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七種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實現與經濟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職教育質量和特色的關鍵要素。
一、校企合作的七種模式
1、「企業引入」模式。由學院提供場地及其他各種服務,將企業引入學校,建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崗位。通過合作方式,企業得到了學校在廠房、技術及技術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產成本,而學校獲得了學生頂崗實習、教師參與技術開發等機會,取得了生產與教學雙贏的效果。
2、「設備共享」模式。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提供設備,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進行生產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崗位。這種合作模式實現了校企資源的互補和共享,使雙方的設備兼具教學和生產功能,大大提高了設備利用率。
3、「技術推廣」模式。由企業提供先進的生產設備(企業產品),以學院教師為主體針對本院學生及社會人員開展的新設備、新技術應用培訓。通過這種合作,學生獲得了最新的技術培訓,掌握了先進設備的操作技能,而企業則達到了發展潛在客戶的目的。
4、「崗位承包」模式。學院承接企業生產流程外包業務,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支持下開展生產活動,教師成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學生交替進行頂崗工作。通過這種合作,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學院的師生都得到了真實生產的鍛煉。
5、「校企共訓」模式。將企業的內訓機構引入到學院,學院免費提供場地和設備,雙方共同組建「捆綁」式培訓團隊,為企業員工和學院的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這種直接引入企業培訓課程和培訓師資的模式,使學院的課程能緊跟企業要求和技術發展,同時擴充了兼職教師隊伍。
6、「培訓移植」模式。移植跨國公司的員工培訓項目,由企業提供設備及教師培訓,教師取得企業的資格證書後,為企業培訓員工,同時面向學生實施「訂單式」培訓。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學校不僅在設備、技術上獲益,學生的就業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7、「實訓承包」模式。由學院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和師資,在校內建設模擬實習場所,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同時承包學院的相關實訓課程。
二、實現校企合作的關鍵點
促進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因:通過合作和「訂單」培養,優先獲得適用的高職畢業生;利用學校的設備、師資和場地,進行員工培訓,降低內訓成本;藉助學校的技術,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工藝的改造;利用學校的資源和服務,降低生產成本;在學校里推廣企業的產品(新設備),培養潛在的客戶等。
高職院校要善於分析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在保證人才培養工作的前提下,解放思想,開拓渠道,充分挖掘學校在場地、技術、設備、人力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相應服務,以贏得企業對於教學工作的支持和參與,只有實現利益「雙贏」的合作才是長久的、穩定的。
三、深化校企合作的著力點。一是尋求更為全面的校企合作。二是尋求更為深入的校企合作。三是尋求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建立。
推薦閱讀:
※11歲孩子的叛逆——家庭教育模式心理分析
※咖啡經營 | 深度解密星巴克、咖啡陪你、漫咖啡的盈利模式 ,絕非靠咖啡賺錢!
※08期 張維為 中國模式及其國際意義
※中國模式——最不壞的模式
※論中年男女撒嬌模式的不同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B08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