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精神活動的過程

思維就是心理。思維是精神活動的過程。沒有解決問題的動機,沒有動力,問題自然不會順利解決;但動機過強,同樣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動機強度只有保持在一個恰當適中的水平上,才有利於問題的解決。研究表明,動機強度與解決問題的關係,可以描繪成一條「倒轉的U型曲線」。思維過程往往是多種形式同時存在,不同時段以一種方式為主.

:「思維」也作「思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指的是對錶象、概念等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概括的說,「思維是精神活動的過程」這種精神活動的結果就是「思想」,思想屬於理性認識,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觀念」。思想是具體的,所有具體的思想的抽象,就是意識。

「思維是精神活動的過程」。這裡的關鍵詞有三個:一個是「思維」,一個是「精神活動」,另一個是「過程」。它們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是,第一,「思維是精神活動」,而且這種精神活動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是人類區別於自然界一切動物的根本標誌之一。第二,「思維是過程」,這是一個人的主觀意識對外在的客觀世界的「認識活動」過程;這個認識活動,也就是對錶象、概念等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過程。在這裡,「精神活動」和「認識活動」是等價的。

那麼,「思維」作為人類所特有的精神活動,作為一種人類主管意識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活動,它的「承載物」是什麼呢?或者說,「思維」作為人類所特有的精神活動,作為一種人類的意識活動,它的「發展的根本或起點」是什麼呢?

一對夫妻帶著自己的孩子在逛街。他們路過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買一個玩具,於是對媽媽說:「媽媽,給我買那個玩具!」媽媽拒絕了。於是,孩子又對爸爸說:「爸爸,給我買那個玩具!」爸爸爽快的給她買了。孩子高興的說:「哦!媽媽不好,爸爸好。」

這就是孩子的邏輯,我們用邏輯學中的規範樣式來表示這個邏輯推理過程的話,就是如下的樣子。

大前提: 孩子有需求,她認為能滿足她需求的就是好的,不能滿足她需求的就不好;

小前提: 媽媽不能滿足她的要求,爸爸滿足了她的需求;

結論是: 媽媽不好,爸爸好。

這樣一個過程,就是一個邏輯思維過程中典型的三段論式的演繹推理過程。我們來分析這個三段論式的演繹推理過程的大前提,因為它是保證結論正確與否的根本。

顯然,「需求」,不是邏輯的產物,而實踐的產物。因為在心理學中,需求是指人體內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是對維持發展生命所必須的客觀條件的反應;產生這種需求的原因可能是人的一種本能,也可能是人的一種有意識的慾望。只要稍稍有些哲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本能」是一種客觀存在,「慾望」則是一種主觀存在,不論是客觀存在的本能,還是主觀產生的慾望,都是從實踐中產生的,而不是從邏輯中產生的。

大家都知道,思維是對錶象、概念等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從形式上來說,思維過程是運用歸納或演繹的推理方法,來揭示幾個相關概念之間在排列組合上的合理性。所以,概念是思維的單元,概念定義的準確性會直接影響到思維結果形式的準確性。

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應該包括了你所列舉的這些概念吧.比如說我對時下"小瀋陽為什麼火了"做個一般性的思考.(不要管我說的內容對不對,我想用這個例子來解釋我所理解的思考過程.)

看到這個詞"小瀋陽",我想到了這些內容:二人轉、春晚、男不男女不女、綠色、郭德綱、趙本山、小品、阿寶、大海....地點:瀋陽、北京、南京...年齡:二十多歲 時間:2009年春晚及以後...這些不是分析,只是一般的聯想.

下面我認為是分析的過程:什麼叫火?受到非常多的人關注,而且正面的關注多;人們為什麼開始關注他?因為他在春晚上演了一個小品;為什麼春晚演小品受到的關注人多,平時不是也有嗎?因為春晚是中國人的年夜大菜....春晚上演小品的就他一個嗎?不是.那他咋就更受人關注呢?因為他確實搞笑,因為他是趙本山的徒弟,因為早就宣傳出來了....

