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常見急症的針灸技術應用

暈厥  主症:始則自覺疲乏無力、眼前昏黑、泛泛欲時,而至突然厥倒不省人事。同時出現面色蒼白、汗出、四肢逆冷、脈細緩、血壓下降等   治法:蘇厥醒腦為主。  處方:人中 合谷 太沖 足三里 中沖 配穴 : 氣海 關元 百會 湧泉  操作:人中,中沖用瀉法。合谷、足三里針施補法,如四肢逆冷者,可選取百會、氣海、關元,施灸法以溫煦四末。        虛 脫 主症:面色蒼白,神志淡漠、或昏迷,肢冷汗出,血壓下降。如大汗淋漓,清稀而涼,兼有呼吸氣微,唇色紫紺,舌質胖、脈細無力或芤大者為亡陽;如汗出粘而熱兼躁煩不安,口渴,舌唇乾紅,脈細數或細數無力者為亡陰。若病情惡化,每可導致陰陽懼脫的危候。  治法:醒腦開竅,回陽救逆。  處方:素髎 內關 人中  陪穴: 神志昏迷: 中沖 湧泉; 肢冷脈微: 百會 神厥 關元。  操作:素髎 人中 用瀉法,內關用補法。中沖 湧泉 點刺法,百會、神厥、關元施灸法      抽搐 主症:是指四肢不隨意的肌肉抽動,或兼有頸項強直、角弓反張。抽搐同時常見意識喪失,或發作後昏迷。臨床分為發熱性抽搐(外感)和無熱性抽搐兩類。發熱性抽搐多由溫熱之邪損及營血,或熱邪內犯心包,熱盛動風;無熱抽搐每以脾虛不運,津液凝聚成痰(痰熱化風),或脾腎陽虛,久泄耗液(血虛生風),以致肝風內動、痰蒙絡竅,發為抽搐昏迷  治法:熄風定驚、清熱開竅。取督脈穴為主。  處方:印堂 百會 大椎 筋縮 合谷 後溪 太沖 申脈  隨證配穴  發熱:大椎 曲池; 神昏: 人中 十宣; 痰盛: 內關 豐隆; 血虛:血海 足三里 膈俞  方法:上述處方可選揮應用,或分組交替使用。印堂、百會、人中均予橫刺間歇運針。十宣均點刺出血。      高熱 主症:體溫超過39度時,稱為高熱 中醫學文獻所稱"壯熱"、"實熱"、"日晡潮熱"等,均屬於高熱的範疇。常見於急性感染、急性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中暑、風濕熱、結核病、惡性腫瘤等。 治法:疏風清熱 處方:大椎 曲池 合谷 少商 隨證配穴 神昏:人中 十宣; 衛分:魚際、外關;氣分:尺澤 少商 煩躁: 印堂 神門 ;胃熱:內庭 厲兌;血分:內關 中沖。 操作:毫針用瀉法,大椎刺絡拔罐放血,十宣點刺出血        心絞痛  主症:心絞痛是由心肌血液供應不足,以致心肌缺氧所引起。每突然發生,左側胸骨後劇烈疼痛,可放射至左頸部、肩和上臂內側,並有胸前緊縮感、出汗和恐懼情緒。  治療  處方:內關 神門 天突 膻中 心俞 厥陰俞方法:每次選用2-3穴,進針後須持續捻轉30秒至數分鐘,留針15-20分鐘      膽道蛔蟲證 主症:上腹中部和右上腹突然發生陣發性劇烈絞痛,劍突處有"鑽頂"樣特殊感覺,伴有嘔吐,有時吐出蛔蟲。痛作汗出淋漓,四肢發冷。疼痛時間數分鐘到數小時,一日發作數次。間歇期腹部有悶脹感。按腹無肌緊張,僅有輕微深部觸痛。  治療  (l)針灸處方:迎香 膽囊穴 人中 陽陵泉隨證配穴 嘔吐:內關 足三里; 驅蛔: 四縫 大橫。方法:每次選用2-4穴,均施瀉法。 留針30分鐘。迎香透四白,用捻轉法。       腎絞痛 主症:絞痛突然發生,從後腰腎區、向腹前部、同側陰囊、大腿內側放射。同時伴有冷汗、噁心、嘔吐。腎區有叩擊痛。  治療  (l)針灸處方:腎俞 三陰交 志室 太溪 京門 陰陵泉 方法:選取腰部與下肢各l穴,可交替使用,施瀉法,持續運針3-5分鐘。      痛經 主症:月經前、後及行經期間,可有輕度下腹疼痛、墜脹、腰酸、乳房脹痛及乏力等感覺,屬生理現象。如下腹及腰痛較劇,嚴重時伴有噁心、嘔吐、四肢冷、頭痛等癥狀 1. 實證: 經行不暢,少腹脹痛較劇。如腹痛拒按,經色紫紅而夾有血塊,下血塊後痛即緩解,脈象沉澀的為血瘀;脹甚於痛,或脹連胸脅,胸悶泛惡,脈弦的為氣滯。 2. 虛證: 腹痛多在經凈後,痛勢綿綿不休,少腹柔軟喜按,經量減少,每伴有腰酸肢倦,納食減少,頭暈心悸,脈象弦細,舌淡等。 (l)實證治法: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酌量用灸。發作時選穴應少而精。處方:中極 次髎 地機 操作:毫針用瀉法,寒重者可以加艾灸 (2)虛證治法:取任、督脈、足少陰和足陽明經穴。毫針刺用補法,並灸。處方:命門 腎俞 關元 足三里 (大赫)三陰交方義:毫針用補法,可以加用灸法          牙痛主症:牙痛為口腔疾患中常見的癥狀, 牙痛甚烈,兼有口臭、舌苔黃、口渴、便秘、脈洪等症乃陽明火邪為患; 如痛甚而齦腫,兼形寒身熱,脈浮數等症者,為風火牙痛; 如隱隱作痛,時作時息,口不臭,脈細或齒浮動者,屬腎虛牙痛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循經遠取可左右交叉刺。處方:合谷 頰車 下關隨證配穴風火:外關 風池; 胃火:內庭 陰虛:太溪 行間操作:主穴用瀉法,循經遠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續行針1―3分鐘,配太溪用補法,行間用瀉法,余穴均用瀉法。      