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如何建立幼兒的安全感
儘管安全感對幼兒是如此之重要,但遺憾的是它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首先來自生長環境對其基本的生理(如免受飢餓)和心理需要(如母親的親吻﹑擁抱)的滿足,這可以稱為淺層次的基本安全感。只有當幼兒獲得了基本安全感之後,他才有能力開始自己的自主探索活動,在這些活動中,若他們得到鼓勵﹑肯定﹑稱讚﹑和接納,那麼他們將獲得自信,自信能夠使幼兒獲得內心的穩定和安全感,這可稱為深層次的內心安全感,它是幼兒在以後成長中獲得力量的源泉。相反,若幼兒在初期基本安全感沒有被滿足,將會妨礙他的自主探索活動,不利於他內心安全感的獲得。因此,在培養幼兒安全感的過程中,首先要滿足幼兒的基本安
全感,接著在幫助他建立深層次的內心安全感。
一、幼兒基本安全感的滿足
創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
和諧的心理氣氛,就家庭而言,家庭成員之間應和睦相處﹑互相體貼﹑互相關心﹑夫妻之間更應恩恩愛愛,這會給孩子以極大的安慰和輕鬆感,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會放下心理包袱,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釋放自己的不安,平衡自己的情緒。當幼兒受到傷害時不能單純地要求他保持冷靜,而要允許他用哭泣﹑語言和玩耍來宣洩自己的情緒,從而保證正常的心理狀態,得到真正的快樂。
全身心地關注幼兒
關注是傳遞愛的橋樑,是愛的核心,對幼兒一對一的關注帶來的親密能夠讓幼兒的情感和心智得到健全的發展。父母要為幼兒提供和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無條件積極關注他們。從鮑爾比(Bowlby)的依戀理論可以認識到,只有當父母給予幼兒全身心地關注,並積極回應他們的需要才會使幼兒獲得安全感,形成安全性依戀。因此,不論幼兒的言行舉止是否令人滿意,父母都應積極關注並回應幼兒,以避免他們因為擔心失去父母的愛而產生焦慮和不安。
成人穩定的情緒有助於幼兒安全感的獲得
家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壓力難免會積累一些負面情緒。但是家長不應把自己的不安,憂慮和一些負面的情緒帶給幼兒,若幼兒看到連父母都不能很好地處理困難,會使他們感到害怕和恐懼,甚至會認為自己是造成父母痛苦不安的原因,從而感到內疚和羞愧。其次,在面對恐懼時,父母的鎮定自若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幫助,讓幼兒意識到恐懼是人生的必然經歷,而不是什麼人生的苦楚,是不可能迴避的。
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因坐電動車把嘴巴摔破了,鮮血直流。姥姥趕緊帶他去醫院,醫生說要縫幾針才可以。孩子在姥姥懷裡大哭,姥姥急得一身汗,怎麼哄孩子還是哭,一直掙扎。很快他的爸爸趕來了。姥姥把孩子交給他。爸爸說:「孩子,不要怕,爸爸在你身邊,你很勇敢,自己躺下,抓著爸爸的手。」孩子乖乖躺下,不再哭泣。醫生抓緊時間給他縫了四針,孩子一聲也沒吭,眼裡不再有眼淚。父親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是像姥姥那樣表現的慌張,而是從容不迫。當父親很鎮靜的時候,孩子也受到影響,因為父親在掌管局面,他不再害怕,因為父親提供的安全感遠遠超過姥姥。
二、建立幼兒深層次的內心安全感
支持幼兒建立自己的交際圈
人際交往是每個人的正常需求,幼兒也不例外。家長要引導幼兒與同齡的小朋友玩,不要怕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產生矛盾或吃虧而將孩子束之高閣,要知道,孩子正是在交往中學會了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化解矛盾,從而增強了社會交往能力,使其在以後的交往中較容易得到同伴和團體的肯定和接納,從而提高了幼兒的安全感。同時,和同齡人交往可以減少幼兒的不安感﹑孤獨感和急躁感,使他們處於穩定感和歸屬感狀態。若幼兒被排斥在同伴圈之外,就會失去安全感,傷心沮喪。
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
嬰幼兒的認知內驅力特彆強烈,表現為好奇好問,樂於探究。家長一方面要為他們創造安全的活動環境,另一方面還應允許和鼓勵他們對一定危險情境的探究,通過對危險情境的適應來培養其冒險精神,增強其安全感。如果僅僅因為怕出危險,就過多地限制幼兒的探究行為,那是得不償失的,勢必會壓抑幼兒的探究傾向,並可能形成退縮的性格。
成人要認同幼兒的感覺﹑選擇和想法
認同幼兒的感覺﹑選擇和想法,他會感到自己被理解和被信任,進而獲得安全感;相反,否定或臆斷幼兒的感受讓他對自己的感覺產生懷疑,不僅導致幼兒失去自我認知和自我肯定的能力,而且造成他們缺少安全感。
例如孩子生病需要打針,他(她)不停地哭鬧著:「我不要打針!打針很痛……」一些父母會安慰說:「不怕,我們不打針,打針一點都不痛……」當孩子被父母帶到護士面前,當他感到針刺到的疼痛時,他就會發現父母剛才在騙自己。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慮恐懼的狀態下(例如害怕打針的狀況)發現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會騙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麼幼兒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會相應地受到損害。這是父母不當的安慰,否定幼兒的感覺造成他安全感的降低。
避免控制孩子,給孩子做主的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控制孩子可以使孩子達到自己預想的那個樣子,會使孩子表現得更好。而實際上,即使是溫柔的控制也會讓幼兒產生困惑,對自己的感覺產生懷疑,並且壓抑自己的真情實感。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相反,他會封閉自己的內心,並且也傾向於控制其它人。儘可能提供機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那麼孩子在自己做決定的過程中,會不斷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感受到自己的自主與強大,安全感也隨之增強。
總之,適度的安全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基礎。家長應該充分意識到安全感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從自己平時與孩子相處的點滴行為做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圍。
推薦閱讀:
※最全的廉航指南丨還在擔心購買廉航的票是否「安心」,不如出發前了解這些廉航內幕
※錢,遠比男人更有安全感
※什麼是「安全」?我們的「安全」來自哪裡?鼓吹「絕對安全」意味著什麼?
※不會講粵語的人去廣東旅遊安全嗎?
※利用安全策略可視化,打造新防禦體系「動態」作戰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