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從M2/GDP看通脹壓力和資產泡沫

轉載【中華論壇】漲吧:M2比GDP達到1.8倍,是通脹最高的1994年的2.4倍· 發表於:2010-10-24 11:30:34作者:韓信-點兵發簡訊加好友更多作品級別:少校 積分:12146從M2/GDP看通脹壓力和資產泡沫(2010-09-06 08:01:15)轉載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標,即廣義貨幣(M2)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通常認為,這一指標比例反映了一個經濟的金融深度即經濟貨幣化程度。M2/GDP實際衡量的是在全部經濟交易中,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易所佔的比重。通常來說,該比值越大,說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越高,金融業越發達。但後續的國際比較研究來看應用M2/GDP來衡量經濟貨幣化的程度並不是很恰當。在不同時期,M2/GDP與資本市場的起落可能沒有穩定的相關關係。本文希望通過國家之間的橫向比較與分析,理清以下問題:不同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的國家M2/GDP的發展趨勢,能否通過M2/GDP指標來判斷通脹壓力和資產泡沫。1. 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的形成原因如果把通貨膨脹定義為價格水平的穩定上漲,通貨膨脹的起因在於貨幣供給的增加,貨幣供求不均衡。如果將資產價格泡沫定義為資產價格穩定的上漲,資產價格泡沫的起因就在於過多的貨幣流入了資產市場。要在泡沫形成前識別資產泡沫是非常困難的。資產泡沫往往是與寬鬆的信貸政策,以及包括很高的槓桿率是相隨的。導致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從市場失靈和政府調控失靈兩個角度來考慮。政府為了擴大就業和增加產出,傾向於擴大貨幣供給,實施低利率政策。而這種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容易導致社會中的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貨幣供應量對經濟的影響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進入商品市場,影響實際產出和商品價格;另一部分進入資本市場,影響資本價格。當投資出現偏向資本市場時,就可能出現物價穩定和資產價格泡沫的情況,而以物價穩定作為貨幣政策主要目標的央行可能維持低利率水平,不能及時提供利率以防止泡沫經濟的產生。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導致了經濟體系中過多的貨幣存量。在貨幣流通速度一定的情況下,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在長期必然導致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資產雖然屬於長期投資,但它的價格是由未來收益和貼現率決定。在擴張性貨幣政策環境下,很容易使人們對未來收入產生過高的估計,從而形成關於資產價格的過高估值,導致了資產價格脫離了其長期的基本價值,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的出現。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以低利率為特徵的,低利率的政策導致銀行的過度放貸,從而提高了經濟體系中的貨幣存量,推動了資產價格的提高。低利率直接導致了資產未來收益的貼現值,提高了資產的價格;另一方面,在以股票和住房為抵押的信貸業務中,股票或住房在低利率下價格的提高增加了借款人抵押物的價值,可以取得更多的銀行貸款。本來資產價格就已經高出基本價值,呈現出一定的泡沫,在此基礎上的貸款又放大了泡沫的程度。麥金農以M2/GDP為衡量金融增長的指標分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金融增長及金融深化的差異,結果顯示降低通脹及提升利率的政策可以提高一國M2/GDP,而M2/GDP的提高又促進了該國的經濟增長。M2/GDP與通貨膨脹、資產泡沫、經濟增長等之間到底有沒有因果關係?能否透過M2/GDP這一指標來預見通貨膨脹?本文試圖通過日本、美國和中國市場的橫向比較分析得出一些結論。2. 世界平均M2/GDP趨勢分析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庫的數據,1961-2009年世界平均M2/GDP的值如圖1所示(其中部分年份數據缺失),從圖1可以看出,除個別年份外,M2/GDP比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1980年後,世界各國M2/GDP開始上揚,最近幾年開始趨於相對穩定。