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從《1942》到《私人訂製》
06-26
一、一場惡評導致的大跌據網易客戶端的一篇新聞,本周二晚間,也就是12月17日,華誼兄弟舉辦了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私人訂製》提前看片會。會後多家投資人士抱怨影片令人失望,周三開盤華誼兄弟應聲跌停。某買方研究員觀後感表示,片子前重後輕連貫性差,主題模糊,「絕對遠低於預期」,「看到一半都看不下去了」。此前因《私人訂製》大賣預期,12月6日以來該股累計漲幅已逾30%。關於上述分析師的口碑,以及第二天的股票大跌,是否有必然聯繫呢?我個人的看法是,票房決定一切,不管評價好還是壞。對於電影來說,意見領袖和分析師的評價不代表最大多數人的評價,也不決定票房。分析師的負面評價,以及導致的華誼大跌,僅僅是個價格調整的由頭而已。紅塔證券分析師韓涵,在微博中指出,「因為當前華誼的股價已經反應了近10億的票房,在2014年公司沒有大片支撐,估值明顯過高的情況下,如果是我機構投資者,我會跑出來。」北京電影學院學生楊一聰在排隊買票時,發了條微信,不想說華誼兄弟的股票現在的走勢、也不想評價馮導的回歸賀歲檔是否明智,只知道我買票的時候前面有至少五場是滿座、之後的只有第一排有票和少數場次還有第二排有票、來買票的人十有八九都是來看《私人訂製》。不用多言,在這個票房說明一切的時代,已經贏了。廣發證券傳大媒分析師趙宇傑也認為, 票房是由市場決定的。《私人訂製》上映第一天,排片53.39%,1天累計票房8400萬,這個數據包含前一天點映票房1010萬。二、從《1942》到《私人訂製》可以說,華誼兄弟吸取了去年賀歲片《1942》的教訓,有情懷,更得要票房。記得去年上映的厚重電影《1942》,雖然贏得了家國情懷和責任的口碑,但票房慘敗,挨了不少投資人的罵。去年在五道口,我與台灣的同門共同觀看《1942》,感受到歷史和時空的穿越,壓抑和悲憤;影片中一句話,「早死早托生,但是別投到這個地方」。《21世紀經濟報道》專欄作者汪洋認為,那個年代,「中國不是河南人的國,河南人的國也不是主的國」。《1942》確實不適合做賀歲片,太壓抑,影院的男士居多。更得向華誼兄弟和馮導致敬!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製作這樣承載了商業大片、民族擔當等諸多元素和爭議的大片實屬不易。去年的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還有一場PK,惡搞的《泰囧》和厚重的《1942》。最後的結局是,《1942》票房完敗,《泰囧》的票房破了國產片的記錄。《泰囧》是典型的低成本,大票房。從市場角度,泰囧非常成功,但有些僥倖。如果華誼1942沒那麼悲情,市場也不會被泰囧獨享。今年華誼兄弟反其道行之,在賀歲大片上估計要喪失口碑,贏得票房。至於資本市場的反應,依然是挨罵。這個邏輯其實類似於報紙市場,如符合最大多數人群的都市類報紙,往往比較世俗,而小清新和有情懷的《南方周末》、《新京報》,市場回報要差一些。在國內電視市場更是如此,在各大上星衛視,充斥了大量娛樂至死的綜藝娛樂節目和灌水肥皂劇,這也是是贏得收視率的法寶。而高大上的紀錄片和教育節目,很難出現在黃金時間。三、如何走出壞口碑,高票房的怪圈?但上述邏輯是否就意味著,中國國產電影要走一條惡俗爛片、到壞口碑、到高票房、高股價的怪圈呢?但國產電影如何取得的市場和高雅的平衡,值得探討。中廣互聯分析師熊飛認為,這種邏輯前期透支信用,後期增長會很乏力!惡口碑電影總是給人一種一鎚子買賣的感覺。甚至有觀點認為,口碑壞,反而更容易負面營銷,反而把這些惡評作為電影整合營銷和社會化營銷的小環節。正如前幾天華誼股價大跌時,很多人還認為那些文章是在炒作、欲揚先抑,反而增加了影片的曝光率。不管怎樣,華誼大跌引發的「血案」,應該能夠完美收官。《私人訂製》的商業價值將取決於票房分賬、植入廣告、綜藝節目授權和廣告分成收益、以及網路版權銷售的共同收入。華誼董事長王中軍曾透露,《私人訂製》廣告植入超過8000萬,據說已經收回較多成本。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10款私人訂製職業套裝,擺脫職場老套款式,使你更自信更優雅
※《私人訂製》 贏了票房 輸了口碑·杭州日報
※定製搖櫓船航線,超長觀賞時間看靜謐西湖(附攻略及預定)
※呂頻:《私人訂製》,老男人的乏味和虛弱
※【許曉玲私人訂製】格子大衣的魅力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