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療法3------腸胃健康
重視大腸的重要性
過敏性腸道症候群
腸胃各部位的名稱1.食道2.胃3.十二指腸4.小腸5.盲腸6.蘭尾7.大腸8.直腸9.肛門重視大腸的重要性腸道是人類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氯仿耐性菌保護著成人的腸道
誘發大腸癌的因素及預防
不可思議的大腸菌群
八分飽與腸道健康
腸道內的細菌
近年來患大腸癌的人數超過患胃癌的人數
腸道菌群製造出的物質保護著身體健康
只吃容易消化的食品,腸道的機能會降低
大腸菌製造出雙歧桿菌容易定居的環境
腸道內同時進行著發酵和腐敗的工作
過分講究食品衛生,身體的抵抗力會下降
大腸的菌群狀況良好動手術後傷口好的快
什麼樣的情況下腸道菌群發生變化
腸道內細菌相互合作、相互利用
年齡和腸道內菌群的關係
腸道是人類最大的免疫器官
腸道內各種細菌和平共處
怎樣才能保持腸道的健康
對腸道有益的食物
雙歧桿菌和雙歧因子
根據統計在日本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占第一位,一年死亡的人數中四分之一是癌症而死亡。近20年來,男女患胃癌的死亡率大大減少,而患大腸癌的人數上升,尤其是結腸癌。根據93年的統計,因大腸癌而死亡的人數男性占第四位,女性占第二位。預測患大腸癌的人數不久的將來可能會超過患胃癌的人數。在日本大腸癌增加的最大原因是,飲食生活趨向於歐美,蛋白質、脂肪類攝取過多。一般人認為日本人長命,實際上長命的是日本老人,他們習慣進食米飯和植物纖維等日本傳統的飲食。現在日本的年輕人的飲食生活趨向於歐美,他們能否和現在的老人一樣會長命嗎?
蛋白質、脂肪不會直接引起癌症,但是腸道的菌群的狀況和癌症很有關係的,在此談一談大腸的重要性。一般人認為大腸是消化器官的最末端,消化吸收過程已經在胃和小腸完全,大腸只不過是吸收水分,製造糞便的器官,因此沒有其它器官那麼重視腸道的健康狀況。腸道的作用有:利用腸道的細菌,分解尚未完全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或者蛋白質。還有發酵的機能,能生成氨基酸。腸道的細菌抑制脂肪的吸收,向中樞神經發出命令控制食慾等等。大腸不旦是製造糞便的器官,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大部分的病菌等有害物質,進入體內各處的主要途徑是腸。如果是健康的腸道病菌等有害物質,會受到腸內益菌的低抗,不會侵入其它循環系統,很快隨著糞便排出體外,使人體免受危害。人體有非常強大的自愈能力,德國某研究機構2001年發表的報告中稱:「如果能夠治療疾病的物質稱作"葯"的話,人體自身可以產生一萬多種"葯"。而這種一萬多種"葯"的70%以上是在腸道中。一般的疾病靠這些"葯"完全可以治癒。人體的免疫、解毒系統有胃液、腸道中的益菌、肝臟、血液中具有殺菌能力的蛋白、白血球、淋巴、呼吸器官的分泌物、各器官分泌的粘液、大小便等等。這些需要腸道提供營養物質來生存,因此脂道可以說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健康的大腸應該是菌群狀況良好。外科試驗證明手術後的情況好壞,決定大腸內的菌群。對白鼠進行的試驗的結果證明:大腸保持著正常的菌群的白鼠,比起沒有正常菌群的白鼠傷口好的快。尤其是有雙歧桿菌、乳酸菌較多的大腸傷口好的更快。
在此舉一個大腸菌群不可思議的例子,中藥材大黃是瀉藥,生病時用來排泄體內的毒素。它的作用是:大黃成分的番瀉葉苷在腸內遇到雙歧桿菌、厭氣性球菌等腸內細菌群時 ,被分解產生連阿斯龍,這個物質起著排泄作用。把這種物質直接注射在動物身上是不起作用的,單是口服連阿斯龍也不起作用,反而會有嘔吐等副作用,口服中藥材大黃才能起作用。這個例子說明大腸菌群的作用 是多麼地不可思議。
腸內有喜歡空氣的好氣性細菌和不喜歡空氣的厭氣性細菌,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是數量較多的厭氣性細菌,這種細菌所製造出來的物質對抗病原菌。具體地說,腸內的雙歧桿菌、乳酸菌、梭狀芽胞桿菌(其中的一種),在腸道製造出酪酸、丙酸、醋酸(這些叫作短鏈脂肪酸),這些物質通常稱作酵母物質。這些酵母物質不會直接殺死病原菌,但可以使腸內保持酸性, 並進入病菌內,抑制病菌的活動和增殖。結果是病菌雖然進入到人體內,但是沒有起作用就被排泄出體外。人體內存在許多病菌,當身體或者大腸的狀況不好時,它們就活躍起來危害人體。例如腸內有許多短鏈脂肪酸,使腸道處於強酸性,就會抑制有害細菌的活動和增殖。上述酪酸、丙酸、醋酸這三種酸都很重要,酪酸除了能抑制病菌活動之外,也能預防癌症。它直接進入到癌細胞中,阻止癌細胞的增殖,因此腸內製造出的酪酸越多,患大腸癌的機會就減少。丙酸抑制脂肪及膽固醇的合成。醋酸使腸內保持酸性。人體對外來病菌抵抗力的強弱,由酪酸等短鏈脂肪酸的數量多少來決定。而決定短鏈脂肪酸數量的是益菌所需要的養分,養分越多,益菌製造出的短鏈脂肪酸就越多。大腸的益菌的養分是殿粉、食物纖維等不容易消化的物質、以及低聚糖、乳糖等。兒童體內有許多分解乳糖的酵素,結果乳糖很快被消化吸收而未到達大腸。隨著年齡的增長,分解乳糖的酵素逐漸減少,乳糖未被吸收而到達大腸。