圖1 世界平均M2/GDP 圖2 中國、日本、美國等的M2/GDP數據來源:WDI online,國研網 數據來源:WDI online,國研網進一步細分,對全球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M2/GDP的變化趨勢。圖2給出了幾個主要國家的這一比率變化情況。從圖2可以看出,幾個國家的該比率整體上均呈現了遞增的趨勢,其中中國和日本的上升速度最快。從發展速度看,美國貨幣化比率由0.4上升到0.8約經歷了46年時間,而我國從1978年的0.24到1994年的0.83隻用了16年的時間。3、 美國、日本、中國M2/GDP比較分析3.1 美國M2/GDP趨勢分析圖3單獨給出了美國1960年至今的M2/GDP走勢。從整體上看,M2/GDP在大多數年份都介於0.6~0.7之間,並且圍繞均值0.67上下波動。1980~1986年M2/GDP處於上升周期,1987年達到階段性高點0.70。1987年10月美國股市的暴跌成為一個轉折點,此後M2/GDP持續走低。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經濟出現了衰退,導致美國國內流動性進一步緊縮,M2/GDP呈現加速下滑的趨勢,到1994年滑落到0.61,從1994年1月起,美國開始提高聯邦基準利率,同時美元對歐元和日元顯著升值,以此吸引資金迴流美國市場。1994年到1997年的美國M2/GDP儘管仍然在下降,但趨勢上已經很平緩了。提高利率和美元升值對M2/GDP的下降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沒有改善美國國內資金面吃緊的狀態。1997年M2/GDP滑落到196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隨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期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大規模逆轉,迴流美國市場,美國M2/GDP出現反彈。2000年以後M2/GDP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2004年開始又呈現走低的趨勢。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又實行了史無前例的刺激政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實施,使得M2大增,M2/GDP的比例也出現了20年來的新高。圖3 美國M2/GDP 圖4 日本M2/GDP數據來源:WDI online,國研網 數據來源:WDI online,國研網3.2日本M2/GDP趨勢分析從圖4可以看出,日本M2/GDP自1960年來一度攀高,有幾個比較明顯的階段。1960-1970年這一比例小於1,日本銀行在1961年8月和1962年1月兩次下調官定利率,加速了經濟的過熱。1962年進口急劇增加,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為此,日本銀行在7月和9月又兩次上調官定利率,在經濟惡化和放寬金融在金融緊縮政策下,日本的物價逐漸回落,設備投資趨於減少,庫存不斷增加,出現了一定的經濟蕭條。1987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日本立即降低利率,放鬆銀根,大量增加貨幣的供給量。貨幣劇增為泡沫經濟提供了基本條件。在1987~1990年間,日本的貨幣供給量增長超過了10%,此間M2/GDP也從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房地產價格迅速上升。用於貸款抵押品的固定資產價格也越來越高,日本經歷了嚴重的泡沫經濟。這一階段貨幣供給和信貸規模都有相當大的增長,M2/GDP也直線上升。日本的泡沫經濟的形成和貨幣供給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大家恐怕還沒有太注意的一個現象是,我們的貨幣供應量M2早已經是全球第一,8月份M2達到68.7萬億,而美國目前的M2為8.6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58萬億,中國的M2竟然超過美國大約10億人民幣。中國的廣義貨幣M2(現金加定活期存款總額)為何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全球第一呢?這恐怕與這些年來M2的增速較快有關。過去10年,中國年均M2增速在18%以上,而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是個位數的增長。