分析過程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種現象、一個概念分成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係。 分析的意義在於細緻的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主線,並以此解決問題。

在這個分析過程中也有比較過程.思維過程往往是多種形式同時存在,不同時段以一種方式為主.通過以上思考我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春晚受中國人的關注度還是很高的,春晚是個推出明星的舞台,趙本山的明星效應還很大...以上應該算綜合過程,綜合了分析的各方面信息.

這些年春晚推出的小品演員都是北方人,(概括)小瀋陽火而不是小廣州小南京演小品火,其實在清末民初就已經確定了.(抽象)不論是漢語還是其它語言使用的人越多,以這種語言為載體的藝術形式越佔有優勢.(系統化)使用英語的人多,範圍廣,所以英語的文學作品多,名著也多.(具體化)

接通思維在解決問題全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是需要的,如在立題前的信息積累過程中,沒有接通也就是綜合思維就不可能產生立題的飛躍。

1、 思維的定義: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內在聯繫性的認識。思維就是心理。

2、 思維的特徵:

人類的思維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

A、間接性:

思維的間接性表現在,它能以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為媒介,對沒有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加以認識。

如:早晨起來看到窗外白雪皚皚,就知道昨天夜裡下雪了,還能想像到雪花飄落的情景;人類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推算出近期天氣的變化,作出天氣預報。

B、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它可以把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抽象出來,形成概念性的認識。概念以詞的形式來表現,概念的形成就是概括反映的結果。概括就是把事物的特性從事物中抽象出來,一詞的形式形成概念。用詞把一類事物標示出來,就是概括作用。

從眾多事物中提取出它們的數量的屬性,形成數的概念;把各種水果的共同屬性,形成水果這個概念。

正式因為思維有了間接性和概括性,人的思維才能夠擺脫具體事物的支撐,進行抽象思維,人的思維才超出了感性認識的範圍,進入抽象的、理性的思維世界裡。認識到感性認識所不能認識到的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規律性。因為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性,才能預見事物的發展,使人的思維具有了超脫現實的性質。如果沒有這種超脫現實的思維能力,人類就不會有發明和創造。

二、 思維的智力操作過程:

思維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信息進行複雜的加工過程。思維操作的基本形式為:分析、綜合、抽象、概括。

思維的基本過程與解決問題

一、思維的基本過程

1、分析與綜合

分析是在思維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個別屬性或個別方面;綜合是在思維中把事物的各個部分、個別屬性或個別方面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

分析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組成部分、屬性和方面;綜合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整體和構成事物整體的各個部分,個別屬性和個別方面之間的關係。

分析與綜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緊密聯繫的過程,是同一思維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分析為了綜合,分析才有意義;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者更加完備。

人與人之間存有分析與綜合的能力的差異,同一個人存有不同年齡的分析與綜合的差異。例如,有的人善於分析;有的人善於綜合;小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偏於對具體事物的分析綜合的感性水平,中學生則提高到對事物的本質因素和內在聯繫的分析綜合的理性水平。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這些特點,加以積極地引導,以促進他們一般思維能力的提高。

2、比較

比較是指在思考中確定各種事物的相同點和差異點的過程。

比較是在分析和綜合的基礎上進行的。為了比較某些事物,首先就要對這些事物進行分析,分解出它們的各個部分、個別屬性和各個方面。其次,再把它們相應的部分相應的屬性和相應的方面聯繫起來加以對比,這其實就是綜合。最後,找出確定事物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所以比較離不開分析綜合,分析綜合又是比較的組成部分。

3、抽象與概括

抽象,是指在思考中抽出各種事物的共同屬性,並捨棄其它屬性。概括是指地思考中把抽象出來的各種事物的共同屬性聯繫起來。

分析、比較是抽象的基礎,抽象又是概括的基礎。沒有分析和比較就不能抽象,沒有抽象就不能概括。抽象、概括使我們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特殊上升到一般,把思想引向深化,更正確、更全面、更本質地反映事物。

4、具體化

具體化是把概括出來的一般認識推廣運用到同類其它事物中去的思維過程。 具體化是認識發展的重要環節,它可以使一般認識不斷擴大、豐富、深入和發展。在教學工作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善於運用典型事例,對在學習中獲得的一般理論加以具體說明和闡釋。同時也應培養學生有獨立地運用一般理論來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具體化是真正掌握科學知識,避免理論與實際脫節的重要保證。

