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63

編號063-a/133–剖妄出真

倒數第二行。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個學佛,我也常常提供諸位同修,學佛的目標啊,一定要在開悟,而不是以記誦為目標。現在學佛的人,大多數在經教上啊,著重在,「啊,這一部經怎麼講法?這一段是什麼意思?」著重在這一點。這個學法呢,是不能開悟的。

如果要想開悟,一定要循開悟的路子去走。一切大乘經典,都是指導我們這一個方向,達到悟明心地的目標。那麼在楞嚴經裡面,可以說章章都是指示這個方向,在此地尤其是明顯。從七處征心,十番顯見,一直到此地,阿難與諸大眾,還沒有悟,還沒有開悟。那麼這再更進一步,換句話說,換一個方法,來敲敲阿難與這個大眾的悟門啦,總希望把這個悟門敲開,茅塞拔除。

那麼前面半段呢,是集結經的人,敘說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你看看,這個一開端呢,就是憐憫阿難。什麼事情值得憐憫呢?給諸位說,沒悟,值得憐憫。因為他沒悟,這再想方法,來開啟他的悟門。凡是在事相上修學,一定啊,要先發智慧。為什麼呢?慧能導行啊。智慧啊,引導我們修行;智慧啊,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據。真正講修行,是什麼時候呢?是在講聞思修三慧啊,這個時候才是修行。

那麼換句話說,三學完成了以後,這才談得上修行。三學常說的啊,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一開了之後,這裡面才有聞慧、思慧、修慧。這個聞思修是一,不是三。如果聞思修是三了,那就沒有慧了,那隻能說聞思修,不能講三慧。三慧是一啊,那個慧,就是戒定慧的慧。可見得,慧要開了,一定是定成就的,那個心不定啊,慧就不能夠開發。所以要開智慧啊,先要修定。那麼在此地,經上所講的諸三摩提啊,就是定。

那麼我們再研究研究,這為什麼心不能定呢?這個真正要用功啊,不得不這麼追根究底啊。心之所以不能定啊,就是心向外攀緣,要拿金剛經上的話來說呢,咱們凡夫,住色生心,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心就是定不下來了。那麼佛在金剛經上屢次地教誡菩薩,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那麼換句話說,就是要把我們這個心啊,從六塵境界裡面收回來,心就定了。心定了,智慧才能開。那麼這個定了的心呢,就是清凈心。那麼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來講,就是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清凈心。清凈心裏面,才能夠生智慧;智慧啊,才能夠指導我們的行門。我們身口意啊,這個三種行誼,就有般若智慧的指導。那麼這個行呢,就叫做菩薩行,就叫做佛行,行佛所行啊。

所以由此說來啊,這個佛法,並不麻煩啊,是既簡又易。問題是我們信不信這個道理?信了之後,我們肯不肯這麼做法?那麼這就是關鍵的所在了。這一段的意思,剛才說了,修行,一定要先開智慧。智慧開了以後,那還再廣開,我們教下裡面來講,大開圓解啊。到那個時候,皆可以為妙修之地了。

那麼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總持,所謂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拿我們現在這個方便話來說呢,猶如綱領一樣,世出世法的共綱領,在佛法稱之為陀羅尼。不但是總持啊,上面還加了一個大陀羅尼,這個大字加在此地,就是所謂法界大總相法門之體。而在本經向後經文當中所開出來的,像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這都是從這個大陀羅尼底下所開出來的。

那麼也可以說,下面四科七大啊,就是大陀羅尼。為什麼說四科七大是大陀羅尼呢?因為佛給我們說破了,這個四科七大啊,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啊。讀這一科經文,應當要覺悟,覺悟到四科七大,那就是法界大總相法門的理體,我們的心,焉得不清凈呢?!心,必然無所住了。心有所住啊,是不認識萬法的理體啊,以為一切法是真實的,所以他心才有住啊。

實在說,這個心有住的人,不但是迷失了萬法的本體,我再說得簡單淺顯一點,連那個迷惑顛倒裡面的因緣果報的道理,他都不懂。為什麼呢?如果懂得因緣果報的事情,他的心也不住了,像袁了凡居士,人家心清凈了。他並不是懂得大總持法門,他是啊,真正相信因緣果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起心動念,都是冤枉的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啊,都是前生修得的。今天沒飯吃,該挨餓一天,他命是如此嘛,強求不得的,那又何必多求呢?!啊,所以說是,凡夫之人,真正肯定了、相信了因緣果報,他的心也是定的。定心容易入道,這個是修行的本錢啊。

