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後世誤解的孔子和被歪曲的儒學

後世誤解的孔子和被歪曲的儒學

孔子為人師表,一代聖人,其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非常遺憾的是,孔子故去後,隨著儒學的流行,以發揚和註解的名義,孔子學說被不斷肢解和歪曲,從而導致滋生了眾多的謬誤。這些歪曲和荒謬,導致後世之人越來越懷疑和仇視孔子及其學說,認為是孔子及其儒學敗壞和奴役了中國社會,從而導致中國多次與民主科學法制的現代社會失之交臂。為了還原事實真相,百草止水特作此文,以斧正聽,還孔子及其儒學以清白。

孔子學說第一個被歪曲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理論,由此延伸出的三綱五常理論,以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諺語,令君權父權達到極致,成為戕害中國社會的最大理論隱患。

事實上,孔子提出了君臣父子關係的秩序原則不假,但是三綱五常和君叫臣死父要子亡不僅與孔子無關,而且嚴重違背孔子的理論。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愛」,而這個「仁愛」思想的首要執行者就是國君大臣賢達君子等等的社會上層人士,這就是孔子和孟子都反覆申說的「上行下效」的原則。國家治理,上正則下順,上歪則下倒。如果君父無端或毫不講道理地傷害臣子,豈非就首先違背了孔儒的核心仁愛思想,這又怎能算得上是符合孔儒哲學呢?更何況,孔子提出的君臣父子關係的秩序原理是非常正確的,那就是上下級關係和長幼關係是有區別的,下級必須尊重上級,晚輩必須尊重長輩。難道你認為美國的部長們可以隨意無視或者羞辱他們的頂頭上司奧巴馬總統?難道你認為兒女可以不尊敬父母乃至可以跟父母拳腳相向?

孔子被誤解的第二大論調就是「敬鬼神而遠之」的言論,這句話的本意就是「敬畏鬼神,但要遠離它們」。後世之人則引申為孔子不信鬼神,討厭占卜占筮,對崇拜鬼神的宗法思想持審慎的批判。或者認為,孔子對鬼神不重視,認為它們對人類社會影響不大。前者為改革開放後政府研究孔子的主要論調,後者則是民國以前的歷代王朝的儒者們秉持的觀點。

事實上,孔子是相信鬼神存在的。如果不信鬼神,又何來敬畏鬼神之說?之所以要「遠離之」,是因為鬼神之道神秘莫測,普羅大眾不容易理解卻容易盲從。如果親近且事鬼神,一個操作失誤,就可能引來社會的巨大動蕩,這樣的慘痛教訓在商朝時期是存在著的。孔子一生最為尊崇周公,周公的一個特長就是善事鬼神,通過不斷與鬼神溝通來占卜和豐富學識。孔子之所以「不語怪力亂神」,就是因為他真的不懂鬼神魔怪之事,因此作為誠實的賢哲之人又怎麼會去亂講呢?晚年的孔子熱衷於研究周易和占卜,他曾自嘲「百占而七十當」,也就是占卜準確率僅有70%,遠遠達不到鐵口直斷百事不罔的程度。

孔子第三個被後世之人誤解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對待仇怨。孔子曰:「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後世儒者卻引申更改為「以德報怨」,好像他們的情懷比孔子還要偉大一樣。後人斷章取義,直接省略了孔子「以直報怨」的話語,然後將「以德報怨」作為一個道德規範推廣開來。這一推廣就貽誤了中國近兩千多年,因為中國人在這一道德規範的熏陶下變得越來越失去銳氣,變得越來越逆來順受。這樣雖然非常有利於封建統治者們的統治,卻也非常有利於外來侵略者的入侵。以至於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是對內狠毒無比,對外陰柔和順善於委曲求全。

事實是,當時孔子的弟子就「以德報怨」問題求教,卻招來孔子的堅決反對。孔子的原話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果對仇怨都報之以德,那麼你又如何去報答「德」呢?所以正確的方法就是,通過光明正大的手段去報仇,通過感恩的手段去報德。孔子是這樣教的,也是這樣做的,孔子在魯國攝相事時,就是本著此一原則而誅殺少正卯的。在孔子的心目中,對惡以善,就是怙惡不俊,養虎為患。後世的封建王朝宣揚以德報怨的道德,結果民風日益柔弱,國家迅速疲軟,從而不斷飽受外來貧困兇悍的民族侵擾,一直到如今都是這樣子的局面。只有孟子真正讀懂了孔子的思想,他就曾經公開對齊國國君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對君王都要以直報怨,更何況是對待其他人呢?當然,孟子的這段話也是對孔子君臣父子理論的最好註解,更是對後世人歪曲成為三綱五常乃至君叫臣死父讓子亡之類謬論的絕妙諷刺。