二、解決問題的基本階段

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一般說來發為四個環節或四個階段:發現和明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

1、發現問題

思維自問題開始,問題就是矛盾,矛盾時時處處都有,問題也就無時無在。但若真正引起人們的積極思維,大多是「為什麼」和「怎麼樣」一類的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就是發現矛盾的過程。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找出問題的本質,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問題的核心。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後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的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存在著種種問題,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發現問題,尤其是發現和提出有重要價值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依賴於下列條件:

(1)社會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是發現問題和明確問題的催化劑的和催生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會出現各種各樣亟待解決的問題,它是人們思維的壓力和動力。原始社會中,人類狹小的生活空間尚無可靠保證的情況下,不會提出和明確發明宇宙飛船征服太空的問題;在人們鑽木取火不知電為何物的時代,不會有人提出製造電燈、電視等電器的問題和設想。有一位各人說過,社會的需要會比一百所大學更能造就人才。

(2)個體活動的積極性。社會的需要轉化為個人的思維任務之後,一說來,個體活動的態度越積極,活動量越大,範圍越廣,越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只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高度的活動熱情及主動的態度,才能發現常人不注意的問題。

(3)個體的求知慾。求知慾是人追求某種現象或弄清某個問題的內部動因。求知慾望強烈的人總是能在別人不認為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總是能在被公認的解釋中提出疑問,總是能要求有更深奧的和更親異的說明。他們往往「異想天開」或產生一些常人看來荒誕不經的想法,尋根問底,究追不舍,把問題搞個水落石出。

(4)個體的知識水平。知識貧乏可以使人對一切感到新鮮,並刺激提出一些不了解的問題,但往往缺乏深度,讓人感到膚淺可笑。一般而言,知識越是豐富,鑽研越是深刻,提出問題就會越多,越重要。我國著名橋樑力學專家茅以升考試研究生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讓學生對讀過的書籍提問題,根據所提問題的數量和質量給每個人評定成績,對我們是一個啟發。

2、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主要是指弄清問題的特點和條件,其依賴的基礎是搜集與佔有與問題有關的大量材料。問題總是在具體事實上表現出來的,因此,沒有大量的與問題有關的有價值的信息,要順利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中國古代詩人李賀「詩袋」的故事,「韋編三絕」的故事有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研讀了1500本以上的著作,均說明佔有大量有關信息的重要性。

3、提出假設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解決問題的原則、途徑、方法。但這經常不是簡單地能夠立刻找到和確定下來的,而是先以假設的方式出現。所為假設,是指關於引起一定結果的原因的推測。提出的假設越合理,問題解決的就越快合理假設的提出,取決於兩因素,一是對問題的明確程度,二是主體已有的知識檢驗。對問題越明確,知識經驗越豐富,提出假設就越有針對性和廣闊性。

4、檢驗假設

檢驗假設,就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來確定所提出的假設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檢驗假設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實際行動,即按照假設去具體解決問題;二是智力活動,即進行推論。這種方法用在檢驗不能用實際行動檢驗的假設上。如軍事行動的方案,重大工程的方案等。但檢驗假設最終仍是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以上四個環節並非截然分分,有時交錯進行。目前心理學界對解決問題的環節尚有不同的看法存在。

三、人們在解決問題的因素分析

人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1、知覺情境的影響

解決問題往往會受知覺情境的影響。一般情況,知覺情境越簡潔明顯,有關的條件越容易感知,問題就容易解決;複雜的隱匿的知覺情境,問題就不易解決。例如,在解決以已知圓半徑為條件,求圓的外接正方形面積的問題中,圖形畫法不同,解題的難度就不一樣,顯然A圖的解決要比B圖的解決難度要大。又如,在解決如何連續畫出四條線段一次通過所有九個點子的問題中,由於九個點子的整齊排列,極容易使人把它們知覺為一個正方形的整體,於是思維活動被局限在九個點子組成的圖形之內,問題始終不能解決。然而,思維活動一旦突破了知覺的束縛,就會立刻轉向從九點之外下筆,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2、動機與情緒的影響

