,遁居此石洞"辟穀二十年",常採藥為人治病,下藥立愈,後不知去向,人們在洞口建道院以紀念。洞高18米,寬44米,深29米,建有七間三層樓閣,屋宇大部與洞連接。洞內有十八進士洞、連環洞等。洞外有珍珠泉、石斧岩、玉液池、怡心院、三台道院、朝天鯉等景點。在洞前眺望,十二峰錯落有致,各以形賦名:有蝙蝠峰、文筆峰、玉女峰、老人峰、三台峰、會仙峰、美女梳妝等。

【中雁盪山】

  中雁盪山原名白石山,樂清市西南10公里,距溫州市區20公里。轄玉甑、西漈、三湖、東漈、鳳凰山、楊八洞、劉公谷等七大景區,總面積93.44平方公里景點300餘處,境內以峰雄嶂險、飛瀑流泉、洞幽寺古、湖光山色、潭碧林 翠著稱。歷代文人雅士慕名而來, 留下大量珍貴的墨跡,為山色增添光彩,南朝謝靈運詩云:「千傾帶遠堤,萬里瀉長汀」,宋朝王十朋也寫道:「十里湖山翠黛橫兩溪寒玉斗琮琤」。這些都是對中雁盪山的稱讚。

  中雁盪最為著名的當屬是西祭和玉甑景區。行程若從溫州出發,可先到樂清白石,然後沿山而行至石門。西祭的地貌似北雁盪山,有21勝景。全山峰蠻陡峭,洞谷深邃,溪碧泉清,景奇石怪,兼有雄奇和清幽之長。玉甑峰,海拔高500多米,峰下有玉虹洞,譽為「天下第二十一洞天」,洞內有玉屏禪寺,雕樑畫棟,古意盎然。與玉虹洞隔峭壁相望有白龍洞,洞內也有樓。這中雁盪洞洞想套,趣味橫生。

  中雁的名氣雖不及北雁盪,但不少溫州的名人也頗為青睞。如南宋王十朋《登白石山》,有過「十里湖山翠黛橫,兩溪寒玉斗琮 。路從飛鳥頭上過,人在白雲深處行」描述。葉適「白石凈慧院經葳記」則讚美說:「樂清之山,東則雁盪,西則白石, 行至上水,陸見巨石冠於崖首,勢甚壯偉,去之尚數十里外,險絕有奇致。其山麓漫平,深泉衍流,多香草大木,陸地 美」。近年中雁盪山的人氣指數開始攀升。

  中雁盪遊山玩水,有三種選擇,一是沿大路看水;二是傍水而行,路途較為艱險,但奇景比比皆是;三是上沿路蛇行,下山順溪而下,可兼得山之樂`水之樂。這裡的水極清,樹綠得濃釅。中雁山窮水盡處常有一泓清泉相迎,峽谷幽 ,雜花生樹,清潭照人,別有洞天。

【東雁盪山】

  東雁盪山又稱半屏山景區。民謠日:「並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台灣,一半在大陸」,大陸半屏即為此。景區面積0.95平方公里,東部沿岸斷崖峭壁,猶如刀削斧劈,山成半片,直立千仞。連綿數千米的絕壁依次展開惟妙惟肖的迎風屏、赤象屏、孔雀屏、鼓浪屏等巨幅岩雕畫屏,是目前發現的全國最長最大的海上天然岩雕,被譽為"神州海上第一屏"、"海上天然岩雕長廊"。景區還建有「海上岩礁園」,聽濤觀礁,海上攀岩,堪稱奇絕。

  半屏山猶如屏障橫斷大海,威鎮巨瀾,怒截狂濤,氣勢雄偉,險峻壯觀,半屏山景區的主要景點也在東南面的斷崖峭壁上。「黑龍騰海」便是其奇觀之一,一條長約百米的黑玄岩地質帶夾在大片黃石崖中,其勢左高右低,黑岩一端長出雙角,形似龍頭,遠遠望去猶如一條黑龍將要撲向大海。

  盼歸亭是一座建立在半屏山上的石亭,因漁人皆在此等待歸航的親人而得名。單體海拔57.5米,坐西朝東,是個六邊形的停滯,有六根長3米、直徑0.05米的的石柱構成,亭內可以觀賞海島景色。

  從洞頭碼頭乘船10分鐘,登山4000米即可到達,周邊可繞山觀半屏山,與仙疊岩、竹嶼景區、大瞿島景區隔海想望,旅遊環境很好。

【西雁盪山】

  稱澤雅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溫州市甌海區澤雅境內,相距市區35公里,景區總面積128.6平方公里。區內景觀以群瀑、碧潭、幽峽、奇岩為特色,融樸野的山村風情為一體,有金坑峽、七瀑澗、高山角、珠岩、西山、龍溪、崎雲、五鳳八大景區,230多處名勝景點。此地原名「寨下」,澤雅是「寨下」溫州話的譯音,西雁附近還有一個澤雅水庫。一到西雁,你就會被迎賓瀑的美景所折服。這裡一派峽谷飛瀑風光,九龍瀑三折瀑布連成一幅百餘米高的水幕,勢如九龍噴水;鱷魚潭嵌在石壁之中,水清見底;珠岩直徑為23米,人稱「天下第一珠」。搖擺岩一推則動,雷響岩一動則響,漆樹、桂花、楓樹等七種古樹七形七色同寄一樹。

  澤雅的水碓很有名,共有270多座,它藉助地勢,利用水源,有二連碓、三連碓,最典型的是景區門口石橋村的南斗四連碓。「老大」排水給「老二」用,「老三」排水給「老四」用,是一水多用的典範。排水時皆成小瀑布,是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體現。

  金坑峽景區是澤雅的主要景區之一,位於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距市區35公里,總面積3.19平方公里。境內山清水秀,林郁竹翠,峰險洞幽,岩怪石奇,瀑美潭碧,素有「浙南大峽谷」、「溫州第一峽」美譽。

  金坑峽內一溪九瀑,形態各異:有半嶺飛瀑、金坑銀瀑、珠綾瀑、龍鬚瀑等,一瀑勝過一瀑,瀑瀑引人入勝。峽內奇峰怪石,移步換形:有老鷹岩、金雞石、天柱峰、五指峰、蠟燭門、金蟾望月、獅子飲水、悟空臉譜、老翁聽瀑、大小天門等,鬼斧神工,嘆為觀止。此外,還有通天洞、穿山洞、盤絲洞、峽谷天池、雄獅舞球和千年紅豆杉群落等眾多景點。

  景區內人文景觀得天獨厚,保持著南宋通往京城的驛道古棧、古代原始造紙作坊、三個原始古村落以及古橋粱、古廟宇等眾多景觀。還有仙女浴池、七姐妹樹、仙女更衣洞、岩太師洞等優美的傳說。

  景區內新開發了「農家樂」參與性休閑活動,有舂米、磨麥、做豆腐、搗年糕、貼春聯、農家耕作、原始造紙、碧潭泛舟、溪邊垂釣、混水摸魚、峭壁攀岩等10多個趣味盎然的項目,並設有「山鄉器具博物館」,是體味農家生活,領略民俗風情的勝境。

【交通指南】

  飛機

   雁盪山南距溫州市龍灣區的永強機場80公里(一級公路),車程不到2小時,包車前往約需250-300元;北距台州市路橋區的黃岩機場僅60公里(高速公路),車程不到1小時,包車前往約需200元。從黃岩飛往各地的票價比溫州要便宜一些。

  台州黃岩機場每天12:50飛往廣州,公布價980元,每天19:15飛往上海浦東,公布價430元。每周一、三、五、日10:20飛往北京,公布價1350元,此外,還有飛往成都(1357)、重慶(123567)、福州(37)、合肥(37)、昆明(246)、南昌(246)、深圳(1357)、太原(37)、武漢(123567)、廈門(37)、西安(37)的航班。

  火車

  溫州火車站對面的新汽車南站每天7:30、9:30、10:30、13:30、15:30有發往雁盪山的空調旅遊車,車資27元。如等不及旅遊班車,可也在溫州火車站乘33路公交車到安瀾亭碼頭輪渡到甌北,乘往大荊、台州方向的中巴,車資25元,2小時左右可達雁盪鎮(白溪),再轉乘景區公交車,前往雁盪山景區中心響嶺頭(10分鐘可達,車資2元)。

  汽車

  從寧波出發:全程220公里(高速公路80公里,一級公路140公里),約需4個小時,在104國道上的雁盪鎮(白溪)下車,車次極多。

  從杭州出發:雁盪山旅遊汽車站位於響嶺頭的雁盪賓館旁,每天7:00、14:00雁盪山和杭州汽車東站之間有直達高速巴士對開,全程350公里,基本上走高速公路,車程5小時,票價85元(含一頓快餐)。

  從上海出發 :上海到雁盪山,除乘火車到溫州中轉外,還可以直接乘長途汽車前往。上海芷新客運站(芷江西路249號)也有直達雁盪山的北方大巴,14:00發車,7個多小時可達,雁盪山返滬的車17:10開,票價淡季130元,旺季150元。另有一班上海發往樂清的卧鋪大巴,22:30由漢中路地鐵站旁的民立路233號長途客運站發車(盛金公司,電話021-63549000,票價130元),走高速,第二天凌晨4:00就到了雁盪山鎮(白溪)的104國道路口。

  內部交通

  公交車:旺季時到景區內各主要景點(「二靈一龍」)都有綠色小巴可達,滿10人即開,價格非常便宜,從最東端104國道雁盪鎮(白溪)路口到最西端的大龍湫,也只需6.5元。

  計程車:如果在淡季,遊人稀少,景區里的公交車就不按「票價表」的規定開的(因為票款還不夠司機付隧道費和停車費)。於是公交車也就演變成了計程車,這時你只能包車。不過80-100元就能包上一下午的車了(一個人可砍至60元)。包一整天是最少要200元。只要稍抓緊一點,一下午也足夠你暢遊「二靈一龍」了。

  其它:

   至於去於去「二靈一龍」以外的其他景區,路途遙遠,包車昂貴,一般遊客就很少涉足了。

  從寧波出發 :全程220公里(高速公路80公里,一級公路140公里),約需4個小時,在104國道上的雁盪鎮(白溪)下車,車次極多。

  從杭州出發:雁盪山旅遊汽車站位於響嶺頭的雁盪賓館旁,每天7:00、14:00雁盪山和杭州汽車東站之間有直達高速巴士對開,全程350公里,基本上走高速公路,車程5小時,票價85元(含一頓快餐)。

  從上海出發:上海到雁盪山,除乘火車到溫州中轉外,還可以直接乘長途汽車前往。上海芷新客運站(芷江西路249號)也有直達雁盪山的北方大巴,14:00發車,7個多小時可達,雁盪山返滬的車17:10開,票價淡季130元,旺季150元。另有一班上海發往樂清的卧鋪大巴,22:30由漢中路地鐵站旁的民立路233號長途客運站發車(盛金公司,電話021-63549000,票價130元),走高速,第二天凌晨4:00就到了雁盪山鎮(白溪)的104國道路口。

【旅遊提示】

  1、最佳旅遊時間

  春 夏 秋

  看瀑布,當然是在雨水豐盛的季節,五六月或八九月,挑個雨後晴朗的日子,看200米落差的大龍湫,確像一條巨龍從天而降,巍為壯觀。

  游靈岩時要安排好時間,莫錯過每天下午三點的飛渡表演,如果天氣好的話,表演時間在一小時之內。

  游靈峰一定要看夜景,這才是雁盪山的精靈所在。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山峰此時都披上神秘的盛裝,惟妙惟肖,再加上導遊給你天花亂墜地一吹,如入仙境一般。

  2、特色餐飲

  雁盪山八大名菜:雞末香魚、蟠龍戲珠、雁盪石蛙、土豆野味煲、美麗黃魚、蛤蜊豆腐湯、碧綠蝦仁、清真海蟹。在品嘗海鮮美味的同時,應注意身體,尤其是北方的遊客,切不可暴食。

  到雁盪山,還不得不品嘗一下它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許多遊客暢遊雁盪後都說:「觀山景、嘗小吃、品海鮮,其樂融融。」雁盪風味小吃講究色香味,只要觀其色、聞其香,頓使胃口大開,著名的有香螺、番薯粉絲湯、雁盪烙餅、米粉絲面、茴香五味豆腐乾、綠豆面等。

  3、特色活動

中雁盪山下的白石鎮,一年一度的農曆三月初十大會市,歷史久遠。史書最早記載見清道光《樂清縣誌》:「白石市,在九都,三月初十」。相傳早在宋末元初,集市就已形成。市日曆時一周,農曆三月初十為高峰期,規模宏大,萬商雲集,百業興隆。三月初十,在清明節前後,春耕來臨之際,歷來購買鋤、鐮、犁、耙等各式農具,簟、鐮籮、畚斗、等各種農家用具,是市日一大特色。集市中心場地「馬道灘」,過去是一片面積約50畝的沙石灘,灘內棚架攤位星羅棋布,交易的商品、農副產品、山地貨種類繁多。人們在市場上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必需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工業方面的產品和配件。現在,中心市場「馬道灘」已建成一幢幢居民樓和商品,集市貿易分散在集鎮各條街巷和空曠場地,見縫插針,擁擠不堪。據1988年不完全統計,僅三月初十1天,上市人數超20萬人次,參加交易商店攤鋪達1400餘家,僅專賣服裝、布料、針織品、鞋類的個體商販逾1600人,其他工業品、手工業品、土特產等有1000多個品種。商品成交額近1000萬元。客商除來自溫州各縣市外,還有從外省趕來參加

浙江江郎山

江郎山在江山城南25公里的江郎鄉。傳說是古時候三個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頂變成為三大巨石而形成,所以又叫江郎山。是國家級的著名旅遊風景區。三巨石拔地衝天而起,高360餘米。 形似石筍天柱,形狀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為:郎峰、亞峰、靈峰,人們叫「三爿石」。被中外遊客稱為「神州丹霞第一峰」。 郎峰峭壁上有明代理學家湛若水摩崕題刻「壁立萬仞」四字。 江郎山不僅聚岩、洞、雲、瀑於一山,集奇、險、陡、峻於三石,雄偉奇特,蔚為壯觀,且群山蒼莽,林木疊翠,窟隱龍潭,泉流虎跑,風光旖旎。每當雲霧瀰漫,煙嵐迷亂,霞光陸離,常凝天、山於一色,融雲峰於一體。無怪唐詩人白居易贊曰:「安得此身生羽翼,與君來往醉煙霞」。 大地理學家徐霞客三次游江山時都寫到江郎山。他把江郎山與雁盪山、黃山和鼎湖峰進行比較,極力地讚歎江郎山「奇」、「險」、「神」。江郎山的風景迷倒了許許多多的中外遊客。

素有「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之譽,擁有中國丹霞第一奇峰,全國一線天之最,天然造化的偉人峰,驚險陡峻的郎峰天游和千年古剎開明禪寺,千年學府江郎書院,全國最大的毛澤東手書體「江山如此多嬌」摩崖題刻,以及古道雄關仙霞嶺,歷史名鎮廿八都,神秘莫測的戴笠故居,碧波浩渺的月亮湖等自然景觀與人文古迹相輝映的景點景觀150餘處。 江郎山有三石峰,拔地如筍,摩雲插天,相傳為江氏兄弟三人登巔化石而成。 一線天被勘定為全國之最,郎峰天游被譽為浙江最佳景點。此外,霞客遊蹤、洞岩鐘鼓、石大門、仙居寺劍瀑、浮蓋山、景星山、峽里湖、須江瑤池、筆頭峰、海螺峰、郎峰仙道、石隙奇觀、天然國畫、丹霞赤壁、美食一條街、郎峰天橋、神女臨江、月亮湖、洞天壽星、開明禪寺諸景亦各盡其奇。

千百年來,眾多英傑名士為江朗山留下了大量的遊蹤遺墨,名勝古迹薈萃。 有飲譽東南的江朗書院,有堪稱八閩咽喉的仙霞關,有黃巢義軍開闢的仙霞書院、仙霞古道 ,有保留完整的廿八都明清古建築,有保持原始生產方式的宋代古瓷村。境內千年古剎,亭台樓閣、摩崖題刻、古塔碑林亦富有神韻。祝其岱、白居易、陸遊、朱熹、徐霞客、郁達夫等騷人墨客更為江郎山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江郎山交通便捷,特產豐富,住宿設施配套齊全,江郎山莊正以嶄新的面貌、全優的服務迎接四方來客。 如今,江郎山已成為「吃,住,行,游,購,娛」配套成龍,交通快速便捷的著名旅遊勝地,吸引無數遊人紛至沓來,獵奇探勝,領略江郎山雄奇偉岸的美麗風光。

2002年5月,浙江省江郎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浙江爛柯山

爛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橋山,位於衢州市東南10公里處,與全國重點大型化工企業衢州化學工業公司隔江相望。此山黛峰翠嶂,景極幽邃。是浙江省重點名勝風景區,被譽為「圍棋仙地」,位於石室村東,西臨烏溪江,海拔 164 米,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 2公里,群山盤迴,景色幽邃。遠眺爛柯主峰,如一座巨大的石橋,鬼斧神工蔚為奇觀。石樑下主洞高10米,東西寬30米,南北深20米,即晉虞喜《志林》曰:「信安山有石室」之謂。山明水秀,風景優美,道書中稱它為「青霞第八洞天」。

圍棋源於中國,相傳圍棋之根則在爛柯山。據北魏 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云:晉時有一叫王質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見二童子下圍棋,便坐於一旁觀看。一局未終,童子對他說,你的斧柄爛了。王質回到村裡才知已過了數十年。因此後人便把石室山稱為爛柯山,並把爛柯作為圍棋的別稱。至今爛柯一詞在國內外棋刊上仍屢見不鮮。日本高段棋手還常將「爛柯」兩字書於扇面, 用以饋贈親友。我國一些圍棋古典弈譜,還有不少根據爛柯而定書名。

爛柯山之所以馳譽中外,與她源遠流長的歷史密切相關。傳說炎黃時代、當時炎帝的雨師 赤松子與其小女兒少姜即在室石中修鍊。春秋時期被稱為室石山、空石山、空洞山,為姑篾國一大勝地。晉朝中期王質遇仙爛柯的故事天下廣為流傳,名聲遠播。北魏時期稱懸室坂,唐出稱為石橋山。元和初(約806年)此山始被稱作爛柯山。

爛柯山歷來為全國著名的遊覽勝地。漢代朱買臣;三國賀齊;晉代殷浩、毛琚虞喜;南朝謝靈運;唐代孟郊、白居易、劉禹錫、黃巢;宋王安石、蘇東坡、趙忭、朱熹、陸遊;元馬可波羅;明徐謂、徐霞客;清左宗棠、李漁、洪升;現代湯恩伯、郁達夫、吳晗、鄧拓、戴念慈以及羅哲文、葛洪升、周國富等名人曾來此留下足跡和許多詠爛柯山詩文。唐孟郊《爛柯山石橋》詩有「樵客返歸路,斧柯爛從風,唯余石橋在,猶自凌丹紅。」爛柯一典已盛傳棋界,成了圍棋的別稱。

爛柯山風景區

爛柯山風景名勝區地處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去室石鄉境內。此山雄峙烏溪江東岩,兀立黃壇口水電站東北,地理坐標北緯28°52′43″與東經118°55′30″之間,山體成橢圓形,東南——西北走向,面積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

爛柯山風景區,周約8公里,群山盤迴,石奇崖險。駐足山下遠遠望去。即見山巔一條石樑懸空而架,彷彿是依山鑿就的一座大石橋,猶如半天虹霞,蔚為奇觀。爛柯山原有八景:石樑、青霞洞、一線天、金井玉田、仙人棋、日遲亭、柯山塔、寶岩寺。此外,還有忠壯陵園、梅岩、赤松岩、集仙觀、崇文洞、樵隱岩等景點。

山門外圓形的池塘邊,長著兩棵雙人合抱的古樟,爛柯山既然自古得名,也就吸引了孟郊、陸遊、朱熹、徐渭等文人墨客,並留下了不少有名的詩篇。

走進爛柯山,很遠就可以看到一座雄偉奇特的石橋橫卧于山頂,這就是「青霞景華洞天」的天生橋, 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稱之為:「青霞第八洞天」。道教的「洞天福地」稱爛柯山為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王質先生隱處。」

石樑上有一縫隙,長30餘米,南寬北窄。高約0.5米--1米,深不到1米,窄處寸許,中間僅容一人匍匐可進,寬處一人貼地面爬行能通過。從洞底仰望,可見山外青天如線,故稱「一線天」。

石樑下的大洞,高60餘米,寬100米,南北深約20米,即是傳說中王質遇仙之處,橋拱東西橫向,南北中空,橋洞高12~13米,跨度約40米,寬約30米,西邊石壁上鐫刻著「爛柯山洞」四字,東邊石壁上刻有「天生石樑」四字。此外還有「天造地設「、「青霞第八洞天」、「碧漢長虹」等10餘處摩崖石刻。

石樑下洞里地面上近年刻有圍棋棋盤。棋盤之大堪稱天下第一。石洞南面的石崖上有一亭,始建於為明代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取元代楊明「洞天春遠日行遲」詩意,名為「日遲亭」。

石樑西坡有兩棵千年古松,有如兩條張牙舞爪的青龍,名曰「戰龍松」。山南麓桔紅色的圍牆當中是柯山石橋寺,原建於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重建。寺前有井,據傳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井飲馬。圍牆左邊的通仙門外,有明朝四川巡撫徐可求墓,墓旁的石人、石馬、石羊尚存。現存建築為後來重建。

爛柯風景已收入《中國名勝詞典》、《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辭源》、《辭海》、《宗教詞典》等名典,名聲遠播海外。為此,爛柯山風景區為進一步提高景區檔次,根據爛柯山風景區2平方公里詳細規劃要求,已於98年7月著手西大門──赤松仙蹤工程建設。整個工程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計劃總投資1210萬元。建設內容為:管理用房、西大門、商業街、水景工程、一枝春、停車場、廣場、小木屋、水池曲橋、山門、金銀台、桃花塢觀花台、靖室、仙客來、聚仙樓、日月朝真、過仙亭、赤松門等,以此豐富景區內涵。

浙江九龍山

九龍山,位於浙江省景寧縣九龍鄉境內。那裡不僅自然景色秀麗,生態環境保護了良好,而且景區內火山活動遺迹眾多,在穹狀火山體中部酸性熔岩區,形成了雄偉壯麗的火山岩峰林地貌,石筍雄偉挺拔,石林千奇百怪,瀑布氣勢磅礴,是浙南自然景觀的一朵奇葩。

景區位於景寧畲族自治縣東北部的九龍鄉新四村,距縣城58公里。由石將軍、石觀音、石鍾峰三大景區組成,地質遺迹及景點分布在石蛋灣、周山、嶺里、沙坑、平盆一帶73.5平方公里範圍內,區內地勢陡峻,切割強烈。九龍灣火山岩是侏羅紀形成的,主體為九里坪組噴溢層狀流紋(斑)岩及球泡流狀流紋岩,局部為崩落相流紋質集塊角砬熔岩。景區內石將軍、仙女獻花、迎賓老翁、卧獅峰、石馬、石鍾峰、丹佛恐龍石蛋景觀十分稀奇,石將軍(羞女峰)與仙女獻花(小巫峽),二者共同組成陰陽谷。景區內奇峰、怪石、飛瀑、深潭、幽洞,千姿百態,自然而和諧。

九龍灣火山熔岩地貌是地質年代火山活動,後經歲月侵蝕風化而形成火山岩峰地貌。景區內火山活動遺迹,形成的火山岩峰林地貌,石筍、石林、峭壁,為江南一大自然景觀。

浙江金華山

道教名山勝地。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境內北部。為金華山、赤松山等山之合稱。山中層巒疊嶂,清泉潺流,洞穴四布,怪石林立,主峰海拔 1300 余米,面積約 2.5 平方公里。金華山又名長山、常山。山間雙龍、冰壺、朝真三洞合稱「金華洞」,為道教第三十六小洞天,名曰「金華洞元洞天」;赤松山傳為古仙人赤松子於此引牧羊少年皇初平修道成仙之地,故名。山上有金華觀、赤松亭、「五洞十景」等自然景觀及道教古迹。為浙江道教名山之一。

浙江仙都山

仙都山,古稱縉雲山,縉雲縣以山得名。《隋書·地理志》「括蒼有縉雲山。」貞觀元年(邱7),唐太宗按地理形勢,把全國分為十道,浙江屬江南道。縉雲山是江南道名山之一。唐(元和郡縣誌)「縉雲山,一名仙都,一曰縉雲,黃帝煉丹於此。」(一統志)「在縉雲縣東二十三里,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縉雲山。天寶七載有彩雲仙樂之異,敕改今名」。唐司馬承禎、杜光庭以為三十六小洞天第二十九,名玄都祈仙洞天。奇峰凡百有六。{太平寰宇記)引謝靈運《名山記》雲「孤石干雲,可高三百丈,黃帝煉丹於此。」又《郡國志》雲「縉雲有瀑布,日照如晴虹,風吹如細雨」即此;道光(縉雲縣誌》雲「又名朋峰山……山巔有石屋,世傳為洞天之門。」所謂朋峰山,當鼎湖峰、步虛山和仙都井高,而得名。宋文學家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岩洞》雲「其最號奇秀,莫如池之九華,歙之黃山,栝之仙都,溫之雁盪,夔之巫峽。」宋初李建中有詩云「岩岩仙都山,肅肅黃帝宮。巨石臨廣澤,千仞凌高穹。肇當融結初,全得造化功。深可蟠厚壤,峭疑截冥鴻。雲駢去路存,丹鼎遺迹空,抽潤草心碧,敷香蓮葉紅。升龍攀矯矯,飛風鳴邕邕。而我集仙署,嘗比瀛洲雄。星移婺女間,夙駕浙水東。列覺毛骨爽,坐如羽翼沖。萬事皆爽埃,一氣歸鴻蒙。遐哉上聖道,邈與元化同。金簡奠至誠,玉書銘代工。功成鮮冠劍,棲息期此中。」宋人吳說有詩云「佳住從來說鼎湖,茲游直欲到清都。參天五筍乾尋許,墜地金蓮十丈無。江觀便思眠一柱,海山今喜識方壺。直須買取鵝城絹,要圖滄州水墨圖。

湖南天子山

天子山因明初土家族領袖農民起義領袖向大坤自號「向王天子」,而得名。天子山東臨索溪峪,南接張家界,北依桑植縣,是武陵源區四大風景之一。它位於「金三角」的最高處,海拔最高1262.5米(崑崙峰),最低534米(獅蘭峪)。景區總面積67平方公里,環山遊覽線有45公里。年平均氣溫12攝氏度,年降雨量1800毫升,年無霜期240天,年冰凍期60到80天左右。 從天子山的地質地貌來看,除山頂上海拔幾百米以上有一層石灰岩和極少量的龜紋石以外,大部分景區景點都是石英石構成,屬沙岩峰林地貌,基本上與索溪峪,張家界相同,是三億八千萬年前由一片汪洋大海逐步沈下來的沉積岩(水成岩),後來,又由於複雜而漫長的成岩過程,才形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總厚度達五六百米的石英砂岩,形成了各種造型奇異的景觀。 天子山的風光,用一名話來概括,就是「原始風光自然美」。她的景觀、景點都是天造地設,全無人工雕琢痕迹。這裡不但有奇山秀水,還有淳樸的民情,奇特的民俗、獨具風味的民族食品正等待著各位遊客光臨。 難怪有人評價說:「誰人識得天子面,歸來不看天下山」,「不游天子山,枉到武陵源」。

天子山一帶,風光旖旎,景色秀美,景點眾多。該遊覽線風景相對集中,有「憑欄覽盡天上景」之稱。

天子山景點

神堂灣:神堂灣是一個神秘的天國,一座綠色的迷宮,至今無人問津。一個凹形深谷,四面是刀切般的絕壁,終日霧雨霏霏。向下層巒疊嶂,形成五級神堂,谷底深不可測,被稱作「神秘的天國」。傳說這裡是向王天子歸天的地方。據明代萬曆縣誌記載,「神堂灣原名神堂寨」,它活象一個偌大的圓缸,四周懸崖峭壁,大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之勢。去神堂灣,無路可進,僅有一條極為險惡的九級天梯可登,而每一級天梯僅僅能容一隻腳,當地群眾說:「上一級天梯丟一條魂!」盆底中央是一水潭,綠陰陰的,深不見底。灣內一年四季陰風嗖嗖,霧雨綿綿,煙雲繚繞,你站在盆沿上往下看一眼,渾身悚然。特別奇怪的是,無論何時,從灣內都隱約傳來一陣陣鳴鑼擊鼓、人喊馬嘶之聲,神堂灣里究竟有何奧秘,誰也無法回答。

空中田園:空中田園坐落在天子山莊右側經老虎口、情人路方向兩公里處的土家寨旁,海拔1000餘米。它的下面是萬丈深淵的幽空中田園谷,幽谷上有高達數百米的懸崖峭壁,峭壁上端是一塊有3公頃大的斜坡梯形良田。田園三方峰巒疊翠,林木參天,白雲繚繞,活像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畫。登上「空中田園」。清風拂袖,雲霧裹身,如臨仙境,使人有青峰鳴翠鳥,高山響流泉,身在田園裡,如上彩雲間」之感。

點將台:坐落在白霧繚繞的深谷里,怪石嶙峋彷彿數十人形,「皇帝」高居正中,前方「傳令官」正在宣讀聖旨,「左丞右相」弓身而立,「將士們」屏息靜聽。傳說向王天子曾在此閱兵點將。

賀龍公園:坐落在1200米的千層岩左側。公園內,屹立在「雲青岩」上的賀龍銅像與大自然連為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這是我國近百年塑造的最大的一尊銅像。

仙人橋:又稱天下第一橋,坐落在猴子坡上、天子峰下的王爺洞對面。橋屬自然形成,長26米,寬1.5米,厚一米多,高約六七十仙人橋米,飛架在兩岸懸崖絕壁之上,鬼斧神工,維妙維肖,古人云:「天地可掬,此真天造也」。仙人橋為紅砂岩結構,兩端生有高大的黃山松和杜鵑樹,濃蔭掩映,極其美麗。橋的東頭還有自然形成的石級,人可順石級而下,走上天橋,下視萬丈深淵,令人頭暈目眩,非健壯者不敢逾越,旅遊者無不讚歎,說它是「天下絕景」。

神兵聚會:從仙人橋去老屋場,但見深谷里密密麻麻羅列上百座石峰,活像一群威武雄壯的將士列隊聽令,相傳這是向王天子的神兵在聚會。神話雖不可靠,但石峰如此集中壯觀,在武陵源也屬罕見。我想引用一位美術大師的話:「豈有此理,莫名其妙,說也不信,到此方知」。不看神兵聚會,怎知石峰成林。

御筆峰:御筆峰」這是令攝影家與畫家們傾倒的最佳風景點之一,國內外30多家畫刊報紙曾展露過它的芳容。御筆峰她位於天子山天子閣西側的山谷中。站在觀景台向西南遠眺,但見山谷數十座錯落有致的秀峰突起,遙沖藍天,靠右的石峰像倒插的御筆,靠左的石峰似擱筆的「江山」。這石筆相傳是向王天子留下的,他當年興兵起義,提此筆批閱公函。御筆峰前的圓柱形石峰就是他的御書台。聽說台上還刻有向王留下的一幅筆力遒勁氣吞山河的對聯哩。

仙女散花:坐落於御筆峰斜對面。茫茫雲海翻滾,把無數畫峰翠崖變成了座座孤島,石峰俏立雲端,風驅白霧,態極妖嬈,漸露一少女的倩影。她頭插鮮花,胸脯隆起,懷抱一隻玲瓏的花籃,右手抓起滿把的鮮花向人間,滿月似的臉龐還掛著淡淡的微笑,岩頂灌木滴翠,山腳山腰野花如錦,每到春暮,天風吹,流雲飄,恍如仙女將鮮花撒向人間。這奇景就是飽人眼福的仙女散花。

大觀台:這就是大觀台,極目遠眺,千百座奇峰盡收眼底。專家測算出武陵源石峰有3103座,一如一位高超的雕塑大師,模擬宇宙大觀台萬物,無不形態逼真,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動。

步難行:這一狹長台地伸向東方,盡頭處台地斷裂成兩峰,裂縫深100米左右,兩峰間隔不到1米,分出石峰長約10米,寬約2米,乃一絕佳觀景台,但是,就這一步,膽大者如履平地,舉步之勞;膽小者戰戰兢兢,終不敢越雷池半步。懸崖與懸崖之間,僅一步之隔——或者說,生與死,只隔一步。不知各位敢不敢跨過這一步。

武士訓馬:看罷絕景「仙女獻花」,前行數十步,回眺右側曠谷,但見數十奇峰林立。中有一峰似駿馬昂首振鬃長嘶,側有一石似武士訓馬武士牽韁繩馴馬。相傳這是向王天子的坐騎與衛兵。山谷四周有不少神態各異的「武士」正在看熱鬧哩。松濤陣陣似馬嘶人吼。

將軍岩:將軍岩!民間傳說是向王天子的化身,看他身披金甲,肚腹微突,背手而立,那神采,那風韻,儼然一位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已故著名作家莫應豐寫詩讚道:「寂寞深山萬古幽,天工造化藝人羞,山中天子隨雲去,石上將軍伴歲留」滄桑無語,歲月無邊,長留天地間的是將軍風采!

天子峰:在茶盤塔的西南側,有一座海拔1200多米高 的山峰,這就是「天子峰」。天子峰,看上去活象一位偉人,他坐在那裡,天子峰身披鐵甲,右手握箭,濃眉隆起,兩眼怒視前方,似正要指揮千軍萬馬出征,大戰一場。這個形象就是人們傳說的向王天子,所以取名叫「天子峰」。

湖南索溪峪

索溪峪,是土家語音譯;這三個字按其意為:「so」一霧,「t」一大,「jeu」 一山莊,連起來就是「霧大的山莊」。索溪峪位於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東北部,總面積25400公頃,武陵源區人民政府駐地軍地坪在此景區中心。景區於 1982年2月設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面積3640公頃)。有公路分別與張家界市城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相通,並與慈利至長沙公路連接。景區內以軍地坪為中心,已開通至各小景區和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多條車行游道,全程54.3公里。興修了綠喁山莊—天子山、十里畫廊—卧龍嶺—西海、天台寶峰橋、鷹窩寨—寶峰湖遊船碼頭等高標準步行游道,總長9.4公里。景區呈盆地狀,四周高,中間低,山、丘、川並存,峰洞、湖俱備。峰秀、谷幽、水碧、洞奧為其景觀的主要特徵。現已開發小景區8個,即:西海、十里畫廊、水繞四門、百丈峽、寶峰湖、黃龍洞等。

索溪峪的景觀,以山水為依託。不僅山奇、水秀,而且橋險、洞幽。有十里畫廊、西海峰林、百丈峽、寶峰湖、黃龍洞、一線天等遊覽點200多個。

由於處於砂岩與石灰岩交接處和峰林地貌比較發育,索溪峪的山沒有張家界那麼峭峻,但卻也巍巍層列,站在索溪鎮或進入「十里畫廊」、「西海峰林」等觀景區,只見深溝幽谷中的石峰,一座簇擁著一座,綿延一、二十里,尤如一幅水墨長卷,煞是壯觀。山坳溪水旁,農舍散落,雞犬啼鳴,房頂的炊煙鳧鳧,屋旁亭亭修竹,使得這裡雄奇中透著清秀,幽深中帶著恬淡,粗獷中含著嬌媚,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索溪峪的水,也有另一番風韻,神堂灣潛流飛瀑,一瀉直下,轟如驚雷,翠若碧玉。素有「人間瑤池」美稱的高峽平湖寶峰湖,湖光瀲艷,波平如鏡。湖崖峰巒高聳,湖內群山倒映。還有無數汩汩小溪,一年四季,常流不息,淅瀝叮咚之聲,不絕於耳,信步漫遊,悠然自得,情趣盎然。

橋險,是索溪峪的一獨特景觀。索溪峪境內各種形狀的險橋很多,其中尤以百丈峽的交鋒橋和十里畫廊猢猴樂園西側仙女洞口處的自生橋為最有特色。據有關史料記載,交鋒橋建於宋代,全長約60餘米,只有一個獨拱,全用岩石堆砌而成,天衣無縫,獨具一格。自生橋又名仙女橋,橫跨於兩座高聳入雲的石峰之間。該橋全長約有26米左右,寬卻不足2米,厚也不過30至40公分。橋兩頭的岩石夾縫中,青松傲立,從橋上往下俯視,滿目岩壑深谷,令人不敢出足前行。關於這座橋的來歷,民間有如下的傳說:宋末農民起義領袖向大坤起義兵敗,被朝廷派兵追至絕崖之上,前無進路,後有追兵,正在危亡之急,忽有仙女飄然而來,拋出一白色綢帶化成一座石橋,幫助向王躲進了神堂灣,擺脫了官兵的追殺。自此,探險者莫不紛紛而至,一為察看當年向王天子留下的遺迹,二想親身體驗一下該橋的險峻。

索溪峪還是一個地下有不少溶洞的世界。據有關部門勘察,索溪峪共有大小溶洞59個,目前開放的有黃龍洞、駱駝洞、觀音洞、金雞洞、仙女洞、牛耳洞等。其中黃龍洞為中國大陸第二大長洞,總長20餘里,內有兩層水洞,兩層旱洞,分一個水庫,兩條陰河,兩處瀑布,四個深潭,十三個廳堂,數十座山峰,故有「洞中乾坤大,地下別有天」之稱,遊人至此,無不謂為奇觀。

索溪峪,因溪水狀如繩索而得名。這裡洞穴奇異,峽湖倚天,飛禽走獸多,植物種類全。景觀獨特,可以連片縱觀,也可以分園細覽,可謂景中有景,園外有園,如黃龍洞、寶峰湖等即是。

"雲梯百丈上天台,高峽平湖一鑒開。"波平如寶鏡的寶峰湖,位於索溪峪南邊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四周青山,一泓碧水,清可鑒人,安謐幽靜。在這裡泛舟漫遊,令人心曠神怡。有道是:"碧水染得群山綠,人面桃花映水紅。" 百丈峽,是索賠溪峪的又一景觀。古人曾作有《百丈峽》詩刻在岩壁之上,而今還依稀可辨。此外,索溪峪還有西海、十里畫廊、南天門、迴音壁、神堂灣、猴園、植物園等景點。都是觀光遊覽的好去處。怪不得江蘇才女蘇葉遊覽索溪峪風景以後,深情地留下了這樣的詩句:"相去千萬里,心隨月色歸。來生甘作石,嫁與索溪水。

 "十里畫廊位於索溪峪景區,是該景區內的旅遊精華,在這條長達十餘里的山谷兩側,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人行其間如在畫中。溝旁黛峰屏列,山上的岩石形成了200來尊似人似物、似鳥似獸的石景造型,其中「孔雀開屏」、「採藥老人」、「壽星迎賓」、「猛虎嘯天」等最為著名。里畫廊長約五公里,兩邊林木蔥蘢,野花飄香;奇峰異石,千姿百態,像一幅幅巨大的山水畫卷,並排懸掛在千仞絕壁之上,使秀美絕倫的自然奇觀觀溶進仙師畫工的水墨丹青之中。進入十里畫廊沿途有轉閣樓、壽星迎賓、採藥老人、兩面鍾等十個主景點。

轉閣樓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峰頂空心有「窗」,整個石峰遠看像一座多級寶塔,近看又似一座轉盤閣樓。由一條羊腸小道盤旋而上,可直達樓頂。轉樓低層岩石成一環形迴廊,人立石廊之中,秀巒依偎。石樓一側另有石室相附,闊容百人,與閣樓一主一仆,相映成趣。

入十里畫廊約30米,有一石峰恰如一老壽星迎面站立,五官輪廊分明,短頭髮長眉毛,眼睛深邃,笑容可掬。他左手高高揚起,似在招呼遠方遊客。壽星形神兼備,堪稱奇觀。

採藥老人又名老人岩,「壽星迎賓」不遠處有一高達百米的石峰側身而立,活象一位腰身佝樓老人,頭戴方巾,身著長衫,背著滿滿一簍草藥。背籠中斜生一玉捍光潔的雜樹,若葯鋤倒置。兩目炯炯逼視對山,若有所思,亦似含驚喜之狀,好象突然發現奇葯現世,好一位藥王「孫思邈」。老人岩是十里畫廊著名景觀之一。

自畫廊西向展望,有兩座由高到低、南北走向的山峰。遠望,儼然一隻頭高高昂起向天長嘯的猛虎。這就是十里畫廊有名景觀猛虎嘯天。錦鼠觀天它蟄盤於猛虎嘯天峰斜對面,其峰猶如一隻錦鼠。錦者,指一身翡翠。只見那鼠眼圓瞪,雙耳直豎,仰望藍天,久久凝視,乃至億萬年不改。

十里畫廊有兩尊貼身並立岩峰,左側一峰竣高而雄,右側一峰纖低而柔,酷似一對久別重逢的夫妻在傾訴衷腸。故名「夫妻岩」。仔細看去,丈夫滿臉笑容,親昵地凝視著妻子,嘴唇微張,笑嫣微露,似在對妻子竊竊溫語。那含笑斂容的妻子,身略前傾秀眉低垂,深情地依偎在丈夫懷裡。這一景觀同張家界的夫妻岩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十里畫廊盡頭。這裡怪石嶙峋,林木蔥籠,常有三五成群成百上千隻猴子在此會集,故稱猴子坡。遊人至此,或樹叢之中,或山間古道,常見群猴在懸崖絕壁上攀援嬉戲,有的盲目在藤蔓上攀跳,有的獨坐岩石抓耳搔腮。惹得遊人眉開眼笑,興味無窮。從南天門向對面望去,可見三座瘦削石峰,形如美女,亭亭玉立,故名「三女峰」。三女峰尤以第三峰奇妙,於石峰胸部有一直徑約1米乳眼,由孔中可窺山後天光,既像高懸在石壁上的明鏡,又像少女佩帶著一枚晶瑩透明的玉飾。

過南天門繼續登山約200注,有一岔道口,叫月亮埡,往右便是天子山石家檐景區,向右斜上則通天台。天台海拔1020米,有東西兩個觀景台。東台為一懸空巨石,四周雜樹叢生,古松倒掛,是觀日出的理想之所。西台俯視西海最妙,但見幽深莫測的峽谷中,千峰聳立,戴翠披綠,秀麗的景色盡覽眼底。 國內旅遊名山錄 四

本篇收錄:

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君山,韶山,衡山。

江西:廬山,石鐘山,雲居山,梅嶺,三清山,南磯山,龍虎山,麻姑山,井岡山,翠微峰,三百山,漢仙岩。

吉林:龍潭山,長白山,長白十六峰。

黑龍江:無

貴州:梵凈山。

四川:青城山,西嶺雪山,四姑娘山,鐵山,貢嘎山。

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張家界市境內,是1982年由國務院委託國家計委批准成立的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1992年12月因奇特的石英砂岩大峰林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2月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公園自然風光以峰稱奇、以谷顯幽、以林見秀。其間有奇峰3000多座,這些石峰如人如獸、如器如物,形象逼真,氣勢壯觀。峰間峽谷,溪流潺潺,濃蔭蔽日。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之美稱。公園不僅自然風光壯美絕倫,而且森林植物和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8%,是一座巨大的生物寶庫和天然氧吧,被稱為「自然博物館和天然植物園」。草木禽獸與奇山異水,同生共榮,形成完美的自然生態系統。

  公園屬於中亞熱帶氣候區,高山峽谷,茂密的森林,使公園形成了獨特的森林小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2.8℃,夏天平均最高氣溫16.8℃,冬天平均最低氣溫9.6℃,公園空氣清新,含負氧離子高,身臨其中,人體感覺特別舒適,是休閑避暑的理想之地。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旅遊景點

  張家界的砂岩峰林地貌是一種獨特的地貌形態和自然地理特徵,發育於泥盆系雲台觀組和黃家磴組,峰林集中分布區面積86平方公里。它是在特定的地質構造部位、特定的新構造運動和外力作用條件下形成的一種舉世罕見的獨特地貌。在園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達350米,個體形態有方山、台地、峰牆、峰叢、峰林、石門、天生橋及峽谷、嶂谷等。公園以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為核心、以岩溶地貌景觀為襯托,兼有成型地質剖面、特殊化石產地等大量地質遺迹,構成獨具特色的砂岩峰林地貌組合景觀。

  境內峰奇岩險,谷深澗幽,水秀林碧,雲繚霧繞。集雄、奇、幽、野、秀於一體,匯峰、谷、壑、林、水為一色。有已命名景點90多個,標準石板游道6條,總長42公里。森林公園向社會開放後,先後建成了黃石寨索道、百龍天梯等交通遊覽設施。從1991年起,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開始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吸引了大量遊客。峰林奇異,是張家界景觀的一大特點,包括:黃石寨之雄、金鞭溪之幽,袁家界之奇、腰子寨之險,琵琶溪之秀,砂刀溝之野等6個小景區遊覽線。

  

鷂子寨景區

  鷂子寨景區面積12平方公里,遊覽線路全長13.5公里,徒步旅行全程約需要5個小時,只遊覽寨頂遊覽線需要2:30小時,擁有精華景點近百個,她是湖南攝影家協會張家界創作基地的創作區,是國家級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歐美團隊和自助游者首選線路,山中建有可供遊人餐宿的小木屋,有為遊人提供服務的景區值班人員數名、值班點5個,有登臨鷂子寨,看遍張家界之說。

  又名竭功山。位於森林公園東南,距老磨灣5公里,因形似腰子(腎臟)而得名。海拔1050米。寨頂為一狹長嶺脊,長約1400多米,寬100米左右,是一座屹立雲天,西、北、東三面絕壁深達300餘米的扁狀觀景台,以奇險著稱。有天橋、層岩涌塔等主要景點。

  

留賓岩

  自老磨灣南行約500米,溪谷右邊斜坡上有上下兩處岩壁凹陷似屋,重疊似樓。下岩屋位於路邊,面積約50平方米,內鋪紅色石板,置石凳,可坐20餘人。入內如置身洞府,向外仰望,群峰環列,青天如圓盤;俯視則密林

  

滿谷

  溪石如牛似馬。左繞半固至上岩屋,岩屋長約30米,寬約10米。後壁陡峭,前面開闊,右側深谷靜幽。其間一瘦峰如柱,高約20米,峰頂一棵大松樹,風吹枝搖,颶颶有聲。

  

寶玉哭靈

  過留賓岩前行約百米,眺望南坡,綠叢中一座灰色石柱頂端擱一巨石似棺。前不遠處一石柱傾斜似人跪拜於地,衣衫拂地,痛不欲生,恰似賈寶玉痛哭林黛玉西歸。後千米外亂峰如樓、台、亭、閣掩映於林木之間,似賈府大觀園。

  

迴音谷

  位於上腰子寨山路的終端。谷兩側崖壁緊夾,高200餘米。於谷下呼叫,聲盪谷頂,清晰洪亮;於谷頂呼叫,音旋谷底,波及對山、東谷、西坡,聲如洪鐘,餘音回蕩。如上下齊吼,吃喝聲此起彼應,如陣鼓轟鳴,山搖地動。

  

花谷幽徑

  位於迴音谷東頭,系一條兩山相夾的山道,長約150米,寬約30米。仰望兩壁,灌木蔥籠,藤蔓懸掛。右坡上有株大珙桐,分生兩主幹,每逢仲夏,花開如鴿,風動似飛。而道邊多龍蝦花、蘭草花、金銀花,谷風徐吹,花香撲鼻。

  

天橋

  迴音谷南向千米處,有一面綠叢如幔橫掛天宇的斜坡,坡上部一孔呈半月形洞開,似橋拱,長約40米,高20餘米。拱上有一道約200米長的石樑有如橋面。此橋凌空飛架,兩端微翹,頂面寬4米,長滿青松灌木。登橋賞景,清風拂面,薄霧繞膝,碧天遼闊,橋下幽谷中七八座青峰如小樹靜立足下,遠望周邊,山巒奔踴,群峰翻騰。橋之西端凌空突出岩峰十幾米,似啄向天空的鷹嘴,鷹頭滿布常青灌木,如鷹毛茸茸。鷹顎頷為灰白色岩體。鷹之嘴尖上長一古松,飛出十多盤青枝。登鷹嘴撫松極目,山色盡覽。

  

岩涌塔

  位於腰子寨頂北沿,有數處懸崖凌空凸出如台。立台鳥瞰,深谷陡如切,深達300多米的谷內數十座石峰拔地而起,比肩而立;有如塔林。峰壁有的儲紅,有的灰白,均有節理橫斷,層次重疊。峰體直徑大者百米,小者數米,或高或低,參差錯落。有的上粗下細,有的下大上尖,有的渾圓平齊,陽光照射下均館輝閃爍。峰頂或老松一叢,蒼勁挺拔,或灌木一片,蒼翠簇擁。雨天雲霧如濤,峰頂懸浮。此景即清乾隆《永定縣誌》所記之「層岩涌塔」。

  

竭功廟舊址

  沿腰子寨頂東行,途中有一凹地,面積約 400平方米,密林覆蓋,野藤纏繞,露出幾堵石牆,即為明代竭功廟遺址。相傳此廟是為紀念土家族起義首領向大坤竭力建功而建。全盛時,廟有兩進一殿,面積250多平方米,木石結構,青瓦蓋頂。民國年間,焚於兵火。今牆內殘留石門、石柱、石墩、瓦片等。

  

蟒松

  腰子寨脊嶺東北端,有一塊灌林扶疏、戴草叢生的小台地,面積約100平方米,長有武陵松10餘株。其中一株胸徑約35厘米,自地面向上80厘米處彎曲東伸2米,再折回呈弧形北

  向下傾,繼而彎曲向上,高達10餘米。樹身斑駁如鱗,宛若蟋體昂首的巨蟒。

  

梭鏢岩

  自迴音谷東下黃蓮灣約50米,山還林中一細長峰,形如梭縹。頂端約5米長,錐體如矛頭;矛頭下細圓如長柄;圓尖相接處,有節理若箍,箍上小灌木叢生如纓。突兀聳立,直指蒼穹。從黃蓮灣沿陡山盤旋而下,左邊石峰簇擁,峰壁峰頂林木蒼鬱,梭鏢峰更顯挺拔。

  鷂子寨景區因有老鷹嘴似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和長年棲息著很多的鷂子而得名。位於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部位。該景區面積為12平方公里。是張家界核心景區內面積最大,線路最長,景點最多的遊覽區。景點名稱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命名、題寫。景區建設注重環保,健身和民族風情的結合,融生態文化與民俗風情的結合,旅遊專家和遊覽景區的業內人士均該稱「鷂子寨是探險、健身、休閑的最佳場所。」

  鷂子寨以險,奇、雄、野為特色,其「險讓您領略」無限風光在眾峰「膽顫心驚、有其回味無窮的驚險經歷,「凌空驚魂」等景點讓您感慨萬千,是人生旅途難以忘懷的亮點。「奇」更是讓您感嘆造物主的生氣和偉大,惟妙惟肖的「梭鏢峰」,能上能下的「天橋」等景點。給您走南闖北的增添新的閱歷和記載。「雄」的氣魄讓您飽嘗一覽眾山小豪邁,「萬筍爭春」, 「將軍閱兵」等景點,將您帶入了萬里江山盡收眼底的「居高臨下」的氣勢。「野」讓您遠離城市的喧囂,在清泉石上流,「山花爛漫」四季香,鳥語蟬鳴,猴戲水中魚徜徉。 「花香溪」、「萬花爭妍」等景點,給您沒的享樂,花的芬香,天簌的聲音。

  鷂子寨景區以自然生態給您以「身在何處」、「今夕是何年之感」。而提供給您的服務設施,讓您感受到土家建築的精華,獨有武陵山區風格設計各種建築小品的「魅力」。「鷂鷹堡」給您展示原始的土家先民的古樸, 「弈棋坪」的象棋正給您運籌帷幄的開局,「鷂鷹石」待時飛,「化石游道」感嘆滄海桑田的巨變,蘑菇游道實現您童年蹦蹦跳跳的樂趣,「軍樂路」回蕩著向前進的激情,「腳印」伴隨著您步步登高, 「喜」字路喜氣洋洋,木棧道承載著千年遺迹。

  鷂子寨景區為您舒適旅行,在有驚無險、處處舒暢的狀態下,開發了169個最佳觀景台,觀景台上共和國將軍悶「獨具將心」墨寶,蘊藏不同時代將軍的風采,濃縮著軍路旅文化的樂章。15公里游道,給不同的遊客以不同的感受, 30多處給你小憩、放鬆、觀景的設施,讓您或伴清風、或邀明月、或觀紅日,或看雲起霧靄,在 觀賞中不受驚擾,在品位中不感到煩惱。在遊覽中不感到有任何困難。特別是百應谷餐館,土家特色的建築隱在萬綠從中,是人居更是仙境,土家人飲食,讓您大開眼界,大飽口福。若攜友到此,捧茗而觀遠近群峰,執酒而品嘗土菜更別具一番情味。有緣在深山品奇味,其樂無窮。或醉於萬花叢中,或卧於青石板上,或伏於月光之下,快哉,爽歪。

  遠方的您,眼到不如身到,心動不如行動,不可想像的鷂子寨。等您悄悄而來,給您另一個天地、另一中享受、另一種收穫。

  

  

猴山樂園

  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通過對動物的有效保護,獼猴增加相當快,現有獼猴22群1000多隻。為了滿足遊客嬉猴之趣,於1992年在公園門票站附近特地開闢了獼猴的棲息地——猴山樂園,每天都有幾百隻獼猴聚集在這裡。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門票價格

  天子山索道(上行)50元、天子山索道(下行)42元;黃石寨索道(上行)48元、黃石寨索道(下行)38元;水繞四門觀光電梯(上行)53元、水繞四門觀光電梯(下行)43元;十里畫廊觀光小火車往返30元。

湖南君山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君山系洞庭湖中小島,位於岳陽市區西南方,水程12公里。總面積0.98平方公里.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隔湖相望。是一個山體呈橢圓形,兩旁高、中間低的小島。山上有大小峰72個。

  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洞庭君山,洞庭山,湖山等,即神仙洞府之意。君山四周環水,景色旖旎,流傳於此的神話典故眾多。傳說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來這裡,死後即為湘水女神,屈原稱之為「湘君」,故後人又把這座山叫「君山」。據《巴陵縣誌》記載:君山原有三十六亭、四十八廟、五井、四台等眾多名勝古迹,現已修復的有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傳書亭、朗吟亭、飛來鍾等古迹。新建的洞庭山莊,茶樓、酒店,玲瓏雅緻,別具一格。

  君山四面環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繚繞,土地肥沃,宜於竹類和茶樹生長。有羅漢竹、斑竹、方竹、實心竹、紫竹、龍竹、梅花竹、連理竹等多種。相傳斑竹上的點點斑痕乃舜帝二妃攀竹痛哭時遺留下來的。島上所產的特色綠茶——君山銀針可謂馳名海內外君山銀針茶,唐時就定為貢品,專供帝王飲用。1956年萊比錫世界博覽會上,「君山銀針」被譽為「金鑲玉」,獲金質獎章,現為我國名茶之一。君山上的珍貴小動物-金龜,不僅可供觀賞,亦是藥用良材。

  君山有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歷代遷客騷人在此留下許多名篇佳作。如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李白有「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君山自古至今名貫中外,覽岳陽樓之華麗,沐洞庭湖之輝光,吞巫山雲雨,集衡岳霓裳,隱隱雲間洞府,巍巍水上天堂,八百里風光旖旎,幾千年古迹昭彰,真是「蓬萊宮在水中央」、「丹青畫出是君山」。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唐代詩人孟浩然的這聯名句使岳陽在1000多年前就名聞華夏了。煙波浩森的八百里洞庭,滔滔東去的萬里長江,把岳陽城拱衛得形勢壯闊、風景迷人。那名聞天下,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岳陽樓,更是岳陽古城的一顆璀璨明珠,是歷代名人訪尋登臨的勝地。

  在南洞庭湖中,有一處四面環水的山,與岳陽樓隔水相望,這就是歷代文人騷客喜歡歌詠的君山。一望無際的湖水之中有這麼一處青山,本來就顯得清幽神秘,何況這裡還留下了那麼多的神話傳說。娥皇女英殉夫、秦皇封山、漢武射較、柳毅傳書等,君山簡直成了一個神話世界。這些神話都已流傳許久,給君山和岳陽帶來了許多神奇和浪漫。

  君山東麓中部山坳里有一口井,石井欄上刻有「柳毅井」。看到這裡就會想起唐代文人李朝威寫的著名傳奇《柳毅傳》。這篇傳奇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說有一個書生名叫柳毅,他落第還鄉的路上經過陝西徑河北岸。在那裡,他遇上了一個牧羊女,那女子衣服破舊、神情凄楚。柳毅問那女子為何哀傷。那女子說:她本是洞庭龍王的愛女,嫁給涇河龍王之子,夫婿為婢女所惑,經常打罵侮辱。她把事情告訴公婆,公婆反而責罵她,罰她做苦工。涇陽與洞庭相去幾千里,想請柳毅代為傳送一封家書。柳毅非常同情牧羊女的處境,就問清了聯絡的方法,然後帶著牧羊女交託的信回南方去了。

  回鄉以後,柳毅立即來到洞庭湖,按照龍女教他的方法進了龍宮,把龍女的信交給了洞庭龍王。龍王讀信以後非常悲傷。他一面熱情款待柳毅,感謝他仗義傳書;一面派人把信送進內宮傳閱。誰知這封信使龍王的內眷傷心痛哭,驚動了龍王的弟弟錢塘君。錢塘君性子剛烈,聽到這事以後怒不可遏,化成一條赤色巨龍飛去陝西,把涇河龍王的兒子殺死,把龍女接回了洞庭湖。洞庭龍宮一片歡騰,盛宴感謝柳毅。錢塘君心直口快,向柳毅提親,希望他娶龍女為妻,永結姻親。柳毅先是謝絕了,怕驚擾了龍女,後來看到龍女的美貌又有些後悔。但也沒再改口,帶了龍王送的許多珍寶出了洞庭湖回家去了。

  柳毅回鄉以後,賣掉了一些龍王送給他的珍寶,頓時成了巨富。娶了幾個妻子都不幸夭亡。不久,他又娶了一個姓盧的女子。結婚那天,回到洞房仔細審看,覺得盧氏女子與龍女非常相似。一說話,才知道真是龍女,因思念柳毅,假託盧氏結親。柳毅非常高興,與龍女從此恩恩愛愛,過著幸福逍遙的生活。

湖南韶山

  韶山是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故鄉,全國著名革命紀念地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湖南省轄縣級市,位於東經112.5 北緯 27.9 2003年全市總人口10萬,面積210.38平方公里。

  韶山位於湖南省中部,面積210平方公里,相傳舜帝南巡至此,賞心悅目,遂奏韶樂,引鳳來儀,因而得名。韶山自然、生態環境優良,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7℃,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58毫米,無霜期長達280天左右,年均日照數達1717小時;森林覆蓋率達56%,空氣十分清新,有「天然大氧吧」的美譽。

  目前,旅遊業已成為韶山的主導產業,基本形成以毛澤東故居、毛澤東銅像、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詩詞碑林、毛澤東紀念園等人文景觀為主體,以韶峰、滴水洞、黑石寨等自然景觀為基礎,擁有7大景區82個景點,集旅遊、瞻仰、娛樂、休閑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且歷史文化、偉人文化、生態文化內涵豐富,開發前景非常好。建國以來,韶山共接待中外客人4000多萬人次,近幾年來每年來韶山遊客在180萬人次左右,2002年旅遊總收入達3億元。韶山已形成比較完備的工農業體系。農業基礎好,旱澇保收,是湖南省重要的商品糧和牲豬基地,工業以鑄造、電子、肉食、獸葯、紡織等為主,有的產品已成為暢銷國內外的名牌產品。韶山現有外來投資企業30餘家,大部分經濟效益良好。

  韶山是毛澤東同志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勞動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新中國建立以來,這裡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關心與重視,在黨的領導下,韶山經過韶山人民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創業,已由一個偏僻落後的山村,變為工農業迅速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水平普遍提高,紀念景點眾多、服務設施完備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由中共湖南省委派駐,正廳級,負責韶山紀念地和風景區的宣傳、接待、建設、保護、管理工作。韶山市,縣一級政府,1990年成立,轄區210平方公里。韶山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100萬人次以上,是中國優秀文明旅遊城市,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訪湘人士首選和必選的旅遊目的。韶山市市花為杜鵑花,杜鵑花代表著革命與幸福

湖南衡山

衡山概況

  衡山又名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說:「恆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嶽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讚美。

  1982年,衡山作為我國著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以湖南衡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7年8月1日,南嶽衡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衡山由包括長沙嶽麓山、衡陽回雁峰在內,巍然聳立著的72座山峰組成,亦被稱作「青天七十二芙蓉」。南嶽的首峰就在衡陽市中心的南門口——回雁峰,從「天下南嶽第一峰」向北出發,沿蒸湘北路乘汽車行駛一個多小時,從眼前閃過幾十座像芙蓉般婀娜多姿的山峰,就進入了南嶽勝景。

  南嶽衡山還有許多名勝古迹和神話傳說,吸引了歷代各種人物,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沉積,宛如一個遼闊的人文與山水文化和諧統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園。

宗教聖地

  南嶽還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環山數百里,有寺、廟、庵、觀等200多處。位於南嶽古鎮的南嶽大廟,是中國江南最大的古建築群,佔地9800多平方米,仿北京故宮形制,依次九進。大廟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角樓高聳。林澗山泉,繞牆流注。廟內,東側有8個道觀,西側有8個佛寺,以示南嶽佛道平等並存。

  南嶽大廟,是一件有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珍品, 其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美,結構之完整,布局之周密,實屬罕見。在南嶽古鎮,還有一座佛教古寺——祝聖寺。它位於鎮的東街,與山上的南台寺、福嚴寺、上封寺和衡山城外的清涼寺等,合稱為南嶽六大佛教叢林。相傳大禹治水時曾經來到這裡,並在這裡建立清冷宮佘禮舜帝。清康熙年間作為皇帝的行宮進行大規模改建,並更名祝聖寺。現在寺的四周古木蒼翠,寺內香煙繚繞,木魚鐘磬之聲,不絕於耳,佛圖佛像滿目,有興趣者,還可入內與法師交談,品嘗一下南嶽著名的素餐齋席。其它如廣瀏寺、湘南寺、丹霞寺、鐵佛寺、方廣寺及傳法院、黃庭觀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鐔,規模大小雖不相同,但也各有佳趣。

  衡山還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漢武帝以南嶽名安徽霍山,隋文帝復以衡山為南嶽。道教稱第三小洞天,名其岳神為司天王。山有七十二峰,以祝融﹑紫蓋﹑芙蓉﹑石廩﹑天柱五峰為著,祝融又為之冠。有黃庭觀,傳為晉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修道處。上清宮乃晉道士徐靈期修行處。降真觀,舊名白雲庵,乃唐司馬承禎修道處。九真觀西有白雲先生(司馬承禎)葯岩。五代道士聶師道亦修道於此。

  山上寺廟很多,著名的有福嚴寺、南台寺、藏經殿、方廣寺。福嚴寺規模很大,稱為「南山第一古剎」,寺右有一株1400餘年的銀杏樹,樹榦粗壯,枝葉茂盛。南台寺建於六朝,到現在已有1400多年。日本佛教曹洞宗視南台寺為祖庭。藏經殿因明太祖賜大藏經一部存放於此,故名藏經殿。其周圍層巒疊翠,古木參天,景色秀麗,附近有搖錢樹、同根生、連理枝等奇樹以及允春亭、梳妝台、釣魚台等古迹。「藏經殿之秀」為南嶽四絕之一。方廣寺處於南嶽峰嶺間,古樹蒼蒼,流水潺潺,幽雅深邃,因而有「方廣寺之深」的說法。

  但是,南嶽最大的寺廟是位於衡山腳下的南嶽廟。它規模宏大,布局嚴謹,佔地面積多達98500平方米,在南方一帶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廟。南嶽廟始建於唐,歷代進行重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現存建築是清代重修的。整個廟宇有9進,包括正殿、寢宮、御書樓、盤龍亭等建築。正殿高22米,莊嚴肅穆,氣勢雄渾。殿內有72根石柱,象徵著衡山七十二峰。正殿中央供奉著「南嶽司天昭聖帝」,即祝融神君。南嶽廟以總體布局完整著稱。

旅遊景點

  祝融峰

  衡山山勢雄偉,綿延數百公里,號稱有七十二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稟五座最有名。南嶽四絕是:「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

  山巔祝融峰,海拔1300.2米,登衡山必登祝融。唐代文學家韓愈詩云:「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這兩句詩既寫了祝融峰的高峻、雄偉,又寫了衡山煙雲的美妙。登臨其上,可見北面洞庭湖煙波渺渺,若隱若現,南面群峰羅列,如障如屏,東面湘江逶迤,宛如玉帶,西面雪峰山頂,銀濤翻騰,萬千景象,盡收眼底。

  傳說祝融峰是祝融游息之地。祝融是神話傳說中的火神,自燧人氏發明取火以後,即由祝融保存火種。峰上有祝融殿,是明代所建。祝融峰的西邊有望月台,在無雲的夜晚,到這裡賞月,別有一番美景。峰上還有觀日台,是看日出奇景的好地方。

  方廣寺

  方廣寺林泉、山巒秀美,環境幽靜深邃,遊人至此必有一種「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廣,不足以知其深」之說。

  藏經殿

  山中藏經殿,隱於幽谷深處,四周古木參天,綠樹掩映,飛鳥流泉,鳴聲互答,顯得生機無限,幽靜逸脫。

  水簾洞

  山下水簾洞,飛瀑如瀉,簾影高懸,宋朝畢田有詠水簾洞詩一首,專道其妙處:「洞門千尺掛飛流,玉碎珠聯冷噴秋;古今不知誰卷得,綠蘿為帶月為鉤。」可見其景緻之不一般。

  會仙橋

  站在會仙橋,四顧奇珍異寶,金光燦燦,綠浪滔滔,蔚為壯觀,還可望見祝融峰側的一巨石,宛如烏龜,人稱「金龜朝聖」。橋之險,可謂一絕,真乃是無限風光在險峰。

  煙雲

  衡山的煙雲可與黃山媲美。遊人在山上,忽然雲霧升起,轉眼之間,清晰可見的一座座山峰,竟被一團團煙霧籠罩住,漸漸隱去身形,遊人自己也感到象在騰雲駕霧,只覺得一縷縷、一團團的青煙白氣,盪於胸前,流於指隙,似乎伸手可捉,可又什麼都捉不到。突然,一陣清風拂面而過。風過處,天空便由灰而白,由濁而清,濃霧消散,遠處的山峰又清晰可辨了。

山中特產

  南嶽雲霧茶

   南嶽雲霧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唐代就列為「貢茶」,唐代名典陸羽的《茶經》亦有記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縣山谷」。南嶽衡山,處北緯27度12分,氣候溫和、濕潤,土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一年中有280天雲霧籠罩,對茶葉生長尤為有利。南嶽茶無蟲害,無化學污染,製作工藝精細,素以秀麗多毫,翠綠勻潤,鮮爽醇厚、嫩香持久而聞名遐邇,在祝融峰、芙蓉峰、紫蓋峰之間毗盧洞,有一片寬深各二十里的狹長山谷,由於三面環山,經常雲纏霧繞,因而土地肥沃、濕潤,最適宜於種茶,這裡出產的茶叫雲霧茶。這種茶葉又尖又長,宛如槍尖,泡沏後尖子朝上,兩片葉瓣,斜展如旗,綠得鮮潤,沉在水裡,香氣濃郁,喝一口沁人心脾。相傳在古代,雲霧茶是少數富貴人家的必備飲料。現在的雲霧茶,南嶽到處都有種植。雲霧茶最適宜在海拔八百米至一千一百米的山上栽培,特別是廣濟寺、鐵佛寺、華蓋峰等地,這一帶雲霧交織,陽光和煦,森林覆蓋面積大,種出的茶「條索緊細,挺秀多毫,內質優良,清香馥郁,飲後回味。1980年至1982年連續三年南嶽雲霧茶被評為部優、省優產品,暢銷海內外。

  觀音筍

  觀音筍是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日前後出土的一種小筍,肉質細嫩。鮮吃,味道鮮美;干吃尤有奇香。南嶽山上的各尚、道士,對觀音筍的干吃方法,極為講究。選挖小筍,務在觀音菩薩生日前後幾天,擇其細嫩而肉厚者,先退去殼,用火煮沸,不至全熟,即取出晒乾,然後放置茶油內,用壇貯藏,時間愈久,香味愈濃,取出吃時,加鹽椒少許,其味無比。不用油浸,用普通泡帛之法加工,也勝於其他一般干筍之味。觀音筍是寺觀招待賓客的佳肴。

  廣柑,蜜桔

  品質優良,廣柑核小含糖量高,營養價值高。最近引進夏橙,果在樹上越冬,為岳山增添冬色,開春即摘,為春來果少時供應的美果。

  藥材

   南嶽中草藥植物極為豐富,至少有三百五拾余種,以白朮、黃精、党參、白芍、田七、天麻、玄參、靈芝為最名貴。為保護山林、花草現已禁止採挖中草藥

  獼猴桃

  秋高氣爽時節,南嶽山上的叢林中,可以看到一種攀附在其他樹木上的藤本植物,掛著一串串褐油油的果實,它就是營養豐富的野生水果獼猴桃。獼猴桃,南嶽人稱之為藤梨子,國外叫維果,經科學試測,100克鮮果肉中,含維生素丙100至220毫克,為柑桔的6--8倍,比蘋果高十幾倍,獼猴桃既可生吃,又可加工成罐頭、果酒、果汁、果醬、果乾等,還可以治療許多疾病,它味酸,甘、寒、主消渴,解煩熱,下石淋、熱癰等,對治療肝炎有較好的療效。農曆八九月,南嶽鎮到處買到獼猴桃,而經霜後的獼猴桃味道更甘美。

  雁鵝菌

  每逢農曆三月和八月大雁飛越高高的南嶽衡山時,南嶽衡山便有許許多多男女老少,背著竹簍或提著竹籃,在樹林草叢中忙著尋摘雁鵝菌。南嶽山上有菌數十種,唯有雁鵝菌是上品。雁鵝菌吐淺棕色,形狀如傘,小至銅錢,大至菜碗,均質松肉肥,馨香甜美,鮮嫩可口。下面、調湯、炒肉,無一不宜。更有一種別緻的吃法,即把新鮮的雁菌,放在燒沸的茶油中炸熟,然後連同少許茶油用罈子貯藏起來,稱為菌油。這種油只要滴少許在菜上,便覺芳香撲鼻,清涼生津,脾胃大開。過去南嶽山上的寺觀,常把這種雁菌和菌油,素食中的佳品。

交通指南

  衡陽方向來:

  火車站下車後,坐一路公共汽車至終點站(即汽車西站),有很多車可至南嶽,全程45公里,如果是三四人一塊的,經濟條件允許也可打的到南嶽(講價)。

  衡山縣城(火車站)方向:

  從火車站有公共汽車直達南嶽,大約十分鐘一趟。全程18公里。

  其他:

  株洲、湘潭、永州、耒陽等地都有湘運客車經過南嶽,在107國道邊南嶽衡山牌樓處下車即可。

  旅遊線路:北京------長沙------南嶽衡山 (-----韶山-----花明樓-----張家界)

  旅遊交通:1.北京乘T1次列車(或航班)------長沙乘巴士------南嶽衡山

   2.乘坐k185次列車從北京出發,在衡山火車站下車,下車後坐公共汽車到南嶽

旅遊季節

  衡山春天多雨,夏季不熱,冬季不冷,山上一年之中有將近七個月被雲霧籠罩。衡山上有「三層天」,自山麓到玉板橋為一層,玉板橋到半山亭為一層,半山亭到祝融峰為一層,越往上溫度越低。此外,在陰天里登衡山會看到更多的美景。

  衡山的最佳旅遊季節在夏末秋初,這時候天氣涼爽,植被仍然豐茂,景色比較優美;當然,12月至次年2月初到衡山,則可以欣賞到著名的衡山雪景。由於特殊的氣候條件,衡山有著南方其他地方都沒有的霧淞奇觀。

門票價格

  衡山:81元(包括保險費1元)

