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小議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標準,兼析「家」字詞性

桂林 胡自立 我在網上(C341212@pub.xz.jsinfo.net)見到《「家」未必只是名詞》一文。文章批評《對聯》2003年11期中一篇文章對「家」的詞性判定有錯。言:「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家」是動詞。其理由是:《漢書·蓋寬饒傳》:「三王家天下」中的「家」是動詞,故聯中「處處家」的「家」為動詞就不能成為問題。家既是動詞,對聯的對仗也就無可非議。這一觀點受到我的質疑。作者在答疑中說:「家」作動詞是可以的,即作「居住」、「棲身」解。除了《古今漢語辭典》有說明外,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家」作動詞的就有三個詞條:「家居」、「家傳」、「家訪」。 在這裡我們分三個問題討論。(1)「家」是不是兼類詞?(2)可以用解釋的方法來認定「家」是動詞嗎?(3)「家」字作為名詞可以活用為動詞嗎?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標準是什麼。 (1)查詞典、辭海。「家」,沒有「居住」、「棲身」的解釋。《說文》:「家,居也。」《說文》:「居,凥(jū居)處。」辭海:「凥,同居處之『居』。」可見古意仍然是名詞,指居處。後詞義擴大為「人」,如:藝術家,指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家」的詞性並不兼類,只是名詞。 (2)用解釋的方法來認定「家」是動詞,不能認同。 《古今漢語辭典》和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注釋「家居」、「家傳」、「家訪」是動詞(或片語,下同),並不能推斷該詞的組成成分「家」是動詞。如果這樣,「蜂擁」、「蝶飛」、「蟬鳴」、「車跑」、「馬馳」、「豹奔」、「犬吠」、「雞啼」、「魚躍」等等不勝枚舉的動詞只要是名+動式,前面的名詞都可解釋為動詞了,這樣可能嗎?基本的語法知識告訴我們:「詞的組成成分的語法性質與詞性並不總是一定相同的」。例如,形容詞「堅強」,它的組成成分「堅」和「強」都是形容詞性的,形容詞「缺德」,它的組成成分「缺」是動詞性的,而「德」是名詞性的。名詞「學問」,它的組成成分「學」與「問」全都是動詞性的。我們不應該按詞性來判斷其組成成分的語法性質。 在網上有聯友向我提問:在「孤燈殘月他鄉客,靜夜稀聲魂夢牽。」中,「他鄉客」在這裡可以是客居他鄉的意思,這樣「客」就成為動詞了。 這種例子,網上尚有多例。這顯然是受「用解釋的辦法」來判斷詞性的誤導。我回答「客居他鄉」是動詞短語,不能以此證明「客」是動詞。如果這樣推理,「他鄉」也可算動詞了。但「客他鄉」中的「客」是活用為動詞。他後面有賓語「他鄉」。 網友繼續發問:「『客他鄉』中的『客』,可以是動詞對吧?詩詞有時為了韻律的需要,詞序可以倒置,那麼『客他鄉』將『他鄉』前置,不行嗎?」 我回答:在詩詞中,為了適應聲律的要求,在不損害原意的原則下,詩人們可以對語序作適當的變換。(《詩詞格律》p143王力著)「客他鄉」是動賓結構,屬動詞性短語。「他鄉客」是偏正結構式名詞,兩者都有確定的語義,而且語義不同,這種使語義發生變化的倒置是不允許的。可見倒置也是受「不損害原意」的原則限制的。 (3)「家」可以活用為動詞嗎?回答是肯定的。作者所舉「三王家天下」中的「家」被活用為動詞。但是,我們不能以此斷定「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中的「家」被活用動詞。 為此,我們有明確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標準是什麼的必要。 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它的語法位置,會發生改變,根據改變了的語法位置,我們可以判斷名詞活用作動詞。依語法專著的介紹,結合對偶句的具體情況,僅介紹兩種情況下的判定辦法: 一,兩個名詞相連構成一個語言組合,這個組合既不是聯合結構,也不是偏正結構(也就是說按這兩種結構解釋無語義)。那麼這兩個名詞中的一個,一定活用為動詞了。