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南:大腦的「審美公式」

前言:

5月26號「知識分子」登了我的一篇文章《從「文人相輕」到抽象美》,該文主要談了今年5月7月,在「知識分子」和文匯講堂聯合舉辦的第100期跨界論壇《科學精神對話人文精神》上,我的「沒缺陷不常見」美學理論受到了幾位人文學者和科學家的批評,我借用聽眾給我的來信,把他們的批評說成了是「文人相輕」。有幾位朋友在文章後面的留言以及在我的朋友圈留言對文章做了評論和批評。

其中一位朋友「妙清」在「知識分子」的留言為:「楊、魯的批評也不能說是文人相輕吧,哈哈,文人相輕是指不顧其學說價值惡意輕蔑甚至詆毀。而積極的爭論恰恰是出於對學術的尊重和嚴謹。」我就從這裡開始吧,也對其它的留言和評論集中回應。

撰文 |張雙南

責編 | 李曉明

● ● ●

1文人相輕的正確姿勢

「妙清」的這個留言我完全贊同。其實我猜測聽眾給我寫信說的「文人相輕」也是「妙清」留言的意思。但是我實際上很歡迎這些學者們對我的批評,而且他們的批評完全是由於觀點的不同,而沒有任何的惡意,我們的爭論僅僅局限在學術觀點,這對於學術的發展肯定是有好處的,因為爭論能夠激發學者的創造性,產生出更加犀利甚至全新的思想。

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的表現,這才是「文人相輕」最正確的姿勢,當然也是「美」的姿勢,因為這樣的「文人相輕」沒缺陷不常見!所以我才回應聽眾,「文人相輕」是好事,有利於學術思想的發展,算是「冷幽默」吧。

既然上面的「文人相輕」不常見,那麼常見的「文人相輕」有哪些表現呢?

我先講一個故事。多年前有一個媒體採訪我,問我回國以後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最大的困擾是什麼?我說一是沒人批評我的學術研究,二是我批評誰的學術研究就被誰恨,三是甚至連別人學術報告或者學生答辯報告後我一般性的提問都被當做故意刁難人,以致於我上了很多人(學生和導師)的論文答辯黑名單。

為了得到別人的批評,我發起了一個學術批評沙龍,沙龍的形式就是主辦人邀請其他人來批評自己的學術研究。在籌辦了很長時間得到了大批同行的響應之後,我作為主辦人辦了一次沙龍就沒法進行了,因為除了我沒有其他人願意邀請別人批評自己!

這就反映了國內「文人相輕」的常態之一:我雖然不同意你的學術觀點,但是我絕不批評,至少不當面批評。這個做法有沒有缺陷?似乎沒有。那麼根據我的「沒缺陷不常見」美學理論,這種「文人相輕」的表現就是「俗」!

另外一種「文人相輕」的常態是文人之間相互看不起對方的學術而陷入「惡意輕蔑甚至詆毀」。通常發生的情況就是,一旦進入了這個狀態,學術爭論就有可能失控,從爭論變成對撕,最後演變成了人身攻擊,雙方結仇,勢不兩立,性質就徹底改變了,這當然就是有缺陷!那麼根據我的「沒缺陷不常見」美學理論,這種「文人相輕」的表現就是「丑」,當然是「文人相輕」的錯誤姿勢!

因此「文人相輕」的正確姿勢就是只「輕」對方的學術觀點,而且是要當面「輕」,但是不能背後「輕」,不能「輕」對方,更不能進行人身攻擊!

2審美是審「誰「的美?

「妙清」的另外一個留言是:同意「藝術品的美並不等同於藝術品所表達的內容美」一說。關於美的定義,「沒缺陷不常見」、「能讓人感悟人生」等等都只是表達美的一個側面,要知道還有「缺陷美」一說哦,殘破的宋代汝瓷也有著不可言說的美。想要一句話幾個字就定義「美」,似乎過於草率,也沒有必要:)

事實上,除了我在《從「文人相輕」到抽象美》文章裡面評論的羅丹的老妓女雕塑,關於所謂「缺陷美」的更著名的例子是斷臂維納斯。殘破的宋代汝瓷和斷臂維納斯看起來似乎都是「有缺陷」。

我一直在強調,是否有缺陷取決於審美者的價值觀判斷。那麼根據收藏者(也就是審美者)的價值觀,宋代汝瓷的裂紋是缺陷嗎?既然是收藏品,就沒有瓷器的實用功能,裂紋當然就不是缺陷。當然宋代汝瓷存世的數量極少,而燒制產生這種裂紋又在所有瓷器當中不常見,所以就被認為是美了。我從來沒有見過為了追求瓷器裂紋的「缺陷美」而故意把家裡本來很精美的瓷器搞出一片裂紋!

