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是歷史在重演,是我們根本沒長進

他們常說:「人生應該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他們還說「先去觀世界,才有世界觀」。

阿信想說,他們啊,真的是年輕,衝動,形式感太強!

你要知道,其實世界不是平鋪的,它的維度是縱深的,更是多菱的。我們總是熱衷於跑去看看北美的世界、歐洲的世界,甚至非洲大陸的世界。但我們從來沒想過,看看生物學家眼中的世界,符號學家眼中的世界,地質學家眼中的世界,以及今天想為你推薦的——量子物理學家眼中的世界。

1936年,查理·卓別林主演的《摩登時代》上映,它的片頭寫著「本片講述工業時代,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衝突」。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流水線小工」的故事,描述了工人查理(卓別林飾)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的悲慘命運。

查理進了精神病院,於是電影控訴了企業主、流水線,以及彼時那個美國社會。前幾年,富士康工人跳樓自殺,媒體炮轟郭台銘、富士康,以及當下的中國社會,兩者如出一轍。仍然有「查理」,仍然是相同的控訴,仍然還是「流水線」,不知道是歷史總在重演,還是我們根本沒有長進。

「 21世紀的我們還在用18世紀的套路解決問題

從這個角度對比來看,雖然我們的生活方式日新月異,但幾百年來,社會、體制到觀念的一些基本面,其實並沒有改變。

為什麼我們對很多事情會習以為常,並稱之為「常識」?比如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到「優勝劣汰」的觀念。為什麼很多讓我們呲之以鼻的事情,卻又始終改變不了?比如每個月要填的KPI表格。

我們都知道,幾百年現代化進程的過程中,社會的運作、制度的構建,以及我們的觀念已經被上個世紀、上上個世紀的大牛們規範和定義,那是群星閃耀的時代,生物學的達爾文、管理學的德魯克、生產的偉大實踐者福特公司······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這一切都源於牛頓經典科學奠定的理解世界的思維。

18世紀,自然和自然界的規律都還隱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去吧!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牛頓證明我們看到的一切物體,包括我們在夜空中所能看見的星辰萬物,都服從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力學的直接後果在於,它使人們相信世界是由精密的零部件組成的完美運作的鐘錶。

牛頓之後的兩百年,人們通過萬有引力和微積分來詮釋地球和月球、太陽和行星之間的運行關係,甚至猜想上帝應該是個精明的數學家,設計了精美的符合數學原理的宇宙。這種思維方法被後來許多人借鑒。分析總結出了各個領域的「客觀規律」,並被人們所接受和運用,逐步用來構建「現代人」的觀念、體制,規劃「現代人」的生活。比如達爾文的生物學理論,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馬克思的社會學理論、德魯克的管理學理論·····

但,問題來了。

雖然沒有再出現下一個牛頓,但物理學已經飛速發展了幾百年。量子物理的最新發現,就動搖了在經典物理學基礎上奠定的思維方法。

簡單來講,以牛頓開啟的以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科學思維認為:世界是可分割的,可以觀測的,甚至是可被獨立改造的。世界是完美的,確定的,可預言的,可統一的。

而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了什麼呢?世界是不完美的,不確定的,絕對隨機的。

我們每一次觀測行為都改變了被觀測者,我們與客觀世界互為因果,糾纏不清。非常小的局域的小概率事件都與整體相干,甚至是重要的影響全局的因素,不可忽略,不可分割。

量子力學這一套觀念,還並沒有像幾百年前牛頓力學所引起的震蕩一樣,劃破黑夜長空,逐步擴展到社會其他領域。即便是進入21世紀,從管理方面,隨著蘋果、谷歌等知識型企業的興起,傳統的管理學理論不僅常常無效,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教育方面,受普魯士式教育模式以及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影響影下的體制教育,已經完全無法應對技術革新帶來的挑戰······這些問題逐步的凸顯,但絕大多數人,還籠罩在以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科學思維的濃霧裡,並沒有找到量子思維這一觀念寶藏。

也就是說,在量子物理學家眼裡,我們身子已經到量子科學創造的信息發達的21世紀了,可是腦子還停留在18世紀的古代。

「 當我們談量子思維時,我們在談什麼?

