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國時期諸名家軼聞

□止敬  郭沫若題聯  郭沫若從6歲就開始做對子。塾師沈先生平素常和學生們一起娛樂。一次先生釣魚回來,餘興未退,寫了「釣魚」二字,讓學生配下聯,郭沫若心中默默咀嚼,「釣——魚」,一時想起不久前看過的木偶戲《楊香打虎》,於是對上「打虎」。先生後來對郭沫若的父親稱讚說:「此子出口不凡,將來必成大器。」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郭沫若編了23副對聯慶祝辛亥革命的勝利,他最得意的一副是:「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語武陵人,於今可改秦衣服;鐵馬金戈迥地軸,吟詩錦城客,此後休嗟蜀道難。」這近百年前的鄉間春聯早已穿郡越省,成為近代史學者考察當時民情的絕妙文筆了。  1935年10月,郭沫若應在日本華僑邀請,在東京中華青年會就《中日文化的交流》為題,發表了精彩演講。這時,日本當局所收買的幾個暗探急了,因為搞不上「情報」,於是搞來幾簍梨子,將它一隻只拋向講台和正在演說的郭沫若,企圖擾亂會場秩序,使演講中止,當場就被聽得正起勁的愛國華僑和日本友人轟了出去。事後,郭沫若作一聯,以志其事:「妄把梨兒充炸彈;誤將沫若當潘安。」當時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多用暗殺的恐怖手段對付不同政見者和進步人士,所以這裡有「炸彈」之語;「潘安」句,是借兩晉才子潘安的故事。相傳潘安年少英俊,乘車外出,很多姑娘向他擲拋水果,往往滿載而歸。這裡正是表現了作者幽默而又蔑視的無畏精神。  1948年冬,史學家侯外廬在瀋陽一家古玩店裡購得一圖章,上面刻有「公生明,偏生暗」六個字,他決定去請郭沫若觀賞。郭沫若見後,連聲稱道:「有意思,有意思,太好了!」侯外廬見郭老那樣喜歡,就說:「郭老既然如此鍾愛,我就奉送了!」郭沫若恭敬地接過圖章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侯外廬說:「那,您就給我題副對聯吧!」郭老略加思考後說:「就用這上面的話配一副對聯吧!」說完便揮毫作書:「公生明,偏生暗;智樂水,仁樂山。」侯外廬一看此聯,高興極了,連聲說:「這是為人處世的格言啊!」其上聯出自《荀子·不苟》大意是:一個人公正無私,就會耳聰目明;私心偏愛,就會愚昧昏暗。下聯出自《論語·雍也》意思是:明智的人達於事理,似水長流不滯,所以喜好流水;仁義的人安於義理,不易動搖,如同大山,所以喜好高山。  □陸茂清  朱自清拒絕「嗟來之食」  上世紀40年代末,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貧病交加的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只能以稀飯糊口,食不飽腹。當局為緩和教授們的不滿,給他們發了「麵粉配給證」。憑證購買美國援助的平價麵粉。  其時的美國,不但出錢出槍幫助蔣介石打內戰,還要重新武裝日本,使其成為反共反蘇的戰略夥伴。這理所當然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抗議之聲響徹全國。張奚若、吳晗等著名學者、教授,於1948年6月17日起草了《百十師長嚴正聲明》,反擊美國政府的誣衊和侮辱。聲明最後說:「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  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麵粉,一致退還配給證,特此聲明。」  6月18日,吳晗拿著聲明,來朱自清家中徵求是否簽字。其時朱自清正胃病嚴重複發卧床不起,不得不躺著接待客人。吳晗道明來意後說:「朱先生家裡老小七口,日子過得特別的艱難,若在聲明上簽名,經濟損失比別的教授都來得大。但我還是來了,是為尊重你的意見,總之是不要勉強。」「我的秉性,吳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時的氣節之士黔敖,堅持不吃嗟來之食而活活餓死,傲骨志節可敬可嘉,足可為後人之師。故我寧可餓死,也不要美援麵粉。」朱自清說罷,支撐著坐起來,在聲明上寫上了「朱自清」三個字。  