同樣的道理,斷臂維納斯是雕塑,也沒有實用功能,斷臂不是缺陷。我也沒有見過哪個美女為了追求「缺陷美」而故意斷臂的!

如果把宋代汝瓷和斷臂維納斯當做藝術品看的話,雖然它們表達的內容裡面有缺陷,但是你的審美對象是這個藝術品,而不是這個藝術品表達的這個內容。因此所謂的「缺陷美」正是我在文章中說的傳統美學常常混淆審美對象這個問題所帶來的。

還有另外一類混淆審美對象的情況:把普遍和個體混淆。下面舉兩個例子。

有一個朋友說,上街一次就看到很多美女(估計上街的目的就是看美女),所以美女很常見,不能用「沒缺陷不常見」判斷美女。這就是把美女群體和美女個體混淆所帶來的問題。

美女雖然很多,但是每個美女(你的審美對象)作為個體從審美者(你)的價值觀判斷就是沒缺陷的,但是這個美女個體又有不常見的地方,比如皮膚白、或者有氣質、或者洋氣、或者身材好、或者這幾方面都有。只要你覺得「她」沒缺陷不常見,你就覺得她美,這和美女很多沒有關係。

最近好幾位朋友給我寫信都說,婚姻很常見,但是婚姻通常都有缺陷,那麼難道婚姻都是丑的?有的婚姻沒有缺陷,但是由於婚姻很常見,難道這樣的婚姻是「俗」而不是美好的嗎?這也是把普遍和個體混淆的結果。

婚姻當然很常見,但是注意你審美的對象是單個的婚姻,而不是婚姻的普遍形式。由於大部分婚姻都有缺陷,你如果看到一個找不到缺陷的婚姻,這個婚姻(你的審美對象)就是不常見。婚姻的沒缺陷本身就是不常見,所以這個婚姻沒缺陷你覺得美,這恰好是「沒缺陷不常見」帶來美的感受的結果!

3「沒缺陷不常見」算美學理論嗎?

(致謝廣州大學樊軍輝教授對「丑」和「丑哭」的建議,以及華中師範大學俞雲偉教授對四象限表達的建議)

有一個朋友留言:沒缺陷不常見也算個美學理論?現代科學的祖師爺伽利略早就告誡過我們,科學家不應該像哲學家一樣總想著解決什麼人類啊,宇宙啊的終極問題,而是腳踏實地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通過不斷的邏輯縝密的推廣和深入,來不斷逼近物質世界的所謂真實。

為什麼不算呢?據我所知,以前還沒有人明確地提出過這樣的審美兩要素和廣義美的判斷法則:審美者的價值觀判斷審美對象是否沒缺陷,審美者的見識甄別審美對象是否不常見,審美對象同時滿足沒缺陷不常見審美者就覺得美。這個理論的確很簡單,但是如果是用來描述審美的,那就是一個美學理論。如果正確地描述了人的審美,那就是一個正確的美學理論。不是大家都推崇大道至簡嗎?我希望我的美學理論也是這樣的。

至於科學家應該做什麼,我業餘愛好之一是研究美學並且利用這個美學理論考察科學之美,這沒有什麼不好啊?而且我採用的是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不斷的邏輯縝密的推廣和深入」(加上證偽),來不斷逼近審美的真實。具體的研究方法在文末列出的文章裡面有不少的描述。

還有一個朋友的留言是:第一次聽張教授的「無缺陷不常見」的美學理論,感覺通俗易懂又精鍊,總結的極為到位,先生是做科學研究的,這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很震撼。可是反例的確是有,說明這個理論是不完備的。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無缺陷不常見的理論看作是更完善的理論的一個子集,就像可以把牛頓力學看作廣義相對論的一個子集一樣,可是這並不影響牛頓力學是一個偉大的理論。「美學廣義相對論」在哪裡呢?

謝謝這個朋友的肯定!我的回應是:我一直期待能夠找到「無缺陷不常見」的美學理論的適用邊界,具體的做法就是找反例,不但我自己找(已經找了30多年),而且還挑戰朋友和聽眾們找。但是到目前為止,所有看起來似乎是「反例」的例子,實際上都不是反例(但是這些例子對於我深入理解審美作用很大),上面幾個例子以及我在演講和文章裡面舉的大量的例子都是這樣。

一旦找到了真正的反例,就找到了這個理論適用的邊界,那麼就有可能發展出更加完善的「美學廣義相對論」。歡迎朋友們繼續舉反例!

