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巴黎的黑色眼淚

巴黎的黑色眼淚2015-11-15黨建網微平台

巴黎:這兩天都發生了什麼?

全球:各方都說了什麼?

深度:從巴黎的兩天到世界的三十年

  當地時間13日晚10時左右,法國巴黎市中心發生系列槍擊爆炸恐怖襲擊事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圖為11月14日,人們在法國巴黎共和國廣場點燃蠟燭、擺放鮮花,悼念恐怖襲擊事件遇難者。(圖片來源:新華社)

巴黎:這兩天都發生了什麼?

  1、據巴黎警方,截至當地時間14日晚7時(北京時間15日凌晨2點),恐怖襲擊事件已造成至少129人遇難,352人受傷,其中99人傷勢危重。有7名恐怖分子被打死,其中3人是在巴塔克蘭劇場的人質解救行動中被擊斃的。

  2、襲擊主要發生在下圖所示的7個地點:

  3、法國總統看球場地遭爆炸。據報道,發生爆炸的還有法蘭西體育場外,當時法國總統奧朗德正在場內觀看德法足球隊的一場友誼賽。球場外發生了兩起爆炸,目前已造成數十人傷亡。

  4、最大傷亡發生在巴塔克蘭音樂廳,槍手將劫持的100多名人質逐一射殺。

  5、13日當晚,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法國全境進入緊急狀態,法國全面關閉邊境。奧朗德取消赴土耳其出席G20峰會計劃。

  6、巴黎將實施二戰以來最高級別的紅色宵禁。這也是巴黎在1944年之後的第一次宵禁。

倖存者步行離開巴塔克蘭劇院恐襲現場

  7、警方已開通熱線,以接聽目擊者電話。警方建議所有巴黎市民請勿出門。法國外交部則表示,巴黎機場繼續開放,航班和火車服務都將繼續。

  8、有報道稱4名公務人員在奪取被襲擊者佔領並有100多名人質的巴塔克蘭音樂廳的戰鬥中犧牲。

  9、目前仍有數量不明的槍手在逃。

  10、IS已聲稱對此次事件負責。

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表講話

  11、法國總統奧朗德表示11月13日晚的巴黎槍擊爆炸事件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犯下的「戰爭行為」,是一種「絕對的野蠻」。奧朗德宣布將設立歷時3天的哀悼期,安全部署也將增強至最高水平。

  12、法國《世界報》報道,據警方消息稱,目前警方的調查已經進入比利時境內,有報道稱,警方發現一輛襲擊者所乘坐的車掛有比利時牌照,並在一輛車輛中發現了多張比利時停車票,調查人員稱很可能有「第二隊」襲擊者已駕車逃走。

  13、截至目前,還沒有接到有中國人在襲擊中傷亡的消息。另據國家旅遊局最新統計,14日我國40個旅行團1299名遊客在巴黎,暫時全部報告安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發出緊急通知,提醒所有在法中國公民注意安全。

全球:各方都說了什麼?

  法國的國旗色登上了包括中國上海東方明珠塔在內的世界各國標誌性建築,環球共此悼念。

  中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法國巴黎系列恐怖襲擊事件向法國總統奧朗德致慰問電。習近平表示,「對這一野蠻行徑予以最強烈譴責。」習近平指出,中國一貫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願同法國及國際社會一道,加強安全領域合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維護各國人民生命安全。

  德國

  德國總理默克爾對巴黎發生的恐怖襲擊表示震驚,向襲擊事件的受害者和他們的家屬以及巴黎人民表示深切的哀悼。她說,從巴黎傳來的消息和圖片讓她「深深震驚」,「在這個時候,我的哀思與受害者同在,與他們的親人同在,與巴黎人民同在。」

  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巴黎發生的襲擊事件向法總統奧朗德和法國民眾表示慰問,並轉達了對法國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俄官方表示,「俄方堅決譴責這種沒有人性的殺戮,並準備提供一切援助調查這些恐怖罪行」。