沒有多少人能完整背出牛頓三大定律,但依然不影響幾百年來,人們依靠它演發的觀念生活。同理,沒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理解量子力學,甚至能稱得上懂量子力學的,全中國也只有兩三個人而已。但把量子思維,移植到我們認識世界、判斷事物上來,卻並不困難。

所以,你或許不用從頭去學微積分、線性代數(因為阿信也不會),但以下幾個例子,或許能讓你從中發現趣味:

●大數據是個詭異的騙局?

量子物理學裡的波粒二象性實驗發現的「觀測行為本身改變了被觀測物體」,不要被這個實驗名稱嚇到,倒是可以細細體味一下這句話,畢竟,我們總以觀測某物,來得出結論,指導行為。

例如,近幾年,互聯網大數據的興起,不少商業機構監測抓取用戶網路行為蹤跡,並對數據做出分析,判斷人的需求趨勢,進而推送相關廣告給「精準用戶」,並認為可以大大節約廣告費用。

這件事如果細細細推敲起來,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悖論:究竟是被推送者本身是精準客戶?還是推送行為使得被推送者成為所謂精準客戶?

我們之前的社會經濟學課本里有一條「價格圍繞價值做上下波動」的規律理論,認為那條「價值線」是客觀不變的。我們可以假設,有個以前非常草根不知名的群眾演員,他以前大約只有每天200元的工錢,在導演和製片人眼裡,他的價值也就在200元左右。可是某一天,他突然機緣巧合地在某部熱映的影視劇里出名了,有了數量眾多的粉絲,他的演出價格比以前要高很多。開始的時候有些人會非常不屑地說他的價格與價值不符合。可是幾年之後,那些當初質疑他的人會發現,他的表演技能真的越來越好,總是出現在大牌的影視劇里,粉絲越來越多,廣告代言也越來越多,成了貨真價實的好演員。他的「價值線」隨著價格發生了改變。

那個演員出名之後,他有了更多的收入,他可以挑更好的劇本和劇組,他有了更好的學習鍛煉的機會,他的表演技能在逐步提升,最終發生了價值與價格相符的狀況。這個案例實際上已經破掉了亞當.斯密的提出的一些以前我們奉若真理的經濟學原理。

將這個實驗「觀測行為本身改變了被觀測物體」稍做改變,成為這樣一句話:眾人的關注行為本身改變了被關注者。

●先設定一個小目標的思路根本就是錯的?

經典科學的思維是一對一的因果律,是決定論。但量子科學裡常常出現不確定的"東成西就"

經典統計的情況下,把每一個東西都作為粒子,缺乏足夠信息的時候,粒子的隨機分布導致了正態分布。在量子情況下,粒子行為疊加出來不是正態分布,它會有彼此發生關聯而產生複雜的狀態,這些複雜狀態可能就是要用不同的方法來面對。

舉個例子。在一些科研單位,每年要定小目標,幾年要定一個大目標。按照傳統管理學績效管理辦法,依靠現有資源,設計考核指標,讓研發人員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執行者的自由和創造的核心問題在於尋求從A點出發到B點結束的最佳路徑,最有效地達到目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在經典科學觀念下的工程性的科研思路。

但有個老笑話。宇宙飛船里有個實驗記錄本,宇航員不斷地要對航行狀況做記錄,當然這些數據以現在的技術根本不需要手工記錄,但考慮到長期在狹小的空間里飛行,宇航員會很無聊,所以要給他找點事情做。但這就存在寫字的問題,鋼筆和圓珠筆在無重力的情況下不出水寫不出字來。美國人花了兩百萬美元研發了一種可以在無重力情況下寫字的圓珠筆。

當蘇聯宇航員上天時,他們用鉛筆。之前我們一直當作笑話來看,但是最後美國人這項研究解決了遠距離的輸油管的問題,重力差很小的情況下怎麼把黏稠的液體長距離運輸。一項新技術的開發之初可能看起來似乎很愚蠢,但功不唐捐,與別的應用關聯,就有可能解決全新的問題。

相關書籍推薦

《量子大嘮嗑:開啟未來世界的思維方式》

馬兆遠著丨2016.10


推薦閱讀:

趙家正考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中國歷史名人生肖集(珍藏版)
佛也不能一帆風順,歷史上的四次滅頂之災:「三武一宗滅佛」
【人居III專題】人居的歷史

TAG:歷史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