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動古詩詞平仄掃盲」的拙見

文/南宮葭月

近日在頭條上看到這麼一篇文章「魏明倫:希望推動古詩詞平仄掃盲。」

看到這個題目我瀏覽了整個帖子,也上網搜索了一下。大致的意思就是,這位魏明倫先生提倡今後舉辦詩詞大會,不僅要在內容上提倡大雅,在藝術形式上也應該推動「掃盲。」據悉他的原話是這麼說的:「魏明倫說:『我希望,今後舉辦古詩詞大會,不僅需要在內容方面提倡大雅,在藝術形式上,也應該推動「掃盲」。如今全民「古典詩詞平仄盲」,「律詩絕句黏連盲」。當代中國人普遍已經寫不來格律詩,不懂平仄,更不懂黏連。我說句真話:包括當代詩人、作家、教授、學者,大多數不懂平仄。發表、出版的,多是偽律詩,偽絕句。平仄混亂,通篇失黏。』」

魏明倫先生的話很有道理,作為一個詩人、學者、教授、評委,比普通人嚴謹自然無可厚非。但是我不知道這話究竟是媒體的加工或是出自魏明倫先生之口。但無論怎樣,都有很大的不妥。

關於「古詩詞」這一概念我是以自己,以前所學所知來認知的,唯恐有所缺漏,特意在頭條發起了提問,但答案也是沒什麼區別的。

兩位的回答大同小異

對於「古詞」我是沒有什麼意見的,古詞平仄自然也就不需要去探討了。

在此重點說「古詩。」什麼是古詩呢?

普通人可能說「古代的詩。」

詩詞愛好者可能會說「古風。」

誰對誰錯呢?筆者的回答是都沒錯。但問題卻恰恰出在都沒錯。

從時間上來說,所有古代的詩都是古詩,這完全沒有錯誤,古詞的概念不也是這麼來的?從體裁上來說,古詩是古風詩,也就是隋唐以前沒有格律的詩,這類事包括了《詩經》、《楚辭》、樂府、歌行等。可以簡單的說,格律詩沒有出現以前所有的詩都是古詩或者古體詩,也就是古風。

這麼說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古詩本身就存在兩個含義,語焉不詳的表達只可能給後學者引入歧途。

當然姑且不論「古詩詞平仄掃盲」這句話本身是不是嚴謹。且說說是否可行。筆者是持否定態度的。

一、格律與近體詩。

對於近體詩來說為什麼平仄那麼重要,甚至要去掃盲呢?由於語言的發展是漸趨完善,所以到了唐朝時期,詩人們感覺先前的詩詞有的一平到底,有的一仄到底,詩讀起來沒有抑揚頓挫的美感,所以為了追求詩歌的形式美,逐漸形成了格律。我們知道詩樂不分家,格律的發展與樂也是分不開的,詩詞也一向可以譜曲歌唱。其實格律就是固定的樂譜,詩人們只要去按著格律填就可以了。當然,內容上的高低就看各位詩人遣詞造句上的功底。

這麼說來也就很好理解了,格律不過是詩歌形式美的一種追求。個人認為沒有那份功底,便寫些內容不差格律不對的詩也無關緊要,若是為了格律而一律追求反倒本末倒置。那倒不如翻開字典按照平仄填字來的快。

拋開格律的拗救不說,其實有些唐詩也並不是完全符合格律的,比如崔顥的《黃鶴樓》,後來李白模仿崔顥的詩寫了首《登金陵鳳凰台》,也是不合格律,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它的知名度和美感。

機器人是人類的工具,是人控制了機器人,而不是讓機器人反過來控制人類。

二、語言的發展與歷史的回溯

對詩詞有所學習的都知道,由於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替,語言也發生了變化。舉個最簡單不過的例子,古詩詞里有入聲字,今天普通話還有嗎?語言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由於不可抗拒的因素,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先秦之音,唐人可懂?唐人之音,今人能懂?但先秦詩文唐人可讀?唐人詩文,今人可讀?說白了,學習創作詩詞與是哪一個朝代的語言,關係不大。

回到平仄掃盲這件事上來說,由於今天沒有了入聲字,那麼無論是押韻還是格律都和唐人有著巨大的差別,若是一首詩押了平水韻(唐詩韻書),那麼其他的字自然也要符合唐人的讀法來定,由此一來,可能我們所有人都要拋掉固有的普通話,重新去學習唐人的音韻了。若是只用唐詩韻,那詩讀起來可謂陰陽怪氣了。就拿王維來說吧,他有一句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中的直是入音字,若是你用普通話讀出來夾雜著唐人的音韻,我想我是不能恭維的。

一言以蔽之語言是隨著人們的習慣而改變的。唐人固然不用去學習先秦時期人們的發音,我們固然也不用去學習唐人的發音。歷史的回溯重來都是邯鄲學步,最後可能要爬著回去了。

對待格律,我既不同意廢除,也不主張去搞什麼復古。我們為何不走向另一條路呢?既不打破,也不回溯,而是根據我們固有的用語習慣去創新出適合這個時代用語的格律。

格律既然是詩形式美的追求,難道我們就不能有自己形式美的追求?唐人固然喜歡豐滿,我們為何不能偏愛楚腰纖細?

三、美妙的雞肋

美妙的雞肋。胡說,雞肋明明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錯,正是這樣。

由於在古代作詩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以後的仕途,所以古人們自然數十年如一日去作詩。他們所有的目的最終都化成了詩句,李太白憑藉詩歌得見天顏;張繼雖然落第,一首《楓橋夜泊》蓋過了歷史上不知多少皇帝的名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恨不能讓人們頂禮膜拜。

難道是他們天賦異稟?這固然是有的,但幾十載皓首窮經,難道我們視若無睹?不知多少才子最終飲恨在這條不歸路,我們所見不過滄海一粟。

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箇中滋味我想不是我們能懂,在這個一年幾百萬著述的時代,更不要說二句三年得,恐怕早就餓死了吧?或許這只是誇張的說法,但在這個花費功夫甚少的時代,你憑什麼比自小研習詩詞的古人更強?

何況在這個速食時代,一本稍微長一點的文章都不願看下去,掃盲平仄簡直貽笑大方了。

四、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培養一個人成為人才,或者說有用的人。

什麼是人才,什麼是有用的?

一塊木板可以墊桌椅,那就是人才。

一塊泥土可以填窪地,那就是有用。

教育的最終不是為了讓他達成最終的結果。

種下一棵樹,究竟能不能成為大梁,看的是它長成以後,而不是種下時就可以決定的。

學詩是讓他們從詩中領悟詩詞的美好,去領悟別人的人生,從中得到啟發和歡愉。而不是讓他們成為詩人;教一個孩子學習一加一隻是為了讓他以後自己會算,而不是讓他成為數學家;學語文僅僅是為了讓他交流,而不是讓他成為文學家。成為詩人、數學家、文學家那都是自己的選擇。

這樣來看,我們更應該培養的是他們對詩詞的興趣和領悟。至於是否寫詩固不重要,我們更不必趕鴨子上架。


推薦閱讀:

關於歲月靜好唯美句子
關於葡萄酒分類,可能比你想像要複雜一點
關於民主國家的信仰的主要源泉
似曾相識燕歸來(書界觀察) ——關於當前舊體詩詞創作的訪談
33關於貞女

TAG:詩詞 | 古詩詞 | 古詩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