本經,是大乘圓頓法門。你看阿難尊者,在前面祈請的,是成佛之道啊,不是成菩薩道,是成佛之道啊。那麼換句話說,世尊在本經所開演的,全是講成佛的道理,成佛的方法,以及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那麼這個境界是高啊,我們又想一想,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我們能成得了佛嗎?這一樁事情啊,問題就在信心,你相不相信你自己能成佛?跟佛在金剛經裡面講的,都是相通的。

金剛經裡面佛說過了,後五百世,就是末法時期,我們現在鬥爭堅固的時代,如果有人對這樣深的經,那金剛經、楞嚴經都是一樣了,法華、華嚴,都是一類的,你要聽了是不驚不怖不畏,這個人就很稀有。那麼我們聽了這些大經啊,哎,也不驚,也不怖,不畏,我們是不是稀有呢?只怕的是我們吶,是已經麻木不仁了,所以聽了不驚不怖不畏啊。不驚,就是信得過;不怖啊,就是道理能夠透徹;不畏啊,不怕,自己可以做得到。所以稀有啊,他能信、能解、能行!那麼我們如果說是不信、不解、又不能行,我們也不驚、不怖、不畏,那豈不是麻木不仁嗎?!金剛經上佛說的那一番話,用在楞嚴經上,是相通的。

那麼換句話說,在今天鬥爭堅固的時代,我們能信,我們能解,我們能行,正是世尊所讚歎的,第一稀有之人。那個第一稀有,是明心見性,才是第一稀有;如果不見性成佛,稱稀有可以,第一還稱不上。那麼這就是佛在般若會上給我們授記了,我們末法的眾生,能做得到。所以,成佛作祖的障礙,不在環境,也不在別人,而是自己有沒有信心?我們自己相信自己能成佛,這一生決定可以成佛;相信能做祖,就能做祖。總得要自己有信心,一個人要沒有信心,什麼事也做不成。有了信心,道理懂得了之後,他苦學啊。人一能知,己十知啊,別人一遍就會,我不行,我十遍;人家十遍會,我學一百遍。只要自己努力,沒有不成就的。

可是諸位要曉得,為學與為道啊,大大不相同。為學,學問是要天天增長,知識啊,天天豐富;為道跟為學是相反的,為道要日損,天天減少。減少什麼呢?減少執著,減少分別,減少煩惱。佛門裡面常講放下啊,日損就是放下啦,天天要放下,什麼都要放下。事情天天要做,但是心裡要放下。

昨天普妙法師啊,請我到他那個廟去應供,我到那去吃了一餐飯,參觀他的大廟。廟蓋得富麗堂皇,那個大殿呢,大概可以容納一千人的樣子,大概是我們台灣第一個大殿。它那個柱子,恐怕得十個人才能夠抱得起來,啊,太偉大了。啊,我怕拍他的肩膀,我說:「要培養後人啊,我們都快要走了。」呵呵,他點點頭,「是的。」

不可留戀!事情要不要做?要做,不能留戀。正在做的時候,正就要放下。一貪戀呢,那就壞啦。普妙法師這個人很不錯,我是在二十多年前就認識他,我沒出家的時候,在埔里就在一起住茅棚,跟懺雲法師在一起住茅棚的時候。我們睡在他的茅棚裡面,他還受了一點難呢,我離開半個月,呵呵,那個地方發水災,我是沒有嘗到,他是碰到了。

所以,要想到,時時刻刻想到,我們要走的呀,還有什麼放不下呢?!還有什麼苦苦留戀的呢?!要走,人人都要走,不要以為,哦,年老了才走,那個年輕的走的人太多太多了。你要不相信,善導寺大界底下去看看,你看看那多少年輕的。黃泉路上無老少啊!啊,你心放下了,心開意解,這才能入道。心要不放下,障道啊。十方諸佛來教你,也不行啊。說個老實話,那諸佛祖師來教你啊,也就是這個教法,再沒有別的特別法門嘛。經典上所記載的,不就是釋迦牟尼佛教阿難的嗎?!