4美不美誰說了算?

由於我的「沒缺陷不常見」美學理論的兩個要素都是從審美者角度出發的,而最後的判斷也是審美者做出的,因此就有很多朋友一再問我:難道美不美是主觀的嗎?難道沒有普世美嗎?難道沒有客觀美嗎?難道美不美是我說了算?

其實以前美學界所謂公認的客觀美、普世美、絕對美,比如對稱、簡潔、生命、自然、和諧等等,每一項你都能夠找出大量的雖然具有這個性質或者特徵,但是就是有人、甚至大部分人認為不美的反例。這在我的文章和演講中都有大量的例子,不再贅述。

因此對上面的問題的回答很簡單:美就是主觀的判斷,這個世界上就是沒有普世美,就是沒有客觀美,美不美的確是你說了算!

因為是你在審美,是你的價值觀判斷是否有缺陷,是你的見識甄別是否不常見!即使對同一個審美對象,你可以認為美,別人可以認為不美,這沒有矛盾。而且事實就是如此:經常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審美對象作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說到這裡,立刻就有非常多的朋友說:這恰好說明「美」沒有標準,因此必然沒有廣義美的判斷法則!這又是一個普遍被混淆的問題:把判斷法則和判斷結果混淆了。

比如,同一套牛頓定律,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蓋房搭橋是牛頓定律在管著,火箭衛星也是牛頓定律在管著,火箭衛星顯然和蓋房搭橋看起來截然不同。挖掘不同現象背後的共同規律正是科學研究的目的,越深刻的規律就能解釋和用在看起來越不同的現象上。

而這恰好也是傳統美學的問題:只談不同的美,只描述不同的美的現象,但是不挖掘這些美背後的(共同)規律,而且先驗的就認為沒有規律,只能對「美是什麼」給出「美是難的」這樣答非所問的回答。

而我做的就是利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歸納」、「證實」和「證偽」三個階段,理解為什麼不同的人會對同一個審美對象給出不同的判斷結果,同一個審美者會在不同的時候對同一個審美對象給出不同的判斷結果?

答案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和見識,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價值觀和見識。因此利用同一個「沒缺陷不常見」的廣義美的判斷法則,不同審美者在不同時候由於其不同的價值觀和見識,對同一個審美對象就會給出不同的判斷結果。

5你的大腦如何審美?

經常有朋友問:既然「沒缺陷不常見」的廣義美的判斷法則是通過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得到的,那麼能否通過定量計算理解我們的大腦如何審美?這個問題非常有挑戰性,因為人文學科的研究很少能夠做定量計算。

在參加了本文開始提到的特別論壇之後,我們幾位嘉賓採用正確的姿勢繼續「文人相輕」。張崢教授在群里發了一篇文章,文章介紹了使用貝葉斯定理理解人的精神活動的研究成果。該成果的主要結論是:所謂精神正常的人就是大腦對貝葉斯定理做了正確的應用,也就是能夠正確地結合先驗知識和現在的情形做出判斷。而精神錯亂的人,則是大腦在結合先驗知識和現在的情形做出判斷的過程中出了問題。

因此人腦其實就是貝葉斯計算器,運算正確就是正常人,運算出錯就是精神病!張崢教授評論「這是科學和人文認真結合的範例之一」,因此是對斯諾提出的「兩個文化的鴻溝」的一次有力回應!

這篇文章對我的啟發巨大。因為審美也是人的大腦活動,審美過程也是大腦把先驗知識(價值觀和見識)和現在的情形(審美對象的特性)結合起來的過程,所以應該可以把貝葉斯定理應用到審美過程中。

一次審美過程就是一次實驗。從貝葉斯定理的角度看,價值觀和見識顯然都是審美者的「先驗」知識,是獨立於審美對象的,而審美者關注審美對象的特性就是一個事件。所以一次審美過程就是應用貝葉斯定理的一次計算,公式如下:

這裡「沒缺陷」指的是審美者根據其價值觀對審美對象所做的判斷,相當於一個事件,我們使用貝葉斯定理需要做的就是計算在這個事件發生的情況下這個審美對象到底有多美?也就是通過計算「P(美|沒缺陷)」得到審美對象的「美度」。P(美|沒缺陷)=0,就是「俗」;P(美|沒缺陷)=1,就是「美哭」;中間的狀態就是不同程度的「美」。