  南嶽大廟40元另外收2元香火保險,此外水簾洞景區20元

江西廬山

  中國江西省北部名山,位於九江以南,星子縣以西。聳峙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約25公里,寬約15公里。東西兩側為大斷裂,山體多峭壁懸崖,相對高度1,200~1,400公尺。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公尺(4,836呎),山勢雄偉。傳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結廬為舍,因名廬山。又稱匡山、匡廬。東漢明帝(58~75年在位)時為中國佛教中心之一。6~8世紀又為道家、詩人、學者駐地,寺廟道觀遍布。勝跡有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山地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22.6℃,為著名避暑地。江湖水氣鬱結,雲海瀰漫,年平均霧日190天,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稱。山中牯嶺,又名牯牛嶺,以有大塊岩石狀如牯牛得名,海拔1,167公尺。清光緒年間先後為英、法、美等國強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現興建療養院、休養所等多處。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中國江西省廬山的一條步道廬山的地圖位置美麗的廬山,是世界級名山。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8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並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愛此山,世人讚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遊、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餘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從慧遠始建東林寺,開創「凈土法門」,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蘭教於一身的宗教聖地的形成;從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弘揚「理學」,到教育豐碑的構建;從「借得名山避世嘩」的隱居之廬,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從上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確立……廬山的歷史遺迹,代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處處閃爍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光華,充分展示了廬山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美學價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國人民厚愛及世界的肯定,獲一系列殊榮:乃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中國首批5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全國衛生山、全國安全山、中華十大名山、世界遺產--我國唯一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岩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00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旅遊景點

  主體旅遊景點主有:美廬別墅、廬山會議會址、花徑、錦繡谷、仙人洞、大天池、龍首涯、石門澗、黃龍潭、烏龍潭、三寶樹、蘆林湖、博物院、含鄱口、植物園、大口瀑布、三疊泉、五老峰。

  南麓旅遊景點:秀峰、白鹿洞書院、觀音橋、大漢陽峰、桃花源(康王谷)、小天池、愛蓮池、落星墩。

  輻射景點有:獅子洞、鞋山、千島湖、龍宮洞、石鐘山、觀音島、魯溪洞、九宮山等。

主要景點最新門票:2008年4月

  廬山:180元/人(包括五老峰、花徑、錦繡谷、仙人洞、大天池、龍首涯、三寶樹、蘆林湖、含鄱口、植物園等)

  廬山學生票:135元/人 (需攜帶學生證)

  三疊泉:51元/人(來回纜車80元/人)

  美廬:25元/人(現役軍人免費)

  秀峰:47元/人(來回纜車60元/人)

  廬山戀電影:25元/人

旅遊交通

  廬山旅遊交通十分方便,航空、水運、鐵路、公路已形成廬山的立體交通網路。

  航空:南昌、九江廬山機場,每天均有航班往返與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昆明、青島、廈門、海口、汕頭、溫州、珠海、福州、濟南、武漢、西安等大中城市。航空、鐵路售票均已全國電腦聯網,可預售全國各地飛機、火車票。

  水運:長江沿線每天有近二十個班輪停靠九江。

  鐵路:可自京九線、武九線及武汕線抵九江或廬山站。

  廬山(牯嶺)至各交通站 公里

   九江航運港 38

   九江廬山機場 40

   九江火車站 34

  廬山(沙河) 火車站 38

廬山特產

  廬山特產可以概括為「一茶三石」。

  廬山雲霧茶:廬山雲霧茶,系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始產於漢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種歷史,宋代列為「貢茶」。 廬山雲霧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負盛名。暢銷國內外。仔細品嘗,其色如沱茶,卻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於碗中。它的味道,類似「龍井」,卻比龍井更加醇厚,若用廬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朱德同志有詩云:「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廬山石雞:廬山石雞是一種生長在陰澗岩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又名赤蛙、棘腦蛙,體呈赭色,前肢小,後肢強壯。因其肉質鮮嫩,肥美如雞而得名。廬山石雞晝藏石窟,夜出覓食。形體與一般青蛙相似,但體大,肉肥,一般體重三、四兩,大的重約一斤左右。

  廬山石魚:廬山石魚體色透明,無鱗,體長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銹花針長短差不多,就是長上七至八年,長短也不超過一寸,故又名銹花針。廬山石魚因長年生活在廬山泉與瀑布中,把巢築在泉瀑流經的岩石縫裡,故稱石魚。石魚生長在廬山的峽谷溪流中,體小,長而略扁,其肉細嫩鮮美,味道香醇,因而遐邇聞名。石魚不論炒、燴、燉、泡都可以,營養成分豐富,尤為產婦難得之滋補品。

  廬山石耳:廬山石耳與黑木耳同科,是一種野生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由於它形狀扁平如人耳,又附著在岩上生長,所以稱之為「石耳」。石耳營養價值極高,內含很多的肝糖、膠質、鐵、磷、鈣及多種維生素,營養十分豐富,是一種高蛋白滋陰潤肺之補品。

  廬山鮮筍:產自江西省廬山生態保護區的食用鮮筍,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被公認為是無污當的保健美容食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選擇綠色食品,首當廬山鮮筍。鮮筍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多纖維的保健食品,在其蛋白質中,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有8種。此外還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以及鈣、磷、鋅、鎂等微量元素,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鮮筍還具有一定的保健和藥用價值,並含有大量富有活性的粗纖維素,常吃鮮筍,不僅能促進腸壁的蠕動,增進消化腺的分泌,支積食,防便秘,促進排泄,而且把胃腸中有毒物質吸附帶走,減少胃腸中毒症和胃腸癌的發生,對肥胖症起到減肥作用。

 湖口糟魚:據史學家考證,傳統糟魚起源於原始社會晚期的鄱陽湖口與長江交匯地區,故稱"湖口糟魚"。湖口糟魚, 自明朝萬曆年間,曾是湖口地方貢品被選送朝廷。產品選用亞洲第一大無污染的淡水湖--鄱陽湖所產鮮魚為源料,經傳統工藝糟醉而成。滋味醇和,咸鮮適口是旅遊休閑,居家迎賓饋贈朋之佳品。

  桂花酥糖:與桂花茶餅同稱"桂花雙壁"。採用白芝麻仁、食油、富強粉、白砂糖、飴糖和桂花等精製而成。此傳統名產呈乳白色,質地細嫩酥脆綿軟,具有潤肺、建胃、止咳等功效。

  桂花茶餅:以優質茶油、芝麻、桂花和麵粉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精製。有"小而精、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等特點,歷史悠久。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之說。

江西石鐘山

  石鐘山位於湖口縣鄱陽湖出口處,郵政編碼: 332500,電話區號: 0792。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尋聲探 源,並撰寫聞名天下的《石鐘山記》而相得益彰。

  石鐘山地勢險要,陡峭崢嶸,因控扼長江及鄱陽湖,居高 臨下,進可攻,退可守,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登臨山上,既可遠眺廬山煙雲,又可 近睹江湖清濁。如在月色之夜,可謂「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絡繹不絕來此山賞景。如唐代李勃, 宋代蘇拭、陸遊,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國藩等。 郭沫若留詩《登湖口石鐘山》於此。石鐘山從唐代起就有建築, 經歷代興廢,現仍存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江天一覽 亭、鍾石、極慈禪林、聽濤眺雨軒、芸芍齋、石鍾洞、同根樹 等景點,但多為清代重建。 游罷石鐘山可東去彭澤縣境內的龍宮洞溶洞群,相距43公 里,可乘汽車到達。

  景點:

昭忠祠:建於石鐘山頂。清咸豐八年(1858)彭玉麟等奉上諭建造,是石鐘山的主體建築。祠分前廡後廡,面對江湖,視野開闊。曾國藩、彭玉麟均有記,並手書碑刻,曾、彭等若干人為祠撰寫的長短聯達百餘幅。祠前辟有廣場,祠兩側古樟也是彭玉麟等手植。祠內新創編鐘古樂演奏項目,所用編鐘系按湖北曾侯乙古墓出土編鐘仿製。

  英雄石:在上石鐘山麓,昂踞岩石之巔。相傳為明代朱元璋大將常遇春與陳友諒交戰時,用槍挑放於此。石上,至今還留存著槍剌的痕迹。

  碑廊:從綠蔭深處至鎖江亭,沿長廊壁間,陳列著歷代與石鐘山有關的名家簡介、浣香別墅、唐魏徵手書碑刻及全山宋、元、明、清歷代碑刻及石刻,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花廳:位於全山最高處,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周原有梅花60株。

  上諭亭:位於山之北面,為兩層八角,又名八角亭。原在通濟門(北門)內孝感坊。清乾隆五年(1740)建,咸豐四年(1854)兵毀。咸豐七年(1860)彭玉麟建亭於此,立上諭碑,亭名及碑文為曾國藩手書。

  桃花澗:又名漁人精舍,取意陶淵明《桃花源記》。洞內有三個不同的「夢」字,為彭玉麟手書。

  浣香別墅:位於山西北面。前後兩幢,前幢名聽濤眺雨軒,後幢名芸芍齋。前中有空院。中院兩廊牆壁鑲嵌有唐代魏徵、宋代蘇軾、黃庭堅、清代鄭板橋、彭玉麟、賀壽慈等名人碑刻。

  忠烈祠:又名太平遺壘、昭忠祠,位於山之西北面,左為報慈禪林,右為浣香別墅。太平軍駐此期間,曾在此建有營房堡壘,失敗後,改建為昭忠祠。1956年,為還歷史本來面貌,改名太平遺壘。1986年又改名忠烈祠,祠中現為歷史文物陳列館。

  報慈禪林:位於忠烈祠西面,由僧房、戲台、大雄寶殿、海島、前院、後院組成。始建於清咸豐八年(1858),是彭玉麟為報答慈恩請僧侶誦經敬佛之所。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大雄寶殿原有佛像及殿和海島,均早毀。1980年修復,重塑觀世音菩薩供奉殿中及殿後蓬萊仙島等仙佛塑像。

江西雲居山

  雲居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西永修縣,由蓮花城、百花谷、青石湖、泉祠坳等景區組成,面積236.5平方公里,是一座以宗教遊覽、休閑觀光為主要功能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雲居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場所,山上的真如禪寺是佛教禪宗曹洞派發祥地,為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國家重點開放寺廟。景區內人文景觀還有瑤田寺、園通寺、祗樹堂、雲門寺、上方閹,並保存有近百座古墓塔、多處摩岩石刻和唐代銅佛、康熙千僧鍋、白玉佛等文物。白居易等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270餘首。景區自然資源有大中型瀑布7處,石鼓、石船、龜石、雞石等象形巨石17塊,還有明月湖、九曲洞等共50多處景點。

  雲居山真如禪寺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高僧輩出,禪風浩然。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虛雲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長性福大和尚和全國政協委員海燈法師相繼擔任過該寺主持,現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執掌法席。真如寺歷代主持均認真奉行「農禪並重」 之祖訓,並以「世界最大、最正統的禪學中心」而譽播四海,使該寺禪風鼎盛。

江西梅嶺

  梅嶺位於南昌市西郊30公里處的西山脈中段,鄱陽湖西南岸,北與廬山對峙,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山勢嵯峨,層巒疊翠,四時秀色,氣候宜人。它以峰巒之旖旎,溪漳之蜿蜒,谷壑之幽深,岩石之突兀,雲霧之纏繞,風光之掩映,組成了梅嶺「翠、幽、俊、奇」的特色,素有「小廬山」之稱。

  梅嶺原名飛鴻山,早在漢朝初年,就辟有驛道。西漢末年,南昌縣尉梅福為抵制王莽篡政,退隱西郊飛鴻山。後人紀念他的高風亮節,在嶺上建梅仙壇,嶺下建梅仙觀,改飛鴻山為梅嶺。唐朝以來,有張九齡、張商英、周必大、王安石、張位五位丞相,歐陽修、曾鞏、黃庭堅、陳師道、湯顯祖等文學家,岳飛等武將,慕名而來,或遊覽賦詩,或題刻留記,或憑弔古迹,或隱居修鍊,留下了許多名詩佳作和文人景觀,成為古今遊人的慕游之處。

  梅嶺是佛、道兩教的聖地之一,寺廟觀壇曾多達136處。道書稱此為「第十二洞天」。西山八大名剎之首的翟岩寺,原有一尊1.6丈高的曾居雲堂寺,8尺高的銅蓮台和銅瓶、銅香爐、千僧鍋。唐朝名僧貫休曾居雲堂寺,有山居詩24首。原道教名剎太平觀旁有一株「千年銀杏」,樹高30米,胸圍7.5米,6個成年人方可合抱。位居山巔的紫陽宮,石室尚存,東漢開國元勛鄧禹曾到此,旁有鄧仙洞和真君墓。

  在古今遊人注目的梅嶺名勝古迹中,洪崖丹井最為古老。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因洪崖所在,改豫章郡為洪洲。離丹井不遠處是江西著名古迹「皇姑墓」,墓前有石翁、石馬、石獅、石羊等。清朝末年佛教凈土宗的著名禪師印光的墓葬――印光和尚雲塔,也在這裡。

  梅嶺有許多古樹名木,雄偉俊俏的迎客松,姿態萬千的陵上古松林,幽溪之畔的擎天大竹,尤以「盆景樟」、「石中蘭」、「樹生竹」為奇,被譽為「梅嶺三絕」。

  梅嶺有上百座山峰,各具特色。梅嶺頭翠竹生幽,獅子峰險峻難攀,紫陽山秀麗多姿,羅漢嶺利於觀景。梅嶺的谷壑,到處可見灰黑色的花崗岩壘疊成梯,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岩洞。雲隱洞、潘仙洞、造錢洞、秦人洞,還有形態各異的尖刀石、龍爪石、礁臼石、穿劍石、佛名石,並伴有神話故事在民間流傳。

  梅嶺有因斷岩形成的腳魚潭、跌水溝、滴水崖、水口瀑布,四時騰瀉,還有許多清溪和山泉。遊人不論是在梅嶺之巔、洗葯湖畔,還是在避暑山莊,均可朝觀東方雲海日出,暮瞰洪城萬家燈火,春賞十里火紅杜鵑,夏迎百丈仙台涼風,秋品千峰野果瓊漿,冬攬萬山玉樹銀花。真乃一風景幽美、避暑遊覽之仙境。

  「素練飄來勝白紗,輕飛玉屑點袈裟」。這是古人描繪梅嶺瀑布的詩句。梅嶺有因斷岩形成的腳魚潭、跌水溝、滴水崖、水口瀑布,四時騰瀉,還有許多清溪和山泉。

  梅嶺林木蔥蘢,氣候涼爽。主峰羅漢嶺前的洗葯湖,夏季平均氣溫僅攝氏22.6度。1985年興建的洗葯湖山莊,是避暑勝地。

  2004年2月,梅嶺-滕王閣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乘南昌市219路公交車可達。

江西三清山

  三清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玉山、德興兩縣交界處。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緯28°54』、東經118°03』,緊靠浙贛鐵路幹線。古為饒、信、衢三州之會。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因山有三峰,名為玉京、玉華、玉虛,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巔,故名。三清山南北狹長,約56平方公里,由於長期地貌變化,形成了三清山別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飛瀑、峽谷幽雲等雄偉景觀。

  三清山東距浙江衢州144公里,南距福建武夷山市115公里,西距上饒市78公里,北距安徽黃山市263公里。景區總面積220平方公里,中心景區71平方公里。

  玉山縣城是距離三清山最近的城市,是三清山旅遊服務中心。

  三清山為歷代道家修鍊場所,自晉朝葛雲、葛洪來山以後,便漸為信奉道學的名家所嚮往。最先在三清山修建道觀的為唐朝信州太守王鑒的後裔。唐僖宗時(873~888年)王鑒奉旨撫民,到達三清山北麓,見到此山風光秀麗,景色清幽,卸任後即攜家歸隱在此。

  到宋朝時,其後裔王霖捐資興建道觀,成為道家洞天福地。延至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王霖後裔王祜又在三清山大興土木,重建三清宮。從登山處步雲橋直至天門三清福地,共興建宮觀、亭閣、石刻、石雕、山門、橋樑等200餘處,使道教建築遍布全山,其規模與氣勢,可與青城山、武當山、龍虎山媲美。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

  三清山風景名勝資源豐富,種類齊全,規模宏大,景點眾多。全山依自然地勢,可分為五大景區(按景點分布可分為七大景區)。 1988年,三清山以江西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主要景區:

南清園景區、萬壽園景區、西海岸景區、三洞口景區、石鼓嶺景區、玉京峰景區、西華台景區、玉靈觀景區、三清宮景區

  三清山九大景區:南清園 萬壽園 西海岸 陽光海岸 玉京峰 三清宮 西華台 三洞口 石鼓嶺 玉靈觀

  三清山十大絕景:司春女神 巨蟒出山 猴王獻寶 玉女開懷 老道拜月 觀音賞曲 葛洪獻丹 神龍戲松 三龍出海 蒲牢鳴天

  金沙鎮在三清山東北方向,是三清山的東大門,亦是三清山東部景區的起點。東部景區以水和遠眺景色見勝。自金沙鎮向西,即為冰玉洞、冰玉洞瀑布。沿山路向南,小龍潭、玉簾、石門、弔橋等奇偉幽險,各具風姿的瀑布,排列其間。此處向上眺望,可見玉京、玉華、玉虛三峰峻拔而立。向南則可遠見玉台女神、三排尖、巨蟒出山、三龍峰諸景。

  從東部一條古老的磴道步上4公里,即到中部景區的風門(又名玄關)。中部景區以石、松、雲及古建築、古石雕著稱。在風門抬頭東望,銀瓶石頂端有天生石指,稱為神仙指路,由此上山2.5公里,經千步門、百步門,到天門。一路可觀賞清都弔橋、桂冠嶺、結須岩、天寶石、神仙曬銀、醉羅漢、望天蛤蟆、仙果石等怪石奇景。登上天門,即進入三清福地。三清福地為三清山的中心,海拔1460米,三清宮建於此。周圍有風雷石塔、靈濟廟、龍虎殿、飛仙台、方士羽化壇等古建築。三清宮有路直達最高峰玉京峰,相距僅2公里,為觀日出最佳處。三清宮附近為平頂松薈萃之地,形態各異。如虯龍飛騰、華蓋張開、鳳凰展翅、連理同根。雲霧時飄時散,似在天上仙鏡。

  由三清福地的飛仙台而下,沿水樂坑石磴西下,便到了西部景區。西部景區以山峰、瀑布、古樹稱奇。有形象逼真的石峰,如雄獅滾球、百鳥朝鳳、墨熊石、夜鶯石、鹿角石、雞冠石、合歡峰等;有寬約40多米、落差20餘米,宛如白玉屏風的八磴龍潭瀑布;有高達30多米、似紅錦高懸、艷麗無比的二橋墩紅瀑;有罕見的華東黃杉、福建鐵杉等名貴樹木。真是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從坪溪沿南清溪而上,抵梯雲浦,是為南部景區。南部景區以峰巒造型奇特、形象生動逼真聞名。在梯雲浦,可觀看山景,形似觀音聽琵琶,沿梯雲嶺上攀約2.5公里,到達梯雲岩,近有觀景台,四周山景盡收眼底。如鴿峰、貓峰、猿峰、狐峰、魔頭峰、韋馱峰、朝天峰、火炬峰、躍魚峰、雙龍峰、龍門峰等。由此再上行1.5公里,過了棧道,登上玉台,即見高達80多米的三清女神峰。它端坐於玉台之下,形象逼真,實為天工造物之奇蹟。越過游雲峽,到達玉皇頂,奇峰林立,峰下有三龍出海峰,玉京峰亦高聳可見。最奇特的是東北有高達100多米的巨蟒出山峰,引伸頭部,高昂而視。其形其景,令遊人駐足觀賞。南部景區集三清山風景的精華,切莫遺漏。

  三清山近年來開發北部景區,並新建南北景區的通道,並大量建有各種旅遊設施。從玉山縣上山,可很方便的通游全山。然三清山地廣人稀,以參加旅行社或結伴同遊為宜。

交通

  一、從玉山到三清山:

  玉山火車站外有中巴,從早上6點到下午4點左右都有車,票價15元(可以嘗試把價格還到10元),路程47公里,路面為柏油和水泥路面,路況良好。

  在玉山汽車站也有班車,約1小時一班。但隨意性大,人不滿不開,沿路攬客,往往在路口還要停上10分鐘。

  玉山市內最常見的交通方式是人力三輪車,近路如從火車站到汽車站只要1元。請備好零錢,以免車夫借口沒零錢不找零!

  建議直接在火車站乘中巴。

  玉山——外雙溪(三清山南部),每40分鐘一班中巴。

  玉山——金沙(三清山東部),從早上7點開始,每小時一班中巴。

  二、從上饒到三清山:

 從上饒到三清山車次沒有玉山多,但也有汽車前往。上饒火車站來往車輛較多,上海和昆明、九江、長沙、南昌、福州、廈門之間,廣州和南京、寧波之間,廈門和北京之間的列車都經停上饒。而且廣州、鷹潭、南昌還有列車直達上饒。

  上饒——三清山,有臨時性的依維柯。

  三、從衢州到三清山:

  一天只有一班中午的汽車。也可在火車站旁乘到常山方向的汽車,到常山再換車。常山有到三清山北山(北面入口)的車。

  衢洲——汾水(三清山北部),每天一班中巴。

  北京時間2008年7月8日5點18分,從加拿大魁北克傳來喜訊,在此召開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順利通過中國三清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江西三清山正式成為中國第七個、江西唯一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同時標誌著備受矚目的三清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三清山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不但表明三清山遺產價值的獨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同時也為上饒、為江西乃至中國獲得了又一個國際品牌。更為重要的是,列入世界遺產後,三清山將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現代科學方法的指導並接受其嚴格監督,這為三清山的資源保護和科學規範的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技術支持。

江西南磯山

南磯山位於南昌市東北約60公里處的鄱陽湖西南近岸尖湖域中,是南山與礬山兩座相鄰小島的稱。

  南磯山周圍有常湖、流湖、菱湖、東湖、神塘湖等淺水湖及湖灘草洲,隨著季節性湖水落,一年一度水陸相互交替,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澤國的地貌景觀。每逢金秋,數以萬計的各種越冬候鳥由北國南來,至此棲息,翌年春暖花開時,又結隊遷徙北飛,而夏候鳥,如家燕、白簿等,則又來此湖地棲息繁衍。據統計,鳥類有280餘種,水禽達115種.其中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如白鶴、丹頂鶴、天鵝、金雕、海雕、中華秋沙鴨等50餘種。1986年這裡曾出現規模空前的越冬候鳥群,有詩曰:"鄱陽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

  南磯山湖洲一帶,被譽為"百鶴王國"、"候鳥樂園"和"國際級極為重要的濕地"。1987年,在南磯山設立了候鳥觀察站,為遊客提供了觀賞珍稀水禽的理想場所。

  位於南昌市東北約60公里處的鄱陽湖西南近岸尖湖域中,是南山與礬山兩座相鄰小島的稱。

  南磯山周圍有常湖、流湖、菱湖、東湖、神塘湖等淺水湖及湖灘草洲,隨著季節性湖水落,一年一度水陸相互交替,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澤國的地貌景觀。每逢金秋,數以萬計的各種越冬候鳥由北國南來,至此棲息,翌年春暖花開時,又結隊遷徙北飛,而夏候鳥,如家燕、白簿等,則又來此湖地棲息繁衍。據統計,鳥類有280餘種,水禽達115種.其中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如白鶴、丹頂鶴、天鵝、金雕、海雕、中華秋沙鴨等50餘種。1986年這裡曾出現規模空前的越冬候鳥群,有詩曰:"鄱陽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

江西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境內,距鷹潭20公里。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群構成了龍虎山風景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絕」。《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就以「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這樣生動的文字描寫這裡的景色。

  龍虎山龍虎山原名雲錦山。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張魯的祖父)在此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張天師在龍虎山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最長的道派,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百神授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道教興盛時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筆下樑山一百零八將的出處。

江西麻姑山

  麻姑山位於江西南城縣西,離城約十餘華里。這裡山勢秀麗,萬木蔥籠,鳥語花香,物產豐富,不僅有奇特壯觀的飛瀑「玉練雙飛」,還有千古流芳的「魯公碑」,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觀」、「神功泉」、「龍門橋」、「丹霞洞」,仙境依然,故《名山志》上說「中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獨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東南。」

  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麻姑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

  從進山石坊走過,就可以找到魯公碑亭,這是座石柱飛檐四角亭,亭邊寬7米,中央置放著顏真卿撰書的《撫州南城麻姑山仙壇記》大字碑,高2.7米,寬3.9米,碑亭正面有現代書法家崔學路先生題寫的匾額「魯公碑亭」,青色花崗岩石柱上用顏體刻有對聯。

  麻姑山屬武夷山系軍峰山之餘脈,海拔不到一千米。相傳唐代鄧紫陽真人在麻姑山習道修練,道士相爭來此講學,名流貴赫往來不絕,成為東南一帶道教中心。秦時,大學者華子崗遨遊萬里來到麻沅著書,華子崗有他藏書的石室。南宋詩人謝靈運曾慕名而來,看到了華子崗留下了不少讚美麻姑山的詩篇。懸崖上的碑額、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藝,達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晉時,大醫學士葛洪煉丹登臨麻姑山,稱讚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撫州刺史顏真卿遊歷麻姑山時,親自撰文並書《麻姑仙壇記》,是僅次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天下第二書;北宋思想家李覯在麻姑山「十賢堂」講學時,前來聽講的各地學生達百十人,無怪乎明朝廣西付使王華在《集麻姑序》中這樣寫道「吾盱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稱焉。而麻姑又郡山之特殊者,故晉唐宋以來逮我朝諸名公聞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麻姑以煙雲橫飛,峰巒翠峭為秀,以洞石秘奧,「玉練雙飛」為奇。從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曰:「半山亭」,瀑布垂於亭左,翹首望去,只見兩道飛泉猶如兩條白龍,飛流直下百餘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飄灑濺人,似煙霧噴粒飛騰,站立岩前,飛瀑襲來股股寒氣,就是炎夏盛暑,渾身傾覺涼爽。岩旁有石刻「玉練雙飛」四字,透過水廉幔帳,顯得蒼勁有力。難怪古人賦詩曰:「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響,飛雪濺千岩,白虹垂萬丈。」

  沿澗而上數百級,就是建築雅緻,別具一格的「龍門橋」。橋上架設長亭,遊人憑欄遠眺,只見山開石裂,蒼松屹立,俯視橋下,有一「水廉洞」,洞門隱在水廉之中,象一鉤半月倒掛在石壁之上,洞內明亮寬敞,能容百餘人。水廉洞下是龍湫,旁邊有一塊禮斗石,相傳深潭裡有龍,經常盤踞在這塊石上,以朝天上鬥牛。環視左右,遍布奇形怪石,組成一個個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還有龜潭,伏獅潭……,或豎或斜、或蹲或卧,千形百態,不勝觀賞。

  「龍門橋」左側,就是著名的「神功泉」,泉水從岩底石隙中滲出入石盂,剛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幹,故又名「一勺之多」。泉水清澈冷涼,味甘沁心。明代御史邵梅墩游山飲泉特贈書「一勺之多」,至今墨汁猶存。

  順勢而下,就到了遊覽中心——麻姑山仙都觀宇。這裡巒峰環抱,觀宇建在一片寬闊的高山平原上。相傳麻姑在這裡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道士鄧紫陽歸葬麻姑山後,玄宗為麻姑仙立的廟,廟內塑有麻姑神像,體態端莊豐碩,含眸凝視,微露笑容,其他佛像造型賦色,各具形態,協調統一,一派金碧輝煌。

  站立仙都觀宇門前遙望群山,五峰隆起,煙霞裊裊,形如老人,人們稱之為「五老峰」,其中丹霞峰為主峰,峰間有一洞,洞深無底,洞頂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陽映輝之下,遠望洞外紅霞萬朵,探視洞內金光閃爍,觀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內有天,故名「丹霞洞天」,為麻姑山奇觀之一。

  「麻姑山昔稱名山,山中風景非人間」。古傳麻姑山有三十六峰,十三佳泉,九十九座廟宇,五大潭洞,可謂「山靈果實,福地洞天」,真是一幅永遠看不夠的山水畫,一部永遠也寫不完的抒情詩。

   《麻姑山》

  劉禹錫

  曾遊仙跡見豐碑,除卻麻姑更有誰。雲蓋青山龍卧處,日臨丹洞鶴歸時。

  霜凝上界花開晚,月冷中天果熟遲。人到便須拋世事,稻田還擬種靈芝。

江西井岡山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解放前,井岡山沒有獨立的行政建制,是一個「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後,井岡山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於1950年在茨坪設立了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撤縣設市,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併組建新的井岡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岡山管理局。全市現轄21個鄉鎮場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4.97萬人,總面積1297.5平方公里。

  陸定一同志說:「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這是對井岡山的高度概括和真實寫照。井岡山既具有輝煌的歷史,又有絢麗的自然風光,革命的人文景觀與優美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融為一體,是一個集觀光旅遊、傳統教育於一體的理想旅遊避暑勝地,先後獲得「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稱號,2001年1月又跨入了「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的行列。

  井岡山不僅有豐厚的歷史內涵,而且還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井岡山風景名勝區面積為261.43平方公里,分為11個景區,76個景點,460多個景物景觀。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先後開發了茨坪、龍潭、主峰、黃洋界、茅坪、龍市等6大景區、30多處景點。這裡,千峰競秀,萬壑爭流,蒼茫林海,飛瀑流泉,融雄、險、秀、幽、奇為一體,峰巒、山石、溶洞、溫泉、珍稀動植物、高山田園風光應有盡有。

  井岡山有迄今地球上同緯度保存最好的7000多公頃次原始森林,有被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譽為全世界僅有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的覆蓋率達到86%,空氣質量遠遠超過國家一類標準,可以說井岡山就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

重要景區

  【黃洋界】

  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景區。黃洋界山頂海拔1343米,這裡峰巒疊嶂,地勢險峻,氣象萬千,時常瀰漫著茫茫的雲霧,好像汪洋大海一望無際,故又名:汪洋界。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至今保留著當年的哨口工事、紅軍營房以及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從寧岡挑糧走過的小路及路邊的荷樹。黃洋界,十里橫排,高山迭影,雄偉險峻,一望無際,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澤東在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在這裡還可以觀看到:日出、峰巒、雲海、杜鵑等自然景觀。

  【十里杜鵑天然長廊】

  提到井岡山就不能不說杜鵑花,井岡山有著著名的「十里杜鵑天然長廊」,每到春天,在陡峭的山脊上,盛開的杜鵑花密密匝匝地伸向藍天,映紅了五百里井岡山。 別處的杜鵑是灌木,而井岡山的杜鵑卻是喬木型的,它們每棵都高達十五米以上,干圍一米左右,開出的花朵呈五角形,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紐扣,有的一棵樹上竟開著幾種顏色的花。

  【五指峰】

  主峰景區包括:五指峰、水口、雙馬石和荊竹山。

  五指峰,又名井岡山主峰,山峰並列如五指,因而得名。五指峰位距茨坪西南六公里,海拔1586米,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景區內山巒疊峰,溝壑縱橫,飛瀑展鏈,動植物物種特別豐富,是一個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鳥獸的原始深秀的旅遊景區。 水口在五指峰左側,距茨坪九公里。這裡風光極美,尤以曲溪幽谷、碧潭峰巒和杜鵑林為勝。主要景點有水口河谷、金牛戲水、百疊泉、彩虹瀑(飛龍瀑)、鎖龍潭、藏星岩、龍門等。當今,《人民文學》副主編崔道怡,1968年夏遊覽水口景區後,寫詩《井岡風光》讚美水口: 水口別開一片情,劍谷琴溪伴我行。 深山含笑迎遠客,石門壁立鎖飛龍。 藏星崖下接火種,將軍頂上沐雄風。 幽到心頭人慾醉,不忘昔日喊殺聲。

  【筆架山】

  筆架山景區包括:筆架山、硃砂沖、黃坳三個組成部分。 

  筆架山位距茨坪西南面三十五公里,海拔1357米。筆架山主要由中峰 (揚眉峰)、西峰(望指峰)、東峰(觀島峰)三大峰組成,一個「山」字形。遠望猶如古代的筆架,故名筆架山。整個筆架山景區也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但筆架山是自然最觀。筆架山雄偉壯麗,蔥蘢峻拔,逶迤奇險,風光秀麗。著名的景點景觀有七大山峰、五大奇觀,還有大小松島等十餘處景點。 

  硃砂沖哨口位於茨坪南面,海拔635米。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旁有一洞穴,常有硃砂水溢出。硃砂沖由此而得名。 

  黃坳,素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大門而著稱。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及紅軍常在這裡開展革命活。

井岡山美食

  紅薯絲飯 石雞兩吃 萵麻炒蟮片 茅坪粉蒸鵝 竹筒石雞 脆皮南瓜

  蓮花血鴨 紅米飯 南瓜餅 三味椰球 全副鑾駕 錦繡雞絲

江西翠微峰

  翠微峰:江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

  翠微峰景區地處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地區東北部,寧都縣縣城西北郊2.5公里處。南距贛州市162公里,北抵省會南昌市324公里。總面積為16.1平方公里。

  翠微峰景區古稱金精山,因傳道姑張麗英為金星之精於此修鍊而得名。山中丹霞紅層地——奇特,氣候條件優越,是江南古今風景旅遊勝地之一。其中的金精洞被北宗張君房所著《雲笈七籤》稱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五福地,並載入當代《中國名勝大辭典》。景區所屬地寧都縣,東臨南豐,廣昌、石城三縣,西鄰永豐、興國,北望義安、宜黃,南與於都、瑞金毗連。省內近鄰的風景名勝有:東面的龍虎山風景區和三清山風景區,南邊的漢仙岩省級風景名勝區和九連山自然保護區,西邊的井岡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青原省級森林公園,北邊的廬山風景區和梅嶺國家森林公園。外省鄰近廣東、福建兩省,兩省的旅遊景點豐富,所有這些景區與翠微峰風景區連成一片,形成了面上的旅遊網路。

  翠微峰美景翠微峰公園總面積78平方公里。區內海拔多在250—500米之間,西南部的蓮花山海拔為953.8米。岩層多為紫紅砂岩,受內外應力影響後,故呈峭壁丹崖、石峰林立、瑰麗多姿的丹霞地貌。翠微峰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9.9%,有樹種59科189種,中草藥150多種,野生動物40餘種,是開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翠微峰為景區主峰,孤峰突兀,四周皆懸崖絕壁,山體呈南北向,長約800米,寬110米,高110多米,山體南端有一裂坼,是登峰獨徑。區內人文景觀豐富,金精洞列道家第三十五福地,有保存完好的自宋至清石刻二十餘方。明末清初,魏禧為首的易堂九子在翠微峰頂建築易堂,辦館興學,潛心著述。1949年9月,區內發生過解放軍渡江後最大規模的山地攻堅戰,電影故事片《翠崗紅旗》就是以此為背景拍攝的。主要景觀有金線吊葫蘆、水城、錦繡湖、鰍簍洞、金字塔、神龜探水、龜嶺腦、太平洞、碧虛宮、青蓮寺等。

  翠微峰所在地江西寧都有很多特色土特產,諸如小吃就有各鄉鎮特色,如著名的雷茶、肉撮、還有贛南鮮美的臍橙、特色的黃園等等,真是不勝枚舉!

江西三百山

  三百山位於江西省安遠縣東南部邊境,是安遠縣東南邊境諸山峰的合稱。東鄰尋烏縣,地跨濂江、風山、鎮崗、新園四鄉。地處贛、粵、閩三省交界處,屬武夷山脈東段北坡余脈交錯地帶,是長江水系之貢江與珠江水系之東江的分水嶺。三百山是東江的發源地,是香港同胞飲用水的源頭,也是全國唯一對香港同胞具有飲水思源特殊意義的旅遊勝地。

  三百山在80年代中期被發現,1985年被安遠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自然保護區;1993年5月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5年7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6月被全國保護母親河工作領導小組命名為「首批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生態教育示範基地;2002年5月被國務院(國函[2002]40號)批准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地貌特徵

  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屬中山高丘地貌,中山逶迤、重巒疊嶂、危崖奇石、峰奇石異。山內滿谷縱橫,溪流密布,劍河深澗,水秀瀑雄。三百山及其附近300多平方公里山地上森林茂密,古木參天,巨藤倒掛,遮天蔽日。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集山勢、林海、瀑布、溫泉四大自然風景奇觀為一體,山水林石俱美,原始、古樸、清寂,一年四季氣候溫涼,舒適宜人。

  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又屬寒武紀火山其景觀集火山構造、奇峰幽壑、清溪碧湖、飛瀑深潭、密林古樹、珍禽異獸、怪石險灘、溫泉等諸奇景於一體,熔清幽、奇秀、雄險、古樸等特色於一爐,是一處純天然、高品位的風景名勝區,尤其是清澈秀麗的東江源,壯觀密集的潭瀑群,保存完好的常綠闊葉林,無可挑剔的環境質量堪稱三百山的「四絕」。

主要景緻

  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現已發現景觀、景點68處,其中一級景點10處、二級景點27處、三級景點31處。氣勢恢弘的福整壙瀑布被人們稱之為「東江第一瀑」,怪石嶙峋的旱峰灘被譽稱為「東江第一灘」,東風湖青山拱翠,俯影沉碧;九曲十八灘灘潭密接,步移景換,知音泉危崖聳立,雙瀑對鳴,實為天下絕景;三疊瑤池三瀑三潭,遠絕塵寰,真正人間仙境。玉兔思凡、神龜飲泉、雙獅逐鹿等一系列峰石景觀形神具備,惟妙惟俏;杜鵑鬧春,紅楓迎秋,百鳥爭鳴,虎嘯猿啼等動植物景觀鉗子百態,各有千秋。林海日出、竹林彎月一曠一幽,令人心馳神往;雲霧雨雪、彩虹、雨凇樹掛瞬息萬變,使人留連往返。

  山中有日流量達兩千多噸的虎崗溫泉,另有50多處飛瀑,形成20多條溪流,這些溪流最後匯成的東江是香港同胞飲用水的來源。

三百山徒步路線

  公園西門→九曲十八灘→知音泉→天印奇松→公園東門

  從公園西門乘船,經三仙廟到釣鉤潭即九曲十八灘景區,約1.5小時,船票20元/人。自此上行,只有當地農戶砍柴踩出的小路,地勢非常險峻,最好請當地導遊或有徒步經驗的人帶領,否則千萬不要輕易嘗試。步行4千米,經清心泉、龍潭,到知音泉景區,開始有石板台階路,是香港同胞和國內一些單位捐款修建的,約長3千米,一路上山,路上可見金龜飲水、東江第一瀑布、天印奇松等景觀。步行約1.5小時到公園東門,有供旅行者投宿的小木屋,50元/天,還有餐館和小賣部,因為在山上,價格較貴,建議自帶一些方便食品,但記住把垃圾帶下山。從這裡可以直接回安遠縣城。

江西漢仙岩

  省級風景名勝區,其中摩崖石刻和羊角古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會昌縣筠門嶺鎮境內。位於閩粵贛三省邊境,緊靠206國道,距瑞金市區約100千米。融碧水、丹山、古村、溫泉、森林為一體,是江南典型的大型丹霞地貌景區。

  會昌為武夷山余脈和南嶺余脈交接處,山地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漢仙岩因八仙當中的漢鍾離在此修鍊得道成仙而得名,其中心景區南北長約15千米,東西寬約5千米,面積約為75平方千米,由漢仙岩、盤古山、湘江源、羊角古城、會仙溫泉等景區組成,蘊藏著深厚的八仙文化、盤古文化、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漢仙岩風景區有景點80餘處,其中古建築、古石刻10處、革命舊址5處,工礦遺址3處。古代漢仙岩有36景或48景,其範圍與今日不同,現存試劍石、白蓮池、僧帽石、玉筍峰、會仙亭、九倒洞、一線天、天台、問天台、猴子望月、漢鍾離得道處、天根、月窟、天子萬年、仙人橋、捨命燒香等。水路景觀也十分豐富,如巨蟒探水、雙蟒出水、人面獅身、玉兔下凡、群象出山、田螺伏岸、老人觀景、猿人望天、和尚背尼姑等等。風景區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超過85%,植物種類甚多,以竹子、松樹、杉樹、樟樹為主,其中黑竹為江南罕見的珍稀竹類,過江坪古松林為歷史悠久的客家風水林。會仙溫泉位於景區北部,常溫在58度左右,日流量達到2678立方米,是贛南已知規模最大的溫泉。肖帝岩、紫雲山、西岩、錫礦、鹽礦作為潛在旅遊資源,聚集在漢仙岩中心區周邊,構成漢仙岩的外圍區。

吉林龍潭山

  在吉林省吉林市東部,與北山、長蛇山及小糰子山合稱吉林四大名山。風景幽美,是個度假勝地。 龍潭山是以位於西北角山麓一個稱為龍潭的秀麗水池而得名。龍潭約長五十三公尺,約寬二十六公尺,深九公尺。疊石為堤,水清見底,每當皓月懸空,倒影蕩漾湖心,那就是教人流連忘返的「龍潭印月」。龍潭又名水牢,相傳古時有條孽龍給鎖在潭底,鐵鏈繫於潭邊一棵大樹上,有人拉動鐵鏈,立刻就會風雲變色,潭水翻騰。潭東南有株古樺樹,高三十公尺,兩人不能合抱,軒昂挺直,清乾隆帝北巡至此,封為「神樹」。附近有龍王廟、關帝廟、龍鳳寺等古建築,可供遊覽。龍潭山頂巔,有一座高句麗古城,城牆高十公尺,城基寬十公尺,周長二千四百公尺,形勢雄偉,是古代的軍事城堡。居高臨下,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入」之勢。古城四隅各有一平台,南平台地勢最高,俗稱南天門,置身其上,吉林全市景物盡收眼底。高句麗是古國名,建國年代無可考。

  龍潭山,壁立於松花江東岸,山勢挺拔,景色幽靜,樹木蔥蘢,覆蓋全山。龍潭山峰海拔388.3米,登上山巔可俯瞰全城。在清朝,因山東北側的一條小河裡盛產小魚,所以龍潭山又被稱作尼什哈(為滿語,意為「小魚」)山。在龍潭山上有龍潭山公園和高句麗時期的古城龍潭山城,龍潭山城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吉林省著名風景區。龍潭山就是因龍潭山城和城中龍潭的傳說而得名的。

  龍潭位於龍潭山城西北角最低處,又稱「水牢」。經考證是高句麗時代(另一說為遼金時代)戍守山城士兵利用山泉修建的備用貯水池。水池東西長52.8米,南北寬25.75米,深9.08米,水深而碧,四壁用整齊的長方形花崗岩石塊砌築而成。無論天氣旱澇,水位變化不大,歷經無數寒暑從未乾涸。「龍潭」前有潭坊一座,曾懸有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德宗景皇帝御書「挹婁澤洽」匾額。池中水影空靈,四周林木清幽,有「龍潭印月」之美稱,為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

  關於龍潭的由來,至今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龍潭山周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漁獵耕織,安居樂業。有一天,忽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從天上降下一條孽龍,落到山間水池中。從此,老百姓稱水池為龍潭,山也被叫做龍潭山了。這條孽龍經常呼風喚雨,發大水禍害山下的老百姓。有一年孽龍又發大水,淹沒了山下的莊稼和房屋,老百姓四處逃命。一個叫林小妹的女孩也被洪水沖走,其父林翁拚命追趕,好不容易游到女兒身邊。正要救起女兒,忽然一隻受傷的燕子掉在林翁面前,林翁先救了燕子,再看女兒卻不見了蹤影。林翁及老伴失去獨生女兒,痛不欲生。這時被救的燕子突然開口說話了,她安慰了老兩口一番,並認林翁夫婦為父母。因燕子生長在龍潭,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龍潭燕。為除孽龍報達林翁夫婦救命之恩,龍潭燕決意飛往南海仙山求師學藝。三年之後龍潭燕功成歸來,率領眾燕子打敗了孽龍,從此龍潭山下的老百姓又過上了太平日子。

  據說被降服的孽龍用鐵鏈鎖在潭底。早年曾有鐵鏈繫於潭邊樹榦上,另一端深垂潭底。曾有好事者去拽鏈,剎時黑雲密布,狂風大作,潭水翻騰。相傳池東南原有一棵樺樹,高9丈,胸徑2尺,樹桿筆直,枝葉繁茂。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東巡至此封這棵樺樹為「神樹」,每年春秋與龍潭並祭。解放後,有關部門曾對龍潭做過疏浚清理,在潭底出土過鐵鏈和金代陶器等物品。

  龍潭區舊名土城子。清初在此設尼什哈驛站(亦稱烏拉站),為東、西、北三個方向大道的交叉點和鄰近站的總站。光緒年間為吉林府轄下永智社之一部。1930年(民國十九年),屬永吉縣第十區。1936年吉林市江北區域增設江北、龍潭2區。1950年8月改稱江北區。1951年改稱第六區。1953年改稱第四區。1956年改稱龍潭區。吉化公司所屬企業多集中於此區。

  現已開發為公園,位於承德街1號,乘5、12、30、42、44、112、130路公交汽車均可到達。

吉林長白山

  廣義的長白山是指長白山脈,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東部山地的總稱。北起三江平原南側,南延至遼東半島與千山相接,包括完達山、老爺嶺、張廣才嶺、吉林哈達嶺等平行的斷塊山地山地海拔多在800~1,500米,以中段長白山最高,向南、北逐漸降低。

  狹義的長白山指吉林省東部與朝鮮交界的山地,為東北山地最高部分。中國境內的白雲峰海拔高度2691米,由粗面岩組成,夏季白岩裸露,冬季白雪皚皚,終年常白,系多次火山噴發而成。為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發源地。森林茂密,500~1,200公尺之間以紅松、魚鱗松、沙松、鵝耳櫪、楓等為主;1,200~1,800公尺以雲杉、冷杉林為主;1,800公尺以上有岳樺矮林,是中國重要林區。林間有梅花鹿、貂、東北虎等珍貴動物,以及人蔘等藥材。人蔘、貂皮、鹿茸為東北「三寶」,長期享譽中外。1960年建立自然保護區,面積21.5萬公頃。

  長白山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地區, 東經127°40"~128°16",北緯41°35"~42°25"之間的地帶。是中、朝兩國界山。是圖們江、鴨綠江、松花江的三江發源地,國家AAAAA級風景區。聞名中外的美景,一望無際的林海,以及棲息其間的珍禽異獸,使它於1980年列入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2007年5月8日,長白山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歷史有過數次噴發。因此形成的獨特的地貌景觀神奇秀麗、巍峨壯觀、原始自然,風光無限!未來者無不嚮往,已來者無不留連。1983年夏,鄧小平同志登上長白山極頂,題寫"長白山"、"天池"橫幅,並發出讚歎:"人生不上長白山,實為一大憾事!」

  長白山是我國與五嶽齊名、風光秀麗、景色迷人的關東第一山,因其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她位於歐亞大陸東端、吉林省東南部,地處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白山地區境內。在中朝兩國邊境上,主峰海拔2691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總面積8000餘平方公里。北起吉林省安圖縣的松江鎮,西始於撫松縣松江河旅遊開發區,東止於和龍縣境內的南崗嶺,南部一直伸到朝鮮境內。長白山是關東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搖籃、東三省地區的生態屏障、滿族的發祥地,清朝時期定它為聖地。

【長白山勝景】

  長白山是作為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併與五嶽齊名、名光秀麗、景色迷人的關東第一山,2007年成為國家首批AAAAA級風景區,因其主峰白雲峰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走進長白山,就是走進雄渾和博大——雄姿躍出海面2691米。以長白山天池為代表,集瀑布、溫泉、峽谷、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高山大花園、地下河、原始森林、雲霧、冰雪等旅遊景觀為一體,構成了一道亮麗迷人的風景線。大自然賦予了它無比豐富獨特的資源,使之成為集生態游、風光游、邊境游、民俗游四位一體的旅遊勝地。

  著名的長白山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榮獲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基尼斯世界之最。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綠清澈,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三江之源。從天池傾瀉而下的長白飛瀑,是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它轟鳴如雷,水花四濺,霧氣遮天。位於冠冕峰南的錦江瀑布,兩次跌落匯成巨流,直瀉谷底,驚心動魄,與天池瀑布一南一北,遙相呼應,蔚為壯觀。生動地再現了「疑似龍池噴瑞雪,如同天際掛飛流」的神奇境界,游者身臨其境,會產生細雨飄灑、涼透心田的愜意感受。鴨綠江大峽谷和長白山大峽谷集奇峰、怪石、幽谷、秀水、古樹、珍草為一體,溝壑險峻狹長,溪水淙淙清幽。其博大雄渾的風格和洪荒原始的意境,深深地震撼了旅遊者的心魄。

【長白山天池】

  天池長白山天池,是松花、圖們、鴨綠三江之源,是中朝兩國的界湖。它像一塊瑰麗的碧玉鑲嵌在雄偉壯麗的長白山群峰之中。 據說,天池原是太白金星的一面寶鏡。西王母娘娘有兩個花容月貌的女兒,誰也難辨姐妹倆究竟誰更美麗。在一次蟠桃盛會上,太白金星掏出寶鏡說,只要用它一照,就能看到誰更美。小女兒先接過鏡子一照,便羞澀地遞給了姐姐。姐姐對著鏡子左顧右盼,越看越覺得自己漂亮。這時,寶鏡說話了:「我看,還是妹妹更漂亮。」姐姐一氣之下,當即將寶鏡拋下瑤池,落到人間變成了天池……。還有一個傳說,說長白山有一個噴火吐煙的火魔,使全山草木枯焦,整日烈焰蔽日,百姓苦不堪言。有個名叫杜鵑花的姑娘,為了降服作孽多端的火魔,懷抱冰塊鑽入其肚,用以熄滅熊熊大火,火滅後山頂變成了湖泊。

  天池略呈橢圓形,形如蓮葉初露水面。據《長白山江岡志略》記載:「天池在長白山巔的中心點,群峰環抱,離地高約20餘里,故名為天池。」天池實際湖面高度為2194米,是我國最高的火口湖,不愧「天池」之稱。天池的湖水面積為9.8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04米,最深處達373米,是我國最深的湖泊。

  長白山天池由於高度較高,氣候多變,風狂、雨暴、雪多是它的特點。它有長達10個月的冬季,湖水凍結的時間達6個月之久。當風力達5級時,池中浪高可達1米以上。如同任性的少女發怒,平靜的湖面霎時狂風呼嘯,砂石飛騰,甚至暴雨傾盆,冰雪驟落。綽約多姿的奇峰危崖統統罩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這霧靄風雨,瞬息萬變,虛無縹緲的白山風雲,既繪出了「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絕妙美景,又為長白山天池增添了無限的神秘感,它塑造了長白山天池的獨特個性。

  雖然氣候寒冷,但生長在有限範圍內的茵茵芳草和鮮花以蓬勃的生命力使天池躍然生輝。雍容華貴的長白杜鵑,第一個把春天帶到皚皚白雪上,它們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紮根,鋪翠疊錦。婀娜多姿的高山罌粟,花朵潔白,它與杜鵑一起被譽為長白山兩大聖花。勝似紅衣仙女的高山百合、葉莖由地下蜷曲向上的稀有的倒根草、宛如金色耳環的高山菊、小巧玲瓏的長白龍膽和遍布各個角落的高山檜,還有第四紀冰川時期由北極推移過來的長白越桔、松毛翠等,匍伏著矮小身軀,以堅毅而頑強的生命力,共同編織著錦繡的天池風光。

  

【長白瀑布】

  瀑布到過長白山的人,都為那宏偉壯觀、奔騰不息的長白瀑布所迷戀!那銀流似從天而降,落地如雷聲貫耳。長白瀑布位於天池北側,乘槎河盡頭。乘槎河流到1250米後,飛流直瀉,便形成高達68米的長白瀑布。因系長白山名勝佳景,故名長白瀑布。

  由於山大坡陡,水勢湍急,一眼望去,象一架斜立的天梯。瀑布口有一巨石名曰「牛郎渡」,將瀑布分為兩股。兩條玉龍似的水柱勇猛的撲向突起的石灘,沖向深深的谷地,濺起幾丈高的飛浪,猶如天女散花,水氣瀰漫如霧,彷彿「銀河落下千堆雪,瀑布飛流萬縷煙」。它緯地經天,雲翻雨傾,幾十里外可聞咆哮聲,勢如萬馬奔騰,景象十分壯觀。遊人經過這裡,無不駐足仰望,感慨萬千。瀑布狀如白練,從天而降,雷霆萬鈞,如玉龍撲向谷底,其景象蔚為壯觀。急流跌水,千百年之後,瀑布下形成深約20米的水潭。潭水流出,匯為二道白河。

  

【長白山大峽谷】

  長白山大峽谷長白山大峽谷是火山爆發時期形成的地裂帶,是錦江的上源,峽谷大約有60公里長,最寬的地方有300多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幾米,垂直深度約有150米左右。峽谷兩岸生長著茂密的大森林,樹木筆直粗壯,由於谷上低溫潮濕,使得這老林子里掛滿了蒼老的白絲,苔蘚、蘑菇,靜悄悄的鋪展著色彩。這是一條極為壯觀的大峽谷,由於其地貌形成主要是嶂谷和隘谷,所以峽谷兩側,特別是底河兩岸的谷坡就顯得異常陡峭。加之多年的寒凍風化,峽谷中的冰緣岩柱已在歲月的風雨剝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雄渾壯麗的自然景觀。那些溶岩林的造型,真可謂千姿百態,讓人耳目一新。有形同月亮的。有狀如金雞的,有酷似駱駝的,有宛若觀世音的,有姑娘依戀著情人的,有母親懷抱著愛子的等等。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在長白山的深處,竟然會有這樣一個自然傑作的藝術展覽。面對這成群成組錯落有致的奇特石林群雕,人們不能不展開自己無限的聯想,於是對這些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山峰岩石,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命名,如:五指峰、女媧峰、長城峰、城堡峰、駱駝雙峰、雙熊登山、雙象吸水等等,還有觀音遙拜圖、象豹嬉戲圖、百獸聚會圖、仙人相約圖等等。這些都是人們面對目不暇接的自然景觀產生的豐富聯想,也是人們從內心深處發出的由衷讚美。

  

【溫泉群】

  在黑風口滾滾黑石下面有幾十處地熱,大如碗口、小有指粗,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溫泉群。它距離震耳欲聾的長白瀑布不到二里,奔騰咆哮的白河檫邊而過。它以絢麗的色彩把周圍的岩石、沙礫染的金黃、碧藍、殷紅、翠綠,閃爍著五光十色,散發著蒸騰熱氣,格外愉悅遊人的眼目。特別是冬季,周圍是一片銀裝素裹,冰天雪地,而這裡確實熱氣騰騰,煙霧裊裊,實在是別有一番景緻。

  長白山溫泉屬於高熱溫泉,多數泉水溫度在攝氏60度以上,最熱泉眼可達82度,放入雞蛋,頃刻即熟。長白溫泉有「神水之稱」,可舒筋活血,驅寒祛病,特別對醫治關節炎,皮膚病等療效十分顯著。這裡設有溫泉浴池,供遊人洗浴,池水溫度可以調節,出浴之後,倍感輕鬆。

  其中比較著名的長白溫泉、梯雲溫泉和湖濱溫泉等,都是吸引中外遊人的好地方。此外,還有蘆泉、仙人橋溫泉群、十八道溝溫泉,玉漿泉、藥水泉等等。

【長白十六峰】

白雲峰 天文峰 玉柱峰 梯雲峰 冠冕峰 鹿鳴峰 華蓋峰 龍門峰 卧虎峰 天豁峰 紫霞峰 錦屏峰 鐵壁峰 觀日峰 孤隼峰 織女峰

白雲峰

白雲峰是長白山的主峰,聳立於天池西側,海拔2691米,是東北第一高峰,又叫「層岩」。

龍門峰

龍門峰為長白十六峰之一,海拔2595米,在乘槎河兩岸,與天豁峰相對,因形狀如門,故名龍門。所傳,大禹治水曾到過這裡,旁邊有蝌蚪形柱,名為神碑。

卧虎峰

卧虎峰海拔2566米,從天池至峰頂411米。位於天池偏西,南臨冠冕峰,北側水平相距梯雲峰1925米。為中朝兩國界峰。

天文峰

天文峰俗名鷹嘴峰,位天池北偏東。因1958年於峰頂東側建有長白山天池氣象站,故改稱天文峰。

天文峰高出水面476米,海拔2670米,是長白山的第三高峰。

玉柱峰

玉柱峰在天池以西,東北距白雲峰一公里,又名青石峰,此峰海拔2664米,山峰高聳,像一根擎天的玉柱,頂天立地,可謂白雲峰之輔弼

梯雲峰

長白山西南側有座海拔2543米的山峰,岩石裸露,形狀如梯。此峰北距玉柱峰1.5公里,由天池邊至此峰頂400米,峰頂流淌出梯子河瀑布。山頭終年雲霧繚繞,即使是晴天也看不清峰頂的輪廓。傳說此峰直通天宮,是天庭和人間相連的天梯,因此叫梯雲峰。

冠冕峰

冠冕峰又名玉雪峰,海拔2525.8米,從天池至峰頂370.8米,位於天池正南與天豁峰、天池瀑布相望。冠冕峰背天池一側主要為白色的浮石。遠眺之四季皆白,雪石難辯;向天池一側,有很多終年不化的積雪。復至夏令,山峰在陽光的照耀下,雪光皚皚。下有蔚藍色的天池襯托,別具風趣。

鹿鳴峰

鹿鳴峰又叫芝盤峰,在天池西北方,海拔2603米。峰頂有一草甸子,圓形如盤,每到嚴冬的季節,其它各峰已是積雪覆蓋,唯有此峰還露在白雪之外

華蓋峰

華蓋峰又名黃岩峰,海拔2640米。從天池至峰頂466米,南連紫霞峰,距天文峰東南350米。峰頂由黃色浮石組成,狀如帝王車輦之華蓋而得名,亦稱黃岩峰。

天豁峰

天豁峰海拔2620米,在二道白河東岸,與龍門峰對峙。因「峰起雙尖,中辟一線,有豁然開朗,令人不可思義之趣」,故名天豁峰。

天豁峰

天豁峰一線縫隙,相傳為大禹治水所劈。峰石多赤色,看去如二龍盤踞。天豁峰下有兩燕觀石、駝峰石、黑熊朝天等湖畔景觀。遊人可從補天石經牛郎渡,越閥門沿八卦廟舊址北側的倒石堆,方可登臨峰頂。站在峰頂,舉目遠眺,群峰倒映,輕波浩渺,令遊客流連忘返。

紫霞峰

紫霞峰海拔2618米。位於天池東側,西北與華蓋峰相對;南隔雞冠峰與孤隼峰相望。紫霞峰由紫色沙石堆積,遠觀之煙雲繚繞,宛若西天落霞,紫氣生輝,古香古色,因而得名。

錦屏峰

錦屏峰海拔2590米,位於天池西。錦屏峰在芝盤、觀日峰中間,其東起龍門,西經觀日、芝盤,南至白雲峰之大馬蹄形內壁(俗稱大簸箕)之正中。峰頂南北各起一峰,五色的翡翠石裝點峰巔;峰前峰後立陡懸崖,宛如錦秀屏風一般,故而得名。

鐵壁峰

鐵壁峰海拔2560米,位於天池中心北側。東與天文峰相連;西隔織女峰與天豁峰相望。鐵壁峰怪石嶙峋,石色亦黑,狀若鐵壁,故名。沿鐵壁峰西側攀援而上,可俯覽天池勝景。為從北坡登山觀天池的第二最佳攬勝處。

觀日峰

觀日峰海拔2670米,位於天池東南。西連孤隼峰。三奇峰峰頂有洞直通天池;峰下有很多五色石,鮮艷光潤,令人愛不釋手,遊人多以拾此石為留念

孤隼峰

孤隼峰海拔2611米,位於天池東南之紫霞、三奇峰之間。

織女峰

織女峰海拔2558米,東隔鐵壁峰

吉林長白十六峰

見吉林長白山。

貴州梵凈山

  在與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在橫亘楚蜀大地、綿延數百公里的武陵山脈,有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偉岸的山峰,這就是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梵凈山。幾百年來,梵凈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國地域久久流傳。雖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變遷,但梵凈山的魅力依然歷久不衰。是什麼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凈山的無窮魅力和巨大誘惑呢?

  梵凈山位於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合部,海拔2572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是屹立於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體距今已有10~14億年的歷史,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體龐大深邃,峰巒巍峨雄奇,主峰高聳入雲,故明朝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稱之為「眾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凈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山,或雄奇險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勝的是新金頂,在海拔22 00餘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約100米,如巨筍出土,似玉龍嘯天,紅雲環繞,直指蒼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將山頂一劈為二。兩個山頂上分別建有釋迦殿、彌勒殿,兩殿之間有天橋相連,朝拜的香火燒到了雲天之上。還有那獨立撐雲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狀若冊籍的萬卷書(山岩)等,形神兼備,令人嘆絕!至於梵凈山頂部一帶常常出現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牽夢繞,一睹為快。水,或涓涓細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練懸空,或奔騰咆哮,皆異常澄潔。峰迴水轉,匯成了九十九條溪流,順山勢的東西走向,向東匯成了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匯成印江河,直奔烏江進長江。樹,遍山皆樹,滿眼是綠,繁花爭艷,鳥獸和鳴,一幅天然畫卷。還有那雲、霧、風,波譎雲詭,也給梵凈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游。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佔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凈山的奇異風光,而佛教徒則揚名了梵凈山的靈山秀水。在明朝萬曆以前,梵凈山作為「古佛道場」,早已聲名遠播。在梵凈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塊奉萬曆皇帝的詔令而專門豎立的石碑。碑文中寫道:「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凈山者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也。」明朝萬曆皇帝之所以要下詔重建梵凈山金頂正殿(寺廟),是鑒於曾經興盛一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因長年戰亂而日趨衰落破敗,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聖臨鑾。」碑文中把盛極之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比作「極樂天宮」,記載梵凈山佛教自開闢以來,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雲流水涌,連王公大人都十分嚮往。梵凈山的聲名早已傳入了南京、北京,傾動了十三個行省的地方長官。

  梵凈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據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後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凈山」。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還使梵凈山成為一個原始古樸的生態王國。由於梵凈山的山體龐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原始基地。梵凈山不僅生長著滿山遍嶺的各種植物和棲息著各類動物,而且擁有黔金絲猴、大鯢(娃娃魚)、白頸長尾雉、雲豹等珍稀動物和全球僅存的「貴州紫薇」以及中國鴿子花樹(珙銅)等珍稀植物。梵凈山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成為了人類的一大財富,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國務院於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6年將梵凈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的成員單位(中國只有五個成員單位)。梵凈山是幸運的,因為在地球的同緯度上,目前只有它還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樸的生物群體。梵凈山的幸運,既得益於先人愛惜,也得力於當代人的保護。

  在梵凈山麓,居住著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羌等各族人民。在這裡,可以領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體悟到梵凈山區豐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書法藝術。印江,只不過是梵凈山腳下的一個區區小縣,異常閉塞,可是自明清以來,書法名家輩出,以題寫「頤和園」匾牌而名噪海內外的嚴寅亮就是傑出代表,印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之鄉」。在梵凈山麓的兩個碑林中,你可欣賞到當代書壇泰斗趙朴初、啟功、沈鵬等人的墨寶。這裡還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山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州高原上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即1934年由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創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黔東特區,就屹立在梵凈山麓的領邊幾縣。

  梵凈山的過去屬於我們歷代的先民,而梵凈山的現在和未來已不僅僅屬於它所在當地的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人,它還屬於全人類。隨著大旅遊、大開放思路的逐步確立,在自然保護的前提下,梵凈山將東連以張家界、武陵源為代表的風景名勝,南接以陽河、杉木河為代表的旅遊景區,形成一個合理的旅遊鏈條,構成橫跨黔湘的旅遊「金三角」。再加上銅仁大興飛機場的復航,玉屏至銅仁高等級公路的改造以及梵凈山登山索道的建成,渝懷鐵路也即將開通,梵凈山必將逐步成為一個新的旅遊熱點。這,也是銅仁的希望之所在。

  梵凈山是佛教名山,是生態王國,是風景勝地,是一方凈土。誰不嚮往這麼一個返樸歸真、怡養身心的人間仙境呢!

