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讓孩子知道的清明小常識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家長們也許會帶上家裡的小朋友祭祖掃墓或踏青出遊。關於「清明」,有哪些小常識可以讓孩子了解呢?

一、「清明」「清明節」「寒食節」的區別

01

清明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02

清明節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的習俗就是在清明節掃墓。

很多小朋友會把「清明」和「清明節」搞混淆,其實這兩者有很大不同喲!看了前面的解釋大家就應該明白了,「清明」是節氣,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清明節」作為一個節日,則包含著一種風俗活動的紀念意義。

03

寒食節

寒食節是「冬至後的第105日」,一般會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寒食節這一天禁煙火,只吃冷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等風俗,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二、「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01

掃墓祭祖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02

踏青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03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04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書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

05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節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

06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練身習武之用,並列於兵書。

三、清明節的傳統小吃

01

青團

青團是江南地區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02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

03

饊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洒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面為主料。

四、與「清明」相關的詩詞名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程顥《郊行即事》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 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推薦閱讀:

是不是我們的世界都是圍繞孩子轉的?
【家長課堂】如何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為什麼猶太家庭教育出的孩子不是精英就是富豪?值得我們深思...
強迫孩子分享,是以培養美德為名的虛偽傷害!
家長被孩子問倒,不該干哪些事?

TAG:孩子 | 常識 | 清明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