漲吧:M2比GDP達到1.8倍,是通脹最高的1994年的2.4倍M2的高速增長與我國資產規模和經濟活動規模的增長是相關的,但我國的M2佔GDP比重達到180%(假設今年的GDP達到38萬億),而美國只有60%左右。這說明中國的M2高增長與資產規模的擴張有更大的關係,比如,美國M2的增速在過去20多年中基本與GDP的增速保持同步,而中國則大大超過GDP的增速,也超過GDP增速加CPI大約6個百分點左右。這被麥金農等經濟學家成為「中國貨幣之謎」,即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沒有引起通脹;我覺得謎底就是資產價格,尤其是土地價格、房地產價格的急劇上漲。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4畝,美國人均接近10畝。在經濟高增長、中國又挑起為全球提供消費品製造的重擔,把面積不大的沿海地區用作世界工廠,同時還要解決富人和全國各地過來的打工者的居住問題。於是,土地價格、房價都大漲,政府通過拍賣土地,也獲得了可觀的收入,有的沿海城市,政府拍賣土地獲得的收入都要超過財政收入,中國的土地交易量、房產交易量都是全球第一,這就帶動M2 急劇上升。這樣的情形也同樣在耕地相對人口稀少的工業大國日本和韓國發生過,日本和韓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都小於1畝。如日本、韓國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年均增速分別為20%(1967-1973年)和34%(1966-1988年),明顯高於中國目前的水平,因此時至今日,日本和韓國的M2佔GDP比重也比較高,分別為159%和147%。不過,令人擔憂的問題是,日韓已經過了M2的高速增長期,他們都已經進入了全球富裕國家的圈子中,而中國人均GDP只排在全球100名國家之後,致富的路途遙遠,貨幣規模卻已經是全球第一了,M2/GDP也都超過了日韓。雖然這其中有外匯占款導致M2過於龐大的因素,但計算一下,2.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約佔了M2的27%,不算太多。而我國政府對M2的增長率的控制目標卻一向是17%,如果按此增長率,則10年之後,M2的規模將達到340萬億。即便是降至15%的增長率,也會達到285萬億,這就相當可怕了。但這不是沒有可能,如韓國從1966年到1988年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年均M2增長幅度竟然達到34%。而中國經濟目前還是處於發展潛力很大的階段,城市化率只相當於日本60年代水平,經濟再保持年均8%的十年增長似乎不成問題。但日韓人家在步入發達國家經濟水平時,M2/GDP只有100%左右,而我國還沒有富,M2/GDP卻已經達到180%了,照此增長速度發展下去,屆時,全球的貨幣都將被人民幣所淹沒。。。。。。是否人多地少經濟發達的地方,很多稀缺資產都會被炒得飛上天呢?比如說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前,一個東京可以換半個美國。而中國的房地產在過去10年中也已經漲了5倍以上,城鄉住宅總市值接近100萬億,佔GDP的比重大約為290%,而美國目前只有200%左右。我們再看一下過去十年古玩、藝術品、珠寶等的漲幅,幾乎也上漲了10倍以上。所以,在這片國土上,什麼稀缺,什麼屬於小品種,什麼就可以被炒作,包括大蒜和生薑。包鋼稀土是一家上市公司,去年年初的價格大約是7.5元,前段時間最高被炒到77元,一年多時間價格漲了10倍!因為貨幣實在太多了,貨幣在尋找稀缺資產,就連貨幣本身也可以被炒作,據說1980年版的50元面值的人民幣,目前的市場價被炒到5000元,收益率達到100倍,說明存銀行遠不如把現金壓箱底,壓得越久越增值。但是,泡沫終究要破滅,M2的膨脹的結果是貧富差距的拉大,靠買房賣房發財的富人在M2中的佔比越來越大,而把養命錢都存到銀行里的普通百姓的財富在M2中的比重卻越來越低。於是,政府也越來越關注貧富差距問題,並承諾為此去改善,這也引起了部分富人的恐慌,於是,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去海外移民,去購買海外房地產。由此而提出的一個疑問:假如人民幣一旦可以自由兌換,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那麼我國居民究竟是更願意持有人民幣,還是更願意持有美元?/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黃祖斌:中國並未大量超發貨幣2010年10月25日04:37京華時報最近業內有種觀點,說中國10年來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了450%,可謂貨幣泛濫,未來可能引發通脹、資產泡沫甚至金融危機等問題。對這種觀點,筆者認為是杞人憂天。先糾正上述觀點中的一個數字。