  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梵凈山山清水秀,號稱有「九十九溪」,這些溪流匯成黑灣河、馬槽河等十一條主要河流,呈放射狀奔騰而下,沿途多急流險灘,跌水瀑布。梵凈山是佛教勝地,「梵凈」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脫俗之意。自明萬曆年間開始,建梵剎廟宇,成為與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遙遙相對應的佛教名山。

  梵凈山中最珍貴的動物是黔金絲猴,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又稱之為「灰金絲猴」。梵凈山為世界上唯一分布區,據調查僅有500餘只,是世界瀕危物種之一。黔金絲猴的分布環境比較特殊,主要活動於保護區東北部松江縣境內,海拔1400—1800米之間;那裡地形崎嶇、林木茂盛。它以多種植物的葉、芽、樹皮和果為食,它們過著典型的群體樹棲生活。各群均由不同年齡組成,最強壯的雄猴任群體的首領,但各群體間互不往來,活動的地域範圍各不重疊,囿於固定的領地。對於受傷和死亡者則有搶屍習俗。

  梵凈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據傳明代萬曆年間李皇后到山上修行,修建廟宇,普塑佛像,建立四大腳庵,開鑿五方道路,山上山下寺廟殿堂星羅棋布。敕賜鎮山印,號稱「古茶店」,古茶殿亦稱「承恩殿」,位於梵凈老山與金頂間的斜坡上,規模宏大。分為上、下兩個殿宇,上殿稱上茶殿,下殿稱下茶殿。半山有石牆,石牆正中有拱門,門框上嵌一塊石刻匾額,匾額上書「聖旨」二字,下書「敕賜承恩殿」五個大字。院牆和殿基均為塊塊板岩疊造而成。下茶殿的殘垣斷壁邊,聳立著一塊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寬0.98米,上刻「梵凈山茶典碑文」,計1400餘字,碑文是清代文人張鴻翔於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撰寫,文中描寫梵凈山的開山由來與幾番興衰歷史,生動地描繪了梵凈山壯麗的景色及朝覲的空前盛況。

  梵凈山老金頂之下有明代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北京戶部朗中李芝彥撰寫的《梵凈山重建金頂序》碑文,碑高達2.9米,寬1.5米,共1394個字。碑文詳盡描述梵凈山的名勝風光,內容十分豐富,是梵凈山重要的文物。

  九皇洞 位於梵凈老山之下,洞口石牆依石壁而建的九皇洞由石門入門,見一方整齊的在天井,爾後伸入洞內。扉崖的石牆上,刻有「洞天福地」四個大字,筆鋒雋秀。據說這裡是明朝萬曆皇帝的李皇娘修行的地方。

  金頂的金刀峽上共建有三座飛橋相連,其中頂上的一座稱為「 天仙橋 」,為明代所建,長4米,寬1米,是從50千米以外運來的塊塊巨石砌成的拱橋。在金刀峽左右兩側的金頂絕頂,曾建有廟宇,分別為「釋迦殿」和「 彌勒殿 」。佛殿後的巨石,有的稱之為「曬金台」,有的稱之為「說法台」;金頂左側有「拜佛台」;金頂半山便是「捨身岩」;金頂半山還有觀音洞,洞內有石雕佛像。

  金刀峽 兩側壁立的石壁上,曾開鑿有石梯,並有數十處凹穴和鐵索鏈條,便利於登峰者依附攀登。在老金頂下現存有兩塊禁山碑。碑高1米,寬0.5米,清代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由巡撫部院、按察使兼管驛傳事麟慶、貴州布政司按察使李文耕為嚴禁砍伐山林、開窯燒炭以培護風水而立。碑文曰:「銅仁府屬之梵凈山,層巒聳翠,林木蔭薈,為大小兩江發源,思銅數郡保障,其四(周)附近山場林木,自應永遠培護,不容擅自傷毀……該處山場及附近四周一切山林木石,務須隨時檢查,妥為蓄護……毋許砍樹燒炭,以培地方而護風水……」這可能是我國較早的環境保護法之一。

  梵凈山有脊椎動物有382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黔金絲猴、熊猴、獼猴、雲豹、林麝、毛冠鹿、蘇門羚、穿山甲、鴛鴦、紅腹角錐、紅腹錦雞、白冠長尾雉和大鯢等14種。其中最珍貴、最具科學價值的是黔金絲猴,是黔金絲猴的唯一分布區。

  黔金絲猴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獸類,因數量少,成為世界上瀕危物種之一,國家列為一類保護動物。黔金絲猴棲息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現在約750隻。遊客在遊覽區難以看見。

  從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麓地帶到海拔1300-1400米地帶,主要是地帶性的常綠闊葉林,為梵凈山森林的精華所在,其中有不少仍處於原始森林的狀態,植株密集,林內陰暗,生活著眾多的珍稀生物;從魚坳以上,海拔1400-19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1900-2100米為落葉闊葉林帶。在梵凈山,舉目所見都是合圍粗的大樹,其中好多樹木直徑達到了一米以上。其生態和環境,是目前我國的森林中,保持最為完好的。世界上共有15種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在梵凈山就有13種。

各地前往梵凈山的路線:

  重慶——梵凈山

  坐渝懷鐵路 到 銅仁 站下車, 再從銅仁坐客車 去梵凈山(時間大概一個半小時,車費大概25元)從江口方向走 (如果選擇印江方面走要遠二個小時坐車)。梵凈山古代東南西北四條朝山道,現今主要建設開放的西線、南線,南線從江口縣黑灣河谷上山,8888級台階又號稱萬步雲梯,登山愛好者可大力挑戰;西線從印江縣棉絮嶺起步,沿山脊而走相對平緩。

  湖南鳳凰——梵凈山

  1、貴陽--玉屏(火車)--銅仁--鳳凰 住:鳳凰

  2、鳳凰

  3、鳳凰--銅仁--印江上梵凈山 住:山上

  4、梵凈山--雲舍土家族村寨--太平河 住:梵景山莊

  5、江口--玉屏--貴陽(火車)

  廣州——梵凈山

  從廣州去梵凈山要先坐火車到玉屏,在玉屏坐長途汽車經銅仁市去江口縣,登梵凈山。梵凈山山門處有賓館。

  長沙——梵凈山

  先從長沙乘火車到貴州玉屏,到達後轉乘汽車經銅仁、江口、印江到梵凈山北大門。然後從北大門經護國寺可以到梵凈山中央景區。

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邊緣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內,東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區16公里。古稱丈人山。為邛來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公里,景色優美,文物古迹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聖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後,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稱為聖燈。實際上,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

  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1940年前後,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聖保羅畫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遊。晚年自云:"看山還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

  青城山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風景名勝區之一,1982年,青城山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2000年11月,青城山與都江堰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與道教】

   青城山上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四川,學道於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並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後世尊為天師,改其名為張道陵。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

【前山景區】

  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古迹甚多。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岩、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園明宮、建福宮 。

  建福宮

  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峰下。始建於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後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瑞慶建福宮"。詩人陸遊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岩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台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這裡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海拔893米,兩峰夾峙。遊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群,唳于山間的駐鶴庄;右有橫石卧於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遊戲處。

  天師洞

  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自建福宮北行兩公里即至青城主觀——天師洞。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迹。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胸圍7.06米、直徑2.24米。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兩千餘年。

  1943年夏,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來青城山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給青城道士的《奔馬》和《天馬》圖,已製成石刻陳列。

  祖師殿

  祖師殿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官,創建於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在此隱居。唐壑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

  朝陽洞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迹……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後山景區】

  青城後山景區位於青城山後,都江堰市泰安鄉境內。以水秀、林幽、山雄、石怪為奇觀的自然風景區。景區距成都70公里,面積100餘平方公里。西北與卧龍自然保護區為鄰,而東北與趙公山相連,東越天倉山、乾元山可到天師洞、福建宮,西南與六頂山、天國山接壤,與青城山一脈相承,深藏不露,直至1980年代才加以開發。乘車從青城山大門左側公路西行,跨青溪橋,穿後山門,經飛仙亭、飛仙觀、響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貢茶亭、迎仙亭、三龍亭等眾多景點,方到青城後山景區的起點站——泰安寺。景區內有神秘的溶洞、雄奇的鎣華、秀麗的味江,罕見的古墓群和大蜀王遺址、名庵古寺。此處集山、水、洞、廊、林為一體,可與青城前山媲美。景區全程20餘里,有上山索道可使遊客節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賞到青城後山大部分景觀。近年還新建了各類賓館,為遊客開闢了許多全新的旅遊項目。青城後山還是蜀茶的著名產地,清代被列為貢茶。

  ●泰安古鎮自古為扼成都一帶西入金川必經之驛道——「花坪老澤路」衝要的重鎮。宋代設味江鎮,清代始依場後的古泰安寺,易名為泰安鎮。泰安寺即坐落於古鎮中央。古鎮里有很多飯店和旅店供遊客歇腳。

  ●五龍溝 古稱蠻河溝,長約8公里,因傳說古時有五條神龍隱藏於溝中而得名。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絕佳的龍隱峽棧道,石筍岩,迴音壁等。

  ●又一村:位於五龍溝之上的桃花溪,得名於陶淵明得「柳暗花明又一村」。村中有二十多戶農家以發展旅遊業為主,是又一個爬山歇腳的好地方。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園亦坐落於又一村。

  ●白雲洞: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白雲洞古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飛泉溝

  ●百丈橋位於翠映湖與白雲古寨之間,飛泉溝中游,用木板鋪成曲橋,逆水而上,長約百餘米。兩岸老樹龍鍾,附生著草綠色的「木蘿莎」如薄紗飄舞。

  ●翠映湖

  ●白雲古寨: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

【遊覽線路】

  步行遊覽(前山):景區大門——怡樂窩——天然圖畫坊——天師洞——祖師殿——朝陽洞——上清宮——老君閣(青城第一峰)——圓明宮——玉清宮——月城湖(渡湖)——建福宮

  索道遊覽(前山):景區大門——怡樂窩——月城湖(渡湖)——索道——上清宮——老君閣(青城第一峰)——朝陽洞——祖師殿——天師洞——天然圖畫坊——怡樂窩——景區大門——建福宮

【青城山地方土特產】

  青城四絕:一絕「洞天貢茶」,唐時蜀州味江是全國七大產茶區之一。宋時青城「紫背龍芽」、「白背龍芽」就被列為貢品。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絕「白果燒雞」,成都青城山地區的傳統名菜,湯汁濃白,雞肉異常鮮美;三絕「青城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鮮,深有回味;四絕「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產的獼猴桃鮮果為原料,按道家傳統工藝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許曲酒釀造加工而成。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

  長生宴:中國名宴—長生宴是青城山鶴翔山莊上善堂餐廳推出的道家滋補特色美食。自三國蜀漢時期,范長生在此建范氏莊園,修鍊長生久視之術,采山之精、水之靈、珍林香草之花寶,巧妙烹飪,食之本色、本味,得享天年,壽齊彭祖。之後,藥王孫思邈居青城,又將川芎。青城道家自古多美食。山莊特級廚師依據《青城山道家食譜》等文獻中的道家菜品及融入民間的道家善生美食進行了精心的選料與烹飪。

  後山老臘肉:煙香味濃、肥而不膩、口感獨特。

四川西嶺雪山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境內(距成都95公里),總面積482.8平方公里。區內大雪山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峰,終年積雪不化,在陽光照射下,潔白晶瑩,銀光燦爛,秀美壯觀。唐代大詩人杜甫盛讚此景,寫下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絕句。西嶺雪山也因此得名。

  景區內茫茫的原始林海,險峻的懸崖絕壁,數不盡的奇花異草,罕見的珍禽異獸,終年不斷的激流飛瀑,雲海、日出、森林佛光、陰陽界、日照金山等變化莫測的高山氣象景觀。

  景區內富饒的原始森林覆蓋率達90%,植物種類多達3000餘種,其中有珍稀樹種銀杏、香果樹、珙桐燈,原始桂樹達1000餘株,十分罕見。其間常有大熊貓、牛羚、金絲猴、獼猴豹、金雞等珍稀動物出沒。

  數百座峰頂終年白雪皚皚、晶瑩閃耀,晴日在成都市區清晰可見。景區的奇山異水在大自然的長期雕琢下,形成了"九瀑一線天"、"飛泉洞"、"豹嘯泉"、"埋石林"、"杜鵑林"等10餘處景點。其中以大飛水瀑布令人叫絕:在雙河鄉的高山峽谷,泉水從1400米高的白雀山腰一溶洞飛流之下360餘米,吼聲如雷,令人不禁發出銀河落九天的感慨!晴日,艷陽高照,飛瀑與彩虹渾然一體,美不勝收。

  另一絕妙景點是"陰陽界"。既是山顛,又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氣候的分水嶺。一邊是晴空萬里,湛湛藍天;一邊是雲蒸霧罩,朦朦朧朧,給人以無限的神秘遐想。 西嶺雪山是立體氣候帶,四季可游,使成都近郊不可多得的休閑、娛樂、度假的好去處。

  成都西嶺雪山滑雪場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設施最好的滑雪場(全部為進口名牌滑雪器具、設備)和大型雪上遊樂場。它坐落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之中,佔地7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每年12初到次年3月底為積雪期,積雪厚度60厘米,是開展旅遊滑雪的絕佳場所,它與西方的阿爾卑斯山基本為同一緯度,其雪質和積雪期都有相近之處,並有春季滑雪、游雪的新享受,被人們喻為東方的阿爾卑斯。

  當你一走進滑雪場,您就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冰雪世界。兩套大型雪山熱氣球,可讓您俯瞰大雪場的北國風光,35輛世界名牌雪地摩托,讓您在兩千米的森林雪道上享受風馳電掣的快感,1500多套世界名牌滑雪器具,和已建成的國際標準滑雪道7條(最長2100M)讓滑雪者在滑雪教練的指導下,從初級雪道的蹣跚學步,到高級滑道的自由滑行,在森林中飛馳而下,盡享紳士運動的魄力,5隻雪上飛傘在雪場飛翔,180隻雪山飛碟在雪坡上旋轉而下,安全刺激。10輛馬拉雪撬在兩千米的雪道上賓士……這一切,都讓您在南方的林海雪原中盡享冰雪的樂趣。

交通:

  ● 從成都出發可利用雙休日游西嶺雪山,從成都出發單程約100公理,路況良好,進山路段稍窄,冬季進山路有積雪。

  ● 成都火車站和羅家碾有直達景區的旅遊專車,但班次很少,成都的新南門汽車站有直達景區的班車。城北客運中心、青羊宮、金沙車站等處每日均有數十班車前往大邑。成都至大邑不到1小時的車程,車費約7元。

  ● 大邑車站去西嶺雪山的班車很多。

  ● 從成都到西嶺雪山,共計約需時3小時左右。

氣候:

景區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0℃,一月平均氣溫4.20℃,七月平均氣溫23.7℃;景區氣溫一般較平原區低20℃左右,山頂氣溫更低。

食宿:

景區附近的花水灣溫泉度假區不僅住宿條件好,而且有成都地區少有的溫泉浴,距景區又較近,是遊客首選的食宿地。

門票:

前山門票20元,後山門票30~80元,交通車10元(往返)。旺季周末和節假日,80元/人,交通索道也恢復至往返50元/人(保險3元)。

其餘收費:

  ◆ 滑雪費用不在門票內,一般按照每小時100元收費,具體標準以當地實際情況為準。每增加1小時,增收50元,(滑雪費包括雪具費、場地費、索道費,如果遊客自帶滑雪器具,則費用減半);

  ◆ 滑雪教練:每小時50元/人;租滑雪服:50元/天;雪地摩托:普通型每輛每十分鐘費用50元,豪華型80元;雪地滑車:每輛每十分鐘費用20元;

  ◆ 纜車索道:吊箱式觀景纜車索道80元(雙程),50元(單程)。

景區土特產及紀念品:

蕨菜、側耳根、鹿耳菲、鮮竹筍、雪山豆、雪山臘肉。

相鄰景區(景點):

花水灣溫泉、大邑劉氏莊園、川西民俗館。

注意事項:

  ◆ 因山高霧多,應帶上雨具,以雨披為佳。

  ◆ 應注意保暖和防滑,不宜穿硬底鞋和高跟鞋。

  ◆ 未對遊人開放的地區切勿前往,以免迷路和出現意外。

  ◆ 山高處無水飲用,應自備水。非專業人員請勿夜間登山。

  推薦遊程:從南門上山到景區分為南坡和東坡兩部分,景點集中在南坡,平時所說的西嶺雪山多指此處。東坡實際上沒有什麼特別的景緻,主要就是高山滑雪場遊樂。

  南坡,從南門上山到景區可瀏覽的最高點日月坪接待站,全程20公里,沿途有纜車,但可以騎馬或者請挑夫抬上去。相鄰每兩點之間價格為20元,騎馬或坐轎的價格也一樣。上行通常8小時,下行稍快,5—6小時。

四川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處,是橫斷山脈東部邊緣邛崍山系的最高峰。四姑娘山由四座連綿不斷的山峰組成,它們從北到南,在3。5公里範圍內一字排開,其高度分別為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這四座山峰長年冰雪覆蓋,如同頭披白紗,姿容俊俏的四位少女,依次屹立在長坪溝和海子溝兩道銀河之上。四姑娘中以幺妹身材苗條、體態婀娜,現在人們常說的「四姑娘」指的就是這座最高最美的雪峰。

  四姑娘山的地表主要為中生代和古生代的砂岩、板岩、大理石、石灰岩與結晶灰岩組成。這些岩石大多耐風化剝蝕,山峰尖削陡峭,直插雲天。四姑娘山周圍還有20多座被冰雪覆蓋著的四五千米的雪峰。

  四姑娘山的東面有奔騰急瀉的岷江縱貫而過,西有「天險」之稱的大渡河。山谷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花遍野、溪流清澈;山腰冰川環繞;山頂地勢險峻,白雪皚皚。

  四姑娘山一帶森林茂盛,氣候宜人,為豐富多彩的動植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在海拔2500米以上地段有原始森林分布,以高山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為主體。這裡出產的紅杉、紅豆杉、連香樹等是四川特有的珍貴樹種。在海拔3700米以上地段還有高山草甸分布。每當春夏之交,這裡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是良好的夏季牧場。山上還盛產天麻、貝母、蟲草等名貴中藥材。這裡的獸類約有五六十種,鳥類約三百種左右。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白唇鹿、毛冠鹿、雪豹、蘇門羚、金貓、扭角羚、林麝,以及紅腹角雉、血雉等。舉世聞名的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就坐落在四姑娘山東坡。

  四姑娘山的河谷地帶還生長著核桃、蘋果、梨和花椒等土特產品,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好地方。

【旅遊特色】

  一、特種旅遊

  主要是指登山、徒步、穿越、露營。

  四姑娘山可登之峰有,大峰、二峰、三峰、四峰,依次海撥為5355米,5454米,5664米。6250米。

  一般旅遊者只要您有勇氣,均可登上大峰,這一方面特別是國外的旅遊者,60-70歲的老年人均有登上大峰的經歷,甚至還有來自韓國的殘疾人登山過大峰,嚴格來說,上大峰不能算登山,只能算爬山,難度不大,危險性也較小。遊客前往大峰登山,基本都成功了。

  近年來,有不少愛好者開始登上二峰,只要有專業嚮導,登山二峰也不算難事。

  登上三峰的人相對較少,主要是那些有比較好的登山經驗的半專業人仕會去登三峰,而目前還很少有人能登上四姑娘山主峰,一是海撥較高,另外天氣變化較大,登山路線較險等都阻礙了向四峰的衝擊,登四峰非專業人仕請勿嘗試。

  四姑娘山的特種旅遊還包括徒步、穿越、攀冰等項目,目前比較成熟的線路主要是從四姑娘山的長坪溝穿越到理縣的畢棚溝,全程只能騎馬或徒步,需要在山中露營一晚,要翻越海撥4000多米的高山,雖然非專業人仕也能通過,但非常辛苦,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最好是三五成群結伴而行,而且需要有很好的嚮導及背夫才行。

  二、常規旅遊

  常規旅遊比較簡單,但很多人不知道應該怎樣安排自己的行程,現做簡單介紹如下:

  一般說所的旅遊四姑娘山,主要是指遊覽四姑娘山的三條溝:長坪溝、雙橋溝、海子溝。

  長坪溝開發較早也較成熟,主要以森林、峽谷及峽谷頂上的雪山組成,景色比較好,但景區內只供馬匹及人行走,不通車,所以以騎馬為其主要特色。遊客一般比較喜歡長坪溝,主要是因為遊覽長坪溝,與一般的旅遊不同,更多的帶有參與性,試想一下,當遊客騎著馬,在長坪溝峽谷里穿越,通過原始森林、跨過各種小溪、翻越雪山等等,長達6-7小時,如果願意,還可背上帳篷在長坪溝內的草地上宿營,是多麼的愜意。

  遊覽長坪溝,遊客有較大的選擇權,可根據自己的體力及愛好來選擇遊覽多遠,長坪溝全長29公理,但一般遊客可選擇遊覽10至16公理,騎馬費也因此不一樣,從喇嘛廟開始騎馬,到二道坪需要50元,到下甘海子,需要100元,到兩河口需要150元,這些都是定價,如果還想往前走,就可與馬夫討價還價,再增加一些騎馬費就可以了。

  如果在長坪溝內步行的話,可從喇嘛廟開始,走到枯樹灘,全程都有棧道,比較好走,但如果要繼續往前走,路就很爛了,幾乎不能行步,只能騎馬。夢之旅每年都要接待大批的遊客,他們中大部份都是選擇的長坪溝。

  另外,很多人擔心不會騎馬,或騎馬有危險,其實,四姑娘山的馬非常溫順,幾乎不會跑,而且長期搭載遊客也習慣了,非常有次序,況且如果害怕,還有馬夫牽著疆繩,可以說幾乎沒有危險,即使是小孩也不用太擔心。

  四姑娘山就位於長坪溝內16公理處,當然越往裡走,景色也越漂亮,但騎馬費也越貴,所需時間也越長。

  長坪溝全長29公里,面積約為100平方公里,峽谷長天、平緩悠長,四姑娘山就坐落在溝內16公里處。溝內只有部份路段可以通車,其餘大部份路段只能步行或騎馬。經過長坪溝可直通四姑娘山的山腳下,還可繞過四姑娘山經畢棚溝穿越到理縣。

【四姑娘山門票價格】

  一、四姑娘山景區門票、觀光車票實行淡旺季價格

  淡旺季時間為:淡季——每年12月1日至次年3月30日止

  旺季——每年4月1日至11月30日止

  旺季門票價格:雙橋溝:80元/人 淡季門票價格:雙橋溝:50元/人

  長坪溝:70元/人 長坪溝:50元/人

  海子溝:60元/人 海子溝:40元/人

  旺季觀光車票:雙橋溝:80元/人 淡季觀光車票:雙橋溝:60元/人

  長坪溝:30元/人 長坪溝:20元/人

【主要特產】

  氂牛肉製品:川西及藏區主要特產之一。氂牛肉以其「高蛋白、低脂肪、無污染」而享譽全球。製成品有肉乾、肉鬆、鹵牛肉等。

  蟲草:名貴中藥。有明顯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等多種功效。但購買時要仔細辨認。

  雪蓮:名貴中藥,有祛風脫濕、通經活絡、強經壯陽之作用。根黑。葉綠,苞白,花紅。但購買時也要仔細辨認

四川達城鐵山

  鐵山距達城23公里,面積4萬餘畝,於1992年經四川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達縣鐵山森林公園地處華瑩山北段,北聚大巴山磅礴之靈氣,南凝華瑩山峭拔之雄姿,地跨管村、大堰、新興、么塘等鄉鎮,縱貫達縣中部,將達縣分隔為東西兩大部分,峰巒疊嶂,林海茫茫。

  鐵山山嶺南北伸延,出露三疊系硅質褐色硬砂岩,石色如鐵,故名鐵山。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塔峰海拔1063米。主要的山峰有塔峰、大崖角、刀背山、二尖山、仙人帽、小尖山等,峰體陡直,需開闢石梯才能攀沿上頂。會登峰頂,向東俯瞰,百里山川盡收眼底;向西極度目,川中丘陵此起彼伏,延綿千里。

  鐵山公園東北西南走向。南起響洞寨、小尖山,北止揚公廟、鐵山關,長約10公里,寬約0.4至1.2公里。地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森林覆蓋率85.3%,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7攝氏度,平均海拔880米,山上大氣國家測定為一級。境內林木蔥鬱蒼翠,動植物種類繁多。松柏、柳杉、香樟、山茶等競相爭秀,層巒疊障,松濤綠浪聲聲;鐵山礦泉、臘梅、杜鵑、鐵山蘭、穿山甲、紅腹錦雞等頗負盛名。繁花叢中,雀叫鳥鳴陣陣,是川東北良好的避暑遊覽勝地。鐵山公園是整個鐵山自然景觀和人文史跡最集中的地區,景觀名勝有揚公廟、鐵山關、尖山關、小尖山寺、鍾觀音、仙人帽、燈盞窩等14個大自然風景和歷史遺迹。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為鐵山公園平添了無窮的風韻。鐵山公園已形成集「吃、住、行、游、娛、購」為一體的一條龍旅遊服務網路。交通方便,水電齊備,通訊暢通,日接待能力可達5000多人次。

  覽雲海,觀日出,賞雪景是鐵山三大奇觀。

四川貢嘎山

  中國著名高山,位於四川省康定以南,是大雪山的主峰。周圍有海拔6,000公尺以上的山峰45座,主峰更聳立於群峰之巔,海拔7,556公尺。高出其東側大渡河6,000公尺,被喻為「蜀山之王」。主峰由花崗閃長岩組成,受海洋季風影響,雪線海拔4,600~4,700公尺,冰川發育規模較大。東坡最大的海螺溝冰川長14.2公里,末端下達2,850公尺,已落入森林帶內,在長期冰川作用下,山峰發育為錐狀大角峰,周圍繞以60°~70°的峭壁,攀登困難。1932年,美國探險隊攀登成功。中國大陸登山隊於1957年6月到達峰頂。

  四川省貢嘎山(Minya Konka)坐落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在橫斷山系的大雪山中段,位於大渡河與雅礱江之間。「貢嘎山」,藏語意為「最高的雪山」,山體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其主峰海拔7556米,地處北緯29.35.44,東經101.52.44,在四川省康定、瀘定、石棉、九龍四縣之間。 貢嘎山海拔7556米,是四川省最高的山峰,被稱為「蜀山之王」。山區高峰林立,冰堅雪深,險阻重重,是中國海洋性山地冰川十分發育的高山之一,在登山運動和科學研究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座極受登山愛好者青睞的名山。

  貢嘎山景區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康定、九龍三縣境內,以貢嘎山為中心,由海螺溝、木格錯、五須海、貢嘎南坡等景區組成,面積l萬平方公里,貢嘎主峰周圍林立著145座海拔五六千米的冰峰,形成了群峰簇擁、雪山相接的宏偉景象。貢嘎山景區內有10多個高原湖泊,著名的有木格錯、五須海、人中海、巴旺海等,有的在冰川腳下,有的在森林環抱之中,湖水清澈透明,保持著原始、秀麗的自然風貌。景區內垂直帶譜十分明顯,植被完整,生態環境原始,植物區系複雜,已查明的植物有4880種。屬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動物有20多種。景區內溫泉點有數十處,水溫介於40攝氏度至80攝氏度之間,有的達到90多度,著名的有康定二道橋溫泉和海螺溝溫泉游泳池。景區內還有跑馬山,有貢嘎寺、塔公寺等藏傳佛教寺廟,有藏族、彝族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貢嘎山周圍著名山峰有:中山峰海拔6886米,愛德嘉峰6618米,熱德賣峰6549米,筆架山5880米,蛇海子山5878米,白海子山5924米,田海子山6070米。景區內還有跑馬山,有貢嘎寺、塔公寺等藏傳佛教寺廟,有藏族、彝族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貢嘎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旅遊和登山】

  旅遊最佳季節一般多在每年5~6月的旱季和雨季交替期,因這段時間既有較高的溫度但又無太大的雨量,適合旅遊。 旱季里天氣晴朗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還要溫和,一年裡氣溫最高是4,5月份。登山活動多選擇在旱季和雨季交替期。

  藏語中的「Minya」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族群名稱。作為地域概念。「Minya」特指生活在貢嘎山區尤其是西坡的康巴族群,又稱為「木雅人」,它也表示「木雅人」生活的地區。在現在地理行政劃分上,這一地域大致是指康定以西、雅江以東、道孚以南、九龍以北、丹巴西南這一片地區。「Konka」則意為「最高的雪山」。

  貢嘎山在二戰以前的地理學上地位相當矚目。美國人Joseph F·Rock於1930年錯誤地測得貢嘎海拔為9,500米,從而宣布其為世界第一高峰,不少國外的探險家因此慕名而來。1931年,瑞士著名地理學家Eduard Imhof第一次比較準確地測出貢嘎山的高度為7,590米,他手繪的貢嘎測量圖和貢嘎素描也把貢嘎山的信息帶給了歐美各地。

  貢嘎山景區以貢嘎山為中心,由海螺溝、木格錯、五須海、貢嘎南坡等景區組成,面積l萬平方公里,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貢嘎山地區為少數民族地區,區內有貢嘎寺、塔公寺等藏傳佛教寺廟,遊客更可領略到藏族、彝族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去貢嘎山的五條線路

  成都沿川藏公路經康定—新都橋—六巴—上木居,再騎馬一天;上木居—茨眉村—貢嘎山南側的貢嘎寺登山大本營。

  成都沿川藏公路經瀘定二郎山、磨西村,可到海螺溝,貢嘎山東南和東北側。

  成都沿成昆鐵路經烏斯河(漢源)—石棉—沿大渡河經田灣到貢嘎山東南和東北側。

  成都沿川藏公路到康定,經原「洗毛廠」(康定毛紡廠)專用旅遊公路到海螺溝磨西村。

  成都沿成昆鐵路—西昌——冕寧—九龍—六巴—再騎馬一天;上木居—茨眉村—貢嘎山工南側的貢嘎寺登山大本營。

  住宿:可住在磨西鎮,該鎮是前往海螺溝和貢嘎山的住宿集中地,建有不少賓館和溫泉療養中心以滿足遊客需要。貢噶山-海螺溝景區內有三大主要宿營地:一號宿營地,位於達干煙溝口,距磨西約11公里;二號營地,位於熱水溝瀑布附近,距一號營地6公里,周圍景點較多,可就近遊覽森林,溫泉;三號營地位於冰川觀景台約2公里。

  注意事項:

  到貢嘎山登山旅遊的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仔細研究、認真選擇登山季節和登山路線,作好充分的物資準備。

  登山一般多在每年5へ6月的旱季和雨季交替期,因其既有較高的溫度又無太大的雨量。並最好在保障措施嚴密周到的條件下,沿前人精心選擇的西北山脊路線登頂。貢嘎山峰的高峻挺拔,秀出群山,遠非一般內地名山可比。登臨其上,那種一覽無餘,眾山皆小的境界極為壯美。但因登頂難度極大,一般不適於業餘人員嘗試。

  到達上木居後一定要住一晚。一是要找好馬匹;二是要適應適應高山缺氧環境,特別是內地的驢友。

在上木居找馬,一定要找強壯的公馬,並且讓上木居的藏民送到上子梅村,事前須講好不管回程。

可以向藏民學習早中晚問候的話,或者見人就說「扎西德勒」。

國內旅遊名山錄 五

本篇收錄:

四川:峨眉山,螺髻山。

青海:祁連山,日月山。

甘肅:祁連山,六盤水,麥積山,崆峒山。

寧夏:賀蘭山,六盤山。

內蒙古:桌子山,賀蘭山。

遼寧:丹東鳳凰山,老爺嶺,朝陽鳳凰山,千山。

陝西:清涼山,寶塔山,萬花山,香山,藥王山,驪山,天台山,太白山,華山,天柱山,佛坪大熊貓保護區,洋縣朱?自然保護區,筆架山。

雲南:梅里雪山,巴哈雪山,觀斗山,玉龍雪山。

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舉世聞名的普賢菩薩道場。

  峨眉簡介峨眉山金頂雪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緣。有山峰相對如蛾眉,故名。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主峰3079.3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公尺。為褶皺斷塊山地,斷裂處河谷深切。一線天、捨身崖等絕壁高達700~850公尺。山勢雄偉,隘谷深幽,飛瀑如簾,雲海翻湧,林木蔥蘢,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多佛教寺廟,向為著名遊覽地。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屹立於大渡河與青衣江之間,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東距樂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遊勝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稱,是一個集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為一體的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峨眉山主峰萬佛頂海拔3079.3米。全山形勢巍峨雄壯,草木植被濃郁蔥蘢,故有「雄秀」美稱。因為高度可觀、面積龐大,登山路線幾近百里,對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戰。近年來建成了登山索道,遊人已可輕鬆登臨,去極頂俯瞰萬里雲海,在金頂可欣賞「日出」、「雲海」、「佛光」和「聖燈」四大絕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壯美的奇觀。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數十處,寺內珍藏有許多精美的佛教瑰寶。許多篤信佛教的老人不辭艱苦,一步一歇,歷經十數日始上山頂。無數慕名獵奇的遊客遠涉重洋,幾經周折,始滿數載願愜意離山。峨眉山優美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它成為人們探奇攬勝、求仙修道的理想處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1996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2007年,峨眉山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地質構造】

  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由於山頂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噴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層受到保護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內部「瀑流切割強烈」,進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峽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層之分而多貌並存:如處於石灰岩層中則有藏九老洞之類岩洞地貌;經花崗岩及變質岩區,又形成深峽之姿;而山頂上堅實的玄武岩又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

【氣候特點】

  

  峨眉山山區雲霧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平原部分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一月平均氣溫約6.9度,七月平均氣溫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較高而坡度較大,氣候帶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500米~2100米屬暖溫帶氣候;海拔 2100米~2500米屬中溫帶氣候;海拔2500米以上屬亞寒帶氣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區,約有半年為冰雪覆蓋,時間為10月到次年4月。

  峨眉景區隨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氣候特徵。清音閣以下為低山區,植被蔥鬱、風爽泉清,氣溫與平原無大差異,早晚略添衣著即可。清音閣至洗象池為中山區,氣溫已較山下平原低4℃-5℃,遊客需備足衣物。洗象池至金頂為高山區,人行雲中,風寒雨驟,氣溫比山下報國寺等處低約12℃左右。山上為遊客準備了大量棉大衣,可供遊人租用。

【自然風光】

  峨眉山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說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兩山相對,遠遠望去,雙峰縹緲,猶如畫眉,這種陡峭險峻、橫空出世的雄偉氣勢,使唐代詩人李白髮出"峨眉高出西極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之讚歎。峨眉山以多霧著稱,常年雲霧繚繞,雨絲霏霏。瀰漫山間的雲霧,變化萬千,把峨眉山裝點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層巒疊嶂、山勢雄偉,景色秀麗,氣象萬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詩人譚鍾岳將峨眉山佳景概括為十種:「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岩疊翠」、「羅峰晴雲」、「聖積晚種」。現在人們又不斷發現和創造了許多新景觀,如紅珠擁翠、虎溪聽泉、龍江棧道、龍門飛瀑、雷洞煙雲、接引飛虹、卧雲浮舟、冷杉幽林等。峨眉新十景為:金頂金佛、萬佛朝宗、小平情緣、清音平湖、幽谷靈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賓灘、名山起點。無不引人入勝。進入山中,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峰迴路轉,雲斷橋連;澗深谷幽,天光一線;萬壑飛流,水聲潺潺;仙雀鳴唱,彩蝶翩翩;靈猴嬉戲,琴蛙奏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春季萬物萌動,鬱鬱蔥蔥;夏季百花爭艷,奼紫嫣紅;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繽紛;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登臨金頂極目遠望,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曠神怡;西眺皚皚雪峰、貢嘎山、瓦屋山,山連天際;南望萬佛頂,雲濤滾滾,氣勢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鋪錦繡,大渡河、青衣江盡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巔,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嘆。

峨眉雲海

  晴空萬里時,白雲從千山萬壑冉冉升起,頃刻,茫茫蒼蒼的雲海,雪白的絨 毯一般平展鋪在地平線上,光潔厚潤,無邊無涯,似在安息、酣睡。有時,地平線上是雲,天空中也是雲,人站在兩層雲之間,極有飄飄欲仙的感受。南宋范成大把雲海稱「兜羅綿世界」(兜羅:梵語,樹名,它所生的絮名兜羅綿),佛家叫作「銀色世界」。在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佛家又把「銀色世界」作為峨眉山的代稱,如同五台山叫「金色世界」,普陀山叫「琉璃世界」,九華山叫「幽冥世界」。

  山風乍起時,雲海飄散開去,群峰眾嶺變成一座座海中的小島;雲海匯聚過來,千山萬壑被掩藏得無影無蹤。雲海時開時合,恰似「山舞青蛇」,氣象雄偉。風緊時,雲海忽而疾馳、翻滾,忽而飄逸、舒展,似天馬行空,似大海揚波,似雪球滾地。最壯觀的是,偶爾雲海中激起無數蘑菇狀的雲柱,騰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來,瞬息化做淡淡的縷縷游雲。此種蘑菇雲卻極難見到。范成大有詩驚嘆這幻變的雲海:「明朝銀界混一白,咫尺眩轉寒凌兢。天容野色倏開閉,慘淡變化愁天靈。」

峨眉日出

  金頂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東方,墨紫墨紫的太空,天地一色,逐漸地,地平線上天開一線,飄起縷縷紅霞,托著三兩朵金色鑲邊的彩雲,預示著一個輝煌的白晝即將降臨。彩雲下,空曠的紫藍色的天幕上,一剎間,吐出一點紫紅,緩慢上升,逐漸變成小弧、半圓;變成桔紅、金紅;然後微微一個跳躍,拖著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輪圓圓的紅日嵌在天邊。日出,因氣象條件和季節的不同而千姿百態,差異極大。天氣晴朗時,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可觀賞到壯麗日出的全過程;或天邊有雲氣,待見日出時,已是脫離地平線的一輪紅日;或雲層瀰漫,則有時僅能看到朝霞、雲海。

  伴隨著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從頭至腳逐漸披上金色的大氅,呈現出它全部的秀美身姿。此時此刻,天上地下變成金色的世界,象徵著「早晨是黃金」之意不陟高寒處,安知天地寬。

  在日出時的金頂,可看到更廣闊的天地:東面,千山萬嶺似一座座山水小盆景;峨眉平原的盡頭,青衣江、大渡河似兩條白練環繞,匯合於隱約可見的樂山城。東北和西面,曬金山、大小瓦屋山方正橫卧;銀妝素裹的大雪山,起伏綿延,聳立於眾山之上,在初升旭日暉映下,變化成一列粉紅色的巨型縷花山石玉雕。

萬佛朝宗

  萬佛頂為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79.3米,取名「普賢住處,萬佛圍繞」之意。是峨眉山原始森林生態旅遊區,有萬佛閣、高山杜鵑林、黑熊溝、仙人回頭等景點。萬佛閣高21米,雄偉莊嚴,懸於樓頂的「祝願古鐘」莊重威嚴。萬佛閣撞鐘頗有講究,常撞擊108次: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次,慢敲18次,不緊不慢再敲18次,如此反覆兩次,共108次, 其含義是應全年12個月、24節氣、72氣候(5天為一候),合為108次,象徵一年輪迴,天長地久,祈福國泰民安,人間幸福。佛教也有稱擊鐘108次可消除108種煩惱與雜念。萬佛閣撞鐘,是站在峨眉山極巔之上,面對四面十方普賢,用鐘聲叩響極樂世界的大門,傳遞美好的心愿。

【峨眉十景】

金頂金佛

  金頂金佛系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通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由台座和十方普賢菩薩像組成。金像通高48米,象徵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其中,台座高6米,長寬各27米,四面刻有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外部採用花崗石浮雕裝飾,十方普賢像高42米,重350噸,整尊金像設計完美,工藝精湛,堪稱銅鑄巨塑的曠世之作,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審美價值,是海峽兩岸藝術家智慧的結晶。

幽谷靈猴

  峨眉山靈猴是峨眉山的精靈,嬉鬧頑皮、滑稽可掬又極通人性,見人不驚、跟人嬉戲、與人同樂,給遊人帶來許多樂趣,成為峨眉山的一道活景觀。與群猴玩耍,給猴子餵食,觀賞其千姿百態,了解其生活習性,跟它們親密接觸,成為遊客到峨眉山旅遊不可缺少的項目。峨眉山生態猴區位於峨眉山清音閣、一線天至洪椿坪之間,為一段狹長的幽谷,佔地25公頃,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自然生態猴保護區。生態猴區內現有三支家族式野生猴,共300多隻。

萬佛朝宗

  萬佛頂為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79.3米,表示「普賢住處,萬佛圍繞」之意。是峨眉山原始森林生態旅遊區,有萬佛閣、高山杜鵑林、黑熊溝、仙人回頭等景點。萬佛閣高21米,雄偉莊嚴,懸於樓頂的「祝願古鐘」古樸莊重。萬佛閣撞鐘頗有講究,常撞擊108次: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次,慢敲18次,不緊不慢再敲18次,如此反覆兩次,共108次, 其含義是應全年12個月、24節氣、72氣候(5天為一候),合為108次,象徵一年輪迴,地久天長,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佛家也解釋為:擊鐘108次,可消除108種煩惱與雜念。

小平情緣

  1980年夏,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同志到峨眉山視察,當行至當時景區公路的終點——雙水井時,停下來在此小憩,小平同志登高遠眺,胸襟開闊,意氣風發,興緻頗濃,面對峨眉山的秀麗景色,他語重心長地指示說:「峨眉山是個文化型的風景區,是一個寶庫。要作好保護,要作好規劃,要綜合開發;要加強建設,加強管理。辦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為了緬懷這位偉人,在此建成了鄧小平登山紀念亭景區,由紀念豐碑、魚水情深、指點江山和登山不止等景點組成。

清音平湖

  清音平湖位於清音閣旁邊,面積30萬平方米,系綠色生態湖,水質純凈,清澈見底。四周青嶂翠巒環抱,古木參天,湖如碧玉嵌入其中,深深淺淺,點點滴滴,不知是樹映綠了湖,還是湖染綠了樹。置身於其間,只聽綠樹濃蔭處,蟬鳴聲聲,山風陣陣,絲絲水氣洗盡凡塵,好一派山水之情,逍遙之樂。這裡夏清秋涼、景美色秀,為度假避署的勝地;即使在冬季和春寒料峭的初春,這裡沒有冷風寒流相逼,仍然溫適如畫,翠色生煙。

第一山亭

  第一山亭,位於低山遊覽區中心,展示了峨眉山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表現了峨眉山磅礴而奔放的恢弘氣勢,是峨眉山古今文化的縮影,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銅亭,也是遊客步行入山的起點。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態旅遊廣場,位於瑜伽小徑旁,北靠紅珠頂,瑜伽河從旁邊緩緩流過,倍添一份靜謐和雅趣。崖石上「神州第一山」和「山之領袖」九個硃紅色大字,標明了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中的顯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晉、元、明、清時期不同人物對峨眉「第一山」的評價。

秀甲瀑布

  秀甲瀑布是迎賓廣場的一大景觀。「秀甲天下」是「峨眉天下秀」的濃縮,「甲」字突出了峨眉秀色的地位和峨眉山人的氣質。同時,「秀甲天下」與「天下名山」牌坊互相呼應,對「天下名山」的特色作了補充和強調,概括了峨眉山的歷史地位和景觀特色。站在瀑布前,只見飛瀑從天上瀉來,一條白練懸掛於石壁上,飛濺的水花在空中形成雨霧,陽光下七色彩虹隱現,溪河中浪花滾滾,響聲隆隆。

迎賓石灘

  迎賓石灘是迎賓廣場的標誌性景觀,旁邊有寶掌和尚所提「震旦第一山」,和康熙皇帝御提「峨眉山」三個大字,背靠峨眉山「遊人中心」和峨眉山博物館。四周綠蔭環繞,山泉從石上流下,狀像絲網,色如白練,似明珠鑲嵌翡翠,猶水晶裝飾琥珀,溪流跳躍奔騰,水聲歡快歌唱,代表著熱情好客的峨眉山人,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名山起點

  名山起點,位於有「世外桃源」之稱的峨眉山第一鄉---黃灣鄉,是進入峨眉山景區的門戶。「名山起點」牌坊結合了古代南北建築藝術風格,既有北方建築的莊嚴氣勢,又有南方建築的精雕細刻,其牌坊頂部則採用了峨眉山民居典型的翹角手法,整體均為仿古式建築,莊嚴凝重,古樸典雅,集景區的行政和客運為一體,也是「數字峨眉山」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選看點】

峨眉金頂

  峨眉金頂與峨眉頂峰的萬佛頂相鄰,海拔3079.3米,這裡山高雲低,景色壯麗,遊客可在陡峭的捨身岩邊欣賞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四大奇景。如果天氣晴朗,還可遠眺數百里外的貢嘎雪峰。金頂地處高寒地帶,遊客須注意防寒,體弱者不宜久留。 佛光、雲海、神燈,是峨眉金頂的三大自然奇觀。在金頂的睹光台眺望,台前白雲平鋪之時,陽光照在雲層上,可見明亮艷麗的七彩光環,通常稱之為"佛光",據說影入佛光可獲吉祥,故名金頂祥光。雲海是峨眉金頂的另一奇觀。每當晴空萬里時,深谷霧起,瀰漫於睹光岩前,越積越厚,一望無涯。峨眉頂部諸峰在茫茫雲海中猶如孤島。如空中無風,雲面似鏡,寂靜無聲,彷彿置身於蓬萊仙境。如遇風起,雲海波濤翻滾,猶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非常壯觀。月黑風清的夜晚,岩下幽谷中有時可以看到一種神秘的聖燈。實際上,聖燈既非來自陰間,又非出於神靈,而是由於大自然中的磷化氫燃燒而產生的。峨眉山以佛教文化和獨到迷人的風光,吸引著四方遊客,把人們帶入那雄秀縹緲的奇妙境界。

  金頂四面十方普賢金像

四面十方

  峨眉山金頂四面十方普賢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個十方普賢的藝術造型。金佛系銅鑄鎦金工藝造像,通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由台座和十方普賢像組成。其中,台座高6米,長寬各27米,四面刻有普賢的十種廣大行願,外部採用花崗石浮雕裝飾,十方普賢像重350噸。金佛通高48米代表著阿彌陀佛的48個大願。「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願,二是象徵佛教中的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喻普賢菩薩以圓滿的無邊願行,廣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普賢大士的十個頭像分為三層,神態各異,代表了世人的十種心態。

萬年寺

  萬年寺是峨眉山的主要寺廟之一,始建於東晉元熙二年(公元420年),當時叫普賢寺,宋代改名為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無梁磚殿,第二年竣工,改名為聖壽萬年寺。明代磚殿內宋代鑄造的普賢騎象銅像為鎮寺之寶。這尊銅像通高7.85米,重62噸。萬年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有殿宇五重:山門、彌勒殿、磚殿、巍峨寶殿、大雄寶殿。萬年寺磚殿為我國古代建築一大奇觀,該建築400年來經歷了18次地震,卻安然無恙,被譽為我國古建築史上的奇蹟。1986年以後又修復了彌勒殿、般若堂、幽冥鍾亭、鼓樓長廊、山門等,使整座寺院更加雄偉莊嚴。

清音閣

  清音閣隱現於牛心嶺下,左黑龍江,右白龍江,兩水合抱,匯合處的峽谷有一黑色巨石,形似牛心,稱牛心石。"黑白二水洗牛心"成為峨眉山著名景觀之一。閣下有雙飛橋,兩橋之間聳立雙飛亭,兩條清澈的溪水從橋下奔流而過,「雙橋清音」為峨眉山勝景。兩溪交匯處有一大石矗立其間,溪水撞擊大石,發出巨響,浪花飛濺,激起陣陣薄霧,陽光下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虹影,令人爽心悅目。「雙飛兩虹影,萬古一牛心」詩句概況了此閣特色。

  清音閣系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慧通禪師所創建。原名集雲閣,清康熙時重建,改名清音閣。殿宇一排,供奉釋迦、普賢、文殊像三尊。這裡山環水繞,溪流有聲,岩壑林泉,清幽絕佳,被譽為峨眉山第一勝景。峨眉山海拔700-3000米,有黑龍江、白龍江穿插其中,河床落差大,構成了眾多的流泉飛瀑、峽谷懸崖。仙峰寺、洪椿坪、清音閣一帶,峰谷高差都在七八百米以上。

  牛心寺位於牛心嶺下,杉木茂密,遮天蔽日。此寺古稱延福院,寺廟逐步荒廢。為唐代藥王孫思邈修身煉丹之所。

一線天

  一線天在清音閣西的黑龍江峽谷,兩岸對峙,險如刀削,寬約6米,最窄處僅寬3米,傾崖壁立,直落江底,形勢十分險要。黑龍江棧道一線天,是清音閣景區的泉峽景觀。位於黑龍江上白雲峽內,在清音閣西面1公里。黑龍江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龍潭,經洪椿坪,至清音閣,會白龍江流入峨眉河。在牛心嶺下,沿著黑龍江西行上山,山徑總是在江兩岸縈迴紆曲。舊時步行需來回涉水踏石過溪,並在亂石中淌水行走,故這一帶山道俗名「二十四道腳不幹」。後來,景區管理部門已建起數座小橋,整修成一條平坦的水泥游山道。沿途兩岸瀑布轟鳴,怪石崢嶸,山道隨著溪流峰迴路轉,頗有「曲徑通幽」之感。

洪椿坪

  洪椿坪地處峨眉山中低部,海拔1100米,始建於明朝,稱千佛庵;清代時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樹而得名,洪椿古樹相傳為唐代所植。這裡樹木蔥蘢,清蔭如雲,既無山下之嘈雜,又無山頂之寒冷,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是全山最宜長住避暑處所。抗戰時期,蔣介石就曾在此逗留。

洗象池

  洗象池位於峨眉山中部,海拔約2100米,相傳是普賢菩薩洗浴白象的地方。這裡山高氣朗,以清絕的月夜景色最為美麗,「象池夜月」為峨眉十景之一。遊客如能在月圓之夜借宿於此,感受將極為獨特。

報國寺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門戶,坐落於峨眉山腳下,背靠雄偉的光明山,面對秀巧的鳳凰包,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廟,被稱為峨眉山第一景。原名"會宗堂",報國寺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十三年(1615),明末毀於大火。清順治十一年(1654)聞達禪師重建,清康熙帝敕名報國寺。匾額為康熙所親書。清嘉慶和光緒時經過兩次擴建,成為四重殿宇和亭台樓閣俱全的宏大廟宇。

  寺內殿宇四重,掩映在蒼松翠柏間,還有新建的亭台樓榭和精巧雅緻的花園。報國寺中有三件珍寶,一是七佛殿內永樂十三年(1415年)建造的高2.4米的巨型瓷佛;二是高2.3米、重25噸的大銅鐘;三是高7米、四周鑄刻有4700餘尊佛像和華嚴經全文的14層「華嚴銅塔」。

  銅塔分三段十四級,下段為粗壯的覆缽體,塔身上部為雙重樓閣,中間以巨大塔檐劃分為兩段,上、下各七級。華嚴銅塔兼具我國古代亭台與佛教建築的特色。其上之雕飾多屬高浮雕,且造型特殊,狀如兩重七層寶塔相疊。在大型金屬建築物中,堪稱首屈一指。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雕刻藝術之珍貴文物。

伏虎寺

  伏虎寺是遊人登峨眉山的必經之地,離報國寺很近,始建於唐代,原名神龍堂,後因寺後有山雄峙,橫出寺背,蹲伏如虎,改名伏虎寺。該寺在明末毀於兵火,清初大事擴建,歷時20年,建成13重殿宇的崇隆大廟,重樓復閣,曲折深邃。

神水閣

  神水閣一帶,是宗教景點萃集之處。純陽殿建於明萬曆年間,殿前不遠處有普賢石,傳為普賢登山憩息處。附近的千人洞是道教凌虛第七洞天遺迹,十字洞傳為呂純陽劍劃而成。

【山中美食】

  峨眉山寺院多精於烹調素齋。其素齋簡樸而味美,遊客萬勿錯過。

  (雪蘑芋)蘑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葉柄成蛇紋色,複葉成掌狀,小葉羽狀分裂,地下莖是球狀,塊莖似芋,煮熟後成黑色,俗名黑豆腐。雪魔芋是峨眉僧人的傳統食品,魔芋經掩埋於冰雪之中凍結後,內部形成許多小孔,烹調時更易入味,具有質地鬆軟,入口味鮮,香而不膩,風味獨特等特點,成為峨眉山有名食品。

  (葉兒粑)用糯米細粉做皮,內用白糖、花生、核桃、芝麻等合製成心子;用粑葉包好蒸後即可食用,味道鮮美,令人回味無窮。

  (三合泥)峨眉小吃中有名的一道甜品。主要用黑糯米、黃豆、芝麻、花生等材料精緻而成。吃起來

皮面乾脆而心裡柔軟。

  (涼粉)峨眉山涼粉的花樣很多,按顏色分有黃、白兩大類;按原料分有米涼粉、蕎麥涼粉、豌豆涼粉等。這些涼粉可根據需要切成片、絲、方顆等,或拌或煮。還有別具一格的「打手攤子」,它不用碗,而是將涼粉切成巴掌大一塊,托在手心,上澆調料,食客邊走邊吃,別有一番情趣。

  (肉包穀耙)將細包穀粉用溫水調和好,再把拌上香料的豬肉顆粒和在調好的包穀粉中,捏成團,放在拗子(平鍋)上烙熟,然後放入爐內周圍烘烤。這時香氣四溢,誘人食慾。

  峨眉還有許多的名小吃,像(豆腐腦)、(峨眉抄手)、(串串香)等

【旅遊須知】

最佳旅遊時間

  春秋兩季為峨眉山最佳旅遊季節,氣候適中,景緻迷人。春天四月,滿山百花齊放,山頂的雲海最美。五六月山下晴朗,山頂多雨。冬天十一月到一、二月,山頂經常晴朗。晴朗天氣利於觀看雲海、日出、日落、佛光。

  峨眉山最佳觀賞時間:

  日出: 夏:6:00 冬:7:00

  雲海: 早上:9:00-10:00 下午:3:00-4:00

  佛光: 早上:9:00-10:00 下午:3:00-4:00

  賞杜鵑: 4月底至5月, 萬佛頂賞杜鵑在5月至6月

  賞紅葉: 10月

  消暑戲猴: 6月---9月

  玩雪滑雪: 11月至次年3月

遊程設計

  一日游:乘汽車至接引殿,換乘架空索道上金頂。賞雲海、佛光之後原路返回。

  二日游:1、乘車到接引殿,換乘架空索道夜宿金頂;2、凌晨賞日出,然後沿洗象池、九老洞、 洪椿坪一線下山。

  三日游:1、從報國寺、清音閣、洪椿坪一路上山,夜宿洗象池;2、步行上金頂,夜宿其上; 3、沿洗象池、華嚴頂、萬年寺下山至凈水乘車。

景區門票價格:

  150元/人(不含保險,不含寺廟);學生、殘疾人(憑證)、60歲以上老人門票半價;離休老人、現役軍人、新聞記者免票;兒童身高1.1以下免票;1.1—1.4購半票(75元/人),1.4米以上購全票。淡季門票:90元/人

  寺廟票價:報國寺:8元/人 ;伏虎寺:6 元/人;萬年寺:10 元/人

四川螺髻山

  螺髻山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城南30公里處,跨西昌市、普格縣、德昌縣一市兩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景區面積108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359米。螺髻山是涼山州國家4A級風景區螺髻山—瀘山—邛海風景區的組成部分。2002年5月,四川邛海-螺髻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螺髻山之名來源於與峨眉山的「姊妹」關係,「峨眉山似女人蠶蛾之眉,螺髻山似少女頭上青螺狀之髮髻」。

  螺髻山千峰疊翠,萬派環宋,山勢雄奇,勝境遍布,是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區。遠望時煙霏林箐,嵐光幻彩,蒼藹凌虛,高下混茫,有朝觀暮開之感;近察則雜樹生花,杜鵑似海,紛紅似落,儷白參黃,呈爭輝競艷之趣。山間溶洞奇險岩穴深幽,丹岩翠,石峰峭立,有亮如明珠、號稱天池的各色海子--五彩湖,也有氣勢磅礴,飛流直覺瀉的溫泉瀑布。古籍中稱螺髻山有72峰,36個天池,18項勝景,25坪,12佛洞,共108景。據1989年衛星遙感資料反映,其景觀、景點數遠不止於此,且其山脊高出4000米的山峰就有58座迂迴繚繞於高山霧海之中,忽隱忽現,如蒼龍遨遊九天,其峰群之集中,規模之宏大,造型之奇異和離城市之近尚屬罕見。

  螺髻山是我國已知山地中罕見的保持完整的第四紀古冰川天然博物館。古冰川遺迹中的角峰、刃脊、圍谷、冰斗、冰蝕窪地、冰蝕冰磧湖、冰坎、冰階、冰溜面、冰川刻槽、羊背石、盤谷、冰原石山、側磧壠等古冰川風貌,具有很高的旅遊、探險、科考等價值。其中冰蝕冰磧湖最為壯觀,螺髻山冰蝕冰磧湖分布於海拔3650米以上的各期冰圍和冰斗中。據不完全統計,終年積水的大小湖泊有50餘下,多呈圓形或橢圓形,水面寬度多數為二三百米,湖水深度一般為七八米。冰蝕湖的湖底湖畔多為巨大的石條、石板平鋪,部分為裸露基石。冰磧湖的湖底湖畔則以岩塊、砂屑為主。部分湖泊有伸入的半島或湖心島。所有湖泊的湖周都保存有大量的冰蝕現象和各種冰磧物。湖水則由於基岩顏色、湖周植被或腐植質、湖中水草等的不同而顯現翠藍、棕紅、棕黃、草綠、墨綠等顏色。具有考察意義和觀光旅遊的主要湖景有珍珠湖群、五彩湖群、疊翠湖、姐妹湖、干海子、黃龍潭、黑龍潭、溫泉瀑布等。

  螺髻山地勢高聳,氣候垂直分帶明顯,加上人跡罕至,獨特封閉的地理環境,原始森林和各種珍稀動物以及野生花卉、菌類品種十分繁多。原始森林面積30餘萬畝,植物種類包括南亞熱帶植被,亞熱帶針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高山針葉林等共有180餘科、2000餘種,其中屬國家第一批保護的珍稀植物就有30餘種。野生花卉以杜鵑(彝語稱「索瑪花」)為最,計有30餘種,每年3至7月,繁花似錦,鋪天蓋地。並且,不少杜鵑由於生長上千年而未受到砍伐,已長成須一至二人才能圍住的大樹,奇特無比。再加上有的杜鵑開花時能同時開出多種不同顏色的花朵,更是引人入勝,爭芳鬥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菌類方面,已知大型直菌150多種,80%可以食用、藥用。有高等動物近400種,其中獸類60餘種、鳥類252種、爬行類19種、兩棲類26種,屬珍稀和國家重點保護的,如短尾猴、小熊貓、金貓、林麝、斑羚、赤鹿、穿山甲、紅腹角雉、白腹錦雞、灰頭鸚鵡、圓朧齒類蟾、寶興樹娃、大涼蠑螈、東坡墨魚等就有30餘種。螺髻山以保存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成為我國少有的生物資源「基因庫」,不但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科學考察研究基地。

  螺髻山周邊地區,如西昌、德昌、普格、布拖、昭覺等縣市,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我國最晚結束奴隸制的一個地區。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文化,如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風趣的彝族婚禮,熱鬧非凡的火把節、達體舞、摔跤、賽馬、斗羊,別具風味的彝族食品烤乳豬、砣砣肉、桿桿酒、苦蕎饃、酸菜湯,還有建築獨特的彝族村寨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客紛至沓來。

  螺髻山歷史上曾是我國較早的佛家聖地。自漢代開劈,唐代佛事已經盛行(鼎盛時期僅螺髻寺就養僧三千餘人),建造了許多廟宇,現遺址尚存。唐末以後由於戰亂和其他原因佛事日衰,於是有「隱去螺髻,始現峨眉」、「螺髻山開,峨眉山閉」之說。佛家稱螺髻山為「紫微」。自清初至道咸年間,寺廟又逐漸興起。據記載,僅螺髻山西麓就有曹峒派較大的廟宇兩閣十三寺。螺髻山碧水幽谷,煙雲飄渺,景觀無窮,佛家稱為仙境。

  螺髻山氣候差異大,「十里不同天」,原始森林保存完好,不僅存留著世界上某些頻於絕滅的奇異生物,而且保存著完整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始古冰川刻槽遺址,有「西子濃汝,峨眉淡抹,螺髻天生」的美譽,萬千景象吸引了不少遊人去萬途跋涉,登臨瀏覽,以探尋其無窮奧妙。螺髻山定會同祖國其它名川大山一樣放出異彩。

  螺髻山彝語稱「艾鵝安哈波」,傳說在兩億五千萬年前「資木呷托」(全世界)洪荒泛濫,整個地球一片汪洋,所有山脈被洪水淹沒。只有螺髻山的山巔上還能站立一隻落難的鴨子,鴨子彝語稱「艾」,再者螺髻山的山體像一隻肥大的鵝,而鵝彝語亦稱「鵝」,因此當地的彝族稱螺髻山為「艾鵝安哈波」。

  螺髻山奇峰林立,海子棋布,最著名的景觀有七十二峰、五彩湖、萬畝杜鵑花

  在一畝以上,彝人們稱之為「蜀莫阿洛」的黑龍潭、「蜀莫阿史」的黃龍潭、「蜀莫阿里」的五彩湖最為有名。

  螺髻山第二絕是雄奇壯觀的冰川角峰。古籍中所稱的「七十二峰」實際上是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主峰山脊上排列成長龍般和高大的山峰群,其山脊高出4000多米的山峰有58座,主峰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形角峰,即著名的駱駝峰、蓓蕾峰。

  螺髻山第三絕當推杜鵑花海。整個螺髻山上幾十種不同顏色的杜鵑花爭奇鬥豔。在所有數十種杜鵑花之中最為珍貴的是乳黃色杜鵑。杜鵑花彝語稱索瑪花,是涼山彝族的迎賓之花。

  螺髻山第四絕則應該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古冰川刻槽。它是由古冰川帶夾堅硬的岩塊,以強大的力量刻碾冰川底部兩側岩石,天長日久便形成寬而深的岩石刻槽。

  螺髻山第五絕便是被譽為「水簾洞」的大槽河溫泉瀑布。溫泉瀑布位於涼山州普格縣城西北部蕎窩鎮境內,螺髻山東坡段,海拔1800米的大槽河北岸。

  螺髻山景區門票價格:50元/人

青海祁連山

  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的巨大山系。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因位於河西走廊之南,又名南山。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全長近1,000公里。最寬處在酒泉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公里。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在4,000~5,000公尺之間,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公尺。海拔4,500公尺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公尺之間。

  祁連山脈位於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因位於河西走廊南側,又名南山。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酒泉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間。

  祁連山東段山勢由西向東降低,包括走廊南山-冷龍嶺-烏鞘嶺,大通山-達坡山,青海南山-拉背山三列平行山系 。其間夾有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青海湖盆。有冰川3306條,面積2063平方千米。祁連山區的水系呈輻射狀:以哈拉湖到東經99°一帶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在山前形成大綠洲。東部海拔2500~3300米分布有寒溫帶針葉林。森林資源破壞嚴重,野生動物減少。1987年建有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礦藏豐富。狹義的祁連山,指最北的一支的走廊南山和冷龍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峰有冷龍嶺(4843米)、祁連山(5547米)和疏勒南山(5808米)。

  祁連山東段山勢由西向東降低,包括走廊南山、冷龍嶺與烏鞘嶺,大通山與達坂山,青海南山與拉脊山三列平行山系,其間夾有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青海湖盆。湟水河谷為青海省主要農業區,青海湖為中國最大湖泊,海拔3,200公尺,湖濱為良好草場。山地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2,063平方公里。狹義的祁連山指走廊南山、冷龍嶺。平均高度4,000公尺。前者主峰亦名祁連山,海拔5,547公尺(18,194呎);後者主峰冷龍嶺,海拔4,843公尺。均有冰川發育。冷龍嶺雪線最低,為海拔4,350~4,550公尺。

  祁連山區的水系呈輻射-格狀︰以哈拉湖到東經99°一帶為中心,向四周較低處輻射。又受西北-東南走向的構造控制,順此方向的河谷長大寬展,橫向切穿山脈的河谷成為峽谷。由於北部、東部山地高大,雨雪較多,東部的大通河、湟水等水量豐富,得以匯入黃河而為外流區。北部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黨河水量也較多,在山前形成大綠洲。綠洲面積由東向西逐漸減小。祁連山南部比較乾燥,以柴達木盆地為基準,高差較小,河流短促。祁連山東部分布有寒溫性針葉林,自東向西發育程度衰減,分布高度則上升,計東部為2,500~3,200公尺,中部為2,700~3,300公尺,最後以斑塊狀消失於北大河附近。森林破壞嚴重,野生動物減少,紫貂等珍貴動物已滅絕。礦藏豐富,鏡鐵山的鐵礦,木里和魚卡的煤礦,宗務隆山的金屬礦都有重要經濟價值。

  祁連山地具典型大陸性氣候特徵。一般山前低山屬荒漠氣候,年均溫6℃左右,年降水量約150毫米。中山下部屬半乾旱草原氣候,年均溫2~5℃,年降水量250~300毫米。中山上部為半濕潤森林草原氣候,年均溫0~1℃,年降水量400~500毫米。亞高山和高山屬寒冷濕潤氣候,年均溫-5℃左右,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山地東部氣候較濕潤,西部較乾燥。

  植被垂直帶結構,山地東西部南北坡不盡相同。東段北坡植被垂直帶譜(自下而上):荒漠帶(只有草原化荒漠亞帶)―山地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南坡: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西段北坡:荒漠帶―山地草原帶―高山草原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南坡:荒漠帶―高山草原帶(限荒漠草原亞帶)―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

  土壤與植被相對應,東段北坡: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帶―山地黑土(陽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陰坡)帶―高山草甸土(陽坡)和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帶―高山寒漠土帶。南坡: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陽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陰坡)帶―高山草甸土(陽坡)和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帶―高山寒漠土帶。西段北坡:棕荒漠土帶―山地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帶―高山寒漠土帶;南坡:灰棕荒漠土帶―高山棕鈣土帶―高山寒漠土帶。

  祁連山區農業主要限於東部的湟水和大通河中下游谷地及北坡的山麓地帶,春麥、青稞、馬鈴薯、油菜、豌豆和瓜菜等,一年一熟。草場遼闊,宜於發展畜牧業,並有大片水源涵養林。有多種藥用和其他經濟植物,還有不少珍貴動物,如甘肅馬鹿、藍馬雞、血雉、林麝等。

  北祁連山有菱鐵-鏡鐵礦、赤鐵-磁鐵礦;祁連山東段有黃鐵礦型銅礦;肅北和酒泉南山一帶有黑鎢礦石英脈和鎢鉬礦,是中國西部鎢礦蘊藏豐富的地區之一。位於甘、青兩省交界處的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面積23萬餘公頃,1988年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從祁連山北坡流向河西走廊的3大水系共57條大小內陸河流,平均每年為走廊平原提供出山徑流量69.96億立方米,其中石羊河水系15.67億立方米,黑河水系37.95億立方米,疏勒河水系16.34億立方米。

流至河西走廊平原的山水,養育出的大小綠洲總面積約有1.93萬平方公里,在祁連山北麓構成長約1100公里斷續分布的巨型綠洲帶,其中較大的有18塊,約佔走廊面積的17%。這些綠洲面積所佔的比例雖然很小,但在其上卻形成了16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鎮,歷史悠久的著名古城有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和酒泉(肅州)。這些綠洲是甘肅著名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糧食、油、糖、肉和瓜果,每年生產出的糧食占該省糧食總產量的30%以上,提供的商品糧佔70%以上。

流至河西走廊的山水,不僅養育了走廊大片綠洲,黑河水還流至內蒙古阿拉善荒原,養育出一個歷史上著名的額濟納綠洲。

由祁連山南坡山區的溪澗匯合而成的哈爾騰河、魚卡河、塔塔棱河、八音河、布哈河等內陸河流和流量很大的外流河――大通河,在祁連山南麓和柴達木盆地北緣,形成了許多天然優良草場以及魚卡、大(小)柴旦、德令哈、烏蘭、天峻、剛察等綠洲及其城鎮。此外,祁連山南坡水系還養育出了我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及其周圍廣闊的豐茂草原。

青海日月山

  日月山位於青海湖東側,海拔最高點為4877米。歷來是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因山體呈現紅色,古代稱為「赤嶺」。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時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線而使其戰略地位最為突出。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南4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屬祁連山脈,古時為中原通向西南地區和西域等地的要衝。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雲自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後來,文成公主經日月山赴吐蕃和親形成的唐蕃古道,則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區通往川藏一帶的必經之路。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 

  日月山古時候稱赤嶺,得名於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曾駐驛於此,她在峰頂翹首西望,遠離家鄉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臨行時皇后所賜「日月寶鏡」觀看,鏡中頓時生出長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寶鏡」摔成兩半。這就是為什麼把「赤嶺」該稱為「日月山」的原因。公主離開日月山繼續往西走會過頭去,向東遙望自己的故鄉時,發現視線以被山阻隔,禁不住又流下悲傷的淚水,嘆息一聲,會淚西進,於是,淚水幻化成了一條小河,因為同情公主的悲傷,就隨著公主一同向西流去。後人為紀念文成公主在日月山腳下建有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途經赤嶺作短期停留的歷史事實,給漢藏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青海民間至今流傳著這樣的故事,當文成公主行至赤嶺,將要離別唐朝管轄的土地,心中一片愴楚。向前西望吐蕃,天高雲低,草原蒼茫;回頭東望長安,更加留戀故土。遂拿出皇后賜予的「日月寶鏡」,從中照看長安景色和親人,不禁傷心落淚,思鄉的淚水彙集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但當她想到身負唐蕃聯姻通好的重任時,便果斷地摔碎了「日月寶鏡」,斬斷了對故鄉親人的眷戀情絲,下定了毅然前行的決心,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西行的道路。從此,赤嶺改名為「日月山」。繼這次和親的70年後,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棄隸縮贊,金城公主沿著文成公主走過的路,又一次經過了日月山。金城公主入蕃和親,對於促進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天,日亭、月亭在當年公主駐足的地方高高聳立,站在亭前西望,當年崎嶇艱難的路程如今已變成了連接漢藏人民的康庄大道。

  日月山是青海內外流域水系的分水嶺,是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天然分界線,歷來有「草原門戶」、「西海屏風」之稱。其獨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形成了東西兩側明顯不同的景象,其東綠蔭蔽日,田疇縱橫;其西草原廣袤,牛羊成群。東部農區和西部牧區的界線在這裡是那樣的明顯。古代歷史上有許多發生在農牧區交接地帶的互市,赤嶺互市就是較著名的一個。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東部地區設鄯州(治今樂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與吐谷渾講求和好,並達成互市協議,互市於承風戍(今拉脊山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與吐蕃定點在赤嶺互市,以一縑易一馬。當時青海是重要的產馬之地,吐谷渾人培育的「青海驄」在唐代仍馳名於世,產於今黃南、海南等地區的「河曲馬」也是國內名馬。唐肅宗以後開展了「茶馬互市」,青海大批的馬牛被交換到內地,內地的茶、絲絹等同時也交換到了牧區。明後期至清初,互市地點增多,增有鎮海堡、多巴、白塔兒(今大通老城關)等。清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對互市嚴格控制,規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地方進行互市交易,並派軍隊彈壓。後因這種規定不能滿足各族群眾之間的交換需要,清廷便數次放寬政策,並將日月山互市地點移至丹噶爾(今湟源縣),日期也予以放寬。丹噶爾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繼續,很快成為「漢土回民遠近番人及蒙古往來交易之所」,在嘉慶、道光之際,商業尤其繁盛。清《丹噶爾廳志》記載丹地市場「青海、西藏番貨雲集,內地各省商客輻輳,每年進口貨價至百二十萬兩之多」,成為當時西北地區顯赫的民族貿易的重鎮。

【最佳旅遊季節】

  春天,倒淌河纖瘦孱弱,蜿蜒曲折流動著水墨畫也畫不出來的一片春愁,秋天它豐滿寬闊,奔騰中不失溫柔寬厚。它不像長江、黃河那樣,巨浪滔天,勢不可擋,露出雄性逼人的、英氣。

【景區飲食指南】

  倒淌河鎮無名貴美食,可返回西寧品嘗民族風味小吃:殷涼粉、余釀皮、康豬肉、李羊頭、辛酸槽等,大多經濟實惠,多以姓氏命名,體現了個體經營的特點。

甘肅祁連山

見青海祁連山。

甘肅六盤山

  中國西部山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部、甘肅省東部。南段稱隴山,南延至陝西省西端寶雞以北。是近南北走向的狹長山地。山脊海拔超過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達2,942米。其北側另一高峰亦稱六盤山,達2,928米,由平涼至寧靜的公路經此。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因此得名。山地東坡陡峭,西坡和緩。為強烈地震帶,1920年海原發生8.5級地震。降水量較周圍高原稍多,高山上有小片松林,其餘部分為草地。發源於山地北側的清水河向北流注黃河,東側為涇河上游,西南側諸水匯入葫蘆河,再入渭河。南段隴山古稱隴坂,南北長約100公里,海拔2,000公尺左右。山勢陡峭,為渭河平原與隴中高原的分界。

  六盤山是我國最年輕的山脈之一,位於寧夏、甘肅、陝西交界地帶。逶迤200餘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它以磅礴的雄姿,橫貫陝甘寧三省區,既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嶺,黃河水系的涇河、清水河、葫蘆河均發源於此。

  六盤山歷來有"春去秋來無盛夏"之說,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登上主峰遠眺,朝霧迷漫,雲海蒼茫。日出雲開,只見重巒疊嶂,層出不窮。

  六盤山有高等植物達788種,喬木林達2.6萬公頃。有38種獸類棲息。200種脊椎動物、147種鳥生活在這裡。

  六盤山風光旖旎,久負盛名。六盤山旅遊區內涼殿峽、二龍河、荷花溝、鞦韆架、老龍潭、涇河源等休閑避暑勝地是乾旱帶荒漠地區獨存的勝地。春來綠樹雜花,天地清澄;夏時涼爽宜人,風光獨特;秋時紅葉滿山,層林盡染;冬時雪盡窮野,銀裝素裹。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時曾在這裡休養生息,整肅軍隊,後病逝於此。1935年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到達此地,後來寫下了光輝詩篇《清平樂·六盤山》,今有紅軍長征紀念亭供遊人緬懷。

  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以獨特的自然山水,蔥鬱的森林景觀,濃厚的回鄉風情,聞名的長征紀念地,優美的民間傳說,涼爽宜人的氣候條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森林旅遊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六盤山山勢雄偉,巍峨挺拔,山清水秀,歷來就有「山高太華三千丈,險居秦關二百重」之譽,更因毛澤東的光輝詩篇《清平樂? 六盤山》而名揚中外。六盤山在長期內外營力作用下,形成了強烈切割的中山地貌,海拔高,相對高度達400米以上。其中,涼殿峽相對高度達500餘米,峽谷處懸崖峭壁極為險峻。同時,這些地勢特徵造成峽谷中溪流交錯,水流每到陡落處便會飛瀉成瀑或落地成潭,形成潭、瀑、泉、澗,溪等多種水體景觀。遊人於谷底,水間穿行,會倍感石、水相親,野趣無窮無。其植被類型,既有水平地帶性的森林、草原,又有山地植被垂直帶譜中出現的低山草甸草原、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闊葉矮林等組成的垂直植被景觀。植物群落的季相更替,向人們展示了六盤山不斷變化組合的自然美景,同時又向人們顯示時序的更迭,使人們感受到時光的延續和歲月的流動。六盤山還是一座天然的動物園,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動物有金錢豹,二類保護的動物有林麝、紅腹錦雞、勺雞和金雕等。飛禽走獸,在林間溪邊出沒,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共同構成動態的絕美的自然景畫,令人流連忘返。涇源縣總人口的97%為回族,積澱著豐富的伊斯蘭文化、濃郁的回族風情。另外,六盤山地區廣泛流傳著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傳說和故事,如「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柳毅傳書」、「鬼門關的故事」等。 六盤山還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位置。

景區氣候

  氣候屬中溫帶半濕潤向半乾旱過渡帶,具有大陸性和海洋季風邊緣氣候特點,春低溫少雨,夏短暫多雹,秋陰澇霜早,

  冬嚴寒綿長,光照資源十分豐富。

甘肅麥積山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北道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是中國四大名石窟之一。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裡松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讚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讚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這裡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並系近年重修。

  當人們進入麥積山風景區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遊客。行至山前,抬頭仰望,只見龕窟密如峰房,依窟建檐,層層相疊。棧道雲梯修建於懸崖,淺龕深窟開鑿於峭壁,其建築高超雄偉,工程奇險浩大,令人贊絕。歷代遊客詩人,雖驚慕不已,敢於攀至頂端者卻少如鳳毛麟角。唯心史觀有五代詩人王仁裕斗膽攀登,才寫下了:「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閑身與白雲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的切身感觀。不過,現在的麥積山經過大規模的加固修整和棧道修復,搖搖欲墜的崖體已經穩定,山上棧道也寬闊整齊,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筆下的險惡情景早已成為歷史。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登游各個崖閣,隨心所欲地進入各個洞窟,感情奔放地遠眺山下美景。

  麥積山高達142米,石窟多凌空鑿於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摩窟、摩崖龕、山樓、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頂、方塌四面坡頂、拱楣、穹頂、方楣平頂、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頂、圓形小淺龕、盂頂。這些不同類型的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實物資料。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相傳,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就連美國首批遊客在1947年《和平日報》中也稱讚麥積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強烈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於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細鏤,所以大多採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儘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給人以美感。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後,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和雄偉的形體。」

  麥積山塑像有數千身,這裡只能指出幾件較有代表性的傑作,起「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東崖造像,最壯麗的是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充滿著人間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龕間都裝飾著天龍八部的浮塑,面容獰怪而不醜惡,表現了男性的健美、威嚴、正直、勇猛、堅毅的性格。與上七佛閣緊接的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醯首羅天,站在一隻卧著的犢牛身上。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頑皮地注視前言,腳雖蟠曲著,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鬆弛的頸上垂著的皮,也象在動著。不僅身形姿態具備了牛的特徵,最出色的是把一隻犢牛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出來了,當地農人非常喜愛,稱為「金蹄銀角的牛娃」。在牛兒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相傳在明朝古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游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擺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遊盪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當他站穩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山穀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里爬了過來,至今當地還有「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說法。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後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捨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周圍還有幾個引人入勝的風景點。如麥積山後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漢末年,雄居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避署宮。當年的避暑宮,亭台樓閣錯落,曲道迴廊相連,琉璃碧瓦瀉翠,紅牆金龍輝映,三檐四簇雕鳳,花影翠竹婆娑,銀練珠璣飛濺。隨著時間的流逝,金碧煥彩的避暑宮早已絕跡,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飛瀑、古柏蒼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異獸尚存,組成處處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觀。

  1982年,麥積山以甘肅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門票價格

  70元/人

甘肅崆峒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 。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灕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 ,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秦漢時期,崆峒山開始有了人文景觀。歷代陸續興建,亭台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布諸峰。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台寶塔。近年來,新修了法輪寺、卧觀平涼、觀音堂、通天橋、飛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景點三十五處,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築群。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平涼時親筆題書「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元月,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中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2007年5月8日,平涼市崆峒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2年10月順利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國家名片,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隍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是我省繼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嘉峪關城樓後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第4套地方題材的特種郵票;2004年3月晉陞為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8月9日,太統——崆峒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崆峒山,以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嶺郁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因相傳為仙人廣成子修鍊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問道廣成子於此山而被道教尊為"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來,海內外旅遊者紛至沓來,使其知名度越來越高。

  現有多數材料解釋大致有三:一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種說法,不無道理。

  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當你翻開字典查找時,一般注釋為?quot;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交通指南】

  從西安至平涼的班車每天有4班次以上,從蘭州到平涼每天有6輛左右,火車也可到達。到平涼後,在市汽車西站前的1路車站有車(面的)發往崆峒山,可乘到山腳停車場(車費15元),然後自己登山上去,也可乘坐專門上山的車(每人15元)。從市區打車去景區費用也不超過30元。

【最佳旅遊季節】

  最適合旅遊季節:夏、秋,溫℃適宜。但要注意防晒。推薦遊覽伏羲廟、麥積山石窟、崆峒山

  最不適合旅遊季節:春、冬,氣溫寒冷,注意添加保暖衣物。推薦遊覽顯聖池、仙人崖、秦安興國寺

【景區天氣】

  平涼市區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11℃。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被譽為「隴上小江南」。夏季最熱為7月份,歷史最高溫38℃。冬季最冷為1月份,最低溫零下19℃,降雨量較甘肅西部多。

寧夏賀蘭山

  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北山嶺。南北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南段山勢緩坦,三關口以北的北段山勢較高,海拔2,000~3,000公尺。主峰亦稱賀蘭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東西不對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賀蘭山為強烈地震帶,1739年銀川附近發生8級地震,1561年在中寧、1709年在中衛都發生過7.5級地震。賀蘭山北段煤藏豐富,新建有賀蘭山煤炭工業基地。包蘭鐵路有支線由平羅伸至賀蘭山的汝箕溝。

  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

  賀蘭山脈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於銀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寧夏境內的最高峰。賀蘭山脈為近南北走向,綿延200多公里,寬約30公里,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界線。山體東側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崖谷險峻。向東俯瞰黃河河套和鄂爾多斯高原。山體西側地勢和緩,沒入阿拉善高原。

  賀蘭山植被垂直帶變化明顯,有高山灌叢草甸、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青海雲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種類型。其中分布於海拔2400~3100米的陰坡的青海雲杉純林帶鬱閉度大,更新良好,是賀蘭山區最重要的林帶。植物有青海雲杉、山楊、白樺、油松、蒙古扁桃等665種。動物有馬鹿、獐、盤羊、金錢豹、青羊、石貂、藍馬雞等180餘種。1988年國務院公布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保護區,面積6.1萬公頃。