人們通常說「為了身體的健康應該避免進食不容易消化的食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品」 ,當聽到「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就認為對身體不好,這種說法不能說是錯了,但是從提高身體抵抗力的角度來說,只吃容易消化的食品反而不利於身體的健康,因為對腸道的益菌來說,不容易消化的食品才是它們的好飼料。在醫院動手術之後,腸胃功能降低,因此通常給病人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半流體食物或者輸液。進食的食物全部被胃和小腸吸收,不能到達大腸。結果大腸的功能減弱,粘膜層變薄了,病菌容易通透腸壁,同時大腸內的細菌群養分不夠,厭氣性細菌減少,無法製造出短鏈脂肪酸,無法抑制病菌,病菌就不斷增殖,使身體的抵抗力惡化。現在有些醫院開始重視大腸的健康和身體的低抗力,給病人適當進食些不容易消化的食品。瀉肚子時消化吸收能力降低,或者因病無法進食時,為了補充養分,攝取容易消化的食品是必要的,但健康的人有意識地避開不容易消化的食品,只吃容易消化的食品是不好的。為了大腸的健康,即身體的健康,適當進食難消化的食品是很有必要的。
在先進國家,有些腸胃疾病鬧得很兇,但是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卻不當作一會事。先進國家的人到東南亞生活,吃的是同樣的食品,當地人沒有事,而先進國家的人竟會瀉肚子,原因是人們的免疫力不同。先進國家的衛生管理好,人們的腸道細菌群的種類少,對病菌的抵抗力弱,因此容易發病。另外先進國家人們的飲食以蛋白質、脂肪為中心,影響了大腸的健康,以上兩種原因使免疫力和抵抗力都較低。發展中國家的衛生條件差,從嘴裡進入各種各樣的細菌,這些菌成為傳染病的原因,但是這些細菌中也有不少是益菌,這些益菌進入到腸道,使腸道的益菌品種及數量就增加了,也就增強了對各種病菌的抵抗力。人體有自愈能力,從咀里進入的細菌,在腸道自行處理。為了防止病菌,過於講究衛生,反而減弱腸的抗病能力。與各種各樣的細菌共存,讓好的細菌更好地為你工作 不是更好嗎。初生嬰兒的腸內是處在無菌狀態。嬰兒在家裡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和物的同時,各種各樣的保護身體的細菌進入到體內定居下來,這些細菌保護著嬰兒的健康。給初生的嬰兒喂母乳時,厭氣性細菌較難定居(除了雙歧桿菌之外),厭氣性細菌要像成人一樣定居在嬰兒的腸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初生嬰兒抵抗力弱,除了體力之外,還與腸道的細菌種類太少有關,細菌的免疫功能無法操作。喂母乳的嬰兒,母乳是母親的體內出來的,總是帶些細菌,乳頭怎麼乾淨也會沾上細菌,無法做到絕對的無菌狀態。結果嬰兒很早就接觸到各種細菌,尤其是雙歧桿菌,使有用的菌類定居在腸內,逐漸形成健全的腸內細菌群。在家裡喂母乳成長的嬰兒,比起在醫院成長的喂經殺菌的奶粉不同,較早接觸各種細菌,腸道較為健康。人後保護腸道的是
保護嬰兒道腸的是雙歧桿菌。停止喂母乳後,腸內的菌種也逐漸發生變化,厭氣性菌增多,代替了雙歧桿菌,成為腸內的主力軍。其中最重要的是稱作氯彷耐性菌的菌群。這種菌群用氯仿處理也不會死,它所製造的有些芽孢,可以活上幾百年。氯彷耐性菌在腸道抑制病原菌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氯彷耐性菌是嬰兒在成長過程接觸人類、大自然的過程中自然引進的。只接觸母親和家庭成員是不夠的,讓嬰兒更多地接觸人群和大自然。以前的孩子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邊玩,回到家裡把書包一放,就和朋友到處玩,一身泥土,天黑肚子餓了、疲倦了才回到家。這些孩子們,經常活動身體健康,在大自然里混,引進各種細菌,腸里的菌種多 ,腸道也健康。