每個人在解決各種問題時,總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動機與情緒。動機是促使人去解決問題的動力。沒有解決問題的動機,沒有動力,問題自然不會順利解決;但動機過強,同樣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動機強度只有保持在一個恰當適中的水平上,才有利於問題的解決。研究表明,動機強度與解決問題的關係,可以描繪成一條「倒轉的U型曲線」。

一般地,積極情緒會使問題順利解決,消極情緒會阻礙問題的解決。但有特殊情況,過度興奮和過度消極有時反而會阻礙或促進問題的解決。

3、思維定勢的影響

定勢指心理活動的一種特殊的準備狀態。也就是說,以前多次運用某一思維程序(方法、思路)去解決同一類問題,逐步形成了習慣性反應,以後仍然用習慣了程序(方法、思路)去解決問題。思維定勢對那些簡單的只需靠記憶或熟練操作即可解決的問題。它能有積極作用;對解決那些複雜的、創新的問題則起干擾作用和阻礙作用。

專欄2: 反思維定勢

著名動物病理學家貝費里奇談到思路問題時曾舉過一個例子:為了發現引起羊腐蹄病的微生物,他研究了數年但一無所得。原因是他每一次研究失敗之後,又仍然採用同樣的方法(他認為是最合理的方法)重新開頭,但最後還是沒有成功。後來,他採用另外一種根本說明,思維定勢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為了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在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中,人們應當自覺採用「反思維定勢」的措施─進持反向思維。

「田熊鍋爐」的發明就是反思維定勢的產物。過去的鍋爐均安裝著許多水管,它是用加熱水管的辦法使熱水上升產生蒸汽。但這種結構的鍋爐熱效率不高。日本的田熊常吉想改革鍋爐,但由於他的思考只局限在如何加熱鍋爐來提高熱效應這一點上,結果屢遭失敗。後來,他從相反的角度─鍋爐吸熱的角度思考問題時,便茅塞頓開。他想,管子里加熱的水只能上升,這對冷熱水交替極為不利,嚴重影響鍋爐的勢效率。於是,他把其中一根的熱水管加粗,在粗管子中加入一根細的降水管。這一改,外管里的熱水上升,內管里的冷水下降,水流和蒸汽得以循環,鍋爐的熱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百分之十。田熊從「加熱」的反面「吸熱」來考慮問題,從而成功地發明了田熊鍋爐。田熊常吉因此而成了日本的十大發明家之一。

為了克服固定思路的消極面,應當時常問一問自己:「從逆向去思考怎麼樣?」比如,圓珠筆漏油問題,一般人是從分析圓珠筆生漏油的原因入手去尋找解決辦法,得出的結論是要增強筆珠的耐磨性,但漏油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而日本的中田則從逆向去思考,他採用減少筆芯容量的辦法解決了原珠筆漏油的問題。 對有些問題還可以大膽地問一問自己:「顛倒一下不行嗎?」日本一位叫濱里的人,經常被人邀去練習高爾夫球,可是,在家裡練習時,由於沒有草坪,就要用帶毛的地毯,而地毯價錢十分昂貴。能不能想法使練習少花點錢呢?濱里想:「把地毯上的毛安在球上行不行呢?這樣不照樣可以產生磨擦力嗎?」就這樣,長滿毛的高爾夫球誕生了,這種球的樓道里練習也就象在草坪上練習一樣了。

反面可以出真理。美國伯納姆在現代科學管理制度─泰羅制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問,就是反向思路的產物。他認為,對任何事情,都要向自己提出三個基本問題:一、能不能取消?二、能不能合併?三、能不能用更簡單的東西來取代?這三個問題對人頗有啟發,它不僅曾經一度使美國的工業生產劇到歷史最高水平,而且對人們在各個領域的創造,起了開拓思路的作用。