  賀蘭山自然資源豐富。山前沖積平原上草場遼闊,是寧夏灘羊的重要產區,所產灘羊二毛皮古稱「千金裘」,毛色細潤,捲曲如雲。山區富含優質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礦區。另外還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岩等礦產,其中小滾鐘口生產的粘板岩質地細潤,清雅瑩柔,用它雕成的賀蘭石硯是寧夏「五寶」之一。

  賀蘭山是溫帶荒漠與溫帶荒漠草原的分界線,又是西北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水嶺。高聳的地形及良好植被對保護富庶的銀川平原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賀蘭山山間有數個東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賀蘭口、蘇峪口、三關口、拜寺口,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帶西夏名勝古迹豐富多彩,有西夏陵園、滾鐘口、拜寺口雙塔等名勝古迹和獨特的沙湖風景區。賀蘭山東南端為青銅峽,峽谷在藍天和黃河映襯下呈現出青銅色。相傳大禹治水時,劈開賀蘭山,引黃河水北流。現建有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賀蘭山西側有內蒙重鎮巴彥浩特,蒙古語為「富饒的城」。

  銀川市境內賀蘭山東麓,分布著極為豐富的岩畫遺存。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賀蘭山岩畫被大量發現並公佈於世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1991年和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岩畫委員會在亞洲召開的兩次年會,都選擇在銀川舉行。1996年,賀蘭山岩畫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際岩畫委員會將賀蘭山岩畫列入非正式世界遺產名錄。

寧夏六盤山

見青海六盤山

內蒙古桌子山

  桌子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境內的東部,面積面積236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2149.4米。山脈主體呈南北走向,長約75公里,東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接壤,西距穿越市區的黃河約2公里。桌子山山勢雄偉,峰巒迭起,巍峨壯觀,因其主峰山頂較平坦,遠眺貌似桌子狀,故得此名。桌子山「V」字形溝谷發育,切割深度多為150~250米,其毛爾溝、蘇白音溝等大溝谷的谷底較平坦。

  桌子山脈諸多山溝的懸崖峭壁和溝畔石灰岩磐石上,殘存著無數古代岩畫的遺迹,稱為"桌子山岩畫"。古代游牧民族羌、烏桓、鮮卑、突厥、回鶻(紇)、党項、蒙古等民族都曾先後交替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漫長的歷史歲月雖已消逝而去,但遺留在溝畔石灰岩磐石和懸崖峭壁上的古代游牧人的藝術珍品——岩畫,卻成為歷史遺迹,永遠留在這裡。

  桌子山脈北麓東部,發現了近2萬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地表遍布磨製石器和彩陶殘片,文化層厚度近50厘米。在黃河邊的沙丘中也發現有細石器和彩陶殘片。這些重要發現足以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先民活動。

  據頂俯瞰,四周懸崖絕壁,溝深谷狹,十分險峻。溝坎谷壁上發育著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卡斯特溶洞,景觀奇特誘人。桌子山山頂奇平,草木繁盛。相傳是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打造兵器的地方

內蒙古賀蘭山

見寧夏賀蘭山

遼寧丹東鳳凰山

  鳳凰山屬長白山脈,面積216.875平方公里,最高峰 「攢雲峰」海拔八百三十六點四米。鳳凰山歷史悠久,景色旖旎、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之一。鳳凰山是融自然美、人文美於一體,交織成一幅天然絕紗、和諧壯觀的中國山水畫卷。

  春山吐翠杜鵑紅, 夏賞雲海聽瀑聲。

  秋楓盡染勝錦繡, 冬雪冰凌掩青松。

  這首詩便函是對鳳凰山四季美景的真實寫照。

  自然景觀特點集「雄」、「險」、「幽」、「奇」、「秀」於一身。 凡天下名山大川,各有其特點,而鳳凰山容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廬山之幽靜;黃山之奇特;峨嵋之秀美於一體。「早知鳳凰山色美,何必千里去江南」。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只有當您遊覽鳳凰山才會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鳳凰山十大美景

  相傳,鳳凰山八大美景的聞名,始於晉代,遊人登臨覽勝形成名山,修築廟宇,成為焚燒香火之地,是興盛於明清時代文人墨客大石崖上題詞鐫刻,使鳳凰山融自然美與人工美於一爐,成為世人矚目的十大美景。 鳳凰山融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峨眉山之秀美。可謂引遊人觀賞入勝,遊人進山一游便展現「壑岩丹青千尺畫,海雲仙閣一溪詩」的勝境。

石棚避暑

  遊覽鳳凰山,首先映人眼帘的天然名勝的大石棚。大石 棚高約太半、欹嵌前撐,石面朝南,坐地而憩。石棚上刻有「振衣千仞,直上青雲」八個大字,蒼猶剛勁,十分醒目 。石棚之上有一青松,枝幹舒 展意在客,故稱為「迎客松」。 石棚前面綠林虛掩,背懸崖遮日,流水潺潺悅耳,鳥兒霧裡啼鳴。時若坐在石棚之中,頓覺山風送爽,心曠神怡,遊人故多在此攝影留念,並留下一首讚美詩

  天然石棚遮穹窿, 廈外炎炎廈內風。

  習爽涼意沁心扉, 叮冬悅耳溪流聲。

澗水飛濤

  鳳凰山的入口處是兩個懸崖形成的峽谷,從峽谷深處,流淌出一條山澗溪水見底,急湍蜿蜒流出山外,兩側翠柳拂岸,草木生,溪中有一巨石屹然而立,上刻「中流砥柱」的讚美詞,時值盛夏,陰雨霏霏,山泉噴涌而下,濺飛似雪,濤聲悅耳,沁人心肺,此時來到溪水旁,真是滿目飛瀑,銀珠垂落,滿山泉涌噴霧來,如此勝景吸引很多遊人冒雨上山,觀賞滌草木秀,佳木一蔥蘢。有詩讚日:

  鳳凰展翅扶白雲, 澗水蟋龍戲鳳吟。

  日照浪花濤飛雪, 擁擁滾滾出山門。

斗母聖境

  「斗母」則說的是「斗母宮」。斗母宮位居「解放紀念塔」左上二百多步遠的「斗母岩」上。宮旁有一巨石,呈片狀豎立,南面刻有康德峻的詩:「劃開天險,盤亘金甄」北面是陳濟清所鑲刻古魏書四字「出類拔翠」。宮後有一大圓石,四周鐵欄圍護,石上長有一株青松,遊人可以登岩縱覽勝景,故稱此岩為「觀勝台」。立台環顧,向東側可視「紫陽觀」全貌,遠處東山遙迤 ,連亘綿綿。向西望去,則是「觀音閣」,飛峙凌空。向南望去,則是當年鳳凰向唐太宗李世民點頭三禮的「拜祖石」。真乃是勝景盡改眼底。若立在「觀音閣」上鳥瞰「斗母宮」就更有一番趣味,則是巨石相托,群崖拱圍,峰巒相疊,綠樹簇擁其間,雲霧繚繞,虛無縹緲,幅幅天地會萃山水日月之秀,花卉草木之香,軒亭齋台之麗,人們故稱此景為「斗母聖境」。

山雲鋪海

  霏雨初晴陽光柔, 茫茫雲海漫山流。

  煙霧飄靄古剎里, 登峰踏進玉皇樓。

  每當雨後初雯或大霧曦雲雨迷漫,山霧騰騰,似煙似雲,一縷縷一片片平鋪山谷,煙瑣峰巒,時隱時現,松柏露里,微風拂面,此時登山,腳踏浮雲,猶如來到九霄之巔,浮雲繚繞像嫦娥翩舞,時而輕絮涌深谷,時而驚濤翻山頂,山巒類似贏海之仙島。如遇細雨後的夕陽,必有彩虹橫空出世,五光十色,就像一座架在太空的通天橋,更難得的是還會出現罕見的「佛光折影」。人立山頂之上,腳下煙雲滾滾,而自己的影子卻映射到雲海之上,並有兩層式一層光環鑲嵌在影子上。如能身臨其境,似乎是脫離了凡塵世界,身居於虛幻漂渺的仙境之中,此即「山雲鋪海」之奇觀。

蒼松佇月

  游觀音閣,需登高逾險,爬地近百米長的鳳凰洞,此乃游山者必到之地,風景奇妙,別具一格,每逢陰曆八月十五月圓時,就會飽嘗「聽泉賞月,把酒問天,立地成仙」之味道。每當夜幕降臨,月出東山,躍上古剎之頂,爬上古松之尖,朦朧之中的月亮便給這廟宇鑲上銀輝,古松翠柏枝頭似玉似玉的纏繞著青紗,疏密婆娑的瀉影,分外迷人,此時如臨至此把酒詠志,撫琴抒懷,聆泉賞月,可謂享受一番古仙之樂。古人吟詩今人頌:

  崖邊巨石扶老松, 直插青雲戲晚風。

  明月冉冉瀉銀影, 恰似古剎掛山中。

怪石凌空

  由鳳凰洞迂迴攀登羅漢峰,山風送爽,松濤陣陣,疲倦之感,隨風消失,爬上「神馬峰」,古藤扶崖纏繞,古松頑強生長在石縫間,再向西望,則見一怪石,突兀反起,象一猛勇騎在神馬之背上,有凌空而起,直衝霄漢之勢,每當雲霧從山谷騰起,飄逸在石下時,巨石猶如凌駕浮雲之上,雲石相襯,欲欲而有動感,直往上太空,故日「怪石凌空」。 此景獨特,有人吟詩一首,可見一斑。

  山光絢麗景物奇, 峻峰崢嶸雲霧裡。

  凝似猛虎欲騰勢, 凌空眈視萬仞低。

松徑尋秋

  每逢仲秋之際登上鳳凰山頂峰,俯視群山是別有一番景色。秋高氣爽,滿山楓葉紅似火,艷若雲霞一層層一片片間而青松配綠,真是點點青松配霜花,可謂是一個金色的秋天 ,樺楓相間,五色繽紛,站在「免耳峰」上,四處眺望,迎面山坡赤、橙、綠、青、蘭、紫交織而成一幅萬紫千紅美麗彩絹,故樂「錦繡坡」。鳳凰山的秋景是濃郁而迷人的,恰似「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境。每逢金秋時節,許多美術、攝影愛好者都來鳳凰山寫生和拍照刊登各種報刊的佳作層出不窮。也有的幸譽獲獎。

天池在望

  從烽火台到箭眼峰,山路曲折受高低山峰所限,很難廣開眼界,只有登上「神馬峰」,「天下絕」,才能極目遠瞠,使人心曠神怡。天高雲淡,晴空萬里,腳下群山綿亘,蜿蜒起伏,重巒疊翠,可謂「山外青山樓外樓」,由南望去可見「黃海」猶如一條白帶,天水相連猶如水晶宮。大小鹿島依晰可見,故日:「天池在望」。曾有遊人對此景吟詩:

  秋高氣爽夕陽沉, 攀岩牽藤上天門。

  天海碧波極目處, 心隨帆影盡消魂。

壘障留雲

  過老牛背再盤旋而上,就到了鳳凰山的第二高峰——箭眼峰,箭眼峰高入雲端,時有雲霧停留籠罩峰頂,山上望去,淡若炊煙,滾猶靄暮,時有縷縷輕霧。從高處的「箭眼」中穿過,人們將這種自然景觀稱為「山戴帽」。若逢久旱無 ,人們常盼望「鳳凰山戴帽」。這是降雨的予兆,當地農民就喜感大雨快來了。這裡流傳一句民謠:「鳳山戴帽大雨就到。」所以「壘障留雲」就成了當地群眾觀察天氣能否降雨的象徵。

東地瀛洲

  一提到「瀛洲」人們便會油然而生地聯想到古人所稱道的「三仙」之一的神仙造化之地,故而令人神往。 鳳凰山上的「瀛洲」雖非「三仙」中的瀛洲,但也確有「瀛洲」流傳之佳境,這就是古人之所贊的「東地瀛洲」。從雄獅嘯澗的古城牆,石筍峰,經杜鵑坡到小石林,立之遠眺另有一小天地顯出灕江石林,黃山之險峻景色,果有傳說中的「瀛洲」之境。匯峰口北坡,多生「天女木蘭」稱「木蘭峪」,西坡多生杜鵑化,故稱「杜鵑坡」,每置春季,杜鵑滿山紅爛漫時,山霧瀰漫中,石筍類似仙島,時隱時露,凌空飛舞的彩練,五光十色,令人眼花舞。這時,東地瀛洲的景緻更加多嬌如畫,分外壯觀而迷人!

遼寧朝陽鳳凰山

  朝陽鳳凰山古稱龍山、和龍山,位於朝陽市東郊4公里處。佔地5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660米,是遼西一大名山,是朝陽市最大的旅遊景點。山上有「凌霄塔」、「摩雲塔」、「大寶塔」三座古塔,建有四寺。摩雲塔位於鳳凰山主峰山腰,為十三級密檐式磚塔,方形、實心,高32米。雲接寺中古塔造型挺拔雋秀,雕刻工藝精美。天慶寺中主要建築有觀音殿、碑亭和東西廂房。鳳凰山風光秀麗,林木繁茂,群峰爭秀,各種景觀渾然天成,妙趣橫生,因而被闢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國家AAA級景區,是中外遊客參觀遊覽的好去處。

  鳳凰山不僅是遼西歷史名山,也是燕、遼時享有盛譽的佛教聖地。早在1660年前,燕王慕容皇光就在山上修建了迄今為止東北地區最早見諸史籍的佛教寺院-龍翔佛寺,因此成為東北佛教的「祖庭」,鳳凰山之龍翔佛寺成為東北佛教第一寺。後經歷代建構,形成了三塔(現存摩雲塔、大寶塔,凌霄塔傾圮後重修)四寺(延壽寺、天慶寺、雲接寺,華嚴寺已不存)古建主體,此外還有北魏的摩崖佛龕、遼代古道降香十八盤、清代倒座觀音洞和卧佛古洞等古迹遺存。鳳凰山植被豐茂,是國家瀕危珍稀鳥類黑鸛的重要棲息地。自然景觀主要有金駝望月、象鼻山、天然大佛等,鳳凰山之龍山景區山高壁陡,谷狹壑險,或孤峰獨秀,或群巒橫黛,或形若蒼龍游雲,或神似怪獸卧嶺,置身其中,奇趣無窮。

  鳳凰山之卧佛洞

  朝陽洞俗稱卧佛洞,又叫卧佛寺,位於華嚴寺下方。朝陽洞為一天然洞穴,背倚峭壁,前臨深壑。關於朝陽洞及其名稱的來由,《塔子溝紀略》有詳紀記載:「朝陽洞洞口向西南,面寬兩丈,進深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中有石佛卧石床上,身長九尺五寸,高二尺五寸,腰圍三尺五寸。

  相傳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春三月,有蒙古四楞台吉帶炮手照力彬者在山行圍,見白鹿前奔,追至山頂樹林中,僅見石洞而鹿無蹤,視洞中惟卧佛在。因與眾共商修整廟宇,於順治八年興工,九年告竣,妝金飾彩,佛像一新。召募僧人李大嘴在洞住持,洞本無名,因其向陽,遂名朝陽洞。」在此後的數十年間,朝陽洞日趨興旺,洞口處修建了韋馱閣,洞邊也懸掛一口古鐘。現置放於凌霄塔旁的古鐘銘文有如下記載:「遼東錦州府城西古柳州大凌河南鳳凰山朝陽洞,古佛寶剎雖不似古昔之莊嚴,亦可續源流之因果。善信會首張弘江發心叩化十方,善男信女同發虔誠,鑄金鐘壹口,重四百斤余。康熙十一最早的清代遺物,也是鳳凰山及朝陽洞這名見於記載的最早實例。

  朝陽洞其它建築早已不存,洞口前形成一小廣場,有磚砌圍牆貼崖而築。洞口處緊貼崖壁,新建了洞門,洞門上方石壁上,留存有「卧佛古洞」和「蓬萊仙境」八個漆紅大字,同時存有原熱河總督湯玉麟的姑爺周鐵錚(時任朝陽縣長)題寫的詩句:「佛之洞天,我之守土;惟佛與我,長此終古」。洞中卧佛毀於文革期間,其頭像現陳列於市博物館。現卧佛雕刻於1992年,佛身與石座一體,頭西腳東,面南而卧,整體造型勻稱,體態自然,眠姿安詳。佛像長達3.2米,是 遼西最大的一尊卧佛,素有「鳳凰山山魂」之美譽。「千秋卧佛洞天涼,雲作衣裳石作床」,「木魚敲破半空煙,一片經聲古洞前」,「塔矗危崖紅日近,佛眠古洞白雲埋」等題詠詩句便是其往昔興盛之貌的真實寫照。

遼寧千山

  「萬壑松濤百丈瀾,千峰翠影一湖蓮」。千山由近千座狀似蓮花的奇峰組成,自然風光十分秀麗。她雖無五嶽之雄峻,卻有千峰之壯美,以獨特的群體英姿,像一幅無窮無盡的天然畫卷,展示在遼東大地上。「欲向青天數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這是清代詩人姚元之對千山的絕唱。

  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素有「東北明珠」之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她南臨渤海,北接長白,群峰拔地,萬笏朝天,以峰秀、石峭、谷幽、廟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千山為長白山支脈,主峰高708.3米,總面積72平方公里。山峰總數為999座,其數近千,故名「千山」,又名「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千山「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無處不幽」。古往今來,一直是吸引眾多遊人的人間勝境。

  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按自然地形劃分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個景區。包括20個小景區和200餘處風景點,分布在幾條溝谷內。景色秀麗,四季各異,是集寺廟、園林於一山的風景旅遊勝地。盛夏時節,這裡氣候極為涼爽,空氣特別清新,到千山避暑度假絕對是您的明智選擇。

  千山,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春天梨花遍谷山花滿壑;夏天重巒疊翠,鬱鬱蔥蔥;秋天漫山紅葉,落霞飛虹;冬天銀裝素裹,雪浪連綿。美景佳境終年紛呈,吸引遊人流連忘返。千山不僅以其秀麗風姿吸引眾多遊客,更適於痴迷於自然山光水色、松青花艷的攝影愛好者一年四季從事創作。5月的千山,到處是盛開的梨花,嫩綠叢中,花香襲來沁人心脾。6月初夏的千山,松濤陣陣,樹影婆娑,似在上演著綠色的圓舞曲,給人以和諧、優美的感覺。金秋十月,藍天白雲下,漫山遍野處處金黃,觸目皆是染霜紅葉,是攝影採擷收穫的黃金季節。12月的千山到處是銀裝素裹。風雪中,松柏更加挺拔,山勢尤為峻奇。難得的冷峻壯美,更會使攝影創作美不勝收。

  千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臨山已諦金鐘響,入廟先聞玉爐香」。千山有寺、觀、宮、廟、庵等20餘處,宛如一顆顆閃光的寶石,鑲嵌在奇峰秀谷之中,使古老的千山更加迷人。這些古老而宏偉的寺廟,有的高聳於險峰之上;有的依偎於群山環抱之中;有的坐落在向陽坡上;有的隱蔽在古松怪石之陰,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正如清初鎮國公愛新覺羅高塞在詩中描寫的那樣:「梵宇起中天,香岩響碧泉。虛堂清曉露,幽壑靜鳴蟬。恣引螺峰翠,松含像巔煙。寺以峰為屏,山借寺為顯。」除廟宇外,還有無數洞、塔、亭、碑也是千山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

  千山歷史久遠,早在北魏時,千山就有了佛教徒的蹤跡。遼金時代,佛教更加興盛,著名的「五大禪林」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會寺、龍泉寺等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古建築群。明清以來,道教進入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全景區有寺廟30多座,僧道數百人。千山第一峰仙人台在千山東南,峰上有八仙石像和石制棋盤。相傳有仙人乘鶴飛來,在台上對弈、以次得名。無量觀位於北溝,是千山廟宇中最大的一個,其建築之精美也居千山之首。

交通

  火車站前乘308路公共汽車40分鐘即到千山。買好進山門票前行數百米,即有景區內中巴車接送您到五佛頂山下的索道站,10分鐘車程,票價5元。在乘20分鐘纜車就可輕鬆抵達山頂。新開設的千山索道直連小黃山景區深受遊人歡迎。

千山附近美食

  千山特色飲食 :主要菜式有麻醬紫鮑、熘肥腸、芹菜魚絲、清炸裡脊、蛋泡銀魚、紅血腸、炸蝦球、紅燒蹄筋、酸菜魚、鴨腰燒口蘑、軟炸雞、炸田雞腿等等。

  千山特色購物 :南果梨,味香肉細,為山中特產。千山的中草藥材也很出名,盛產人蔘、鹿茸、靈芝等百餘種,還有珍貴的黑鶴等鳥獸近百種,不愧為東北地區的一座寶山。還有千山拐杖。

  景區門票信息:

千山景區:40元/人

陝西延安清涼山

  清涼山的名勝古迹和革命舊址,有的已修葺整理,有的已對外開放,還新建落成了中國第一座新聞出版專業性紀念館——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來此遊覽觀賞,成為革命聖地延安主要旅遊風景區之一。

  清涼山也是革命聖地延安的象徵之一,陳毅《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詩云:「眾星何燦爛,北斗駐延安。大海有波濤,飛上清涼山。」另一首《詠「七大」開幕》云:「百年積弱嘆華廈,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今天,清涼山留下了許多革命舊址,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地方。

陝西寶塔山

  寶塔山又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南,寶塔建於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它是歷史名城延安的標誌,是革命聖地的象徵。在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鐘,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已建成為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鬱,環境優美。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

  延安古名膚施,是西北的邊塞重鎮。宋代韓落、范仲淹曾在此鎮守。寶塔山為歷代守將必去之處。寶塔建於唐代(一說明代),塔高44米,9級,為八角形磚塔。塔內有階梯,可登塔頂。山上還有范公井、摘星樓、東嶽廟、嘉嶺書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顧延壽有詩曰:「嘉嶺疊疊椅晴空,景色都歸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樹綠,花枝低映碧流紅。幽僧棲跡煙霞塢,野鳥飛歸錦繡從。」塔底層兩個拱門門額上還分別刻有「高超碧落」、「俯視紅塵」字樣。塔旁還有鍾一口,明崇預年間鑄造,擊之聲徹全城。黨中央在延安時,曾以此報警。

  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已建成為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鬱,環境優美。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攝寶塔的全景,還得上清涼山才行。

  寶塔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岩刻字多處,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最著名,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

  巍巍寶塔山,經常出現在詩人、畫家的筆下,人們歌頌寶塔,懷念寶塔,實際是在懷念延安歲月,歌頌延安精神,緬懷黨中央在延安的革命業跡,成了人們追尋當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

  到寶塔山的交通很方便,乘從火車站發出的3路、1路,7路均可達。

門票

  41元,軍人、學生、離退休人員優惠

陝西萬花山

  萬花山位於延安城西南15公里處花源頭村,面積約46公頃,滿山翠柏,溪流環繞,風光秀麗。歲歲春暖之際,山上萬株牡丹盛開,千姿百態, 香飄四野。1978年以來,這裡相繼建成了「沿山詩廊」、「崔府君廟」、「延州牡丹園」、「花木蘭陵園」、「群芳譜」、「萬花湖」、「五龍柏」、「木蘭跑馬梁」、「萬花山莊」等旅遊景點和設施,木蘭陵園大門為仿古建築,園前有木蘭石雕像,園內有木蘭詩詞和木蘭牌、墓。已成為延安一處融自然、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遊覽勝地。每年吸引眾多的中外遊客到此賞花、觀光。 乘1、2、3、9、18路至南橋換乘10路直達。

陝西香山

  陝西香山,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陝西省耀縣境內,距縣城40餘公里, 面積約312平方公里,是目前陝西省最大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有香山和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兩大景點。風景區內山巒疊嶂,河谷縱橫,呈東北、西南方向分布的白堊級砂礫岩地質地貌,景觀獨特,森林覆蓋率85%以上,是保存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區,有野生動物250餘種,植物800餘種,具有較高的科研教學和遊覽觀賞價值。

  香山位於耀縣城西北的廟灣鎮,雄居梁山和喬山山脈之間,平均海拔1415米。東、西、中三峰聳立古稱「三石山」。香山是我國八大佛教聖地之一,相傳妙善公主於此修身成佛(即觀音菩薩),故以菩薩靈異而聞名遐邇。香山寺肇始於苻秦,興盛於姚秦,至南北朝、隋唐時期成為佛教勝地。後歷朝歷代屢有廢興,到宋代、清代續建、擴建,逐步形成了以白雀寺、龍泉寺、聖果院、奇峰洞、准堤道院永善堂、雲崖寺等寺院為主體的佛教建築群,稱八大叢林。現僅存白雀寺、龍泉寺、奇峰洞、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真身殿。

  白雀寺位於香山下姚峪村西,現有三間木椽青瓦頂廈房,前立一石碑。這是香山興建較早的一個寺院。龍泉寺依崖勢而建,現僅留下一道清泉和斷壁上的單色壁畫,訴說著昔日的輝煌。景區北部有著名的太子寺,位於東川的三政村。這裡一崖壁上鑿有大小不同的洞窟,其中一石窟昔日安置著迦羅衛國凈飯王(古印度)的太子塑像,即出家前的釋迦牟尼,故稱太子寺。在旁邊的岩壁上留有兩塊6平方米左右的雙層壁畫,據考證是隋唐時期的。奇峰洞背依懸崖,下臨絕壁,內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金身坐像。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前後十天和十月十五左右廟會期間,登山拜佛者雲集此處,燒香拜佛,熱鬧非凡。而兩會期間山野景色或春色宜人,獨有芳菲,或滿眼醉紅,秋高氣爽,令香客和遊人神清氣爽、滿載而歸。

  香山位於渭北黃土高塬北緣,雄踞橋山南段,距耀縣縣城45公里,地跨廟灣、柳林,二鎮。地理坐標界於東經108°35′44″~108°48′49″,北緯35°01′47″~35°18′32″之間。香山距銅川市新區40公里,距西安為110公里。西南方向70公里處是西安(咸陽)航空港。行政區由銅川市耀州區管轄。

  香山景區略呈三角形,北窄南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耀旬界上的石塔嶺最高,海拔1720米;東南角的柳林西川河口最低,海拔858米,相對高差862米。

  橫亘於香山風景區北,西部的長蛇嶺、老爺嶺、奶頭山、香山樑、破山系子午嶺南延之餘脈,為黃土覆蓋的土石丘陵山地。山嶺綿延,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川道平闊。大香山、小香山、九龍寨、薛家寨、張果老崖等,山勢險峻、壁立千仞,勢如銅牆鐵壁,綿延數十里,磅礴壯觀。

陝西藥王山

  位於陝西 耀縣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台,形如五指,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後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岩而建,氣勢壯觀迷人。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耀縣孫家源人,早年體弱多病,家境貧寒。少年時開始鑽研醫道藥理,兼讀經史百字之說,青年時已造詣頗深。學成後曾辭朝廷徵召,長期在家隱居行醫濟人。晚年根據唐代醫藥文獻,搜集民間治療經驗,結合個人行醫體會,編著醫書。《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發達的古代,手抄本廣為流傳,直到宋代才出版了兩書的摘縮本,並傳入朝鮮和日本。這兩本書開創了疾病分類、癥候記述、治療方法和藥劑處方,對中國醫學發展貢獻極大。

  藥王山碑林

  藥王山碑林 藥王山碑林位於陝西省耀縣藥王山(原名碧玉山)。山上建有藥王(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廟,廟前五通高大石碑上刻有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內容,山上還有紀念孫思邈碑碣百餘通。

  藥王山石刻

  藥王山石刻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耀縣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

  藥王山廟會

  藥王山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陸續為孫思邈修建廟字,使藥王山成為寺廟林立、文物豐富的寶庫。藥王山海拔812米,藥王大殿在北邊的山腰上。從山下拾級而上,經過天門,便是雄偉 壯觀的大殿。大殿高22米、寬24米、長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樓閣。殿門前聳立著一對鐵旗杆,上面有一幅讚頌藥王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的對聯:「鐵杆銅條聳碧霄,千年不朽;銅燒汞煉點丹藥,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孫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臉長須,身著便服;相貌溫和端莊。塑像上方,有松鶴延年雕畫。塑像背後,有一岩洞,俗稱藥王洞。大殿配殿內,還有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10位古代名醫的彩色塑像,他們都是孫思邈當年研究醫學時尊崇的先師。 孫思邈塑像前面有獻亭,內立30多通石碑,上刻藥王山的歷史變遷和歷代文人學士對藥王的頌詩。獻亭東側還有一碑亭,其中《千金寶要》碑由四塊相等石碑組成,刻於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碑刻分六卷,有164頁,拓印後可裝訂成書。碑上的900多副常用藥方,是宋代人郭思從《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書中選的,可稱普及本。另一石碑為《海上方》,上刻衛生常識和常用驗方100多副,韻文記述,便於記憶。《千金寶要》四字取自孫思邈原書用語:「人命至貴,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海上方》一名源自民間傳說,相傳孫思邈救過東海龍王的太 子,老龍王感恩不盡,將宮中珍藏的《海上仙方》贈與孫思邈。大殿東邊有一陳列室,展出歷代印刷的孫思邈著作的版本,還有1985年日本出版的《千金翼方》。孫思邈被人尊為葯聖,藥王。舊日,每逢農曆二月二日,這裡有廟會,前來燒香磕頭的男女老少不計其數,他們之中有獻祭麵塑的,有取神水的,祈望百病脫身,健康長壽。在藥王洞內,刻著全國各地藥王廟的石譜,凡石譜上刻有名字的藥王廟,每年二月二日之前,都要到這裡取神水。耀縣藥王山保留有金、元、明、清諸代建築近200間,除藥王廟,還有靜應廟,院中有唐代古柏一株,周長3.9米,相傳為孫思邈所植。院東南有一塊平地,叫檢葯場,相傳為孫思邈在這裡檢曬過中藥材。藥王廟建築以金、元建築尤為可觀,特別是元殿中尚有大型元代壁畫兩幅,至今基本完好,為國內少見。藥王大殿東約200米左右,有一處「摩崖造像」共有8個大小不同的佛龕,有佛像43尊,據清代重修碑記載,這裡的造像是由殿宇改造而成的,其中有一龕觀音立像,高1.8米,姿態優美,肌肉豐潤,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作風上看,屬隋代作品。另有金代和明代坐佛各一龕,其餘均系唐代作品。這批 造像有浮雕、有圓雕,大者高達丈余,小者不過1尺,形象生動,雕刻細膩,線條流暢,肌肉感強,表情和悅可親,是關中渭北有名的古代石刻藝術。藥王山的造像碑和歷代名碑,也是一筆珍貴的歷史文物。現保留有北魏至唐代各類造像碑石100餘通,有被稱為北魏造像之始的《魏文朗造像碑》(公元424年);有被譽為「三絕」的《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卜還有許多反映宗教音樂、經變,以及其他內容的碑石,為從事宗教研究、民族史研究和雕刻藝術提供了難得的史料。歷代名碑等150多塊,其中見諸各家金石著錄的近30塊。有著名的《張僧妙法師碑》(碑即《宋徽宗題椿慧龍章雲篆詩碑》北宋)。這些碑石存放在藥王大殿西側的五室一廊中,號稱耀縣碑林。藥王山集山川風光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文物勝跡豐富多彩,是關中渭北有名的遊覽勝地。1961年藥王山石刻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整修的藥王山,堪稱古代藝術陳列館和古代醫學博物館。

  藥王山即將於2008年底免費向公眾開放。

陝西驪山

  驪山(Líshān)位於西安臨潼區城南,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最高峰九龍頂海拔 1301.9米,由東西秀玲組成,山勢逶迤,樹木蔥蘢,遠望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而得名。驪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錦繡,故又名「綉嶺」。每當夕陽西下,驪山輝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綺麗,有「驪山晚照」之美譽。

  上山有台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後,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綉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陝西博物館內。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綉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說中的女蝸而建的。再往東便到西綉嶺第一峰上的烽火台。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相傳,周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裡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過了烽火台後往東即到東綉嶺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衝擊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據傳,該寺建於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著來到位於東西綉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據說,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 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

  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徵,又稱華清池。1982年4月基建開挖地基時發現唐華清宮御湯建築遺址。經考古專家發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積內發現5個湯池遺址,並確認它們分別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和星辰湯,分別為皇帝、貴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遺址。在這些遺址上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於1990年10月正式開放。華清池內的五間廳是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蔣介石住地。

  唐代鼎盛時期的華清宮在「安史之亂」(8世紀中葉)後規模大為縮小。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築的基礎之上經過多次修繕、擴建以及發掘復原唐代遺址後形成的。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分為東區、西區和中區。現在驪山加強了植樹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遺址也得到保護。現在山下建有華清池公園 ,溫泉療養院,山上有纜車連接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盡收眼底。

  驪山也是秦始皇陵墓所在地。

  門票:46元

  驪山風景秀麗,自古至今,一直是旅遊者嚮往的遊覽勝地。

陝西天台山

  陝西寶雞天台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南郊,面積約120平米千米,屬秦嶺山系。區內群峰競秀,植被繁茂,景色優美,氣候宜人。主要景點有蓮花、道帽石、磊磊石、九龍泉、大散關、雞峰插雲、彌羅天雲海、炎帝骨台寢殿、神農祠、老君頂、玄女洞等數十處,主峰蓮花頂海拔2198米。天台山有油松、華山松、連香木等多種樹木、百餘種觀賞花木和60多種鳥獸。 史載民傳,天台山是炎帝出生、成長、創業和卒身的地方,是「神農之鄉」,在中華民族發祥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還有道教始祖老子李耳開始創教寫經的傳說。自古以來說是道家名山,是一處融文化古迹與自然風光為一體,具有觀賞遊覽、歷史文化和科學考察等多種價值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陝西太白山

太白山 位於秦嶺北麓,眉縣、太白縣、周至縣三縣境內,東距西安市區7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秦嶺山脈的主峰,也是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米。秦嶺山脈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太白山作為秦嶺山脈的主峰,其自然地理條件就更為獨特,它那高聳入雲的雄偉氣勢,瞬息萬變的氣候神姿,自古以來就給人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更為中外科學家和文人學士所嚮往。

  太白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夏商時稱「物山」,周代稱「太乙山」,至魏晉始稱「太白山」。歷代帝王對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的足跡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嶺嶺,留下了大量讚美太白山景色的絕妙詩篇。自隋、唐以來,眉縣湯峪便是關中著名的療養旅遊勝地,先後建有鳳泉宮、鳳泉湯、唐子城等行宮。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等名人學士也曾多次登臨太白山,吟詩作畫,「太白潑墨山」便傳說為李白歷作詩之處,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人稱「藥王」,長年隱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藥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還遺留有他採藥走過的棧道的搗葯的碓窩。而藥王的傳說故事,也在當地廣為流傳。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

  1991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了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1992年7月,公園正式對遊人開放。從此太白山這位養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聘婷少女才向人們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講述她傳奇的故事。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秦嶺主峰太白山北麓的眉縣境內,公園面積2949公頃,包括10個景區,180多個景點。公園海拔高度從620米到3511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國家森林公園。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峰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迹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風格獨特的生動畫卷,這裡山巒重疊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靜瑰麗,曲流溪澗晶瑩碧透,煙霧浩渺,吐珠濺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畫。置身其中,峽谷壁立,石徑縈迴,古楓垂陰,溝壑幽深。陽春,草木吐翠,萬花爭艷;盛夏,綠蔭夾道,涼風習習;金秋,山果串串,楓葉顯媚;寒冬,玉樹銀裝,溫泉吐霧。被譽為眉縣八景之一的「鳳泉神澤」、「魚洞仙音」,會使人怡然自樂;傳說中的「唐子城」、「二郎閣」、「牛窯」、「神女碑」會把你引入美麗的童話世界;神功石、潑墨山、世外桃源、開天關、七女峰會使你身臨其境,遊興大發。這裡,不僅一山一水、一溝一壑、一峰一石都很別緻、優美,就連山上的一林一木、一草一花、一樹一枝也都那樣美妙、神奇。

  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氣候、動植物帶明顯的垂直分布。在海拔620米――3511米的山地範圍內,分布了地球上數千公里範圍內才有的氣候帶、植物帶和動物帶,形成了包括3個植物帶、7個植物亞帶、15個植被群系在內的植被垂直分布帶譜。從下到上依次劃分為松櫟類景觀林、樺木景觀林、冷杉景觀林、落葉樺景觀林和高山灌叢景觀林等五個景觀林帶,界限清晰,色調鮮明。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生種類繁多,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素有「亞洲天然植物園」、「中國天然動物園」之稱。在太白山複雜多變的地體因素和特定的宇宙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開成了太白山特有種和新種,如太白紅杉、眉柳、太白參、太白烏頭、太白貝母、太白忍冬等。園內共有種子植物1850種。由於太白山森林植被的古老性,稀有種、孑遺種多,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太白紅杉、水青樹、蓮香樹、山白樹、杜仲、獨葉草、星葉草、大果青杄、狹葉瓶爾小草等9種。三級保護樹種有廟台槭、金錢槭、領春木、紫斑牡丹、延齡草等11種。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豐茂的森林資源、複雜的自然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良好場所,是珍禽異獸的天然樂園。公園內有森林動物、昆蟲1690餘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動物有金絲猴、大熊貓、羚牛等3種,二類保護動物有雲豹、金錢豹、紅腹角雉、蘇門羚、大鯢等7種。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保存完好的自然景觀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們回歸大自然提供發良好場所。茂密的原始森林,能有效地調節氣候、吸碳制氧、消除煙塵、吸收毒氣、殺滅細菌、隔音消聲、凈化水源、美化環境改造人類生活環境。經西安醫科大學教研室同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測定,太白山森林公園內空氣負離子日平均濃度為15000個/cm3,最高值為25000/cm3,是進行森林浴的「天然氧吧」。園內天然礦泉水井水溫達70.9℃,水中含20餘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成份和微量元素,為優質醫療礦泉水,對各種皮膚病、風濕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有很好的療效。

  漫步園內,踩著如茵的綠地,林海茫茫,濃陰匝地,燦爛的陽光透過如傘的樹冠,金黃的光斑灑滿蜿蜒的小徑;呼嘯的山風掠過頭頂的樹梢,遙遠的呼籲聲在林中回蕩。腳下,古道蜿蜒、曲徑通幽。鳥兒在耳邊鳴唱,秋蟲在溪邊彈琴。而或乘坐纜車在林間穿行,遠望山嶺青翠,層巒疊嶂,飛瀑流泉,風光宜人。近看綠草如茵,鳥語花香,鶯飛燕舞,風光誘人。此時此刻,脫凡超俗之感油然而生,思古懷幽之情悄然而至。寧靜深沉的森林,清新濕潤的空氣,怎不令人陶醉與神往。

  通過近十年的開發與建設,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在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已經成為寶雞旅遊業的龍頭,列為陝西省首批公布的全省八大旅遊景區之一。目前,太白山旅遊區圍繞旅遊業及相關產業投資已達近7億元人民幣,開成了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配套服務體系。區內現有賓館飯店20餘家,床位5000餘張,游泳、娛樂設施120多家,已成為陝西西線旅遊中一處集觀光、度假、休閑、娛樂以及教學、科學考察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景點介紹

  (1)拔仙絕頂--又名八仙台,海拔3767.2米,雄踞於秦嶺群峰之上,為太白山絕頂,恰似一個不規則三角形錐體,孤高崢嶸,參天入雲,三面陡峭,雄險無比,台頂寬闊平坦,向西南傾斜,西寬東窄,面積約8.4公頃。台上有封神台、雷神殿,登頂遠眺,頓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早觀日出,晚看夕陽,流光溢彩,霞光萬丈,令人心曠神怡。

  (2)千年冰洞--在大爺海東側崖壁上,有一"千年不融之冰洞"。洞內常年有冰,寒氣逼人,好像一個"天然冰庫"。許多遊人到此,必攀崖進洞,冰柱、冰台、冰塔,琳琅滿目,景象萬千。遊客多以取山巔之冰為一大樂事,有的還帶到山下,競相炫耀。

  (3)天池明珠--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6個高山湖泊,系冰川遺迹之冰斗湖、冰磧湖、冰蝕湖,水面1000-8000m2,湖面平靜,碧波蕩漾,清澈凜冽,潔凈無雜,印月映日,呈串珠狀排列於拔仙台南北,被譽為"高山明珠"、"太白天池"。湖邊常有白頂溪鴝小鳥,飛行敏捷,鳴聲啾啾,見人不懼,飛臨水面,銜取湖中草葉,人稱"凈池鳥"、"凈水童子"。

  (4)太白積雪--太白山終年積雪,奇特壯觀,歷來為文人所讚頌。從春至秋,中低山野花盛開,奼紫嫣紅,葉紅似火,果掛枝頭,山巔白雪覆蓋,銀光四射,百里可見,格外壯麗,留下了"太白積雪六月天"的佳話。

  (5)冰川奇石--在海拔3300米以上,有第四紀冰川遺迹的角峰、刃脊、槽谷、石海、石河、石環、石玫瑰、凍融岩柱等,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如禽若獸,似人若仙,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

  (6)垂直景觀--太白山植被、氣候、土壤、動物,均以海拔高度變化,呈現出明顯的垂直景觀帶譜。森林植被自下而上有8個景觀帶:栓皮櫟景觀林帶(海拔1300米以下)、銳齒櫟景觀林帶(海拔1300--1800米)、遼東櫟景觀林帶(海拔1800--2300米)、紅樺景觀林帶(海拔2300--2600米)、牛皮樺景觀林帶(海拔2500--3000米)、巴山冷杉景觀林帶(海拔2800--3200米)、太白紅杉景觀林帶(海拔3000--3500米)、高山灌叢草甸景觀帶(海拔3400米以上)。還可以感受到從暖溫帶至寒帶不同的氣候景觀,也可看到各景觀帶內的珍禽異獸。

  (7)平安雲海--太白山千峰竟秀,萬壑藏雲,中高山地帶常見雲海靄霧,尤以平安雲海最為壯觀。平安寺周圍,峽谷深幽,峰巒疊嶂,雲霧翻騰,四野瀰漫,峰如海島,嶺似飛舟,時隱時現,變幻無窮,景象萬千,身臨其境,有飄飄欲仙之感。

  補充:受全球變暖影響,5月份冰雪開始消融,山頂五月份氣溫在十幾度左右,由於晝夜溫差大,夜間氣溫低,到了7 8月份除,冰洞外,雪完全消融,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價格:海拔2800米處的汽車終點站,一套標準間一夜住房價在200元以上最高時可達500元.餐飲價格中,主食在10元以上,小吃在5元以上。

陝西華山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居五嶽之首,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的華陰縣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華山不僅雄偉奇險,而且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險峻稱雄於世,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正因為如此,華山多少年以來吸引了無數勇敢者。奇險能激發人的勇氣和智慧,不畏險阻攀登的精神,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

  我國古書中早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最早述及華山的古書,據說是《尚書·禹貢》篇,但最初華山叫"惇物山",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東漢班固寫的《白虎通義》中說:"西嶽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即"華"同"獲"。到了春天百花盛開,景色美麗,因而西嶽稱為華山。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群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峰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並且華山還以其巍峨挺拔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峰。"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1997米,高度差為1600-1700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

  華山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一般來說,同華山山峰像一朵蓮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水經注》所說: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中國五嶽之一,陝西省名山。位於華陰縣,屬秦嶺東段。東臨潼關,西望長安,南依秦嶺,北靠黃渭,古稱太華山,又稱西嶽華山。由中(玉女)、東(朝陽)、西(蓮花)、南(落雁)、北(五雲)五個山峰組成。遠望主峰狀如金元寶,與周邊環繞幾小山遠望形似蓮荷;西峰翠雲宮前又有倒扣蓮花花瓣石, 稱「花山」又因近臨黃河是華夏發源地,人們口音等,故稱「華山」。整體為花崗岩斷塊山,最高峰海拔2157.9M。險峻的奇峰峭壁俯瞰渭河平原,有壁立千仞之勢,自古為遊覽勝地。華山多局部山地形氣候,山水向岩石節理集中,形成沖溝。溝谷堆積有巨大岩塊,著名的「魚石」即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爆發泥石流所形成。華山北坡大斷層近期仍有活動,1556年華縣地震達到芮氏8級。

【東峰】

  海拔2096.2米,是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台,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台,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

  東峰由一主三仆四個峰頭組成,朝陽台所在的峰頭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樓峰居東,博台偏南,賓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一個組成部分。今人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亦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

  古時稱登東峰道路艱險,《三才圖會》記述說:山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數十丈,上面僅鑿了幾個足窩,兩邊又無樹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崗石上,腳手並用才能到達峰巔。今已開闢並拓寬幾條登峰台階路,遊人可安全到達。

  東峰頂生滿巨檜喬松,濃蔭蔽日,環境非常清幽。遊人自松林間穿行,上有團才綠蔭,如傘如蓋,耳畔陣陣松濤,如吟如詠,頓覺心曠神怡,超然物外。明書畫家王履在《東峰記》中談他的體會說:高大的檜松蔭蔽峰頂,樹下石徑清爽幽靜,風穿林間,松濤涌動更添一段音樂般的韻致,其節律,此起彼伏,好像吹彈絲竹,敲擊金石,多麼美妙? ?

 

 東峰有景觀數十餘處,位於東石樓峰側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紋,象一巨型掌印,這就是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岳仙掌,巨靈神開山導河的故事就源於此;朝陽台北有楊公塔,與西峰楊公塔遙遙相望,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所題「萬象森羅」四字。此外,東峰還有青龍潭、甘露池、三芧洞、清虛洞、八景宮、太極東元門等。遺憾的是有些景觀因年代久遠或天災人禍而廢,現僅存遺址。八十年代後,東峰部分景觀逐步得以修復。險道整修加固,亭台重新建造,在1953年毀於火患的八景宮舊址上,已重新矗立起一棟兩層木石樓閣一座,是為東峰賓館。

【南峰】

  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嶽最高峰,古人尊稱它是「華山元首」。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舉目環視,但見群山起伏,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如綿,盡收眼底,使人真正領略華山高峻雄偉的博大氣勢,享受如臨天界,如履浮雲的神奇情趣。

  峰南側是千丈絕壁,直立如削,下臨一斷層深壑,同三公山、三鳳山隔絕。南峰由一峰二頂組成,東側一頂叫松檜峰,西側一頂叫落雁峰,也有說南峰由三頂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內。這樣一來,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檜峰居東,孝子峰居西,整體形象一把圈椅,三個峰頂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人袁宏道在他的《華山記》一書中記述南峰形象說:「如人危坐而引雙膝。」

  落雁峰名稱的來由,傳說是因為回歸大雁常在這裡落下歇息。峰頂最高處就是華山極頂,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絕頂而引以為豪。歷代的文人們往往這裡豪情大發,賦詩揮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給後世詩文記述頗多。峰頂摩崖題刻更是琳琅滿目,俯拾皆是。馮贄在他的《雲仙雜記》中記述唐詩人李白登上南峰感嘆說:「此山最高,呼吸之氣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宋代名相寇準寫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的膾炙人口的詩句。落雁峰周圍還有許多景觀,最高處有仰天池、黑龍潭,西南懸崖上有安育真人龕、迎客松等。

  松檜峰稍低於落雁峰,而面積大一地落雁峰。峰頂喬松巨檜參天蔽日,因而叫松檜峰。華陰名儒王宏撰稱松檜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宮,是華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廟。因廟內主殿屋頂覆以鐵瓦,也有稱其鐵瓦殿的。松檜峰周圍許多景觀,主要有八卦池、南天門、朝元洞、長空棧道、全真岩、避詔岩、鷹翅石、楊公亭等。

  歷代狀寫華山南峰的詩文很多,明書畫家王履有《南峰頂》詩:

  搔聞問青天,曾離李謫仙。

  頓歸貪靜客,飛上最高巔。

  氣吐鴻蒙外,神超太極先。

  茅龍如何借,直到五城邊。

西峰】

  西峰海拔2082.6米,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巔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永》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游太華山日記》中也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詩中有「石作蓮花雲作台」句,也當指此石。

  西峰為一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華山叫蓮花山。

  登西峰極目遠眺,四周群山起伏,雲霞四披,周野屏開,黃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鄉神府,萬種俗念,一掃而空。宋名隱士陳摶在他的《西峰》詩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處是仙鄉"的名句。

  西峰南崖有山脊與南峰相連,脊長300餘米,石色蒼黛,形態好像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為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

  西峰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捨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尤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壁題刻遍布,工草隸篆,琳琅滿目。峰北絕頂叫西石樓峰,峰上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辭。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

  古今文人吟詠西峰的詩文很多,唐代喬師對有《西峰秦皇觀基浮圖銘》,明代書畫家王履有《始入華山至西峰記》,甚至唐代國子監殿試也以蓮花峰為題。唐劉得仁的一首《監試蓮花峰》詩寫道:

  太華萬餘重,岧嶢只此峰。

  當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翠拔千尋直,青危一朵穠。

  氣分毛女秀,靈有羽人蹤。

  倒影便關路,流香激廟松。

  塵埃終不及,車馬自幢幢。

【北峰】

  北峰海拔1614.9米,為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1]巍然獨秀,有若雲台,因此又名雲台峰。唐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詩曾寫到:「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

  峰北臨白雲峰,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三峰,下接溝幢峽危道,峰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渾然天成。絕頂處有平台,原建有倚雲亭,現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峰的好地方。峰腰樹木蔥鬱,秀氣充盈,是攀登華山絕頂途中理想的休息場所,1996年開通的登山纜車上站,即在峰之東壁。

  峰上景觀頗多,有影響的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長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貢、神土崖、倚雲亭、老君掛犁處、鐵牛台、白雲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點均伴有美麗的神話傳說。

  長春石室是唐貞觀年間道士杜杯謙隱居之處。傳說杜杯謙苦心修鍊斷谷絕粒,喜好吹奏長笛,經常叫徒弟買回很多竹笛,吹奏完一曲,就把笛投於崖下,投完後再買,往而復始,從而間斷。因他能棲息崖洞中累月不起,便自號長春先生。

  真武殿為供奉鎮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築。焦公石室、仙油貢、神土崖皆因焦道廣的傳說得

。相傳北周武帝時,道士焦曠,字道廣,獨居雲台峰,餐霞飲露,絕粒避谷,身邊常有三青鳥,向他報告未來之事。武帝宇文邕聞知他的大名,便親臨山庭問道,並下令在焦公石室前建宮供他居住。築宮時,峰上無土缺乏燈油,焦道廣默禱,便有土自崖下湧出,源源不絕。油缸里的油也隔夜自滿,用之不竭。後來人們就把涌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叫仙油貢。

  由於天災人禍,北峰諸多景觀廢毀,僅存遺迹,有的因年代久遠已鮮為人知。真武殿為北峰主要建築,千百年間旋興旋廢,民國看著曾有過大的修葺。《華岳志續編》載:「近年於建築毀於殿基,納黃河中條於一樓,寧非大觀乎!」「文革」中北峰建築毀於火焚,僅存斷壁殘垣。今建築為1988年重建。其依崖就勢,古樸典雅,保存了原建築的風格,成為北峰主要人文景觀之一。

  1949年華陰解放前夕,國民黨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兼陝西保安第六旅旅長韓子佩率殘部百餘人逃上華山,妄圖憑藉天險負隅頑抗作最後掙扎。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陰群眾的幫助下,打破「華山自古一條路」的傳說,從黃甫峪攀上北峰,奇襲殘匪,創造了神兵飛躍天塹、英雄智取華山的奇蹟。今真武殿前百米處建有六角攢頂飛檐斗拱華山花崗岩圓雕石亭一座,亭中立有解放華山紀念碑一通。從此,北峰又成為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現場與課堂。

【中峰】

  中峰2037.8米,居東、西、南三峰中央,是依附在東峰西側的一座小峰,古時曾把它算作東峰的一部分,今人將它列為華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蔥蘢,環境清幽,奇花異草多不知名,遊人穿行其中,香浥禁袖。峰頭有道舍名玉女祠,傳說是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稱為玉女峰。

  史志記述,秦穆公女弄玉姿容絕世,通曉音律,一夜在夢中與華山隱士蕭史笙簫和鳴,互為知音,後結為夫妻,由於厭倦宮廷生活,雙方乘龍跨鳳來到華山。

  中峰多數景觀都與蕭史弄玉的故事有關。如明星玉女崖、玉女洞、玉女石馬、玉女洗頭盤等。玉女祠建在峰頭,傳說當年秦穆公追尋女兒來到華山,一無所獲,絕望只好建祠紀念。祠內原供有玉女石尊一尊,另有龍床及鳳冠霞帔等物,後全毀於天災人禍。今祠為後人重建,玉女塑像為1983年重塑,其姿容端莊清麗,古樸嚴謹。

  峰上還有石龜躡、無根樹、捨身樹等景觀,與其相關的傳聞都妙趣橫生,從不同角度豐富了中峰的內涵,增添了中峰的神奇與美麗。

  古人抒寫玉女及玉女峰的詩文較多。唐杜甫在他的《望岳》詩中有「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盤」句;唐王翰有《賦得明星玉女壇送廉察尉華陰》詩;明顧咸正《登華山》詩中有「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妝十二樓」句等等。這些詩文更為中峰錦上添花,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峰的寶貴資料。

  華山交通

  航空:華山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138千米,高速公路約1個半小時車程到達華山。

  火車:由全國各站可乘火車到華山站下車,然後乘坐計程車(15-20元)或者公交(3元)抵達華山景區,特別要注意不可輕易答應華山火車站的司機,我剛去了一次,華山火車站門口圍著一大群非計程車司機,他們勢力範圍太大,交警根本無法阻擋,強行拉著你做他們的車,所以一定不要允諾什麼話,自己計劃好了再說。還有打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是到華山玉泉院那邊的售票廳,否則會被宰的!從華山下來如果是東門的話,做盤山公路的車需10元錢,然後坐計程車回火車站(華山東站)不要去遊客中心坐車,抬價太厲害了,要50元呢。其實可以直接從玉泉院哪兒坐車,那兒也有火車站(華山西站)。比較近,步行可以到達。

  汽車:從西安乘汽車,可以到城東客運站(輕工市場,30元,30分鐘一班)乘坐大巴;或者在火車站廣場乘坐旅遊公交(22元);或者火車站廣場汽車站乘大巴(費用約30元左右)。由西安到華山約120公里,大約需要2小時。

  索道:在玉泉院以東2公里的黃甫峪,有一條長7.6公里的水泥進山公路,乘景區專線車抵達瓦廟溝,從瓦廟溝可以乘索道直接上北峰,只需七八分鐘。專線車費用單程10元,往返20元;索道單程60元,往返110元。

  徒步:從玉泉院出發,經「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和「老君犁溝」到北峰,從北峰南上,經「擦耳崖」、「蒼龍嶺」,過金鎖關,從這裡可分別前往東、中、南、西三峰。如徒步遍游五峰一般要24小時,乘纜車登頂遊覽需5~6小時。如遊客想在東峰觀日台看日出,需夜間出發,步行4~6小時,至山頂正好趕上日出。

  到西嶽廟可由華山玉泉院下的310國道路口乘坐公交(2元)或者出租(10元)前往。

  最佳旅遊時間

  華山的最佳旅遊時間是每年的4月到10月,這也是華山的旅遊旺季。農曆三月十五日是朝山日,會有盛大的廟會和慶祝活動。

  華山四季景色神奇多變,不同的季節可以欣賞到「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

  春季雨足霧稀,萬物初醒,山花爛漫,是踏青訪春的好去處;夏季能見度高,氣候涼爽宜人,可看到日出和山間瀑布,時常伴有雲海出現,嘆「但聞人語聲,不見有來人」之幽境;秋季溫度適中,紅葉滿山,山崖為底松檜為墨,一抹絢爛令人心顫,是登山的最佳季節;冬季白雪皚皚,雪淞峭壁遠山相望,給人以仙境美感。而日出則是華山一年四季都不可少的景緻。

  華山日出日落參考時間:春季: 5:00-6:00 ;夏季: 4:30-5:20 ,秋季 : 5:00-5:20 ;冬季: 5:30-6:00

  華山從山麓到山頂,氣溫成直線遞減。一年中七月份遞減較大,一般為0.5°C左右;一月份較小,在0.3°-0.4°C。華山年平均氣溫較低,只有6.8°C,年溫差也偏小,僅為18.8°C。

  華山春季乾燥,風多過隙;夏季雨量漸長,但山上轉瞬即晴;秋季晴多雨少;冬季寒風刺骨。每年降雨天較少,多集中於六至八月,年降雨量達成1030毫米。華山晴天多,山頂雲霧天多,日照時間相對減少。年平均日照1710.4小時。山上七至八月份,相對濕度最大;十二月至次年一月份,相對濕度最小,兩者相差20%。因群峰高聳,使高原氣流受到阻擋。天氣多風且風向頻率(百分率),山上山下,山北山南,均不同。一年中西北風的頻率比較大,其次是西南風。其頻率各佔11%。

  春秋兩季為最佳旅遊季節。

  特色餐飲

  大刀面 是華山的特色麵食,名字和華山一樣有氣魄。顧名思義,大刀切的面叫大刀面。澆上事先調好油炸面醬、豆腐、粉條臊子,調入醋、鹽、辣子油,即可食用。特點:麵條泛黃,湯紅里透黑,酸辣可口,長久食用,可治胃寒。

  踅面 是陝西省合陽縣及渭南地區獨有的,為當地人極為偏愛的風味小吃。踅面歷史悠久,相傳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漢淮陰侯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時,為解決 10 萬軍士吃飯問題而發明此面。踅面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速食麵」,主成分是粗糧,做成麵條後可即食,也可放置數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

  麻食泡 是華陰地區特有的風味小吃,可與西安的羊肉泡發媲美。據70歲的著名麻食廚師孟傳榮說:民國三十年(1941),陝西省警察局局長馬國華回鄉競選國大代表,專門和郗俊等來吃麻食。麻食做工精細,色味俱全,碗面漂一層油潑辣子和飄香的大油珠子,似雲版上的明星,又若錦緞上的寶石。透過油層,碧玉般的豆腐塊、黃金般的粉條、銀白色的蔥節、火黃色的蒜沫若隱若現,切成塊的鍋盔饃埋在下邊,手一端碗,香氣撲鼻.。

門票價格

  120-60 學生票半價 渭南人30每人

陝西安康天柱山

  又名天竺山,主峰海拔702米,屬巴山支脈。位於城西偏南約15公里瀛湖鎮,與安康水電站相鄰。是瀛湖風景區的一部分。漢江從山腳下流過,山頂有唐代創建白雲寺,「天柱偉峰」系古代安康「八景」之一。

  《興安州志.山川志》載:「西南四十里曰天柱山,其高數千仞,昔人結寨以避寇,號寨子山,下有碧真洞,巨石封之,多腹蛇猛獸,人不能至」。民國荊仞千《安康鄉土志》載:「天高為天竺,故名天竺山」。「天柱偉峰,儼然一擎天柱也」。山勢巍峨,群峰環拱,蒼松翠竹,交相暉映,鮮花芳草,鬥豔爭妍。遊人登臨山巔,舉目遠眺,城區全貌盡收眼底,但見漢江碧波宛似晶瑩玉帶,炊煙裊娜籠罩縱橫阡陌,勝地佳境,招來歷代詩人騷客紛至沓來,吟賦作畫,各顯其能。

陝西佛坪大熊貓保護區

  佛坪大熊貓保護區位於秦嶺南坡中段的漢中佛坪縣,面積3.5萬公頃。區內的魯班寨為最高峰,海拔2900米,由北向南延伸,地貌類型複雜,多懸崖深谷,有第四紀古冰川遺迹。

  佛坪,是秦嶺南坡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城,現在卻越來越引人矚目。這裡最能引人注意的,莫過於依山勢建築的林業部佛坪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樓:一層層石砌護坡婉蜒而上,氣勢雄偉,儼然一座城堡。

  保護區管理局下設三官廟、大畝坪和岳壩三個保護站。整個保護區處在佛坪、洋縣和太白三縣交界的三角地帶,是大熊貓的一個集中分布區。1978年建立的佛坪保護區,以保護、馴養、繁殖國寶大熊貓為中心任務。三官廟一帶,平均5.4平方公里內就有一隻大熊貓。

  1985年3月,在大古牆保護站,一隻罕見的棕白相間的雌性大熊貓「丹丹」在這裡被人們發現和搶救後,佛坪自然保護區的名氣就更大了。 「丹丹」被人們發現時已奄奄一息,約13周歲。送到保護區管理局以後,有關人員立刻全力投入搶救。經過精心護理,「丹丹」恢復了健康,體重增加了40多斤。「丹丹」的耳朵、眼圈、睫毛、鼻頭、嘴頭、身上的章紋全是淺棕色的,毛色又光又亮,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貓,說它是「金髮女郎」。全世界展出的100多個大熊貓毛色全是黑白的。這個罕見的異色品種的發現,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據三官廟保護站同志說,後來還在野外觀察到一隻棕白色大熊貓。

  安康地區郵電局在1985年5月24日「ht105熊貓」郵票發行日,特印製了珍貴的棕色熊貓首日封。 被譽為「國寶」的大熊貓,是我國最珍貴的動物。

  熊貓亦稱「貓熊」、「大熊」。 屬哺乳綱,熊貓科。體肥胖,形似熊而略小,身長約1.5米,重約100—150公斤,尾短、毛密且光澤,一般眼周、耳、前後肢和肩部毛為黑色,其餘均為白色。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高的竹林里,喜食竹筍嫩葉、樹皮等。性孤獨,不群棲。陝西的大熊貓主要分布地,除佛坪縣,還有洋縣、寧陝、太白、周至等縣境內的秦嶺山區。根據1975年內直觀調查,初步推算陝西共有大熊貓260餘只,目前數量有所增加。

  佛坪自然保護區,地跨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邊緣,屬我國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較優越,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全區有高等植物2000多種,被列為國家保護對象的有水杉、連香樹、鵝掌楸、秦嶺冷杉等20多種。野生動物有300多種,被列為國家保護對象的,除大熊貓外,還有金絲猴、羚羊、小熊貓、紅腹角雉、 金雞等16種,並且一類保護動物金絲猴、扭角羚的數量比較多。 類似佛坪自然保護區的特點,以保護珍稀動物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還有四川省境內的主朗自然保護區、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蜂桶寨自然保護區、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以及甘肅省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集中分布於陝、川,甘三省交界的亞熱帶地區的一條狹長地帶,與佛坪自然保護區有著許多共同的自然特性,聯合起來成為我國保護和研究大熊貓的中心。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於2005年3月正式頒證批准其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位於佛坪縣境內的西北部,面積29240公頃,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枝密葉茂,為大熊貓繁衍生息提供了一片優越、舒適的樂土。

  保護區內生態系統複雜,動植物種類繁多,已查明野生植物共1583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有太白紅杉、秦嶺冷杉、水青樹、獨葉草等22種;此外還有多種藥用、澱粉、纖維、蜜源等經濟植物。已鑒定的脊椎椎動物有338種、兩棲類12種、魚類15種。採集昆蟲標本2.1萬餘件,已鑒定出1354種,隸屬於24目165科。在脊椎動物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共34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豹、(虎)、金雕等6種;二級保護動物有林麝、鬣羚、斑羚、黑熊、金雞、紅腹角雉、勺雞、大鯢等37種。

  大熊貓是本區的重點保護動物,在保護區核心區內平均2.5平方公里就有一隻大熊貓(0.4隻/km2),密度居全國之首。本區大熊貓毛色奇特,不但有黑白色大熊貓,而且多次發現棕白色和白色的大熊貓。珍貴稀有的羚牛、金絲猴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增加。保護區境內山清水秀,林海茫茫,奇峰怪石林立,流泉飛瀑隨處可見,是開展科學研究,特別是開展生態旅遊的理想場所。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熱誠歡迎各界人士光臨佛坪自然保護區,領略國寶大熊貓的風采,探尋大自然奧秘。

  門票價格

  15元

  交通提示

  交通:西安、漢中乘108國道班車至佛坪換乘保護區管理局旅遊專線車。

陝西洋縣朱?自然保護區

  朱?自然保護區,位於(陝南)漢中洋縣的姚家溝、金家河、三岔河等地。據1984年統計,世界上只有20隻,除日本籠養3隻和北京動物園籠養的幾隻外,其餘都生活在秦嶺南麓的洋縣,命名為「秦嶺一號朱鶴群體」。

  朱?,學名Nipponia nippon,英文名Japanese Crested Ibis又稱朱鷺(通名)、紅鶴、朱臉?鷺(北名)、日本鳳頭。歷史上曾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最北為西伯利亞北部(北緯50°30′),最南為台灣東部(北緯20°30′)。20世紀70年代,西伯利亞和朝鮮半島已無野生報導。朱?被視為吉祥之鳥。它的體長80公分,體重約1800克。通體白色,兩翅與腹部及尾渲染著美麗的硃紅色澤。嘴長約17厘米,尖端微向下彎曲,臉裸呈紅色,枕部有數十根柳葉狀的羽毛延伸,形成羽冠,腿與爪亦為硃紅色,喜歡棲於淺澗和稻田中覓食水生昆蟲,多結伴成群翱翔。

  朱?以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體態以及起落時翩翩起舞的輕盈舞姿,為歷代詩人所歌詠。早有「因風弄玉水,映日上金堤」,「朱?戲新藻,徘徊流澗曲」的優美詩句流傳。

  在我國境內曾經有14個省份有記錄,但20世紀60-70年代,各地均未遇見;直至1981年夏才在陝西洋縣重新發現,當時僅殘存7隻。朱?生活在水田附近及沼澤地和山區溪流附近,平時棲息在高大的樹木上,尋找食物時,才到水田、溪流沼澤地上,鳴聲似烏鴉。飛翔時,頭向前伸,腿向後伸,鼓翼飛行。朱?的食物主要是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甲殼動物、昆蟲,還兼食植物性食物,如米粒、小豆、穀物、草籽、芹菜、嫩葉等。

  朱?是世界最瀕危的鳥類,有「東方寶石」之稱。自1981年5月在陝西秦嶺南坡、洋縣境內重新發現世界上唯一倖存的7隻野生朱?以來,國家及省市縣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做了大量的保護工作。同時也得到了國際上有關組織的極大關注,國家林業局、陝西省林業廳等與日本國政府及有關研究機構開展了合作保護朱?項目。通過不懈的努力,目前,朱?的總數量已增加到300隻,其中野生種群155隻,人工種群145隻。

陝西清澗筆架山

  清澗縣筆架山 清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全秦要戶」之美稱,是扼守延安、關中之咽喉。

  此塔建於現代,是一座完美的仿古建築,是清澗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徵,也是清澗近代以來紅色革命的最好詮釋。

  民間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來清澗者,不上寶塔,白來清澗也」,足可道明此塔的魅力之處。

  同時此塔位於清澗十景之一的:「筆架遠眺」(筆架山橫亘城西狀似筆架。清流下繞,綠林掩映,登臨遠望,頓覺眼界開闊,城內景緻歷歷可數。上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及白雪山、儲漢元諸墓。為本縣遊覽勝地。)頂峰。登此塔可一覽清澗城,巍巍高山不可道也。

雲南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Meri Snow Mountain)又稱雪山太子,位於雲南省德欽縣東北約10公里的橫斷山脈中段怒江與瀾滄江之間,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稱為「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達6740米,是雲南的第一高峰。1908年法國人馬傑爾·戴維斯在《雲南》一書中首次使用「梅里雪山」的稱呼。但實際上梅里雪山所指的並不是卡瓦格博所在的太子十三峰,而是指在太子雪山北面的一座小山脈。那座小山脈在當地被稱作梅里雪山,因此山腳下的一處村莊也被稱為梅麗水(或梅里石),真正的梅里雪山主峰叫做說拉曾歸面布,海拔5229米。這個錯誤主要源於我國六七十年代的全國大地測量。當年,一直解放軍測量隊到了德欽,在與當地人的交流中,誤把卡瓦格博所在的太子雪山記作了梅里雪山,並在成圖後如此標註出來。從此,太子雪山就成了梅里雪山,這個名字也徹底壓過了偉大的卡瓦格博——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

【氣候】

  由於太子雪山的地勢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開,氣流可以溯谷而上,受季風的影響大,乾濕季節分明,且山體高峻,又形成迥然不同的垂直氣候帶.4000米雪線以上的白雪群峰峭拔,雲蒸霞蔚;山谷中冰川延伸數公里,蔚為壯觀。較大的冰川有紐恰、斯恰、明永恰。而雪線以下,冰川兩側的山坡上覆蓋著茂密的高山灌木和針葉林,鬱鬱蔥蔥,與白雪相映出鮮明的色彩。林問分布有肥沃的 天然草場,竹雞、漳子、小熊貓、馬鹿和熊等動物活躍其間。

  高山草甸上還盛產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梅里雪山,不僅地形複雜,氣候變化更為複雜,每年夏季,山腳河谷氣溫可達11-29℃, 高山則為-10℃-20℃。年降水量平均為600mm,大都集中在6—8月,此期間氣候極不穩定,是登山的氣候禁區。

【地理位置】

 

  梅里雪山處於世界聞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併流」地區,北連西藏阿冬格尼山,南與碧羅雪山相接。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高度為6740米,位於東經98.6°,北緯28.4°,坐落在怒山山脊的主脊線上。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是雲南第一高峰,為藏傳佛教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峰型有如一座雄壯高聳的金字塔,時隱時現的雲海更為雪山批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被譽為「雪山之神」的卡瓦格博作為「藏區八大神山之一」,享譽世界。

【自然風光】

  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壯麗、神秘莫測而聞名於世,早在30年代美國學者就稱讚卡瓦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卡瓦格博峰下,冰斗、冰川連綿,猶如玉龍伸延,冰雪耀眼奪目,是世界稀有的海洋性現代冰川。山下的取登貢寺、袞瑪頂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寺宇。每年雲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的藏民都要前來朝拜,有濃郁的藏族習俗,是人們登臨探險的旅遊聖地。

  梅里雪山是雲南最壯觀的雪山山群,數百里冗立綿延的雪嶺雪峰,佔去德欽縣34.5%的面積。迪慶藏族人民在梅里雪山腳下留下了世世代代的生存痕迹,也將深厚的文化意蘊賦予了梅里雪山。梅里雪山不僅有太子十三蜂,還有雪山群所特有的各種雪域奇觀。卡瓦格博峰下,冰川、冰磧遍布,其中的明永恰冰川可謂最壯觀的冰川。此冰川從海拔5500米的地方下延至海拔2700米的森林地帶,長達8公里,寬至500多米,面積有73.5平方公里。此冰川號稱世界上少有的低緯度海拔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麗江葵花寶典里描述,梅里雪山腳下的雨崩村落更是保存完好的原始藏族村落,值得一去。

  卡瓦格博峰的南側,還有從千米懸崖傾瀉而下的雨崩瀑布,在夏季尤為神奇壯觀。因其為雪水,從雪峰中傾瀉,故而色純氣清;陽光照射,水蒸騰若雲霧,水霧又將陽光映襯為彩虹。雨崩瀑布的水,在朝山者心中也是神聖的,他們潛心受其淋灑,求得吉祥之意。雪山的高山湖泊、茂密森林、奇花異木和各種野生動物也是雪域特有的自然之寶。高山湖泊清澄明靜,在各個雪蜂之間的山澗凹地、林海中星羅棋布,且神秘莫測,若有人高呼,就有「呼風喚雨」的效應,故而路過的人幾乎都斂聲靜氣,不願觸怒神靈,完好、豐富的森林則是藏民們以佛心護持而未遭破壞的佛境。

 觀賞梅里雪山的理想季節是10--5月的冬春季,最佳季節是10月底後,天氣晴朗,空氣潔凈,透明度高,常能看到主峰。

  其他時間,要看運氣。一般在清晨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更容易看到雪山。但梅里雪山氣候瞬息萬變,卡瓦格博峰突現的機會也不少。有的遊客在麗江看天氣,雨則不動,晴即前往,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其實看山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尤其是看神山。一種正確的思想是不太關心時間和天氣,而是帶一顆心,去看神山。

  秋末和春初,觀卡瓦格博峰8-9點左右,能看到雪峰下,針葉帶有一條白的雲帶,當地藏民特稱之為「卡瓦格博獻哈達」。隨著太陽的升高,雲帶不斷上升,中午時分雲朵飄浮在卡瓦格博峰頂上,此為「卡瓦格博打傘」,能領略此種景緻的機會不多,據藏民傳說只有緣之人才能有此福分。

  雪山觀景有幾個地方比較理想,一是214國道下了白茫雪山,可以看到了梅里雪山全景,但公路狹窄,不宜久留。二是霧農頂觀景台,從中甸方向進入德欽的214國道上,離德欽縣城約15公里,建有13座白塔,地勢開闊,頗為壯觀。三是飛來寺燒香台,飛來寺村位於德欽往西藏的214國道上,離德欽縣城約11公里,當地藏民及過往行人均在此燒香祈褔,此乃觀日出日落之佳境。現在飛來寺燒香台已經成為了一個功能齊全的旅遊地,餐飲食宿酒吧都有,絕大部分遊客都住在這裡,觀日出日落,去雨崩和明永也最為方便。

雲南哈吧雪山

 

  「哈巴」為納西語,意思是金子之花朵。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在民間傳說中被看作是弟兄倆,金沙江從兩座高大挺拔的雪山中間流過,形成了虎跳峽。

  哈巴雪山因巨大的海拔高低差異,形成了明顯的高山垂直性氣候,依次分布著亞熱帶、溫帶、寒溫帶、寒帶等氣候帶,山腳與山頂的氣溫差達22.8度,這種氣候又孕育了垂直帶狀分布的生態系列。立體分布著高山寒凍植被帶、高山草甸和高山灌木叢、冷杉、雲杉、針杉、山地常綠闊葉林帶、乾熱河谷灌草叢帶等,植物種類繁多。在濃密的原始森林中,棲息著許多珍貴動物。

  哈巴雪山主峰高5396米,山頂終年冰封雪凍。主峰挺拔孤傲,四座小峰環立周圍,遠遠望去,恰似一頂閃著銀光的皇冠寶鼎。隨著時令、陰晴的變化交替,雪峰變幻莫測,時而雲蒸霧罩,寶鼎時隱時現;時而雲霧飄渺,絲絲縷縷蕩漾在雪峰間,「白雲無心若有意,時與白雪相吐吞」。在海拔大約4700米左右的地方,懸岩披掛著冰瀑,屬我國緯度最南的海洋性溫冰川。據說那些千奇百態的角峰、刃脊、U形谷和羊背石,就是古冰川留下的遺迹。

  古遠的冰斗還融化積聚成眾多的冰嘖湖,這些冰嘖湖就分布在毫巴4100米左右帶上,以黑海尤為著名。黑海因水色如墨而得名。湖水幽深神秘,且四時景觀各不同。最奇特的是,人們只要站在湖畔長嘯數聲,湖畔四周便會細雨紛紛,有時甚至會暴雨傾盆,將人淋個渾身透濕。這種呼風喚雨的奇特景觀,更增添了黑海的神秘性。黑海中有數量極多的雪魚,俗稱「娃娃魚」,在氣溫合適的時候,雪魚匯成一環狀,黑壓壓環繞在湖邊淺水中,情形十分奇特。 除雪山、湖泊、杜鵑外,哈巴雪山景區內還有許多懸泉飛瀑。或清秀、絲絲縷縷,或氣勢洶湧、聲喧如雷。如:尖山瀑布,高約40米,水流充沛,氣勢恢宏,水從崖頂跌落,化為濛濛細雨,有時在陽光的折射下,水霧幻化成七色彩虹,景緻十分奇妙;大吊水瀑布,高近200餘米。其源頭在雪線之上,屬季節性瀑布,每年4-9月,冰雪融化,雪水沿陡峭的斷崖奔瀉而下,形成涓秀奇麗的哈巴大吊水瀑布。皚皚雪峰,雲霧飄渺,飛流破雲而出,如天河入塵,有「飛流直下三千尺」之勢。

  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位於中甸縣東南部,距中甸縣城120公里,總面積21908公頃。主峰海拔5396米,海拔最低點為江邊行政村,僅1550米,海拔高差3846米。

  整個保護區4000米以上是懸崖陡峭的雪峰,亂石嶙峋的流石灘和冰川。海拔4000米以下地勢較緩,地貌呈階梯狀分布,依次分布著溫帶、寒溫帶、寒帶等氣候帶,幾乎可稱是整個滇西北氣候的縮影,山腳與山頂的氣溫差達22.8℃。

  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高山森林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觀及滇金絲 猴、野驢、獼猴的而設立的寒溫帶針葉林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呈立體分布著寒凍植被帶、高山草甸和高山灌木叢、冷杉、雲杉、山地常綠闊葉要帶、乾熱河谷灌草叢帶等,植物種類繁多。保護區內有蟲草、貝母、珠子參、天麻、雪蓮等名貴藥材;而蘭花、野牡丹等名花隨處可見;在濃密的原始森林中,棲息著一類保護動物滇金絲猴、野驢;二類保護動物雪豹、原麝、馬麝等。

  保護區自然風光主要由哈巴雪山主峰、高山冰磧湖、杜鵑花、雪山瀑布群構成。

  哈巴雪山主峰高5396米,山頂終年冰封 雪凍。主峰挺拔孤傲,四座小峰環立周圍,遠遠望去,恰似一頂閃著銀光的皇冠。隨著時令、陰眼的變化交錯,雪峰變幻莫測,時而雲蒸霧罩,時隱時現;時而雲霧飄 緲,絲絲縷縷蕩漾在雪峰間,「白雲無心若有意,時與白雪相吐吞」。在海拔大約4700米左右的地方,懸岩披掛著冰瀑,屬我國緯度最南的海洋性溫冰川。據說那些千奇百態的角峰、刃脊、U形谷和羊背石,就是古冰川留下的遺迹。保護區內有眾多的高山冰磧湖,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其中,以黑海、圓海、黃海、雙海風景最佳。

  哈巴雪山現在已經成為戶外愛好者和登山愛好者的聖地,交通便利、風險小、難度係數低、後援保障充分、費用低廉......由於它具有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吸引著全球的登山愛好者前來攀登,已經成為所有登山愛好者入門攀登的最佳雪山,造就了無數的登山家。從這裡出發,你將體會不一樣的體驗,你將跨入嶄新的人生!