當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記本上寫了下面一段話:「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麵粉的宣言上簽名,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下午認真思索了一陣,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  確的,因為我們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個人的責任。」  6月21日,朱自清叮囑夫人陳竹隱,將「麵粉配給證」送去學校,請校方退還給當局。次日,他瞥見書架上放著幾斤當月的麵粉票,馬上對妻子說:「快去退了,還有小半袋麵粉一併帶走,乾淨徹底。」  天不假年,當年8月12日,朱自清終因藥石罔效不治病逝。彌留之際,曾張合嘴巴似有話說,夫人陳竹隱俯下身去:「還有什麼要叮囑的,說吧。」他吃力地又斷斷續續地說:「有一件事務必牢記,我是在拒絕美援的聲明文件上籤了字的,今後我們家無論多麼困難,決不能再要配給的美援麵粉。」  □朱少偉  丁玲在平民女校  1922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建第一所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平民女校。正就讀於湖南嶽雲中學的丁玲,雖僅差半年就可以畢業,但她得到消息便毫不猶豫地赴滬入學。《丁玲自敘》說:「我們是為著尋求真理而到上海去的。」  平民女校以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名義主辦,中共中央局宣傳主任李達擔任校務主任(後由蔡和森負責),王會悟(李達的夫人)、向警予曾協助處理學校事務,陳獨秀、陳望道、邵力子、高語罕、沈雁冰、沈澤民、張秋人等授課。校址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32號A,此系一幢兩樓兩底  的舊式石庫門房屋。  當時,丁玲是位18歲的姑娘,使用的名字為蔣冰之,她在班裡挺活躍,學習成績也較好。丁玲後來回憶:「學校有初級、高級兩班,初級班一二十人,高級班六人(另有兩人,染有無政府主義思潮,開學不久便離校了),共二三十人,我在高級班」,「低級班學生住校,我們高級班六個人住在學校附近的一家客堂樓上,每月房租十元。」  平民女校開設多種課程,有語文、數學、英文、物理、化學、經濟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但更重視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分析時事政治,張太雷、劉少奇等都為學員作過報告。平民女校經常組織學員向社會進行演講,聲援工人運動。丁玲在晚年還清晰記得:「那年馬克思生日,開紀念會……工人鬧罷工,我們到馬路上去捐錢,跑到浦東紗廠去講演,勸工人堅持罷工。我的湖南口音女工們聽不懂,張秋人給翻譯。」由此可見,平民女校對丁玲早期的思想轉變有很大促進,她是在這裡接受「革命啟蒙」的。  同時,平民女校語文教材多為進步  報刊所載的文學名作、譯文和評論;語文教員陳望道敢於改革,採用與一般國粹先生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倡導作文首先重見義,其次重文字,這些對丁玲以後從事文學創作不無幫助,因而從某種角度來說她也是在這裡得到「文學啟蒙」的。  1922年底,由於經費極困難,平民女校停止活動。丁玲先去南京,不久又進入黨領導的上海大學中文系學習。平民女校雖存在時間比較短暫,但學員中出現了好多優秀人才(如參加長征的紅軍女戰士錢希均、著名教育家王一知、著名作家丁玲等)。幾十年後,丁玲仍深切懷念它,並感嘆:「學校未能堅持下去,是很可惜的。」  □程勤華  林語堂教女  林語堂有三個女兒,二女兒玉如最為機靈聰慧,從小就效仿爸爸寫稿。當年不少人發表文章都用筆名,玉如就讓爸爸給取個筆名。林語堂給她取了個「無雙」的筆名,謂其聰明才智舉世無雙。可是玉如覺得「無雙」不吉利,總是單打一,還能嫁得出去?林語堂經女兒一提醒,覺得是這樣。那天他正在翻閱《呂氏春秋》,忽然發現了「太乙」兩個字,覺得用作筆名很不錯,就對女兒說:「叫『太乙』如何?」玉如覺得這個名字很新奇,可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林語堂給她解釋說:「你看,《呂氏春秋·大樂》里有『太乙』這個詞,它是指形成天地萬物的元氣。」出於好奇玉如就接受了這個筆名。  林語堂很重視對女兒的教育,主張  她們從小就多接觸社會。