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靠什麼能力能夠聚集這麼多的恆星?

在廣袤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無數的星系雲團,而每個星系做團中又包含著無數個星系,每個星系中又有數以千億個恆星天體。在這些星體中,每一層級都是各成體系,各自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平衡,同時還存在著內在的自我平衡,就是說自我平衡是一種自然的平衡方式。猶如水覆蓋在地球上一樣。本來地球是曲球面,在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後,海水也就形成了自我平衡,而不會使水偏集一方。

在數百多億光年的空間內,有上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中又有幾百到幾萬億顆恆星,宇宙及其所有成員都在不斷地尋找自我平衡法則。因此,自我平衡是宇宙以及萬物自然力量過程的內在方式,也是一種自然平衡法則,不以任何意志為轉移。這種平衡,就是為達到因某種變化而帶來新的情況時所要實現的再次平衡。

銀河系中的恆星都是通過引力作用束縛在一起,並且都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我們的太陽也不例外。不過,光有恆星、星雲等重子物質的引力還不足以維持星系的結構。天文學家觀測到星系旋轉曲線存在異常,星系外側的恆星旋轉速度並沒有小於星系內側的恆星旋轉速度,而是相差不大。

如果銀河系就只有重子物質,星系外側高速旋轉的恆星早就脫離星系而進入星系際空間,星系根本不可能維持現有的結構。於是,天文學家推測,星系中應該還存在一種觀測不到的非重子物質,它們的數量比重子物質還多,它們能夠產生足夠強大的引力,從而使星系的結構能維持穩定。這種神秘的物質就被稱作暗物質,數量大約是普通物質的5倍。那麼,星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目前,主要有兩種理論解釋星系的形成。自上而下理論認為,在宇宙早期,宇宙中分布著由暗物質組成的團塊。隨著宇宙的冷卻,重子物質逐漸被暗物質團所吸引,逐漸形成超星系團級別的結構。這些結構後來又分解成星系,隨著時間的推移,氣體雲逐漸坍縮形成恆星,星系開始明亮起來。

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理論認為,宇宙中的氣體雲先坍縮形成恆星,然後這些恆星與小型暗物質團相結合形成星團,最後這些星團通過引力作用,逐漸合併形成星系,而這些星系又通過引力作用形成星系團。

無論是怎樣的形成方式,星系均是由暗物質和重子物質通過引力作用緊密結合在一起。

推薦閱讀:

忍耐是一種能力
把妹能力看的不是約P,而是......
化石揭示2800萬年前鯨魚已進化回聲測距能力
《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TAG:銀河 | 恆星 | 能力 | 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