所以,總得要覺悟。覺悟了的人,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絕不為自己著想,為自己想,就有障礙。為眾生想,為後世佛法想。想什麼呢?令他覺悟啊!這就叫佛法。不覺,則是世間法。

那麼我在此地給諸位講佛法,講佛法啦,就是要提醒諸位覺悟之法。前面沒有開悟,後面就要重視了,希望能在這個經典的字裡行間大徹大悟,禪宗所謂是言下即悟啊。

那麼底下經文呢,這就說到四科了,也是楞嚴經裡面非常精彩的一段。陰入處界,七大等法,一切義,總一切法,這叫做大陀羅尼。那麼這個底下啊,就是二十五圓通。

那個二十五圓通從哪裡來的呢?這個陰、入、處、界啊,這個四科啊,是開合不同而已,所以說到最詳細的,就是十八界。那講十八界了,那是五陰、六入、十二處,都不必講了。為什麼?全都包括在其中了。那麼十八界是十八法,十八加上七大,二十五,那個二十五圓通,就是從這來的!這是把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二十五個法門,門門都能夠悟入。所以這個地方這個總持啊,總一切義,啊,在教理上講呢,就是四科、七大、二十五圓通。這個持一切義,總一切法,所以叫做大陀羅尼。

那麼陀羅尼啊,有的時候也翻做咒。比如說,有一字陀羅尼,有多字陀羅尼,有無字陀羅尼。那麼楞嚴會上啊,有五會楞嚴神咒,是屬於多字陀羅尼。那麼神咒啊,本來是密說的,可是我們中國這個古大德,灌頂大師,他老人家把這個五會楞嚴神咒啊,一句一句都註解出來了。那麼這個註解的本子呢,就是《楞嚴經灌頂疏》。那麼這個疏啊,好像在我們台灣,還沒有單行本流通,可是過去在大陸上,這個木刻版本啊,有單行本。這個灌頂大師,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宗教皆通啊,著作等身。他老人家著作很豐富,現在收在大藏經裡面就很多,好像在台灣這個楞嚴咒有單行本、註解的本子流通,那就是他那個灌頂疏裡面抽出來的。

這個咒啊,是密說,經是顯說,顯密不二。若問咒的意思呢,就是經的意思。那麼經的意思,也就是咒的意思。經懂得了,咒在行門裡面,確實有它的善巧方便。如果把咒語解出來了,它那個方便就失掉了,所以咒還是不解的好。為什麼呢?諸位要曉得,講到用功,是要叫你放下萬緣呢,如果咒子意思都明了了,哎,念一句,想一想,是這個意思,哎,再念一句,又想一想,是那個意思,你那個心就不能得清凈了。

所以我常給諸位說,經也沒有意思!這是我叫諸位去背誦經典,經沒有意思,跟咒一樣。沒有意思,你去念,才能夠攝心,才能夠念到啊一心不亂,才能夠念到三昧現前,才有成就啊。這一面叫你念的時候,一面在想意思,就是打妄想,那怎麼能成功呢?!那麼經畢竟是顯說的啊,確實是沒有意思,可是你在裡頭望文生義。那個密啊,不但是梵語,六道的語言,看的字也怪,意思也不懂,容易攝心,所以在行門裡頭啊,確有其方便。那麼這個道理啊,你要是真正懂得了,那怎麼用功法,你自己就會了,不必別人多說。

那麼現在楞嚴會上,佛所講的真覺妙心,是諸三昧妙修入門的基礎。如果要是不通達而修行的,那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盲修瞎練,說食數寶。所以,以諸三摩提,那麼諸三摩提,具體就是指二十五圓通,由二十五位菩薩來代表住諸三摩提。一一三摩提,無非全是稱性起修啊,了修即性啦。換句話說,二十五位菩薩所修的,都是首楞嚴三昧。那麼這個二十五圓通章裡面,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諸位要能夠體會到這一層,你就曉得,咱念佛啊,是修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不簡單吶!比那個一般禪宗裡面所講的,還要高啊,誰知道呢?!都以為,念佛,念佛沒什麼了不起,老太婆教。那麼換句話說,他對念佛這個法門,他都是一竅不通啊,講的外行話啊。