  交通:

  位於香格里拉東南部,距香格里拉縣城120公里,總面積21908公頃。遊人從縣城乘車一天可達此地,食、宿均可在哈巴村,從哈巴村一無可走至黑海,住「大岩房」,然後可從哈巴雪山主峰東南側,過圓海、雙海、大吊水瀑布至龍王邊。

雲南玉龍雪山

  位 置:麗江市區北面 15 公里

  海 撥:5596 米

  門 票:190元(玉龍雪山進山費100元,古城維護費90元)據納西凈地客棧估算,整體費用大概每人在三百多接近四百。

  景區等級:國家 AAAAA 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

  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山勢由北向南走向,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25公里,雪山面積960平方公里,高山雪域風景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玉龍雪山以險、奇、美、秀著稱於世,氣勢磅礴,玲瓏秀麗,隨著時令和陰晴的變化,有時雲蒸霞蔚、玉龍時隱時現;有時碧空如水,群峰晶瑩耀眼;有時雲帶束腰,雲中雪峰皎潔,雲下崗巒碧翠;有時霞光輝映,雪峰如披紅紗,嬌艷無比。

  玉龍景觀玉龍雪山是雲南亞熱帶的極高山地,從山腳河谷到峰頂具備了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完整的垂直帶自然景觀。雪山自然旅遊資源豐富,景觀大致可分為雪域·冰川景觀、高山草甸景觀、原始森林景觀、雪山水景等。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世界上北半球緯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它位於中國雲南省麗江西北,呈南北走向,東西寬約13公里,南北長約35公里,與哈巴雪山對峙,洶湧澎湃的金沙江奔騰其間。玉龍雪山在納西族被稱為「波石歐魯」,意為白沙的銀色山岩。整座雪山由十三峰組成,由北向南呈縱向排列,延綿近50公里,東西寬約13公里。玉龍雪山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秀麗挺拔,造型玲瓏,皎潔如晶瑩的玉石,燦爛如十三把利劍,在碧藍天幕的映襯下,像一條銀色的玉龍在作永恆的飛舞,故名玉龍山。又因玉龍雪山的岩性主要為石灰岩與玄武岩,黑白分明,故又稱為「黑白雪山」。

  玉龍雪山是納西族及麗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聖的山,納西族的保護神「三朵」就是玉龍雪山的化身,至今麗江還舉行每年一度盛大的「三朵節」。唐朝南詔國異牟尋時代,南詔國主異牟尋封岳拜山,曾封贈玉龍雪山為北嶽,至今白沙村北北嶽廟尚存,仍然庭院幽深,佛面生輝。拜山朝聖者不絕於途。元代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到麗江時,曾封玉龍雪山為「大聖雪石北嶽安邦景帝」,至今白沙村北北嶽廟尚存,仍然庭院幽深,佛面生輝。拜山朝聖者不絕於途。玉龍雪山憑其迷人的景觀、神秘 的傳說和至今尚是無人征服的處女峰而令人心馳神往。

  1988年,玉龍雪山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7年5月8日,麗江市玉龍雪山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地質特徵】

   玉龍雪山以險、奇、美、秀著稱。其氣勢磅礴,造型玲瓏秀麗。隨著節令和氣候變化,有時雲蒸霞蔚,玉龍時隱時現,有時碧空萬里無雲,群峰晶瑩耀眼。玉龍雪山拔地而起清代納西族學者木正源曾形象地歸納出玉龍十二景,即:三春煙籠、六月雲帶、曉前曙色、暝後夕陽、晴霞五色、夜月雙輝、綠雪奇峰銀燈炫焰、玉湖倒影、龍早生雲、金水璧流、白泉玉液。玉龍雪山景觀大致可分為高山雪域風景、泉潭水域風景、森林風景、草甸風景等,主要景點有玉柱擎天、雲杉坪、雪山索道、黑水河、白水河及寶山石頭城等。

【環境氣候】

  玉龍雪山不僅巍峨壯麗,而且隨四時的更換,陰晴的變化,顯示奇麗多姿,時而雲霧纏裹,雪山乍隱乍現,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神態;時而山頂雲封 ,似乎深奧莫測;時而上下俱開,白雲橫腰一圍,另具一番風姿;時而碧空萬里,群峰如洗,閃爍著晶瑩的銀光。即使在一天之中,玉龍雪山也是變化無窮。凌晨,山村尚在酣睡,而雪山卻已早迎曙光,峰頂染上晨曦,朝霞映著雪峰,霞光雪光相互輝映;傍晚,夕陽西下,餘輝山頂,雪山象一位披著紅紗的少女,亭亭玉立;月出,星光閃爍,月光柔溶,使雪山似躲進白紗帳中,漸入甜蜜的夢鄉。 每當春末夏初,百花鬥豔,雲南八大名花無不具備,僅杜鵑花就有40多種;林木蒼鬱:以松而言從下到上,分布著雲南松、華山松、雲杉、紅杉、冷杉等;藥材的故鄉:有蟲草、雪茶、雪蓮、麻黃、三分三、貝母、茯苓、木香等。

【旅遊簡介】

 玉龍雪山以險、秀、奇著稱,其內主要有雲杉坪、白水河、甘海子、冰塔林等景點,是一個集觀光、登山、探險、科考、度假、郊遊為一體的具有多功能的旅遊勝地。

  甘海子:干海子是玉龍雪山東面的一個開闊草甸,干海子全長4公里左右,寬1.5公里,海拔約2900米,來到干海子給人一種開闊空曠的感覺,在高聳入雲的玉龍雪山東坡面前,有這樣一個大草甸,為遊人提供了一個觀賞玉龍雪山的好場地,在這裡橫看玉龍雪山、扇子陡等山峰歷歷在目。從干海子草甸到4500米的雪線,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蘭花、野生牡丹、雪蓮,品種繁多;高大喬木有雲南松、雪松、冷杉、刺栗、麻栗等等。干海子大草甸是一個天然大牧場,每年春暖花開,在草萌發,住在干海子附近山澗的藏、彝、納西族牧民們都要帶上氈篷,騎著高頭大馬,驅趕著氂牛、羊群、黃牛,到草甸放牧。

  白水河:從干海子到雲杉坪之間,有一條幽深的山谷,谷內林木森森,清溪長流,谷底這個清泉長流的河,就叫白水河,因河床、台地都由白色大理石、石炭石碎塊組成,呈一片灰白色,清泉從石上流過,亦呈白色,因色得名「白水河」。白水河之水來源於四五千米高處的冰川雪原融水,清冽冰涼,從無污染,是天然的冰鎮飲料。

  雲杉坪:又名「情死之地」,海拔3240米,是納西族人心中的聖潔之地。傳說,從這裡可通往「玉龍第三國」。據東巴經記載,「玉龍第三國」里「有穿不完的綾羅綢緞,吃不完的鮮果珍品,喝不完的美酒甜奶,用不完的金沙銀團,火紅斑虎當乘騎,銀角花鹿來耕耘,寬耳狐狸做獵犬,花尾錦雞來報曉」。乘上建在白水河山莊的登山纜車,只需十分鐘就可以將你送到纜車上站,然後再沿著林間輔設的木板棧道,或騎上當地彝家姑娘出租的麗江小馬,就可以到達玉龍雪山的又一佳境——雲杉坪。雲杉坪是玉龍雪山東面的一塊林間草地,約0.5平方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雪山如玉屏,高聳入雲;雲杉坪環繞如黛城,鬱鬱蔥蔥。在雲杉坪周圍的密林中,樹木參天,枯枝倒掛,枝上的樹鬍子,林間隨處橫呈的腐木,枯枝敗葉,長滿青苔,好像千百年都沒人來打擾過,就像一個天然的樂園。傳說年輕的男女在玉龍雪山腳下的雲杉坪殉情的話,他們的靈魂就會進入玉龍第三國,得到永生的幸福。

  冰塔林:玉龍雪山分布著歐亞大陸離赤道最近的現代海洋性溫冰川和雪海,冰川類型齊全,發育有19條現代冰川,總面積達11.61平方公里,其中「白水一號」現代冰川是目前最具遊覽條件的冰川。

  「白水一號」現代冰川長達2.7公里,位於在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的正下方。從山腳望去,如同一條瀑布懸掛天際,令人震撼不已。冰舌部分的冰塔林,像一把把刀戟直刺蒼穹,在陽光的照射下,不白而綠、綠雪萬仞,彷彿一塊塊巨大的翡翠碧玉鑲嵌在怪石磷峋之間,此景即為已故的原台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先生筆下的「綠雪奇峰」。靠近冰川,只聽見有「嘩啦啦」的流水聲,那是冰川融化後形成的冰河。前方的扇子陡發出陣陣巨響,那是雪崩時發出的響聲,就像在「滾雪牛」。千萬年來,扇子陡始終如一、源源不斷的為冰川補給著新雪。變幻莫測的雪山,不時漫天雪花,令人舉步維艱;不時風起雲湧,令人略感寒意;不時光芒萬丈,恍若隔世,不禁感慨萬千。

【旅遊景點】

  玉龍雪山大索道

  大索道就是扇子陡景區,是玉龍雪山的主峰。這裡的風景以冰川為主,索道起點海拔高度是3356米,終點海拔高度是4506米,重點有全國海拔最高的滑雪場(四季滑雪場)。索道的頂部還有棧道,如果體力不錯,還可以再往上走,直到能到達的最高點——海拔4680米處。

  雲杉坪小索道

  雲杉坪又稱「情死之地」,傳說雲杉坪是納西族第一對情人殉情之地。這裡的海拔3240米,是一塊隱藏在原始雲杉林中的巨大草坪。

  氂牛坪索道

  這裡有空間開闊的高山草甸,位置是在玉龍雪山的東北邊,是天然的冬季滑雪場。氂牛坪有很多景點,每個季節呈現在眼前的風景都不一樣。

【旅遊指南】

  景點門票

  套票:大玉龍通票:190元 (包含進山費,東巴谷,玉柱擎天,東巴萬神圓,玉水寨,玉峰寺,東巴王國共6個點,只推薦東巴谷和玉水寨)(不含古城維護費 80)

  散客:進山費:80元 (大玉龍6景點可買單點票) 。古城維護費:80元 。持學生證(索道無效),軍官證(索道同樣有效)半價。其餘證件無效。冰川公園大索道:172元。雲杉坪小索道:77元。氂牛坪中索道:82元。

  最佳旅遊時間

   每年2--6月。玉龍雪山,年平均氣溫為11.3℃、最冷月平均氣溫3.0℃,最熱月平均氣溫17℃。麗江玉龍雪山的年降雨量為1000-1200毫米左右,雨量主要集中在6-10月,6-10月的降雨量佔總降雨量的80%;11月-次年4月降雨很少。

交通

   包車去玉龍雪山60-100元/天;也可從大水車附近的紅太陽廣場乘公交車7路去玉龍雪山,15元/人。當然,遊客也可以乘坐索道公司的巴士上山,每天上午在古路灣賓館發車。

  雪山索道

  雪山有三條索道,大索道,雲杉坪索道(小索道),氂牛坪索道,風景都各不相同。總的來說,乘大索道可以讓你摸到雪,而小索道(雲杉坪)是在雪山半山腰位置,能讓你拍到雪山全景。氂牛坪也與雲杉坪一樣,位於半山位置,這裡比較開闊,國外遊客比較多。人最多的索道是雲杉坪和大索道。

  為了防止索道人多排不上隊,可以在古城遊玩的時候提前購買好第2天的索道票(一般當天票是沒有的,每天12點以後開始賣第2天的票,最好12點去買。那時候不用排什麼隊。在新街往古城四方街去的街上有三條索道的售票處。不過要注意大小索道和氂牛坪索道分別屬於不同的公司,所以售票處也不一樣。

  雲杉坪:可以從古城前往雲杉坪,乘7路中巴車直達,纜車為8人座全密封式,到達上部站後可乘坐電瓶車遊覽(20元)

  營業時間:玉龍雪山旅遊索道營業時間為7:30~16:00。

  山上可以租羽絨服,也可租到氧氣,30元,要先交100元押金(不過,其實多數遊人並不需要接氧氣,請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定度)。玉龍雪山頂的醫務室內,有一種叫"紅景天"的葯,專門治療高原反應,50元一瓶。

遊覽路線

  典型的遊覽路線是從麗江——甘海子——白水河——雲杉坪。從白水河開始,可以乘坐雲杉坪索道上山,不建議遊客騎馬上山,所有騎馬上雪山的百分之百都是陷阱,根本看不到任何景點。

  滑雪:玉龍雪山終年可以滑雪,乘玉龍雪山封閉式纜車直上海拔4506米的四季滑雪場(往返纜車172元)

注意事項

雪山上海拔高,如遇風大的時候一定要租羽絨。不用季節的雪山有不同風景,但十月份左右不要去,因為雪山經常被霧擋住,開句玩笑就是花500塊只能看到50塊錢的雪,冬天的雪山最壯觀,因為冷空氣都被雪山擋住行成大規模的積雪,也正因為這樣,麗江古城才得以冬天也很暖和。 夏天從7月開始大索道基本沒雪,要注意。

甘海子、氂牛坪,騎馬上氂牛坪,觀玉龍雪山全貌,然後去白水河,乘大索道上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從山上下來可以去東巴神園參觀,還可以去玉峰寺、白沙村、白沙壁畫、然後返回麗江古城,可百度搜索麗江酒店。國內旅遊名山錄 六

本篇收錄:

雲南:高黎貢山,蒼山,化佛山,秀山,觀音山。

山西:恆山,五台山,北武當山,老頂山,歷山。

海南:壩王嶺自然保護區,五指山,東山嶺,毛公山。

新疆:天山。

西藏:岡仁波齊峰,珠穆朗瑪峰。

山東:泰山,艾山,嶗山。

雲南高黎貢山

  怒江的西岸,坐落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東西寬9千米,南北長135千米,總面積12萬公頃。山勢陡峭,峰谷南北相間排列,有著極典型的高山峽谷自然地理垂直帶景觀和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

  這是橫斷山脈中的一顆明珠,森林覆蓋率達85%,高山峽谷複雜的地形和懸殊的生態環境,為各種動植物提供了有利的自下而上條件。高黎貢山巨大的山體阻擋了西北寒流的侵襲,又留住了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使地處低緯度高海拔的保護區,形成了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在東西坡海拔1600~2800米地區,是自然保護區的主體,它連接東喜馬拉雅區,組成了我國最引人矚目的原始闊葉林區。在這裡,森林資源極其豐富,珍稀植物隨處可見。有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杜鵑樹種——500多年樹齡的大樹杜鵑;有被稱為「綠色壽星」的古老孑遺植物——國家一級保護珍稀樹種禿杉;有雲南櫻花的原始種、雲南山茶的原生種,以及其它珍稀樹種,是我國珍稀樹種彙集的森林。

  北南延伸的橫斷山脈,動物學家把它稱之為南北動物區的走廊。被譽為「哺乳動物祖先分化」的發源地。保護區內生活著各種野生動物,屬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就有30種。與大熊貓和滇金絲猴享有同樣聲譽的羚羊,是高黎貢山的古原生動物。還有長臂猿、懶猴、黑葉猴、灰葉猴、熊猴、紅面猴、黑麝、雲豹、金貓、靈貓等。鳥類有300多種,白尾梢紅雉、紅腹角雉、白鷳、金雞、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綠孔雀、太陽鳥和種類繁多的畫眉等等。

  在自然保護區的中心地帶,現已建成姚家坪森林旅遊度假村。度假村所在海拔2540米,距瀘水縣城21公里,距片馬口岸42公里,交通便利,在六庫至片馬的必經之路上。因自然保護區森林類型多樣,植被垂直分布,因而在姚家坪一日可分別領略到高黎貢山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和景色。這裡可以看到猶如冰雪長城的高黎貢山主山脊,可以觀賞到有「陰山鏢水」之譽的滴水河雙瀑布,往山上攀登,即可到達高山冰蝕湖——聽命湖。目前度假村的日接待能力達200人左右,可提供60人的住宿,並有怒江各民族的歌舞表演和工藝品展銷。瀘水縣林業部門還在度假村邊建立了一個高黎貢山珍稀樹種紅豆杉種苗繁育基地。在峽谷中炎熱的盛夏時節,這裡成了最理想的避暑勝地。

雲南大理蒼山

  蒼山

  Tien-ts"ang, Mount

  Tien-ts"ang亦作Diancang。

  中國雲南省大理縣山嶺。在洱海與漾濞江之間。南北長約80公里,東西最寬處18公里。峰巒起伏,號稱「蒼山十九峰」。主峰馬龍峰海拔4,122公尺,藍峰、白雲峰等也超過4,000公尺,其餘諸峰都在3,000公尺以上。諸峰高山洱海(1,980公尺)2,000公尺以上,氣勢雄偉,有古冰川遺迹。年降水量在1,200~1,500公釐之間。「蒼山十八溪」挾帶泥沙東流入洱海,在山麓造成寬3~6公里,長約40公里的沖積洪積扇平原。山麓平原坡度大,土層薄,但耕地可自流灌溉。點蒼山由變質岩和花崗岩組成,所產優質建築石料變質岩以產地「大理」命名,即「大理石」或「大理岩」。

  蒼山,又名點蒼山,古時稱為熊蒼山、玷蒼山,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組成,東臨洱海,西望黑惠江,北起洱源鄧川,南至下關天生橋,長約50公里,如一道綠色屏障,雄峙於洱海西岸。

  蒼山共有雄峙嵯峨的十九峰,山頂上終年積雪,被稱為「炎天赤日雪不容」,更奇妙的是,每兩座山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由上而下,順東流淌一直注入洱海。蒼山十九峰,巍峨雄壯,與秀麗的洱海風光形成強烈對照,其峰序自北而南依次為:雲弄、滄浪、五台、蓮花、白雲、鶴雲、三陽、蘭峰、雪人、應樂、觀音、中和、龍泉、玉局、馬龍、聖應、佛頂、馬耳、斜陽。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海拔為4122米。蒼山十九峰,每兩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奔瀉而下,流入洱海,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為:霞移、萬花、陽溪、茫涌、錦溪、靈泉、白石、雙鴛、隱仙、梅溪、桃溪、中溪、綠玉、龍溪、清碧、莫殘、陽南。這十九峰十八溪構成了蒼山獨特而多姿的景觀。

  蒼山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風景名勝區。1992年,當地政府在海拔2600米玉帶雲出處新辟了一條玉帶雲遊路。游路南起馬龍峰,北抵應樂峰,長約18公里,將蒼山許多景點連結在一起,遊人至此,可覽蒼山奇峰異石、林泉飛瀑,亦可俯瞰蒼洱大地的壯麗景色。

  公元八世紀,南詔王異牟尋曾仿照中原政權的做法,把南詔境內的名山大川敕封為五嶽四瀆,點蒼山被封為中嶽。許多充滿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都位於蒼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佛圖塔、無為寺、桃溪中和寺、七龍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

  自然景觀:

  蒼山巍峨而秀美,蒼莽而幽深,雲、雪、林、泉、石、花等組成的天然景觀,讓人傾倒。山雲景變幻萬千,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雲」和「玉帶雲」。望夫雲每年冬春季節常出現於玉局峰頂,這雲出現後洱海隨即狂風大作,掀起陣陣驚濤駭浪,漁船不能出海,因此望夫雲又被稱為「無渡雲」。傳說南詔國王之女與獵人相愛,逃到玉局峰頂結為夫妻。公主難耐高山寒冷,獵人便到海東羅荃寺盜取法師冬暖夏涼袈裟,被羅荃法師發覺後打入洱海化為石騾。公主望夫不歸,憂鬱而死,精氣化為雲。每當此雲出現,洱海便濁浪排空,這是公主要吹開海水,看到葬身海底的丈夫。

  玉帶雲則出現於夏末秋初,每當山雨過後蒼山十九峰山嵐四起,形成朵朵白雲在松林上空飄浮,並逐漸彙集在蒼山半腰,又迅速向兩端延伸,化為一條潔白的玉帶,橫亘百里,竟日不散。玉帶雲不僅嫵媚動人,而且按白族農諺所說 ,她還是豐收的預兆:「蒼山系玉帶,餓狗吃白米。」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素負盛名的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也是蒼山景觀中的一絕 。寒冬時節,百里點蒼,白雪皚皚,陽春三月,雪線以上仍堆銀壘玉;最高峰馬龍峰的積雪更是終年不化,盛夏時節山腰以上蒼翠欲滴,而峰巔仍縈雲載雪。白族人民從山頂取下「陰崖古雪」,調上蜜汁黑梅使之成為沁人肺脾的清涼飲料。楊升庵的《滇南月節詞》中曾寫到大理「五月賣雪」的情景:「五月滇南煙景別,清涼國里無煩熱,雙鶴橋邊人賣雪,冰碗啜 ,調梅點蜜和瓊屑。」

  自然和生物資源:

  蒼山的森林自成景觀。這座四季蒼翠的山,由下而上形成了幼林草地帶、松林櫟林帶、冷杉雜木帶、高山草地帶,具有層次分明的高山景觀和變化有致的季相景觀。以蒼山命名的蒼山冷杉,以其楚楚動人的身姿與不畏風雪嚴寒的氣質,雄踞於蒼山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懸崖絕壁之上,是我國冷杉屬樹種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最南的一個樹種,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高山景觀植物,被譽為「樹中君子」。

  蒼山花卉,品種繁多。雲南的八大名花,即山茶花、杜鵑花、玉蘭花、報春花、百合花、龍膽花、蘭花、綠絨蒿,在蒼山都尋找得到蹤跡。其中,僅杜鵑花品種就有41種,從山腳 直到海拔 4100米的積雪地帶,層層疊疊,成片成簇,植株高者達十五米以上,呈大樹狀(如棕背杜鵑、馬纓杜鵑);矮者只有十公分,呈匍匐狀貼地而生,形成地毯狀景觀(如密枝杜鵑)。花的形狀更是千姿百態,花色有紅、白、黃、紫、薔薇等十六種不同顏色。在這花的海洋里,有的品種僅蒼山一地所獨有,如和藹杜鵑、藍果杜鵑,有的以大理命名,如大理杜鵑、大理腺萼杜鵑。世界上杜鵑花屬中葉子最大的品種凸尖杜鵑,就生長在蒼山上。 蒼山,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天然杜鵑花園」。

  蒼山的泉水為人稱道。除了十八條長流不息的溪水外,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蒼山頂上,有著不少高山冰磧湖泊,那是第四紀冰期遺留下來的痕迹,其中著名的有洗馬潭、黃龍潭、黑龍潭等,潭水瑩澈,瀉出的泉水更是清冽異常,青碧璀璨。蒼山群溪中,清碧溪、七龍女池素享盛名,古今騷人墨客有不少精妙的描寫。

  蒼山也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這裡氣候適宜,植被茂密,至今還生活著鹿、麂、岩羊、野牛、山驢、野豬、狐、雉雞等以及少數的珍稀動物「四不像」。

  礦物資源:

  蒼山是馳名中外的大理石的出產地。大理石又名蒼山石,是一種以碳酸鈣為主,間含量氧化硅、鎂、鐵等金屬、非金屬雜質的石灰岩。大理石石質細膩,光滑如脂,花紋奇美,其中以花紋取勝的「彩花石」一經打磨便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山水、花鳥、人物的天然畫面,被譽為「石中瑰寶」。其餘「水花石」、「漢白玉」等是上等的建築、裝飾、雕刻材料,至今保存完好的北京故宮和十三陵里,可看到大量使用了取自大理的大理石。蒼山由千姿百態的石頭構成的石峰、石崖、石洞 ,讓遊客流連忘返。

  旅遊交通:

  蒼山有名點蒼山,它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東臨洱海,西望黑惠江,共有雄峙嵯峨的19峰,海拔一般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為4122米,山頂上終年積雪,被稱為「炎天赤日雪不容」。 最奇妙的是,每兩座山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由上而下,順東流淌一直注入洱海。這19峰18溪構成了蒼山獨特而多姿的景觀。 許多充滿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都位於蒼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佛圖塔、無為寺、桃溪中和寺、九龍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在大理著名的「風花雪月」這四大名景中,「雪」之所指就是蒼山上的雪景。

  蒼山十九峰,巍峨雄壯,與秀麗的洱海風光形成強烈對照,其峰序自北而南依次為:雲弄、滄浪、五台、蓮花、白雲、鶴雲、三陽、蘭峰、雪人、應樂、觀音、中和、龍泉、玉局、馬龍、聖應、佛頂、馬耳、斜陽。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海拔為4122米。蒼山十九峰,每兩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奔瀉而下,流入洱海,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為:霞移、萬花、陽溪、茫涌、錦溪、靈泉、白石、雙鴛、隱仙、梅溪、桃溪、中溪、綠玉、龍溪、清碧、莫殘、陽南。這十九峰十八溪構成了蒼山獨特而多姿的景觀。

  蒼山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風景名勝區。1992年,當地政府在海拔2600米玉帶雲出處新辟了一條玉帶雲遊路。游路南起馬龍峰,北抵應樂峰,長約18公里,將蒼山許多景點連結在一起,遊人至此,可覽蒼山奇峰異石、林泉飛瀑,亦可俯瞰蒼洱大地的壯麗景色。

  公元八世紀,南詔王異牟尋曾仿照中原政權的做法,把南詔境內的名山大川敕封為五嶽四瀆,點蒼山被封為中嶽。許多充滿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都位於蒼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佛圖塔、無為寺、桃溪中和寺、七龍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

  上蒼山有兩條索道

  蒼山索道,往返60元;清碧溪索道,往返100元。建議乘索道上去,步行下山。

  如果你有閒情逸緻去慢行上山的話,你可在古鎮上租馬匹上山,費用約80.00元左右。

  美食介紹: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微麻。其烹調技法受漢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響較深。著名菜點很多,如:炒鍋魚、洗沙乳扇、大理餌、喜洲破酥糖招、活水煮活魚、柳條蒸肉等。烤茶是白族敬客食俗之一。茶水色濃味醉,別具一格。烤茶一般斟三道,俗稱「三道茶」。有「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說法。婉梅、雕梅是白族婦女的傳統食品。 大理最好的餐廳大部分都集中在古城中,要品嘗大理美食可前往古城中的護國路,具有白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特色的西餐咖啡廳在這裡隨處可見,還聚集著許多外國旅遊者。

  在護國路上,許多餐館兼售中西餐,遊客可以品嘗到雲南風味的菜肴以及當地的白族菜,其中以擁有白族「三道茶」及藏族「酥油茶」而馳名海內外的太白樓堪稱代表,來這裡飲茶的外國人很多。

  當然,古城吸引人的不僅僅是食物,更在於這裡的咖啡館和餐廳都提供了寧靜而輕鬆的氣氛,在這裡,人們可以聽著音樂,喝著冰啤,度過一個悠閑的下午。

  提醒:幾乎所有的咖啡館都提供旅遊信息和訂票業務,有一些還備有自行車可供遊客租借。

雲南化佛山

  距滇西旅遊線錢糧橋道口僅20公里的牟定化佛山,是滇中名山之一。自明萬曆五年(1577年)始建白雲窩寺,到晚清,共建寺宇13座,極盛時寺僧達數百人,是歷史佛教勝地。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資源豐富。1993年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由化佛山、慶豐水庫、團結壩果園三個片區組成,面積約30平方公里。

【外形特徵】

  化佛山高大挺拔,猶如一隻雄獅,坐西向東,昂首挺胸,氣派非凡。山上古木參天,筇竹疊翠。奇樹叢生,遮天蔽日,藤樹纏結,千姿百態。林中小道,谷幽路轉,溪水潺潺,落葉如毯。古有「風靜如家居,晝夜鸞鳥啼」之贊稱。山下良田千畝,農舍煙繚。前有慶豐人工湖,水碧波平,後有茅陽峰,穿雲繞霧,山前山後,相映生輝。化佛山以山雄、林幽、樹奇、花艷、寺古、塔多而譽為「滇中第一山」。

【景點】

  有景點22處,分別集中在三個景區。

  東北部景區:山幽景秀,寺觀重疊。登上九百九十九級的石梯古道,可遊覽迦葉殿、白雲窩、雪嶺林寺觀,還有古花林、烏龍潭、見性林等景點。

  腹地中部景區:林密花妍,樹鮮雀躍,有九疊泉、旃檀林、塔林、清定寺、寶花林、繞頂寺、遠宮庵、響鼓地、杜鵑山、櫻花嶺等景觀。登上繞頂寺,可觀氣象萬千的日出,欣賞200餘年枝繁葉茂九蕊十八瓣的「倒插山茶」。步入杜鵑山,野生的白色杜鵑、紫色杜鵑、炮竹杜鵑應有盡有。到了櫻花嶺,滿山遍野的馬櫻花爭奇鬥豔,一片火紅。不同年代建造的40餘座比丘尼塔十分壯觀。

  西南部景區:嶙峋怪石,千姿百態,登上崖峰,上接雲霄,下臨絕壁,身臨其境,大有超脫凡塵,置身仙境之感。

【旅遊指南】

  最佳旅遊時間

  最佳旅遊季節:最好是在5-8月,這個階段到化佛山,你會觀賞的最好的美景,步入杜鵑山,野生的白色杜鵑、紫色杜鵑、炮竹杜鵑應有盡有。到了櫻花嶺,滿山遍野的馬櫻花爭奇鬥豔,一片火紅。不同年代建造的40餘座比丘尼塔十分壯觀。

雲南秀山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位於重慶市東南部,地處武陵山脈中段,四川盆地東南緣的外側。與湖南、湖北、貴州毗鄰,全縣幅員面積2450.25平方公里。326國道和319國道貫穿全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總面積2450平方千米。總人口61萬人(2004年)。

  今秀山縣境,商周時期屬巴國地,春秋時期屬於巴國南疆之域。乾隆元年(1736年)以邑梅、平茶、石耶、地壩四洞疆域並割酉陽東南境石堤、打妖、宋農、晚森等土司據地,始置秀山縣(縣治今清溪場鎮),因境內秀美山峰"高秀山"而得名。初隸黔彭廳,後廢廳改隸四川省川東道酉陽直隸州,並於石堤設立巡檢署。

【氣候資源】

  秀山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16.5℃。境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336.2毫米。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降水充沛,日照偏少,無霜期長,光、熱、水與農作物生長基本同季,有效性好,適宜農作物生長,也適宜人民生活居住。

【地質特徵】

  秀山縣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及華夏系,是揚子台地內的川湘凹陷南部邊緣。主要構造線呈北北東至北東向展布,褶皺呈北北東至北東向,向斜傾角平緩,背斜傾角較大,局部受斷裂影響,有倒轉現象。斷裂在縣境內十分發育,尤以南部元古生界、下古生界地區和北部背斜伏端為最。主要斷裂走向與褶皺軸線基本一致,呈北東傾向北西。地質特徵是豐富資源的重要保證,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旅遊資源】

  縣境內風景秀麗,民族文化獨特,景色宜人,是全國著名的武陵山風景區的一部分,又屬湘、黔、桂、渝、鄂相連的溶岩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與貴樂洞森林公園保護區及長江三峽至烏江天險環形旅遊的迴旋地。境內主要風景區有洪安邊城、梅江河風光、妙泉湖、保安漁洞、川河奇觀等。民族花燈藝術與花燈文化別具一格,聞名遐邇。

雲南元陽觀音山

  省級風景名勝區,由觀音山片、麻栗寨河片、勝村——多依樹遊覽線,兩片一線41個景點組成,總面積97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在東經102度43』——103度13』,北緯22度51』——23度16』。

  景觀以林海梯田、雲霧、民族風情為特徵。這裡,原始森林茫茫,珍稀植物薈萃,氣候萬千,生物區系明顯。尤其是36萬畝梯田層層入雲霄,不是畫卷勝似畫卷,雲海日出晚霞,山城風韻最佳。「元陽梯田甲天下」的讚譽,是到過元陽的中外遊客的共識。1996年公布為雲南省第3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保存了大面積的中山苔蘚長綠闊葉林,森林覆蓋率打69%。由於景區特殊地理位置以及複雜的氣候類型,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以桫欏,長蕊木蘭及蜂猴為代表的國家級珍稀動物25種,珍稀植物15種。同時景區還是元江,藤條江的重要水源涵養養地。

  元陽縣位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雲陽縣境內,距離昆明326公里,昆明各汽車客運站均有汽車前往。

山西恆山

  恆山,人稱北嶽,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揚名國內外。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恆宗、元岳、紫岳。位於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里。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北嶽恆山,恆山山脈祖於陰山,橫跨塞外,東連太行,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恆山,號稱 108峰,東西綿延 150公里,橫跨山西、河北兩省。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亘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天峰嶺與翠屏峰,是恆山主峰的東西兩峰。兩峰對望,斷崖綠帶,層次分明,美如畫卷。 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充滿了神盡色彩。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蹟。苦甜井在恆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並;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間,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唐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氣候情況】

  恆山風景區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晴朗。這裡早晚溫差大,古詩人有「雁門關外雁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詩句。恆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6.1℃,1月最冷,平均-12℃,7月最熱,平均21.6℃。極端最高溫為35.9℃,極端最低溫為-37.3℃,是避暑的理想之地。

【歷史】

  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恆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恆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恆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恆山後,把在恆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

  古人由此讚歎恆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 邊關要塞,古城峰煙。恆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春秋時,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恆山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恆山威天下;北魏時,拓拔氏依恆山而分天下;宋仗恆山守天下;金恃恆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藉的是以恆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恆山的五嶽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並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迹保存了下來。

  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恆山山脈似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因此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卧,常山如行。」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為四點:群峰奔突,氣勢磅礴,這是恆山自然景觀的宏觀特徵。唐代詩人賈島詩云「岩巒疊萬重,鬼恆浩難測」,點出了恆山的地貌特徵。登上恆山,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恆山十八景。十八勝景,各有千秋,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展現在遊客面前磁峽煙雨、雲閣虹橋、雲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跡、斷崖啼鳥、夕陽晚照、龍泉甘苦、幽室飛窟、石洞流雲、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游雲,紫峪雲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岳頂松風。再加上世界一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恆山景如詩如畫,令遊客如置身於世外桃源,流連駐足。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恆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嶽之高游」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嶽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嶽,恆山居其北,岩巒疊力重,詭怪浩難測」的讚歎。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恆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

【恆山風景區】

  恆山風景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據1984年規劃,全景區為4個等級的保護區和1個自然保護區。一、二級保護區面積為62.10平方公里,以雙峰並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龍山一帶為自然保護區。恆山主峰分東西兩峰,東為大峰嶺西為翠屏峰,兩峰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金龍峽,居於天峰嶺、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過三丈。這裡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此劈山鑿道據守,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楊業父子在此以險為憑,抵抗外族的人侵。恆山景觀中,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原洞、虎風日、大宇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還伴有優美的神話傳說。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景。苦甜井位於恆山半腰,雙井並列,相隔1米,水質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涼、水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另一井水苦澀難飲,成為鮮明對照。現苦井已封。恆山松,為恆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態雄健。在虎風門觀松,或立於丹崖上,或倒掛於絕壁問,如傘如翼如亭如龍如橋,千姿百態,儀態萬方。恆山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后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文物古迹,星羅棋布。恆山腳下的懸空寺、應縣佛宮寺的釋迦木塔、渾源城內的圓覺寺磚塔、永安寺等,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在遼金時代,恆山是當時的文化之邦。書院學舍、摩崖題刻、楹聯碑碣很多。再加恆山山高風大,氣候變化劇烈,故建築多依懸崖峭壁而建,或開鑿石岩而成,形成了獨有的奇險特色。西漢初年,恆山就建有寺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飛石窟內的主廟,始建於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時,恆山建築林立,祠宇樓台聳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恆山,作為道教活動的場所由來已久.傳說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恆山廟.北嶽廟為主廟,還有寢宮、後士夫人廟、紫微宮。官亭、白虎觀、龍王廟、靈官府、關帝廟、文昌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宮等廟宇建築,懸空寺為恆山第一奇觀。

  北嶽廟,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1~1502年),是恆山廟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它位於恆山主峰大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門前有103級石階通往前下方到達山門、北嶽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恆岳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綉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嶽廟內,有北嶽大帝塑像。北嶽廟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恆山文碑20餘通,這些碑文,作為歷史佐證,是研究恆山的寶貴資料。

  北嶽恆山風景區內的另一處重要景觀是懸空寺。懸空寺位於北嶽恆山腳下、渾源縣城南5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岩峭壁上。寺創建於北魏後期(約為公元471~523年),現存建築分明清兩代修建後的遺物。懸空寺靠西面東,儼若精巧、別緻、玲瓏剔透的玉雕懸於一幅巨大的屏風上。寺內共有殿宇樓閣40間。南北,有三檐歇山頂危樓聳起,對峙而立,由低向高三層疊起,離地百餘尺,附於絕壁上,三面環廊國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飛架棧道相連,高低錯落,木製樓梯溝通,遷回曲折,構思布局妙不可言、整個寺面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實中生巧,危里見俏,一種在國內其它寺廟中體會不到的奇險感緊緊地抓住遊人的好奇心理。懸空寺內塑像頗多,有銅鑄、鐵鑄、泥塑、石雕像共78尊。三聖殿內的泥塑,具有唐、明兩代風韻,釋迎、韋馱、天女、阿難形體豐滿,神彩動人,仙女婀娜、韋馱英武、阿難虔誠,各具風彩。三教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台流,共居一室,耐人尋味、始祖同堂,堪稱中國宗教史上的一段佳話。懸空寺內,有朝殿、會仙府、碧霞宮、純陽宮、樓台亭、寢宮、梳妝樓、御碑亭等。

【旅遊指導】

  恆山交通

  先從大同等地乘長途車到渾源縣城,再從渾源縣乘中巴(2元左右車費,打的20元)到恆山前線(望岳亭停車場)或後線(北嶽行宮),或先到懸空寺。也可乘恆山一日游旅遊車。

  鐵路:大同市內鐵路交通較完善。從大同有火車通往北京、太原、西安、銀川、石家莊、包頭、瀋陽等地。大同火車站位於市區北部,乘2路、4路、8路、14路、15路公交車均可到達。

  公路:大同境內通過的主要公路有大運、大塘、大淮、大淶、大陽等10多條,從大同汽車站有長途車可通達太原、宣化、朔州等地。長途汽車站位於火車站前,乘2、4、8路等車可到達。從大同長途汽車站有到雲岡石窟、恆山等旅遊區的直達車。

山西五台山

  中國佛教及旅遊勝地。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和繁峙縣之間,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在《2008中國避暑名山榜》上,五台山位列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8』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榜發布暨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高峰論壇上,五台山以「中國佛教名山之冠」入選 「中國文化旅遊十大品牌」,併入選《2008中國文化品牌報告》歷史年鑒一書五台山景區圖。2008年12月,由《行游天下》旅遊雜誌、搜狐旅遊、中國旅遊衚衕社區網、美景中國網站聯合推出"中國最美旅遊勝地評選"活動,通過廣大網民投票的形式,評選出中國最美的旅遊勝地。山西五台山榮獲「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之首。在人民網舉辦的「改革開放30周年30個最受關注」的系列評選中,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再次榜上有名,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最受關注的30個景區之一。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五台縣,周五百餘里。中心地區台懷鎮,距五台縣城78公里、繁峙縣砂河鎮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里。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58公尺,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署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壁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代全盛時期,五台山共有寺廟300餘座,經歷幾次變遷,寺廟建築遭到破壞。目前台內外尚有寺廟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台山五大禪處」。台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傳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里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聖求法的甚多。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遊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每年6月舉行盛大的騾馬交易大會,進行物資交流、文藝會演和消夏避暑。台懷鎮人口6954(1989)。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遷陸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億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紀時期,又經歷了著名的「五台隆起」運動,形成了華北地區最雄渾壯偉的山地。第四紀時期,冰川覆蓋了五台山,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冰緣地貌。五台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全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台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本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海拔達3061米,為華北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台頂雄曠,層巒疊嶂,峰嶺交錯,挺拔壯麗,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五台山氣候寒冷,又被稱作「清涼山」。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度,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8.8度。台懷地區比台頂早一個月入春,遲一個月入秋,溫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3度,最低氣溫零下30度,最高氣溫為30度。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低,濕度大,常有雨水。

  五台山奇峰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餘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濕以後,拿手帕仔細拭擦,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體字跡,水干字隱。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層,結果下層仍能擦出字來。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據載曾發現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句。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最高點北台葉斗峰海拔3061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台山方圓約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古建藝術、歷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歷年來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等榮譽。世界遺產。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稱,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時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座。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五台山景區】

  儘管早知道五台山是久負盛名的避暑勝地,農曆六、七月,三伏驕陽炎炎,燥熱難耐,然而五台山卻氣候清涼,爽快宜人。這裡峰巒疊翠,嘉木蔥籠,野花爛漫,清泉遍地,伽藍寺宇,散布其間。時有清風徐徐,拂人面頰,藍天上白雲從頭上飄過,灑一陣碎雨,復又陽光燦爛,滿目清新。盛夏白晝,氣溫適中,早晚還略顯些涼意。在這清涼聖境避暑調養,確實是一件稱心愜意的快事。可是,我們卻沒能如願,我們是在雨天游的五台山。其實,雨中游台懷卻別有一種味道,我們猶如仙境中的長老和神仙。在雲山霧海中飄忽。

  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五台山,則是群仙畢至。且看其山勢,既雄偉,又舒緩含蓄,非純有險峻者可比。所以,那靈氣的寺院,卓越的山景,還是久久的縈繞於懷......

  五台太行相連。太行山如千里巨龍,騰躍于山西省東邊,它的頭,便是昂立於晉東北的五台山。五台山的中心地區台懷鎮,是一個山水環繞的秀麗山鎮。台懷鎮地處由五台山五大高峰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懷抱之中,故名「台懷」。今年夏天,一個細雨蒙蒙的天氣,我陪同公司哪個來京的外籍華人(老人)遊了一趟五台山。

  五台山的五座主峰,以五方來命名。分別稱為東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五台具指,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始終如此。其餘三台歷史上曾發生過變化。北台,最早定為大黃尖山,後改為葉斗峰;中台,最早定為葉斗峰,後改為翠岩峰;南台,最早定為翠岩峰,繼改為古南台,最後定為錦繡峰。五台具指的變遷,應是歷史上宗教活動中,必由北向南發展的客觀反映。今五台山五座主峰,東台、北台、西台、中台為一列山脈,南台獨立為峰。山石多為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組成,強度較大,不易剝蝕。形成了山頂平緩,可降飛機;溝谷縱深,狀如U形的特殊風貌。五座台頂,又各具景觀。東有離岳火珠,北有玉澗瓊脂,西有麗農瑤室,南有洞光珠樹,中峰則有自明之金,環光之壁。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並稱為我國佛教四 大名山。而五台山,以其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居於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來,帝王崇建,高僧懿行,不可勝數,中外佛教信徒和遊人紛至沓來,朝山禮佛和參觀遊覽。

  五台山的五個台上供奉的是文殊菩薩,各有各的職權。

  五台山在中國佛教中的顯赫位置,使得不少國外佛教信徒慕名而來。盛唐時期,五台山成了國外信徒留學聽經的高等學府。今天,五台山佛教,又吸引著眾多的東南亞信徒,每年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 五台山保存下來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典型建築,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國古代寺廟木結構建築史。

  另外,五台山還有眾多的佛塔寶剎。 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數量之多,用材之廣,形制之全,性質之繁,都是全國同類地區所罕見的。同時,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藝有別,時代手法各異,整個作品嫣紅奼紫,斑駁陸離,將五台山充實成一座罕見的佛像藝術寶庫。可惜我們沒有時間來細細研磨。

  總之,五台山風光壯 美,景色獨特。境內梵宇林立,文物遍布。置身其中,松亭亭,泉淙淙,雲山霧海沉浮中,樓閣姿容秀。古剎晨昏天香飄,佛寺早晚金鐘鳴。三步一趣典,五步一掌故,到處有景緻,到處又隱伏著神奇的秘密。

環境景觀生態

 

  近來,五台山的環境景觀生態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優化,為五台山世界遺產申請創造了有力的人文自然環境,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 國際環境生態學院(International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Ecology at International East-West University)

研究員 董斌 遊覽五台山後品評五台山環境景觀生態風水云:

   五台山金舍利塔贊五台山環境景觀形勢(一)

   五峰慕靈鷲,四岳羨神鶴。(天飛靈鷲,地棲神鶴)

  【注】:佛教傳說中,五台山像靈鷲飛翔、神鶴棲息,本句意思是【文殊五峰都羨慕天飛靈鷲,佛教四岳都羨慕地棲神鶴】。見《五台山傳說故事》。

   贊五台山 環境 景觀 人文 形勢(二)

   玄武護文殊,朱鵲尊彌陀。

   龍虎佑國乍,佛脈保朝歌。

  五台山為北京之京畿後花園,距離北京最大面積和最近距離的國家森林公園,全山嚴謹按照中國古代營造法式設計,威武莊嚴,把中華民族的尊嚴與自豪融會在佛教精深嚴謹的佛法哲理中,把中華民族的宗教建築文化融合在慈悲為懷的佛陀教育中,這個宏大的自然人文產物為保護京畿地區的環境、生態、傳承我國的民族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玄武,乃北方之太極至尊,文殊,乃無限甚深大智慧,朱鵲,乃南方吉祥之象徵,「玄武護文殊,朱鵲尊彌陀」,乃以佛法之莊嚴激發民族與世界之大愛,護持我華夏全國順境中和平發展,逆境中平安順利。「龍虎佑國乍,佛脈保朝歌」,北京,乃中華民族之心臟,朝歌,乃中華名族的象徵,龍虎,乃中華民族之精神;國乍,乃中華民族之生命;非五台山,何山可享此號?何岳可適此榮?何景可配此語?何境可得此譽?於是贊之雲上。

   五台山 環境 景觀 勝景 (三)

  東台望海去,(望海峰),

   北台觀斗柄,(葉斗峰)。

   西台掛月鉤,(掛月峰),

   南台披綉錦,(錦繡峰)。

   中有文殊台,(五台山乃文殊菩薩道場)

  名喚翠岩峰。(翠岩峰)。

   五台山 贊雲 (四)

  帝王將相朝拜地,宗宿神仙修鍊天。

  靈鷲和諧白鶴騰,華夏兒女興家邦!

  五台山御碑註解:傳說中五台山形象為靈鷲峰,又有風水大師說像白鶴騰飛。五台山菩薩頂又名大孚靈鷲寺,據民間傳說,全山五爺廟最為通靈,五台山全山嚴格按照風水學原則設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古代建造建設規矩,遍布全山佛廟隨處可見。烏鵲在佛教和民間傳說中屬於吉祥鳥,龍虎又為勇猛精進吉祥護法的象徵,歷代帝王將相、元帥將軍、宗教領袖都曾朝拜五台山,故有「帝王將相朝拜地,宗宿神仙修鍊天」一說。

【旅遊須知】

  五台山海拔很高,雖然處於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徵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 五台山地區夏季濕度大,常有雨水,上山需帶雨具。春、秋兩季來五台山旅遊,需帶毛衣、毛褲。你若想登東台觀日出,得租棉大衣才行。從北邊的繁峙、砂河一帶翻越鴻門岩來五台山,需注意季節和氣候變化。5月以前和9月以後,高入雲端的公路被積雪封堵,難以通行,只有5至9月的中間4個多月可以通行。夏季是到五台山旅遊的最佳季節。

  五台山冬季旅遊

  冬季的五台山,既冰凍雪寒,又寧靜美麗,與其他季節截然不同,充滿另外一種風情,雖然時有風暴、大雪,但阻擋不了冬季五台山朝聖者堅強的腳步。 冬季遊覽五台山要注意旅店。冬季五台山95%的五台山賓館酒店停止營業,只有少數幾家酒店正常營業。 因此,酒店的選擇餘地小,尤其是周末空餘的房間極少。要選擇那些大型的酒店,入住率高,暖氣供應充足。

  冬季自駕車游五台山注意事項:

  ① 密切關注天氣預報,若近期有大風大雪,必須諮詢當地旅遊部門,以便採取必要的措施或改變行程。

  ② 冬季所有到五台山的自駕車要走忻州-定襄-五台山城-茹村-南部路線,避免從坡陡彎多的西線或北線進入五台山。

  ③ 自駕聯盟是您安全到達五台山的得力助手,路況隨時簡訊播報,保證您了解通往五台山的路況。

  ④ 出發前檢查車況,尤其是防凍液。

  ⑤ 帶好防滑鏈,以備急用。

【美味佳肴】

  五台山地區有許多獨具特色的菜肴和風味小吃,在這裡您可以品嘗到肉片熗香蘑、清炒台蘑、小雞燉台蘑等傳統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膩。 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地帶——台懷鎮,可在鎮中的餐廳里一享當地的美味,您還可以到家庭旅舍中去品嘗主人精心製做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家常飯菜。

【交通指南】

  北京遊客可乘火車到五台縣站轉汽車,呼和浩特、包頭、大同遊客可在原平、忻州各站下車,然後轉乘汽車前往五台山。如果從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徐州、濟南、石家莊、西安、鄭州方向去五台山,可先搭快車到太原,太原市五一廣場有長途車直達五台山。

  有三條公路通往五台山,這是分別來自北京、太原和大同方向的線路。

  1)北京方向的線路是:京石高速-定州-曲陽-阜平-石咀-南線進山口-五台山;

  2)太原方向的線路是:太原-忻州-定襄-河邊-東冶-五台城-茹村-河口-石咀-南線進山口-五台山;

  3)大同方向的線路是:大同-應縣-108國道-繁峙砂河鎮-鴻門宴-西線進山口-五台山 。

  4) 從陽泉到五台山行車線路:陽泉-石陽線-盂縣-梁家寨—陳家莊鄉-石盆口-河口-石咀-南線進山口-五台山

山西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山西省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 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北武當山小金頂建玄天真武廟,並有壁畫、石刻多處。

  北武當山海拔1437米,景區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栗子、蘋果、柿子、核桃及橡、槐、漆等樹木遍布山野。山中還有種類繁多的中草藥材,如何首烏、當歸、荊芥、薄荷、山參、紅花、枸杞等。

  傳說,此處為真武大帝二次修鍊羽化脫身之處。因此深受道家敬爺。真武大帝修鍊成仙后,來到了北武當。恰逢此處有怪蟒作惡,當地百姓如入火炕。真武大帝立即斬殺怪蟒。兩年後,怪蟒復又作怪而且功力大增。真武大帝便二次羽化,終成正果,殺絕怪蟒。現有捨身崖記錄了當年發生的故事。

  北武當山國家風景名勝區

  北武當山主峰四周幾乎都是陡壁懸崖,只有一條人造「天梯」可攀。來到山腳下,過五里黃土、五里沙路,便是1400餘級就山鑿築的石階,凡險峻之處,設有鐵索扶手。石階一線疊置,從下仰視,宛如「天梯」。遊人攀登,每一步都可聽到悠揚頓挫的「石音」,形成獨特的「石樂」絕景 。沿著石階 ,奇松異石、廟宇石刻,掩沒在蔥鬱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間點綴,相映成趣。主要的山石景觀有:古猿望日、石豬受難、九龍出洞、石象守山、天壺傾露、石羊朝聖、石龜下蛋、石虎、石蛤蟆、龜蛇鬥智等。最令人稱奇的是「龜蛇鬥智」奇觀,相傳神龜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鬥,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麈戰,神龜節節敗退,青蛇步步緊逼。其時,恰逢真武大帝返宮,見狀,輕輕用手指一點,龜蛇便動彈不得,從此永久停留在這裡,成千古一絕——「蛇石」虎視眈眈,「龜石」尾臨懸崖,萬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經風一吹,便搖搖欲墜,令人心懸,所以又稱風動石,為我國罕見的景觀之一。主要的奇松景觀有:鴛鴦松、迎客松、托天松、母子松等。最使人嘆為觀止的是「擎天探海松」,其松立於石階半道,樹身技分兩杈,一直刺青天,一枝瞰群峰。近金頂登南天門石階,旁邊陡崖上刻有「喬松」二字,據載為清代道光年間永寧州牧王繼賢手跡。現存喬松樹樁直徑近一米,可以想見其昔日雄姿。主要的懸崖峭壁有:千仞壁、捨身崖、鷹嘴崖等。還有呈垂直分布的植被,其色彩和花期隨季節變化,給北武當山披上了「春粉、夏艷、秋紅、冬白」的盛裝。登臨武當之巔,一覽眾山,但見遠山蒼茫,近日含黛,松風撲面,白雲飄逸;只聞松濤陣陣,山泉潺潺,鳥語唧唧,似琴弦輕撥;夏秋之季,如晴空萬里,金頂之下,叢林景觀相間,似七彩織錦;白雲遠處,群山連綿,猶如萬龍翻騰,極為壯觀。

  北武當山不僅自然風光絕妙,而且淵源悠久。據對現存的《永寧州志》考證,北武當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處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聖地,山頂建有玄天大殿。至於唐之前何時而建,尚待稽考。以後隨著歲月嬗遞,多數廟觀都經過多次毀壞和修葺。其中僅明萬曆年間,就曾進行過兩次大修,當時汾州府慶成王尤敬真武祖師,不惜花費巨金將登山道路改造成石階,並將早已圮毀的玄天大殿修復一新,龍王山遂改稱北武當山,一時鼎盛。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四日,玄天大殿被毀。雍正二、三年(1724——1725),在山頭建無梁磚窯一眼(即正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事修葺,兩年內山上玄天廟、老母殿、龍王廟、靈宮廟和山下太和宮相繼落成。道光二十八年(1849),金頂南天門修整一新,並在大門上刻了「武當山」三字。以後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又數次修葺。由此可見,北武當山的道教廟現建築群,是經歷了長達一千餘年風雨變化遺存下來的,儘管現有建築多系明清或近代遺物,但其表現了古老的歷史淵源。其主要建築有:對萬神廟、靈宮廟、山神土地廟、二龍廟、喬松室、三官廟、火神廟、龍王廟、黑虎廟、玄天大殿和太和宮等。1984年 5月,方山縣人民政府為開發武當勝景,保護文物古迹,著手開發建設。1990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確定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公布為國家第三批風景名勝區。近年來,上級有關單位多次撥款,社會各界紛紛募捐,北武當山的制高點和道教活動的中心玄天大殿已修葺一新,檐牙高琢,鐵瓦覆頂,新鑄真武銅像威嚴端坐。此外,對萬神廟等廟宇與石階進行了維修,重塑神像,並新開闢了一條循環小路,入山口新建了一石牌坊。目前北武當山建築群已初具規模。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開放以來,先後有許德珩、啟功、周而復、方毅、臧克家、溥傑、馮其庸、王朝聞、吳冠中等名人學者,題詞作畫,纂述作文,留下千古佳作,更添武當風采。

  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為北武當山古廟會期。其時,玄天殿前,香煙繚繞,風景區內,遊人如雲。據史載,唐朝時就「朝山進香者年復一年,久盛不衰」。近年來,隨著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建設,遊人更是絡繹不絕。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遊人遊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交通線路:距太原約120公里,可從太原乘坐忻州——方山的長途汽車,到方山後轉乘到達景區的汽車即可。

山西老頂山

  在長治城東北5公里處,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這就是百穀山,俗稱老頂山。此山方圓40多平方公里,從北向南由五個山峰組成,所以又叫五頂山。這五個山峰依次叫老頂、南頂、玉皇頂、奶奶頂、新頂。《太平寰宇記》載:「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因名山建廟。」

  老頂是五頂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登臨老頂,近望高樓錯落,道路井然,市區景緻盡收眼底;遠望漳澤水庫狀如錦帶,飄浮於天際,上黨盆地一覽無遺。 在老頂東北峰,有一處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巒,高居於層巒疊嶺之上,形似雄獅蹲踞,它就是獅巒峰。

《長治縣誌》曾有記載,清朝有人曾稱讚此峰:「北鈺得獅象,猙獰鎮此邦。卧雲峰疊疊,孔澗水淙淙。」當您在天光淺黛的黎明攀此頂時,大有泰山觀日之感。玉黃頂與奶奶頂在滴谷寺村北面,山勢平緩連綿,松柏密布,翠綠蒼茫, 兩頂相連。新頂,頂低而平,四周松柏叢生,整齊碧綠,環境幽雅。

老頂山不僅山巒秀麗,林木繁盛,而且天然岩洞眾多,景緻各異。大小30餘座岩洞,多位於半山陡壁懸崖、深谷幽壑之地,或小巧玲瓏,或寬敞深幽,或數洞並生,或洞體相連,且多數與炎帝神農、道家、仙釋、文人雅士相關。其中南崖宮、朝陽洞最為可觀。在滴谷寺正東半山腰處,有一神農洞,相傳為神農氏嘗百草之所。洞口向西,在一天然青石上開鑿而成。洞口高難度1.7米,寬約1米,洞內寬5.7米,深6米高約3米。洞口左側為一長方形石壁,似一天然石匾。洞外平坦,青草如茵,四周松柏掩映,若無人帶領,很難尋覓。置身洞中,一種對先祖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在玉皇頂半山腰處,有一天然洞穴,兩面夾山,背山面谷,洞寬6米,深11米,內套一小洞,洞壁玲瓏泛光,洞內有石刻五處,保存清晰,特別是宋代秘書監知軍府事陳述古紀游題刻的「述古行之」、「述古游之」、「宋治平仲」等,字體流暢,雕刻蒼勁,猶若石紋。 老頂山除了這眾多的岩洞外,還有一處「寒泉絕勝」。在滴谷寺村有一股甘甜的清泉,洞口匾額上嵌清朝所留楷書「古寒泉」。古寒泉即百穀泉,亦名神農泉。《潞安府志》稱:「百穀泉,在百穀山神農廟前,砥石湧泉,寺僧引為伏流,注為塘,由螭口飛下大壑,注石子河,味甘。」洞口有宋代風格的浮雕龍頭,泉口雕有卧龍,龍嘴開張,下為圓形石鑿小井,布局精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開發我們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在太行山上嘗百草、興農業、實現人類歷史上從游牧到定居,由漁獵到農耕重大轉折的遺迹,長治市委、市政府已在炎帝昔日嘗百草的地方興建宏大的炎帝紀念館。現在,一尊高39米,堪稱亞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銅像已屹立於聳翠疊嶂的百穀山巔。以銅像為主體的祭進壇、殿堂以及百草堂、神農井、神農泉、耒耜洞、神農村、碑刻等景觀正在籌建。

山西曆山

  山西曆山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舜都蒲坂南之歷山,在山西省永濟市南的中條山西端,舜所耕處,今歷山村在(屬芮城縣,)。永濟歷山是古籍記載最早的歷山。 《史記·五帝本記》說:「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東漢鄭玄說,歷山在河東。此河東即山西永濟(古蒲州),漢為河東郡治,鄭玄為東漢人,史學界多認為鄭玄河東即此。永濟歷山見於史籍最早,《山海經·中山經》中記道:「薄山之首,曰其甘棗之山。……又東二十里,曰歷兒山。」畢沅說:「此薄山即山西蒲州山。」歷兒之山「即歷山也,在今蒲州府南。經雲歷兒者,語之緩。」今永濟市南中條山,是較早見著史籍的一處歷山。它能記於《山海經》,可見它在夏代早已有之。而其他歷山20多處歷山,經均未記載,這說明,其有歷山之名,已在《山海經》成書之後了。

  另一個部分是位於沁水縣城西南部56公里處,是沁水縣、垣曲縣、翼城縣、陽城縣等縣的交界處。這裡,風景獨 縣等縣的交界處。這裡,風景獨特,景色迷人,到此一游,猶如人在畫中走,神隨仙景游,被譽為「天然大公園」。有幸者不妨到歷山來領略一番自然風光的美好熏陶。

  歷山是中條山的主峰,總面積為100平方公里,海拔2358米,與翼城、垣曲、陽城毗連銜接,境內峰巒疊翠,高距雲表,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保存著華北地區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在這裡,自然風光、原始森林和古人類文化融為一體,集旅遊、探險、狩獵、考古、寫生、度假為一身的綜合性風景區;是一個大氣、土壤、水源、環境質量品位極高的、無污染的自然風景區,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奇妙獨特,景色迷人,有很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山下仰望,奇峰峭壁,挺拔俊秀,林木參天,高聳入雲。山上觀望,平坦遼闊,山花爛漫,芳草遍野,奇花異草,爭相吐艷。周圍峰谷相連,林木挺拔,雲霧繚繞,變幻無窮,一年四季景色各異。烈日盛夏,山風沁人,氣候涼爽。嚴寒隆冬,雪景誘人,冰凌倒掛,大山森林素裝淡裹,彷彿成為水晶的世界。舜耕歷山的傳說、各呈異彩的溶洞群、下川遺址、瀑布、冰簾、一線天、斬龍台、試刀石等景點精華形成七個自然風景區,即白雲洞景區、舜王坪景區、西峽景區、東峽景區、山山岩景區、澗河狩獵區、下川景區,景景奇麗,處處迷人。

  白雲洞景區有白雲洞、七星潭洞、小天潭等溶洞,這些洞景色秀麗,各有特色。白雲洞,是歷山旅遊區規模較大、景色壯觀的景區,新建牌坊紅牆黃瓦,洞外六角紅樓雕樑畫棟,碧瓦相映,環境優美。洞內已開發遊程千米。白雲溶洞是我國北方第一個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天然大溶洞,洞中有洞,時開時合,時隱時現,洞中景觀藏奧納密,離奇誘人。有童子迎賓、神龜探海、玲瓏寶塔、江南小景、石蓮花、猴子送客等用多處。在五彩燈光的照耀下,惟妙惟肖,縹緲不定,令人讚歎。洞內的穴球是我國目前發現最大的穴球,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洞外森林浴休息區,野趣茶座、逍遙吊床、休閑帳篷隨處可見。在此聽林濤、觀雲海、吃野餐,奇趣無窮。

  舜王坪景區因舜耕歷山於此而得名。舜,名重華,史稱虞舜,炎黃聯盟的首領。為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史記》記載:「舜生於蒲阪(今永濟市),漁於獲澤(今陽城縣),耕於歷山。」總面積為4000畝的絕頂平坦,天然綠色草地如毯,山巔有舜耕歷山遺迹、古廟碑記、南天門、斬龍台等勝景。站在舜王坪最高峰——南天門,可朝觀日出,暮看晚霞,遙望黃河。夜晚登坪,可觀星辰,猶如億萬明珠籠罩大地。山道中,鳥語撩心,花香醉人,奇趣無窮。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加之新增建了野人山莊、蒙古包等景點,使遊客登山覽勝,留連忘歸。清版《縣誌》曾記載:「古帝躬耕處,千秋跡已迷。舉頭高山近,極目亂峰低。花開聞幽徑,泉水過遠溪。黃河遙入望,天際一紅霓。」這些景點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加上舜帝的傳說,給這些景點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也處處顯示了古帝的神勇與仁愛。

  被列入《中國大辭典》的下川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經碳14測定距今二萬四千年至一萬六千年。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後一階段以細石器為主要特徵的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以歷山下川為核心,縱橫二三十公里的山嶽地帶,面積4.8萬公頃,以下川富裕圪地區地層保存最完整豐富。經科學家測定距今1.6——2.3萬年。下川文化遺址的細石器,代表了舊石器時代石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為細石器工藝傳統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主要的科學依據和資料。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下川人將複製一批古人類的生活,生產場所,古人類出土文物展覽,建歷山博物館、動植物繁殖場,供遊人觀賞和遊覽。 

  總面積100平方公里的歷山旅遊區,森林覆蓋率達90%,極限最高氣溫29度,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

  歷山得天獨厚,資源豐富,是物華天寶之地。境內各種植物多達1400多種,其中有8種屬國家二、三類保護植物。這裡,有華北面積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有中國最大的暴馬丁香樹,胸徑達1.6米的最大的連香樹。歷山風景區的第一景就是迎客松:它是有400多年歷史的古華山松,高約8米,粗約3米樹冠12米。被當地人尊為神樹。有山西唯一的人蔘種植場,引種的人蔘、西洋參達到國際水平。野生喬木、灌木達560餘種。野生植物繁多,僅種子植物就有700餘種。此外還有菌類、苔蘚等。種類最多的是菌科、豆科。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蓮香樹、翅果油杉等。三級保護植物有紅豆杉、領春木等9種。菌種類植物資源有猴頭、靈芝、銀耳、冬蟲夏草等。主要藥材資源有:麝香、菖蒲、黃岑、党參、人蔘、何首烏、當歸、蒼朮、五味子、連殼、籽黃等220種。藥材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著稱,年供全國各地百萬斤以上,部分藥材還銷往海外。

  這裡野生動物達330餘種,佔山西境內動物種類的80%以上。有38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黑鸛、金雕等9種;二級保護動物有白鷺、大天鵝、獼猴、娃娃魚等29種;省級保護動物有蒼鷺、刺蝟等26種。我國和澳大利亞共同保護的候鳥有大按錐等23種;和日本共同保護的候鳥有大雁等86種。歷山標本館現有鳥類標本220種,17目、35科;獸類33種,7目、14科;植物標本57科,237種;兩棲爬行動物25種。

  這裡的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地下蘊藏有金、銀、銅、石英石等礦藏。礦泉水和溫泉大有開發潛力。

  歷山集中了數百處獨特的自然景觀,其規模之大為我國北方地區少有。這裡的奇峰、怪石、清澗、溶洞、水簾稱為「五絕」。林濤、山風、冰雪、霧雨、古迹、光影、動物、植物、藥材和村莊稱為「十勝」,是供遊客覽勝的好地方。目前,專用公路已經開通,風景小區初具規模,建起了旅遊接待站,開拓了旅遊新項目。

海南壩王嶺自然保護區

  位於昌江縣東南部,與白沙、樂東、東方三縣相毗鄰,綿延上百公里,主峰高1495米,面積5639公頃,1980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建立,1988年晉陞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長臂猿及其棲息生態環境。

  這裡有上萬頃的熱帶原始森林,林木種類1400多種,有見血封喉、陸筠松等27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黑長臂猿是一種典型熱帶原始森林動物,在我國只分布於雲南南部和海南島。本區屬於熱帶濕潤氣候,植被為熱帶雨林,境內原始森林古木參天,粗大的藤木植物纏繞在林木間,山澗溪水常年不斷,林中花果四季皆有,為黑長臂猿的棲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本區不僅保護了海南黑長臂猿的全部種群,也是我國唯一的以黑長臂猿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海南五指山

  (1)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是海南島的象徵,也是我國名山之一,被國際旅遊組織列為A級旅遊點。該山位於海南島中部,峰巒起伏成鋸齒狀,形似五指,故得名。五指山區遍布熱帶原始森林,層層疊疊,逶迤不盡。海南主要的江河皆從此地發源,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構成奇特瑰麗的風光。五指山林區是一個蘊藏著無數百年不朽良樹的綠色寶庫。

  (2)動植物資源。全市有森林面積860平方公里。森林中木本植物1400種,高級珍貴木材150多種,藥用植物1000多種,還有名貴的五指山蘭花100多種。特別是五指山動物種類繁多,野生動物524種,佔全國動物種類的22.2%許多生物種屬為五指山區所獨有。五指山熱帶雨林區有600多種蝴蝶,佔中國蝶種的50%,它是唯一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的蝶種。

  (3)旅遊資源。五指山市是海南省山地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是海南熱帶山地生態風光旅遊的中心城市。她以其獨特的熱帶自然景觀、獨特的氣候條件和獨特的民族風情聞名中外,其有不可替代的旅遊開發價值。境內有象徵海南島的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主體面積211平方公里,是海南島之「肺」,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並成為全球保存最完好的三塊熱帶雨林。它被國際旅遊組織列為A級旅遊景區,不僅自然風光優美,而且極具神秘色彩。五指山大峽谷漂流是五指山最具特色的旅遊項目。它水中有盆景、岸邊有森林,既有驚險刺激的急流險灘,又有舒緩悠靜的平緩水區,是全國唯一可四季漂流的峽谷漂流點,國家旅遊局專家考察後認為這裡是國內漂流探險品味最高的地方,堪稱中國第一漂。

  (4)五指山屬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1300-1800毫米之間,年平均氣溫22.4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避暑避寒,觀光度假的勝地,也是發展生產的好地方,發展山區熱帶特色農業前景廣闊。五指山市有豐富的水資源,境內平均流量6.5億平方米,水電蘊量7萬多千瓦。目前,僅利用14%,水電和水產養殖開發潛力巨大。

  (5)五指山市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高嶺土,大理石,花崗岩,石墨礦,礦泉水等具有很高的開採價值。全市森林覆蓋率75%,森林中木本植物1400多種,高級珍貴木材150多種,藥用植物1000多種,還有名貴的五指山野生水滿茶,五指山蘭花100多種,開發前景極為廣闊。特別是五指山動物種類繁多,野生動物524種,佔全國動物總數的22%,許多生物物種屬五指山區所獨有,是天然的動植物園,有獨特的旅遊,探險,科考,度假,療養等價值。

(6)五指山熱帶雨林風景區

  五指山熱帶雨林風景區位於海南省五指山市五指山腳下的水滿鄉,距五指山市28公里,距三亞市區約110公里,距海口至三亞東線高速陵水路口約100公里。

  原始黎族的母親河——水滿河流經整個景區,由五指山原始森林中的山泉水匯聚而成的水滿河清澈透底,動靜結合。時而水流湍急,如萬馬奔騰;時而水平如鏡,就像九寨溝的海子。漫步在景區中聽衛邊溪水叮咚,看身邊彩蝶飛舞,呼吸著負離子含量10000個/㎝&sup3;的空氣,讓人回歸到夢裡的那個綠色原始時代。

  五指山熱帶雨林風景區還集中了熱帶山地雨林和熱帶溝穀雨林的典型景觀。景區內古樹參天,藤蘿密布,奇花異草隨處可見。有永遠兩株相接母子相連的母生樹;具有神奇醫了功效的野生茶樹;像木屏風擋住你行走的板根......這些都讓你目不暇接。當然不要忘了在觀山台正面眺望海拔1868米的海南屋脊——五指山,巍峨聳立,五峰並列如撐天五指,在雲海中時隱時現,近在咫尺,盡收眼底。

海南東山嶺

  東山嶺風景區在萬寧市東2公里處,因三峰並峙,形似筆架,歷史上又叫筆架山,是海南開發較早的旅遊景點之一。曾與五公祠、鹿回頭、天涯海角等景點齊名,素有「海南第一山」之稱。東山嶺面積有10平方公里,海拔只有184米高的東山嶺遍山都是奇石,前面提到過的那塊石頭就是「一線天」勝景之處的風動石,它重達百餘噸,能在海風的吹拂和人力的推搖下產生晃動。東山嶺瀕臨南海,景色十分秀麗。嶺上還有多處古迹和廟宇,均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其中潮音寺尤為海外僑胞重視。

【東山八景】

  七峽巢雲——東山八景之一。從雲路初階經200個石階拾級而上,一峽谷蜿蜒逶迤,奇石如瀉,幽洞深藏,還有天賜一泓,滴水涓涓,丹崖、異洞、叢林、奇花,組成一幅幅奇異的景緻。「幾處蔥蘢迷谷口,一泓清沏瀉林灣」。傳說峽谷間生長靈芝草,遠古仙翁常在危崖絕壁上採摘靈芝。

  正芴凌霄——東山八景之二。位於方丈洞之西,一亭亭巨石直逼霄漢,詩曰「削玉儼然鐵面刀,風吹雨打不彎腰」。石上鐫刻「正芴」兩字,傳說是仙人丟下的玉芴。

  蓬萊香窟——東山八景之三。位於華封岩左測的幽谷之間。由洞石組成一個神奇百態的大窟窿,古稱「仙窟」。蒼松翠竹相擁,奇花異草吐艷。石縫裡冒出一支清泉,稱「海南第一泉」,是玉皇大帝賜下的澤潤這裡琪花瑤草的「本泉」,泉下還有一個鴛鴦池,池中泉水能治病健身。

  仙舟系纜——東山八景之四。位於華封仙榻之下,一嶙峋巨石如舟,古稱「般若」,舟下有一個神奇莫測的「三十六洞」。每逢雨天,洞內迴響清脆的琵琶之音。據說海龍王乘舟來此擱淺 ,後從這洞中歸海。

  瑤台望海——東山八景之五。在潮音寺南面,一巨石平緩地伸出懸崖,形似瑤台,瑤台上有一座望海亭。據說海龍王乘舟來此擱淺後就坐在這瑤台上望海興嘆,瑤台上還留有龍王股痕。

  碧水環龍——東山八景之六。在瑤台望海景區向下俯視,東山河象一條玉帶,八彎九曲地環繞東山嶺飄動,碧水悠悠,蜿蜒向東。兩崖椰葉婆娑,炊煙繚繞,萬畝良田稻穀飄香,這就是碧水環龍。有詩嘆:「天矯橫拖山翠影劇院,蜿蜒斜帶稻穀香」。

  海眼流丹——東山八景之七,位於東靈寺東側,在古木蔥蘢、野藤盤掛的幽谷中,有一天然泉眼,涓涓細流終年流淌,滂沱大雨不淹溢,久旱歲月不枯竭。傳說這泉眼來自南海龍宮。古有詩云「一隙疑從碧海通,涓涓點滴渺無窮」。

  冠蓋飛霞——東山八景中最後一景。位於東山第一峰巔,兩塊巨石疊成儒巾狀,雲遮霧障,彩雲飛舞。詩讚「巧制冠巾分外妍,明霞繚繞在山巔」。真武殿、海峰亭、石刻「萬山第一」在雲霧中隱約可見,這就是「冠蓋飛霞」。登臨海峰亭,有飄渺太空騰雲駕霧之感,古萬州勝景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

【交通指引】

  自駕導航:

  從海口出發,沿著東線高速路在184公里處到達萬城鎮,在萬城鎮2公里處就是東山嶺。

  背包指引:

  從海口東站或三亞汽車總站乘坐至萬寧的省汽快車,然後在萬寧市區坐三元的三輪摩托車即可到達。或是在市區內坐8路公交車,二元就可以到.