女兒們三五歲的時候,林語堂就領她們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和文學聚會,好讓她們增長見識。那時候,文人聚會都習慣找幾個三陪女助興,稱作「叫條子」。林語堂就讓女兒們在花名冊上畫勾,點三陪女。等到三陪姑娘到來時,太乙就說:「你們是我們叫來的。」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在一般人看來,這種行為對孩子們來說多有不雅,可是林語堂卻不在乎,他覺得通過這樣的事情,能讓孩子們分辨出社會的不公來。  在太乙姐妹小時候,林語堂就鼓勵她們寫日記,告訴她們寫日記不要寫成流水賬,也不必像作文那樣拘泥,平時想到什麼,看到什麼,就寫什麼。要緊的是個「真」字,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來。後來賽珍珠讀了林太乙幼時的日記說:「從她的文筆和行事觀察,都看得出她剛毅的性格;她聰明、活潑,卻從不自覺高人一等。」  1936年林太乙已經10歲了。這  一年林語堂攜家離開上海到了紐約,不久他們全家又到了歐洲。太乙她們姐妹雖然在外國的中小學讀書,可是林語堂總是教她們學習中文,向她們介紹中國文化,為她們打下了厚實的中文基礎。太乙中學畢業時,林語堂勸她不必考大學,父親對她說:「你已經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和能力,有了這一點,什麼學問都可以學得到。」林太乙高中畢業後,就以高中的學歷應聘到耶魯大學中文系去當教師了。  父親對林太乙的影響,不單單是在文學創作上,更重要的是怎樣做人。林語堂常對她說:「孔子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見行為的重要在文字之上。文章做不好沒有關係,人卻不能做不好。」林太乙不負父望,承繼了父親的事業,在寫作和傳揚中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黃斌  老舍的打油詩  老舍「自幼便是窮人」,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全靠自學成才,後來成了大學教授。他從英國回來,在濟南一所大學任教,並繼續寫小說,生活逐漸安定,這從他一張全家福照片題詩上可以看得出來。詩云:  爸媽笑隨女扯書,一家三口樂安居。  濟南山水充名士,籃里貓球盆里魚。  有一次,老舍家裡來了許多青年人,請教他怎麼寫詩。老舍說:「我不會寫詩,只是『瞎湊』而已。」有人提議,請老舍當場「瞎湊」一首,老舍便吟出一首「人名詩」:  大雨洗星海,長虹萬簌天。  冰瑩成舍我,碧野林楓眠。老舍隨口吟的這首別緻的五言絕句,寥寥20字,把8位人們熟悉並稱道的文學家、藝術家的名字,「瞎湊」在一起,形象鮮明,意境開闊,餘味無窮。青年們聽了,無不讚歎叫絕。  詩中提到的大雨,即孫大雨,「新月派」詩人,文學翻譯家,冼(詩中為洗)星海是著名的音樂家,高長虹是現代名人,萬簌天是著名的戲劇家,冰瑩,當代著名女作家,成舍我是老舍的好朋友,曾任重慶《新蜀報》總編輯。碧野是當代作家,林風(詩中為楓)眠是著名畫家。  抗戰期間,北新書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老舍催過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時,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像詩一般的答催稿信:  元帥發來緊急令:內無糧草外無兵!小將提槍上了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馬來!  參見元帥。帶來多少人馬?兩千來個字!這還是老弱殘兵!後帳休息!得令!  正是:旌旗明明,殺氣滿山頭!  這首答催稿的「苦相」,以及作者的自謙精神,躍然紙上。  這封信自然是滿足了編輯的催稿要求;還有一封寫給林語堂的答催稿信,都沒有能滿足約稿者的要求,詩如下:  今年非去年,正是雞與狗。  去年有工夫,今歲則沒有。  □周惠斌  沈從文的收藏  上世紀20年代,沈從文以一個「文學青年」的身份來到北京。由於生活清貧,買不起東西,他便經常閑逛琉璃廠,光顧前門外的廊房頭條、二條、三條以及天橋等地的古玩店和地攤,盡情賞析各種陳年玩物和古董。30年代,沈從文的生活境遇有所改善,他就將積蓄用於購置古董和各種藏品。