嘔吐主症:是臨床常見癥狀,可伴發於多種疾病。  胃主受納,熟腐水谷,與脾共司升清降濁。外邪犯及胃腑,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為嘔吐。如痰濕困於脾胃和過食生冷油膩,中焦升降失常,飲食阻遏不化;或因中虛氣弱,運化無力,水谷無以消磨;或情志佛郁,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不得下行,凡此均可使胃氣上逆而發為嘔吐。治法:取足陽明經穴為主。寒證留針多灸,熱證疾出不灸;肝氣犯胃,瀉足厥陰經穴,補足陽明經穴;中虛宜補脾氣。處方:中脘 胃俞 足三里 內關隨證配穴熱吐:合谷 金津 玉液; 寒吐:上脘 胃俞;痰飲:膻中 豐隆; 食積:下脘;肝氣:陽陵泉 太沖;中虛:脾俞 章門操作:足三里平補平瀉,內關、中脘用瀉法。虛寒者可加艾灸。嘔吐發作時可在內關行強刺激並持續運針1-3分鐘。        中風 主症: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識稍昧,口角歪斜等為主症(神志、肢體、語言功能障礙)。   1.中經絡 病在經絡,未及臟腑,或臟腑功能漸見恢復,而經絡氣血仍然阻滯。症見半身不遂,肌膚不仁,舌強言塞,口角歪斜、脈弦滑等  2.中臟腑  病變深中臟腑。症見突然昏仆、神志昏昧,並見半身不遂,舌強失語、口角歪斜等症。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又可分為閉證和脫證。  (l) 閉證: 多因氣火沖逆,血菀於上,肝風煽張,痰濁壅盛。症見神志昏昧,牙關緊閉、兩手緊握,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不通,脈弦滑而數。  (2) 脫證: 由於真氣衰微,元陽暴脫。症見目合口張,手撒,遺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脈象細弱等。如見汗出如油,兩顴淡紅,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為真陽外越之危候  治法 .中經絡   (1).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滋養肝腎,通經活絡。一般均刺病側穴,也有先針健側,後針病側,即「補健側,瀉患側」的治法,適用於病程較久者。   處方:上肢: 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外關 合谷     下肢: 環跳 陽陵泉 足三里 解溪 崑崙  隨證配穴:除上列處方外,半身不遂可取患側的井穴、刺出血,取接續經氣之意;上肢還可輪取肩髎、陽池、後溪等穴;下肢輪取風市、陰市、懸鐘等穴。病程日久,上肢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可配腰陽關、白環俞等,如病側經筋屈曲拘攣者,肘部配取曲澤,腕部配取大陵,膝部配取曲泉、踝部配取太溪、乃陽病取陰之意。如言語蹇澀,加啞門、廉泉、通里。肌膚不仁,可用皮膚針叩刺患部。(對伴有陰陽氣血失調者,如眩暈、頭痛、胸悶、心悸、失眠、納呆、便秘等,應兼顧調整氣血)  ②口角歪斜: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疏調陽明,通經活絡。初起單刺病側,病久可左右均刺。  處方:地倉 頰車 合谷 內庭 太沖  隨證配穴  按病部酌取牽正、水溝、四白、下關等 中臟腑  1)閉證:    治法:取督脈和十二井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或點刺出血,熄風、豁痰、清火。    處方:水溝 十二井 太沖 豐隆 勞宮       隨證配穴:牙關緊閉配頰車、合谷;語言不利配啞門、廉泉、關沖。    2)脫證:    治法:取任脈經穴為主。用大艾炷灸之,扶正固脫。    處方:關元 神闕(隔鹽灸)        腰痛主症:腰肌勞損,每因閃挫撞擊未全恢復,或積累陳傷,經筋、絡脈受損,瘀血凝滯所致治法:活血止痛,祛淤消腫。處方:腎俞 委中 夾脊 阿是穴 環跳 次髎隨證配穴:寒濕:風府 腰陽關;勞損:膈俞 次髎;腎虛:命門 志窒 太溪操作:毫針平補平瀉或加艾灸      神經性頭痛主症:頭痛指頭顱上半部的疼痛,是一種自覺癥狀,常見於各種急、慢性疾病治法:按頭痛部位分經取穴;毫針刺用瀉法,留針。處方:巔頂部: 百會 通天 行間 阿是穴 ;前頭部: 上星 頭維 合谷 阿是穴  側頭部: 率谷 太陽 俠溪 阿是穴 ;後頭部: 後頂 天柱 崑崙 阿是穴


推薦閱讀:

排列三定膽技術
四角防衛術:截拳道基本街戰技術
高技術王國的低技術國王
豬免疫抑制的危害與防控技術
量子通信技術核心——量子計算演算法

TAG:技術 | 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