【門票說明】

  門票15元/人,對旅遊團隊、機關團體批量購票實行8折優惠;對大中小學生、軍人、國家優撫對象購票實行半價優惠。門票不含上山纜車20元/人。 

【最佳瀏覽線路】

  景區可以遊覽的景點有:一線天、七峽巢雲、仙舟系纜、三十六洞、華封岩洞、潮音寺、蓬萊香窟、瑤台望海、碧水環龍、冠蓋飛霞、夢雲繚繞,遊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遊覽。

  小貼士:龍泉水、鷓鴣茶、東山羊被稱之「東山嶺三絕」,來東山嶺遊玩不可錯過一飽口福的機會。龍泉水清洌甘甜;鷓鴣茶歷來被譽為「靈芝草」;東山羊毛色烏黑,因長期食用鷓鴣茶等稀有草木,肉質毫無腥膻,鮮美可口。此外,這裡還有外脆內酥的東山烙餅。

【溫馨提示】

  遊覽時請注意安全;遊覽完東山嶺,建議到興隆泡泡溫泉,可緩解旅途疲勞。

海南毛公山

  保國山長約4000米,座落于海南省樂東保國農場場部東側,距天涯海角旅遊點40公里。保國山峰巒連綿起伏,中部突起的一座高630米的花崗岩山,山貌似已故領袖毛澤東的半身仰卧像,臉部長105米,寬56米,距一里外觀看十分清晰逼真。前來觀賞此山的人們都親切的稱之為"毛公山",此稱日漸流行,今已成習。

  更巧合的是,毛公山前有一黎村叫"解放村"。山後有一苗寨叫"東方紅"。兩村名都是1950年海南解放時命的,如今,形象酷似一代偉人的山貌,加之妙趣天志的村保,使這一奇觀又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毛公山自然景觀除了地貌造像外,整條山體結構雄渾,群峰起伏,堆青疊翠,山下的雅亮河與南文河清澈見底,河灘布滿斑駁陸離的五彩奇石。山水互相輝映,"毛公山"顯得格外雄偉且瑰麗。"毛公山"自然景觀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199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局長徐靜博士及紀念堂管理局處長魏建義、辦公室主任徐瑞林等前來"毛公山"。就整個山貌說來,不僅一代偉人的神韻風貌俱在,而且頭部各處形成也與毛主席遺容吻合,實在是太奇妙了。徐靜女士揮毫題詞:"眾說像毛公,吾說毛化像"、"毛公精神,普照樂東"。為了充分利用和開發"毛公山"景點,保國農場在山間建起南山城、仿古圍牆、瞻望台、毛主席敬拜堂、展覽廳以及安全保衛、環境美化等一批旅遊基礎設施,把景點環境建設得舒適優雅,為前來觀覽的中外遊客提供良好的旅遊服務。"毛公山"自然景觀,自1992年發現以來,慕名前來觀賞的遊人絡繹不絕,在這裡舉行過幾次比較大型的緬懷毛主席的活動。這裡曾經出現過兩次充滿神奇色彩的景象:"祥雲降甘雨"和"萬蝶聚會敬拜堂"。"祥雲降甘雨"。

  1993年10月26日,下午,毛澤東主席的女婿孔令華先生帶領首都老一代藝術家田華、羅天嬋等三十多人,來保國農場舉行"紀念行澤東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義演"活動。當天下午二點多,當地群眾三萬多人,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毛公山"下的廣場上,把廣場擠得水泄不通。下午三點,演出開始了。三萬多群眾頭頂烈日,觀看老藝術家們精彩的表演,三點多,演出進入高潮,這時,廣場上空出現一片厚厚的彩雲,象一把巨大的太陽傘懸掛在天空上,遮住烈日,使得整個廣場蔭翳涼爽。而廣場四周則陽光照耀,"毛公山"猶如塗上一層濃濃的水銀,酷似毛主席仰卧頭像的山貌更加生動而傳神了。當特型演員趙廣彬同志扮演毛主席步上舞台,向群眾招手並高呼"人民萬歲!"時,天空立時降下雨滴。不知誰喊一聲"祥雲降甘雨!",場上群眾頓時仰面朝向天空,張口接著雨水飲下,只覺得清甜沁透心脾,大家異口同聲道:"幸福水!幸福水!"雨很快停了,演出進行得非常順利,近六點時,演出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萬蝶聚會敬拜堂"。

  1995年6月11日,天氣晴朗,上午十點多,"毛公山"下來了一群群外地遊人,他們有的登上瞻望台觀看"毛公山",有的參觀展覽廳,有的在毛主席的敬拜堂舉行禮儀,"毛公山"下秩序井然,十一點多時,忽然五彩蝴蝶從四面八方飛來,聚集在毛主席敬拜堂,有的在堂里飛來飛去,有的停在牆上柱上,數量有上萬隻,形成了"萬蝶聚會敬拜堂"的奇觀。下午,萬隻彩蝶飛落地上慢慢死去,敬拜堂地板上猶如鋪著一塊五彩繽紛的綉錦。有人稱此景為"蝶戀毛公"。當地老人說,幾十年來,保國山從未見過蝴蝶大群聚集而死在一地的現象。"毛公山純屬天生地設,山貌水色相融,神奇而瑰麗,是瓊島聞名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新疆天山

  天山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大山脈,橫貫中國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長約2500公里,寬約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是托木爾峰,海拔為7435.3米,汗騰格里峰海拔6995米,博格達峰的海拔5445米。這些高峰都在中國境內,峰頂白雪皚皚。新疆的三條大河----錫爾河、楚河和伊犁河都發源於此山。

  天山的雪峰----博格達峰上的積雪終年不化,人們叫它雪海。在博格達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1米,深約90米。池中的水都是由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鏡子。潔白的雪峰,翠綠的雲杉倒映湖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是新疆著名的旅遊勝地。

  天山山脈把新疆分成兩部分:南邊是塔里木盆地;北邊是準噶爾盆地。這兩大盆地雖是一對孿生「兄弟」,但自然特徵卻大不一樣。塔里木盆地被高山團團圍住,氣候特別乾燥,大多是沙漠地帶,只有在邊緣地區的綠上才能種桿糧、棉和瓜果。准噶氽盆地西北邊緣的山地不很高山,而且有很多缺口,大西洋、北冰洋的氣流能夠進入,所以氣候比較濕潤,除了盆地內有一些綠洲可以種植春小麥、棉花、瓜果等到外,這裡的草場優良,畜牧業發達。著名的克拉瑪依油田也在這塊盆地上。下面是昆崙山,上面是阿爾泰山.

  在天山山系中,海拔在5000 米以上的山峰大約有數十座,除最高峰托木爾峰外,主要還有中哈界峰汗騰格里峰、博格達峰、瓦斯基配卡維里山、德拉斯克巴山、蒐雷孜山、史卡特爾東峰、孜哈巴間山等。這些高聳入雲的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遠遠望去,那閃耀著銀輝的雪峰,是那樣雄偉壯觀、莊嚴而神秘。

  博格達峰,海拔5445 米,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的最高峰,與其並列還有兩座海拔分別為5287 米、5213 米的雄峰。三峰並立,酷似一隻筆架,當地牧民把它們合稱為三座神山。山峰3800 米以上是終年不化的積雪區,白雪皚皚,故有「雪海」之稱。

  天山 - 博格達峰博格達峰,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70 公里,它不僅是勇敢的登山者攀登的目標,也是具有神奇魅力的旅遊勝地。自烏魯木齊驅車前往,可以先到阜康,然後向南經過巨大的三工河沖積扇,進入山口。汽車在時寬時窄的葫蘆狀谷地中溯源而上,眼前先是一片碧綠的山地草原,而後又出現茂密的森林。穿過一道深而窄的石峽,爬上一道400 米高的天然大壩,一個碧波蕩漾,風光如畫的湖泊出現在眼前,它便是天山天池。

  天池是由古代冰川和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1900米,長3300 米,寬數百米到1500 米,湖泊最大深度104 米,狹長曲折,清澈幽深。四周雪峰上消融的雪水,彙集於此,成為天池源源不斷的水源。周圍山坡上長著挺拔的雲杉、白樺、楊柳,西岸修築了玲瓏精巧的亭台樓閣,平靜清澈的湖水倒映著青山雪峰,風光旖旎,宛若仙境。難怪傳說天池便是「瑤池」,是西王母會聚眾神仙舉行蟠桃盛會的地方。據《穆天子傳》記載,3000 年前的周朝穆王曾乘坐「八駿馬車」西行天山,西王母在天池接見了他。穆王贈送大批錦綢美絹等中原特產,西王母則回贈了天山的奇珍瑰寶,並邀請穆王遊覽天山名勝。穆王親書「西王母之山」,留作紀念。臨別時,西王母勸飲再三,即席歌曰:「祝君長壽,願君再來。」唐朝詩人李商隱有詩讚此盛會,詩云:

  瑤池阿母倚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天池南面映襯著雄偉的博格達峰。登博格達峰,需要乘馬從天池西岸繞到湖的南端,溯大東溝而上。大東溝谷地和緩開闊,谷底和陰坡雲杉密布,陽坡上布滿了灌木叢。海拔2800 米以上,地勢比較和緩。夏季,這裡是一派生機勃勃的草原景象。一片片高山草甸上,禾本科、蓼科植物、苔草和其它牧草,用它們的細莖嫩葉編織成綠色的地毯,龍膽、紫菀、金蓮、銀蓮又以它們鮮艷的色彩,將綠氈點綴成奼紫嫣紅的美麗畫卷。平坦的河岸邊,隆起的古冰磧壠上,山地向陽的緩坡上,牛羊成群,牧歌悠揚,這裡是哈薩克牧民放牧牛羊的高山牧場。

  沿著谷地上行,隨處可見保存完好的古冰磧和冰川侵蝕地貌。在大東溝源頭,由於冰川的侵蝕作用,一個古粒雪盆,後壁已被蝕低,成為只有3660米高,溝通博格達峰南北坡高山牧草的交通要道——古班博格達山口,又稱三個山大坂,即山埡口。站在古班博格達山口上眺望,博格達峰及其北坡一條大冰川已一覽無餘。地質學家李承三先生考察博格達峰後,曾以「銀峰怒拔,冰流塞谷,萬山羅拜,惟其獨尊」的簡短數句,形象地概括了其山勢的雄偉和冰川作用之強盛。據統計,整個博格達山脈共有300 多條冰川,而博格達峰區占居了1/4 以上。博格達峰四周都是60°左右的陡峻山坡,山坡上沉積了深厚的積雪。博格達峰大量的降雪,深厚的積雪和陡峭的山勢,很容易形成雪崩。雪崩是冰川的重要補給來源,對延續冰川生命活動起著巨大作用。

  博格達峰北坡的一條冰川,面積約11 平方公里,是博格達峰區最大的一條冰川。它的粒雪區很陡,冰舌卻較平緩,裂縫縱橫交錯,密如蛛網。這條冰川夏季消融強烈,融水匯成許多冰川河道,最大的寬達三四米,深五六米的深切曲流,水聲咆哮,不絕於耳。冰面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冰川漂礫。

  當漂礫周圍的冰面因消融而下降時,被漂礫遮蔽的冰體便形成冰柱,形似蘑菇,人們將這種漂礫和冰柱的複合體稱之為冰蘑菇。博格達峰北坡這條大冰川的數道冰流會合為統一的冰舌後,又分別注入北坡的四工河和南坡的古班博格達果勒河,成為南北疆兩大內陸流域分水嶺的一部分。

  博格達峰區的過去和現在的大量冰川活動,使該地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古冰川遺迹和冰緣地貌。博格達峰附近的幾乎所有河流上游,都有完美的U形谷,高達數十米,上面已生長了雲杉、高山灌木叢或發育成高山草甸的古終磧壟,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羊背石,形態各異的冰磧湖、冰蝕湖,高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古冰坎,還有殘留在谷坡上的古冰斗??作為冰緣地貌典型代表的多邊形土、石環、石帶、冰凍泥流、熱融滑塌等,這裡也比比皆是。置身博格達峰,彷彿是在遊覽一座活生生的冰川地貌博物館,令人眼界大開,驚嘆不已。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比博格達峰更加雄偉,直插雲霄的托木爾峰,又有一番獨特的雪山風光。這座天山最高峰,位於中哈界峰汗騰格里峰西南20 公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在它周圍6000 米以上的高峰達十餘座,除汗騰格里峰外,還有形似花朵的雪蓮峰,潔白的大理岩上覆著白雪的阿克塔什峰(白玉峰),形似卧虎的卻勒博斯峰(虎峰),為紀念197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次科學大會的勝利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院登山科考隊命名的科學峰等等。這些巍峨聳立的群峰,披著銀盔白甲般的冰雪,在湛藍的天穹下銀光閃爍。

  托木爾峰地區最為壯觀的景色當推汗騰格里冰川。在托木爾峰地區800多條冰川中,汗騰格里冰川最長,長達60.8 公里,是世界八大山谷冰川之一。該冰川冰面上覆蓋著大小不等的石塊,人可以行其上。冰川之上有無數水深莫測的冰面湖、數百米深的冰裂縫,還有淺藍色的冰融洞、冰鍾乳、水晶牆、冰塔、冰椎、冰蘑菇、冰桌和冰下河等冰川奇境。這裡的天氣多變,有時晴空萬里,突然辟雷一聲震天響,抬頭望去,不遠處的雪塵滾滾飛揚,飛瀉而下,掀起數十米至數百米高的雪浪。騰起的雪霧,像蘑菇雲那樣上升、擴散,景色十分壯觀。但是這種時有發生的雪山奇景——雪崩,卻是冰川考察者和登山運動員最危險的敵人。托木爾峰這種驚險環境中的奇異風光,只有不畏艱險的勇士身臨其境,才能領略和欣賞到,可謂「無限風光在險峰」。

  中國一號冰川位於烏魯木齊南山地區天山中段喀拉烏城山王峰,天格爾峰分水嶺北側,距烏魯木齊118千米。該冰川形成於第三冰川紀,距今已有400萬年曆史。冰川形狀為雙支冰山冰川,冰川上限海拔高度為4474米,冰舌末端,海拔高度3790米,冰川長度為200米,面積1.74平方千米。1957年中國科學院建成中國一號冰川觀測點,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冰川追蹤研究點。由於其科研交通與環境條件,是我國目前惟一能進行商業開發的冰川。

  除壯觀的冰川奇景外,托木爾峰地區還有許多遠近聞名的溫泉。位於北木扎爾特河谷東側的阿拉散溫泉,便是其中之一。夏季,這裡河水潺潺,泉水叮咚,周圍那茂密的天山雲杉和白樺林帶下,黃色的敗醬草花,競相開放。這裡已成為新疆著名的療養區。阿拉散的泉水呈季節變化,冬春基本乾涸,6~8 月,泉水量最大。溫泉水中含有微量的硫化物和蘇打等礦物質,對很多疾病有一定療效。每到夏季遠近百多公里的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維吾爾、俄羅斯等族牧民,不畏路途遙遠、艱險,騎馬結隊來此沐浴、療養。

  雖然天山山系中眾多的雪峰終年為冰雪覆蓋,但是在3000 米雪線以下,還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托木爾峰和博格達峰的山麓和河谷地區,滿山遍野的雲杉和塔松,四季常青。托木爾峰南北坡的茂密森林,是新疆的主要木材產區之一。各種藥用植物達80 多種,在草原和森林草原帶有貝母、紫草、天仙子、黃精、荊芥、益母草、大黃等;雲杉林中,到處可見野薔薇、党參等;亞高山草甸帶,一片片金蓮花迎風開放,花枝招展;雪線附近的亂石堆中,凌寒怒放的雪蓮散發著清香,遠遠望去,一株株雪蓮宛若一隻只白色的玉兔,為這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帶來了勃勃生機。天山地區也是優良牧草的基因庫,已發現的禾木科植物就達55 種,其中很多羊茅、草地早熟禾、垂穗披鹼草、西伯利亞三芒草、沙生針茅、野燕麥、野黑麥等,還有豆科的野生紫花苜蓿、草木樨等,都是優良的牧草,對發展畜牧業具有重要作用。

  天山雪蓮,又名「雪荷花」,當地維吾爾語稱其為「塔格依力斯」。屬菊科鳳毛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是新疆特有的珍奇名貴中草藥;生長於天山山脈海拔4000米左右的懸崖陡壁之上、冰漬岩縫之中;那裡氣候奇寒、終年積雪不化,一般植物根本無法生存,而雪蓮卻能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和空氣稀薄的缺氧環境中傲霜鬥雪、頑強生長。這種獨有的生存習性和獨特的生長環境使其天然而稀有,並造就了它獨特的藥理作用和神奇的藥用價值,人們奉雪蓮為「百草之王」、「葯中極品」。

  天山中還有許多珍禽異獸,海拔3000 米以下的峰巒、山地的密林深處和草原之中,是各種飛禽走獸棲息、繁衍的天然場所。

  旱獺和水獺是珍貴的皮毛獸,遍布天山,這裡的獺皮是新疆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天山的盤羊、雪豹、猞猁、天山鹿、天山羚羊等也是受保護動物。

  天山的蒼鷹,素以體長兇猛著稱。一隻蒼鷹雙翅展開,足有兩米多長,像一架小飛機。它時而悠閉地扶搖直上,時而又逍遙地在空中盤旋,一旦發現野兔、黃羊或其它柔弱動物,便像一把利劍橫空劈下,來勢可謂迅雷不及掩耳。這些柔弱動物,很快便成為蒼鷹一頓可口的佳肴美味。在天山的動物中最警覺的要數野駱駝了。它膽小疑心大,稍有風吹草動,便遠遁而去。它四肢細長而有力,足掌厚約5 厘米,如同按上了橡皮墊,奔跑起來輕捷無聲,迅如疾風。它的特大胃袋,一次可裝水70 公斤,飲足後能保持數月不再飲水。因此它成為沙漠中的最好運載工具,歷來享有「沙漠之舟」之稱。天山的黃羊、大頭羊、狍子、茶騰大尾羊和雪線附近的雪雞,是天山人狩獵的主要對象,尤其是黃羊和大頭羊,分布量很大。人們捕獲後,有時就架起篝火,就地燒烤,再配上美酒,便成了一頓別有風味的野餐,令人垂涎。

  天山地區地處內陸,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大多數地區氣候乾燥、少雨,適合發展畜牧業。特別是托木爾峰北部的伊犁地區,以牧業為主,養馬業尤為馳名。古代的「天馬」最初即來自此地,以後又叫伊犁馬,至今仍享有盛譽。這裡還有優良的軍馬和生產用馬的重要產區。牛、羊、駱駝,在這裡也分布很廣。此外,在天山的托木爾峰南坡平原地區,還種植了大米等農作物。阿克蘇大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清代向朝廷進貢的貢米,素有「阿克蘇大米甜又香」之說。天山地區又是瓜果之鄉。歷史上從西域傳來的葡萄、苜蓿、胡麻、甜瓜、核桃等均是通過這裡傳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托木爾峰南部的溫宿縣僅果樹種類就有10 多種,主要有蘋果、核桃、葡萄、桃、杏、梨、沙棗、櫻桃、楸子、紅棗等,尤以蘋果、核桃、杏,品種最為繁多。

  天山,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邊陲,自古以來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西亞聯繫的重要通道,托木爾峰東部南、北木扎爾特河谷,便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支線。西漢時,細君公主、解憂公主下嫁烏孫王,即通過此道。馳名中外的唐代佛僧玄奘,公元629 年去印度取經也經過這裡。他在其《大唐西域記》中對托木爾峰分水嶺一帶的驚險環境曾進行了生動的描述。據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登上天山博格達峰,並在此會見當時西來傳道的長春真人丘處機。唐太宗時還在博格達峰下設過「瑤池都護府」,管理天山地區。清朝乾隆年間,新疆都統明亮曾登博格達峰和天池一帶,勘察地形,開山引水,並在天池渠口附近立石碑紀念此舉。在天池附近還有不少名勝古迹,過去這裡曾經建立過十幾座古剎,清乾隆年間曾在此修建過福壽寺,因用青磚鐵瓦建造,又稱「鐵瓦寺」。天池西面還有東嶽廟遺址,池下有無極觀。這些名勝古迹,又為天山增添了誘人的魅力。

西藏岡仁波齊峰

  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山頂高度海拔6721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峰。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藏語意為雪的寶貝。南側斷層降落到象泉河谷地和瑪旁雍錯和拉昂錯湖盆。海拔6000米以上冰雪覆蓋,分布著28條現代冰川,以冰斗冰川和懸冰川為主。南坡冰川多於北坡。

  世界屋脊最負有盛名的神山岡仁波齊,屹立在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綿延於中、印、尼三國邊境,素有「阿里之巔」的譽稱

  岡仁波齊是大山脈岡底斯山的主峰,環繞一周72公里,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便發源於此.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神山神秘之處,山的向陽面,不知緣何,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而神山之背面,長年沒雪,即使被白雪覆蓋,太陽一出,隨即融化,與大自然常規剛好相反.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氣勢雄峻之處,又有幽靜肅穆之所,被眾多的奇峰環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峽谷、灌木古柏、潔泉清流.岡仁波齊峰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峰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岡仁波齊周圍共有5座寺廟.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以後依次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稱幻變寺)、江扎寺和賽龍寺,其中後兩座寺位於內線.這五座寺廟都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並留存有豐富的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西藏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Jo-mo glang-ma),簡稱珠峰,又意譯作聖母峰,尼泊爾稱為薩加馬塔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脈之上,終年積雪。是亞洲和地球第一高峰(已知的世界最高峰即太陽系最高峰是海拔27000米的火星奧林匹斯山)。

藏語「珠穆朗瑪jo-mo glang-ma ri」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藏語Jo-mo「珠穆」是女神的之意,glang-ma「朗瑪」應該理解成母象(在藏語里,glang-ma有兩中意思:高山柳和母象)。神話說珠穆朗瑪峰是長壽五天女(tshe-ring mched lnga)所居住的宮室。 不過還有一種英文說法在中學課本裡面多次出現,即Mount Qomolangma或Qomolangma Mount。西方普遍稱這山峰作額菲爾士峰或艾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紀念英國人佔領尼泊爾之時,負責測量喜馬拉雅山脈的印度測量局局長喬治·額菲爾士(George Everest)。

珠穆朗瑪峰較近的一次測量在1999年,是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測定的,他們認為珠峰的海拔高度應該為8850米。而世界各國曾經公認的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於1975年測定,是8848.13米。但外界也有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種說法。最近,2005年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測珠峰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再次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珠峰新高度為8844.43米。同時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數據。 隨著時間的推移,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還會因為地理板塊的運動,而不斷長高。有趣的是,珠穆朗瑪峰雖然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它的峰頂卻不是距離地心最遠的一點。這個特殊的點屬於南美洲的欽博拉索山。珠穆朗瑪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當地甚至全世界的範圍內產生著影響。

【氣候】

  珠峰地區及其附近高峰的氣候複雜多變,即使在一天之內,也往往變化莫測, 更不用說在一年四季之內的翻雲覆雨。大體來說,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為雨季, 強烈的東南季風造成暴雨頻繁,雲霧瀰漫,冰雪肆虐無常的惡劣氣候。11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因受強勁的西北寒流控制,氣溫可達-60℃,平均氣溫在-40℃至 50℃之間。最大風速可達90/米。每年3月初至5月末,這裡是風季過度至雨季的 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過度至風季的秋季。在此期間,有可能出現較好的天氣,是登山的最佳季節。

【交通】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山的路線是:從拉薩乘車沿中尼公路經江孜、日喀則至協格爾, 總計670公里,行程兩天,然後再經帕卓區沿簡易公路南下,行車110公里後就到珠峰北麓,海拔5145米的絨布冰川末端——絨布寺。

  珠峰遠在中尼公路南大約100公里,的過境線上。從日喀則、拉孜找便車到新定日不是很困難,但是餘下到大本營的100公里,能搭上便車的機會相當低,所以建議從拉薩包車前往。

【收費】

  需要在新定日路口的旅館辦理進山手續,租車前往珠峰或自駕車前往,到了定日珠峰路口,買門票時每人65元,車的門費就按輪子算,100元一個輪子,還另收手續費5元,離珠峰40公里處只能下車坐環保車前往,每人80元,其實還不止這樣,還得坐馬車行走8公里才到,花費每人30元。

【食宿】

  珠峰大本營附近唯一能住宿的地方就是絨布寺。每10~15元∕床。在此住宿便於觀看早晚景色。絨布寺門口有一藏族小夥子開的小餐館。老闆不會講漢語,但是可以用英語點菜和討價還價。進珠峰之前最後一個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就是珠峰賓館,位於新定日,能洗澡、帶衛生間的標準間費用330~340元/間。但是主樓後面有價格很便宜的樓房,沒有衛生間,但是很清潔,價格也要30~40元/間,也可以還價到20元。

【景點門票】

  景點票價: 65

  票價說明:進入珠峰地域的汽車需按車輪的數量繳公路建設費,每個輪子100元。就是說越野車要400元,而卡車就要600元。另外,每位旅遊者要交65元作景區環保費。

山東泰山

五嶽之首——泰山

  中文名稱: 泰山

  英文名稱: Mount Tai

  泰山 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岳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五經通義》云:「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泰山突兀的立於華北大平原邊上的齊魯古國,同衡山、恆山、華山、嵩山合稱五嶽,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嶽。泰山地處山東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會濟南,南臨「聖城」曲阜,東連「齊都」淄博,西濱黃河(北緯36°15"3",東經117°6"0")。泰山形成於太古代﹐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褶皺隆起﹔經深度變質而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地層──泰山群;後因地殼變動,被多組斷裂分割,形成塊狀山體。現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繼續增高。它東臨波瀾壯闊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凌駕於齊魯大地,幾千年來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古建築主要為明清的風格,將建築、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是東方文明偉大而莊重的象徵。幾千年來,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嶽之長」的稱號。佛道兩家,文人名人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迹。道教稱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為天齊王。泰山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而被稱為「五嶽之首」,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而今又成為世界珍貴遺產。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從祭地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使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到「泰山壓頂不彎腰」,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嚮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泰安城北,人稱「五嶽之首」。東嶽泰山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是五嶽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它在山東省中部,津浦鐵路的東側,因位於我國東部,故稱東嶽。 泰山山勢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嶽之首,故古時被稱為「五嶽之長」、「五嶽獨宗」、「五嶽獨尊「。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迹。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遊覽。歷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歷史。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迹、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餘音繚繞;回馬山上,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尤現;雲步橋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盤道,李白、杜甫歷代文人「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禪儀式綽綽伊始。此外還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經石峪、碧霞祠、日觀峰、南天門、玉 皇頂等主要名勝古迹。

  泰山兼具古、麗、幽、妙,摩崖碑碣數不勝數,廟宇觀堂滿山遍布,山勢壯麗,自然景觀巍峨、雄奇、沉渾、峻秀。全山有古建築群20多處,歷史文化遺迹2000多處,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無數。泰山的自然風光更是泰山引人之處,泰山高峰峻拔,雄偉多姿,既是「天然山嶽公園」,又是「東方歷史文化縮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奧、曠五區。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妙區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於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之間;奧區林木蒼鬱,花草茂盛,位於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曠區坦途綠蔭,溪深谷幽,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

  游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3月到11月。 游泰山要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壯觀的奇景之一,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 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雲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象一個飄蕩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雲海玉盤----泰山雲霧可謂呼風喚雨,變換無窮:時而山風呼嘯,雲霧瀰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雲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遊人遇此,無須失望,因為你將要見到雲海玉盤的奇景:有時白雲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雲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雲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雲朵填谷壑,又象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仙島。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雲與滾滾烏雲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又適逢陰雨剛過,天高氣爽,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在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爛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珍異寶殿的光輝。那五顏六色的雲朵,巧奪天工,奇異莫測,如果雲海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大自然生動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黃河金帶----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舉目遠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 、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

  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係。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應該說 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登泰山的路線:上泰山的路有四條,東路是登山盤路從紅門起步至玉皇頂石階6566級,沿途多廟宇、多碑刻、多古樹名木,歷史傳說,是泰山旅遊的精華所在,也是最能體現泰山的雄偉與博大。走完全程需四個小時。西路是遊覽公路,從天外村乘車上山,一個小時到中天門,與車路匯合,從中天門即可乘坐遊覽索道,也可徒步攀登十八盤至岱頂。桃花嶼是泰山西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西北去至界首進山至桃花源,從桃花源乘索道亦可到達岱頂。天燭峰步游路為泰山東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至艾窪,上達天燭勝境坊進山。徒步攀登至後石塢,乘後石塢索道達與岱頂,一般需5個小時。

  到泰山遊覽,要盡量避免乘旅遊車上下、乘索道往返,這樣的行程安排索然無味。如果時間、體力允許,最好要爬一爬中天門至南天門一段,感受泰山的不同凡響。登山要注意的事項:1、山上晝夜溫差大,若在山上住宿,儘管有大衣可租,但自己最好多備一件衣服。2、上山宜穿旅遊鞋、平跟布鞋,不要穿高跟鞋。3、徒步登山要腳踏實地,速度不要太急,照相尤其注意腳下,所謂「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泰山有名的土特產品有泰山靈芝、泰山何首烏、泰山板栗、泰山核桃、燕子石製品、泰山赤磷魚、肥城桃你在遊覽的間隙,別忘了品嘗一下這些特產呵,那樣,會有一種別樣的滋味永存心頭。

  泰山具有極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其主要特點為雄、奇、險、秀、幽、奧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渾,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嘆,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遊覽勝地。泰山景區分麓、幽、妙、奧、曠五區,其中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一段,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稱為妙區;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此處林木蒼鬱,花草茂盛,素有奧區之譽;曠區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這裡坦途綠蔭,溪深谷幽。於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

  泰山的名勝古迹眾多,主要的景點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關帝廟、紅門宮、斗母宮、經石峪、五松亭、碧霞祠、仙人橋、日觀峰、南天門、玉皇頂等,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被譽為岱頂四大奇觀。

  泰山氣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涼爽,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陰涼舒適,到山頂時,還需攜帶寒衣。夏天雖是泰山的多雨季節,不過若能趕上夏季的雨過天晴,就可在山頂上領略到山上紅霞朵朵,腳下雲海碧波的壯麗景色。春秋兩季較溫和,平均氣溫10℃,但春季風沙較大。秋天則風雨較少,晴天較多,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為登山觀日出的黃金季節。冬季雖天氣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機會較多。

  最佳旅遊時間:游泰山,4月~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岱頂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見黃河。冬天要待下雪時,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輕易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遇到雲海奇觀,若遇上日出雲海就更幸運。黃金周期間泰山人太多,不過泰山上的纜車和盤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確實做的很不錯。

[編輯本段]

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準C(I) (II) (III) (IV) (V) (VI);N(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編號: 200-002

  

泰山名勝風景區,位於山東中部,跨越泰安,濟南兩市,總面積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時稱岱宗,春秋時改為泰山,被稱為東嶽,位居五嶽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質學和歷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 2007年5月8日,泰安市泰山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泰山地區在太古時代經歷了劇烈的地殼抬升和沉降,終於在3000萬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區的寒武紀片麻岩群是華北台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岩形成於太古代,年齡在20億年左右。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迹,在地質方面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並設有著名的地質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突起於華北平原,凌駕於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綿亘200餘公里,盤卧方圓426平方公里,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泰山岩性堅硬,節理髮育。古松與巨石相互襯托,雲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從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地區都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些經過考古挖掘科學鑒定的遠古文化遺寸,說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泰山被尊為華夏神山。大約五、六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了對泰山的崇拜。中國人的山嶽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泰山的崇拜。根據古文獻記載,先秦時代曾經有七十二君到過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也都到此舉行封禪大典。經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種封禪祭祀活動在泰山延續了數千年,並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隨著"五行"學說的流行,泰山又被封為東嶽,被尊為五嶽之首。泰山吸引了歷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書法墨寶。道教人物早在漢魏時起就活躍於泰山地區。在唐、宋、元、清四個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發展,逐步走向輝煌。公元4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創建寺廟。北齊有人在經石峪刻下石經《金剛經》。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莊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徵。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幽區是指中路旅遊區,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里,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90級台階。

  沿途風景深幽,峰迴路轉,古木怪石鱗次櫛比,主要景點包括岱宗坊、關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萬仙樓、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中天門、雲步橋、五松亭、望人松、對松山、夢仙龕、升仙坊、十八盤等。

  泰山曠區是指西溪景區,是登山的西路,自大眾橋起有一條盤山公路,可以直達中天門。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登山的盤路,兩旁峰巒竟秀、谷深峪長、瀑高潭深、溪流潺潺。曠區主要的景觀有:黃溪河、長壽橋、無極廟、元始天尊廟、扇子崖、天勝寨、黑龍潭、白龍池等。

  泰山妙區自泰山幽區一路拾級而上。過了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就進入了泰山妙區,即岱頂遊覽區。除了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留下的遺迹外,真正的體會一下:一覽眾山小的偉大氣魄。妙區的主要景觀有:南天門、月觀峰、天街、白雲洞、孔子廟、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探海石、日觀峰、瞻魯台等。

  泰山奧區是以後石塢為中心的景區,其特點是峰雄岩壯、怪石嶙峋、古松競奇、鳥語花香,雄壯奇奧、美不勝收。由妙區——泰山極頂往後山乘索道可達。奧區的主要勝景有: 八仙洞、奶奶廟、獨足盤、天燭峰、九龍崗、黃花洞、蓮花洞、堯觀台等。更令人稱奇的是大自然的造化:著名的鴛鴦松、卧龍松、飛龍松、姊妹松、燭焰松等如珍珠鑲嵌在多姿多彩的石岩上。

  泰山麗區即泰山山麓及泰城遊覽區該區是無須登山而感受泰山之美的去處。其主要景觀包括:雙龍池、遙參亭、岱廟、岱宗坊、王母池、關帝廟、普照寺、五賢祠、漢明堂、三陽觀以及不斷開闢的新景觀等

  泰山秀區主要包括桃花峪景區、櫻桃圓景區,在泰山的西麓。桃花峪深幽靜麗,景色奇秀。且有一條索道直通主峰。櫻桃圓則離城不遠,鳥語啾啾、溪水潺潺。秀區是泰安人假日休閑的好去處。遊人如有足夠的時間不可不去。桃花源景區主要景點有:三岔澗、猛虎溝、彩帶溪、後寨門、吳道人庵、谷口。

[編輯本段]

黃海,西襟黃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雄峙於中國東方,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可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是融自然與文化遺產為一體的世界名山。

  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已成為中國山嶽風景的代表: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鬱;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桃園精舍、靈岩勝景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日之泰山,正以其雄偉壯麗、莊嚴偉岸的丰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卓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展示著文明古國的風采。

  2007年門票價格:普通票125元,學生票60元。現役軍人、新聞記者免票。

泰山日出

天色略顯昏暗, 放眼望去, 寂寥晨星下面是一片靜止的山勢般起伏的雲海, 在茫茫的夜色下, 象極了遠處同樣黑魆魆的山峰.在最近兩個的山峰之間, 一棵泰山松威嚴地站立著,在透著寒意的山嵐中間一動不動.大山默默地聳立著, 甚至聽不到鳥叫, 這個時候的泰山屬於靜謐, 屬於安詳. 東方的啟明星靜靜地掛在那裡, 遠處的觀日峰彷彿泰山探出的點金指, 和那造型美觀的的八角亭組成了一副絕佳的構圖.

  天色慢慢亮了起來, 幾乎跟視線平齊的帷幔似的雲彩淡淡地鑲上了一道美麗的金邊.雲海也漸漸地層次分明起來, 甚至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距離較近的雲彩開始不安分地翻滾和流動。而稍遠的地方, 雲海還是與大山融為一體地默默地聳立著.很快, 這種的翻滾和流動就由近及遠地影響到了那些山峰一樣的雲海, 他們先是慢慢變矮, 慢慢變得起伏不再柔和, 終於在一段時間之後被慢慢拉平.這個時候的雲海更加象如水月色下的平靜的大海,只是沒有波濤翻滾所產生的嘩嘩的波浪聲.

  天色越來越亮, 雲海逐漸變得潔白, 和它們投下的陰影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對比. 天邊帷幔的金邊也越來越顏色生動, 慢慢就變成了金黃色.山嵐仍然寂靜無聲地吹拂著, 不過這次卻已經帶來了氤氳的霧氣, 黑煙一樣從頭頂越過, 然後慢慢地遮住雲海, 啟明星也為之黯淡.黑霧並沒有散去, 山嵐甚至和人們賭氣般的從四面聚起了更多的霧氣, 速度極快的從人們的頭頂和腳下,四面八方地來遮住觀日點.但是很快地, 黑霧就逐漸散去, 雲海和帷幔又慢慢展現到眼前.在日出之前的一段時間裡面, 黑霧和雲海此消彼長地戰鬥著, 人們的心境也忽而變好, 忽而失望.當人們已經熟悉了這種變化, 心態逐漸變得平和的時候, 黑霧終於開始變淡, 輕煙一樣散去。天色慢慢地亮了起來, 天地相接的地方, 春水一樣一灣一下子變成了迷人的鮮紅.帷幔不再鮮明, 遠處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亮紅色.太陽慢慢地就探出了自己紅色的面孔, 小小桔子一樣,一點點地往上跳躍著. 過了約有兩分鐘,一個圓圓的、紅彤彤的太陽跳了出來,霎時,大地一片艷紅。

大汶口文化的流風餘韻、東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齊魯文化的傳承,在泰山演繹流變,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點,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測的特點。

  從自然造化到靈氣之源,從地理大山到心靈神山,從靈石崇拜到石敢當信仰,從巡狩柴望到封禪大典,體現了禮俗雜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威然可敬的東嶽大帝,慈祥可親的泰山奶奶,代表了泰山有求必應的神祇信仰民俗。頗具規模香社組織,祈福還願的香客隊伍,展示了芸芸眾生的心靈訴求。商賈雲集的東嶽廟會,賓至如歸的山間客店,簡便實用的泰山山轎,反映了獨具特色的泰山經濟民俗。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迎來送往、時令節日、娛神樂人的民間遊戲與競技活動,勾畫了泰山豐富多彩的社情民風。

  泰山民俗是聳立在泰山人口頭、行為和觀念上的豐碑,是泰山人創造的值得活在泰山人心中的歷史,和古老而悠久的泰山歷史一樣層層積澱,架構起深厚的傳承基石,烘托著時代的風采。

  蓬萊自古以「人間仙境」、「山海名邦」飲譽海內外。丹崖山上,仙閣凌空,仙樂繚繞,八仙相聚顯神通;蓬萊閣下,綠蔭護岸,沙細浪緩,萬方遊客織太平。艾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蓬萊城南40公里處,距煙台市區60公里,離威烏、同三高速公路各1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公園總面積2578.67公頃,主峰海拔高819米,雄偉險峻,被譽為齊魯第一險峰,素有「小華山」之稱。

  艾山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春秋季節長,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純凈,是理想的天然氧吧和森林旅遊、避暑健體勝地。艾山自然條件優越,森林覆蓋率達96.2%,野生資源豐富,有維管植物820種,各類野生動物1008種,是天然的生態樂園。艾山山峰峭立,絕壁如削,溝狹澗深、林海松濤,集險、奇、幽、秀於一體,是登山探險的絕佳去處。艾山林相變幻豐富,森林景觀奇特,四季常綠、三季花艷,初春杜鵑盛開,萬樹吐綠映紅霞;盛夏槐花漫天,群山疊翠飄香雪;金秋果滿枝頭,萬紫千紅溢果香;深冬凌寒掛樹,銀裝素裹襯松翠,是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後花園。

  艾山文化底蘊豐富,唐王征東構成了人文景觀的主線。公園山峰、奇石、泉池、溝溪等景觀無不與唐王征東有關,如唐王率軍由「梯子口」上山屯兵,到 「東西校場」練兵、「插旗頂」演習、「蛤蟆石」防守,「龍墩」議事,「壽墩」祝壽以及唐王用劍刺出的千年不涸的泉灣:一劍泉、劍刺泉、聖泉神水、飲馬灣、哈拉灣等;另外,還有皇姑庵遺址、佛教龍興寺的興衰、八仙怒指蒼天引來「通天神水」的故事等,使自然景觀人文化,甚至神化。

  「回歸大自然,走向大森林」,已成為當今旅遊的新時尚。在領略了仙山瓊閣、海市飄渺之後,請到艾山國家森林公園一游!融身於蒼茫林海之中,品味一番鳥語花香、萬壑松鳴,伴著古寺鐘聲、高山流水,摒除俗心雜念,跳出萬丈紅塵,踏踏實實做一回「神仙」!

  艾山溫泉

  艾山溫泉,以天然溫泉著稱,正常水溫52攝氏度,熱效應好,含鉀、鐵、錫、銅、碘等多種微量元素和醫學上有重要價值的微量放射性元素鐳、鈾等,能治療多種疾病,能改善人體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環,有消炎止痛、降血壓、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和作用。對皮膚病、風濕性關節炎、腰脊疼痛、腰肌老損、肢體麻木、疥瘡、神經衰弱等20餘種疾病有較好的療效,即可作為其他疾病的輔助治療。

  艾山管理機構

  1949年4月成立蓬萊國營艾山林場,亦稱「大庵林場」,位於艾山北麓,面積4591畝。

  1993年1月山東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面積5000畝。

  2002年5月,艾崮山脈區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為蓬萊艾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0046.2公頃,其中核心區3422.6公頃,緩衝區2623公頃,實驗區4000.6公頃。

  2004年12月,艾崮山脈區域被國家林業局評為艾山國家森林公園, 總面積2578.67公頃。

  2007年5月報國家林業局備案,山東省林業局批准《艾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實施。

  2007年7月艾山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委員會籌建辦公室正式對外運作。

  

山東嶗山

嶗山 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27.3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雲雖高,不如東海嶗。」 山光海色,道教名山。

  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鬱鬱蔥蔥,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嶗山是世界三大優質礦泉水地下水系中心之一。

  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一百五十多間殿宇,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牆,單開山門。東南院是三官殿,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三個月。據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丰從海島上移植於此。

[編輯本段]

神秘色彩

  遊覽嶗山的人,不會忘記到傳說蒲松齡住過的三清殿西關岳祠看看。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多次以嶗山為背景。三官殿前的一株山茶,高8.5米,干圍1.78米,樹齡約700年,為世界少見的大山茶。寒冬季節,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艷,猶如落下一層絳雪。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當年蒲松齡寓於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美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位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志異》中的佳作。

  太清宮附近名勝有:神水泉、龍頭榆、摩崖石刻等。在太清宮,偶爾還可看到「海市蜃樓」奇景。嶗山的上清宮附近景色也很好。多奇峰異石,古樹清泉。嶗山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名泉勝水是嶗山一大特色,巨峰頂上的「天乙泉」、太清宮的「神水泉」、上清宮的「聖水洋」等都是嶗山名泉。嶗山的特產礦泉水,有人譽之「積年之疾,一飲而愈」。

  現在,嶗山風景區為遊客創造了更好的旅遊環境:先後改善了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拓寬整修了三條旅遊公路幹線,新建了停車場和數公里登山步道。同時,還建設了嶗山度假村。它由仰口國際旅遊度假村、流清河旅遊度假村、北九水旅遊度假村三部分組成。青島嶗山美麗的觀光旅遊和舒適的休閑度假吸引著各地中外遊客的競相到來。

  1982年,嶗山以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編輯本段]

嶗山十二景

  1、巨峰旭照 

  2、龍潭噴雨

  3、明霞散綺 

  4、太清水月

  5、海嶠仙墩 

  6、那羅延窟

  7、雲洞蟠松 

  8、獅嶺橫雲

  9、華樓疊石 

  10、九水明漪

  11、岩瀑潮音 

  12、蔚竹鳴泉

  【巨峰旭照】 巨峰是嶗山主峰,俗稱「嶗頂」,位於嶗山中部群峰之中,海拔1127.3米。「雲海奇觀」、「旭照奇觀」、「綵球奇觀」是巨峰景物中的三大奇觀。特別是「旭照奇觀」,綺麗壯美,被列為嶗山十二景之冠,稱「巨峰旭照」。清代乾隆年間即墨知縣尤淑孝有詩讚曰:「振衣直上最高峰,如發扶桑一線通。只有仙靈營窟宅,更無人跡惹天風。群山嶽岳憑臨外,大海茫茫隱現中。持較岱宗應特絕,碧天咫尺彩雲紅。」

  【龍潭噴雨】 龍潭瀑又名玉龍瀑,位於嶗山南麓八水河中游。八水河流至此處跌落於深潭,水如玉龍,吐霧噴雨,景色壯觀,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龍潭噴雨」。周至元有詩讚曰:「凌空亂濺沫,疑是玉龍飛。白掛虹千仞,青山環一圍。拋來珠落落,舞處雪霏霏。遊客貪清賞,斜陽不忍歸。」

  【明霞散綺】 從太清宮北上,行約3公里左右,在竹樹蔥籠、綠蔭掩映中便是明霞洞。這裡背後石峰聳立,山高林密,前望群巒下伏,峭壑深邃,每當朝暉夕陽,霞光變幻無窮,因而被列為嶗山十二景,稱「明霞散綺」。清代高密文人孫風雲有詩讚曰:「拾級不辭勞,松篁漲晚濤。嵐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絕頂霞粘屐,精庭雪暈袍。三壺皆似削,俯勢瞰靈鰲。」

  【太清水月】 在太清宮看海上月出,別有一番情趣。當萬籟俱寂之時,光潔的月亮被一團金輝托出海面,溶溶月色傾灑海面,浮光瀲灧,玉壺冰鏡。岸邊清風掠竹,細浪輕拍,景色幽奇絕倫。這便是嶗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清代文人林紹言有詩讚曰:「相約訪仙界,今宵宿太清。煙澄山月小,夜靜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葉驚。悄然成獨坐,細數曉鐘聲。」

  【海嶠仙墩】 海嶠仙墩是指嶗山頭南部的八仙墩,嶗山頭距太清宮7公里,是由海蝕岩洞組成的奇特自然風貌。嶗山頭的南部,由於海浪多年衝擊,崖岸斷落如廈,崖下海中有十多塊兩米高的石墩,神話傳說八仙過海時曾在此小憩,因名八仙墩。此處風勁浪高,波濤洶湧,極為驚險,被譽為「嶗山第一奇景」,在嶗山十二景中稱「海嶠仙墩」。明代高僧憨山有詩讚曰:「混沌何年鑿,神功此地開。勢吞滄海盡,潮壓萬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來。蓬萊應浪藉,身世重堪哀。」

  【那羅佛窟】 自華嚴寺沿山澗西上即達那羅延窟,這座天然的石洞寬7米,高、深各10餘米,四壁如削,洞頂有一圓洞,頗似火山噴口,天光由此圓孔透入,據僧人說那羅延佛就是在窟中修鍊成正果。如此巨大的花崗岩洞國內尚不多見,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那羅佛窟」。清代即墨文人黃玉瑚有詩讚曰:「荒山留佛骨,卓錫何年至?那羅延窟存,東來識大意。」

  【雲洞蟠松】 白雲洞在嶗山東部,華嚴寺西北,太平宮西南3.5公里處,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其景物之清奇,風光之綺麗,則又別具一格。白雲洞由巨石架成,左為青龍石,右為白虎石,前為朱雀石,後為玄武石。洞石岩頂上有一名為「華蓋」的古松,勢如騰龍,綠蔭冉冉,覆蓋全洞,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雲洞蟠松」。藍水有詩讚曰:「白雲深處白雲洞,日日洞口白雲封。驚看雲中龍出沒,一株洞後百年松。」

  【獅嶺橫雲】 獅子峰在太平宮東北,幾塊巨石相疊,側看成嶺,豎看成峰,狀若雄獅,橫卧在蒼茫雲霧中,海風吹來,白雲宛若游龍,翩若驚鴻,在陽光的照射下,景色十分絢麗。但獅子峰最壯美的景色是「獅峰觀日」,人們在獅峰觀罷日出,趁曉霧未開,方可盡情地領略「獅嶺橫雲」的妙趣,因而列入嶗山十二景。明代即墨文人黃宗臣有《宿獅子峰》詩:「石上開樽有濁醪,海天東望月輪高。夜聲時到秋山寺,半是風聲半是濤。」

  【華樓疊石】 華樓山位於嶗山水庫南岸,海拔408米。華樓峰是矗立山頂東部的一座方形石峰,高30餘米,由一層層岩石組成,宛如一座疊石高樓聳立晴空,故稱「華樓」,又因異石突起,猶如華表,又名「華表峰」,在嶗山十二景中稱「華樓疊石」。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有詩讚曰:「摩霄卓立碧芙蓉,天開名山第一峰。嵐氣蒸成金液水,海霞飛滿石門秋。」

  【九水明漪】 北九水分內九水與外九水兩部分,全長9.5公里,是白沙河的中游峽谷地帶。內外九水共有18道灣,澗水遇峰必折,折處旋成深潭,形成一處景觀,各具特色,紛呈異景,《膠澳志》稱北九水之景為:「水作龍吟,石同虎踞,音樂圖畫,文本天成。」在嶗山十二景中,最為秀麗多姿的當數「九水明漪」。清代即墨文人黃襀有詩讚曰:「怪石嶙峋路可封,一川九曲出盤龍。溪邊疑有胡麻飯,身在桃源第幾重。」

  【岩瀑潮音】 潮音瀑原名魚鱗瀑或玉鱗瀑,因其聲似潮湧,自1931年始更名。潮音瀑是北九水的盡頭,四面峭壁環繞,東南高壁裂開如門,瀑布從此瀉下,山谷轟鳴,聲如澎湃怒潮。清代山東撫軍崔應階有詩讚曰:「何處<崖萬壑雷,高峰雲靜石門開。盤空舞雪飛泉落,撲面銀花細雨來。碧水澄潭湛洗滌,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盡游觀興,樵唱遙從天際回。」

  【蔚竹鳴泉】 蔚竹庵在北九水村東北的鳳凰山下,位居海拔550米高處,蔚竹成林,蒼松競茂,怪石奇秀,澗溪成韻,泉水汀咚,清新幽靜,在嶗山十二景中稱「蔚竹鳴泉」。清代膠州文人王大來有詩讚曰:「玄都近在最高峰,石磴追尋樵客蹤。履下泉聲三十里,杖邊山色一千重。深藏勝境疑無路,綠到仙宮遍是松。更喜道人閑似我,邀看萬朵碧芙蓉。」

[編輯本段]

文化

  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 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0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 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 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鬱鬱蔥蔥,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 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是「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 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丰等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在經濟領域提出「民族復興」的口號後,「嶗山」又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尤其是以嶗山為品牌的青島啤酒系列產品,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不菲的業績。

  另外,在陝西省延安市西南亦有山名嶗山,長約80公里,海拔1400米左右,植被較茂密,是黃土高原上有名的「綠島」。

  嶗山的三條旅遊線路及部分景點

  目前嶗山遊覽線路共有四條其中陸路三條(南線,東線,中線),水路一條。

  南線:由香港東路或東海東路向東經沙子口,登贏,流清河奔太清宮,主要遊覽太清景區。如果時間允許,可再去上清景區或去巨峰景區;也可去棋盤石景區。此條遊覽路線距離近,可觀幾個著名景點,並可當天輕鬆往返。一般旅行社能安排走這條線,也是最繁忙的嶗山旅遊線路。

  乘坐旅遊專線車或幾個包乘計程車十分方便,可減輕登山之勞累。如乘104路,113路,304路公交車也可遊覽此線。

  東線:由李滄區李村出發,先向北轉東,經惜福,王哥庄到仰口主要遊覽仰口景區,如果早晨出發時間較早,遊覽行程緊湊,剩餘時間較多,可向南遊覽棋盤石景區或直奔太清景區由南線返回。

  根據同行人員數量,包乘中巴車或出租轎車,一日內可游完東線和南線主要景點。若乘123路,312路,106路公交車,一般只能遊覽東線。

  中線:也是由李滄區李村出發,向東經北龍口轉北,經北宅,烏衣巷赴北九水景區。若時間允許,此線可於途中遊覽華樓景區;亦可驅車經柳樹台攀巨峰,步行過潮音瀑亦可達巨峰。由大嶗觀可轉赴仰口景區。

  可包乘計程車或乘107路,110路,311路,365路公交車抵達。

  水路:由青島灣旅遊碼頭乘船遊覽海上風光,在太清灣登陸,主要遊覽太清,上清景區。

  巨峰景區:與南線乘車方式相同,在大河東站下車即可到達巨峰景區的收費站。由觀光車將遊客沿盤山公路載至索道站,遊客可在車上欣賞沿途石壁上的關於嶗山歷史文化的石刻,在索道站可選擇體驗乘索道上山和沿石路上山的不同樂趣。

  各景區及其他景點均可分幾次按不同旅遊線路作較全面的遊覽這座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的世外桃源,留給人們韻味清新而悠長感覺。

[編輯本段]

山峰建築

  巨峰

  又稱嶗頂。雲海奇觀,綵球奇觀,旭照奇觀為其三大景觀。巨峰為中國觀日出最早佳境之一,觀「日出海上」,則唯嶗山獨具。於嶗山度假村或客棧小住,夜看月景,晨觀日出,乃嶗山之游一大快事。

  為嶗山九大風景遊覽區中最高最險峻的一個景區。有一線天,黑風口,五指峰比高崮,靈旗峰,自然碑等景觀。其最高處為巨峰,俗稱「嶗頂」,海拔1133米,為嶗山的主峰。巨峰極頂有一塊幾尺見方的岩石,名「蓋頂」,又稱「磕掌」,僅能容三四人巨峰山勢陡峭,攀登艱難。西從柳樹台東上15公里。南從煙雲澗行10餘公里,西北由魚鱗口向東南攀行約5-6公里,東由上清宮或明霞洞西去,西南循大圈子,迷魂澗均可抵達巨峰。「巨峰旭照」,「嶗山火球」,「雲南奇觀」,「巨峰佛光」為巨峰四大奇觀。

  華樓峰

  嶗山三大奇石之一,古稱聚仙台。為一方形山峰,四壁陡峭,巍峨險峻。傳說八仙過海途徑嶗山,何仙姑於聚仙台梳妝,又名「梳妝樓」。史載張三丰等名道皆與此峰有不解之緣,故成為海上名山之一。

  太清宮

  亦稱下清宮,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前臨太清灣,背依七峰,為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最大的道觀。全真道天下第二叢林。道教的「返璞歸真」內涵與嶗山自然生態互為詮釋,渾然天成。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環山,前瀕面海,四季蔥蘢賽江南。現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餘間。宮內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3座殿堂。太清宮曾以「太清水月」之譽列嶗山十二景之一。三皇殿院子里有兩株古柏,傳說漢代所植。

  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因此,太清宮一帶就成了嶗山遊覽區的中心。

  龍潭瀑

  嶗山八水河中游,於百尺懸崖飛流直下,噴珠吐玉,狀如龍舞,故名「龍潭瀑」。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見底。山雨過後,洪涌瀑注,飛騰叫嘯,蔚為壯觀。

  北九水

  白沙河上遊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以北九水療養院「九水界橋」為界分內九水外九水。「九水明漪」為嶗山十二勝景之一。源於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峽谷,一路群峰竟秀,萬木爭榮,佳景迭出,美不勝收,故有「九水畫廊」之美譽。

九水十八潭

嶗山主要遊覽區之一,長約3公里,由眾多景點組成,統稱為九水十八潭,有「九水畫廊」之美譽。一水有「至柔潭」,二水有「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三水有「無隅潭」、「無極潭」,四水有「自取潭」、「俱化潭」、「中虛潭」,五水有「有間潭」、「得魚潭」,六水有「得意潭」、「無幾潭」、「不滯潭」,七水有「餐霞潭」、「飲露潭」,八水有「清心潭」,九水有「洗耳潭」、「潮音瀑」等重要景點。遊覽區內建有旅遊度假村和療養院。曾以「九水明漪」之譽列嶗山十二景之一。國內旅遊名山錄 七

本篇收錄:

山東:鐵槎山,玲瓏山,沂山,蒙山,五蓮山,鶴伴山,雲門山,嶧山,浮來山,梁山景區。

廣東:五指山,丹霞山,白雲山。

廣西:書童山 ,鳳凰山,崑崙關,堯山,象鼻山,南溪山,疊彩山,伏波山,桂林普陀山,大明山,螺螄山,王崗山,獨秀山,西郎山,鍾靈山,獅龍山,東郎山,月亮山,蟠龍山,魚峰山。

香港:大帽山。

澳門:松山。

台灣:陽明山,錦山,草嶺,阿里山,玉山。

山東鐵槎山

槎山連綿九頂,其色如黛,橫卧于山東榮成市南部黃海之濱。主峰清涼頂海拔539米,面積約30平方公里,因它峰連九頂,其色如黛,故著稱"九頂鐵槎山"。槎山九頂連綿,危峰兀立,巍峨峻拔,山海相映,雄偉壯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名勝古迹繁多,自古便有"大東勝境"之稱。槎山的雄偉壯美,堪譽為仁山智水,自古就有「大東勝景」之美稱。《爾雅》、《齊乘》、《封神演義》、《楊家將》等書中也都有記載或描述。

槎山的名字頗富有詩意。「槎」古代作「筏」字解,是「船「的意思,若逢春夏秋季,海上多霧,若霧漫上岸來,便集聚在山坳、溝壑間。霧淡時,如輕煙縷縷,裊裊浮動,隨風飄蕩,此時的槎山宛如仙山瓊閣,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盡入虛無縹緲中,「山如海上槎」,故稱槎山;霧濃時,猶如狂濤翻卷,一瀉千丈,此時槎山大部分隱進霧海之中,只有清涼頂等九座黛色峰頂,漂浮在霧海之上,宛如葉葉扁舟,浮游於茫茫大海間,故被稱為「九頂鐵槎山」。

槎山有悠久的道、佛歷史和人文景觀,現有幾百個觀光景點。雲光洞就是道家全真教嵛山派的發祥地;佛教於北宋年間創建了千真洞(洞內有1010尊浮雕佛像)是馳名中外的中國海岸第一石窟寺。

槎山不僅有波瀾的雲海烘托著奇觀九頂之美,還有無數座奇石占峰居壑。其中有些奇石似人工雕塑湛然的人物形象,大的幾十米到幾百米,還有無數座逼真的多種動物群體。槎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有70%的植被,其中基本都是松柏。這些森林經紫外線照射在空氣中產生豐富的負離子與海洋水平線的豐富氧氣相會合,使槎山富有很寶貴的空氣質量。它不僅能治療很多種疾病,而且有助於遊客較快恢復體力。同時山上的松柏不怕風磨歷劫,蒼傲挺拔,形狀甚美,古詩讚其為「松枝斜掛似蛟龍「。同時山中有雲光洞、千真洞等幾十個奇洞。由於槎山瀕海,遙望蘇山寶島似瓊閣仙境,每日可乘遊船進出海島觀光。同時槎山緊靠海灘,可觀漁家民俗,「當一天漁民「,吃住漁家,隨漁民出海下網、垂釣或趕小海及洗海澡,實是人生難得的享受。由於槎山不僅景觀美,而且天時地利迎人。很多書畫家、作家和遊客來了就戀步忘返。古詩曾雲「峰影與雲連,乘槎直上天」,「幻跡三山誰慣見,登臨縹緲盼仙翁」,「偶然謝塵事,來訪洞中仙」。

槎山是道教的重要發祥地。據史書記載:金代大定年間,王重陽東來授徒,創立道教全真教,東牟王處一,字玉陽,於昆嵛山煙霞洞拜王重陽為師,演習道法,創立了全真教崑山派,著教義名為《雲光集》,所留遺迹甚多。後來,雲光洞處遊人日繁,玉陽不堪其擾,遂遷往清涼頂,在其北一座石壁上開鑿了千真洞,繼續修鍊道法。1991年,槎山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被林業部評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1年榮成市人民政府為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成立了"槎山風景旅遊區管理處",對槎山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和管理,創造出了一個集登山健身、訪古探幽、觀光遊覽、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遊勝地。來吧,朋友,請您與大自然擁抱,陶冶情操;與遠古真人對話,領悟人生的真諦!