這個事情我過去也給諸位講過,我都碰到過這種人。什麼人呢?是日本的法師,日本的佛學博士,在我們台灣大學教書,台大的客座教授。很多年前了,臨濟寺第一次傳戒的時候,好像是五十一年。五十一年第一次傳戒,那麼我在戒壇裡面做書記,有一個同學,領到這個日本的佛學家,來看我。來看我,他來問我,他問我研究什麼?我那個時候,正研究楞嚴經,正在學的時候,「我研究楞嚴經。」他問我修什麼法門?我說我修念佛法門。赫,他一聽呢,是好像很輕慢呢,沒瞧在眼裡,瞧不起。啊,所以用一種譏諷的口吻來說:「楞嚴經與念佛法門有什麼關係啊?」很輕藐、藐視輕慢的口吻來問我。我反過去問他一句,我說:「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與念佛法門有什麼關係啊?」他一二話都不說了,就走了。楞嚴經裡面頂重要的,呵呵,就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嘛。你要說是楞嚴經與凈土沒有關係,這兩個菩薩在二十五圓通里代表特別法門,那怎麼沒關係呢?!可見得你那個日本那個博士啊,頭銜是有啊,肚子里一肚子草包啊,這麼明顯的都看不出來!這念佛修的是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啊!這楞嚴經,怎麼不是凈土宗的經典啊?!所以那個日本人,我們不要被他嚇唬到了,他那些博士,我看都不值錢,啊,都是不通啊。

那麼首楞嚴王三昧,佛在前面說過了,是十方如來,一門超出,所以叫做妙修行路。那麼這幾句話,這是集結經的人,敘說世尊開示底下一大科用意的所在。這個幾句話,給諸位說,是重要的提示,換一句話就是,指導我們讀下面一大科經文的總綱領。你要把握不到這個總綱領,下面經文,咱念了啊,恐怕還是不能開悟,啊,再看看諸菩薩的熱鬧熱鬧而已了。他們悟入了,悟入與我何干呢?不相干呢。這幾句話你要是體會到了,你就曉得,後面句句話與自己有關係,有大利益。

好,我們就看底下經文,這個是世尊的開示了:

【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

那麼這些話呢,給阿難講的,實際上就是給我們講的。我們現在犯的這個毛病,跟阿難的毛病是一樣。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的?但益多聞,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表面上看起來,嗨呀不錯啊,某人好學啊……學世間法,可以;學出世間法,錯了!

世間學跟出世間學,學是一個字,可是學的理論依據,學的方法,修學的境界,是不相同的。那麼我們要說明,這一部經,跟一切大乘了義的經典,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立論的基礎。是以生信開解,建立妙修之因,然後才能夠啟行證果,成就妙修之果啊。

我們在華嚴裡面,在彌陀疏鈔,以及最近講的法華經,大智度論裡面,都是以信為基礎,信為道元功德母啊!我們其他的不談,如果能把信心建立了,那麼我們學佛,就算有成就了,你有了信心了。以後,解、行、證,無非這個信心逐漸地加強而已。到成佛,這個信心啊,是圓滿究竟了。所以,信心建立了,就上了軌道了,就是菩薩道了。

那麼我們問一問,再問問自己,我信不信呢?這個地方諸位千萬要記住,不是問你啊,信不信佛教?不是問你啊,信不信釋迦摩尼佛?也不是問你啊,信不信楞嚴經?這些都不相干。問的是,信不信自己能成佛,能成菩薩,能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拉拉手,相不相信啊?信佛教,信經典,都沒有用處;信自己,才有用處!行、解、行、證,都是在自己份上啊,不是在自己以外啊。

編號063-b/133–剖妄出真

所謂解,就是開悟。悟個什麼呢?悟人我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與諸佛不二,性相不二,是萬法皆如啊。天台講的,百界千如,那個百界千如啊,就是萬法皆如,就是萬法不二,這叫開悟,這個叫解啊。所以我們講信解行證,諸位千萬不要把那個解當做,哎,解大概是經的道理都懂得了,那就壞了。剛才給諸位說了,經沒有道理嘛,你要是懂得了,那不就生了邪知邪見了嘛。