例: 在「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中,「官天下」、「家天下」這兩個組合,既不是聯合結構,也不是偏正結構,按這兩個結構無法給出符合漢語習慣的語義。因此,我們判定「官天下」中的兩個名詞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了。同樣,「家天下」中的兩個名詞也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了。進一步要問,是前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還是後邊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呢?還是繼續以結構結合語義來判斷。根據上下文的語義的連貫,人們都判斷前面的「官」和「家」活用為動詞。這是因為「官」和「家」作述語,後面帶賓語,是無可爭議的事。進一步分析,「官」與「家」被活用作意動動詞。所謂意動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某種性質。……。本例中,主語「五帝」認為賓語「天下」具有官的屬性。又,主語「三王」認為賓語「天下」具有「家」的屬性。 在「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中,「無家」是動賓結構,「家」無疑是名詞,不存在活用,它與動詞「過」作對仗是詞性失對。此聯的「處處家」中,「處處」是副詞。是否可判斷「家」活用為動詞了呢?我們要用到下面的判斷標準: 二,一般來說,副詞不能修飾名詞,名詞出現在副詞後,活用作動詞。如: 「寧問春將夏,誰憐西復東!」(王維《愚公谷》) 名詞「夏」出現在副詞「將」後面,活用為動詞。 名詞「東」出現在副詞「復」後面,活用為動詞。 這一規則只適合陳述句。不適合判斷句。如:在「萬象皆春色」中,副詞「皆」可以修飾名詞性謂語「春色」。副詞「皆」是狀語,符合副詞功能。 因而「處處家」中的「家」活用為動詞。 這一規則的應用,還要與詩、聯中另一語法現象嚴格區別。那就是副詞後面省略了一般動詞,而直接置於名詞前。下面的句子,都是副詞之後省去動詞的對仗。(為便於理解,在刮號內補出動詞) 故國猶(遭)兵馬,他鄉亦(聞)鼓鼙。(杜甫《送遠》) 古牆猶(呈)竹色,虛閣自(送)鐘聲。(杜甫《滕王亭子》) 秋窗猶(有)曙色,落木更(遇)天風。(杜甫《客亭》) 看花雖(在)郭內,倚仗即(至)溪邊。(杜甫《倚仗》) 以上句子都是陳述句。由於動詞省略了,副詞直接置於名詞前,而名詞並未被活用。省略句要與名詞活用的句子嚴格區別開來。 鑒別的辦法還是從上下文的語義來理解。這裡我們摘錄王力在《古代漢語》(p.341)中的一段文字供大家參考:我們怎能知道某一名詞用如動詞呢?這由上下文決定的。我們鑒別某一名詞是不是活用於動詞,須要從整個句子的意思來考慮,同時還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後有哪些詞類的詞和它相結合,跟它構成什麼樣的句法關係。 在對仗中,名詞的活用通常是上、下聯中的對應詞,同時活用。單比使用活用之法次之。 子能渠細石,吾亦沼清泉。(杜甫《自瀼西》) 「渠」與「沼」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都處在第三字位置上 「寧問春將夏,誰憐西復東!」(王維《愚公谷》) 「夏」與「東」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都處在第五字位置上。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無題》李商隱) 「鏡」活用作動詞,與動詞「吟」相對。 變性詞的應用,王力先生有這樣一段話:「因為有對仗的關係,詞性互相襯托,極便於運用變性的詞……。」這段話可以加深我們在對仗中理解和使用活用技巧。 因此在「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中,第一個「家」字是名詞。第二個「家」字活用為動詞。 作為時政聯,個人認為:「平仄、詞性,不能視為絕對要件。聯義是最主要的。」在此僅對「對聯」的詞性規則作研究。
推薦閱讀:

攝影名詞
宋詞鑒賞:李石名詞賞析
文學理論名詞解釋匯總(1)
閨蜜,是一個溫暖的名詞
佛教名詞術語和常識

TAG:標準 | 詞性 | 動詞 | 名詞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