山東玲瓏山

玲瓏山,在青州城西南16公里處的群山環抱中,海拔567米,面積2.73平方公里。峻峰銳起,聳拔突兀,為一方之冠。北魏時期的大書法家鄭道昭留在這裡的幾處「魏碑」真跡,更使得玲瓏山聞名遐邇。

  玲瓏山玲瓏剔透的怪石,形態各異的洞穴遍布山體。遠處望去像一塊巨大的盆景石擱置在天地之間。它三面崖壁陡絕,只有一條蜿蜒小徑可以通達山頂。山頂瑤台王母宮東牆,有清康熙十一年青州府學教授魏世名的「游北峰山記」石碑。碑文說,清康熙初年,隱士吳恪三於地震後發現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光,召子侄發之,愈發愈曲,通體玲瓏矣,這便是玲瓏的由來。山如其名,秀麗婀娜。山體遍布各式各樣的洞穴。這些洞穴有的前後串聯,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內外套接,有的獨成廳堂。人游洞中如進迷宮,時而進入寬闊的廳堂,時而鑽進狹窄的小巷,空間越來越小,彷彿已入絕境,但拐過一彎之後眼前豁然開朗。石洞曲折勾連,變幻莫測,可居、可行、可玩、可守。洞內的石頭千姿百態,常常使人產生一些奇怪的聯想。這裡早在2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漢代香火頗盛,祭祀不絕。人們根據各個洞穴的造型特點、神話傳說,再加上自己豐富的想像,分別給這些洞穴命名為「串心洞」、「通天洞」、「仙寶洞」、「觀音洞」等等。那高不可攀的「峰頂洞」便是飛鳥理想的安樂窩了,它們成群結隊,朝出暮歸,時而翱翔谷口,時而呱噪峰尖,喧喧鬧鬧地攪擾著雲崖間的靜謐。

  至於那兀立雲端的奇峰危石,更不乏誘人的魅力。玉皇頂、凌霞關、卡天門等,都別開生面,獨有妙處。「天降石」、「飛來石」等,雖屬附會,卻也維妙維肖。偌大的一塊「天降石」擱置在一根孤聳雲端的石柱子頂上,背襯著緩緩移動的白雲,似乎柱在搖、石在動,有眼看要滾下來的危險。「飛來石」從天外飛來,濺落「瑤池」的姿態更是逼真。

玲瓏山還有北魏鄭道昭的手筆刻石。鄭道昭(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稱中嶽先生,北魏開封(今屬河南)人。累官至秘書監、熒陽邑中正,先後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學,綜覽群書,好為詩賦。」對書法頗有研究。鄭道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化的年代,文字和書法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地由漢隸向楷書演變,並且在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魏碑」體。鄭道昭留在世上的40多處碑銘,玲瓏山上就有3處,山頂2處,山下1處。山頂的兩處,一曰《白雲堂題名》,一曰《北峰山題名》。《白雲堂題名》全文是「熒陽鄭道昭白雲堂中解易老也」13字,刻在山前通天洞內的西壁,蒼勁朴茂。《北峰山題名》全文9字:「熒陽鄭道昭解衣冠處」。據志書載,它在「山巔祠宇東北門側」。山下的一處最為著名,那就是鐫刻在北峰溜內一塊巨大石壁上的《白駒谷題名》。

《白駒谷題名》是鄭道昭最後一次游玲瓏山時留下的。當時,他在青州刺史任上,接到朝廷的命令,要他回京都洛陽再次擔任秘書監(秘書省長官,管理圖書著作等事)。已是晚年的鄭道昭對自己待過一些時間的地方頗有些留戀。啟程之前,他再一次來到玲瓏山,飽覽那裡的風光,告別那裡的「仙山瓊閣」。晚上借宿「逄公祠」,應祠中住持道人之求,揮毫寫下了19個徑尺大字:「中嶽先生熒陽鄭道昭游之山谷也,此白駒谷。」囑託住持道人把它鐫刻在白駒谷中的西崖石壁上。

山東沂山

沂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城南45公里,屬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東省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5平方公里。沂山風景區東距青島230公里,緊臨省道羊臨路;西距泰安140公里,西出口接泰薛公路;南距臨沂市150公里;北距濟青高速公路6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

  沂山古稱「海岳」,有「東泰山」之稱,居中國五大鎮山之首。素享「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主峰玉皇頂海拔1032米,被譽為「魯中仙山」。沂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史記》載,黃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為重鎮。漢武帝親臨至其下,令禮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屢有增封,祀典不廢。歷代大家名士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鸝道元、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以及明狀元馬愉、趙秉忠,清朝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等均至此攬勝,留下了大量詩章名句和碑碣銘文。

  沂山森林覆蓋率達98.6%,為山東省之最,植物種類繁多。據統計,共有137科,480屬,1000餘種。以松類、刺槐、櫟類為主要樹種,還有水榆花楸、三椏鳥葯等珍貴樹種。沂山自然資源豐富,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8.9萬個,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氧吧」。春到沂山,山花爛漫,春意盎然;夏到沂山,飛瀑流泉,酷暑無影;秋到沂山,山果遍野,秋高氣爽;冬到沂山,銀裝素裹,疑入仙境。

  沂山的主要自然景觀有:玉皇頂、獅子崮、歪頭崮、百丈崖瀑布、古松群、玉帶溪、聖水湖、孝母崖、白石瀑布、神龍大峽谷、黑松林、仙人谷、槐谷等。在玉皇頂仰望,日月低垂,白雲摩頂,俯視方圓百里景色,一覽無餘;歪頭崮突兀矗立,高聳穹空,峭壁若劈,在崮之極頂,巨石層疊,登其上猶如身置凌空;獅子崮像一隻巨大的雄獅,橫卧在玉皇頂側,似鎮山之王。百丈崖瀑布落差68米,為臨朐八景之一。

  主要人文景觀有:法雲寺、東鎮廟、玉皇閣、碧霞祠、仙客亭、公喜亭、黑風口等。沂山為岩漿岩石質山地,以花崗岩、片麻岩為主,少有砂岩,岩石風化較好,土層下多有疏鬆母質。受地形和森林環境的影響,森林公園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為10.8oC,年降水量為849.5毫米。

  沂山現已成為集吃住休閑、旅遊度假、購物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景區內有神農閣、避暑山莊、沂山賓館等設施完備的賓館。三個停車場面積7000多平方米,旅遊商品綜合門市部一處。沂山森林公園外部交通方便,縣域內五條幹線公路中,有三條(羊臨、泰薛、濰傅路)分別從公園東、西、北通過,具備良好的可進入條件。每年的4月-11月份是旅遊的最佳時節。

  神農閣推出的沂山全羊、沂山山雞、槐花宴、神農藥膳、農家飯等特色名吃,深受廣大遊客青睞。地方特產有:沂山紅蘑菇、沂山板栗、山楂、沂山全蠍、冬蟲夏草、何首烏、蜂產品等。

  玉皇頂為沂山最高峰,上有玉皇閣、玉皇廟、望海亭、探海石、太清洞等。如在晴日的初晨,立於玉皇頂探海石側,可欣賞到海上日出的奇觀。

  

探海石

獅子崮為一天然山峰,遠望似雄獅卧崗,仰天長嘯,綿延數公里,惟妙惟肖,吸引著眾多遊客駐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歪頭崮與獅子崮東西相望,三面陡如斧削,僅有一面可沿狹窄彎曲的石階攀緣而上,沿途有:沂山佛祖、八戒石、摩崖石刻、風動石、南天門、靈官廟、碧霞祠、福神廟、天池、長春亭等景觀。

  神龍大峽谷、仙人谷佔地12000餘畝,水、樹、草、石皆為原始風貌。深入其間,奇峰怪石,流水鳴泉,林木蔽日。藤樹相纏,遍野花果的原始叢林,諶稱天然的「森林浴場」。這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是目前山東省內最好的野外探險、戶外活動、拓展訓練、科學考察基地。旅遊互聯免費預訂沂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優惠門票( www.NETTVL.com)

  古松群-玉帶溪景點,內有小百丈崖、千年古松、品氧園、試劍石、公息亭、觀瀑亭等景點。可讓您既可以領略百丈瀑布的磅礴氣勢,又可以品味小溪流水的幽雅別緻,既可以在綠草如茵、百花競放的林間草地上盡情嬉戲,又可以領略林海松濤,盡情品享天然氧吧,在古松下坐一坐,在溪水邊走一走,進入回歸自然的忘我境界。

  法雲寺前的聖水湖娛樂區,蓄水3萬立方米,水清魚游,山樹倒影,水邊小島上憩息、品茶,不覺陶醉於山水之間。80米長的弔橋跨越湖面,既驚險刺激又富於情趣,令您流連忘返。

  百丈崖瀑布為江北最大的瀑布之一,落差達80餘米,四季長流不斷,聲如松濤,似白練垂天。夏季,山外暑氣逼人,至此則寒意頓生,正如詩曰:「百丈瀑布六月寒」;冬天,百丈崖冰瀑,巍然壯觀,吸引著中外無數攀冰愛好者。

  法雲寺是齊魯佛教聖地的明證,該寺始建於東漢(84年)佔地六十餘畝。寺內聖水泉是全國七十二大名泉之一,原名天水,為汶河之源。寺內有:迎客松、蟠龍松、栗抱松等古樹。

  東鎮廟位於沂山東麓,始建於太初三年(前102年),宋初建隆三年(962年)遷於現址,歷經紛亂戰爭、朝代更替,是一部記錄滄桑歷史的長廊畫卷。東鎮廟現有三山門、將軍殿、大殿、寢殿、鐘樓、鼓樓等廟宇20餘間。廟內碑林規模宏大是全國三大碑林之一。據光緒三十年(1904年)不完全統計,有古碑360 余幢,其中御制碑文40餘幢,御駕親祭或御制祭文題刻16幢。

  飛瀑流泉的磅礴氣勢,千年古寺的風雨滄桑,小橋流水的幽雅別緻,奇峰怪石的巧奪天工,都能讓您在沂山之行親身領略。

  在北京地壇的供奉殿里,有牌位的名山沒幾座,東鎮沂山卻列其中,且位居顯赫。牌位上介紹,沂山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境內,為五鎮之首。但就是這樣一座歷史名山,卻像美少女藏在深閨,在山東省外,知者不多。國慶前夕,沂山管委會發起五鎮論壇,欲將沂山從深閨推出。

  沂山舊稱東泰山,本是沂蒙山區主脈之一,森林綠地面積2043.2公頃,覆蓋率達91.2%,1992年被確定為國家森林公園,新近又戴上了國家4A級旅遊區的桂冠。沂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032米,環繞主峰,屹立著29座不同姿態的奇峰。在玉皇頂仰望,日月低垂,白雲摩頂,俯視方圓百里景色,一覽無餘;歪頭崮突兀矗立,像一位老人歪頭對天衷訴;獅子崮更像一頭把山門之雄獅,橫卧在主峰之側。

  沂山之巔觀東海日出,大有「近水高山先得日」之感。沂山居泰山以東約200公里,往東再無高山,所以沂山頂上的探海石成為觀日出的極佳位置。人們每每凌晨在此守望,多有所獲。

  山水不分家。沂山之水既有柔美之情,又有雄闊之勢。它孕育了山東省的四條大河:彌河、汶河、沭河、沂河。一山源四水,這在山東省獨一無二,在全國的大山中,恐也不多見。至於山峰頂部的瀑布,如白練垂下九天,更有詩為證:百丈崖頭瀑布泉,紛紛珠玉半空懸。坐來冷氣侵入骨,疑是山中別有天。

  沂山作為歷史名山,古人在此設關、建廟、立祠、樹碑,很多名人墨客來此遊覽抒懷,嘆其雄偉奇秀,山中不少詩句題詠等文化遺迹。據記載,西漢太初三年,武帝親臨沂山設祠祭祀,始建東鎮廟於玉皇頂,名「泰山祠」,隋文帝開皇十四年,遷廟於法雲寺側,稱「東鎮沂山神廟」。歷代帝王將相親臨或派遣重臣赴廟至祭,留下了大量的碑碣,遍布廟院內外,叢矗如林,故有東鎮碑林之稱。左思《齊都賦》云:「神岳造天,唯此足以當之。」明刑部尚書喬宇游沂山後賦詩曰:「平生溪山頗登陟,如此名山初見之。徘徊盡日不忍去,似覺岩壑生春姿。」日前參加五鎮論壇的騷人墨客對此也無不嘆為觀止。

 

山東蒙山

古稱東蒙、東山,為泰沂山脈系的一個分支,位於東徑117°35′-118°20′和北緯35°10′-38°之間,跨臨沂市平邑、蒙陰、費縣和沂南四縣,西北東南走向,綿亘75公里,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其中平邑龜蒙景區為625平方公里,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因其狀如神龜伏卧雲端而得名,為山東第二高峰,被距泰山120公里,與之遙相呼應,堪稱伯仲,被譽為「岱宗之亞」,另有較大山峰300餘座,深谷陡澗300餘條,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圍繞主峰60%的山峰均在平邑龜蒙景區,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東方養生長壽聖地、山東省十大最美的地方、十佳山嶽旅遊區和十佳自駕車旅遊區。「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中的東山即指平邑龜蒙景區。

  蒙山自然風光秀麗,兼有泰山之雄壯、黃山之秀美、華山之險峻、雁盪山之奇絕。春天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雲霧飄渺,秋時漫山碧透,紅葉映照,冬日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蒙山亦是歷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詩經·魯頌》中就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記載;《論語》中記載顓臾王曾主祭蒙山。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留下了儒、道、縱橫家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谷子的足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留有回馬嶺、聖憩石、小魯處等遺迹;鬼谷子在此修鍊授徒,弟子過百,著名者有孫臏、龐涓。漢朝史學家蔡邕等曾隱居此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結伴遊蒙山,杜甫寫下「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佳句。唐玄宗曾率群臣登臨蒙山;北宋文學家蘇軾登蒙山寫有「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名句,清帝康熙的《蒙陰曉雪》和乾隆的《望蒙山雪色》等詩篇,都對蒙山頌揚備至。

  蒙山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世人注目。我國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書·禹貢》稱:「蒙羽其藝。」認為早在夏朝時期,蒙山、羽山帶就已種植作物。建國以來,蒙山麓區先後發現的幾十處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遺址,對此作了印證。西周時,成王封顓臾於蒙山之陽,主祀蒙山,說明當時蒙山已路身於我國名山之列。春秋時期,魯大夫莫斯的頌詩《閟宮》寫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奄有龜蒙,遂荒大東。」他把擁有泰山和龜蒙,視作魯國的榮耀。

  西周在蒙山南北封國齊、魯,這兩個大國在軍事、政治進入的同時,華夏文化也開始在此傳播。它和當地的東夷文化由相互阻隔到相互融合,使蒙山及其周圍廣大地區的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而且這種現象經朝歷代,不斷延續和發展。在蒙山地區發現的漢畫像石墓,其建築和雕刻技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其他如西漢石碑、東漢墓闕以及春秋時期的徐子氽鼎等金石精華,有的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屬國家一級文物,都是上述現象的見證。由於社會經濟的發達和先進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區名人輩出,曾參、劉洪、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公鼐等很多業績卓著的人物,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為我國社會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歷史上蒙山的道教和佛教都非常興盛。僧人道眾對蒙山情有獨鍾,把這裡當作修鍊正果、養生長壽的聖地。主要道觀有萬壽宮、清虛觀、九龍宮、觀音殿、承天宮、慈寧宮等,香火鼎盛的寺廟有明光寺、海螺寺和雲台寺等。早在五代時期,任過後晉水部員外郎的賀亢就修道蒙山,北宋蘇東坡曾和他的八十多歲的弟子喬仝有過交往並寫詩相贈。宋朝蒙山玉虛觀住持賈文,於宣和元年(1119年)被宋徽宗召見於汴京,賜給度牒、紫衣。明清時期,蒙山清虛觀屬全真道華山派,和道教「天下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有著密切聯繫。正是這些宗教的活動,給蒙山留下了多處宏殿重閣,並洋溢著黃卷青燈、鐘響磐鳴的神秘氣氛。

  蒙山的壯美和深邃,曾為一些著名思想家所嚮往並涉足其地。這裡既有孔子的遊蹤,又有鬼谷子的身影。唐朝以來,蒙山更和詩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蒙山的歷史道路上,李白、杜甫、蕭穎士、蘇軾、張養浩、王世貞、吳梅村等許多人都留下了足跡。他們游賞風光,訪道弔古,譜寫了大量華美的詩文。清聖祖和清高宗在南巡中,曾幾次駐蹕蒙山麓區,眺賞山色,並吟詩讚美,使得蒙山的文化底蘊更加厚重。

  在民族、民主解放戰爭時期,蒙山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和八路軍115師指揮部,在這裡領導山東軍民英勇作戰,建立和擴大了山東各個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在此組織了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如今,當年一些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生地和著名戰場以及革命烈士陵園,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有的並新修了紀念建築物。其中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屬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另有多處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些則被定為山東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巍巍蒙山,氣勢磅礴,風光秀麗,集眾多名山優勢於一身,雄、奇、險、秀、翠、幽,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龜蒙景區以東魯在望、古道奇觀、玉泉枕流、鷹峰奇觀、一徑通天等十大景觀著稱。蒙山四季皆景,各有千秋。春來蒙山,百花盛開,彩蝶飛舞;盛夏之時,雲蒸霞蔚,瀑流懸空;金秋時節,紅葉如醉,碩果累累;隆冬登山,玉樹瓊枝,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不論何時登臨蒙山,都會讓人領略以清新、愜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閑適與曠達。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植被茂密。現有各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0%,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平邑龜蒙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上/立方米,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蒙山旅遊區分為龜蒙、雲蒙、天蒙和彩蒙四個景區,龜蒙是養生旅遊區(平邑),雲蒙是生態旅遊區(蒙陰),天蒙是天險觀光區(費縣),彩蒙是山林休閑區(沂南)。主要旅遊景點有:萬壽宮、承天宮、朝天宮、慈寧宮、觀音殿、玉皇廟、南天門、桃花峪、龜蒙頂、大窪、孔子小魯處、明廣寺、海螺寺、鬼谷子講堂、蒙山疊翠、林海花潮、雨王廟、水簾洞、望海樓、雲霞洞、百花峪、觀峰台、雲蒙峰、雲蒙湖等。

山東五蓮山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魯東南沿海城市日照五蓮縣東南,東鄰避暑勝地青島130公里,南距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日照25公里,北距中國風箏城濰坊110公里,西與亞洲銀杏王浮來山風景區相毗鄰,五蓮境內有204、206國道縱貫東西,交通便捷。五蓮山風景名勝區屬溫帶半濕潤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12.6攝氏度,冬暖夏涼,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境內氣候溫和,特產豐富,山清水秀,河川縱橫,素有台灣花蓮,「山東五蓮」之美譽。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8平方公里,由五蓮山、九仙山兩景區組成,主峰海拔515.7米。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以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著稱。

  五蓮山風景區是齊魯大地最大的野生葯庫,山東省野生杜鵑花基地,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佛教活動中心。被譽為「江北雙絕」的萬畝野生杜鵑花園、龍潭大峽谷和有「通天之舉」的皇家寺院——護國萬壽光明寺更是享譽大江南北。通過幾十年的開發與建設,五蓮山旅遊風景區已經成為魯東南最大的生態風景區。五蓮山風景名勝區最佳遊覽時間為春夏秋三季,春夏之交萬畝野生杜鵑花盛開,似雲錦,像流霞,漫山遍野,令人陶醉。秋霜季節,滿山紅葉層林盡染,與山光石景相輝映,蔚為壯觀。

  九仙山為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與五蓮山隔壑相峙,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著稱。九仙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之多,與五蓮山並稱雙絕。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以遊覽觀光為主體的產品類型。從曲徑通幽的山間秀色到晴空響雪的懸泉飛瀑,從韻脈神秘的自然景觀到古老豐富的歷史文化,無不受到眾多遊客的喜愛,成為遊覽的佳處。九仙山的美可以歸納為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最大的特點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華北罕見,令人叫絕。還有被譽為「江北一絕」、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春夏之交,競相開放,令人陶醉。霜秋之季,滿山紅葉與山光石景相輝映,蔚為壯觀。

  居仙卧龍,傳神離奇。歷史上許多隱士騷客,常會於此,吟詩論文,讚美九仙山勝境。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有「九仙今已壓京東」的詩句。戰國孫臏馬陵大捷之後,辭去齊國軍師,浪跡山林,終選此地,修建茅舍,聚待講學,並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明代禮部侍郎翁正春贊為「真齊魯間最聖地也」。

一九八八年,九仙山含在五蓮山之內,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其知名度大幅度上升。一九九五年松柏鄉政府正式將其列入發展計劃。修復了孫臏讀書院遺址,並重塑了孫臏像,開闢了孫臏書院遊覽區。另外,徹底修通了九仙山通往縣境主幹道的盤山通車路附建中型停車場,還建有小型食宿賓館及民俗村等其他服務設施,設置多處購物網點,旅遊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魯東南黃海之濱,五蓮縣境內。東鄰避暑勝地青島,南連港城日照,西接「亞洲銀杏王」駐地莒縣,北靠國際風箏都濰坊。其便利的交通、宜人的氣候、秀美的風光、濃厚的古文化使這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迅速崛起,脫穎而出,成為諸多風景區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以至有了「台灣花蓮,山東五蓮」的佳傳。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8平方公里,分五蓮山、九仙山兩大景區,兩山隔壑相峙,景緻奇異,各有千秋。域內萬木蔥鬱,清麗峻茂,燕鵲環谷,山泉繞溪,匹練飛瀑,種種勝境,構繪出一幅清新、雅緻、秀美、險絕的畫卷,從而使宋代文豪蘇軾也盛讚「奇秀不減雁盪」。縱觀五蓮山風景區,眾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機地融於一體,造就了風景區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49峰、20洞、18瀑、16潭、5池、4澗等400餘景無不透露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上天的巧妙造化。真可謂景點遍布,水水相連,生機勃勃,靈氣無限。

  五蓮山因五蓮列峙,聳接雲霄,如蓮花初放而得名,九仙山則因八仙過海戰惡龍,山神傾力育萬樹而流傳。兩山雖各有特色,但卻共五大景觀聞名遐邇。其一是奇峰怪石。景區內奇峰林立,怪石嶙峋,上不見巔,下不見路,奇色異景比比皆是;又頗具靈氣,似喚之能應,驅之能動,五指峰、缽盂峰、玉燭峰、萬卷書、龜峰、靴石、無字碑、荷葉棚等均形成頗具特色的峰石景觀。其二是石窟幽洞。大自然以神來之手給這裡創造了許多的洞天福地,並且賦予了他們一個個帶有傳奇色彩的美名。藏在煙雨澗下的水簾洞,巨石疊壘而成,滴水成簾,人入洞中,暑氣皆無。天竺峰下的織女洞,曲折深邃,伴隨著織女美麗的傳說,別有誘人之處。似洞非洞的一線天,仰望蒼穹,一線盡收,使您不得不讚歎大自然的神妙。其三是花木景觀。景區內有大面積的森林植被和野生花卉,林木覆蓋率達70%以上,林冠線和林緣線變化異常,豐富絢麗,具波瀾壯闊之美。這裡不但是齊魯最大的野生葯庫,而且野生花卉種類繁多,達4000餘種。其中,最著名的是野生杜鵑花自然保護區,其花色之麗、品種之多、面積之廣,不僅在省域內少有,就是華北地區也是罕見的。漫山的杜鵑,一簇簇、一片片、峭崖上、松林間,競相開放,流光溢彩,隨風閃動,暢遊花海,頓生萬物悠悠之感。其四是溪谷景觀。峭拔玉立的山峰,孕育出不盡的山泉,造就了一處處清泉環繞、松鳥鳴翠的幽谷。谷內林木混交,隨著季節的變幻而絢麗多彩。若逢雨後,更是清新無比,時而密雲自谷底湧起,一層層、一簇簇,似萬馬奔騰,進而峰林隱現,蔚為奇觀。南來灝水,自積霖谷而下,匯入龍潭,沖「鐵壁」,撞「銅牆」,自束練峰飛跌至黑龍潭之無底深淵,形成了18瀑、16潭,驚、險、奇、絕,令人神往的龍潭大峽谷,「春來桃花水漲」,「秋風壑滿楓紅」與之相互映襯,成影成趣,故而被諸多隱士所喜愛,謂之「小武陵源」。其五是人文景觀。風景區古寺廟較多,因而也是省內的佛教活動開放點。五蓮山的護國萬壽光明寺、九仙山的侔雲寺均曾一度香火鼎盛,並列齊魯四大名寺。光明寺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因開山和尚取五蓮山泉水治癒了萬曆皇帝母后的眼疾,遂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歷時五載始成。寺廟位於望海、天竺、大悲三峰之間,氣勢宏偉、雕樑畫棟,名噪大江南北。侔雲寺位於九仙山萬壽峰下,與光明寺隔澗相望,建築規模宏大,雖歷經滄桑,其遺址仍依稀可辨。除古寺廟外,五蓮山風景區自唐、宋以來,就有諸多文人雅士流連駐足,留下傳世佳文,故而又有「文章之府」的雅稱。據考證,在風景區留下詩文者有幾百人。蘇軾、蒲松齡、李煥章、安志遠、丁耀亢、張侗等均在此題字賦詩,抒情言志,把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勾畫得淋漓盡致,可見作者對五蓮山的眷戀之情。建國以後,新中國許多知名人士也來這裡題詩秉賦,如趙朴初、臧克家、武中奇、蘇毅然、梁步庭、於太昌、張冠增、劉毅等,進一步豐實了「文章之府」的內涵。

  近年來,隨著旅遊事業的突飛猛進,五蓮山風景名勝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品位,開闢新的景點,得到了合理、有序、科學的可持續性開發,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她的嬌姿。五蓮山風景名勝區以秀麗的自然景色、豐富的人文景觀、燦爛的古文化歡迎您的到來。

山東鶴伴山

鶴伴山位於鄒平縣境內,地處鄒平縣與章丘市交界處,系長白山脈,白雲山系,地形複雜多變,山勢陡峭險峻,溝谷曲折狹長,懸崖絕壁較多,是經林業部批准,於1992年9月建立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內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四季分明。

  鶴伴山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

  一、自然景觀:

  1、地貌景觀最高海拔728.8米,溝谷曲折幽長,景色多變,具有「幽」景特色。2、森林景觀:主要有刺槐林景觀,側柏林景觀,麻櫟林景觀,天然灌叢景觀、野生花草景觀。3、鳥類景觀:公園內鳥類較多,有10目29科43屬64種 。4、水體景觀:鶴伴山脈環抱匯水面積較大,淡水、瀑布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5、天象景觀:鶴伴山的複雜地形形成了許多美麗的天象景觀,日出夕照、雲霧、雨雪在這片秀麗的山林中更有一番風味,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二、人文景觀:有古迹遺址,革命跡地和傳說,如鶴伴山名由來、仙石橋、御甲石屋、五龍泉等。這些傳說依附於鶴伴山美麗的風景之中,更增添了鶴伴山的神奇色彩,對遊客有很強的吸引力。

  到森林公園交通便利,可從淄博市周村火車站乘車到達,也可從鄒平縣城坐公交車前往。有多處自然景觀供人遊覽,有茂密的森林,有野兔、山雞、穿山甲、百靈鳥等,亦有百餘種名貴中藥,遊覽的最佳季節是清明到國慶節期間。 森林公園所在山區土特產豐富,有水杏、柿子、柿子餅、梨、蘋果、純天然荊花蜜、棗花蜜、山區煎餅等。

山東雲門山

雲門山在青州城南二公里處,以它美麗、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環境獨具風貌。在夏秋季節,雲門山南側的「雲窟」開閘放雲,即時白雲騰空而出,經雲門洞冉冉升天,雲門山因此得名。置身山巔,望雲海時隱時現,雲門仙境,名不虛傳;天氣晴朗時,綠地伴青山,層山疊巒,北國風光更使您陶醉,令您留連忘返。雲門山早在隋、唐、宋時期就深受佛、道兩家的青睞。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處,石佛二百七十二尊,歷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題刻、碑碣,遍布雲門山摩崖。

  山上的「三元占」、「三仙玉女祠」等建築都是幾代歷史風雨的遺物。山巔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無梁建築,匠工非凡。最近修復的「望壽閣」,東西「閬風亭」,給遊人又添了新的樂趣。雲門山不僅有佛窟,還有不可多見的「道洞」。洞雕有宋道教首領陳摶老人枕書長眠的卧石像一尊。據傳說也是壽的象徵,吉的祥物,是與山上的大壽字一緣而來。故老百姓有云:「摸摸陳摶頭,一輩子不發愁,摸摸陳摶腚,一輩子不生病」。所以不少遊人,為圖個吉利,已經把陳摶老祖的頭和腚摸得凈光發亮了。

  游雲門山最終目的還是拜壽。明嘉靖年間為第二個衡王朱戴圭祝壽,內掌司冀陽周全,在山陰處摩崖上鐫刻了國內外罕見的大「壽」字,討好衡王。大「壽」字,字體結構嚴謹,端莊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寬 3.7,僅「壽」字下面的「寸」 字就高達2.23米。所以當地人經常說:「人無寸高」,「壽比南山」,「南佛北壽」等。雲門山、大「壽」字還流傳著許多美妙的傳說和典故。雲門山海拔四百0八米,遊人可拾階而上,信步登極,立足「壽」下,可使您思緒萬千。

  雲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處,海拔421米。平原拔笏,松蔭蓋足,山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主峰大雲頂,有洞如門,高闊過丈,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於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雲門」,或稱「雲門仙境」。古「青州八景」稱之為「雲門拱壁」。登臨山巔,便可飽覽「駝嶺千尋」、「劈峰夕照」和「三山聯翠,障城如畫」的壯麗景觀。在主峰雲門洞南西側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測,當氣壓低時,常有蒸氣泛出,名曰「雲窟」。

  雲門山早就為歷代名人所重視,山上斷崖峭壁間,遍布歷代文人名士的摩崖題刻和碑碣。雲門仙境,歷來頗得佛、道兩教的青睞。隋唐時期,佛教興盛,這裡就成為佛門弟子的勝地。據《新唐書》記載,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七月,法明和尚編撰了一部《大雲經》獻給武則天,稱武則天為西天彌勒佛下凡,應該取代唐朝做天下主。權欲熏心的武則天當然十分賞識,她當即下令將《大雲經》頒布天下,並且吩咐在長安、洛陽及諸州各建大雲寺一座。現在雲門山前崖壁上的「雲門山大雲寺」題刻還歷歷在目。《益都縣圖志》亦有「龍興寺,在城西北隅。北齊武平四年賜南陽寺,隋開皇元年改曰長樂,又曰道藏,則天天授二年改名大雲,玄宗開元十八年始號龍興。」由此可見,大雲寺之名起源於武則天時,而當時青州的大雲寺即原南陽寺。在明朝景泰年間,又將雲門山後的大雲寺徙建山南麓。現在雲門山前的山谷中,尚存當時大雲寺的遺址。

  主峰 雲門山主峰名大雲頂,形若魚脊,東西走向,上多寺廟宮觀。山巔植「東嶽大帝」之宮,樹「泰山老母」之祀,東西建閬風亭,修盤山石級968級。建雲門山天仙玉女祠、望壽閣,紅牆青瓦,古色古香,宏偉壯觀。

  望壽閣 位於北極山腰,由正閣、東西廂房和垂花門組成。置身閣中,仰望南山,恰好望見「壽」字,故名望壽閣。

  天仙玉女祠 位於山巔,為石質無梁建築,結構奇特,富麗壯觀,在建築史上別具一格,祠內塑有泰山老母像。

  雲門山造像 雲門山的陽坡有大小石窟5個,造像272尊。這些造像,雖經過一千餘年的滄桑,風雨侵蝕,戰火洗劫,但大部分還基本完好,現已成為研究古代佛教藝術和當時造型藝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它是我國東部現存石窟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造像主要為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也有力士、釋迦多寶二佛說法像,還有供養人像等。這些石造像,絕大多數均附有準確的記年。僅第一窟的小龕中就有「開皇九年」、「開皇十年」、「開皇十八年」、「仁壽二年」等題記10餘處。

雲門獻壽 在雲門山陰,有一海內罕見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壽」字,人稱為「雲門獻壽」,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內掌司冀陽周全寫」。周全為衡王祝壽,以「壽比南山」之意而鑿。周全為明嘉靖年間衡王府的內掌司(典膳系掌管王宮膳食的官),善作斗方之字,雲門山留有他的許多作品。這個「壽」字,通高7.5米,寬3.7米,單是下部的「寸」字就2.22米高,為大個頭的男子漢所不及,所以當地有「人無寸高」的戲語。青州當地有一拜壽、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說。近年來,眾多的中外遊客都把能到雲門山參拜大壽字作為自己最大的心愿。

萬春洞 雲門山後東側,還有冀陽周全開鑿的「萬春洞」。該洞高1.6米,寬1.2米,洞室寬闊,深達5米。在洞內南側,雕有陳摶老人枕書長眠的石像一尊。在陳摶石雕像頭部的上方,有明朝隱士雪蓑題寫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床類洞天,斗笠脫放海東邊。夜深熟睡白雲起,莫管龍來榻下眠。其詩文豪放,字體剛勁有力。雪蓑,明代隱士,河南杞縣人,姓蘇名洲,道號為雪蓑,居青州數年,與衡王有交往。嗜酒,飲量無算,醉後箕踞嘲罵王公,有人辱之也不在意。他善作大字,信手揮灑,筆勢矯健,一揮即成。現在雲門山上留下他的六處墨跡,如「神在」、「超塵離夢」、「鬼斧神工」等。這些作品,均為不可多得的書法傑作。洞中石壁上還有明代姜寒古所作的「君睡容我醉,我醉學君睡,醒者徙紛紛,未許把同臂」等詩句,可謂膾炙人口,耐人尋味。洞外另有「涼書台」、「仙人腳印」等古迹。

山東嶧山

《孟子 盡心上》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它雄峙於鄒城市東南10公里處,104國道及京滬鐵路東側,自然景觀優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錄"之美譽。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涌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

  嶧山的奇特在於其罕見的巨石景觀。山上的花崗岩巨形石蛋群,華麗的石林及奇形怪狀的花崗岩滾古形成各種天然群雕,玲瓏別透,神奇秀靈。

  嶧山人文景觀十分豐富,在《書經》、《詩經》、《太平御覽》、《史記》等歷史典籍中多有記載。嶧山之

陽有春秋邾國古城遺址,嶧山之陰有屬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遺址。儒家創始人孔子曾在嶧山講學,現留有"孔子登臨處"石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道登嶧山,留下了"秦嶧山碑",為研究中國書法之珍品。劉邦、乾隆、孟子、李白、杜甫、歐陽修等帝王將相、文豪名擘,都曾登臨嶧山,留下了許多瑰麗的詩文墨寶、碑碣石刻,形成了豐富的文化積存。道教的隨山派、清靜派、龍門派及佛教僧徒都曾在嶧山清心修鍊,歷代仙曲貫耳,因而道家稱嶧山為"妙光洞天",僧佛則名嶧山為"繹詩之庵"。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

  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嘆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嶧山有一種天造地設的自然美。旅遊互聯免費預訂嶧山風景區優惠門票( www.NETTVL.com)

  一是石美。那參差嶙峋、玲瓏剔透、被地理學家稱為當今世界之奇觀的海蝕石,自不待說,滿山遍峪如禽如獸、靜動有之的怪石則數不勝數,使嶧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龜、如魚、如兔、如冠、如丸,子孫石、元寶石、五巧石、駱駝石、鸚鵡石、試劍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遠眺、近視、上仰、下俯之變幻無窮,千姿百態,使人嘆為觀止,難怪遊人無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故嶧山與中華五嶽相比,其主要特點是石巧。

  二是洞穴、泉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許多天然洞穴,據考察,有名洞穴144個。諸洞大如廣庭、小如斗室、縱橫通達、曲徑通幽、深邃莫測;且洞多有泉水,每每東北風起,百泉涌漲,雲氣洶湧,「嶧山戴帽」,大雨來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話傳說美。女媧煉五色石神工補天,而將滾滾亂石疊成嶧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學於「梁祝洞」;貞婦明志的「捨身台」;「金鐘化作石」;「騎鶴隱仙」升天去……千百年來,人們借物寄情,把許多美好的憧憬和願望變成種種神話傳說,曲折離奇,令人陶醉。

  嶧山還是道家活動的場所,甚得歷代達官顯貴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資修山之人。經過歷代慘淡經營,山上建有五大奇觀,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廟宇,宮殿廟庵數百楹,瓦縫參差,錯落山間,碧瓦紅牆,十分壯觀。

  ☆☆☆嶧山交通指南☆☆☆

  京福高速—曲阜出口下西行—104國道南行約30分鐘—嶧山景區指示牌轉向東行駛約10分鐘—即可到達景區,下高速後大約需要45分鐘車程。

  嶧山距104國道1公里

嶧山距京福高速公路嶧山出口3公里

嶧山門票價格40元/會員預訂價35元)

山東浮來山

浮來山又名浮丘。位於日照市莒縣城西,距縣城8公里。有三峰,北為「佛來峰」,西為「浮來峰」,南為「飛來峰」。三峰鼎峙而又拱圍相連,唯東面略微開敞。三峰名稱的由來,有神話傳說:遠古時代,有位神仙雲遊到此,見沭河一帶土地肥美,碧水長流,桃紅柳綠,景色宜人,美中不足的是缺乏青山點綴。於是,他便從遠處挾來一山安放在此。既「佛來峰」。後來水神漂游到此,見獨峰聳立,孤單無侶,也施展法力,從水上漂來一山與佛來峰相依為伴,即「浮來峰」。兩峰相聯不成格局,一夜之間不知又從何處飛來一山,坐落在兩峰南面作為屏障,即「飛峰」。於是,三峰聳峙,如龍蟠虎踞,迤邐連綿。世代相傳,人們把三峰統稱浮來山。

  還有另一個傳說。莒地在很久很久以前是片汪洋大海,要不,浮來山上的石頭裡怎麼樣會有水生小蟲化石呢!傳說那時,凡是雲遊到這裡的神仙,都看著這地方是一方寶地。這一天,東海龍王擴建龍宮,嫌旁邊一座山頭礙事,就想把它挪個地方。猛想起莒地近郊缺少山巒,何不將此山挪去,再把那裡的水收回東海,讓人類在那裡繁衍生息,開創文明?想到這裡,便命一老龜馱起大山漂浮到莒。山剛剛放定,就聽山上有一童子潑口大罵老龜。老龜好生奇怪,便爬到山坡上想看個究竟。等它來到山坡一看,原來是龍王三太子在山上玩銀杏果,老龜沒發現就連山加太子一起馱了過來。老龜說:」你別急,我再把你馱回去就是了。」說完,太子坐到老龜背上,又被馱回東海去了。老龜回稟龍王:「山已安好。」東海龍王面對莒地這片汪洋,只用鼻子一吸,水就沒了,果然是一片平川。一座山孤立在這片土地上,因為它是從水漂浮而來,所以人們叫它「浮來峰」;後來山上出了一棵銀杏樹,這是三太子玩銀杏果丟落的種子長出來的。這棵銀杏樹以後長成大樹,年年結銀杏果,為人們享用。

  再說南海觀音一日雲遊到了莒地上空,看見東海龍王為這裡賜了一山,大增了光彩。可惜只有孤立的一座山,風淡景淺,我何不再賜一山,使其錦上添花?說辦就辦,觀音回到南海,將菩陀岩下一秀山托在手中送來,依浮來峰北側放定;因這山峰由佛地而來,故稱「佛來峰」,為凡人世代流傳,並點一寺院,後叫定林寺。

  名山好水並不是一日形成。又一日,八仙雲遊到莒,見浮來、佛來二峰平空而至,為此地增色不少。議論之間,那鐵拐李抬高聲音說:「人說八仙神通廣大,到處為民造福,可這裡所造山景卻沒有我們的份,咱蓬萊仙山多得很,我們移來一座,為莒地做點奉獻,不是很好嗎!?」那七仙欣然同意。鐵拐李揮動拐杖,口中念念有詞,只見一座山峰從蓬萊仙島飄飄飛來,穩穩噹噹地靠浮來峰以南落了下來,此峰即稱「飛來峰」。有山無水稱不上山明水秀,鐵拐李好事做到底,拐杖照山坡通去,一下子通到了東海,等拔出拐杖來,清水嘩嘩噴了出來,天長日久,水流不斷,有時東海龍子龍孫順泉眼遊玩到浮來山,卧龍泉則是他們停留的好地方。

  你看浮來山那秀麗的景色,確實像仙景。山林蔥蘢,泉水叮咚,怪石林立,古樹參天,那龍王三太子無意種下的銀杏樹,如今枝葉繁茂如華蓋。就它的古老與粗大,在今天蓋世無雙,人稱「天下銀杏第一樹」。南海觀間點的定林寺,至今完美無缺。

  神話傳說,原不足信,但從山上多次發現三葉蟲化石和其他海生動物化石來看,說明早在4.9-4.4億年前古生代奧陶紀,浮來山確實曾淹沒在汪洋大海之中,沉積了深厚的岩層。由此可見,說浮來山由海上漂來,其實是不無根據的。浮來山雖無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廬山之秀,但卻以它特有的清雅靈秀之丰姿和得天獨厚的名勝古迹,吸引著眾多的遊人紛至沓來。

  院內銀杏樹,樹齡達3500多年,樹高26.3米,周粗15.7米,號稱「天下銀杏第一樹」,也有人管它叫「銀杏之祖」,參天而立,遠看形如山丘,龍盤虎踞,氣勢磅礴,冠似華蓋,繁蔭數畝。

  在莒城登高西眺浮來,呈平地崛起之勢,有水上浮來之感。此山三峰鼎立,拱圍相連,構成藏風聚氣幽境。山東坡有女米許隘口,入此口經彎曲陡峭山路,汽車可以直達寺畔停車。

  此山有商周老樹、晉代古剎、隋唐廟庵……莒魯盟浮來,法汰講《禪定》,惠地校《華嚴》,曇觀送舍利,三豐傳丹術……尚有遺迹存在,志乘可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上述名僧、高道何亞於仙?為此而稱名山。

  在這秀奇玲瓏的浮來山上,有定林寺、校經樓、銀杏樹、清泉峽、怪石峪、仙書石、莒子墓和啁雞岩八大景觀,有救生泉、卧龍泉等三大名泉。春來花滿園,夏來綠滿山,秋來果實香悠遠。修竹奇木居古繁茂,果樹滿山春華秋實。寺廟內外、亭榭之畔,有讀不完的證史碑文;雲龍崖上、怪石峪內,有閱不盡的摩崖石刻;校經樓中陳列著歷代名家的墨寶和有關浮來、劉勰、《文心雕龍》等今古佳作,豐厚的資料珍藏,曾令史學泰斗發出「絕仰千古」的讚歎!

另外現在還有朝陽觀 浮來閣 福壽塔等景觀,每年10月會舉行福壽節

在山上還有"華人尋根館",內存世界最大的根雕(獲吉尼世界記錄大全認可)

山東梁山景區

水滸故地 逶邐梁山

水泊梁山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因古典名著《水滸傳》一書行世而馳名中外,水泊梁山風景名勝區是以人地滄桑和山水遺迹為基礎,以水滸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著名風景區。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省政府納入《山東省「十五」旅遊發展規劃》,並被確定為我省八大旅遊區中水滸旅遊線上的核心景區。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區,成為人們旅遊的理想去處。

  梁山,古稱良山,《山東通志》云:「漢文帝第二子梁孝王常圍獵於此,死後葬于山麓,遂易名梁山。」這裡歷史悠久,古今文明,夏商時期就有先人稼穡漁獵,繁衍生息,漢代為皇家獵場,梁孝王常到此圍獵,隋唐時期是頗有聲望的佛教勝地,武則天東巡時曾兩次駕臨梁山蓮台寺,五代後黃河多次潰決,大水注入山足,形成八百里水泊;北宋宣和年間宋江結交天下英雄好漢,憑藉水泊天險,嘯聚山林,替天行道,聲震天下,元代中期,黃河南徙,梁山泊日趨乾涸,遂成良田,明清文人雅士輩出,水滸文化聞名於世。

  今日梁山位於中國山東省西南部,西枕濁浪翻滾的黃河,東瀕清澈潺緩的京杭古運河,北臨八百里水泊遺迹東平湖,山水交錯,湖河相連,港汊縱橫,氣勢磅礴。梁山有四主峰、七支脈組成,四主峰包括虎頭峰、郝山峰、雪山峰、青龍山,主峰海拔197.9米。山雖不高,但崛起於大平原上,顯得格外雄渾粗獷,山雖不大,卻是峰巒起伏,形態多變,景色十分豐富,梁山北坡平緩,景色秀麗,南坡陡峭,雄險嚴峻,東西多溝壑,幽深中不乏天趣,山頂開闊平坦,略有起伏,翠柏濃蔭,寧靜明麗。

  八百多年歷史滄桑,峰巒間好漢的蹤跡仍歷歷在目,宋江寨、忠義堂、斷金亭、黑風亭、石碣亭建築,花榮射雁、雙雄鎮關、林沖雪夜上梁山等塑像及范曾先生《水泊梁山記》、試刀石、練武場、宋江馬道等幾十處遺迹、遺址無不喚起遊人悠悠的思古之情,帝子遺碑,梁山疊翠,法興夕照,蓮台春色,石井甘泉,堪稱五大勝景,其古迹尚存,典雅壯麗。

  

摩崖石刻

山北麓登山處旁邊的懸崖峭壁上有眾多摩崖石刻,集中了當代書法大家的上乘之作,如舒同先生的「水泊梁山」,費新我的「草莽名山」,范曾先生的「水泊梁山記」,成為上梁山的重要景觀,其右側有一座魯智深、武松石雕,稱「雙雄鎮關」,把守著入關山隘。新開闢北線旅遊上山線路,建有一關、二關等景點。

  

斷金亭

沿著寓意一百零八將的108級台階拾級而上,盡頭是一座亭台,名曰「斷金亭」,取《易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之意,當年林沖為接納晁蓋、吳用等七位好漢上山,在此伙並了心胸狹窄的白衣秀士王倫。

  宋江馬道是當年義軍搬運糧草、通報寨情,防衛進攻的要道,傳說梁山寨上原本沒有這條道,宋江上山後,一心想修一條貫通前後寨的大道,宋江跑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沒找出合適的路線,正在發愁之際,宋江夜裡做了一個夢,夢中聽到一陣馬蹄響「嗒嗒嗒」,由遠而近,宋江大喜,只見一匹白龍大馬飛馳而來,見了宋江,掉頭往回跑,宋江在馬後面追,從虎頭峰過騎三山,跨狗爪子山、鰲子山,蜿蜒而去,果然是條好道,「宋江馬道」由此而來。

  黑風口位於梁山主峰虎頭峰之北,是進出梁山寨的唯一通道,這裡易守難攻,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當年黑旋風李逵就在這裡鎮守。傳說黑風口處原有個很大的石洞,洞裡邊住著一條大黑蟒,那條蟒足有水桶般粗細,桅杆般長短,平時竄出洞來立即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不知有多少樵夫獵戶命喪它口,於是人們說這裡「無風三尺浪,有風刮掉頭」。後來,梁山好漢在梁山安營紮寨,宋江便派黑旋風李逵來此鎮守,這黑蟒雖然不敢傷人,但黑風口仍然風大浪急,成為把守山寨的一道險關,現塑有李逵守寨像一尊。

  宋江大寨坐落在主峰虎頭峰上,構思縝密,具有強大內聚力,是義軍頭領居住的軍事重寨,寨中央為忠義堂,是義軍首領商議軍情,調兵遣將,排定座次的場所,堂內塑有宋江、盧俊義、吳用三位頭領塑像,牆壁上鑲嵌著反映水滸故事的大型唐三彩壁畫《水泊英雄聚義圖》,東西廂房有三十六天罡星塑像,堂前立有「替天行道」杏黃大旗和當年的旗杆窩遺址。忠義堂和三十六天罡星印證了《宋史》載「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溯,官軍數萬莫敢攖其鋒」的記述和水滸的描繪,到此,喚起人們無限的遐思。忠義堂西側有宋江井和石碣亭,石碣亭供奉石碣一塊,相傳是水泊英雄大聚義時應天象從地下掘出,上有一百零八將星座名號,為梁山增添了許多神秘的傳奇色彩。

  左右軍寨與宋江寨成「品」字形對峙,左軍寨雪山峰上有練武場、點將台、觀武台、比武場、左寨七英塑像,右軍寨郝山峰上有仗義疏財台、楊志試刀石、滾木擂石關、炮台關等,當年梁山好漢就在這裡「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肝膽相照,仗義疏財,不分貴賤,八方共域,異姓一家。

  梁山東南麓,有遠近聞名的十里杏花村,每到陽春三月,十里杏花競相開放,爭奇鬥妍,傳說即是《水滸》中描寫王林賣酒的地方。杏花村裡有一眼泉水清澈,甜如甘露的「八角琉璃井」,傳說當年王林用這甘甜清澈的井水釀出了溢香十里的「杏花酒」,鎮守黑風口的李逵被酒香所誘,經常光顧王林酒店開懷暢飲,並引出一個李逵負荊請罪的故事。一天,李逵到「王林酒店」,只見王林遍體鱗傷,見到李逵哭著說,頭天有兩個漢子自稱是梁山頭領宋江和魯智深,吃喝完後,搶走俺那如花似玉的閨女,黑旋風聽後,氣得牙咬得咯嘣咯嘣響,手拿兩把大板斧,闖到忠義堂,砍倒杏黃旗,要殺宋江和魯智深,幸被眾好漢死死拉住,後來真相大白,捉住了兩個冒充宋江和魯智深的強盜,李逵深感自己魯莽,為求得寬恕,便背著荊條,讓兵卒把他綁上向宋江請罪。這裡還有蓮台石佛,問禮堂、法興寺、西竺禪師墓等景點,可謂文物古迹群集,傳有八大景之說。梁山周圍還有與其相互配套的人文自然景觀,附近有鬱林幽洞的鳳凰山,奇壑怪石的龜山,北面有與其相呼應的棘梁山,馬跑泉、月嚴寺等景點,東北面有風光旖旎、水產豐富的梁山泊遺迹東平湖。梁山與周圍這些眾多的勝跡景點自然形成了以水泊梁山為主體的理想旅遊資源群體。

  梁山是武術之鄉,被列為中華武術四大門派發源地之一,這裡習武風氣頗盛,武館眾多。斗羊是 水泊梁山由來已久的民間習俗,水泊梁山素有「家家植柳,戶戶養羊」之風,「鄉人買雄羊,各赴場相角決勝負」,鬥雞表演也已挖掘整理出來,兩雞相逢,伸啄跳咬,直到一方敗下陣來,場面雄壯,引人入勝。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鬥雞斗羊這種活動越來越廣泛深入,深受廣大遊客喜愛。

  梁山交通便捷,通訊發達,京九鐵路、220國道、蒙館路、京杭大運河等重要交通線路在風景區周邊通過。隨著旅遊賓館、飯店、旅行社等服務設施的完善,旅遊接待能力不斷提高,梁山風景區已與泰山、曲阜等國家級旅遊區聯為一體,梁山懷古作為泰山登山、曲阜訪聖、濟南觀泉、曹州賞花大旅遊環線中重要的一環,區位優勢明顯。

  二十年的建設和經營,昔日「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窪內聚蛟龍」的盛景已初步顯現,梁山勝景正以嶄新的姿態歡迎四海賓朋來梁山觀光旅遊,到水滸故地尋蹤聚義做好漢。

  忠義堂

  虎頭峰宋江寨上,蒼松翠柏之中,有一座古樸宏偉壯觀的建築—忠義堂。

  忠義堂本稱聚義廳,是當年梁山好漢商議軍情,調兵遣將、排定座次的地方。托塔天王晁蓋在曾頭市中箭身亡後,宋江便把這聚義廳改名為忠義堂,成為梁山好漢的象徵。忠義堂內,正廳屏風錦帛上繪有古樸典雅的工筆重彩山水畫,屏風前塑有宋江、盧俊義、吳用三首領雕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兩旁陳列著英雄排座次的桌椅,酒罈、大碗等;東西北三面牆壁上設有117平方米的《梁山泊英雄聚義圖》大型陶恣壁畫,畫面雄偉博大,氣象非凡,色彩單純典雅。忠義堂前的東西廂房內,按一百零八將排座次的順序,塑造了三十六天罡星。

  忠義堂是水滸寨的主體建築,其廳有雁台和天書閣,傳說此台曾是眾首領拜讀天書,觀察天象,察看寨情的地方,後因小李廣花榮在此射落飛雁,故名「雁台」。

  斷金亭

  山帶山臬雄跨的梁山諸峰中,原有一座亭台,名曰「斷金亭」。取《易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之意。

  當年林沖雪夜上梁山時,朱貴引見林沖,撐一葉小舟穿過金沙灘看岸上兩邊即是合抱的大樹,半山是一座斷金亭子。四面水簾交卷,周圍花壓朱鑭。萬朵芙蓉鋪綠水,千枝荷葉繞芳塘。華檐外陰陰柳影,鎖窗前細細松聲。江山秀色滿亭台,豪傑一群來聚會。後來,林沖為納晁蓋、吳用及阮氏三雄等七位好漢入伙,在此間火併了胸懷偏狹、嫉賢妒能的白衣秀士王倫,立晁蓋為梁山泊主。正是「斷金亭上招多少斷金之人;聚義廳前開幾番聚義之會。」

  今日「斷金亭」在一百八磴石級盡處的懸崖上。三面懷臨深谷絕澗,木石結構,粗獷雄渾,亭中置石桌石凳,古樸莊重。匾額「斷金亭」為著名書畫家范曾題寫,筆勢瀟洒俊逸,與亭榭渾然一體,給梁山增添了無限風韻。置身亭榭,憑欄俯瞰,令人浮想聯翩。

  黑風亭

  黑風亭坐落在水泊梁山風景區騎三山至高處,該亭傳說是李逵等眾頭領吃酒慶功,瞭望敵情的場所。每閑暇時,眾頭領便到杏花村王林酒店打酒,在黑風亭宴請弟兄。黑風口是通往大寨的咽喉要道,此處地理位置險要,氣候惡劣,素有「無風三尺浪,有風刮掉頭」之說。黑風亭位於黑風口北端,北有雪山峰、小黃山作屏,西有右軍寨、郝山峰,東有左軍寨與之作障,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風大且急。黑風口有一塊「避風港」。李逵上梁山後便佔據此處察看寨情。

  時過境遷,過去的建築已不存在,後因旅遊發展的需要於1983年修建了此亭。1989年一次龍捲風將該亭刮壞,後因進行了重新修建,將原來的石柱換成木柱,該亭高9米,為6×6米仿宋式方亭。是梁山景區著名景點之一。

  蓮台寺

  隋唐兩代的梁山,因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而成為我國佛教勝地之一。當地有「梁山周圍村莊三十六,寺廟就有七十二」的說法。可見廟宇之多,僅山的東面和山前,就有兩大寺廟群:一 蓮台寺廟群,二是虎頭崖寺廟群,建築在蓮台佛像周圍的蓮台寺就是眾多寺廟中的一座。

  據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修蓮台寺碑記》記載,蓮台寺創建於唐代,後屢次重修。蓮台附近,山青石秀,水翠花香。山門向南,門外小路砌石而成,盤曲而上。由山門進入寺院,有大殿兩廓,規模不甚寬闊,位置幽雅,古柏參天,青石托地。寺門石柱對聯云:「夜杵發疏鍾,閑松野草間,鶴唳一簾煙月;晚霞開寶剎,剩水殘山外,半卧三畝雨花」。大殿東西又有三院「東為準提,石庭隱曲;西為接引,庭敞豁朗,饒有別趣。由角門石徑北上,陡崖高丈余,闊八九尺。上刻石佛法像,色如古銅,扣之有聲。坐下蓮盆,則因石為之。」另外一院,院中有「二層石洞」,洞內刻小佛像。蓮台前,修八仙橋,橋旁有翠柏二株,號為仙橋雙柏。」石壁上刻著眾多題記,「大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三月趙郡李同遜題」的一首詩云:「來登翠嶺暮春天,鶯舌如簧隔柳煙,楚宇清虛戀玩處,奇花干樹繞金田」(據《舊唐書》)。

  石井甘泉

  杏花村裡有一眼泉水清澈,甜如甘露的「八角玻璃井」,井口八角,用大塊方石砌成,井壁是琉璃方磚砌壘,井深10餘丈。《壽張縣誌》稱「石井甘泉」,列為梁山五大勝景之一。泉在法興寺南側,鑿破雲根,源深泉咄,味如甘露,題詠甚多,有詩讚曰:「派接銀河水,源分碧海波。冰心通彼岸,仙液入恆河」。傳說當年王林用這甘甜清澈的井水和幽香襲人的杏花釀出了溢香十里的「杏花酒」,鎮守「黑風口」的李逵便被酒香所誘。

  西竺禪師墓碑

  墓碑建於明嘉靖二十四年(由三層雕花巨石組成。西竺禪師跌坐蓮花之上,造型古拙、生動。塔前是明代嘉靖四十四年為他位的墓碑。碑文記述,西竺祖籍山東縣,自動出家,傳為嵩山少林寺僧人,後來梁山法興寺為主持,招收僧徒教授拳術,弟子遍及梁山建福、月岩、佛光、圓覺等寺院。)後赴泰山靈岩寺名剎瞻仰勝境,在韓拜名勝途中,聽說倭寇竄犯我沿海燒殺搶掠,立即返回法興寺,聯合少林寺和梁山各寺僧人,率領3000僧兵組成抗倭義勇軍開赴膠東,戰敗倭寇,立下戰功。為表彰西竺禪師的愛國功績,佛門弟子和梁山一帶老百姓捐資為其修造墓塔,並立下墓碑,記述其生平功業。

  爬山龜

  梁山西北,有座山體獨特的龜山,是當年山寨的一道禦敵屏障。

  傳說宋代宣和年間,東海里有個神龜,聽到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漢們殺貪官、誅污吏,幹得轟轟烈烈,就想來看個究竟。「呀,我在東海修練多年,從沒見過這等好景緻」,神龜為八百里水泊那港汊縱橫,浩渺無際的壯闊景觀所陶醉。正看得出神,忽聽得遠處戰鼓隆隆,殺聲震天,神龜行到跟前,原來是兩軍正在對陣,一方戰旗上寫著個「宋」字,旗下一個黑頭領站在船上搖旗指揮,這莫不是那人稱「及時雨」的宋江,另一方戰旗上寫著「高」字,旗下站著一個身穿朝廷官服的猴臉元帥,這一定是世人皆罵的太尉高俅了。我何不幫幫好漢宋江?神龜想到此,便游到高俅的船底下,運動神功,猛地把大船頂翻,官軍一看帥船翻了,一下子亂了陣,宋江率領眾好漢乘勢窮追猛殺,大獲全勝。

  不料,神龜這正義舉動觸犯了神界的清規戒律,被罰馱曰爬山。每至黃昏,人們從山東側可望見山北麓有一石龜正馱著個紅日,昂首伸足,吃力地爬著,這便是龜山的來歷。

  名山幽洞

  走近鳳凰山,只見鬱鬱蔥蔥的翠柏把山體覆蓋得嚴嚴實實,宛如鳳凰身上那美麗的羽毛;連綿起伏的山體顯出鳳凰那婀娜綽約的丰姿。踏過蜿蜒的小路,來到山南端,四個幽深曲折的大溶洞展現在眼前,冷氣撲面,神奇莫測。走近中間的洞口,眼前忽然開朗,洞里平坦寬敞,像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廳,可容納上千人。大廳的四壁,怪石磷峋,千姿百態,洞口通向山的西邊。每到傍晚,落霞的餘暉透過西洞口射來,洞內立刻被傳染成金黃的顏色,使山洞更加神奇誘人。大洞北邊,有個洞口傾斜狹小,只見裡面淡霧瀰漫,冷氣襲人,還不時發出「滴嗒、滴嗒」的水聲。

  這鳳凰山是當年梁山寨的一道屏障關口,而這迂迴曲折的溶洞,又曾是義軍與官兵巧妙周旋的天然壁壘。傳說當年梁山好漢拉起「替天行道,殺富濟貧」的大旗後,高俅統率官兵多次進剿。都被水滸英雄們殺得人仰船翻,丟盔棄甲,死傷慘重。高俅來人也差點喪了命,為此一籌莫展,大病一場。他有個弟弟高封自恃武藝高強,又熟讀兵書,總想顯示一番,便請求攻打梁山,揚言要提著宋江的頭為兄長雪恥壓驚。高俅正為找不到攻打梁山的統帥而犯愁,一聽他願住,真是喜出望外當即出5萬精兵歸高封統轄。這高封率5萬精兵乘戰船浩浩蕩蕩奔赴梁山腳下,在水上一帆風順,沒遇到義軍抵抗,以為梁山毫無準備,便下令攻打大寨。不料,山寨攻不下,鳳凰山洞卻鑽出了無數的神兵,切斷官兵退路,把官軍包圍起來。梁山好漢個個以一當十,直殺得官兵喊爹叫娘,那高封一看亂了陣腳就想奪路逃跑,只見「赤發鬼」劉唐手持鬼頭大刀殺到近前,沒用幾個回合,就把高封的頭砍了下來,把首級懸掛洞口,自此,官兵再也不敢覬覦梁山。這四個洞面積之大,在我國北方實屬罕見,是一個避暑、遊覽和娛樂理想去處。

廣東五指山

位於廣東河源市境內,由5個相連的山峰組成,狀若五指,故稱「五指山」,主峰海拔828米。五指山森林茂密,遮天蔽日;山下奇花異草,鳥語花香;溪水潺潺,怪石望泉;奇樹婀娜,落英紛紛。因少有人煙,至今仍是塊「處女」之地。現發現其風景秀美,常有人駕車前來,步行半小時到五指山下感受大自然的恩賜。

廣東丹霞山

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位於韶關市境內,面積290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景色最美的風景區。1988年以來,丹霞山分別被評為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

名詞意義

  丹霞,是地理學上很重要的名詞。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北部丹霞山最為典型,故名。上世紀30-40年代,原中山大學地質系陳國達教授提出了"丹霞地形"的概念並推動了華南丹霞地形的研究;40-70年代末,原中山大學地理系吳尚時、曾昭璇教授將紅層地貌作為獨立的岩石地貌類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使「丹霞地貌」這一名詞得以廣泛傳播;80年代以後,科學工作者先後對我國21個省區近400處丹霞地貌進行了實地考察,並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國。1991年在廣東省丹霞山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並成立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丹霞山是丹霞地層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現為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

[編輯本段]

形成

  在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在距今7000年前後,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也就是現在的丹霞山區。

特色

  

丹霞山位於湘、贛、粵三省交界處的仁化縣境內,距廣東省韶關市45公里,距仁化縣城9公里,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其餘三座名山是羅浮山、西樵山、鼎湖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海拔408米,不算高,但它的山崖,遠看似染紅霞,近看則色彩斑斕,許多懸崖峭壁,像刀削斧,直指藍天,無數奇岩美洞,隱藏於山中,景色相當奇麗。因而,有人曾說過這樣過譽的話:"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廣東一丹霞"。

  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發育過程、營力作用以及自然環境、生態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丹霞地貌區最為詳細和深入,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丹霞山風景區內有大小石峰、石牆、石柱、天生橋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參差,錯落有序;山間高峽幽谷,古木蔥鬱,淡雅清靜,風塵不染。錦江秀水縱貫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樹婆娑,滿江風物,一脈柔情。

丹霞地貌

  方圓290平方公里的紅色山群「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明末虔州巡撫李永茂詞),故稱丹霞山。丹霞山由紅色沙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地質學上以丹霞山為名,將同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為世界上同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類風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華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綉錦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岩層沿垂直節理髮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

  中國廣東丹霞山、金雞嶺、南雄的蒼石寨、平遠的南台石和五指石,江西鷹溪、弋陽、上饒、瑞金、寧都,福建武夷山、連城、泰寧、永安,浙江永康、新昌,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四川江油的竇□山、灌縣的青城山,陝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承德等地,都有典型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區常是奇峰林立、景色瑰麗,旅遊資源豐富,如丹霞山、金雞嶺、武夷山等早已成為著名風景區,而且,沿垂直節理崩塌的陡崖使巨厚的紅色砂、礫岩層暴露無遺,對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丹霞地貌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丹霞山為代表而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

  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石構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赤壁丹崖為特色。據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現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景色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

  丹霞山的岩石含有鈣質、氫氧化鐵和少量石膏,呈紅色,是紅色砂岩地形的代表,為典型的丹霞地貌。

層次劃分

  丹霞山風景區可劃分為上中下三層。

  上層景區有長老峰、海螺峰、寶珠峰,陽元山和陰元山。長老峰上建有一座兩層的"御風亭",是觀日出的好地方,可容200多人。在亭上可看到周圍的僧帽峰、望郎歸、蠟燭峰、玉女攔江、雲海等勝景。海螺峰頂有"螺頂浮屠",附近有許多相思樹。下有海螺岩、大明岩、雪岩、晚秀岩、返照岩、草懸岩等岩洞。寶珠峰有虹橋擁翠、舵石朝曦、龍王泉等景點。陽元與陰元山,兩山分別有男人和女人的生殖器官樣的石頭,但是山勢峻峭,上去有些難度.

  中層景區以別傳寺為主要景點,從這裡到通天峽,兩旁岩石像合掌一般,遊人必須小心翼翼,手扶鐵索,碎步而上。"幽洞通天"四個蒼勁大字刻在石壁上,更增添了這裡的險勢,使人頓生寒意。但這段陡直的丹梯鐵索已加建了穩固的鐵欄,扶著上落十分安全。

下層景區主要有錦岩洞天勝景。在天然岩洞內有觀音殿,大雄寶殿,在洞中,還可看到馬尾泉,鯉魚跳龍門等風景。這裡有一塊很著名的"龍鱗片石",隨四季的更換而變換顏色。下層景區要鑽隧道、穿石隙,較為刺激。丹霞山下有一條清澈的錦江,環繞於峰林之間,遊客可乘舟漫遊,欣賞沿江兩岸景色和摩崖石刻。

遺址

  丹霞山現有佛教別傳禪寺以及80多處石窟寺遺址,歷代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詩詞和摩崖石刻,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

  最佳旅遊時間

  丹霞山一年四季無論晴雨早晚,都有不同的景色供遊人觀賞。早上,可以在丹霞山看到日出的奇觀和滔滔雲海;晚上,可以看到絢麗的晚霞和恬靜的夜色。雨天,極目遠眺,使人胸懷開闊,萬慮頓消。至於春夏秋冬,四時景色的奇妙,則只有身歷其境者,才能體會到。

  特色餐飲

  山中美食款式眾多,冷水豬肚、甜糯米酒、山坑螺等為特色美食

李永茂兄弟和丹霞山

  《仁化縣誌》載,在唐末,丹霞山曾有過佛教居士來游,但無營構。北宋崇寧間(1102-1106年),法雲居士自山麓攀援而上,見錦石岩竟然集雄奇秀美於一身,可以養靜,嘆曰:「半生在夢裡過了,今日始覺清虛!」。於是聚集百餘人到丹霞山下層的錦石岩開山建庵,並開始向中、上層經營。但大規模開發丹霞山,還是從李永茂、李充茂兩兄弟開始。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明滅,其遺臣江西虔州(今贛州)巡撫李永茂(字孝源,號嵩道人),忠憤填膺,恥事清朝,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離開贛州,越過梅嶺,避亂來到丹霞山隱居。李永茂之弟李充茂在《丹霞山記》一文中曾說到:「伯子(按,作者對其兄李永茂的尊稱)餘勇可賈,意津津未倦,蓋樂此不為疲乎,此丙戌(順治三年)重陽也。是夕,偕諸子宿山中六祖堂......隨與諸子謀曰:是山也,有險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奧區乎。」於是李氏出金百餘兩,向仁化縣汞生劉望夫、劉松濤兄弟買得丹霞山,將其先父安葬在丹霞山對岸的雲石山南面,他帶著弟弟充茂和兩個兒子暨親戚幕僚眾人,劈除荊棘,修關門、鑿石階、架木梯、建房屋,隱居山內,侍奉母親。

  同年冬,明唐王朱聿鍵復明失敗,殉國。李永茂立即趕赴粵西,與總督尚書丁魁楚、兵部侍郎瞿式耜等,共立桂王朱由榔,建立南明政權,改年號為「永曆」,進行反清復明。朱由榔拜他為文淵閣大學士,他以父喪固辭。後,專任進講竺讀,不參政務。不久,他看到南明王朝內派系林立、相互傾軋,自己不能力挽狂瀾,江山難於收拾,在惘悵至極之下,寫下了《憶丹霞山居》七律三首。其中有「雁陣南飛悲故國,螺川西望恨街亭」、「三岩一出秋容老,慚愧閑身泛水萍」和「孤臣強搵昏朝淚,調配峽邊頌野萍」等感概萬千之句。李充茂在《丹霞山記》中說他後來,「蒼梧暨駕,齎志以終」,王夫之《永曆實錄》說他「入仁化山中,鬱郁以疾卒」。

  李永茂的弟弟李充茂(字鑒湖),明朝的禮部主事,崇禎皇帝殉國後,即跟隨他哥哥一同隱居丹霞山,伺機反清復明。後見復明無望,即繼承他哥哥的遺志,銳意經營丹霞山,首先在山頂的雲岩、雪岩及虹橋之下,築牆多堵,以鞏固岩沿基圍。接著又開井引泉,構築亭台。還買置芳坑洞田租三十石,施作六祖堂香火。經過他的努力開發,全山初具規模,原來不甚出名的丹霞山開始興旺發達起來。

  清順治八年,李充茂帶領兩個侄子扶先人靈棺北上河南鄧州故鄉安葬後,又獨身一人返回丹霞山隱居。他曾到廣州海幢寺拜天然和尚為師, 發出家,法名今地。順治十八年他將丹霞山舍給師兄今釋澹歸,請澹歸繼續開發丹霞山。澹歸即於康熙元年(1662年)來丹霞山,刻意開闢道場。 可以說,法雲居士是錦石岩建庵之祖;李氏兄弟是丹霞山開山之祖;今釋澹歸是開闢丹霞山道場之祖。

廣東白雲山

廣州白雲山(Guangzhou Baiyun Mountain),是新 「羊城八景」之首、國家4A級景區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位於廣州市的東北部,為南粵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山體相當寬闊,由30多座山峰組成,為廣東最高峰九連山的支脈。面積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嶺高382米(註:最新測繪高度為372.6米——國家測繪局,2008年),峰巒重疊,溪澗縱橫,登高可俯覽全市,遙望珠江。每當雨後天晴或暮春時節,山間白雲繚繞,蔚為奇觀,白雲山之名由此得來。

  白雲山景色秀麗,自古以來就是廣州有名的風景勝地。如"蒲澗濂泉"、"白雲晚望"、"景泰僧歸"等, 均被列入古代"羊城八景"。60年代和80年代,白雲山分別以"白雲松濤"和"雲山錦秀"勝景兩度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清末時有白雲寺、雙溪寺、能仁寺、彌勒寺等古寺及白山仙館、明珠、百花冢等名勝古迹。每逢九九重陽佳節,羊城人民更以登白雲山為樂事,屆時,扶老攜幼,人流熙熙攘攘的熱鬧場景便構成羊城一幅獨特的風情畫。

  千百年來,白雲山名勝古迹雖多,但屢經興廢遺存很少,尤以近百年來歷經滄桑,頻遭破壞,到解放時,只剩下「天南第一峰」牌坊和部分寺院的斷壁殘垣。解放後,白雲山才獲得新生,廣州市政府組織群眾,廣植林木,修築了10個水庫,開闢公路溝通南北,修建山北、山頂公園及山莊、雙溪旅舍,重現了白雲山萬木蔥蘢、生機勃勃的園林景觀。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歷屆廣州市政府的建設,專門成立了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經過多年的建設、經營和發展,白雲山已建設成為規模宏大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旅遊景區。目前白雲山風景區從南至北共有7個遊覽區,依次是:麓湖遊覽區、三台嶺遊覽區、鳴春谷遊覽區、摩星嶺遊覽區、明珠樓遊覽區、飛鵝嶺遊覽區及荷依嶺遊覽區,區內有三個全國之最的景點,分別是:全國最大的園林式花園——雲台花園;全國最大的天然式鳥籠——鳴春谷;全國最大的主題式雕塑專類公園——雕塑公園。

  白雲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白雲山地處我國南方,屬亞熱帶氣候區,植被種類相當豐富,擁有各種植物876種,其中有5種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鵝掌楸、土治香、降香黃檀、油杉、大葉竹柏等。野生的657種植物中,許多種類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如用材樹種86種,藥用植物343種,野生觀賞植物97種。目前白雲山的綠化覆蓋率已達95%以上,據統計,白雲山目前共有綠化面積4.2萬畝,每天可吸收2800噸二氧化碳,放出2100噸氧氣,可供近300萬人正常呼吸之用,被稱為廣州的「市肺」(所謂「市肺」,就是指白雲山位於城市中心,山上大面積綠化,是個天然蓄水的固態水庫,是個抗禦自然災害的天然屏障,又是空氣凈化器和調節器)。據測定,白雲山空氣質量已達國家一級標準,雜訊質量達國家o類標準,地表水質也達到國際規定。一些山澗水、泉水甚至可以直接飲用。

  白雲山有十分濃厚的文化沉澱,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黃婆洞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的遺址;秦末高士鄭安期隱居在白雲山採藥濟世,並在白雲山「成仙而去」;晉代江蘇人葛洪曾在白雲山煉丹,著有《抱朴子》這部道家名作;南梁時景泰禪師來此建寺,是白雲山最早的寺廟,還留下「景泰僧歸」一景,是羊城舊八景之一。唐宋以後,陸續有杜審言、李群玉、蘇軾、韓愈等著名文人登山吟詩,他們的詩文寓情於物,成為嶺南寶貴的歷史精神財富。明清的羊城八景中,白雲山占其三:「蒲澗濂泉、景泰僧歸、白雲晚望」。中國近現代革命的抗法、甲午戰爭等人物也曾在此留下足跡。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董必武、郭沫若等曾留下題詞,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等曾在當時被譽為「南國釣魚台」的白雲山山莊旅舍進行過國事活動。改革開放以後,黨和國家多位領導人及國際友人也都曾在此觀光並題名,為白雲山風景區留下了不少墨寶。

  隨著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白雲山已漸漸被市區所包圍,完全融入到城市中,成為人們閑時休憩的好去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全年景區客流量近500萬人次,日均客流量達2—3萬人次,尤其是重要節假日(如:國慶、五一、重陽、中秋等)全山最大客流量達10—20萬人次,值得一提的是:白雲山每年接待離、退休老人近百萬人次,這在全省公園裡是屈指一數的,這是由於白雲山的地理和環境優勢所至。

  南門(正門)公交:(雲台花園總站)24 63 240 245 285 522

  (白雲索道站)32 46 60 127 175 179 199 223 240 241 257 257快 257 285 298 540 543 841 891 大學城1線 高峰快線16 高峰快線17 夜35

  西門公交:(白雲山西門/外語學院站)36 38 66 76A 76 127 223 245 265 529 805 864 891 大學城1線 高峰快線16 旅遊3線 夜9

  金鐘門公交:(廣州體育館站)127 223 245 265 36 38 529 66 76A 76 805 864 891 大學城1線 旅遊3線 夜9 547 544

柯子嶺門公交:(柯子嶺牌坊站)36 38 127 223 245 265 522 841 891 高峰快線16 旅遊3線

廣州白雲山風景區之摩星嶺景區

摩星嶺原名碧雲峰,位於白雲山蘇家祠與龍虎崗之間,是白雲山最高峰,海拔382米,是白雲山三十多座山峰之首,從棲霞嶺可達摩星嶺門樓。宋、明以前,沒有「摩星嶺」之名,只有第一山之稱,康熙修《廣東志》繪白雲山圖在卷首稱此山峰為「摩星嶺」,名曰「天南第一峰」,從此得名摩星嶺。俗話說「不登白雲山,不算到廣州城,不登摩星嶺就不算到白雲山」。這話一點也不假。

  摩星嶺景區包括廣州碑林、九龍泉、碑林景區、白雲山賦、南雅堂、雙溪別墅、山莊旅舍和摩星嶺等景點。

  廣州碑林的前身是白雲寺,寺建於宋朝,是廣州歷史悠久的古寺之一,毀於抗日戰爭。1992年由廣州市政府投資,在此新建了廣州碑林,於1994年對外開放。

  一進碑林,首先看到的是兩座氣勢磅礴的九龍柱。它高6米,直徑11米,重9.9噸,用青石雕成,柱上端有9個並列環繞的龍頭,其重量、高度、直徑及雕刻工藝均稱全國龍柱之最。

  這口泉是白雲山知名度最高的泉,叫九龍泉。相傳秦代安期生隱居在白雲寺,經常饑渴難忍,找不到水。一天,他忽然發現寺內崖邊出現一個洞,裡面出現九個白白胖胖的童子在嬉戲,一會兒,九童子化為九條彩龍, 騰空而去,就在九童子出現的地方,冒出一個泉眼、泉水滾滾湧出。因而得名「九龍泉」,又叫「安期井」。「九龍泉」水質清冽甘甜,用它泡的茶,清香甘甜口感細膩,還具有金石的味道。

  攀岩而上,即進入總面積16000平方米的碑林景區。碑林依山而修建,它融會了嶺南園林風格,採取室內置碑、露天立碑、摩崖石刻的形式進行布局、擺置碑刻近300塊,收集了部分歷代名士、現代詩人、書法家歌頌嶺南風光、歌頌羊城、歌頌白雲山的詩詞、書法佳作。

  「白玉山賦」是碑林中最大的一塊碑,重約4噸,它的詩詞作者是明代的黃佐,主要內容描述了白雲山一年四季美麗怡人的景色。「歷史人物浮雕圖」中雕刻著鄭安期、呂洞賓、蘇東坡、屈大均、張維屏等千百年前曾經在白雲山留下足跡的19位古人圖像。

  南雅堂始建於清朝,是當時張維屏等嶺南三大才子所建,用作書社,現在所看到的「南雅堂」 以室內置碑為主,堂中的詩刻是謝靈運、杜審言、劉禹錫、韓愈、李商隱及蘇軾等一代名家之作。仙墨軒收藏占人墨跡最多,明清時期,嶺南詩人先後在白雲山結社,主要有南園詩社、越山詩社、後南園詩社等,聚集了梁佩蘭、陳邦彥等恃人。這裡保存著明代嶺南書法名家陳獻章的墨跡傳刻《應試後作》,草體書法,字體剛健有力而又飄逸洒脫。

  出碑林,往西行,即可看到一座古雅院落掩映於綠陰中,這就是雙溪別墅。雙溪別墅原址「雙溪寺」,因有月溪和甘溪兩支泉水繞寺而得名,門帽上「雙溪」二字是朱德元帥手書。雙溪寺後毀於戰亂,1964年重建為旅舍,1965年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曾在此下榻。別墅為平房建築,客房設計古樸幽雅,極富嶺南園林風格。庭內有一名泉——五寶泉,泉水清澈甘甜,早日刻有「讀泉」—字。

  再往西行,在松林掩映下,一塊巨石上刻著「松風」兩個蒼勁大字,過了松風,便到了山莊旅舍。山莊旅舍的原址是月溪祠,為宋代大尉蘇紹基所建。1964年改建為旅社,是典型的嶺南園林風格。

山莊旅舍以其特有的山林風光取勝,三面環山,秀木蔥蘢,奇石屹立,「望泉」從天上掛下,周圍有幾泓綠水山塘;東邊豁然開朗,遠山郊野一覽無遺。幾組單層建築沿坡拾級而上,四邊以游廊相連,庭內小院一池綠水。還有玻璃罩頂的日光室和室內的「三疊泉」,有郭沫若和於立群題書「聽泉之處」和「蔥蘢」,以及大門兩側懸掛的董必武於1965年題寫的對聯「綠樹多生意,白雲無盡時」,都是詠贊山莊旅會景色的絕妙詩句和題字。

山莊旅舍曾接待過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國友好人士。1965年,周恩來總理在「山莊旅舍」接見了印尼副總理,並在此召開重要國事會議。1978 年鄧小平同志來到山莊旅舍,在這裡構思了南巡這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春天的故事」,在「山水相逢」處與白雲山的職工合影留念。

廣西書童山

  山呈圓柱形,遠看,如秀髮玉立的少女。近看,石壁如削,斗山有一分離的獨立石柱,象一位寬衣拂袖的書童,在潛心捧讀詩書。細看,書童閉目沉思,神態自若,山因此而得名。書童山東是卓筆峰,形如文筆倒 插,有「卓筆文峰」之稱。山南是雞公 山,酷似雄雄雞報曉,有「書童聞雞鳴而讀」之贊。書童山與卓筆峰、雞公山、靈人山以及山後的群峰一齊倒影江中,構成了「群峰倒影山浮水」的水晶世界,令人入迷醉。

  書童山聳立如柱,石壁如削,在清晨清麗陽光的潑灑下,山頂綠樹掩映,有金色的陽光穿織其中,綠色中泛著通透的金輝。左邊半山腰上,有一塊長條岩石拔山而出,高約丈許,晨光微風中,酷似一位寬衣拂袖的書童,在潛心地捧書晨讀。這又使我想起了當年王元仁刻與碧蓮峰上的那個「帶」字,藏於其間的「一帶山河,少年努力」的底蘊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有一位書童在這碧蓮峰下陪富家少爺讀書,那紈絝子弟只是一味貪玩,凡有學問之事全交書童代做,幾年過去,聰明伶俐的書童學業大有長進,而富家少爺仍然一無所長。適逢大比之年,富家少爺帶書童一同進京趕考,結果富家少爺名落孫山,而書童則榜上有名。但讀書不為求官的書童,毅然決然地拋棄掉那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回到家鄉,仍然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在此繼續用功,這一用功便是萬年便是千年,在這萬年千年的時光中,這書童竟不惜將自己的身影化石在這陽朔的山水間,閱盡了人事間的大文章,也笑傲著那昏暗世道的宦海官場,一如後人的詩讚:「青蒿點破灕江水,行舟劃破萬重山。多嬌江山人醉眼,奇秀書童獨沾光。」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象是這大自然的刻意,也許這陽朔的山水本來就是如此的神奇,就在這書童山的周遭無端地組合著與這讀書有關的神奇景緻。書童山的右面有一高插雲霄的山峰,形如文筆到插,人稱「卓筆文峰」,人們說是李白丟棄凡間的神筆,我到更樂意看成是那書童曾經揮灑的卓筆。千萬年時光過去,書童未老,卓筆依然神靈,在這灕江與田家河的交匯處,憑藉那書童絕世的才華,把這陽朔山水勾勒的如此美輪美奐。書童山南的雞公山,遠眺酷似那報曉的雄雞,在這滿廓柔柔的晨光里,那書童聞雞鳴而讀的神韻,傾倒一世的遊人。

  在這碧蓮峰下、灕江岸邊,那柔柔的晨光、勤奮的書童、報曉的雄雞、神靈的卓筆一齊倒映在江水之中,漣漣的波光里,岸上的一切都活了。一帶山河的旖旎丰韻,少年努力的自若神態,令人遐想萬千。

  古人曹鄴,為唐大中年間進士,曾官祠部郎中、洋洲(今陝西洋縣)刺史。在陽朔城北鵝山下有一處讀書岩,曹鄴未第前及為官隱退後常在那裡讀書。

  讀書岩高6米,寬4米,深10米,晨光潑灑下這清幽的環境,蔥翠簇擁中這深深的岩洞,確實是一個潛心讀書的絕佳之處。那岩口處刻寫的「曹鄴讀書岩」,在這清晨的陽光中於清幽寂靜的氛圍里顯得是那樣的肅穆和深遠。也許是年代的久遠了,仰或是歷史的滄桑了,進得洞中,已很難覓到詩人當年潛心讀書的影子,今日的遊人也只好於那岩內的石刻上去追憶當年這裡曾發生過的一切了。

廣西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壇洛西部富庶街西8公里,為西大明山東北部之餘脈,北起羅維(扶綏縣境)東2公里,自西北向東南延伸,與西大明山主脈有一條北西向河谷分隔,山脈北段長約3公里,南段山脈長約4.5公里。市境最高峰648米,坡度陡達30度―40度。

相傳城西有一座山,形似鳳凰,故稱鳳凰山,鳳凰小城也由此而得名!鳳凰古鎮依山傍水而建,山不如桂林的山秀奇,水卻比灕江多情。可以說鳳凰是一個水性的小城,水勾勒出了鳳凰旖旎的風情。

廣西崑崙關

  崑崙關位於南寧市東北方59公里處,昆崙山東側。它是邕柳(南寧--柳州)、邕梧(南寧--梧州)公路必經的隘口。昆崙山巍峨峻險,谷深坡陡,地勢險要,是南寧東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險」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9次戰役,最大而且十分慘烈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崑崙關之戰」。1939年12月18日,中日雙方在這裡展開大戰,雙方主戰的都是善打硬仗的部隊:日方主力是參加過台兒庄戰役的坂垣舊部,被譽為「鋼軍」的第5師團;中方主力是當時裝備最精良的、由杜聿明將軍率領的第5軍。中國軍隊在當地群眾的支援下,血戰十餘天,終於收復了崑崙關。這是抗日戰爭期間繼平型關、台兒庄作戰勝利後的又一重大勝利。

  戰後,人們在山下修建了一座三門四柱石碑坊,山頂上也建有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紀念塔、碑亭,從牌坊到山頂有一道331級的石級道。國民黨軍政要人蔣介石、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杜聿明等 16位國民黨要員有題詞、題聯或書刻碑文紀念這一戰役。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有許多學生、群眾到這裡憑弔、瞻仰和祭掃。12月18日,在崑崙關戰役勝利69周年紀念日之際,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崑崙關戰役博物館落成。自這是崑崙關景區保護開發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建設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和發展南寧旅遊業的可喜成果。

  崑崙關先後被列為邕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西堯山

堯山,在桂林市東郊。距市中心約10千米。堯山主峰海拔909.3米,相對高度760米,是桂林最高的山峰。桂林的石山千峰環野, 唯堯山為土嶺,崗巒起伏,高大雄渾,氣勢磅礴,綿亘數十里,狀如伏牛,俗名牛山。

堯山西坡秦時建堯廟,堯山之名由此而來。後壽佛寺和白雲觀建堯廟舊址上,寺前有傳為堯帝所賜旱澇保收的「天賜田」。在海拔600~700米處,原建有白鹿庵,為唐白鹿禪師故居,亦稱玉皇閣。海拔200米處,明建祝聖庵,又名茅坪庵。

堯山原是桂林古海中的島嶼,桂林群山均為水成岩的石山,唯獨堯山是土山,最高最大,海拔909米,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勢。由於堯山土層厚,宜於樹木生長,蒼松翠柏尤多。可謂林海翠色連碧天;山上觀峰,時而薄霧瀰漫,片片雲海,時隱時現;晚觀山城,萬家燈火,又是一番情趣。

山頂有高聳入雲的電視塔,設備齊全的招待所,公路直達山巔,交通方便。五光十色的雲海、林海、峰海、燈海匯成了景象萬千的堯山四季。 堯山岡巒起伏,氣勢磅礴,植被豐茂,暮春三月,堯山成了一片杜鵑花海。冬季瑞雪紛飛山頂時有積雪,明嚴震直《堯山冬雪》詩云:「朔風從東來,吹落遙空雪,灑向堯山頂,相看最奇絕。」山上有白石穴中湧出的玉乳泉,水質清冽, 四季長流。

山腳有設施齊全的山水高爾夫俱樂部,西南麓有明靖江王陵300多座;大自然的清新、古代陵墓的古樸、高爾夫球的揮杆樂趣在這裡融合成了一股獨特的新氣息。此外,1992年9月建成的從奧地利進口的電動登山索道,又為遊人提供了方便。

廣西象鼻山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位於廣西省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它是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岩組成的。清代工部郎中舒書在《象山記》中寫道:「粵之奇以山,粵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對之象,則又其奇之甚。」

  1986年依象鼻山闢建象山公園,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輝映,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 灕水流貫其間,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灕江, 景緻極佳, 唐宋以來即為遊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緻。

  

  象鼻山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抬升, 灕江縮小, 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 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 寬9.5米, 高12米, 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 「有石穴一, 彼此可以相望, 形圓而長, 其半入於灕水中, 水時高時下, 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 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 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 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學士屬文賦句, 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之句, 細緻刻畫了天上、洞中, 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蹟。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 一懸於天, 一浮於水, 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 清代改稱得月樓, 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遊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餘件。

朝陽亭

  在象鼻山水月洞內, 始建於宋, 亭已早廢, 但遠在800多年前, 圍繞水月洞的命名, 兩位桂州前後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 一直成為到此遊覽的人們永恆的話題。原來,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 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 不久再度重遊, 一高興題詩作序, 因洞口東向, 把亭名、洞名、岩名統統已為「朝陽」, 並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刻在水月洞北壁。其後, 范成大主桂, 持不同意見, 恢復了原名, 寫下《復水月洞銘》, 並鐫在洞的南壁。

象鼻岩

  象鼻岩 與水月洞相鄰, 因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後處而得名。岩高1.9米, 寬3.3米, 長約13.5米, 面積44.5平方米。岩口面江, 東向, 呈條形封閉狀態, 是內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後人在岩口刻「讀書岩」3字, 並稱此岩為「點易山窗」。萬曆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 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 有「千頃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靜觀周易」句, 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象眼岩

  象眼岩位於象鼻山山腰南北兩側, 互相貫通, 高約2米, 寬5~10米, 長52.8米, 呈扁長形, 面積約274平方米。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長的古地下河道, 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 因部位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 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 盤山道可達山頂。北眼懸崖峭壁, 無磴可通。象眼岩南北兩洞, 是一對眺望風景的絕妙窗口。從左眼張望, 高聳的灕江飯店近在咫尺, 城區樓宇街市鱗次櫛比, 半城山芭歷歷在目; 從右眼遠眺, 江波帆影, 閃爍隱現於訾洲、塔山、穿山之間。

雲崖軒

  宋代園林建築。明張鳴鳳《桂故》載: 「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 曰云崖軒。軒廢已久。」根據方信孺《題雲崖軒》和邵以仁在方所鐫詩之前便建「古雲崖軒」的記述。雲崖軒確建何時無可考。方信孺詩有「不用窮探費杖藜, 隱然林壑挾城陴。曾尊月洞千岩上, 更著雲崖一段奇」之句, 說雲崖軒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此外,象鼻山地洞還是桂林三花酒儲藏室,隔著地洞便可聞到桂林三花酒的陣陣清香.