解,就是見到諸法實相啦!所以佛說的一切經,給諸位說啊,就像那個指路牌一樣啊。禪宗裡面把它比作什麼呢?比作指月那個手指。哎,經典就像手指一樣,指的什麼?月亮。啊,月亮。月亮在天上啊,月亮不在指頭上啊。你要把指頭當做月亮,那不就錯了嗎?!所以怎麼能夠把經典,哎呦,經典,這個字怎麼講法,這一句怎麼講法,這一段怎麼講法?哦,我都解了,這個經啊,我都懂了。胡說八道啊!您看開經偈裡面,「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啊,在這個經的外面,這個經是一個手指,真實義在天上呢。

啊,那個信解行證,這個才叫解。解了以後,剛才給諸位說的,般若智慧開了。你的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像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乞食,天天就是日常生活啊,你看,須菩提看出苗頭出來了,嗨喲,讚歎「希有,世尊」啦。為什麼稀有呢?舉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依般若智慧做理論的依據,所以才妙啊,才稀有啊。

那個妙的稀有,稀有在哪裡呢?再給諸位說得明白一點,一切不執著,一切不分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是第一稀有啊。這叫修行!所以悟了以後,修什麼?就修一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切境界裡面,絕不動心,絕無染著。樣樣都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並不是不接觸,接觸,而不動心;接觸,而了了分明。像六祖大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八萬四千智慧啊,他不生煩惱啊。我們凡夫,行,行不妙,為什麼呢?生煩惱。眼見色,生煩惱;耳聞聲,生煩惱。六塵接觸六塵境界,生八萬四千煩惱啊。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八萬四千智慧,那怎麼不妙啦?!這真是稀有啊!就這麼個道理。

你要真正悟了之後,悟了之後,嘿…你就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就是開悟了。如果還生煩惱,不生智慧,沒開悟!那不是悟的相啊,悟的相一定生智慧,法喜充滿!

那麼這個是講的修因。悟後起修啊,就是這個修法。那麼要從本經地位上來說呢,初住菩薩以上。從初住到等覺,都是在修因呢,到如來地啊,才證果。所以這個修,叫妙修行路,然後才能成就妙修之果。那麼由此可知,這部經,所說的理論、道理、方法,完全都是趣向如來藏的。我們就比喻說,這是高速公路啊,你找到這個門路,成佛這就快啦。

佛的意思正是說,跟阿難與這些大眾宣說離言說、離境界,直趣菩提妙行的大道。但是,最怕的啊,就是你這個毛病,習氣不除啊。習氣是什麼呢?就是強記多聞,這是毛病,這是習氣。阿難在世尊之會上,確確實實代表了後學大多數人,通犯這個毛病。只曉得強記,只求多聞,那麼這個樣子怎麼樣呢?一天一天,增長了名言習氣,而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啊,就造成了一種障礙。

那麼我說了這些,就是,這個事情是麻煩事,怕的諸位聽了之後,好了,那從此以後我就不要再記了。這就是眾生的習氣毛病啊,處處著相啊。告訴你,有著不得,好,就著空了。啊,不著有了,不著有,著空了。告訴你,空著不得,好,著不得,就著有了。總是兩頭著。

啊,你要不記,我叫你背經,你就背不出來啦。為什麼呢?不記嘛,背不出來啦。記,不對啊;不記,也不對。現在在目前背經,給諸位說,要記。實在記不住,記不住就不要記,不要勉強。你看這個方法,多妙呢。如果能強記,這一部楞嚴經,兩個月就背會了,這是最好的。不能強記,背個半年一年,能背下來,也不錯。

為什麼叫你背呢?這個背,諸位要記住,不是強記,不是多聞。背經的目的,是開智慧,我一再給諸位說,三學三慧啊,一次完成。這個法子,妙極了啊!

因為你背誦經典的時候,你心裏面不會起妄念,不會起惡念,諸惡莫作啊。心裡還想壞主意,那個經怎麼能背得成功呢?!那一定背錯了嘛。要背得不錯的話,心要靜,心要專,所以是諸惡莫作。經典是佛的言語,善中至善,背經就是眾善奉行。你看,戒律啊,具足了。這個法子妙啊。戒律,一點都不欠缺,三聚凈戒,圓圓滿滿,都在其中了。所以這個話聽了的時候,你能夠說不驚、不怖、不畏,很稀有啊。啊,那一般持戒的,「那這樣的時候,我戒都不要修了,那還得了嗎?」他先就害怕了,就恐怖啦。為什麼?他不了解這些道理,三聚凈戒那些條文,幹什麼的?都是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我們這個背經,已經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了,這個戒律就具足了。