其實,9月末M2餘額69.64萬億,相當於2000年末13.84萬億的505%,增幅是405%,而不是450%。近10年來中國M2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的高增長。假設今年GDP和CPI分別增長10%和3%,則2010年末GDP和CPI總指數分別相當於2000年末的311%和125%。假如貨幣流通速度等因素不變,這10年內GDP與CPI的增長,對M2累計增長的需求也高達289%。三個因素是M2超量的主因:一是2009年為刺激經濟,M2增長了32.35%;二是房改後房貸市場的大發展,10年前,中國個人房貸餘額幾乎為零,而今年上半年已達5.74萬億元,相當於M2的8.52%;三是外匯儲備的增長,中國外匯儲備已達26483億美元,比2000年末增加了24827億美元,按加權平均匯率7:1計算,累計投放的貨幣也超過17萬億元,雖然央行發行的央票以及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吸收了其中的大多數,但仍推動了M2的增長。從M2與貸款、GDP之比也很難得出M2超量增長的結論。2000年末,中國M2與GDP之比是140%,2008年是151%,2009年受經濟刺激政策推動升至181%。M2與貸款之比方面,2000年末是100%,2008年末是97%,2009年猛增至119%。這兩個比例在10年里的前8年都沒有明顯的增長。中國M2與貸款、GDP之比在國際上也並不是高得不可思議。從2008年的數據看(2009年M2的增長是特別因素造成的,不可持續,也不具可比性),當年中國M2與GDP之比為151%,日本為207%,英國為127%,美國為88%;當年中國M2與貸款之比是97%,日本為89%,英國為184%,美國為51%。需要指出的是,當年中國M2與貸款、GDP之比明顯高於美國,其主要原因,一是美國的貨幣流通速度明顯高於中國,二是美國的金融創新使得相同的單位貨幣可以滿足更多的貨幣需求。但引發危機的恰恰不是中國M2與貸款、GDP的高比例,而是美國的金融衍生品。2009年中國M2增長過快的主要負面影響是加劇了房價上漲,而目前房價是重點調控對象,超發貨幣很難再在樓市產生較大的推動力。至於通脹,在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和糧價都已有一定漲幅的情況下,溫和通脹可以預期,但惡性通脹的概率並不大。(黃祖斌原題:中國並未大量超發貨幣)M2是GDP的180%,是一座火山 通脹就是貨幣過量 貨幣為何超發?2008-04-21 15:35:00所有通貨膨脹的根源都是貨幣超發。中國現階段的貨幣過量,沒有財政性超發因素,其主流因素是中國生產率進步率大幅提高與匯率制度之間的衝突。從貨幣總量而非物價角度看CPI中國這輪通貨膨脹好像來得挺急,CPI去年年初還是2.2%,到5月以後慢慢就從6.2%升到今年2月的8.7%。當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時,通常有兩種角度去看它:一個是直觀的物價角度;另一個是貨幣角度。從物價角度分析2007年以來的CPI,發現農產品(豬肉、食用油)價格漲得最快,是推高CPI的要因。這個角度的另一個說法是,全球物價上漲,原油從每桶20多美元,漲到了100多美元。而且,中國進口資源量越來越大,40%以上的石油燃料需要進口。這種看法很有道理,但也有缺陷,因為它看不到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消費者物價指數已經作了統計處理,CPI把食物、居住、運輸等算進去,加權處理以後得出所公布的數據。從2007年初到現在,CPI裡面肯定有結構變化,但我們需要注意是其總水平是不斷上漲的。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也就是貨幣角度來看CPI。Inflation譯成「通貨膨脹」,不是指一兩種商品價格上漲,而是指流通中的貨幣總量過多。我們在分析問題時習慣參照指標,而所有指標都有局限性,因為要簡明,肯定要把很多東西拿掉。CPI中的這個C,是指消費者指數,它沒把生產指數算進去。CPI裡頭的農產品價格肯定高,但不等於說農產品是物價上漲的原因,這是兩回事。如果從物價角度去找CPI上漲的原因,你追到農產品,農產品說是化肥;你追到化肥,化肥說是石油;你追到石油,石油說是進口;你追到進口,出口國說是中國進口量增大造成的……繞了一大圈,又回來了。因此,我提倡對經濟生活進行廣泛的觀察,因為這樣我們會發現,貨幣偏多的現象早就出現了。M2是GDP的180%,是座火山從2004年開始就流行「結構性過熱」的說法,當時是指鋼鐵、水泥、電等物資價格上漲過快。但這幾方面的問題還沒解決,到2005年宏觀調控範圍又擴大到房價,但房價差不多也是越調越高。這說明問題不在一兩個商品身上,問題出在貨幣上——貨幣總量增長帶來總需求和購買力增長。貨幣主義把物價現象看作貨幣現象,米爾頓·弗里德曼(20世紀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就是這麼認為的。