現在的孩子們回到家,學鋼琴了、上補習班了,在家裡看電視、玩電腦,和外界接觸的機會太少了。再加上家長們不管是益菌或者害菌都一網打凈(當然講究衛生是必要的,但是過於保護是沒有必要的),這些孩子身上只帶有有限度的氯彷耐性菌因此身體較弱。而在大自然里到處奔跑的孩子們身上,有許多品種的氯彷耐性菌群,對病原菌的抵抗力強。氯彷耐性菌群存在土壤、水等自然界的各處,也存在人的身上。有些成人活動空間狹窄,坐公交車上下班、整天泡在辦公室、或者待家裡,很少到野外,街上走一走,這些人和各種氯彷耐性菌接觸的機會少。編者曾經在法國巴黎住過幾個月,巴黎的大小公園一般都有小砂池,讓幼兒在小砂池裡玩泥砂,小砂池的周邊都有椅子,家長們坐在椅子上看幼兒玩砂。幼兒玩得一身砂子,家長們不理讓他們繼續玩砂,據當地的人說,這對幼兒的成長有益。我國的大城市的有些家長怕各種傳染病,過於保護幼兒,這些子女反而容易生病。讓子女多多接觸大自然,也到人多的地方,讓他們接觸各種細菌,增強抵抗力才是保護他們建康成長。發
飲食因素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大腸癌發病率遠高於亞洲、非洲等不發達國家。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少纖維及精製碳水化合物等"西式"飲食習慣導致大腸癌的重要元兇。其中高脂肪、少纖維飲食影響最大。通常的飲食不會直接影響大腸,而不當的飲食生活會影響腸內菌群的工作,細菌本身不會致癌,而是細菌所製造出某些物質導致癌症。
如果攝取的動物性食品過多的話,其中的一部分會消化不掉,被腸內的害菌分解製造出吲哚、胺、硫化氫、糞臭素類等有害物質。平常攝取的食物纖維少,不容易形成大便,排泄大便間隔的時間過長,有害物質會長時間滯在體內,成為人體內致癌物質來源。
另外,消化脂肪需要大量的膽汁。在膽汁中的膽汁酸,有一次膽汁酸和二次膽汁酸。現在已知腸內的害菌把這些膽汁酸轉換成具有很強致癌作用的二次膽汁酸。但是二次膽汁酸對人體也有利的一面,它的抗菌能力極強,能抑制痢疾菌等害菌。
有人統計,健康的人體每天誕生3000~6000個癌細胞的芽。腸內也一樣,致癌物質處於抱合狀態時無毒而被排泄出體外。大腸內菌群產生的有害酵素會把這種無毒的抱合狀態脫抱而變成有害的致癌物質。細菌本身不會致癌或者促進癌細胞的成長,而是細菌所產生的酵素與致癌物質有關。預防大腸癌要設法減少腸內細菌產生的致癌的酵素。肉類的攝取量過多時,害菌所製造出的有害酵素就隨著增多。
遺傳因素據統計約有10%左右的大腸癌和遺傳有關。
有些遺傳性大腸息肉肯定具有癌變傾向,並將導致大腸癌。因此有遺傳性大腸息肉的病人及家族成員,應該十分警惕,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大腸息肉。
科學家們發現某些基因異常可導至結腸粘膜癌變,從結腸癌患者的基因中也發現了這種異常改變。這種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疾病,也稱為癌易發家族綜合症,和基因異常有關。有關專家建議具有這種家族病史的病人及其家庭成員應該每年進行一次系統纖維結腸鏡檢查,儘早期發現大腸癌。
大腸慢性炎症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直腸炎等。其中出血性潰瘍性結腸炎發生惡變危險性最大。
大腸腺瘤許多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或者腺瘤演變而來,有一種多發性家族息肉病,如果不及時合理治療,最終將100%發生癌變。
血吸蟲病血吸蟲卵長期大量在大腸內沉積,造成慢性炎症以致腸粘膜癌變。
物理損傷因素曾經施行腸道手術,術後的腸道炎症,若干年後容易患癌。例如接受過盆腔、腹腔治療及外傷等。
腸內細菌能夠預防癌症腸內細菌群是產生致癌或者促進癌細胞增殖的物質。另一方面,腸內菌群又具有預防癌症,抑制癌症的作用。經調查研究發現,給某結腸腫瘤患者服用能使大腸細菌群產生丁酸所需要的養分,但是大腸內產生丁酸的作用仍然很弱,丁酸的數量也少。由此可判斷腸內菌群產生丁酸數量較少的人,患結腸癌的機會較高。由於與壽命有關的遺傳基因的關係,細胞是不斷地新陳代謝。癌細胞的增殖作用極強,總是不斷地工作,經過幾代也不消失,不斷地增殖下去。有趣的是,丁酸讓不斷地工作的癌細胞發現與壽命有關的遺傳基因,使癌細胞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死亡。因此雖然有癌細胞,但到了一定的時候它就死亡,不會增殖,也不會引發癌症。 也就是說丁酸有殺死癌細胞的作用。腸內菌群的工作非常複雜,測定各種細菌的丁酸產量是不可能做到的事。當前只能做到的是盡量使大腸內保持容易產生丁酸的環境。現在清楚的是,腸內的酸性強,幫助癌細胞增殖的各種酵素的活動就受到抑制,大腸內菌群也不怎麼做壞事。大腸內的酸性強弱由食物決定,使腸內呈酸性的物質是較難於消化的殿粉、纖維類。簡單地說,不要吃太多肉類和脂肪,要以糧食為中心多吃蔬菜。