背經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不但是修定,再給諸位說,無量三昧,也統統具足了。這個無量三昧,在此地不必解釋啊,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講得很多啊。無量的三昧啊,就在背經裡頭具足了。

那個經文,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個字沒念錯,一個字也沒念顛倒,字字分明,就是般若具足了。

你看看,戒定慧,就在背經上,就具足了。可是這個裡頭啊,你可不能說是,哎呀,這一句怎麼講,那一句什麼意思?你一動這個心啊,通通沒有了,戒沒有了,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一點,當你背誦經典的時候,你要想經裡頭什麼意思,怎麼講法的時候,或者是背的時候,哎呀,我悟出個什麼意思出來了,那真是妄想啊。不是這裡說的時候,沒有意思嘛,你怎麼會悟出個意思出來了呢?那個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啊,你有了意思,不就出了一物了嗎?!

那麼我都是教給諸位啊,走開悟的路子,真正呢,是從經典裡面所說的生信、開解、修因、證果。佛在此地責備阿難尊者,博聞強記,是毛病,是習氣,是要不得的。我們今天,還能幹這個事情嗎?!你們諸位要是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了,你就曉得我給你講的話是真實的,我說你們在我講堂裡面聽經,有受用。你們聽我廣播,受用要差一點。

為什麼呢?講堂裡面講的,沒有一絲毫預備啊。講經之前,連經本都沒有看過啊,這是你們現在大家都曉得的。講完了,你看看,那個夾子一夾,你們都給我收起來了,再講的時候,再拿出來。你能聽到一點真東西。那個廣播電台,現在他要我寫出來,呵呵,這一寫啊,就落在意識裡頭了,就要想想,哎,這句話怎麼講法?這就不行了,雖然在文字上深了一點,意思上隔一層。講台上雖然是胡言亂語,亂七八糟的,意思很真。言語是亂七八糟的,你要記錄下來,沒體系,不成文章啊,可是意思很親切,直接的。我教諸位是走真路子。

那麼奢摩他微密觀照,這個道理啊不能夠明了,就是博聞強記,病就在這個地方。那麼說到這裡啊,我又要教給諸位了。這個學佛啊,經,可以多看,可以多聽。但是,不要求多。有一個求多啊,就壞了。隨緣啦。譬如我們這個講堂,哦,講的東西不少,好多個課目,哎,你遇到了,這個緣很殊勝,都可以聽,這些經都可以看,不求就得了嘛。沒有求的心,有一念求的心呢,就錯了,那就落在名言習氣上去了。

那麼還有一點呢,你要記住,我所給諸位講的,處處是啟示你,剛才講了,生信、生解、修因、證果的道路。真正用功怎麼用法呢?就是我給你講的,背經啊!!!照我那個方法去背,從頭到尾不起一念,你就這麼背下去,你要能背上三千遍,像法達禪師一樣,你也就開悟了。我們看看《高僧傳》、《居士傳》,從前開悟的人那麼多,他憑什麼?都是用的這個方法。我們現在學佛的人,這麼方便,開不了悟,毛病就是在博聞強記,毛病在此地啊。

這是眾生啦,多生多劫的習氣,譬如說這一部經吧,那個意思不懂,念起來枯燥無味,不想念。為你講解,就是提起你的興趣,聽過一遍了,大意懂得了,就可以了,不必再要去深究,大意懂得就可以了。然後就用工夫,把自己本性裡面的楞嚴悟出來,比起死守釋迦牟尼佛的楞嚴經,那要高明太多啦。要走這個道路。

那麼還有一點值得的,也得要深究,一方面用功,一方面深究,那是為什麼呢?為了弘法利生,講給別人聽的,這有必要,要深究。如果不是發心講這部經的,你要在這個裡面深究,就錯了。實在講的時候,講經,深究這一步經典,在初學的時候,是有必要的。可是真正要能講呢,還是要從自性裡頭悟出自家的楞嚴,那個講了才有味道。

