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的價值與作用(上)
06-26
本文擬系統回顧家譜產生髮展過程及家譜的真實意義和作用,以及現代續修家譜的必要性。 一、名稱釋義 家譜又稱族譜、譜牒、家乘、祖譜、世牒、世譜、家志、譜錄等,是一種以表冊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史籍。釋詞:譜,依照事物的類別、系統制的表冊,如:年--、家一、食一、菜一、一系;牒,文書,證件,如:通一、度一、尺一:譜牒,就是記載姓氏世系的表冊式文件;家乘,是家譜表譜形式之一,以載事為主,記載私家重要人物事迹(《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清·龔自珍《懷寧王氏族譜序》: 「由是臚而為家譜,則史表之遺也;廣而為家乘,則史傳之遺也。 家譜有多種稱謂,不同名稱不同時期內容上也有一定變化,但本質上,史籍身分沒有變。 二、家譜源流 (一)姓氏源流: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絕。 楊希枚著《姓字古義析證》,對「姓」字在文獻中的用法詳加整理,得出結論是「姓」字古義有三:其一,訓子或子嗣:其二,訓族或族屬:其三,訓民或民屬。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中國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媯、姒、嬴、姞、妘、姚,中國當前的大多數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來。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國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神農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后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由姬姓直接演支出411個姓,占《百家姓》總姓508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二)家譜源流 中國家譜的起源。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證,中國家譜起源於商,周因分封制的需要,官家譜產生,家譜於此時基本完備。 現引漢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世系較為突出幾篇,稍見端倪: 1.《五帝本紀》:該篇記載了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五人的世系。由於「五帝同祖」,因而該篇實際上記錄了公孫姓軒轅氏的世系。 2.《夏本紀》:該篇記載了夏一代姒姓帝王的世系,如禹子啟,啟子太康、仲康等五子,仲康子相,相子少康,……發子履癸即桀。 3。《殷本紀》:該篇記載了子氏家族自得姓以後的歷代世系,殷契因其母簡狄吞鳥卵而生,舜封之於商,賜姓子氏。殷契子昭明,昭明子相土,相±子昌若,昌若子曹圉……主壬子土癸,主癸子天乙,天乙即建立商王朝之成湯。成湯子太丁、外丙、中壬,太相子太甲、…。.乙子微子啟、辛即紂。 4。《周本紀》:該篇系統追溯了周代立國之君周武王以前,始祖母姜嫄以下的世系:姜嫄子棄,棄子不窟,不窟子鞠,鞠子公劉……季歷子昌即文王,文王子發即武王。 5.《楚世家》:該篇上溯羋姓的世系直至黃帝,黃帝子昌意,昌意子高陽即顓頊,頹頊子稱,稱子卷章,卷章子得黎、吳回……季連子附沮,附沮子穴熊,其後數世而至周文王時的鬻熊。 此外,《史記·三代世表》也以表的形式記載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兩朝的世系。 這一時期,家譜是相當簡略的,一般只記載世系人名,如司馬遷所說:「譜牒獨記世謚,其辭略」。另外家譜只記父系兄弟世系,而不記妻和姐妹子弟世系,充分反映了中國社會此時父系已佔了絕對統治地位。在周代這些家譜成為宗法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奠繫世,辨昭穆」,就必須有記載血親和嫡庶長幼關係的世譜,其政治功能不言而喻。周代還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史官修譜制度,同時在朝廷設立專官負責全國所有貴族家譜的記載和管理,這也是我國官修家譜的開始。 漢代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私人家譜。漢代私修家譜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自序譜,這種家譜一般是撰者自己敘述自己的家世,也有根據譜主自述而過錄的。第二種是專門家譜,這是與自序家譜區別而言的,這種家譜有的載於正史列傳中,是純粹的敘述世系的文字;有的則是專門記載本家族人任官情況的「官譜」。第三種是碑刻家譜,即將家譜刻在石碑上予以保存,如《三老碑》、《孫叔敖碑》、《鮮於璜碑》、《趙寬碑》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暢行時期,也是中國家譜極盛時期。家譜在這一時期成了一種特殊的政治工具,成為豪門氏族維護自己特權和國家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家譜在這一時期有了長足發展。 隋唐時期,中國家譜進入持續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門閥制度雖然隨著科舉制的確立和推行而逐漸瓦解,私修家譜和官修家譜卻一樣盛行不衰。 宋代是中國家譜的轉型時期。由於門閥的衰落和士庶的混合,「官有簿狀,家有譜系」的局面被打破,家譜的政治功能大部分喪失了。代之而起是「敬宗收族」、「尊尊親親」的教化功能。第二,伴隨著「敬宗收族」的教化功能的出現,宋代家譜私修風氣極盛。第三,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情況,宋統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譜,認為修譜可以使廣大族人「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有利於維護社會安定,鞏固封建統治。這也是宋人私修家譜風氣盛行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 明、清兩代,是中國家譜的日漸成熟期,尤其是清代,修譜成了宗族生活中最重要、最隆重的活動之一,有的宗族三十年一修,有的宗族六十年一修,因而湧現出大量的私修家譜。 民國年間,修譜之風仍然十分盛行。家譜發展到體例精當、內容翔實的家族史料彙編,成為能和正史、方誌比肩的史書。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