此外,「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段話也被嚴重曲解,後世大儒們繼承了前半段,卻故意忽略了「遊必有方」。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健在,作為孝順的兒女,不應該出遠門。當然,如果事出有因,又符合正道,出遠門也是應該的。可是,正是後世儒者們的曲解和閹割,從而導致中國的中青年男子們被長期的禁錮在父母身旁。大好的青春年華,卻不能出門遊歷以增長見識和才幹,卻閉門自守自我禁錮。這樣長期下去的結果就是,中國人越來越愚蠢,越來越落後。孔子周遊列國的壯舉,就再也不能成為所有國人效仿的榜樣。

還有,孔子主張儒家的君子必須修習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駛馬駕車,這在春秋時期就是軍事武功代名詞。也就是說,在孔子眼中,儒家君子必須文武全才,才能真正遂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然而後世的儒者們不斷歪曲,將「六藝」改換成「詩、書、禮、樂、易、春秋」,於是儒者便變成了純粹的文人了。自此中國社會文武分家,相互爭鬥,社會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那麼孔儒哲學是如何被不斷曲解和錯亂的呢?首先,一統天下建立高度中央集權的秦始皇就最討厭孔儒哲學的「仁愛」思想,他本人沒有仁愛之心,只有殘暴和專橫,所以才會做出焚書坑儒的罪惡舉動。秦始皇的屠殺和鎮壓,對廣大儒者震動很大,於是才掀開了為適應中央集權和無仁德的帝王們的儒學改良運動。

漢朝劉邦,以一個市井無賴出身,屠戮天下而得天下。讓這樣的帝王擁有仁愛之心並醉心儒學,簡直就是與虎謀皮對牛彈琴,而且劉邦本人也是極度討厭儒者。受其影響,以後的幾任帝王對儒學同樣是不冷不熱,直到漢武帝出世儒學才得以提倡和尊崇。而此時的儒家最著名的學者董仲舒,為迎合中央集權體制並取悅帝王,於是歪曲孔儒本意,制定出三綱五常的學說。恐怕「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諺語也正是這個時候流傳開來的吧!

晉朝玄學鼎盛,但基本延續漢朝制度。直到唐朝興起,國家才通過八股取仕制度,將儒學的地位固定下來。八股取仕雖然繁榮昌盛了儒學,卻也因此將包括儒學在內的天下學問框死,整個中國社會的文化從此再無創新可言。只有佛教的傳入和發展,才逐步將中華文化豐富起來。更可怕的是,八股取仕制度,徹底排除了儒者的軍事武功的修養部分,在將儒者徹底推向文人之路上功不可沒。

宋明兩朝,儒學大興,號稱宋明理學。宋明理學的興起,其實就是受佛道興盛的刺激,尤其是佛教的大興,使得儒學越來越有邊緣化趨勢。為了對抗這股潮流,儒學開始宗教玄虛化,與孔孟務實的入世之學相背離,開始大量出現出世的玄幻理論。這其實就是大大歪曲了孔儒哲學的本意了,而大儒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之說更是將孔儒學說極端化。孔子本來就主張「仁愛」,並承認「食色,性也」,你朱熹「滅人慾」,你不僅已經欺師背祖,而且你的仁愛之心哪去了?

滿清時期,為了脫離胡人氣運難超百年的厄運,開始大量學習漢人文化,崇孔儒,興佛教。滿清統治者幾乎全盤繼承了儒學在舊有王朝中的地位,尤其是將自古以來的儒學積累起來的糟粕寶貝起來,甚至康熙帝王還將自己命名為儒家聖王在世,自吹自擂欺世盜名,以至於整個滿清時代成為儒學糟粕集散場。

儒學就是這樣被逐步扭曲和錯亂的,這讓自五四以來的中國近現代的一干學者們,都將中華積弱歸罪於孔子身上。豈不知,這段時期的學者政客們,在反對孔子的同時,就等於拋棄了孔儒精華,卻收集起後世儒者們的糟粕,老毛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而很多民主人士,也將孔儒作為阻礙民主法治的文化糟粕。豈不知,儒學一直在日本韓國興盛,在新加坡也很興旺,台灣更是全面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海外生活在西方的華人至今仍在傳播和修習儒學。所有的這些國家和地區,儒學都異常興旺。儒學不僅不是民主法治的累贅,還是極其重要的補充和協助。

推薦閱讀:

不要再誤讀《論語》了 孔子怎麼可能愚民?
孔子如果活在當下,你覺得他會如何評價當今的中國?
孔子「知天命、畏天命、順天命」
「三十而立」夫子的一聲嘆息成了我們生命的固化劑
孔子的未竟之願

TAG:孔子 | 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