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彝族文化與苗族古歷談圖書形成[轉]

劉明武,河南新鄭人,地質學工程師,近些年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曾在《中國文化研究》、《東方》等學術雜誌或報刊上發表文章近百篇。著有《打掃孔家殿》、《尋找元文化》、《中華元典智慧發微》、《吶喊背後的文化沉思》、《換個方法讀內經》、《黃帝文化與皇帝文化》等多部專著,在中華傳統文化研究上形成獨樹一幟的觀點。曾在佛山電視台主講《劉工說「易」》。

藉助彝族文化與苗族古歷,源頭的文化之謎可以輕鬆地得到解答。圖書從天文來。洛書的坐標是太陽,河圖的坐標是太陽月亮與北斗。太陽月亮與北斗,是圖書形成的三大坐標。為何要研究天文?為了生活與生存。要捕魚要狩獵要放牧要插秧要下種,必須確定「何種天氣」最為合適。天氣由天文所決定,天文研究自然而然就開始了。天文研究,第一對象是太陽,第二對象是月亮,第三對象是北斗星,研究的對象中還有二十八宿,金木水火土五星,但前三位是日月與北斗。觀測的是天文,量化的是數字,天文的量化即是曆法。天文學實乃中華大地上的第一學,曆法實乃中華大地上的第一法。文字之前的天文曆法是用河圖洛書這類抽象符號表達的。洛書表達的十月太陽曆,河圖表達的十二月陰陽合曆。何謂太陽曆?太陽曆是以太陽為坐標制定出的曆法,具體的依據是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回歸周期。何謂十月太陽曆?十月太陽曆是一年分十個月曆法。一月36天,十個月360天,剩餘5~6天不計入月,用於過大小兩個年。苗族古歷,冬至過大年,夏至過小年。四年之中,三個平年一個閏年。平年大年過3天,小年過2天。閏年大年小年均為3天。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天。「冬至為什麼大過年?」因為在十月太陽曆里,冬至本來就是大年。立竿測影是制定太陽曆的方法之一。直角三角形就形成這種方法之中,竿為股,影為勾,竿影頂端相連為弦。同樣是直角三角形,形成的途徑並不一樣,古希臘的是在紙上畫出來的,東方的是在空間自然形成的。何謂陰陽合曆?陰陽合曆是將太陽曆、太陰曆即月亮歷、北斗歷三者融合在一起的最為先進的一種歷。陰陽合曆合在了何處?以太陽定歲,以月亮定月,以北斗星指向定春節。一歲365.25天,分四時八節十二月二十四節氣。為何說陰陽合曆最為先進?因為在全世界所有的曆法中,唯有陰陽合曆才能四季分明,唯有陰陽合曆才能望月知日,一看到圓圓的月亮就知道是月中十五了。洛書的圖形為何?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五居中央。奇偶之數組成了洛書。河圖圖形為何?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央。奇偶之數組成了河圖。奇偶之數誕生天文曆法中,完美的數理體系在圖書中誕生。圖書與陰陽五行的關係為何?陰陽五行首先是在十月太陽曆中出現的。先說陰陽。十月太陽曆一年分兩截,從冬至到夏至為一截,從夏至到冬至為一截。前一截為暑,後一截為寒。暑為陽,寒為陰。陽主生長,陰主收藏。年論陰陽,一年之中一半陰、一半陽。陰陽學說首先在此出現。月,也可以論陰論陽。奇數月為陽,偶數月為陰。太陽曆十個月,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十為陰。一行含有奇偶兩個月,所以每一行都陰陽兩種屬性,例如陰木陽木。