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論壇 | 張其成:《黃帝內經》「醫道」思想探析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張其成
《黃帝內經》是一種對話體,是黃帝和六位大臣的問答、對話。本文以《黃帝內經》黃帝與雷公對話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黃帝關於「醫道」的思想。為什麼選黃帝與雷公的對話?是因為在《黃帝內經》中唯獨黃帝與雷公的對話是雷公發問、黃帝回答,黃帝和其它五位大臣的對話都是黃帝發問、大臣回答。黃帝與雷公問答有44次,其中雷公問、黃帝答共33次,黃帝問、雷公答共11次。這11次黃帝發問往往不是真正的詢問,而是反問、設問,目的是引起要論述的話題,最後黃帝自己回答。黃帝與雷公的對話一共有11篇,其中《素問》7篇:《著至教論》、《示從容論》、《疏五過論》、《徵四失論》、《陰陽類論》、《方盛衰論》、《解精微論》,《靈樞》4篇:《經脈》、《禁服》、《五色》、《官能》。本文僅就這11篇中關於「醫道」的對話作一探討。
黃帝與雷公對話11篇中「道」字出現了35次;含「道」的主要辭彙有:醫道(醫之道)、至道、水道、經道、治病之道、治數之道、經脈之道、從容之道、持診之道、診道、脈道、刺道、絕道、大道、聖王之道。從中可以看出黃帝對「醫道」所涉及的各個方面都作了深入而全面的思考、提出了深刻的見解。
一、醫道之教
在《素問·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一開篇,黃帝就問了雷公一個問題:「子知醫之道乎?」這個問題不是請教式的提問,而是考問雷公,雷公回答:「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可見要理解醫道、掌握醫道並非易事。開頭四個排比句,實際上指明了掌握醫道的五個層次,「誦—解—別—明—彰」,就是「誦讀、理解、辨析、洞明、彰顯」,這是傳授醫道的五步教學法,從誦讀醫家經典開始,到彰顯、弘揚醫道結束,是一個遞進的過程,是一個有序的次第,不可省略,不可跨越。能誦讀但不一定能理解,能理解但不一定能分別,能分別但不一定能明白,能明白但不一定能在臨證時闡發應用。
雷公至少沒有達到「彰」,所以他說:「我的醫術,只能夠治一般官吏的病,卻不能治療侯王的疾患。希望您傳授給我定立天文之度數,使之合於四時陰陽,辨明星辰與日月,從而使醫道得以發揚光大,使後世更加明白通達。上通遠古神農,彰顯最高明的教化,與伏羲、神農二皇相比擬。」
聽了雷公回答,黃帝給以肯定的評價:「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不要忘記,這些就是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互聯繫相互感應的道理,就醫學而言,應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才能長久流行,用以教導群眾,也不致發生疑惑,這樣的醫道論篇,才能傳於後世,可以做為珍寶。
黃帝提出醫道兩方面的內涵,一是要知曉人體生命陰陽、表裡、上下、雌雄之間相互聯繫相互感應的道理,二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而只有通曉了天地人三才之道,才稱得上懂得醫道。如果不明三才之道,也就不明人體生理病理之道。如果只知人體陰陽、表裡、上下、雌雄,只知人體生理病理,不知人體與天文、地理、人事的聯繫,那就不能稱為懂「醫道」。
雷公繼續請教醫道,黃帝反問:「子不聞《陰陽傳》乎?」這裡提到的《陰陽傳》是一部古書,已失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開頭記載:「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府之明也。治病必求於本。」該篇是黃帝和岐伯的對話,是《素問》的第五篇。可見黃帝將「陰陽」看成是天地之大道,也是醫之大道。
黃帝繼續解答:「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三陽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
「三陰三陽」是《黃帝內經》首次提出的。這裡黃帝重點論述了「三陽」。三陽之氣,護衛人身之表,以適應天氣的變化,如果人的上下經脈循行失其常度,就會導致內外邪氣相合而產生疾病,必使陰陽有所偏盛而為病害。三陽之氣並至,是不可阻擋的。三陽獨至,就是三陽之氣並至,它來的時候像風雨一樣迅疾,侵犯於上部就會發生頭巔部疾病,侵犯到下部就發生大小便失禁的疾病。這些疾病,外無明顯的癥狀可察,內無一定的徵象可以預期,其病變不符合一般的規律,所以診斷就無法肯定其病屬上屬下,應根據《陰陽傳》加以識別。通過三陽之氣引起的疾病,就可以知曉人與天地相應的關係,知曉如何辨別陰陽,順應四時,合和五行。
這裡黃帝回答了「醫道」的深層次內涵。將醫道的「陰陽」深化為「三陰三陽」,又
以「三陽」病為例深入分析了它的病理病機。關於「三陰三陽」另文將進一步分析。
