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評價蘇聯模式

蘇聯解體後,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70年歷史即蘇聯模式成敗得失的評價大體有兩種:一是全盤否定蘇聯歷史,如戈爾巴喬夫之流。還在1984年,戈爾巴喬夫在會見瑞士記者時,就說這個制度「一切都腐爛了,必須用民主化、公開性的手段促其變革」;一是持辯證分析的態度,既承認它曾經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嚴重弊端。某些文章斷定「蘇聯模式」「早已失敗、早已被歷史證明是一條死路」,這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早」到什麼時候?列寧時期嗎?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所取得的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奠定了蘇維埃政權的政治經濟基礎,包括確定了國民經濟計劃化的原則,而且在沙俄帝國因專制制度的腐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又不能解決俄國民眾對「和平、土地、麵包」的迫切要求而陷入絕境之時為俄國打開了一條生路。更為重大的意義是為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包括中國革命指引了一條出路。否定了十月革命,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失去了基礎,把這說成是「死路一條」怕是行不通。「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蘇聯模式」在斯大林時期遭到失敗嗎?這是國內目前爭論的一個焦點,近來國內也有不少文章抨擊、否定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面臨兩個生死抉擇:舊俄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必須儘快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否則「落後就要挨打」;同時面臨法西斯入侵的威脅,必須保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能否渡過這兩個生死關是檢驗「斯大林模式」的唯一實踐的標準。斯大林模式到底對蘇聯社會經濟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還是「死路一條」,俄羅斯人的評價恐怕更值得注意,這畢竟是他們的經歷,是他們的歷史!與戈爾巴喬夫時期對斯大林模式的全盤否定不同,近年來俄羅斯對斯大林時期持正面評價的人高達一半以上。2007年1月,由俄羅斯列瓦達研究中心及美國學者共同對全國44個地區最新調查資料顯示: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斯大林是「英明的領袖」;2007年6月,在普京總統關注下通過的俄羅斯教科書中稱「斯大林是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我們再看看俄羅斯學者的態度。2007年,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舒賓教授寫道:「俄羅斯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決定性的階段是在3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斯大林體制確實具有嚴酷性,其嚴酷的程度甚至比資本原始積累階段也毫不遜色。但只有這樣才能集中掌握對於建設工業基礎必需的資源,並奠定了蘇聯工業體制進一步發展的基礎。」2007年4月俄共中央主席團《關於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90周年》的決議指出:「共產黨人領導的蘇聯社會認識到斯大林關於必須在十年之內跨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用了不少於一個世紀才走完的那條歷史道路的思想極為重要。土西鐵路、第聶伯列寧水電站、馬格尼托戈爾斯克鋼鐵聯合企業成為體現在勞動中的忘我精神的象徵。由於蘇聯人民的群眾性的英雄主義和忘我犧牲精神,蘇聯才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大國」;「牢固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確立,為蘇聯人民取得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可靠的基礎」。決議特彆強調「國民經濟有計劃的發展」在實現工業化和衛國戰爭勝利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甚至聯合國《世界銀行》在關於世界工業化分析的總報告中也指出:「相當清楚的是,蘇聯在工業化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根據西方經濟學家的計算,蘇聯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率從1929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即整個斯大林時期——筆者注)為6.7%,1953—1965年為6.1%,1966---1970年為5.3%…….」這個報告還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年間世界其他國家與蘇聯工業化的發展作了對比,指出:在工業化國家中除了日本和德國,以及所有非市場經濟國家,增長速度都沒有蘇聯快,增長持續時間也沒有蘇聯長。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決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環境。事實雄辯證明:蘇聯如果不是利用「社會主義計劃管理」的優勢,能在一個落後的國家短期內集中調動國家有限資源實現工業化、打敗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國家嗎?如果不顧這個全世界公認的歷史事實,非要把這說成是「死路一條」,豈不是顛倒黑白?當然斯大林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也有深刻教訓,如全盤集體化時期強迫農民入社,對富農採取強制遷徙的做法,以及由於這些政策造成的1932—1933年、1946—1948年兩次大饑荒上百萬人因飢餓、疾病而死亡;對黨內不同意見採取鎮壓、甚至大規模鎮壓的手段;排斥市場經濟規律,長期把重工業、軍事工業置於優先地位,以至影響輕工業、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工業化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固定化,致使社會體制僵化、缺乏活力,等等。對蘇聯工業化、現代化發展中的這些教訓是應認真總結和汲取的。斯大林之後50—80年代的蘇聯社會在蘇聯解體前後往往被稱為「停滯時期」。但現在多數俄羅斯人對此表示了不同看法,指出「停滯」的另一面應當理解為蘇聯社會「穩定」發展的時期。他們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經濟發展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到70年代末城市化基本完成,城市人口從1960年全國的49.9%,1978年達到62.4%;1966—1971年工業產值擴大50%,建立起當時世界最大水力發電廠等等;建立完整社會保障體系:職工延長休假(實行每周5天工作日)、工資增長(從1968年月工資40—50盧布,到1980年的168.9盧布)、5年內5600萬人免費獲得住宅……所以,大多數俄羅斯人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是生活最好的時期。如果無視俄羅斯廣大民眾、國家領導人和俄羅斯共產黨對蘇聯時期的評價,把蘇聯發展的道路或「模式」輕率地斥之為「死路一條」或「早已失敗」,把蘇聯人民幾十年忘我犧牲獲得的成果和英雄主義的精神一筆勾銷,這不僅完全有悖歷史事實,也有點類似當今世界有人把一些國家稱之為「流氓國家」、「失敗國家」一樣,這種「唯我獨革」、「唯我獨尊」的傲慢口吻,容易刺傷別國民族自尊。當然,蘇聯社會在發展的同時,自身某些弊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教條主義、特權階層、脫離群眾……)也日益嚴重,其中每一種弊端的發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如果說此時的蘇聯社會只有「死路一條」,或者已經「無可救藥」則略顯簡單。因為同時其自身還存在「肯定」的一面,當時的蘇聯仍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並不是說某個社會在某個時期存在弊端就一定滅亡。這裡的關鍵在於當政者如何發揚成績、克服弊端。而戈爾巴喬夫等人卻恰恰缺乏這個能力,這才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多次俄羅斯的民意調查表明:大多數俄羅斯人也是這樣看的。我們從來沒有為蘇聯模式的弊端辯護,而且著文高度評價針對蘇聯模式的歷次改革,更衷心擁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衝破舊體制的束縛而取得輝煌成績的改革開放路線!我們的根本態度是:必須對蘇聯7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歷史即蘇聯模式持辯證分析的態度,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這樣才能正確汲取蘇聯解體的教訓!
推薦閱讀:

萬曆帝28年不上朝,毛主席給出準確評價,郭老開棺卻有驚人發現
評價一段感情是好是壞,有個簡單的標準
借前人評點,設計再評價
李定信先生評價
系統評價: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的康復功能鍛煉 - 丁香園

TAG:蘇聯 | 模式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