  開放時間:8:30-16:40

  (晚上免費開放,夜景極佳,山上彩燈各異,夜遊象山又是另一番風情.)

  門票:25元

  位置:位於桂林市東南灕江西岸

 

 如何到達:乘2路公交車至文昌橋下車後,過橋步行2分鐘即到。57、58路免費公益車至象山公園,或者4A專線車

廣西南溪山

  位於桂林城南,北距火車站約1公里。南溪山兩峰對峙,高突險峻,猶如兩扇白色屏風,南溪河從山北穿公園潺流過。南溪山的最早開發者是唐實歷間的杜管觀察使李渤,他酷愛此山的碧水幽林,今山洞中尚存其《留別南溪》詩的石刻。南溪山公園有白龍洞、劉仙岩等多個岩洞,兩峰間有龍脊亭,為登高觀賞城南北風光的佳處。南溪河上,建有白龍橋。山北溪邊有白龍泉,為桂林名泉之一。

南溪山在市區南面的將軍橋頭, 離火車站約1公里,因南溪縈繞而得名。它有東西兩峰,彼此並列,聳拔千尺,北面的峭壁,山石潔白。雨後新晴,雲霧初散,陽光照映在山石上,會反射出耀眼的光彩。在古代"南溪新霽"就是桂林八景之一。

南溪山洞多而奇,以北面的白龍洞最為著名。它洞口高敞開闊,好像一間高大的石屋,石壁白色,有一石乳下垂,極似龍頭,所以叫作白龍洞。洞內有雙獅石、玉筍迎春、白龍吐珠等奇景。出白龍洞右行,便到玄岩,這是一個由鐘乳石組成的豐富多彩的畫廊。此洞分成兩道。右道可到穿雲岩,該洞岩道較短,常有雲霧穿門,岩口有不少珍貴的石刻。左道可通觀音岩,它因洞口有一組鐘乳石酷似觀音菩薩而得名。從觀音岩沿左側一條小路,可達龍脊洞。龍脊洞洞壁奇險,氣勢雄偉。現在這三洞已經串通,從白龍洞入口,游到玄岩,再接著游龍脊洞,然後再出來。南溪山的外形像個巨大的馬鞍,馬鞍的凹處就是龍脊坳,這裡嶙嶙巨石,若斷若續,東高西低,極像龍脊。龍脊坳的南側山腰有訓仙岩,洞內遍布宋明以來的石刻。出劉仙岩,便可到達一個上小下大的田螺,故名螺窟。

南溪山已被建成公園,園內竹林青蔥,松柏蒼翠。南溪橋南有一泉,名叫白龍泉,泉水清冽,古時曾進貢皇帝,所以又稱貢泉,現設飲泉茶室,供遊人酌茗憩息。

廣西疊彩山

  疊彩山舊名桂山,位於桂林市區東北部,濱臨灕江。疊彩山與城中的獨秀峰、灕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為城內的遊覽勝地。疊彩山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由明月峰、仙鶴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組成,橫亘市區,景色優美,又易於攀登,為桂林山景中的一個熱點。山中佳景甚多,有疊彩亭、于越閣、瞿張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風洞、疊彩樓、望江亭和拿雲亭等名勝。山上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尢多,為文物的精華。若登上明月峰,駐足拿雲亭,全城景色畫書眼底。「一面晴風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間」。疊彩山名,是由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遊覽了疊彩山之後,寫了篇《疊彩山記》,記中說:「按圖經,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以為名。」疊彩山山石如錦綵綢緞,層層相疊而得名。在清朝文人秦煥創建的疊彩亭的右角,看明月峰橫斷的崖壁,若「彩翠相間」的錦緞。這裡是攝影「疊彩」的最佳角度。

  木龍古塔

  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疊彩山東麓。建於唐代。圓形喇嘛式。高4.34米。塔基由三層鼓石疊成,鼓壁刻有仰覆蓮花紋。塔身為寶瓶式,四面有龕。東西龕內刻佛像,南北龕內刻菩薩,均結瑜跏坐於蓮瓣須彌座上。塔頸有十二層相輪,上覆六角傘形蓋,冠以葫蘆形寶頂。傘形蓋六角均有孔,原懸掛銅鈴鐵馬,現無存。此塔獨具一格,對研究我國古塔建築具有重要價值。

  江山會景處

  在市區疊彩山疊彩亭旁。摩崖,高233厘米,寬77厘米,楷書,字43厘米,年、月名款字13厘米。據明嘉靖18年田汝成《游廣西諸山征》所載,這裡的疊彩亭明代為「聚景亭」,「江山會景處」當是為該處風景點題而作。「江山會景處」是羽卿留在疊彩山的第三件 作品,字形端莊嚴 、健勁有力。

  風洞

  明月峰山腰一奇洞,南北對穿,中間狹小,僅通一人,形成前後兩個洞,南北開敞,呈葫蘆狀,全長20米,最寬9.2米,最高5米。總面積約140平方米。風洞原是一條地下古河道,兩頭大中間小,所處地勢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駕橋嶺與海洋山之間的「峽道」,形成對流,兩端過風的斷面大,中間小,風速增大,壓強減少,風不斷補充。隨著季節變換,來風有清、和、暖、冷之別,因終年「風迎更風送」,人們往往把這裡稱作「清涼世界」。這裡的風隨著季節的改變而改變,旅遊者感受也不同。宋人劉克莊《風洞詩》,「風乾天地間,惟桂尤其雄」,「不知何處起,但覺來無窮」,說出風的奇;明王鳴鶴《疊彩山題詩》,「春遊門壑暖風回」,是春天的風;清徐德升《風洞山詩》,「風聲習習洞門窄」,是夏日的風;明蘇浚《游風洞詩》,「高台受和風」,是南國之秋的氣候;清周甫麟《疊彩山詩》,「洞疑詩思曲,風逼酒瓶凍」,則是寒冬的景象了。洞里的風總是清新、和煦、涼爽、均勻交替著,這是最奇特的地方。風洞既是風的世界,又是文物寶庫,是桂林山水一個重要景點。

  明月峰位於疊彩山東北,海拔223米,相對高度約73米,山體面積1.41公頃,是疊彩山的主峰。清袁枚《游風洞登仙鶴明月諸峰》詩有「仙鶴不可招,明月猶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楊芳《風洞山詩》,「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礙日邊雲」,均言峰高可攬月,故有明月峰之謂,峰頂有形如葫蘆的小平台,五代馬殷曾在此建台,人稱馬王台。宋靜江知府張 築「堯山」、「灕水」二壇,以祭祀山川,並寫《堯山灕水二壇記》,把山川作為土地資源,江河資源加以讚美,呼籲加以重視、保護,以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台、壇均早廢。1955年在舊址建拿雲亭。明月峰以高、險、峻、秀蓍稱。高可摩天,雄踞江邊,壁立木龍古渡頭。峰尖如筍,山石逐層深進,漸次升高,登上頂顛,滿城春色,田野奇峰,縱覽無餘。峰側刻有共和國締造者之一朱德總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齡登上明月峰所題「登高不用杖,脫帽喜東風」名句,給名山增輝。

  拿雲亭

  是游疊彩山的大高潮。到這裡的目的在於眺望桂林城全景,如今,的確再沒有什麼地方比這裡更好地鳥瞰市容市貌了。請看:灕江彎彎斜斜,如微風中舞動的藍色飄帶從山的左側悠然而去。流經蒼翠的訾洲和對面的象鼻山之間,彷彿淌進了一道大閘門;再遠一點,似乎難以望斷,只黨鬥雞山下水天相連,山水依依。將視線回收,所見灕江兩岸先是擁翠疊綠,繼之,民房幢幢,再繼之,幽幽的七星山闖入視野,接著是挺拔陡峭、嚴峻偉岸的伏波、獨秀二山矗立眼前,然後,寶積、騮馬諸峰也被連綴起來,街市民居,向東而西,充斥在山前山後,一片繁華。倘若東望,則見堯山巍峨雄偉,群峰如波濤浪尖,此起彼伏,真真蒼山如海,一派雄渾。稍近一點,星羅棋布地堆著許多不知名的石山,山旁山下,田疇圍繞,綻紅閃綠,好一幅優美的田園風光。正是這豐富多彩的匯景,才使得疊彩山更加名副其實,遠遠超越「自我」,玉成了她更廣闊的境界。難怪王力先生不在別處而在疊彩亭題下了必將流芳的楹聯: 「過五嶺近月牙秀水花橋競秋色」。

  蝴蝶標本館

  疊彩山公園的蝴蝶標本館也是到疊彩山遊覽所不容錯過的一大亮點之一,這裡收藏了世界上千種奇異的蝴蝶標本及幾十種動物標本,到此一游定會讓你大開眼界.另外此處也是標本收藏愛好者及買禮送友人而購買精美標本的好地方,所以,如果您來此一游,此處一定不能錯過.

廣西伏波山

  伏波山是桂林旅遊的旅遊線路中的一個經典旅遊景點

  伏波山 瀕臨灕江,孤峰雄峙,東枕江水,遇阻回瀾。園內集中了山、水、洞、石、庭園、文物、六美兼具,有「洑波勝境」之譽。

  伏波山 位於灕江之濱,孤峰雄峙,半枕陸地,半插江潭,遏阻洄瀾,故以為名。又因漢洑波將軍馬援南征經此,有遠珠洑波傳聞得名。唐時山上曾建有伏波將軍庭。現有癸水亭、聽濤閣、半山亭、遠珠洞、試劍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勝,還有一口重1000餘公斤的」千人鍋「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 鍾,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兒為悼其父所鑄。遠珠洞內的試劍石,緊靠灕江,為一自洞頂垂懸而下之巨石,距地面僅寸許,戛然而斷,實為奇觀。相傳為洑波將軍試劍所致。遠珠洞和千佛岩,分布著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稱「洑波勝境」。

  伏波勝境 在伏波山公園中,在三開對稱、硬脊斜坡、黃琉璃瓦蓋的仿古牌坊建築。主體建築上有楚圖南書「伏波晚棹」的匾額:4根主柱上掛著張安治撰書的264字長聯。「洑波勝境」豐富了園容,並起點景的作用。

  伏波迴廊 在伏波山第2級平台上,為「凵」形游廊建築,伏波山前的土坡,形成兩級平台,為使二者融為有機的整體,建造了這組迴廊。在這級平台上,沿東南邊緣建築游廊,與平台北邊的擋土牆自然形成一個院落,院內種植花木。廊前置亭,亭內存放古代「千人鍋」。順游廊拾級而登,達第3級平台,平台與茶室和庭院相銜。迴廊曲折有致,步移景換,妙趣橫生。

  鍾亭 位於伏波山南麓,還珠洞南口西側,為單層翹檐攢尖頂4角方亭。高4.7米、,寬4.5米。長4.4米,面積19.8平方米。因亭中存放古鐘而得名。鍾亭方正古樸,與文物協調和諧。古鐵鐘高2.5米,徑1.7米,重2524公斤,鑄造於清康熙八年(1669),用以宣揚孔有德封藩建旗之功。孔有德、明將,從清兵入關,有功、封定南王,鎮廣西、順治八年(1651)創建定粵寺。翌年農民軍領袖李定國克桂林城,孔有德自縊。15年後,其婿孫延齡、女孔四貞至桂林任廣西將軍和儀衛執事,擴建定粵禪寺,並鑄鐘以紀戰功。鐘頂部有《多心經》一卷;四周各欄用「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作銘文的引首;鐘體為「本旗功德主金名」,實則是當年軍事頭目的名錄,以宗教掩蓋政治目的。這口鐘,過去作為寺門的法器,現在成了歷史發展的見證。

  還珠洞 又名伏波岩、玩珠洞,在伏波山腹。現在的主洞口南向,高2米,洞內高4~6米,寬6~8米,總長127米。洞底面積約612平方米。洞受北西向南北兩組裂隙制約,沿平緩的岩層層面和裂隙經溶解與沖刷發育形成,距今約1萬年。古時,還珠洞臨江東向,唯有泛舟而進的東口,因稱東岩。此洞有各種傳說:「一說漢伏波將軍在此試劍,故以伏波波名岩;一說有老龍在洞中玩珠,稱玩珠洞;或說馬援南征,載薏苡歸,龍王疑為珠,風浪大作,盡傾於此乃至,所以叫還珠洞。這幾種稱謂,唐宋以來都相繼沿用,現在刻」還珠洞「3字於南口東壁,以作定名。 還珠洞岩傍水際前漫江濱,麓遏瀾回,波濤洶湧。隔江東望,蔥翠絕塵。岩內唐人造像、宋代題刻特多。自唐以來,攜親結伴,遊人不輟,更有煮泉瀹茗,屢游不厭,譽為「勝絕在桂林岩洞之上」者。

  試劍石 在伏波山還珠洞中,明《赤雅》載:「其最奇者,有石懸空而下,狀若浮柱,去地一線不合。聞昔有神人名揭諦者,試劍於此。」清金 《廣西通志》說,「洞中踞石有巨人跡,宛如刻紋。又紫白二蛇,蜿蜒相向,存浮石絡其項,大似老龍戲珠。」關於試劍石,有種種傳說,也有說是馬援試劍造成的。宋經略安撫使范成大曾在此舉行鹿鳴宴,祝願鄉試告捷的舉人,「應表明年第三閭」。在此之前,桂林地區出過兩名狀元,一是唐代的趙觀文,一是宋代的王世則,傳說還珠洞懸石若是「岩石連,出狀元」,所以試劍石又名「狀元石」,表達了人們對多出良才的美好願望。宋梁安世在石旁題刻的《試劍石詞》有「怪石虛懸象鼻」,也有稱之為「象鼻石」的。

  珊瑚岩 還珠洞內臨江北向的一小岩,高1.75米,寬1.1米,深5.5米,面積6.05平方米。宋代朱希顏在岩側的洑波潭(還珠洞試劍石旁)中得一古生物化石,如枯萎的峴山松柏,枝幹挺拔,無花無葉,色澤晶瑩,鏗然有聲,認為是稀世之珍,賦詩刻石還珠洞壁記之。人們遂以珊瑚命岩名。珊瑚岩雖小,馬王洲,明月峰諸景可盡收眼底。

  千佛岩 在伏波山腹,與還珠洞相連。3層:上層南北長6米,東西寬7.4米,高12米,面積44平方米;中層距上層2.3米,寬與上層同;下層高2米,長20米,寬1.5米,面積50米。3層總面積約133平方米,可拾級盤旋而上。頂層刻有佛像36龕239尊,「千佛」極言其多,這裡的造像,多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體態溫和,服飾簡樸,刻工精細,有的還鐫有「造像記」;「桂管監軍使賜緋魚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鐫」,距仿1140餘年,是寶貴的佛教藝術傑作,有很高的鑒賞和研究價值。

  水塔亭 在伏波山西半山腰。建於1954年,高約5米,面積10.5平方米。圓形、單檐、攢尖頂,立柱四周為坐登,亭外有平台,四面欄杆。亭的底部是廣西師範大學的自來水蓄水池,亭建池上,設計精巧,供水,觀景,裝點江山,一亭多用。

  癸水亭 在伏波山北臨水之處。金 《廣西通志》載:「宋范成大以古記『癸水繞東城,永不見刀兵』,因作亭水上。」范成大職兼數十州,重任而與人民同心,建亭、賦詩,《癸水亭落成詩》有「願挽江流接河漢,為君直北洗檐槍」句。癸水就是灕江。檐槍是彗星的別名,指戰亂,亭早廢了,但象徵「和平與發展」的癸水亭以及詩人善良、崇高的品德,則長駐遊人心中。

  正夏堂 據文獻推斷,為宋范成大建,堂址疑在洑波山西麓。洑波山還珠洞臨水處,有睢陽杜易書、吳郡范成大立的「正夏堂」三個隸書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杜易與范交好,精書藝。范成大《鹿鳴宴詩》跋有「種桂正夏,進德二堂」句。范建正夏堂,杜書匾額其上,圍刻洞壁以水,足見其珍。今堂廢碑存,佐考古建築之證。

  八桂堂 在疊彩區洑波山西北八角塘一帶,宋廣西經略安撫使程節於紹聖四年(1097)興建,手植8株桂樹其間,命名為八桂堂。堂處桂林三大名山之間,北枕疊彩,東南西南倚伏波和獨秀峰,東傍灕江,且當時偏離市街,是「歲時栽盍提醪,口簫腰鼓,以游遨燕賞為事」的好地方,八桂堂是一組建築群體,有「車騎樂舞」的廣庭,有「迎曦」「待月」樓,塘中有洲,上有「熙春台」,水面上有「流桂泉」、「知魚閣」。建成後對遊人開放,「為一時盛游之地」。南宋有影響的幾部著作,《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和文人題刻等都有記錄。

  聽濤閣 在伏波山東南石崖上,建於1964年,是依山貼崖而建的2層坡頂樓閣,用以接待、觀景。總面積106.34平方米東南為2格8開通長大玻璃,上層大陽台挑出,視野開闊,最宜遠眺。室內後牆為天然峭壁,石紋如畫,磅礴而和諧;室外構壘料石,與大玻璃窗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屋頂是水泥小坡頂,覆以黃琉璃瓦,是優秀的園林建築。

  景點位置:桂林市區

  景點門票:15元/人 (身高1.00米~1.40米半價,1.00米以下免票)

  開放時間:8:30~17:30 (登頂需30分鐘,公園全程遊覽需1—2小時)

  景點交通:乘2路公交車、58路免費公益車至洑波山公園

  景點等級:國家AAAA級景區

廣西桂林普陀山

桂林普陀山是七星公園的主山,以岩洞、亭閣著稱。岩洞主要有元風、普陀、玄武、四仙、朝雲、彈子、留春、省春、曾公等;其中七星岩最著名。山上的亭閣主要有護碑、文昌、碧虛、步月、豁然、天現、博望、小蓬萊、玄武閣、普陀精舍等。尤以棲霞亭、碧虛亭一組亭廊,構築別緻,具一定的水平。另外在博望坪還有八百壯士墓及三將軍墓等,棲霞亭在普陀山四仙岩口。

始建於宋名「簪帶」劉克莊《簪帶亭》有「上列青林杪憑欄盡桂州」之句清代重建後易名「倚嵐」後改「碧虛亭」毀於抗日戰火。抗戰勝利後在原址建「棲霞亭」。1979年再新建沿用「棲霞」之名。亭有月門又稱「步月亭」。亭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單檐方亭、面積25平方米。底層作售票處上層為觀景亭。遊人上下若穿雲步月與碧虛閣對應。渲染了「天上人間」的意境。

普陀山石刻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七星岩、四仙岩、玄武岩、普陀岩、元風洞以及棲霞寺故址一帶的石刻作品共有251件。計隋代1件唐代6件五代1件宋代48件元代7件明代61件清代107件民國5件無年代及姓氏可考的15件。有證事題詩、填詞、題名、題像、銘文等。

廣西大明山

  廣西大明山大明山是廣西弧形山脈的組成部分。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紅水河和右江之間,上林、武鳴、馬山3縣交界處。西北─東南走向,長約60公里,寬約25公里,與東面的大瑤山等合成廣西弧形山脈。北回歸線通過大明山區。山體海拔千米左右,主峰龍頭山1760米,是桂中壯族地區最高峰。由寒武系奧陶系輕變質石英砂岩、板狀頁岩、千枚岩及少量燕山期花崗斑岩組成山地的背斜核心部位,兩旁為泥盆紀的堅硬砂頁岩,往外則為石炭紀石灰岩。大明山是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大明山地處北回歸線,動植物資源豐富,分布有原始森林、多種珍稀生物,特有物種及古老的地層,是一個巨大的自然生物寶庫。 大明山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地處南寧北部,距市區僅93公里,是城市遊人周末度假休閑的適宜距離。同時,大明山地處「桂林—南寧—北海」廣西旅遊黃金線附近,有伊嶺岩、金倫洞等景區補充,具有良好的旅遊大環境。 大明山山地景觀多姿多彩,類型多樣。既有拔地而起的桂中第一峰龍頭山,也有典型的橄欖河大峽谷景觀,更有極富傳奇色彩的天坪草甸和海洋古生物化石,集雄、奇、秀、幽於一體。

  大明山具有獨特的氣候環境,大明山山高林密,具有典型的山地森林景觀和氣候。春嵐、夏瀑、秋雲、冬雪務具特色,尤以夏季氣候十分涼爽,是炎熱的桂南地區消夏避暑的首先之地,而冬雪,是我國最南的賞雪勝地。

  大明山水域景觀秀麗。有聲震數里、落差120多米的高岩巨瀑和水光山色交相輝映的龍湖。大明山生物景觀獨具風格。是一處巨大的天然動植物園,極具生物科普旅遊價值。特別是原始森林和溝穀雨林更災驚險神奇、野趣盎然,不失為極佳生態旅遊場所。

  大明山以「雨後晴翠,層巒迭嶂,滿目生機」而得名,又曰「鳴山疊翠」,是桂中最高蜂。大明山山川秀麗,雄偉挺拔,峰巒層疊,鬱鬱蔥蔥。山上溪流縱橫交錯,幽谷密林叢生;懸崖飛瀑,險蜂峽谷,雲霧縹緲,瞬息萬變,是廣西難得的一處生態旅遊勝地。

  大明山由於地形複雜,氣候獨特,動植物資源豐富,相對高差大,形成了明顯而奇特的四季景觀。「春之嵐,夏之瀑,秋之雲,冬之雪」是大明山四季景觀的縮寫。大明山長年雲霧繚繞。電影《神女峰的迷霧》、《霧界》、《心泉》等的外景多拍攝於大明山。

  大明山風景秀麗,旅遊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具有雄、險、秀、幽等景觀特色,古今許多文人墨客都做詩詠詩稱讚,人們稱之為「廣西廬山」。

廣西螺螄山

螺螄山位於灕江西岸,興坪南,距桂林約64公里。螺螄山海拔3568米,相對高度318米,山體面積96公頃。石山紋理自下螺旋而上,直至山頂,整座山酷似一個大青螺。山下有螺獅岩,岩口臨水東向,寬深約400米,最高35米,最低08米,分東西2洞,西洞較小,東洞較大,明代建騰蛟庵,有聯曰:開朔邑名山別境;仿南昌高閣;臨江。由三寶殿、魁星樓兩組建築組成。清重修,現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洞前有香妒石,形狀酷肖,洞內有3顆螺螄石,一白如雪,一綠如玉,一黑如漆。

  螺螄山下及螺螄岩周邊風景宜人,青山環綠水,洞內多乳石,有景緻20餘處,有民謠為證:

  中外友誼美迷情,三位仙女下凡塵。

  殿頭鳳凰經文聽,岩頂青螺掛千秋。

  烏龍出洞轉回頭,花盤佛像二位同。

  小洞大將尉遲恭,金盆養魚不相逢。

  悟空三打白骨精,彩龍過洞現原形。

  鼓眼金魚無水游,古老松樹葉悠悠。

  三尺腳印武踏上,仙桃樹上掛靈童。

  野獵吃筍不入喉,大象飲水不抬頭。

  老鼠下河為吃水,獅子樂樂滾繡球。

廣西王崗山

  王崗山屬十萬大山山脈,主體處於廣西欽州大直鎮西境,面積1637公頃。王崗山山高坡陡,壁絕峰險,森林密布,雲飄霧涌。險峻的山丘、豐富的森林和小巧玲瓏的溪流是王崗山的特色。王崗山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座,其中大龍山海拔994.6米,是欽州市第一高峰。海拔800多米的平圩,山頂平坦,兩則絕壁,恰似高山平台,平台上岩石眾多,矮林密布,就像天然盆景。登上王崗山高峰眺望,可望見遠處茫茫大海,近處的欽州城也隱約可見。山中到處是淙淙溪流,溪水清瀅碧透,游魚可數。溪旁綠樹成蔭,遮天蔽日

  昔日,孫中山曾在這裡領導過王崗山反清武起義,這裡也曾是共產黨的人民游擊隊的根據地。現在,這裡是人們壁暑度假、登高攬勝、探險獵奇的好去處,被闢為省級森林公園

廣西獨秀山

  獨秀山矗立在懷寧縣境中部,與天柱齊名,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山絕水長,獨具特色。康熙《安慶府志》、民初《懷寧縣誌》均記述,獨秀山「潛岳綿亘,落平岡百里,頓起此峰,形勢突兀,條幹所為,明柝可數」,「西望如卓筆,北望如覆釜,為縣眾山之祖,無所依附,故稱獨秀」。

獨秀山攬勝堪稱一絕。佇立峰頂,極目遠望,數目里潛桐懷大地,歷歷在目;遠眺東南,群山起伏如騰龍,江河奔流如走蛟;遙望西北,天柱聳崎刺蒼穹,丘陵崗地涌壯景;俯瞰腳下,井田畈田園風光綿綉,觀音洞水庫碧波蕩漾,風光四時變幻,美不勝收。 獨秀山腳步東北一公里,雄偉的觀音洞水庫大壩下,乃神秘莫測的岩溶洞穴——觀音洞。民初《懷寧縣誌》載:「觀音庵觀音洞口有天生觀音石像」,「洞在山底,有水、冬不涸,夏不溢,潮汐應時子午,未知其江脈海脈也」。這座地下迷宮,遍布玉樹瓊花、金牛玉馬、長蛇吞象、仙人弈棋、老君練丹、觀音泛花等美景異觀,洞頂渾然一體,中嵌「金龍騰飛」圖案,整個洞府宛如一座規模宏大的天然雕塑館。

獨秀山及其山麓尋古不失佳處。四鄉八里之內,寺廟、牌坊、石刻、古橋、古墓葬、古遺址處處可見。始建於梁的法雨寺、蓮花庵,漢前的井田河冶煉場,兩漢的觀鋪、西澗古墓群,晉陵畈的晉太子陵,宋代朱熹的山間講學堂,近代高樓嶺、飲馬塘太平軍屯兵遺址……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到祖先曾經繁衍勞作、抗爭奮鬥的悠久歲月,可以找到祖先曾經創造同的積澱厚重的古代文明。

一方水土一方人。「五四」運動總司令、新文化運動旗手陳獨秀,尤為鍾情獨秀山,仰慕獨秀山,自號「獨秀山民」。據傳,仲甫先生當年與友人登臨獨秀,眺望山川勝形,見此山一峰拔地,雄峙眾山,發源於斯的井田河,百折而下,奔大江東去,觸景生情,大興感慨:「此山獨秀,如斯名也!」仰慕桑梓祖山,辛亥革命後遂名「獨秀」。自此,懷寧祖山因人顯而地昭,聲名更加遠播。 江山獨秀人風流。遙想獨秀先生,早年一腔熱血,滿腹經綸,昂首東方,為興我中華,積極提倡「德先生」、「賽先生」,高舉反帝、反封建在旗,衝鋒陷陣,勇往直前,那志氣,那豪氣,那才氣,不愧為當時中國思想界、文化界的「明星」,獨秀於時代。多少年來,前往瞻仰獨秀山的遊人不絕。許多人探索、推測、思量著這一方名山與一代偉人的關係。陳獨秀一生大起大落,早年叱吒風雲,晚年孤獨潦倒,獨而秀,秀而獨,命運之神把這位偉人,與他所熱愛的故鄉山水,緊緊、緊緊連在了一起。山不在高,有靈則名,名山則靈,偉人有應,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

廣西西郎山

西郎山亦名屏風山,位於陽朔公園南。山北端有一怪石,高十餘米,酷似西拱立寬衣於袖的少年,壁間刻「西郎」二字,西郎側的小姑山,靦腆俯立。古代就有西郎,小姑相戀的美麗傳說。

唐代詩人曹鄴有一首烏西郎的詩:西郎何辜面西方,欲會東郎隔大江。自古良朋時一遇,東郎未會恨斜陽。這首詩本來說的是西郎因為不能和他的好友相會而怨恨斜陽,後人把它演繹成一個故事。說西郎和東郎兩兄弟,小姑、玉姑姐妹,分別住在天崖湖的東西兩側。四人天天隔湖相望,逐漸產生愛慕之情。有一天東郎西郎想見兩姑,傾吐愛情。兩個姑娘怕人議論,躲了起來,兄弟緊追,眼看快追上了,玉姑想試探他們對愛情的忠貞和勇氣,用銀簪劃地為河。西郎跨步飛越,趕上了小姑,東郎走行慢,被大河隔住了,只好望江興嘆。

拾級登山,有會仙亭,亭畔二石上,分刻「蹲虎」、「天池」字樣。天池為天然石盆,雨水常蓄其中。至此可觀陽朔全景。飽覽碧蓮風光。

廣西鍾靈山

  鍾靈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320國道旁,距離縣城27公里,距崑曲高速公路易隆口5公里。面積8100畝,最高海拔2332米。

  鍾靈山森林茂密。主要有雲南松、雲南含笑、大樹杜鵑、蘭花,還不時有小松鼠出沒。冬末初春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是盛開的山茶花和杜鵑花;秋冬時節滿樹紅葉的五倍子,象是鑲嵌在翠綠山峰上的火燒雲。

  鍾靈山除了森林茂密、植被豐富以外,還融合了眾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有山勢地貌自然形成的「三十六筒花邊鼓」、「七十二幗吊弔旗」,以及「春花浮澗槽」、「老虎瘙癢」、「晨曦觀日」、「白馬望金鐘」、「五老觀太極」等自然景觀。山上的鐘靈寺始建於明代,曾是西南六大名寺之一,可惜在1940年冬因火災而毀,現僅有遺址及39座塔林。鍾靈寺遺址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從寺基來看,鍾靈寺的建築有一定的規模。

  鍾靈寺建於明朝,興於清朝,毀於民國,歷經了三個朝代,從現存的遺址可以想像曾經的宏偉和繁盛場面。

  鍾靈山環境幽靜,空氣濕潤純凈,是一座天然的森林氧吧,更是春天登山踏青的理想之地。

  氣候

  昆明四季溫暖如春,全年溫差較小。

  交通

  本段坐昆明到曲靖的客車在302國道鍾靈山站下即可。票價3元,行程30分鐘。

廣西獅龍山

獅龍山在縣城東四公里的獅龍村下莫灘南岸,因為山上有兩塊巨石像獅似龍,彼此相對而得名。山中有一洞名叫牛岩,岩層就像樓閣似的,能容下一千人。岩中還有地下河與灕江相通。山下有個野鳥潭,潭面寬闊平靜,潭水呈墨綠色。潭邊石壁上有一塊赭色的鐘乳石,像一隻倒吊的錦雞,而旁邊的鐘乳石卻極似塘角魚,於是人們給這一景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錦雞追魚」。

廣西東郎山

  位於福利鎮北,西距陽朔縣城10公里,為縣內著名的象形山,與縣城西郎山齊名,從東南、正南、東北三面觀看,分別象女郎、老翁和武士,令人回味無窮,唐代陽朔詩人曹鄴有詩云:「東郎屹立向東方,翹首朝朝候太陽;一片丹心存萬古,誰雲生處是遐荒」。

  東郎山海拔273米,相對高度160米,長430米,寬290米,山體面積12.47公頃。山上突立一巨石,如人形,與隔江的西郎山相應,故名東郎,又名東人山,俗稱人仔山。東郎山之東有雄獅山,東北有將軍山、馬鞍山,西有鳳凰山,西南有狀元峰,成為四周有山環拱的名山。

  自古以來,這裡流傳著孿生兄弟東郎西郎與孿生姐妹玉姑小姑戀愛的動人故事(見《山水園林·陽朔公園·西郎山》),更為東郎山增添神奇色彩。東郎山東面公路旁,有宋代應誠廟遺址和東山亭,殘留的《尚書省牒靜江府陽朔縣應誠廟威顯侯》石碑刻於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411年),是陽朔現存最古的碑刻。東郎山南,是宋代繁榮一時的黃道街遺址。山麓曾是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類活動之地,有古猿遺址。唐曹鄴詩云:「東郎屹立向東方,翹首朝朝候太陽;一片丹心存千古,誰雲坐處是遐荒。」而今的東郎山,已從根本上改變了「遐荒」面貌,正如詩人所預見的那樣。

廣西月亮山

  陽朔月亮山 是陽朔境內的奇景,它在高田鄉鳳樓村邊,高達380多米。因為山頂是有一個貫穿的大洞,好像一輪皓月,高而明亮,所以人們叫它明月峰,俗稱月亮山。遊人可順著一條800多級的登山道直達月洞。這個月洞大得離奇,高寬各有50米,而山壁卻只有幾米厚。洞的兩壁平整似牆,洞的頂部卻掛滿了鐘乳石,形狀各異。其中兩塊很像月宮裡的吳剛和玉兔。在晴天的時候,遊人可以透過月洞看到藍天白雲,好比一面掛在山顛上的圓鏡。由於月洞的北側有一座圓形的小山,所以遊人走山南的賞月路,從不同的角度觀賞月洞,可以看到圓月、半月和眉月的不同景象。清代徐廷諍稱此景是月掛高峰,他作詩道:峰巒頂上鏡光浮,旦夕空明未見收。自昔懸崖崩一角,至今遺魄照千秋。山穿月曜無圓缺。月出山輝任去留。萬古不磨惟此鏡,與君長作廣寒游。

  月亮山周邊有美女梳妝、卧虎山、九牛嶺等景點。月亮山是陽朔最早,也是最具吸引力和有特色的自然攀岩場.攀岩場地在山頂 ,有一石砌小道直通山頂,需走二三十分鐘。攀登路線所在的岩壁面向西北。共有14條打好膨脹錐的路線,8條在直壁上,2條位於月亮山拱形的左側和右側,另外4條在拱形向直壁過渡的位置,帶不同程度的仰角。

  月亮山景區資源綜合潛質方面,在同類型景點中,應列為陽朔第一,天下無雙,景區地處縣城南 1 . 2公里始, 由 高田鎮、陽朔鎮、白沙鎮交界地區組成,以月亮山、大榕樹為中心,周邊約3平方公里。當地政府於1999年聘請同濟大學專家對該景區進行了策劃和規劃,此年成立月亮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並形成高效率服務,高水平開發的「一站式」運行機制。加速景區開發,數年後一個上檔次、成規模、有特色的新景區可望形成。

  主要景點有: 十里畫廊 、 大榕樹 、 月亮山 、 聚龍潭 、 蝴蝶泉 、 鑒山寺 、雄獅靜坐、火焰山、天馬行空、八戒曬肚、金貓出洞、馬象奇石、秦皇出征、龍角山、猩猩發愁、駱駝過江、青厄風光、美女梳妝、觀景樓等。

  月亮山景區還是一個絕佳的攀岩勝地:月亮山洞、羊角山峰、穿岩峰、金貓出洞山、蝴蝶泉等最為著名,可謂經典路線。月亮山洞為高 20多米,跨度30多米的巨大拱形孔,形如月亮,岩壁上有攀岩高手留下的路線 , 是業餘愛好者征服自然,挑戰自我的好去處。

  陽朔月亮山旅遊提示:

  景點位置:陽朔縣

  景點門票:月亮山門票15元/人(身高1.00米~1.40米半價,1.00米以下免票)

  開放時間:每天8:00—17:30(月亮山觀月道需15分鐘,若登頂需1小時)

  景點交通:

 

 可以到桂林汽車站乘坐中巴車,每15分鐘就有一趟車發往陽朔。

  陽朔縣城與月亮山相距僅8公里,經濟游可以乘機動三輪車前往,費用約4元左右;的士也隨處可見。其實陽朔縣城不大,租輛自行車賞山玩水再愜意不過了,消費淡季和旺季不同,價格10元至40元每天不等,記得砍價哦。

 

 另外,租自行車,10元/天,從陽朔縣城出發往矮山村方向(石馬路),約一小時;也可走321國道,8公里左右,但些路車多、人多。

 

 步行,走高田村的鄉間小路,沿途可觀景。

 

 從遇龍河漂流到工農橋,步行約一公里到月亮山。

  景點等級:國家AAA級景區

  貴州月亮山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月亮山,系地跨黔桂兩省的榕江、從江、環江、荔波、三都、融水等6縣。狹義的月亮山,指主峰所在地的榕江縣計劃鄉、水尾鄉、定威鄉、興華鄉和從江縣的光輝鄉及荔波縣的佳榮鄉。

  月亮山主峰海拔1490.3米,相對高差1100餘米,山體雄偉高大,溝谷切割深長。因地處南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素有「物種基因庫」之稱。有若干與恐龍同時代的動植物,如尾班瘰螈、桫欏等。除常見的珍稀動植物外,尚有極為罕見的夜光蛇、脆蛇、七尾蛇、美女蛇等。月亮山因擁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山中古來百歲壽星眾多,遠遠高出聯合國規定的人口比例。目前壽齡最長者曾治川145歲去世,堪稱全國之最。

 

  月亮山原生植被完好,自然風景別具一格,千米以上山峰有80餘座,主峰頂上有典型的「分水嶺」。林中眾多飛瀑高懸,水畔林間。山頂,不時可見「佛光」,罕見天象,堪稱「童話世界」,生態之秘。

 月亮山苗族,是黔東南苗族中極為古老的一支,保存著眾多原始文化習俗,被有關專家、學者稱為「苗族文化的歷史博物館」。

  月亮山集原始生態和原始風情於一山,是貴州原始生態和原始文化的瑰寶。集旅遊、科研、考古、探險、探奇於一山,隱藏著巨大的商機,擁有不可估量的開發前景。

廣西蟠龍山

  蟠龍山又名寶塔山,在柳江的東岸,它橫列三峰,臨江聳立,形如蟠龍,因而得名,現已建成公園。主峰海拔197米,山勢險要雋秀。明代在山上建有王氏山房、盤古廟等,徐霞客游後,對此處奇景大為稱讚。清代山上曾建有古塔,後被拆除。

  1993年在古塔原地重修「文光塔」,又新建「蟠龍塔」,兩塔均為六角七層建築,風格各異,遙相呼應,互為襯景,有如雙劍插空,於是「蟠龍雙塔」便成了柳州著名的景觀。該公園分佛教、道教、儒家、上古、地方等文化區,濃厚的宗教色彩,引來八方朝者,終日煙香霧繞。入夜,從柳江大橋朝東遠望,雙塔彩燈閃爍,如繁星飛聚;江中塔影倒立,如少女拂袖,與柳江文惠大橋的英姿組成一幅五彩斑斕的夜景美圖。

  蟠龍山勝景龍洞是一歷史悠久的天然石

  灰岩洞,據地質學家考證認定此洞在遠古造

  山運動時期隨著地殼變化而形成。此洞分上

  中下三層,實屬罕見的空山龍洞。

  目前人們觀賞的中間一層主長2000餘米,景點60餘處,每處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鐘乳石形成自然景觀隨處可見,形態各異非能工巧匠而為之。「仙人乳」、「江豬探海」、「通天神黿」、「倒掛金鐘」、「神羊牧女」、「火燒葡萄架」、「藥王池」、「姜池」、「藕池」、「懸黽池」、「童子拜觀音」等無不神形畢肖。更使人心曠神怡的龍宮空曠寬敞,可容納數百人,玉龍騰飛,噴珠吐玉,古人稱之為聖水。為吸納遊客又新建了眾多的人文景觀,如吉祥宮、觀音塑像等。該洞被地質學家譽為「江北第一洞」。

  洞內佛隱寺年代久遠,是聞名遐邇的石

  窟寺,洞內佛像是北魏時期重塑。金代大定年間石刻造像,保存完整,風格獨特,刻工精美,是價值極高的藝術珍品。許多帝王將相,先賢聖哲,文人墨客,神醫高僧爭相輦來,或賦詩作畫,或修身養性,留下大量的勝跡文物。

廣西魚峰山

  魚峰公園是國家 AAAA 級旅遊景區,位於柳州市魚峰路。園內立魚峰平地崛起,山高 88 米;從山腳沿盤山小徑登 392 級石階,便可到達山頂。從山頂往北眺望,江水碧綠、六橋飛架、大廈林立、車水馬龍,「壺城」美景盡收眼底。魚峰山因柳宗元著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中稱「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故名立魚峰或石魚山,山上亭台樓閣,掩映在四季常青的古樹綠蔭之間。

  宋元時曾有道觀,後毀於兵火。今存純陽洞、三星洞、螽斯岩等勝跡,皆為道教所留。相傳劉三姐在此山唱歌而仙,今塑劉三姐像於此。 1949 年後,將此山改為公園,仍以魚峰命名。

  山中有清涼國、玉洞、盤古洞、純陽洞、陰風洞、螽斯岩、三姐岩等七個岩洞,彼此相連貫通,洞中有元、明、清以來文人墨客讚美立魚峰的石刻六十多處。山腳有個小龍潭,油湧出的地舊水形成,潭水隨柳江河水漲落,小龍潭和魚峰山相連,潭光山色、景緻壯觀。從小龍潭東南岸觀看魚峰山,山峰像一尾鯉魚躍出水面,為此,園林部門在潭中立—鯉魚雕塑,名曰:「南潭魚躍」。潭畔一幢院落似的民居式建築是柳州最早的一家專業石館,館藏奇石精品 800 多件,林林總總,歷歷大觀。

  相傳,魚峰山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生活勞動和傳歌升仙的地方,至今山上尚存「三姐岩」、「對歌坪」等遺址,三姐岩內有「傳歌、對歌、成仙」群雕,山腰立有用於大理石雕刻的劉三姐塑像。

  柳州有個魚峰山,山下有個小龍潭

  終年四季歌不斷,都是三姐親口傳

  這一首流傳在柳州的民間歌謠,不但真實地反映了柳州山歌的源遠流長和它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也是劉三姐與魚峰山歷史淵源的寫照。魚峰山和小龍潭,相傳是劉三姐傳歌和成仙的地方。現山上尚有對歌坪、三姐岩、麻籃石等遺址。膾炙人口的劉三姐山歌,是從這裡發祥的。

  相傳唐代,在羅城與宜山交界和的天洞之濱,有個美麗的小山村。村中有一位叫劉三姐的壯族姑娘,她自幼父母雙亡,靠哥劉二撫養,史妹二人以打柴、捕魚為生,相依為命。三姐不但勤勞聰明,紡紗織布是眾人誇讚的巧手,而且長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絕倫。尤其擅長唱山歌,她的山歌聞名遐邇,故遠近歌手經常聚集其村,爭相與她對歌、學歌。

  劉三姐常用山歌唱出窮人的心聲和不平,故而觸犯了土豪劣紳的利益。當地財主莫懷仁貪其美貌,欲佔為妾,遭到她的拒絕和奚落,便懷恨在心。莫企圖禁歌,又被劉三姐用山歌駁得理屈詞窮,又請來三個秀才與劉三姐對歌,又被劉三姐等弄得醜態百出,大敗而歸。莫懷仁惱羞成怒,不惜耗費家財去勾結官府,咬牙切齒把劉三姐置於死地而後快。為免遭毒手,三姐偕同哥哥在眾鄉親的幫助下,趁天黑乘竹筏,順流沿天河直下龍江後入柳江,輾轉來到柳州,在小龍潭村邊的立魚峰東麓小岩洞居住。

  據說來到柳州以後,三姐那忠厚老實的哥哥劉二心有餘悸,怕三姐又唱歌再招惹事非,便想方設法來阻止。一天,他終於想出了個辦法,從河邊撿回一塊又圓又厚的鵝卵石丟給三姐,說:「三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頭中間鑽個洞,把手帕穿過去!若穿不過去就不准你出去唱歌!」接著鐵青著臉一字一頓地補充道:「為兄說一不二,絕無戲言。」

  先還是甜甜微笑的三姐,看著哥哥的滿臉慍色,哪裡還敢像往常那樣據理爭辯,拾起丟在面前的石頭,暗忖道:「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過去?」她下意識地試穿,並唱道:哥發癲,拿塊石頭給妹穿;軟布穿石怎得過?除非凡妹變神仙!

  「管你是凡人也好,神仙也好,為兄一言既出,絕不更改!」哥哥像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心想:這一招夠絕了吧,還難不倒你?

  誰料三姐凄切婉轉的歌聲直上霄漢,傳到了天宮七仙女的耳里。七仙女非常感動,恐三姐從此歌斷失傳,於是施展法術,從發上取下一根頭髮簪甩袖向凡間劉三姐手中的石塊射去,不偏不歪,把石頭穿了一個圓圓的洞。三姐無意中見手帕穿過石頭,心中暗喜,張開甜潤的嗓子:

  哎……穿呀穿,柔能克剛好心歡,

  歌似滔滔柳江水,源遠流長永不斷!

  從此,劉三姐的歌聲又縈迴魚峰山頂、樹梢,慕名來學歌的對歌的連續不斷。後來,三姐在柳州的蹤跡被莫懷仁偵知。他又用重金買通官府,派出眾多官兵將立魚峰團團圍住,來勢洶洶,要捉殺三姐。小龍潭村及附近的鄉親聞訊,手執鋤頭棍棒紛紛趕來,為救三姐而與官兵搏鬥。三姐不忍心使鄉親流血和受牽連,毅然人山上跳入小龍潭中……

  正當劉三姐縱身一跳的時候,頓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隨著一道紅光,一條金色的大鯉魚從小龍潭中衝出,把三姐馱住,飛上雲霄。劉三姐就這樣騎著魚上天,到天宮成了歌仙。而她的山歌,人們仍世代傳唱著。為紀念她在柳州傳唱的功績,人們在立魚峰的三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一直供奉。

香港大帽山

  大帽山是香港最高的山峰,海拔957米,比第二高的山峰鳳凰山(934米)高23米。大帽山處於新界的中部,其附近範圍被劃入大帽山郊野公園之內。附近則為大欖郊野公園及林村郊野公園。大帽山位於荃灣區和元朗區交界,並有小部分屬於大埔區。

  由於大帽山經常出現大霧的情況,有部份香港人會將大帽山誤以為叫做「大霧山」。

  地理資料

  大帽山主要由火山岩組成,山谷中亦有不少沉積岩。山坡的上半部露出山脊,亦有一些石澗由高地流到山谷。

  動植物

  大帽山山峰東南面有森林,但受氣候限制,樹木只能伸展至海拔550米為止,再高的地方植物則以灌木及草為主。於古時,大帽山曾盛產一種綠茶。

  動物方面,大帽山有各種鳥類、蛇及蝴蝶,亦有不少螢火蟲。

澳門松山

  又名東望洋山,位於澳門正中心,是澳門最高的山,海拔9 0多米,滿山樹木,蒼翠欲滴。因從前松樹茂密而名,現時在政府改建下,己成為澳門其中一個優閑勝地。山腰辟有一條環山馬路,幾座風雨亭點綴其間,林蔭夾道,清風徐來,松濤翻動,鳥語花香,極富野趣。繞行一周,可環視全市風光,四時景色隨季節而不同,一天之內也有變化,朝陽生輝,在天邊升起,極望海際無限,金鳥西墜,晚霞映照,層林盡染,使人萌發夕陽無限好的美意。山頂有燈塔,名為東望洋燈塔,高高在上,傲視海岸,發射出巨大光柱橫空掃射,給夜航者指引著方向。燈塔建於1 8 6 5 年,塔高1 3 米,是遠東第一燈塔,原採用火水燈發光,現已改用電燈作光源。燈塔在1 8 7 4 年遭風災毀壞,曾停止發光,3 0 年後才重放光芒。原來的銅製火水燈早已成了古董,存於燈塔內。登上燈塔所處位置,澳門全景、四周島嶼及大陸山河盡收眼底,好不快哉!它也是澳門的一大標誌,已列為澳門的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而登上松山,最少有四條路徑:

  1.由東望洋斜路直上。此斜路又名「長命斜」,因此斜路長而斜,令不少人視為畏途,而通常來人多駕駛電單車或汽車由此路上。當中亦有不少年青人,經此處上松山,作為開始跑步前的熱身。

  2.由二龍喉公園直上。在二龍喉公園入口直入,便會見到一條石樓梯,沿此石樓梯直上。便可到達松山。而每天晨早更有不少長者經此處上山晨運。

  3.由公園內露天茶座左邊小路上。二龍喉公園內設有一個唯一的露天茶座,左邊有一條小路,可直達上松山。

  4.山頂覽車。在九八年通車之松山山頂覽車,在二龍喉公園門口處上車,可直達松山健康徑,車程需要五分鐘,而費用則分為費單程三元葡幣,及雙程五元葡幣。除可省回不少力氣上山外,沿途更可欣賞到整個二龍喉公園景色。

  松山經澳門政府修葺下,現已可分為上下二個健康徑,及休閑廣場,加上原有之松山燈塔、天文台及沿途可觀看全澳美景等,令松山成為一個老少皆誼,一家外出歡度假日時光以及旅遊必到的一個好地方。

台灣陽明山

  陽明山前山公園內的陽明湖台灣著名觀光勝地。位於台灣北端,在台北市近郊,居紗帽山之東北,磺溪上源谷中。原名草山,位於大屯火山群最高峰七星山(海拔1,120米〔3,674英尺〕)南側。附近青山翠谷,原野開闊,遍植櫻花、杜鵑,建有中山樓、中山公園(前山公園)、陽明山公園等,中國文化大學亦設於此(山仔後),是著名的風景區。附近尚有大屯山(海拔1,081米〔3,547英尺〕)、小觀音山(海拔1,072米〔3,517英尺〕;火口南北長1,300米〔4,265英尺〕,東西寬1,100米〔3,609英尺〕;深300米〔984英尺〕)、夢幻湖、竹子湖(火山岩流所形成之堰塞湖,現已乾涸成為盆地;為南磺溪之源頭)、硫磺谷,以及馬槽、北投、陽明山溫泉等山水佳勝。陽明山及其鄰近大屯火山群匯一帶,於1985年已規劃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原名草山,據台灣府志記載:"草山以多生茅草,故名"。1950年,依據明代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的號,改為陽明山。該山位於台北北面,離台北有16公里,是大屯山最高峰七星山南麓與紗帽山相交而成的馬鞍狀台地,海拔443米。陽明山公園建於1986年5月,範圍包括陽明山以及由大屯山、七星火山為中心的火山群,面積1.1萬多公頃,是五座"國家公園"中面積最小的。但因為有火山活動的影響,形成了地下硫氣噴發孔和沸騰滾滾的磺泉,使它的景色奇特而壯觀,所以名氣最大,它是台灣北部的遊覽中心和避暑勝地之一。

  陽明山公園是大型自然公園之一,這裡氣候溫和,無嚴寒酷暑,一年四季,景色各異,尤其是春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與櫻花齊放,團團似錦,還有梅花、茶花、桃花、李花、杏花等爭芳鬥豔,遊人盤桓其間,如入畫鏡,這便是昔日的"草山之春",現今的陽明山花季勝景。到陽明山公園賞花的最好季節一般從2月21日至4月5日,歷時一個半月,上山賞花的人多達200萬。

 

 大屯山居於大屯火山群之中,海拔1090米,至今仍殘留有火山遺迹。當春季來臨的時候,漫山遍野櫻花綻放,萬紫千紅,與蒼鬱的林木碧草交相輝映,間雜各色杜鵑點染春色,更加絢麗多彩,令人目眩心馳,一年春色盡在此山中,"大屯春色"因此被列入台灣八景之一。主峰七星山因山頂有7個圓形小峰而得名,據考證,30萬年前它曾噴發過至今地熱氣與硫磺氣仍源源冒出。硫磺氣至噴孔外圍溫度逐漸下降,冷卻後呈黃色針縱狀硫磺結晶,晶瑩剔頭透,色濃者宛如黃澄澄的黃金,被人戲稱為"愚人金"。山谷中當年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岩漿形成的淡紅色、黃色、白色、黑色火山岩隨處可見,剎時壯觀。

  北投位於陽明山公園的西南部,三面環山,南臨淡水河,溫泉密布,它歷來與日本的"湯四原"一道馳名全球,號稱"溫泉之鄉"。北投溫泉水質屬酸性,含有大量的硫化氫,泉溫大多在40--68℃,其中地獄谷泉溫高達90℃,可以煮雞蛋。自日據時代起這裡就是省內著名的溫泉旅遊度假區。

 

 陽明山公園內生長的各類植物多達1200種,棲息的鳥類59種,蝴蝶130種,其中有些是獨有的,特別是80年代初在夢幻湖附近發現的水韭,為世界上生長緯度最低種,在植物學上極具研究價值。目前這裡已劃為生態保護區。

台灣草嶺

  草嶺又稱番坪坑,位於雲林縣古坑鄉的東邊山區,地形略呈盆地狀,居阿里山、溪頭與瑞里等風景區之中樞。被1941年的一場大地震,將草嶺本庄西北的崛沓山切成兩半,一切間卻造成了許多奇特地形、岩石與溪谷等景觀。

  如果喜歡冒險,不妨走趟峭壁雄風,利用自岩頂垂下的繩索與安全網,攀爬這塊斜度約40度、寬約70公尺、高約 150公尺的大峭壁,刺激過癮。斷崖春秋與斷魂谷同為當年大地震時所造成的景觀,前者斷面有如刀切,直削而下約一公里長的縱切面,後者為一寬30公尺、深 40公尺的峽谷,位於斷崖春秋下端兩百公尺處,兩邊峭壁陡立,北端岩壁上則有三條瀑布自谷頂流入谷底。

  另外,蓬萊瀑布為草嶺主要水源,青蛙石與蜂巢岩均為受山泉侵蝕的奇石,而連珠池原是塊面積約兩公頃的大岩板,經雨水長年沖蝕而成一個個相連、宛如念珠的小潭穴。

台灣阿里山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台灣省嘉義市東方75公里,地處海拔2000公尺以上,東臨玉山山脈與玉山國家公園相鄰,四周高山環列,氣候涼爽,平均氣溫為攝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氣溫6.4度。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西靠嘉南平原,北接雲林、南投縣,南接高雄、台南縣,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全部屬於國有林班地,總計面積高達1400公頃。

  阿里山在台灣省台中市嘉義縣東北,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地跨南投、嘉義二縣,是大武戀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總稱,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東面靠近台灣最高峰玉山。

【名稱由來】

  相傳250多年前,達邦有一位酋長叫阿巴里,英勇善獵,隻身翻山越嶺來此打獵,滿載而歸,後來常常帶族人來此打獵,收穫頗豐,人們十分敬仰他,便以其名命名此山。

【地貌特徵】

  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東面靠近台灣最高峰玉山。一般俗稱的阿里山,正確的說法是阿里山由十八座大山組成,涵蓋了阿里山山脈的主要山系。若以地形來說,阿里山山脈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在塔塔加鞍部以楠梓仙溪、沙里仙溪和玉山群峰區隔。阿里山又是一個緋艷絢麗的櫻林。這裡的櫻花馳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列為花季,登山賞櫻花的遊人絡繹不絕。

【氣候特徵】

  阿里山之氣候四季相差不大,平均氣溫為攝氏10.6度,在冬季最寒冷之日亦可達零下3度,蚊蚋絕跡,實為台灣休養避暑最佳處所。園區種植吉野櫻、重瓣櫻等數千株,日據時代並曾定名為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

【旅遊資源】

  阿里山列為台灣風景區之一,美景紛陳早為人所稱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偉大」的說法。由於山區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全台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 阿里山空間距離僅十五公里,但由山下一層一層盤旋繞上山頂的鐵路,竟長達七十二公里,連通各森林區的支線,總長度有一千多公里。沿途有八十二條隧道,最長的達一千三百公尺。火車穿過熱、亞熱、溫、寒四帶迥異的森林區。 

  阿里山的鐵路可與「阿里四景」(日出、雲海、晚霞、森林)合稱「五奇」。鐵路全長72公里,卻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舉世罕見。火車從山腳登峰,似沿「螺旋梯」盤旋而上,繞山跨谷鑽隧洞,鳥雀在火車輪下飛翔。登山途中,從高大挺拔的桉樹、椰子樹、檳榔樹等熱帶古木,到四季常綠的樟、楠、櫧、櫸等亞熱帶闊葉樹,再到茂密的紅檜、扁柏、亞極和姬松等溫帶針葉樹,到了3000米以上,則是以冷極為主的寒帶林了。這些奇木異樹,在阿里山上匯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山風勁吹時,山林如驚濤駭浪,發出轟天雷鳴,形成阿里山著名的萬頃林濤。

  1991年新中橫公路通車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便與玉山國家公園串連而成為新興的旅遊路線。

  阿里山空間距離僅十五公里,但由山下一層一層盤旋繞上山頂的鐵路,竟長達七十二公里,連通各森林區的支線,總長度有一千多公里。沿途有八十二條隧道,最長的達一千三百公尺。火車穿過熱、亞熱、溫、寒四帶迥異的森林區。

  阿里山的森林、雲海和日出,譽稱三大奇觀。這裡所產的是世界罕見的高級建築木材,如台灣杉、鐵杉、紅繪、扁柏和小姬松,稱為阿里山特產「五木」。到了陽春三月,阿里山又成為一個緋艷絢麗的櫻林。這裡的櫻花馳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列為花季,登山賞櫻花的遊人絡繹不絕。山上有高山博物館,陳列各種奇木異樹,高山植物園內種有熱帶、溫帶、寒帶數百種植物,遊人既可飽覽林海在微風中泛起層層波瀾的勝景,還可增加見識。

  在晴天的破曉時分,登阿里山的塔山觀賞雲海,確是賞心樂事。遊人但見雲海茫茫,瞬息萬變,時而像連綿起伏的冰峰從山谷中冒出,時而像波濤洶湧的大海,從天外滾滾而來。難怪阿里山的雲海是台灣八景之一。觀日出的地點則以祝山為妙。祝山海拔僅次於塔山,為二千四百八十公尺。黑夜退去,天空呈魚肚白,祝山後先現出一絲紅霞,慢慢變成弧形、半圓、大半圓,越來越紅,越來越亮。一輪紅日先從雲海邊上升,再從山頂冒出,光芒四射,煞是一番景象。

  阿里山列為台灣風景區之一,美景紛陳早為人所稱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偉大」的說法。由於山區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全台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

  森林遊樂區大部分屬於高山平夷面地形,若從大塔山俯瞰,便可發現西側成緩坡走向,祝山、對高岳等山稜東側為地形險峻的陡峭斷崖,隔和社溪與塔塔加相對;而小塔山亦為斷崖地形,阿里山溪以西北向注入清水溪,向南則於阿里山公路山谷為曾文溪上游。1996年的賀伯颱風創下單日降雨量高達1095公釐,這些狂瀉而下的雨水造成三條溪流下游的土石流災害,再對照歷年來的氣象資料,稱阿里山為「雨山」實不為過。由於高山環境地處溫帶氣候,阿里山的氣候四季相差不大,平均氣溫為攝氏10.8度,在冬季最寒冷之日曾達零下3度,因此夏季為著名的避暑勝地。

  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為三大林場,與玉山並為「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的預定地。阿里山的森林與登山鐵道、日出、雲海、晚霞合稱阿里山五奇。1927年,阿里山經台灣日日新報評定為台灣八景(另有十二勝、二別格)。1953年,台灣省文獻會選定阿里山雲海為台灣八景。1996年,台灣省旅遊局辦理新版台灣十二名勝,阿里山勇奪第二名(全民票選第一名)。2006年,行政院新聞局舉辦台灣意象票選(書面及網路),阿里山勇奪風景第二名(第一名為玉山),顯示阿里山的地位早已深植人心。

  目前森林遊樂區內種植吉野櫻、重瓣櫻等數千株,除了櫻花以外,四季各有不同的植物盛開,將阿里山妝點成繽紛燦爛的花花世界。而有阿里山精神地標之稱的神木在1997年7月1日下半身倒伏之後,新的巨木群隱然成形,目前遊樂區內共有二區的巨木群棧道,整個阿里山區則尚有四株以上綠意盎然的紅檜神木。除了巨木群棧道外,林務局另重修對高岳森林浴步道、塔山登山步道及自忠舊鐵道的水山支線通往特富野的狩獵古道等。

  在人文方面遊樂區有高山博物館、樹靈塔、琴山河合(河合鈰太郎)博士旌功碑…等,遊人至此可回憶日治時期至今的阿里山開拓史等,皆為重要的歷史遺迹。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隸屬嘉義縣,距離嘉義市東方約75公里,東臨玉山山脈與玉山國家公園相鄰,西鄰嘉南平原,北界南投縣。阿里山由尖侖山、祝山、對 高岳山、大塔山、塔山........等十八座大山組成,總面積為39,650公頃。群山峰巒環列,形勢雄偉。附近溪谷甚多,分別有北流之和社溪,西有西北流之清水溪及西南流之曾文溪等。

  由於多數溪谷而處處形成斷崖,如塔山及對高岳山,故山嶽重疊地勢險峻,而其間雨量充沛,故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樹木生長各任天性蔚成巨木森林群。

  蚊蚋絕跡,實為台灣休養避暑最佳處所。園區種植吉野櫻、重瓣櫻等數千株,日據時代並曾定名為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

  阿里山以五奇著稱,即登山鐵路、森林、雲海、日出及晚霞。日出、雲海、鐵路、森林與晚霞合稱為阿里山五奇,它們不但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內外。

台灣玉山

  北起三貂角,南接屏東平原,長約300公里。主峰玉山位於北回歸線以北2.3公里,海拔3997米,不僅為台灣最高山峰,也為中國東部最高峰。山地多森林,目前仍有原始森林分布,材用、藥用和化工用植物資源豐富。

  玉山國家公園為我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位於台灣的中央地帶,群峰並峙,百岳高山多達30餘座。

  橫跨南投、嘉義、花蓮及高雄四縣,總面積約達105,490公頃,是典型的亞熱帶高山的地質,其地形以高山及河谷為主。在高山峻谷中除了蘊含豊富的地理景觀外,同時也塑造最珍貴的資源寶藏和生態環境,期許永續的生命,保持原始風貌,登山遊客要發揮環保心、子孫情,愛惜大自然。

  玉山國家公園規劃的遊憩點並設立遊客中心為新中橫公路的塔塔加遊客中心、南橫公路的梅山遊客中心與東部地區的玉里、南安游遊客中心,此三處對於一般遊客欲了解玉山國家公園全貌的最佳去處;登山活動則集中於玉山山區、八通關古道的東埔至八通關與南安至瓦拉米的東西兩出口與南橫公路的關山、塔關山、關山嶺山和向陽山。


推薦閱讀:

155.與喵共舞81~南戴河第5天回家
去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學當地的方言是否或提高自己在這個城市的舒適感?
您的加拿大十年簽證只是用來探親和旅遊那就太可惜了。要做好這些事情才是重點呀!!
旅遊常備葯
去十渡旅遊需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TAG:旅遊 | 國內旅遊 | 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