再回到這一篇的最後,雷公請黃帝進一步解釋一下其中的道理。「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黃帝說:你受老師的傳授,如果不知道與至道相結合,就會對老師的傳授產生疑惑,我現在告訴你至道的要點。如果病邪傷人五臟,筋骨日漸瘦削,象你說的那樣不能辨別.世上的醫學就要亡失了。例如腎氣將絕,就表現為心中悶悶不安,身懶不想外出,沒有精神應酬人事往來。
這裡黃帝反覆提到「至道」。「至道」就是最高明、最頂級的醫道。「至道」其實上文已經講過了,所以黃帝沒有進一步從理論上加以解釋,而是從反面說出不懂「至道」的後果,如同病傷五臟,筋骨以消,腎氣將絕,惋惋日暮。回應前文,可見作為「至道」的醫道,不僅僅是人體生命內部的陰陽、表裡的相互感應之道,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三才感應之道。天地與人體合一、感應的根本就是陰陽——三陰三陽。陰陽通於四時、合於五行。
二、醫道之過失
黃帝與雷公的對話中,有兩篇集中談到了醫道之過失,那就是《疏五過論》和《征四失論》。這兩篇收入《素問》中,分別為第七十七篇、第七十八篇。不明醫道所造成的醫療過失,概括起來就是「五過」、「四失」。「五過」、「四失」是從反面論證「醫道」之真、掌握「醫道」之難。
《疏五過論》黃帝考問雷公診病有哪「五過」?雷公不能回答,黃帝逐一做了解答。其中第一個過錯就是不了解病人的生活貴賤、貧富改變情況:「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凡在未診病前,應問病人的生活改變情況,如果是先貴後賤,雖然沒有感受外邪,疾病也會從內而生,這種病叫「脫營」。如果是先富後貧而發病的,這種病叫做「失精」,由於五臟之氣留連不運,積並而為病。這些病的部位都不在臟腑,軀體形態也沒有變化;所以常常會發生疑惑,認不清是什麼病。但病人身體逐漸消瘦,氣虛不能生精,病勢加深,洒洒惡寒而心怯驚嚇,病情會日益加重,因為在外耗損了衛氣,在內劫奪了營血。不問明病人的這些情況,不知其致病原因,這是診治上的第一個過錯。
第二個過錯是不問病人的飲食起居、神志情緒變化:「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凡欲診察疾病時,一定要問病人的飲食起居以及神志情緒變化的情況,神志情緒變化包括突然歡樂、突然痛苦,或先快樂後痛苦等,這些都能傷害精氣,使精氣衰竭,形體毀壞。暴怒會損傷陰氣,暴喜會損傷陽氣,陰陽俱傷,會使人厥氣上逆,經脈脹滿,神氣浮越,去離形體。技術低劣的醫生在診治這種疾病時,由於不了解病情,所以不能恰當地運用補法和瀉法,以致病人五臟精華之氣日漸耗散,邪氣得以積並。這是診治上的第二個過錯。
第三個過錯是不能精準分析脈象的變化:「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善於診脈的醫生,必將病之奇恆,比類辨別,從容分析,而得知其病情,做為醫生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的診治技術就沒有什麼可貴之處,這是診治上的第三個過錯。
第四個過錯是不問地位貴賤和有無升官發財的妄想:「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診病「三常」是指貴賤、貧富、苦樂三種情況,即必須問其社會地位的貴賤,及是否有被罷官削職之事,以及是否有想做大官的妄想。因為原來地位高貴,一旦降職罷官,雖然未中外邪,但精神上已經受傷,身體必然敗亡。先富後貧的人,雖沒有外邪的傷害,也會發生皮毛枯焦,筋脈拘屈,痿弱拘攣不能行走。對這類病人,醫生如果不能嚴肅的對其開導,不能改變其精神面貌,而僅是曲從病人之意,在治療上丟掉法度,那麼病患就不能解除,醫治也不會產生什麼效果,這是診治上的第四個過錯。
第五個過錯是不了解發病的原因和發病後的情況:「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凡是診治疾病,必須了解疾病的全過程,同時還要知道病之本末,在診脈問證時,應注意到男女生理及脈證上的特點,如因相愛之人分離而懷念不絕,致情志鬱結,以及憂恐喜怒等,都可使五臟空虛,血氣離守,醫生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還有什麼診療技術可言。譬如有人曾負大傷,以致筋脈的榮養斷絕,形體雖依然能夠行動,但津液不能滋生,如果舊傷敗結,致血氣留聚不散,迫於陽分,日久成膿,寒熱交作。粗率的醫生治療時,屢次刺其陰陽經脈,結果使病人的身體日見消瘦,四肢拘攣轉筋,死期已經不遠。而醫生對此既不能明辨,又不問發病原因,只是說病已危重,這也是粗率的醫生,這是診治上的第五個過錯。
最後黃帝總結:「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上述五種過錯都是由於醫術不精通,人情事理不明所造成的。所以說:高明的醫生診治疾病,必須知道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四時寒暑的規律,五臟六腑間的關係,經脈之陰陽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治病之所宜,周密詳審人情事理,掌握診治之道。
