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神州軒轅黃帝陵

 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上古時代,原有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大部落,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打敗九黎族首領蚩尤後逐漸融合合併,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文明史主要從黃帝開國(建國)算起。孫中山的祭黃帝陵詞開首就是「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氏,他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位聖人和賢明君主,又是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開創了中華民族的初始文明,被尊為「人文初祖」。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稱:「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在包頭至茂名國家高速公路延安至西安路段的中點位置——今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面,1961年國務院公布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橋山因山形似橋而得名,山上古柏參天,山環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橋山黃陵八景之稱:橋山夜月、沮水秋風、南谷黃花、北岩凈雪、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武仙台、軒轅古廟。「背依橋山龍虎地,門對印台鳳凰池」,要想登臨橋山拜謁黃陵,首先必須走過軒轅橋、跨越沮水。  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樑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佔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軒轅廟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莊嚴雄偉。

  越過軒轅橋,登臨龍尾道,抬頭仰望,質樸、凝重、素潔的軒轅廟給人以俯視天地、注目蒼生之感,其建築設施與結構綴飾,無不象出天文,形於地理,啟源以物性,歸宗以人本,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衍造上凸顯出初祖的遺澤與開山世功。軒轅廟採用傳統的南北縱深布局,進深340米。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於1938年祭陵時所題。

  「橋山古柏」為黃帝陵八景之一,黃帝陵有古柏8萬餘株,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柏群。入得廟門,迎面一棵高大的柏樹讓人心動目凝,此柏高19米,樹榦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人稱「黃帝手植柏」,傳說為黃帝親手栽植,距今約五千年,被國內外林業專家譽為「柏樹之王」、「世界柏樹之父」。古柏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不少已老態龍鍾,它們那一條條粗線豎紋,一塊塊疤痕樹結,彷彿訴說著歷史的變遷、千年的滄桑和華夏民族古老的文化。它們靜靜地立在橋山之巔,俯視著人間巨變,一年又一年召喚著天下炎黃子孫前來拜祖祭祀。

  軒轅廟內十餘株歷經數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昂首穹宇的偉岸古柏,特別是黃帝手植柏與漢武掛甲柏(上圖,相傳漢武帝曾在此樹上掛過盔甲),勢如捲雲騰空,枝幹峻拔挺勁,似乎在宣示著炎黃民族亘古不變的嵯峨雄姿與肇造一統的威武。那「九土尋根根總在」的博大生命氣場,是「四海歸黃」理念一脈相傳而千秋永繼的根宗所在。只要是有一點民族血性的人,駐足於其下,一種堂堂炎黃子孫的自豪,都會勃然在胸中激蕩。

  軒轅廟大殿正中供著一尊巨大的軒轅黃帝浮雕像,是根據東漢武梁祠的畫像石拓片為藍本,用墨玉刻制而成。廟內有不少碑刻,既有歷代古碑,也有近代及現代著名人物造訪拜祭時所題寫之碑,這些自北宋至今的碑文表明,無論什麼朝代什麼信仰,人們對黃帝功績的評價和對黃帝的景仰是共同的。無論是御制祝文還是名人題詠,都給黃帝至高無上的評價。是啊,追思我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怎麼能不把最輝煌的桂冠獻給黃帝呢?我國最早的農業、畜牧業生產,最初的舟車、房屋、服飾、文字等發明創造,均始於黃帝時期,《易繫辭》說「黃帝、堯舜重衣裳而天下治……」,所謂「刳木為舟,重門擊柝,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弦木為弧,剡木為矢……」都是天下治的最生動最形象的表述。《軒轅黃帝傳》載:「耕者不侵畔,漁者不爭岸,抵市不預,價市不開,鄙商旅之人相讓以財,外戶不閉,是謂大同。」這是一幅多麼動人的人類大同畫卷啊。軒轅撲素的造福為民的思想,幾千年來影響著炎黃子孫,同時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個性。

  橋山面積333公頃,81600株古柏參天遍野,長青不凋,其中千年以上數齡的有3萬多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林。橋山之巔盤龍崗上的黃帝陵冢,在千姿百態、令人遐逸于思的古柏的掩映中,顯現出不盡的神力、詭秘與天機,無言地訴說著始祖馭龍以求永生的情節,濃縮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精華。

  黃帝陵就在橋山之巔。山頂有一塊下馬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台,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登之極目遠眺,沮水環繞,山脈連綿,更覺此地之壯觀。

  由漢武仙台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黃帝陵。陵墓位於山頂正中,坐北朝南,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得古樸典雅。

  橋山黃帝陵相傳創自漢代,唐太宗大曆中期在城北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下令移建於今址。元至正,明天啟、崇禎,清順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後期疊有重修,均有碑記載或錄於縣誌中。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2004年,國家再次把對黃帝陵的祭祀升為國家公祭,成為萬人來朝的盛典。2006年5月20日,黃帝陵祭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黃帝陵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認祖的聖地,每年都有大量海內外華夏兒女前來祭拜祖先。黃帝陵祭祀已經不僅是一項簡單的祭祖活動,更蘊含著傳承中華文明,凝聚華夏兒女的深刻意義。念天地之悠悠,思祖德之綿綿,我們在此感悟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源遠流長,緬懷我們偉大的中華始祖——黃帝的豐功偉績,有一種神聖的歸依感,那是一種回歸桑梓地的親切和恬靜。更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們泱泱中華有這麼悠久的歷史,有這麼偉大的先祖,我們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應該由衷感到驕傲和自豪。

陽光透過樹枝間的縫隙形成一道道光束投射在園中,給肅穆的黃陵平添幾分靈動。

1983年4月5日清明節,原郵電部發行了T84《黃帝陵》郵票一套3枚 影雕版 齒度11.5 郵票規格31x38.5mm

枚號 郵票名稱  發行時間  發行量 面值1  黃帝陵   1983-04-05 325.76 08分2  人文初祖殿 1983-04-05 231.76 10分3  軒轅柏   1983-04-05 302.76 20分  (1)黃帝陵:黃帝陵高3.6米,周長為48米。陵前有一座碑亭,裡面有一塊刻有「橋陵龍馭」四字的石碑。再往前有一塊「古軒轅黃帝橋陵」石碑,是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所立。陵的南側還有一塊古碑,上書「漢武仙台」四字,碑側有一座高大的土台,傳說是漢武帝征討朔方回來,曾在這裡祭祀黃帝,並築台祭天。  (2)人文初祖殿:人文初祖殿是黃帝陵的一部分,因為傳說黃帝是中原文明的創立者。「人文初祖」即人類文明開創者的意思。之所以稱「人文初祖殿」,則源自於國民黨元老、愛國將領陳潛1938年4月5日清明節為黃帝陵題寫「人文初祖」匾的故事。  (3)軒轅柏:軒轅柏是橋山山腳的一株古柏樹。黃帝陵周圍古柏成林,鬱郁參天,其中最大的一株高19米,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相傳這是黃帝軒轅氏親手種植的,故稱「軒轅柏」。


推薦閱讀:

軒轅龍馭古 百代景象裳
華夏始祖——軒轅黃帝
三月三 | 中國人的「父親節」
你們爭來搶去的軒轅劍,軒轅知道嗎?| 壹讀百科

TAG:黃帝 | 軒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