食物纖維能預防癌症的原因上面已經講過食物纖維能夠製造出腸道良好的環境,使腸道保持強酸性,食物纖維是腸內細菌群的養分,讓它不斷產生丁酸等等。所以說食物纖維是預防癌症的非常好的食物。 哪種食物纖維較好呢?現在有許多這方面的研究報告和統計數據,一般公認的有效的是纖維素,通過動物試驗也證明纖維素能使丁酸的產量增加,雙歧桿菌的數量也增多。不是雙歧桿菌直接產生丁酸,是其它菌分解纖維素製造出低聚糖,低聚糖是雙歧桿菌的營養物質,細菌利用這些低聚糖,在腸道引起一連串的食物連鎖反應,使之形成增加益菌及丁酸等的良好環境。人類祖先的飲食,以食物纖維及糧食為主,他們的腸道很健康;現代人為了強調營養,或者減肥,以肉類、脂肪類為主,食物纖維及糧食為副,結果使腸道變得很不健康。
隨著年齡的增長腸內菌群的狀況會起變化,雙歧桿菌等益菌減少,大腸菌等害菌增加。這種變化還與生理、食物的變化有關,是各種複雜的因素綜合發生作用。到目前為止,老化與菌群的關係的機理尚未弄清楚。例如老年人的胃酸分泌少,胃裡的害菌數量增多,例如幽門螺旋菌它會引起胃潰瘍或者癌症,又如胃裡未被胃酸殺死的害菌會進入大腸,大腸內的害菌也就會增加。根據調查幾乎所有的長壽老人腸道內雙歧桿菌等益菌較多而害菌不多,腸內環境良好。日本 沖繩島是著名的長壽島,80多歲的老人都在健康地工作。日本學者調查了日本本土和沖繩島的老人的大腸內細菌的情況,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雙歧桿菌都有減少,但沖繩島的老人大腸內的益菌比起日本本土的老人多而害菌則較少。兩者的不同可能和飲食習慣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沖繩島人喜愛吃豬肉,吃豬肉多的老人比起少吃豬肉的老人,胃酸分泌的較多。此外,沖繩島的飲食特徵是吃許多海藻類,海帶富含纖維素,容易消化,促進厭氣性細菌的活化,改善大腸的環境。由此可知, 沖繩島的人長壽,和飲食生活很有關係,這種飲食生活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從沖繩島老人的大腸內細菌的情況來看,假若能使腸內的菌群保持年輕時的細菌群狀態,能防止人體的老化,青春常駐。
給成熟的白鼠作了如下試驗:一組是限制食物(6分飽),二組是隨它吃。然後讓它們受傷,停止限制食物,補充足夠的營養,觀察它們痊癒情況,限制食物一組的恢復較快,這說明了這一組的新陳代謝旺盛,它們的大腸內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菌較多,是健康的大腸。
人也是存在同樣的情況,長壽的人吃得不多。另外引人注意的是,限制食物量一組的白鼠的體內,分解過氧化物質的酵素增多。通過試驗已知,不旦是動物,人也是一樣的。過氧化物質的代表性物質是自由基,它是人類老化以及產生各種慢性病、癌症等的元兇。分解過氧化物質的酵素多,也就是自由基被分解的多,減少對人體的危害。大腸內的益菌多是討厭氧氣的厭氣性細菌,腸內多了自由基、過氧化物質時,厭氣性細菌的增殖就被抑制。近來發現雙歧桿菌、韋氏梭狀芽孢桿菌(welch菌)具有較高的分解過氧化脂肪酸的能力。
成人的腸內存在著100多種,100兆個細菌多得無法計算,這些細菌對人體帶來各種壞的或者好的影響。我們腸內害菌伺機繁殖,製造致癌物質和腐敗物質;對這些物質和害菌進行分解和抑制作用的是益菌,益菌和害菌在腸內時刻進行著戰鬥。細菌品種很多,大體上分為厭氣性菌和好氣性菌,好氣性菌是在氧氣下生存,在大氣中也能生存,厭氣性菌是在氧氣的存在下不活動,或者不能活動。另外也以細菌有無鞭毛來分類,有鞭毛的在大腸內到處遊動,或者緊貼腸壁,很少被排出體外。成人的大腸內厭氣性菌較多,也起著重要作用,其中的氯仿耐性菌群組最重要。相對來說好氣性菌不是那麼重要。各種細菌在體內發揮著各自的作用。胎兒出生時是處在無菌狀態,之後接觸母體、醫生、護士、親屬,逐漸帶上細菌。最早進入嬰兒大腸的是大腸菌等好氣性菌,腸內的厭氣性菌除了雙歧桿菌之外,很難定居下來。隨著時間推移雙歧桿菌逐漸定居,半年至一年後,嬰兒大腸內的細菌狀態才接近成人的狀況,此時腸內布滿了細菌,各佔領地板,再沒有地方可占,於時益菌和害菌的戰爭開始了,逃伴隨著人的一生,持續幾十年甚至於上百年。在這場戰鬥中,如果益菌佔壓倒性優勢,腸內環境是健康的,其中雙歧桿菌是主力軍。