在自己結婚三周年紀念日創作的小說《主婦》中,沈從文借筆下的主人公「他」,間接地描寫了自己涉獵收藏的愛好:他鐘情於古舊文玩,面對成雙的羊脂玉盒、青花盤子連呼著「寶貝」,喃喃自語:「一個人都有點嗜好,一有嗜好,就容易積久成贏,欲罷不能。收藏銅玉,我無財力,搜集字畫,我無眼力,只有這些小東西,不大費錢。也不是很無意思的事情,並且人家不要的,我要……」  有一段時間,沈從文專門收藏瓷器,特別矚目青花瓷。抗戰時期,他輾轉到雲南,當地的民間藝術品耿馬漆盒又引起了他濃厚興趣,後來又轉向搜集絲綢錦緞。抗戰勝利返回北平後,沈從文與朱光潛同住一院,經常一起外出購買古玩。儘管由於通貨膨脹,生活捉襟見肘,但他依然熱衷收藏,看到喜歡的  非想方設法買回來不可。他家中除了漆盒、書籍外,就是青花瓷及搜集來的大量宋明舊紙等。  從年輕時候的廣泛觀賞逐漸發展到專門收藏,隨著經眼、經手的文物古玩數量愈益增多,沈從文有意識地開始進行深層次的收藏研究。上世紀40年代,他從收藏品賞析中得到啟發,寫出了洋洋萬言的《讀展子虔〈游春圖〉》一文,論證相傳為隋代畫家展子虔所繪《游春圖》的真偽,並涉及隋唐以來的服飾、絹紙、裝裱及畫中人物起居、服飾等特徵,其獨到見解為30多年後的眾多出土文物提供的資料所證實。此外,他寫的《「明錦」題記》,對明錦的起源、品種、出口、染料、技藝、吉祥圖案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  沈從文喜愛收藏、研究文物,不以「見物」、「藏物」為終點,他注重藏物更重視藏「識」,注重品物更重視品「識」,並且身體力行,致力於對文物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他從自己的收藏實踐出發,提出了文史研究必須與實物緊密地結合等許多新的見解,至今對人們從事收藏活動不無深刻的啟示。  □福琪  曹聚仁的交遊  曹聚仁的一生,集報人、學者、教授、作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朋友遍地。他的交遊之廣,除了職業因素,恐怕與人緣不錯也有些關係。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事例是:抗戰期間,曹的朋友宋雲彬在桂林。首部《魯迅全集》出版後,宋於病中細讀一過,編了一冊《魯迅語錄》。後來,曹聚仁到桂林,宋問曹:「為什麼魯迅沒罵過你呢?」  上世紀20年代,曹聚仁從浙江第一師範畢業後,在上海當了幾年家庭教師,而後「和上海國民日報一群師友結了緣」。他回憶說:「除了邵力子先生和陳望道、劉大白、夏丏尊諸師,我便認識了詩人葉楚傖、柳亞子、胡樸安諸氏,同時也結識了陳仲甫、戴季陶諸氏和孫中山先生。我還記得柳亞子先生寫了一封信給我,寫得非常潦草,他附了一句有趣的話:『你如不認識的話,我當面念給你聽。』孫中山呢,在環龍路接見我們時,因為袁業裕兄多了嘴,他笑語我們:『你們小孩子,還不懂!』」如果把交遊當成畢生都在為之的事情的話,顯然,曹聚仁做這件事的起點是相當高的。  曹聚仁說:「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是在上海結識了吳稚老(吳稚暉)。」吳身為國民黨元老,卻不住豪宅,不做人力車,乘火車只坐四等車,吃喝穿戴等方面的儉樸自不待言。他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曹聚仁的某些人生觀念。另一位讓曹聚仁欽敬的朋友是蔣夢麟。曹晚年回憶說:「有一回,幾位好友深夜閑談,他們問我,生平所欽佩所敬仰的是誰?我說是蔣夢麟先生。」曹聚仁對蔣夢麟的人品和學識評價極高,曾說:「影響我一生的歷史觀念,乃是房龍的《人類的故事》。中歲以後,我也曾立願寫一部《東方的人類故事》,終於不曾寫成。可是,二十年前,我讀到了蔣夢麟先生的《西潮》,後來又讀了《新潮》,才知道他的史學、史筆,還在胡適之上。」魯迅與曹聚仁保持著長期的友誼,有一次魯迅到曹聚仁家,見到書架上堆著不少自己的作品和相關資料,便問曹是否想給自己寫傳,曹答:「我是不夠格的,因為我不姓許。」魯迅聽後笑道:「就憑這一句話,你是懂得我的了!」魯迅這一生,有三男(許壽裳、許季上、許欽文)二女(許羨蘇、許廣平)五位姓許的知己朋友。  以上三人彼此之間,或相互敵視,或形同陌路,都與友情無涉,但他們都是曹聚仁的朋友,甚至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朋友。
推薦閱讀:

命理軼聞:14、老姑娘
扎克伯格十大軼聞
關於中華風水龍脈的軼聞三則
珍奇軼聞--鳥類

TAG:名家 | 軼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