當然實際上我們的大腦不會真的去計算「美度」的具體數值,只是會根據上面的公式對「美度」做快速的估算,得到美度是更接近0還是更接近1,還是處於0-1的中間,據此就可以做出「俗」、或者「美」、或者「美哭」的判斷。

需要注意「審美對象」可以是某個實體的一部分(比如,某人的臉蛋、或者身材、或者皮膚)、或者實體的整體(比如某個人)、或者實體的抽象(比如某人的氣質、或者品德)。

在貝葉斯定理裡面「P(美)」就是根據你以前的經驗稱為「美」的該類審美對象占所有該類審美對象的比例。比如審美對象是某人的「品德」,如果根據審美者「甲」的價值觀可以稱為「美」的「品德」的比例為10%,那麼P(美)=0.1。

「P(沒缺陷)」就是某人(比如「對象甲」)「沒缺陷」的「品德」在審美者見過的人裡面「常見」的程度,完全不常見就是P(沒缺陷)=0,如果和其他人沒法區分,那就是P(沒缺陷)=1。一般情況下0<><>

由於「美」的多樣性,有人是靠顏值,有人靠智商,有人靠品德,有人靠情商。這裡「P(沒缺陷|美)」指的是審美者知道的「美」的人當中「品德」沒缺陷的人的比例,假設:P(沒缺陷|美)=0.4。

那麼該審美者(「審美甲」)通過對「對象甲」的品德的考察,得出「對象甲」的「美度」為:P(美|品德)=0.1*0.4/0.05=0.8。

但是如果另外一個人「對象乙」的品德的也相當不常見但是沒有「對象甲」那麼極端(比如某省級道德模範),P(沒缺陷)=0.1,那麼「對象乙」的「美度」為:P(美|品德)=0.1*0.4/0.1=0.4,就遜色很多了。這就是「不常見」在審美中所起的定量作用。

但是如果另外一個審美者(「審美乙」)特別挑剔有「潔癖」,認為很少有人的品德達標,比如,P(美)=0.01,同時會要求「美」的樣本裡面基本上都得是品德高尚,比如,P(沒缺陷|美)=0.9,儘管「對象甲」的品德仍然是相當不常見,比如,P(沒缺陷)=0.05,但是得到的「美度」為:P(美|品德)=0.01*0.9/0.05=0.18,就非常差了。這就是審美者的價值觀在判斷「沒缺陷」方面所起的定量作用。

上面建立的是最簡單的審美計量模型,因為只考慮了審美對象的一個特性,目的是想說明沒缺陷不常見的廣義美判斷法則在我們審美的過程中是如何通過貝葉斯定理實現的。

但是實際上我們通常是進行整體的審美,也就是我們會綜合考慮多個因素計算一個審美對象的「美度」。比如某個審美者會考察某人在顏值、智商、品德和情商這四個方面的沒缺陷不常見,而且還要考慮審美對象的「丑度」(見下面的說明),最後得到綜合「美度」(當然不排除有些人不太關心綜合「美度」,只關心顏值、甚至顏值的一部分,或者只關心財富,等等)。

儘管原則上整體的審美仍然是貝葉斯定理對這兩個審美要素的應用,但是綜合「美度」的計算比單項「美度」的計算要複雜很多,但是會更加有趣,而且會煲出來非常有營養的雞湯,以後將會專門寫文章討論。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審美者根據其價值觀對審美對象的判斷是「有缺陷」,那麼該審美對象就屬於「丑」,需要把上面公式裡面的「美」換成「丑」,把「沒缺陷」換成「有缺陷」,那麼根據這個新的審「丑」公式計算出的就是「丑度=P(丑|有缺陷)」,同樣也會得到「俗」、「丑」、或者「丑哭」的結論。

當然我們這裡關心的是審美,而不是審丑,因為我們所研究的是美學,不是丑學。不過搞清楚了審美,也就明白了審丑,因此丑學和美學本質上是一回事,只不過美學好聽而已,而且也顯得比較有正能量!

希望和朋友們以正確的姿勢繼續「文人相輕」!

張雙南

2016年5月29日起草於羅馬到北京的CA938航班、完成於北京家中。


推薦閱讀:

冥想對人的大腦有什麼改變?
人類是蓋亞的大腦——專訪蒂姆·富蘭納瑞
延緩老人大腦衰老的16個方法
是誰賞賜您的大腦
大腦如何處理複雜的視覺刺激?

TAG:大腦 | 審美 | 公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