曾經說過嬰兒腸內首先定居的是大腸菌,講到大腸菌讓人害怕,實際上大腸菌有許多種類,其中小部分是病原菌,成為感染的原因。絕大多數的大腸菌對人體有益的。定居在嬰兒體內的大腸菌,抵抗病原菌除外,為了跟隨著它進來的雙歧桿菌,製造良好的環境,大腸菌可以說是,嬰兒腸內起主要作用的雙歧桿菌的先頭部隊。進入嬰兒腸內的細菌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的,假若其它厭氣性菌比雙歧桿菌先進入腸內,那麼重要的雙歧桿菌很難定居下來。口服大量的雙歧桿菌,很多被排出體外,只有少量定居下來。到了成人後大腸菌的作用逐漸減弱,但是受傷或者生病時大腸菌將發揮作用。受傷或者生病時,為了防止感染使用抗生物質,抗生物質不管是益菌、害菌都殺死。結果使腸內的菌群變得很亂。需要調整腸內的細菌群,讓它儘快恢復到正常狀況。白鼠的試驗可知,腸內受傷的部位,腸內菌群活躍的好的快。此時大腸菌可能發揮它的作用,製造出厭氣性菌容易定居的環境。人們聽說大腸菌就害怕,實際上人的腸內定居著大量的大腸菌,萬一發生意外受傷時,它將發揮作用,人的腸內不能沒有它。
大腸內發酵和腐敗同時進行著。起發酵作用的細菌和進行腐敗的細菌不同。糖質被分解時基本上是進行發酵作用,蛋白質被分解時是進行腐敗作用。大腸內可以說是發酵和腐敗的工場,負責發酵的細菌利用原料進行發酵,負責腐敗的細菌也利用原料進行工作。發酵是合成反應:原料是糖質,就是澱粉、纖維素、低聚糖等多糖體。它們最終被細菌分解成有機酸和氣體。腐敗是分解反應:主要分解蛋白質,最終成為胺。這個胺是有毒性的,會引起癌症、便秘等。除了胺之外,還產生多種腐敗物質對人體有害。不管是腐敗還是發酵都是氧化還原反應,發酵有益健康,腐敗有害健康。讓大腸內多進行發酵反應製造出"美酒"好呢,還是腐敗過多腸內變成"拉圾場「好呢,當然是多進行發酵好。人類不是食草動物,素也吃葷也吃,腸內必然進行著發酵及腐敗反應。這兩種反應是可以控制的,多吃蔬果、穀物,大腸內發酵反應變得活躍,抑制了腐敗反應。
大腸內定居著百千種、億兆數的細菌,它們各自進行著自已的工作,相互協作,不會引起混亂。細菌很自然定居在容易得到養料和便於工作的場所。例如,糖質中的低聚糖是水溶性的,發酵快,因此吸食低聚糖發酵的細菌多數定居在大腸的前段。纖維素不容易發酵,流到大腸的後段,因此分解、發酵纖維素的細菌,多數定居在大腸的後段。澱粉的發酵處於低聚糖和纖維素之間,因此嗜食澱粉的細菌處在大腸的中段。蛋白質因品種不同被分解的位置也不同。攝取蛋白質的量少時,嗜食它的細菌分布在腸的前段和中段。倘若大量攝取蛋白質時,未被分解的蛋白質流到腸的末端,那麼分解蛋白質的細菌則分布在整個大腸里,這對身體是很不利的。當結腸周邊聚集大量的分解蛋白質的細菌時,會產生大量的胺,以及致癌物質、增加患癌症的機會性。攝取足夠的纖維素,讓分解纖維素的細菌也定居在結腸周邊時,會產生大量的酪酸,減少患癌症的機會。人的飲食習慣各不相同,大腸內細菌種類的分布圖也不同。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的細菌的分布圖就不一樣。
嬰兒腸內首先定居的是大腸菌,先到達的大腸菌就調整腸內環境,讓雙歧桿菌定居下來,這是細菌相互協作的例子。維生素B旅是大腸內細菌不可欠缺的物質,大腸內絕大部分的維生素B族是細菌本身產生出來的。發酵產生的有機酸是厭氣性細菌的能源,厭氣性細菌產生的酪酸、醋酸等短鏈脂肪酸促進其它細菌的發育。細菌之間相互合作的有趣的例子是雙歧桿菌和纖維素的關係。發酵纖維素的細菌,並不是對所有的纖維素都有同樣的發酵作用,是因纖維素的種類而有差異。雙歧桿菌嗜食低聚糖,但不能發酵纖維素。給白鼠的飼料中加入15%的纖維素,結果白鼠的雙歧桿菌數量急速增加,原因是其它的細菌發酵纖維素而產生的低聚糖成為雙歧桿菌的營養,使得雙歧桿菌發育、增殖。攝取食物纖維大量產生有機酸,增加腸道的酸性。不同食物的纖維其發酵程度也不同,捲心菜發酵89%,紅蘿蔔發酵90%,麥糠45%。攝入食物纖維後糞便內的細菌數量會增加,吃普通的西餐糞便內細菌的重量約佔35%,吃麥糠時45%,吃捲心菜時達到50%,可見食物纖維的確能增加大腸內的細菌數量。