  美國

  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對襲擊事件予以強烈譴責。奧巴馬說,法國所秉持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不會因襲擊事件而被破壞。他說,「自由、平等、博愛」是人們共同堅守的價值觀。奧巴馬重申美國會繼續打擊恐怖主義,並表示美國會配合法國將襲擊者繩之以法。

  英國

  英國首相卡梅倫說,我對法國發生的事件非常震驚。我們的思緒和祈禱與法國人民同在。卡梅倫說,英國會向法國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幫助。

  加拿大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說:「在巴黎襲擊中這麼多人死亡、受傷,我感到震驚,感到悲傷。」他說:「在這黑暗的時刻,加拿大和法國站在一起,並將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

  韓國

  韓國總統朴槿惠當日向法國總統奧朗德致慰問電。她說,恐怖襲擊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容忍的反文明、反人類罪行,此次恐怖襲擊不僅僅是針對法國,而是針對整個國際社會的攻擊。

  印度

  印度總理莫迪表示,發生在巴黎的襲擊事件是「令人痛心」的,他向死難者家屬表示慰問。莫迪還說,在這一「悲痛的時刻」,印度與法國「團結一心」。

  歐盟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對襲擊事件「深感震驚」。他說,歐盟方面會堅定支持法國人民。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稱襲擊事件是「可怕和令人痛苦的」,她表示正密切關注局勢發展。

  聯合國

  聯合國安理會發表聲明,譴責襲擊事件是「野蠻和懦弱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通過其發言人發表聲明,國際社會將繼續團結一致打擊恐怖主義,他相信法國政府會竭盡所能將行兇者迅速繩之以法。

  北約

  北約秘書長斯圖爾滕貝格針對此次巴黎恐襲事件表態稱,北約將同法國站在一起,「堅定而團結」地打擊恐怖主義。「我們在同恐怖主義鬥爭方面,堅定團結的站在一起。恐怖主義無法打敗民主」。

一名女孩在巴黎共和國廣場為遇難者點燃蠟燭。新華社記者周磊攝

深度:從巴黎的兩天到世界的三十年

  巴黎恐怖襲擊發生已經兩天,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宣稱對此次襲擊負責。而今年1月同樣震驚法國的《查理周刊》襲擊案,兇犯則與另一大恐怖組織「基地」有著聯繫。這些屢屢製造滔天罪行的恐怖組織,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源流。這大概應該從三十多年前——1979年講起。

  1979:「聖戰」發源

  1979年,阿富汗多地民間組織開始組織聖戰,美國將其作為對抗前蘇聯的重要力量,並通過巴基斯坦情報機構向「聖戰者」提供了對空武器和其他支持。在長達十年的戰爭期間,大量穆斯林志願者從中東伊斯蘭國家奔赴阿富汗。其中包括對「聖戰」極其熱衷的沙烏地阿拉伯富家子弟——奧薩馬·本·拉登。

  1988:「基地」出世

  1988年8月,本·拉登建立起了「基地」,以消滅一切非伊斯蘭教的外部勢力為己任。

  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完全撤軍,本·拉登也準備回到沙特繼續自己的「聖戰」。離開阿富汗之前,本·拉登結識了一個剛剛來到此地的23歲年輕人——阿布·穆薩布·扎卡維,這個約旦人同樣熱衷於用武力實施「聖戰」。本·拉登想招募他加入基地組織,但被拒絕了——扎卡維認為,自己的敵人只是以色列和約旦王室。

  1990年8月2日,海灣戰爭爆發。次年初,美國主導的聯軍開始打擊伊拉克軍隊,沙特積極配合了美國的行動,本·拉登在沙特遭遇政治打壓,不得不逃往北非國家蘇丹。

  1996:阿富汗的「老朋友」

  客居蘇丹的本·拉登在1996年又被蘇丹政府驅趕。此時的本·拉登已被沙特通緝多年,並失去了沙特公民身份。但他還有另一個「完美」的去處——已經變天的阿富汗。

  1994年,毛拉·奧馬爾在阿富汗成立了「塔利班」,很快擊敗了其他力量,並在1996年宣布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在早年的抗蘇戰爭中,身為外籍「聖戰者」的本·拉登已經在阿富汗樹立了英雄形象。對想要大展拳腳的基地來說,塔利班治下的阿富汗顯然是完美的活動據點。

