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乾貨:針刺注意事項!
【毫針】
【結構】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
【規格】臨床以1.5-3.5寸長度和26-30號粗細的毫針為常用。根據穴位的不同可選用不同長度及規格的毫針。
【刺法】
●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常用的是夾持進針法。
●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掐於所刺腧穴部位,右手持針將針緊靠左手指甲緣,刺入皮下。多用於短針進針。
●夾持進針法:或稱駢指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
位。(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提捏進針法: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處皮膚捏起,右手持針於捏起處刺入。適用於皮膚淺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進針
● 舒張進針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二指分開置於所刺處。右手持針從食、中二指之間刺入。對於皮膚鬆弛或有皺紋的部位,可用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將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快速刺入。適用於長針深刺法。
【得氣】
●定義:古稱「氣至」,近又稱「針感」是指毫針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提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
●得氣的表現:
患者:針刺部位有酸脹、麻重等自覺反應,有時還出現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或呈現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的現象;少數還會出現循經性肌膚響動、震顫等反應,有時還可見到針刺腧穴部位的循經性皮疹,帶或紅、白線狀現象。
醫者: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如魚咬鉤。
【針刺練習】
●紙墊練針法:
用鬆軟的紙張,折迭成長約8厘米,寬約5厘米,厚約2-3厘米的紙塊。用線如「井」字形紮緊,做成紙墊。練針時,左手執墊,右手拇、食、中指前後交替地捻動針柄,穿透紙墊,反覆練習。
●棉團練針法:
用棉花做襯,用布將棉花紮緊, 成直徑約6-7厘米的棉團。
練針方法同紙墊練針法。所不同的是棉團鬆軟,可做提插、捻轉等多種基本的練習。
前提:通過紙墊、棉團的物體練針,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後,可以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針練習。
目的:以親身體會指力的強弱、針刺的感覺、行針的手法等。
目標:能逐漸做到:進針無痛或微痛,針身挺直不彎,刺人順利,提、插、捻轉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練。
針刺注意事項
1、治療室經常保持清潔、安靜、光線充足,溫度適宜,定期進行通風和空氣消毒。
2、針刺前做好解釋工作,使患者消除緊張恐懼心理。選擇合理的體位,注意保暖。
3、嚴格執行操作程序,準確取穴,正確運用進針方法。針刺中嚴密觀察患者的反應,出現意外,應緊急處理。
4、起針時要核對穴位及針數,防止將毫針遺留在患者身上,發生意外。
5、患者在飢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時不宜針刺。體弱者不宜過強刺激,盡量採用卧位。
6、對胸脅腰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傷內臟。
7、對於某些穴位也需要避開血管再施針。
8、孕婦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通絡的腧穴,緊張針刺。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頂部腧穴不宜針刺。
9、皮膚有感染、潰瘍、疤痕或腫瘤的部位及有出血傾向、高度水腫者,不宜針刺。
10、眼區、項部、胸背部、脅肋部等部位穴位,應掌握好。
【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禁針穴歌
禁針穴道要先明,腦戶囟會及神庭。絡卻玉枕角孫穴,
顱囟承泣隨承靈。神道靈台膻中忌,水分神闕並會陰。
橫骨氣沖手五里,箕門承筋並青靈。更加臂上三陽絡,
二十二穴不可針。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陽交內亦通論。
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無妊娠。外有雲門並鳩尾,
人體危險大動脈
有肺動脈干、主動脈弓、胸主動脈、腹主動脈、髂總動脈、股動脈(位於兩側腹股溝表層能觸其搏動,就是三角內褲的兩邊)、頸總動脈(其中的頸外動脈在脖子兩側能觸其搏動)、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肱動脈(肘內彎曲部能觸其搏動)、橈動脈、尺動脈。
●人體大動脈
足部:腘動脈、脛前後動脈、足背動脈(腳背上能觸其搏動)、
暈針的處理方法
● 重度暈針:立即去針後平卧,如情況緊急,可令其直接卧於地板上。據我們多年體會,此類病人可於百會穴艾灸有較好的效果,直至知覺恢復,癥狀消退。如必要時,可配合施行人工呼吸,心臟按摩,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湧泉等措施。
【暈針的原因】
● 體質原因:臨床多見的是體質虛弱,飢餓,疲勞者易發生
暈針。其次是過敏體質、血管神經機能不穩定者。
● 心理原因:多見於初次針灸者,由於缺乏體驗,而產生恐
懼、畏痛、心情緊張等情緒。
●病理原因:平素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特別是有直立性
低血壓史或神經官能症史者多易發生暈針。
●刺激原因:穴位刺激過強,可致暈針。所謂過強,因各人情況不一,很難度量比較。一般在敏感點施針,或採用特殊手法。在刺激的種類上,除毫針、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針亦可引起暈針。
●其他原因:體位原因、環境原因。
【暈針的癥狀】
●先兆期:頭部各種不適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適,視力模糊,耳鳴,心悸,噁心,面色蒼白,出冷汗,打呵欠等。這一時期十分短暫,有些患者可無先兆期。
●發作期:輕者頭暈胸悶,噁心欲嘔,肢體發軟涼,搖晃不穩,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血壓迅速下降,脈搏變緩,每分鐘減緩至40~50次。少數可伴驚厥發作。輕症者可僅出現先兆期即直接進入後期,而無發作期。
暈針大多發生於針灸過程中,但也有少數病人在取針後數分鐘甚至
更長時間始出現癥狀。被稱為延遲暈針,值得注意。
斷針的處理方法
【斷針的三大情況】
囑患者不要緊張,不要亂動,以防斷端向肌肉深層陷入。
●如斷端還在體外,可用於指或鑷子取出;
●如斷端與皮膚相平,可擠壓針孔兩旁,使斷端暴露體外,
用鑷子取出;
●如針身完全陷入肌肉,應以X線下定位,用外科手術取出。
【斷針的原因】
●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剝蝕損壞;
●針刺時,針身全部刺入;
●行針時,強力捻轉提插,肌肉強烈收縮或患者改變體位;
●滯針和彎針現象未及時正確處理。
【斷針的預防】
●認真檢查針具,不用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針。
●選針時,針身的長度要比準備刺入的深度長5分。
●針刺時,不要將針身全部刺入,應留一部分在體外。
●進針時,如發生彎針,應立即出針,不可強行刺入。
●對於滯針和彎針,應及時正確處理,不可強行拔出。
施針建議
●陰雨天及大變天氣不宜施針;
●孕婦及經期不宜施針;
●留針時間以癥狀減輕或者減小為依據,同時脈象趨
於平穩;
●治療時要在患者較為舒服的狀態下,效果更優;
●行針者一定要心態平和,不急不躁。
特別福利推薦閱讀:
※年底上年墳,祭拜祖先也要有注意事項
※快來看看你的降糖葯有什麼注意事項吧!|糖尿病知識
※平卧推舉注意事項
※外科手術前及術後注意事項
※多囊腎患者的四種注意事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