只有知道了這一點,才能解開《黃帝內經》中五行陰陽屬性的奧秘。晝夜同樣可以論陰陽,一天之中,晝為陽夜為陰。一年之中的陰陽,決定著萬物的生死;一天之中的陰陽,決定著萬物的動靜。曆法中的陰陽,均可以測量,可以定量,與玄學毫不相干。再說五行。五行學說是在五季中出現的。十月太陽曆分五季,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表達。五行即五季,五季即五行。五行始於木終於水,依次為木火土金水。一行連一行,五行相生之哲理由此衍生。木季生金季熟(死),火季生水季熟(死),五行相剋之哲理由此衍生。生亦自然,克亦自然。五行生剋,制出了一幅自然界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簡圖。五行即五季,五季即五行,五行學說發源於此。自然界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簡圖,恰恰是效法科學家想繪而沒有繪出的一幅圖。天干地支也是在十月太陽曆中出現的。十個月月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達。每月36天。36天分上中下三旬,每旬12天。12天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來表達。月序中出現了天干,日序中出現了地支。在陰陽合曆中,干支功能發生了改變,十天干用於記日,十二地支用於記月。有青年視干支為無用之「古董」。實際上,干支是個「日用而不知」的時空坐標。「日中為午,夜半為子」,這裡的干支表達的是時間,人們天天在使用。地圖上的子午線,表達的是空間,航海家、旅行家處處在使用。具有常青意義的干支,處於被忽視的尷尬狀態。干支問題也屬於文化之謎。原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曾追溯過干支的起源,專門寫過《釋支幹》一文,但是並沒有追及本源。再說36與72這兩個數據。五行每一行72天。72天分兩個月,每月36天。36與72這兩個數據同樣也是發源於十月太陽曆。西南聯大時,聞一多等三名教授曾追溯過72這一數據的出處,馮友蘭教授著文《論『七十二』》專門評論過此事。追溯者與評論者,均未及本源。一行的天數72,一月的天數36,這兩個數據與後來的陰陽合曆數據影響了一代代文學家。不懂天文曆法,看《紅樓》看《西遊》,肯定連第一頁都過不去。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像一條完美的項鏈出現在十月太陽曆之中。用十月太陽曆,可以輕鬆地破解一系列文化之謎。關於圖書與八卦的關係,彝族文化的解釋是:洛書演化出了先天八卦,河圖演化出了後天八卦。彝族文化稱八卦為宇宙八角,八角可以表達空間中的八方,可以表達時間中的八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與冬至夏至)。實際上,《周易》中八卦的本義就是八節歷。《帛書周易》:「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勿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屍子》:「伏羲始畫八卦,別八節而化天下。」在這兩個論斷中,八卦就是八節歷。關於圖書與奇偶之數的關係,圖書的基本成分,就是奇偶之數。奇偶即陰陽,陰陽即奇偶;奇偶與陰陽可以等量代換,凡是陰陽能夠表達的,奇偶均能夠表達。一切都可以數字化,數字化是從圖書出發的。