  1998:目標美國

  自1997年開始,基地組織將自己的力量陸續移入阿富汗境內。1998年,埃及極端主義頭目艾曼·扎瓦西里也攜自己領導的「埃及伊斯蘭聖戰」組織與本·拉登合流。

  1998年2月23日,本·拉登、扎瓦西里和另外幾名極端組織頭目聯名簽署一份「教令」,號召全球穆斯林拿起武器,向美國宣戰。當年8月7日,基地組織用自殺式炸彈襲擊了美國在東非的數個使館,造成超過200人死亡。

  1999年,約旦新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登基,大赦國內政治犯。重見天日的犯人包括一個熟悉而危險的名字——扎卡維。一份報道稱,出獄後的扎卡維在很快見到了本·拉登,並獲得了資金支持,開始運作極端武裝訓練營。

  2001:9-11與又一場阿富汗戰爭

  2001年9月11日,一場空前的襲擊降臨美國本土。紐約世貿中心雙塔轟然倒塌,五角大樓滿目瘡痍,共有2977人遇難,超過6000人受傷。

  本·拉登立即否認自己或基地組織與9-11襲擊有關。但美英等國情報機構很快認定他們就是事件元兇。打擊行動很快開始。

  雖然9-11襲擊的策劃者和實施者都是基地組織的阿拉伯成員,沒有阿富汗人參與。但阿富汗塔利班對基地組織依舊選擇庇護——奧馬爾並不願出賣本·拉登這位「高尚的客人」。

  北約聯軍和反塔利班的阿富汗北方聯盟攜手進攻,在開戰一個月後就拿下了首都喀布爾,「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迅速瓦解。扎卡維也在阿富汗參加了塔利班和基地與北約聯軍的戰鬥,根據多國情報部門的說法,他在戰鬥中受傷,隨後潛入伊朗治傷,並在2002年轉往伊拉克治療。

  2003:纏鬥伊拉克

  美國將注意力轉向了伊拉克。美國情報機構當時相信,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庇護了正在治傷的扎卡維,讓後者得以在伊拉克部署恐怖分子網路。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國聯合部隊開始對伊拉克實施軍事行動。

  伊拉克政府軍同樣沒能堅持太久,強人薩達姆也很快被俘。伊拉克國內長期被壓制的各種力量開始復甦,包括扎卡維領導的「統一聖戰組織」。2003年下半年起,「統一聖戰組織」開始在伊拉克境內不斷製造爆炸襲擊,目標主要是什葉派穆斯林、北約聯軍設施,以及各國和聯合國駐伊機構。

  隨著伊拉克基地組織成為美國眼中的一個主要威脅,扎卡維頭上的懸賞金也增加到了2500萬美元,與本·拉登並列。

  2006年6月7日,扎卡維走入了伊拉克巴古拜城以北的一所秘密處所,但他並不知道這裡已被約旦和美國特工機構監視。在確認他的蹤跡後,兩架美軍F-16戰鬥機在建築上方投下4枚制導炸彈。「最危險的扎卡維」死了。

  阿布·艾尤卜·穆哈吉爾接替扎卡維,成為了伊拉克基地組織和一系列附屬組織的領導者。當年11月,他重整出了一個新的組織「伊拉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Iraq),一般被簡稱為ISI。

  2009到2010年,美國開始將伊拉克的防務逐步交回給伊拉克政府。這為ISI提供了招兵買馬的機會。到2010年,伊拉克伊斯蘭國為一名戰士開出的薪水已經高於伊拉克政府軍的薪酬。

  2010年4月,穆哈吉爾被美伊聯軍在提克里特附近擊斃。他的接替者是一個伊拉克本土頭目: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發展到此時的ISI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本土化。