雙歧桿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體內存在的益菌,是乳酸菌中的一種。它的作用是:防止腸內腐敗,抑制有毒物質的產生;可在體內合成B1、B2等B族維生素;製造有機酸,抑制病原菌的增殖,預防傳染病,能刺激體內的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能預防致癌物質的產生,一旦產生致癌物質也會得到分解。由此可見,雙歧桿菌在人的生命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人的長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但是隨著年令的增長,雙歧桿菌在腸內的數量逐漸減少,精神壓力、飲酒過量也減 少雙歧桿菌。如何保持和增加雙歧桿菌在腸內的數量,這是人們都關心的問題。雙歧桿菌的攝取量沒有什麼特定的量,所攝取的雙歧桿菌在腸內重複著增殖、死亡,經過數天最長是一個星期左右就排泄出體外,因此少量也要堅持每天攝取。堅持每天吃牛奶、脫脂奶粉、含有雙歧桿菌的酸奶,或者雙歧桿菌製劑等。另外,積極攝取促進雙歧桿菌繁殖的纖維素、低聚糖。如根莖類蔬菜胡蘿蔔、蓮藕、牛蒡、地瓜等;穀類、豆類、海草等含有豐富食物纖維的食物。提到雙歧桿菌就會出現雙歧因子這個名詞。所謂雙歧因子「雙歧桿菌促生因子」,是能夠使雙歧桿菌在體內增殖,促進雙歧桿菌生長繁殖的功能性低聚糖。低聚糖具有選擇性,它是雙歧桿菌的食料,而不會成為害菌的食料,因此人們稱它為腸內清掃夫。低聚糖的另外特點是根據宿主體內狀況而增殖最適宜的雙歧桿菌數量。一般認為每天進食5~10克低聚糖較適宜。市售各種各樣的低聚糖製品,如大豆低聚糖等。日常食品中的含量例子(100克食物中的含量)洋蔥 2.8克;牛蒡 3.6克;蔥 0.2克;大蒜 1.0克;香蕉 0.3克;毛豆 0.1克;黃豆粉 7.0克。自然界中存在各種各樣的低聚糖,各種食物所含的低聚糖的品種各不一樣,其中母乳、牛的初乳、黃豆中含有的半乳低聚糖是雙歧桿菌最喜愛的低聚糖。
只重視現代營養學,不能完全保持健康的身體現代營養學的根據是學者們推算出來的,未做人體試驗,有些營養學概念不斷更新。例如,以前認為食物纖維人體不能消化和吸收,被直接排泄出體外,不把它當作營養素,近年來食物纖維才被當成營養素。對攝取纖維素的重要性,一般的解釋是「纖維素只是加速食物在腸內通過的時間,加速有害物質的排泄,從而減少有害物質被吸收」。這種解釋往往使人誤認為纖維素只不過是通過體內,而不被吸收和消化。其實最近的研究發現人體能量的10%是由腸道產生的。由此可見,只按照營養學家所推算出來的營養分量來攝取食物的話,能夠完全保持身體健康,這種想法是很片面的。
過多攝取維生素片,會減弱腸道的功能過去是身體有毛病,或者老年人才服用維生素片,如今在一些飲料、糖果里也加入各種維生素;健康的年輕人,感到身體疲倦就口服維生素C。現代人攝取維生素是否過量呢?這是值得考慮的,考慮到腸內的菌群,維生素片的攝取量應比營養學家所規定的數量要少些,這才有益於腸道的健康。因為腸道內的細菌具有製造維生素的能力,過量攝取維生素片將會減弱腸內細菌群的機能。
成人蛋白質的攝取不要過量蛋白質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營養物質,但攝取過量有害健康。最需要蛋白質的年齡是13~14歲,他們一般每天需要的量是男性是90克、女性是75克。亞洲成人每日約需要60~70克。從腸道的健康來考慮,比標準量少些更有益於健康。蛋白質進入人體後,多餘的不會被排泄體外,而是被循環使用,到底有多少蛋白質被人體循環使用,有的研究報告指出大約是80克,多餘的就在腸內腐敗,產生有害物質。
腸內細菌群均衡能夠抑制膽固醇腸內的一些厭氣性菌把糖質和食物纖維發酵時製造出丙酸,這種酸分解膽固醇,抑制膽固醇的吸收,抑制它和脂質的合成。因此多攝取產生髮酵物質的食物,是可以調節膽固醇的。一般每天能攝取30克的食物纖維較理想。
腸內細菌群均衡時容易吸收鈣鈣是很重要的營養物質,因此人們很重視鈣的攝取。雖然多攝取含鈣豐富的食物,但是往往不足,原因是鈣本身非常難於消化吸收,大部分未被利用就排泄出體外。身體要吸收食物中的鈣,必需把它變成鈣離子。腸內的細菌讓腸處於發酵狀態時,製造出丙酸、醋酸等,這些酸能使鈣變成鈣離子,加速鈣的吸收。總之腸內的發酵足夠的話,鈣被離子化而變得容易吸收。
腸內細菌影響精神狀態菌群異常會導致與神經傳遞有關的活性胺異常地增多。當精神病人發作時,檢查糞便就會發現其腸內細菌群異常,腸道一時增加過多的胺,使神經傳遞突然發生混亂而發病。
食物品種不同,腸內細菌也會變化,性格也受影響人類和其他動物腸道的細菌狀況完全不同。肉食動物腸內細菌對人來說是有害的細菌為主,例如韋氏梭狀芽孢桿菌,是引起人體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這種菌主要存在在肉食動物體內,草食動物沒有。有些人認為這種細菌使動物變得暴躁和動作敏捷。食肉多的西方人和食肉少的亞洲人在性格上是有些不同。有一位拳擊教練說,常吃日本菜的人,不能成為拳擊健將。飲食不同引起的菌群的差異影響著神經的傳遞。高加索、匈牙利山區超過100歲的老人不少,他們也很少患老人痴呆症。他們的共同點是天天吃發酵奶。發酵奶中存在的菌,使大腸變得易於發酵的狀態,也許它所產生的發酵物質,調整神經傳遞,起著安定神經的作用。