黃帝提到的五個過錯,強調了社會生活事件、生活環境、負性情緒等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其中最重大的過錯是忽視情志、心理的變化。本篇反覆強調了情志、心理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不考慮情志、心理的信息就不能正確的診治疾病。情志、心理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一度被人們忽視,如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美國恩格爾教授在1977年最早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實《黃帝內經》早有論述。
除「五過」外,《征四失論》中黃帝還提出醫道「四失」。「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不明白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精神不專一,思緒沒有條理,不能將外在的脈證與內在的病情綜合分析,診病不知陰陽逆從的道理,這是治療失誤的第一個原因。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從師學習尚未卒業,就盲目地亂用雜術,以錯誤為真理,變易其說而自以為功,亂施砭石,這是治療失誤的第二個原因。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不了解病人貧富貴賤、居處環境的好壞,身體的寒溫情況,不理解飲食宜忌,不能區別性情的勇怯,不知道類比分析,這是治療失誤的第三個原因。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向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診病時不問病人發病初始情況,情志是否憂患抑鬱、飲食是否失於節制、生活起居是否越出常規,或是是否外傷中毒,這些問題都沒有問清,便貿然診脈、亂言病名,這是治療失誤的第四個原因。
黃帝對這些失誤造成傷害「治數之道」表示極大痛惜:「嗚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這些人怎麼能明白微妙高深的醫道呢?醫道廣大悉備,可以比擬於天地,配於四海,不明白醫道的高妙,即使受到明白的傳授,也依然晦暗不明。
通過對診治五過、四失的反面分析,黃帝從正面論證了醫道。《素問·疏五過論》:「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臟菀熱,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調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治病之道在於重視病人元氣強弱,從元氣探求其病理,如果求之不得,其病便是在陰陽表裡之間。要遵守氣血多少及針刺深淺等常規,不要失去取穴的理法,否則就會使五臟鬱熱、六腑癰瘍,便是失道。
所以醫道一定是全方位的,天人合一的:「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貶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殘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要把握醫道一定要知道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四時寒暑的規律、五臟六腑間的關係、經脈之陰陽表裡,刺灸、砭石、藥物之主治,還要全面審察病人的社會生活、貴賤貧富、體質品行、年齡長幼、性情勇怯、病色部位,以及疾病本始、發病特點,並結合四時八風正氣及三部九候脈象等進行分析,只有這樣,他的診治才是全備的,才算掌握了醫道。
這樣的醫道思想對我們今天的醫療實踐仍然具有指導作用,無論是提高醫術水平、臨床療效,還是改善醫患關係、促進醫患和諧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黃帝將天人同「道」的「醫道」思想,落實在天人同構、天人同序的實踐層面上,所以,黃帝「醫道」不僅可以醫病、醫人,而且可以推廣到醫國、醫天下。所以歷史上有「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之說。因此,加強《黃帝內經》「醫道」研究,不僅有利於促進當今人類生命健康,而且有利於促進人類社會和諧發展。
推薦閱讀:
※林剛:《背負十架的前提》(2) 求知論壇
※多圖:幾款日系中端表和低端瑞表使用感受比較(機械篇),精工,愛表族論壇
※消費者的九項權利 - 網路防騙常識 - 315防騙論壇 - Powered by Disc...
※原來論壇上的許多南傳人在修無禪那內觀禪法?
※你這麼長久的沉睡到底是為了什麼(嫦娥故事考據)---天涯論壇 > 閑閑書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