  2011:「伊斯蘭國」突起

  2011年5月2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所住宅里被美軍海豹部隊擊斃。此前近乎銷聲匿跡的ISI自此卻開始藉助政治動蕩,在敘利亞和伊拉克迅速壯大。

  2011年3月起,敘利亞國內的抗議和鎮壓開始演變成嚴重的騷亂,巴格達迪的手下在當年8月潛入敘利亞境內,將當地一些零散的極端組織重組成「努斯拉陣線」。這個規模不大的武裝組織採取了與ISI一脈相承的血腥襲擊手段。很快「打出名聲」。

  隨著實力的積累和人員的擴大,到2013年,「努斯拉陣線」已經成為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的主要力量之一。巴格達迪藉此「名正言順」地宣布,他的組織正式升級為「伊拉克和敘利亞伊斯蘭國」(簡稱為ISIS),就此展示出與基地組織分庭抗禮的姿態。

  2014年2月,扎瓦希里治下的基地組織總部決定和ISIS劃清界限。兩個恐怖組織從曖昧的合作變成了對抗與競爭。

  2014年6月29日,巴格達迪對外宣布,自己的組織將更名為「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在他和同伴們設計的「願景」中,「伊斯蘭國」將一統伊斯蘭世界,號令全世界的穆斯林,佔據廣袤的國土,他同時自封為這個「國家」的「哈里發」。

  中東各國和主流穆斯林群體嚴辭駁斥巴格達迪的荒唐野心,也堅決不使用「伊斯蘭國」來稱呼他的極端組織,因為它「既不伊斯蘭,也不是國」。它們多數用該組織的阿拉伯語縮寫名DAESH來稱呼它,這個詞的發音與許多負面意思相近,包括「踐踏者」和「帶來混亂的人」。

  2015:恐怖不見終點

  近幾年間,「伊斯蘭國」在中東和全球不斷製造恐怖襲擊、在自己的控制區內毀壞歷史遺迹、殘殺平民、並殘忍地將許多人質斬首。它還利用來自西方國家的年輕成員,製作並向全球互聯網傳播自己的威脅信息和宣傳品。「伊斯蘭國」的名字幾乎每周都出現在全球新聞頭條。與基地組織相比,它的惡名不遑多讓,甚至已有過之。

  「伊斯蘭國」還百般勸誘基地和塔利班等組織的成員加入,同時在全球各地廣招人手,蠱惑穆斯林投奔,投奔者中也不乏西方國家公民。從土耳其與敘利亞的邊境到穆斯林學生所在的學校,再到網路社交媒體,處處都是反恐力量和「伊斯蘭國」的角力場所。

  而統領「基地」的扎瓦西里並不甘心地位旁落。近年來的多起「獨狼」恐怖襲擊,一定程度上正是由「基地」和「伊斯蘭國」間的這種「競爭」促生。

  讓專家和民眾都憂心忡忡的是,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生存土壤並未減少。在中東,敘利亞戰火綿延,多個國家在「阿拉伯之春」之後持續動蕩,巴以關係也再度激化;在非洲,西非的「博科聖地」和東非的索馬利亞「青年黨」依舊囂張。

  另一方面,在歐美甚至亞洲的一些國家,社會底層穆斯林的極端化問題未減,反恐情勢愈加嚴峻。在此次巴黎恐怖襲擊後,歐洲社會中反穆斯林聲浪很可能繼續高漲,而已經發酵數月的移民難民問題也可能加劇歐洲民意和政治黨派間的分裂。

  從35年前阿富汗戰爭發端的這段極端主義恐怖史,從此走入了下一篇章。令人無奈的是,它不見終點,晦暗依然。

(綜合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中國網、澎湃新聞、財新網。)

推薦閱讀:

毛澤東的眼淚
我能忍住眼淚,卻無法忍住悲傷,只靠愛情不能相守一輩子*
說好了不哭,眼淚總是多餘
眼淚的存在,是為了證明悲傷不是一場幻覺【轉載】
晚安心語:每個人也許都愛上過不愛他的人,永遠忘不了那時掉過的眼淚和受過的委屈

TAG:眼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