生病時腸內細菌群發生變化以前講過隨著年齡的變化,腸內菌群的狀態也變化。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齡,腸內菌群保持著一定的均衡,不會發生激烈的變化。但是存在引起激烈的變化的因素。生病或者身體狀況不好時,平時安靜的細菌,忽然活躍起來,保護著腸內健康的細菌就大大減少。例如患痢疾時雙歧桿菌等主要的益菌大大減少,減少至正常人的千分之一。
精神壓力大時腸內菌群發生變化瀉肚子有細菌性和神經性兩種。神經性瀉肚子也被稱作過敏性大腸症候群,準備上班、或者上學,或者考試,或者出門就會想大便,有些人一上公共汽車就要想大便。腸內細菌製造出神經傳遞物質,因此可以認為過敏性大腸症候群和腸內細菌有關。通過白鼠的試驗可知,讓一些白鼠生活在非常擁擠的環境里,結果腸內增加阻止發育的細菌,和正常環境里生長的白鼠比較,兩者腸內菌群有很大的差別。
絕食或者忽然改變飲食內容時,腸內細菌群也起變化例如接受特殊訓練的軍人,宇宙飛行員,他們執行任務的前後,腸內細菌狀況不同。變化的特點是細菌數量減少,而不利於人體的細菌增多。例如韋氏梭狀芽孢桿菌明顯增多。老人腸內韋氏梭狀芽孢桿菌也較多,20多歲的接受特殊訓練的軍人,宇宙飛行員,完全任務後的腸內狀況,變得和70多歲的老人一樣。可見日常生活中減少精神壓力是很重要的。
抗生素進入體內,會殺死某些益菌抗生素對感染症有效,但是會殺死對腸內有益的雙歧桿菌、CRB厭氣性細菌群等。結果容易引起偽膜性大腸炎,此時可以吃止瀉藥,但是效果不大,最好的方法是多吃些發酵奶,盡量恢復正常的腸內菌群。為了治病吃抗生素是有必要的,但是現在有些畜牧場,為了使食用動物能夠健康成長,在飼料中混入抗生素,這些家畜的肉中含有不少抗生物質,人吃了這些肉類,同時也吃進去抗生物質,這樣會損傷腸內的一些益菌。現在只能自已積極攝取雙歧桿菌等,盡量保持健康的腸內菌群。
絕食療法最嚴格的絕食療法是兩天到1個星期除了水,或者茶水除外,什麼也不吃。絕食療法對腸內細菌的影響是很大的,人不吃食物時,腸內細菌也得不到營養,結果腸內的不必要的菌消失,起到清除腸內害菌的作用。例如,較少吃食物纖維的人的腸內,韋氏梭狀芽孢桿菌較多,腸內無法製造足夠的發酵物質。通過絕食,改變腸內的環境,擊退腸內佔優勢的韋氏梭狀芽孢桿菌而留下益菌。絕食療法是特殊的療法,必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才能進行。
腸內菌群不同,糞便的顏色、形狀、臭味也不同顏色 健康人的糞便接近黃色,雙歧桿菌較多的人因受單純色素的影響黃色較多。肝臟不好的人的糞便有些黑。形狀 沒有形狀的水分較多的不大好,這說明大腸的吸收機能降低。有些糞便浮在水面,原因有二,一是含的氣體過多,另一種情況是含的脂肪過多。含氣體多的不要緊,脂肪多的不大好。臭味 太臭的要引起注意。蛋白質、粘液被腐敗後產生硫化氫,不單是臭,還含有有害物質。總之,好的糞便是不臭、接近黃色而沉,一天的分量約2條香蕉。
低聚糖到超級市場出售的飲料,許多註明含有低聚糖,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低聚糖是什麼。低聚糖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腸內的雙歧桿菌。以前多次提過,雙歧桿菌是使腸保持發酵狀態的重要的腸內細菌。雙歧桿菌怕抗生物質,同時在腸內不能大量繁殖,低聚糖可以說是雙歧桿菌的食料,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
發酵奶調整腸道酸奶的主要作用是:一預防腸內的感染;二是預防食物中毒;三是減少害菌。四是吃了抗生物質後調整腸內細菌群。吃了酸奶後腸內的雙歧桿菌的數量增多。抑制腸內害菌的代謝,防止腸內的腐敗。酸奶使腸內細菌群處於發酵狀態,並把它穩定下來。酸奶是保持腸內健康的理想食品。市售的酸奶較貴,含有各種添加物。在家裡自製的酸奶比市售的酸奶質量好,製法也很簡單,關於酸奶的製作,請看本網站自 制 高 加 索 酸 奶
發酵食物豆鼓、泡菜、酒糟、日本的納豆、韓國泡菜等,在加工過程中產生乳酸菌,乳酸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把蔬菜變成泡菜,泡菜有些酸味是乳酸菌存在的原因。泡菜為什麼不腐敗呢?食物纖維是乳酸菌的飼料,乳酸菌在豐富的營養環境下,繁殖得很快,結果抑制了腐敗。這些食物和酸奶一樣能夠調整腸內菌群,乳酸菌不能滯留在腸內,每天吃一些泡菜可以在腸內抑制腐敗。過敏性腸道症候群
內 容
何謂過敏性腸道症候群
過敏性腸道症候群的各種癥狀
