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交叉韌帶損傷的術後康復
來源:「骨科康復時間」公眾號(轉載已獲得該平台授權)
後交叉韌帶,又稱後十字韌帶,位於膝關節後方,其作用與前交叉韌帶一樣,在保持膝關節的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後交叉韌帶比前交叉韌帶粗,能承受的力量約為前交叉韌帶的2倍,因此後交叉韌帶的損傷多是由於交通事故、高處墜落、重物砸傷等嚴重暴力引起的。因此後交叉韌帶損傷時,膝關節的疼痛及功能障礙會比前交叉韌帶更為明顯,並且由於膝關節不穩定,活動時膝關節的勞損會大大增加,容易引發骨性關節炎。相應的,後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後,恢復過程也更長,更要講究循序漸進,切忌訓練過度。
後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指導
註:為了提高康復的效果,建議您使用帶鎖扣的支具。
術後兩周:
目的:減少膝關節疼痛和腫脹,維持膝關節的活動度以及大腿肌肉的主動控制和力量。
訓練:
1、病人要盡量患肢抬高卧床休息。
2、關節間斷冷敷,每次30分鐘,間隔2小時反覆進行。
3、主動活動踝關節或主動繃緊大腿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增加肌力。
4、可下地拄雙拐行走(如上廁所等)。行走時請配戴支具,並固定在0度。注意患肢只能腳尖點地、不能將身體的重量完全放在患肢上。行走時間不宜過長,以防止關節腫脹。(冰袋可以緩解疼痛、減輕腫脹)
5、膝關節被動伸直:病人仰卧,腳跟墊高,膝關節下方懸空,在腿部的重量作用下使膝關節完全伸直。
6、直腿抬高訓練,即將腿伸直後慢慢抬離床面,直至疼痛不能忍受或無法繼續上抬,再慢慢放下。請配戴支具,並固定在0度後進行此項訓練。
7、必要時向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推動髕骨,以增加髕骨的活動範圍。
術後兩周至術後六周:
目的:使膝關節屈曲達到90度、減少膝關節腫脹、增加肌肉力量。
訓練:
1、患者可適當增加下床活動時間,但仍需拄拐並將支具固定在0度。在疼痛可以忍受的情況下,可逐漸增加患肢承受的重量,但身體重心仍應放在健康的一側。
2、大腿肌肉力量的鍛煉---主動繃緊肌肉和直腿抬高訓練。本階段可以在支具的保護下進行各個方向的直腿抬高訓練,如平卧、側卧、俯卧等。訓練時支具仍應固定在0度上。
3、大腿後側肌肉的訓練---如膝關節能夠完全伸直,可平卧,向上抬起患肢至與床面垂直,利用小腿的重量來進行彎曲膝關節的練習。
術後六周到十二周:
目的:膝關節能夠達到接近正常的伸屈度,增加肌肉力量,進一步完善膝關節的活動度和增加肌肉力量。
訓練:
1、將支具限制在0至60度的活動範圍內,繼續行走鍛煉,逐漸增加患肢的負重,直至不使用拐杖。
2、繼續各方向的直腿抬高。在疼痛可以忍受的前提下,可將支具限制在0至60度的活動範圍內,並進行微微下蹲的訓練。
3、最後5度伸直:平卧或直腿坐在床面上,在膝關節下面處放一軟枕(直徑15公分左右),伸直膝關節並用力向下壓腿,持續10秒鐘,放鬆
4、正常速度行走或向前上台階訓練;
5、正常速度騎自行車
十二周至二十周:
目的:完全恢復膝關節正常的活動度,進一步增加肌肉力量、活動度、柔韌度。
訓練:
1、將支具限制在0-90度進行各種日常活動,但暫不參加任何快跑、跳躍等體育活動。
2、完全負重行走,或患肢單腿負重訓練。
3、進行腿部力量(包括大腿及小腿)訓練,如弓箭步、蹲馬步、踮腳站立。
4、上下台階。前後方向慢跑。
二十周以後
目的:主要是下肢靈活性訓練
1、強化膝關節位置感覺訓練
2、強化向前跑訓練
3、強化關節功能往複運動練習(專項運動)
4、關節在各個方向的靈活性練習,如踢毽子等。
術後6個月左右,可由醫師進行膝關節韌帶功能檢查以決定是否可以參加體育活動。
推薦閱讀:
※急性腰部韌帶損傷
※手術治療:前、後交叉韌帶合併內外側結構損傷
※腕關節解剖—韌帶
※前交叉韌帶移植物與後交叉韌帶撞擊:怎麼辦?
※【技術】關節鏡下重建前、後交叉韌帶手術療效分析
TAG:韌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