弗里德曼把這個最簡單的命題堅持到底:通貨膨脹永遠是貨幣現象。這個定義聽起來就是同意反覆,通貨膨脹中的「貨」不就是貨幣嗎?就像我們說開槍是個射擊現象一樣,它是同意反覆,但它是對的。弗里德曼下這個結論,做了很多查證工作。他發現當年西班牙到拉美去搶劫,運回好多金銀財寶,結果西班牙以及整個歐洲的物價基本上漲了3倍。當時是金本位時代,貨幣多了物價總水平就會上去。這是第一種貨幣制度,另一種是基於金屬的鑄幣制度,第三種就是現在的紙幣制度。這三種制度下,政府可操控貨幣,一旦政府濫發貨幣,就一定會導致物價上漲。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首先,它導致購買力降低,政府無形地拿走了個人財產;第二,市場交易成本增大,誰也不敢隨意簽合同;第三,物價大幅上漲時所有人都囤積居奇,銀行的錢被擠兌而光,政府被迫加印鈔票,1988年高通脹時鈔票印到連紙都不夠的程度。因此,一旦物價上漲,不要到豬肉、奶蛋、糧食等個別商品中去找原因,要在貨幣總量中尋找原因。這就是經濟學說里的貨幣主義的傳統。弗里德曼還研究發現,貨幣超發後3到6個月,物價就會上升。看中國的實際情況,2003年至2007年,廣義貨幣(M2,等於流通中的現金+支票存款+儲蓄存款)年均漲幅17.47%,而GDP平均增長10%,貨幣發行增長率遠高於GDP增長率。2008年2月,中國M2的存量是42萬億人民幣,差不多是年度GDP的180%,估計是全世界最高的了,怎麼看也是一座火山,何時激活只是時間問題。這樣看來,現在8%的通脹率不算奇怪。關鍵是我們要進一步追問:貨幣為什麼會超發? 貿易順差、熱錢湧入導致貨幣過量計劃經濟時期,以及後來的轉型時期,中國增發很多貨幣來發展經濟,這叫「貨幣升化」。但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法》出台,規定央行再也不能給財政透支,以後就少有貨幣升化動作。那過量的貨幣怎麼來的?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下,中國生產率的進步率超過了發達國家。比方說,中國一個工人一天做1個麥克風很容易地變為2個,而美國一個工人從一天做10個很困難地增加到11個,這樣在生產率進步率上,他們是10%,而我們是100%。問題的關鍵在於,這跟「人民幣基本對美元掛鉤」的政策衝突了。回顧一下中國的匯率制度:原來一直是人民幣高估,1993年匯率改革一次性貶過了頭(最厲害時是9點多比1),然後回調到約8.27比1;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亞洲各國貨幣紛紛貶值,中國政府在發達國家勸說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使8.2左右的匯率一直維持到2005年最近一次匯率改革。那種匯率體制是不錯的,因為人民幣兌美元一穩定,人民幣就再也不能超發了。但是,那跟中國生產率進步率加快相衝突:與國際相比,中國每年能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且價格便宜,那在國際上的需求量就一定會上升,出口量加大,進而導致貿易順差越來越厲害。同時,由於中國是外匯管制的國家,美元等外匯進入中國後需要結匯,貿易順差就變成了外匯儲備。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約4000億美元,而現在直衝20000億美元。有外匯儲備是好的,但過量了就變成了巨大的風險。這筆巨額的美元怎麼用呢?最可靠的途徑是買外幣資產,而其中最可靠、風險最小的就是美國國債。中國央行用大量外匯儲備購買了美國國債,但這兩年美元不斷貶值,導致嚴重虧損。除貿易順差,中國貨幣過量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國投資環境好、生產率進步率高,大量熱錢進來投資。所以,這輪通貨膨脹,說到底就是貨幣現象。【21世紀網】本文網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8-4-21/HTML_83D86Q3E6RBY_3.html劉俊郁:高貨幣供給真的會引發高物價通脹嗎?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發布時間:2009年12月29日 10:23作者:劉俊郁劉俊郁僅僅從中國今年的貨幣供應量來看,目前中國M2已經高達29.42%,不僅遠高於今年年初定下來的17%的增幅,而且也遠高於GDP+CPI的增幅。根據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貨幣供給與GDP必須穩定在一定的範圍內才能夠保持物價的平穩。當M2遠高於GDP的增速時,表明經濟體內的貨幣供應量已經遠遠超出實際經濟的需求,實體經濟發生通脹的概率較大。歷史分析表明,廣義貨幣供給量M2與名義GDP增速的差距一般穩定在3~4個百分點以內,才能保證物價穩定在3%的溫和通脹範圍內。