王先生曾經談到,土、魯與圖、洛,只是字音上的一點方音差異。土魯竇吉,漢語的意思是「宇宙生化」。彝族文化解釋圖書,從一開始就解釋在宇宙發生論上,從一開始就解釋在天文曆法上。這裡沒有出現關於圖書的神話,例如河馬,例如神龜。    (一)洛書中的十月太陽曆(註:河圖、洛書都體現在彝族曆法中,包括60花甲都是按照河圖洛書的原則來組織,說明了騰河洛而齊歸)  洛書,彝族稱為「魯素」,譯為「龍書」。龍書圖形與漢族洛書的圖形一模一樣。彝族同胞說,抽象之圖可以表達書不能盡的言,可以表達言不能盡的意。,可以表達宇宙演化的大道理。洛書首先表達的是由天文轉化出的曆法——十月太陽曆。為了方便讀者,本文稱龍書為彝族文化里的洛書。  1、十月太陽曆的基本結構  十月太陽曆的基本結構由年、季、月、日、節氣與過年日六大元素所組成。一年分五季、十月、20個節氣,過一大一小兩個年。以五行論五季,以十天干論月序,以陰陽論奇數月與偶數月,以十二屬相論日,大小年獨立於月之外。詳細介紹如下:  (1)關於季。一年分五季,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表達。一季72天,五行五季一共360天。一季分兩個月,一月36天,十個月360天。  (2)關於月。一年十個月,月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述。一月36天中有兩個節氣,18天一個節氣,一年有20個節氣。  (3)關於年。五季十個月360天,加上5---6天的過年日為一年的時間長度。在冬至、夏至兩個節氣過大小兩個年。平年有5天過年日,大年3日,小年2日。閏年有6天過年日,大、小年均3日。過年日不計算在月內,單獨計算為陰陽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交替日。  每四年一閏,年的平均數據為365.25天。這個數據,在《周髀算經》中是太陽回歸年數據。年,在彝文中有迴轉之意,指的是太陽視運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迴轉。  (4)關於日。一月36天分三旬,每旬十二日。用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鼠、牛為序來紀日。十二日轉三圈,就是一月。十二日轉30圈,就是一年。同樣是十二屬相,彝漢兩族的排列順序有所差別,漢族以鼠為首,彝族以虎為首(自然註:建寅)。  (5)關於月的陰陽屬性。彝族文化將一季中的兩個月分雌月與雄月: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銅公,四月銅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自然註:類似十天干,按照五行相生走向,河圖和行星視運動都有如此規律)。以陰陽論之,則是奇數月為陽,偶數月為陰。  (6)關於大小年的確定。以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視運動確定冬夏,再由冬夏確定大小年,當太陽視運動到達最南點(日至南)時為冬至,到達最北點(日至北)為夏至。冬至過大年(註:大年3天),夏至過小年(小年2-3天)。不同地方的彝族,大小年的過法也有不同,有些地方冬至過小年,夏至過大年。  粵港澳地區今天還流傳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但有其然無其所以然。明白了十月太陽曆,『『冬至大過年」的所以然馬上迎刃而解。冬至,在十二月太陽曆與陰陽合曆中是節氣,在十月太陽曆中是本來大年。曆元(計算一年的起點),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的。  (7)關於北斗星的介入。十月太陽曆還要兼顧北斗星的因素。以北斗星的斗柄指上下兩個指向確定寒暑。北斗星斗柄正下指時為大寒,正上指時為大暑。大暑,是彝族的火把節。  在《管子『五行》、《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天文訓》中都有以五行論五季的論斷,一行72天,五行360天。這證明在中原大地上,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流傳過十月太陽曆。後來十月太陽曆被十二月太陽曆與陰曆合二為一的陰陽合曆所取代。  2、洛書中的十月太陽曆  先請看彝族文化里的洛書之形(見圖1),彝族圖書與漢族圖書完全一致。  再看彝族文化里的洛書之數。《土魯竇吉·論十二支》中出現了洛書之數:  天一與天九,合二生成十,居南方北方,  天三與天七,合二生成十,居東方西方。  地二與地八,合二生成十,居東北西南。  地四與地六,合二生成十,居西北東南。  天一與天九,天三與天七,地二與地八,地四與地六,天數論陽,地數論陰,四組天地之數的和均等於十。這裡的天地之數,與宋代文獻里的洛書之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有著相似相通性。    洛書中的天地之數可以論空間,論空間中的四面八方——東、西、南、北與東南、西北、東北、西南。  洛書中的天地之數可以論時間,論時間中的年月日,論一年中的365.25天。具體的論述如下:  以陽數九論夏季72天,以陽數一論冬季72天,以陽數三論春季72天,以陽數七論秋季72天。這裡四個72天,分布在洛書的四方。


推薦閱讀:

子宮肌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百年滄桑話東干(5):民族初步形成
變頻器諧波干擾的形成及抑制措施
第一講 《周易》的形成
哪些不良習慣易形成大肚腩

TAG:文化 | 彝族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