不利的思路將使你迷入岐途。「發明大王」愛迪生思路開闊,善於創造。他搞科學研究的擅長採用「系統研究法」。他認為電燈只不過是整個一系列發明中的一個,其他還有一系列的東西,如發電機、儀錶、開關以及許多零件都應屬於電燈這一系統之中。這種「系統思想」曾使愛迪生迸發了持久的創造激情,並獲得舉世矚目的一系列發明。無疑,系統思想對於考慮同類性質問題確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在解決不同性質問題時,卻又往往會造成凝固、僵化的局面,成為不利的思維空勢。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以後,花了三年時間研究直流輸電線路和輸電系統問題。但他不能擺脫習慣了的從直流系統來考慮問題這一思維定勢,儘管採取了種種措施,輸電距離最遠還是不超過三公里。正當愛迪生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時,美國工程師喬治.威斯汀豪斯看出了直流系統的局限性。他看到在義大利展出的採用變壓器來升高電壓、減少電能消耗的輸電系統後,立即買下了這一技術在美國使用的專利權,接著作了一點改進,把從發電機發出的直流電變成高壓交流電,取得了遠程在規模電大輸送問題的圓滿成功。

可以這樣說:「思路可貴又可畏。」有利的思路將使你走向成功,不利的思路將使你迷入岐途。當你意識到思維空勢的消極作用時,發揮創造性思維,走向成功就大有希望了。

4、功能固著與變通

功能固著是指只看到熟悉的事物的通常用途,而看不到它的其它功能,從而干擾了問題的解決。心理學家亞當森的實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要求被試把三去臘燭平行方向固定在木檣上。發給被試的材料有三去臘燭、三個紙盒、火柴和幾個圖釘。第一組領取的材料分別裝在三個紙盒內,第二組領取的材料放在三個紙盒外。其結果,在規定時間29分鐘內,第二組有86%解決了問題,而第一組只有41%解決了問題。原因是第一組受了功能固著的影響,具體的解決辦法同學們自己變通一下就明白了。

5、思維的一線性和自束性

所謂「一線性」就是俗話所說的鑽牛角尖,一旦人的思維鑽入牛角尖,解決問題就困難了。所謂「自束性」,就是主觀上的附加了條件,束縛了自己的思維。哥倫布豎雞旦的故事,是打破維自束性和一線性的著名範例。

四、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集合起合的結構。思維模式是指由問題的條件、性質、解題者的個性特點,在解題過程中長期形成的相以穩定的思維類型。

1、直覺式

指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不經過自覺的、有意識的邏輯推理,而是憑直覺作出判斷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其特點是速度快,正確性較大。直覺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並非神秘莫測。其過程中的許多中間環節都省略了,所以能對問題作出快速的反映和觀測。其基礎是個人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知識,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果斷的意志品質,瞬間完成。戰爭前線的軍人,執行公務的公安刑警,搶救病人的醫生等,善於運用自覺式思維模式。

2、分析式

指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事實材料作充分分析,並進行嚴格的邏輯推理,最後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思維模式。其特點是分析周細,推理嚴格,結論科學。但有時該思維模式的步驟顯得繁雜,耗費時間太多,於是實際運用中,人們往往給予適當的簡化,以提高時效。

3、試誤式

嘗試錯誤式的簡稱。指在解決問題中,不對解決問題的原則、方法等作周密的思考,而用嘗試去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其特點是耗時多各成效低,盲目性大,彎路長。不過在對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進行大致的分析之後的高層次的試誤,會大克服以上缺點。

4、頓悟式

頓悟即指突然醒悟明白。頓悟式指在積累了大量材料之後,經過分析、比較、推理而無法解決問題時,偶然的刺激,突然明白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思維模式。其特點是河預測性、自發性、科學性。其賴以產生的前提一理大量材料的積累,二是艱苦卓絕的思考。

在複雜的社會生產實踐中,人們往往是對幾種思維模式綜合運用,隨著問題的改變而分別有所側重。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每種思維模式的優缺點,逐步分析自己的思維模式,靈活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模式,從而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推薦閱讀:

【一點資訊】鄭爽逛路邊攤還砍價,范冰冰穿廉價T恤出席時尚活動;不過跟謝娜比起來,她們都弱爆了!
家天下集團總部喬遷新址暨揭牌慶典
妙語連珠,伴我成長 ——語言課開放日活動總結
張家輝攜嬌妻關詠荷現身活動,網友:一個帥氣小伙,一個中年大媽
淺談如何讓區角活動本土化

TAG:思維 | 活動 |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