啊,所以這個錄音帶,你們在講堂聽經的這些同修,還用得著錄音帶嗎?!如果再要錄音帶,聽一遍,再聽一遍,那你就比阿難還不如,你走的是強記多聞的道路。錄音帶給什麼人呢?給沒有機會到我們道場聽經的人,給他們的,便利於他們的。我們現在這是,也有幾個同修發心,我們真正為了便利別人。我這次到南部也去問了一問,啊,這個北部啊他們這個錄音帶拷貝的情形。那麼他大概價錢是統一的,南部也是的,六十分鐘的帶子啊,請別人拷貝,工本費是收一百塊錢。北部也是這樣的,所以我這次到南部去打聽,南部也是這樣的。就是一個錄音帶,那個拷貝的在他們那個公司裡頭,我們自己拿帶子去,請他給我們拷貝。拷貝一個六十分鐘的,一百塊錢;九十分鐘的,一百五十塊錢;一百二十分鐘的,一百八十塊錢。那麼我們現在圖書館呢,諸位曉得,圖書館很窮,我們生活勉強能維持過去。所以我們這個南部有很多同修,希望我們把帶子做出來的時候,能夠流通,可是我們沒有這個本錢。但是我們這個錄音帶,可以借給人家拷貝,我們願意提供人家拷貝,你自己拿帶子來。我們拷貝的費用收得少,我現在定的是,六十分鐘的收二十塊錢,九十分鐘的三十塊錢,一百二十分鐘的四十塊錢,我們只收人家五分之一。那麼我們這邊的帶子,這個母帶,提供大家來拷貝,但是他們自己要帶帶子來,我們圖書館沒有這個錢買帶子。你像現在我們《彌陀經疏鈔》,南部就有兩個人想要,那麼這個疏鈔現在我聽說是一百三十多個帶子,九十分鐘的帶子,一百三十多個。那麼這一套帶子要買下來的話,就要好幾千啦,這兩套要一萬多啊,我們沒有這個錢墊呢,所以他們自己買帶子來拷貝,我說可以,我們收工本費,收人家的五分之一。

所以這些東西,是給沒有機會到道場來聽經的。這諸位一定要曉得,就是說,要走開悟的路子,真正的學佛,不要學假的。鑽在這個名言裡面的時候啊,就是這個名字相,言說相裡頭啊,那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

那麼什麼叫奢摩他呢?實際上這些名詞,前面都講過的。怕諸位忘記了,在此地啊,略略再提一提。奢摩他,就是自性本來具足,清凈心元。奢摩他原來天台家呢,翻作止觀的止,那微密觀照,就是觀呢。所以,天台家呢,是用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的奢摩他三摩禪那。那麼交光大師啊,不同意天台的看法,他有他的道理,因為天台的三止三觀,是用的意識,而楞嚴經裡面呢,交光大師提出的舍識用根,他不用意識。那麼換句話說,交光大師的看法,這個奢摩他三摩禪那,比天台的三止三觀,要高得太多了。因為那就是,三止三觀是用的意識心,而他是用的根中之性,他是離心意識,完全是自性裡面的性定。自性裡面的般若觀照啊,叫微密觀照啊,那麼這是本具的照寂。古德解釋是,離妄絕相,叫做微;即相無相啊,叫做密。那麼本經這個十番顯見,最後這一章,講到見見非見呢,那真是微密觀照。乃至後面所講到七大周遍,正是離妄絕相。

微密觀照,就是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現前,那麼這是我們通常講的真智慧。真智慧現前之後,才談得上真修,智慧沒有現前,那談不上真修啊。我們這個修行,等於說走路啊,沒有上這個軌道,還在摸索,好像是迷失方向了,這個道路還是沒走得對。譬如說我們到南部去走高速公路,沒上高速公路,都在旁邊轉,找不到從哪裡上去,這就是沒見性之前的情形。見了性了,就等於上了高速公路了,那是一直平坦的大道了。那麼由此可知啊,開智慧多麼重要。如果我們疏忽了開智慧,這個修行,就得是要走迂迴的路子,要吃很多的苦頭,要惹很多的麻煩。

今天鐘點到了,還是早一點下課。這一段意思還沒有給諸位講完,不要看這個經文幾句話,其味無窮,在下一次再說。今天晚上還要戶口普查,諸位早一點回去。


推薦閱讀:

佛菩薩的生日表
二月十九恭迎觀音菩薩聖誕日
金剛手菩薩化身 · 噶陀之父莫扎法王仁波切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十二卷
唐 集右軍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上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