過敏性腸道症候群診斷基準
引起過敏性腸道症候群的原因尚未清楚
過敏性腸道症候群的治療經檢查身體沒有異常,但是經常會反覆腹痛、腹瀉或便秘被診斷為過敏性腸道症候群,英語稱作IB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通常會有以下的各種癥狀。
進食早餐後會想排便,上廁所只排出少許糞便,其後上班、上學途中在公交車上、地下鐵中想排便。有些人開會途中、講課途中也發生同樣的現象,引起各種麻煩,影響到人際關係。人們進食食品腸道受刺激就開始活動,誰都會這樣的,但是過敏性腸
道症候群患者對這種刺激的反應異常。左圖右:要上學就會腹痛。不上學就不會。右圖左:中途下車找廁所,上班經常遲到。過去12個月當中,12周(約3個月)以上,肚子不適服,或者腹痛等,以下三個項目中有2個以上的癥狀,可診斷為過敏性腸道症候群。① 排便後腹痛消失。② 引起腹痛後排便次數增加,或者減少。③ 引起腹痛後腹瀉,或者排硬便。21世紀,患有「過敏性腸道症候群」的頗具代表性的患者急劇增加,甚至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過敏性腸道症候群被認為是自律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而引起,但是自律神經失去平衡的很多人不會引起過敏性腸道症候群。最近有人指出過敏性腸道症候群與神經傳遞物質瑟繞通寧有關,瑟繞通寧90%存在腸道,精神緊張時腸道分泌出瑟繞通寧,腸道蠕動發生異常,出現過敏性腸道症候群癥狀。但是很多人精神緊張時不會出現過敏性腸道症候群癥狀。總之,引起過敏性腸道症候群癥狀的原因尚未完全闡明,可能同時存在多種因素。
過敏性腸道症候群不會引起死亡,但是癥狀較相似,必需要接受治療的疾病有潰瘍性大腸炎、克羅恩氏病。這些疾病激烈的腹痛持續,長期腹瀉。潰瘍性大腸炎是大腸引起炎症;克羅恩氏病是消化器官引起炎症。這些疾病發病原因尚未清楚,非常難治療的疾病。腹瀉和腹痛長期持續的應該到醫院接受檢查。引起過敏性腸道症候群的原因不明,因此沒有什麼特放葯,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況開些葯,有些可能有放,有些無效,有些反而病況惡化。過敏性腸道症候群患者的癥狀各人各異,大約如下幾種。最多的是腹瀉型:20~30歲的年輕的男性較多。上學、上班途中突然腹痛,中途下車急忙上廁所,或者無法上廁所時突然想排便等等,使人煩腦。便秘型 便秘型女性比男性多、中高年者較多。成慢性便秘,腹痛但無法排便,糞便水分少而硬塊,總伴有殘便感。交替型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一個時期腹瀉持續;腹瀉好了就便秘。有些人腹瀉時吃瀉藥,腹瀉好了就便秘,藥物使他們成為交替型過敏性腸道症候群患者。除了上述癥狀之外,也有其它各種癥狀如腹部脹、時常放屁等等。在此介紹自我調整身體狀況治癒或者逐漸減輕癥狀的方法,請過敏性腸道症候群患者參考。過敏性腸道症候群患者中最多的癥狀是腹痛和腹瀉。起因可能是精神過度緊張,但是也有可能其它因素引起。飲食是原因之一。● 盡量少吃促進腸道活躍的食品如橄欖油、酒精類。穀類抑制腸道功能,吃得過飽會便秘。但是對腹瀉者穀類抑制腸道功能,改善腹瀉。經常腹瀉者試試看!● 改變早餐時間。吃早餐常引起腹痛和腹瀉者,建議在家不吃早餐,早一點離開家,到學校和上班場所吃早餐,或者附近吃早餐,其後想排便就可到學校和上班場所,不需要中途下車找廁所。
● 過敏性腸道症候群患者中不少患者是疲勞、精神緊張引起的,緩和緊張的精神後改善癥狀者不少。建議上班場所放肉桂茶粉,或者肉桂香精。工作緊張而感到很疲倦時,1小匙肉桂茶粉放在茶里喝,或者滴幾滴肉桂香精到咖啡里,喝肉桂茶會緩和緊張的精神。但是,咖啡喝過多促進腸道功能,不可喝太多。肉桂擴張血管,促進全身的血流,緩和緊張的精神。除外,對腹痛、排便異常、腹瀉有效。有些超市的調料櫃里出售烹調用的肉桂粉,或者是肉桂香精,● 早上起床後聽一會兒節奏較快的音樂,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變得優勢,脈搏升高,抑制腸道功能,改善過敏性腸道症候群癥狀。晚上聽節奏緩慢的音樂,副交感神經變得優勢,精神得到緩和,腸道功能狀況佳,容易入睡。
推薦閱讀:
※這種黑心的醫院不該有,僅以個人經歷提醒廣大網友
※腸道垃圾那麼多,難怪你長斑、長痘,還膚色暗沉!
※腸胃不好的可以看看,8個保護腸胃的妙招
※快樂蕉蕉:這5種跡象說明你的腸道有問題
※跑步| 益生菌?幫助緩解長跑時的「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