以美國的數據為例,金融海嘯爆發前,美國M2與名義GDP的差距平均為1.1個百分點,而反觀中國,兩者差距在5~6個百分點以上,2009年差距更擴大到20個百分點以上的水平,讓市場產生明年將產生通貨膨脹的預期。事實上,從中國的歷史數據看,儘管M2遠高於名義GDP增速,但與CPI的走勢關係並不大,從2000年以來,中國發生超過3%的通脹主要有兩次,一次在2003~2004年,另一次發生在2007~2008年,這兩次通脹均與M2和GDP的相關性並不明顯。這也意味著,M2增速必須限制在名義GDP的3~4個百分點的國際慣例並不適用於中國市場。出現這種現象,除了我國CPI構成中沒有反映房價等資產通脹外,更主要的原因,我們認為是我國經濟結構不同導致的,也就是說,目前的高貨幣供給並不一定會引發物價通脹。對M2進行解構可以看出,儘管中國M2/GDP及基礎貨幣/GDP的比值遠高於美國,但從資金使用效率來看,中國貨幣乘數卻遠小於美國,直到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開始急劇去槓桿化後兩者的差距才開始縮小。僅從這一點來看,這說明中國貨幣的使用效率並不高。以弗里德曼為主導的「貨幣學派」認為: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均是一種貨幣現象。但這種實體經濟的物價通脹卻不一定會發生於中國。事實上,從中國M2的構成看,儲蓄存款佔M2的比例達到43.2%,這還不包含居民投放於股市的資金,由於中國居民的儲蓄率遠高於美國,這表明居民以銀行存款及股市「虛擬」資本的形式持有現金,而並沒有投放入實體經濟,實際資金投入實體使用效率並不高,這導致了歷史上中國貨幣乘數遠低於美國。儘管中國M2增速、基礎貨幣及M2與GDP的比值較高,但卻不一定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對於中國而言,2010年的資本通脹更是值得關注的事件。(作者單位:招商銀行資金交易部)〔中國央行〕主要擔心輸入型通脹,今年GDP實際增長將超8%--副行長(更新版)2010年 3月 5日 星期五 18:17 BJT保存為書籤 |列印 |閱讀全文[-]文字大小 [+]全球市場新聞〔標題新聞〕港股料跟隨美股持穩走勢窄幅波動,因投資者靜候美國選舉結果及美聯儲會議〔台灣股市〕開高,富邦金控因投資AIA的消息而走升〔中國匯市〕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為6.6912元更多市場新聞被過濾廣告(新增更多細節)* 擔心輸入型通貨膨脹* 預計今年GDP實際增速將超過8%* 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含義是,廣義貨幣增速較GDP增速加CPI增速,再高出幾個百分點路透北京3月5日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周五表示,主要擔心的是輸入型的通貨膨脹,他並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實際增速將超過8%.對於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他在參加"兩會"(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間隙還表示,若廣義貨幣供應量(M2),達到GDP增速加上CPI的增速,再高几個百分點,就是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他並指出,央行對輸入型通脹更關注,因為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非央行能夠控制的,而從國內看,大多數行業供大於求,非食品價格上漲空間有限,另外,食品價格上漲的空間也比較有限,因為農業情況較好,農產品亦供大於求.蘇寧在今日稍早並稱,將按照今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的目標來進行政策調整.[ID:nCN0904675]根據今日公布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今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今年經濟濟增長目標為8%、CPI漲幅目標為3%、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目標4.6%以內、新增貸款7.5萬億元人民幣左右、M2增長目標17%左右.(完)
推薦閱讀:

「壓力山大」的各國政要們如何減壓?
紅蜻蜓少東家錢帆——溫商二代,光鮮背後壓力好大    錢江晚報
近兩年壓力比較大的生肖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職場情緒和壓力?
娛樂:12星座跟誰在一起壓力最大

TAG:泡沫 | 資產 | 壓力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