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邏輯與中醫學

一、「醫易會通」及《周易》和史籍中的舉例

自古以來,易醫會通,歷代醫家對此都很重視,產生了許多重要的著述。我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詳細地論述了醫易的關係,特別是其中「運氣七篇」,是易醫相通著述的光輝典範,對後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大醫習業》中說到:「周易六壬,必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如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1(P1)可知他十分重視易與醫的關係。他還說道:「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1(P1)明代大醫學家張介賓也講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2(P390)

為什麼自古以來醫易可以「會通」呢?如果我們把中國古代的各門科學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文化整體的話,我們追溯這個文化整體的起源,《易經》這部古老的經典就是它的源頭活水之一,包括醫學在內的各種學科在它哪裡都找到了立論的根據。如果說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是《周易》本身及從中發展出來的易學,為包括醫學在內的古代各門科學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具,對醫學來說就是提供了一個有效地認識自然、機體、疾病的方法。中國古代醫學同中國古代哲學的精神實質一樣,都是一種天人之學,這就是「通天人之際」。3(P4)歷史上每一時代對天人關係的理解上的進步,說到底都是一種新的天人之學,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醫學水平的提高。如何將哲學上的天人關係理論運用到醫學,歷史上的醫學著作中大多運用了「推類」的邏輯方法。這就是說從根本上把天(自然)人看成是一個整體的同類,由此從天的特性、變化的規律推類出機體的生命特徵和死生規律。這種推類的方法就是借用了中國古代邏輯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易學中闡述得最早、最系統、最具技術特徵,這就是為什麼易學與醫學在歷史上受到如此重視的原因。

《周易》中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邏輯類型是推類,其中有關陰陽、天人、象數關係的推類對醫學影響最大。

《周易》的推類的方法給人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有效工具。它的思維過程首先是分類,即《周易·繫辭》所言:「方以類聚」、「於稽其類」,然後再根據類的相同屬性進行推理就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即「因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我們舉一古例說明。《左傳·宣公六年》記有這樣一件推類的事情:

「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欲為卿。伯廖告人曰:『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

)之離(

),弗過之矣。』間一歲,鄭人殺之。」4(P1195)

尚秉和註解為:「註:豐上六變為純離也。《周易》論變,故雖不筮,必以變言其義。豐上六曰:『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凶。』義取無德而大其屋,不過三歲必亡也。」5(P94)

這個意思是說,宣公六年,鄭公子曼滿對王子伯廖說,自己想做卿相。王子伯廖私下裡對別人說:「曼滿著這個人無德而貪婪,在《周易》為雷火豐變離為火卦。」因為豐卦的上六爻變而為純火離卦,而豐卦的上六爻辭的意思是:房屋非常寬大,高大的樹影遮蔽了宅門,窺其門戶,三年之間不見其露面,非常兇險(黃壽祺、張善文先生認為:「豐之極,體柔昏暗,而『豐大其屋,障蔽其家』,又高處深藏之象;乃至『窺戶無人』,三年不見其露面,猶如居『豐大』之世而自絕於人,故為凶兆。」6(P459)),所以過不去三年。果然不出其所料,只過了一年,鄭公子曼滿就被鄭國人殺了。在這個歷史故事中,王子伯廖是通過豐卦上六爻來類比公子曼滿的無德貪婪就像具大屋而自絕於人,必然沒有什麼好的後果,事實結果證明了他的推類的正確。

《周易》的這種推類方法還直接涉及到古人對疾病的認識,並同醫學的發展產生密切關係。《左傳·昭公元年》記載了一則涉及到醫學與《周易》事例,是目前學術界公認有關這方面的最早資料。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或以喪志……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

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禍患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為之蠱(

),皆同物也』。」4(P1427)

上文中,醫和引用了《周易》的《蠱》卦卦象分析晉侯的病。晉侯沉溺於女色而生惑蠱之疾,這種由淫而生的病,是「室疾」,叫做「蠱」,「谷之飛」的「飛」當讀為「蜚」。《左傳·隱公元年》記載:「有蜚,不為災,亦不書。」《說文解字》釋「蜚」曰:「臭蟲,負蠜也。」7(P284下)「蠜,蟲名。即蚱蜢。」8(P1516)這裡是說,器皿里生蟲子,莊家里長蟲子,都是不好的、不正常的狀態,同女惑男是一類(「皆同物也」),當然女惑男也是不好的病態了(這裡實際上是晉侯自己沉溺女色,說女惑男只是西周男性社會的反映),這個類在《周易》里就是「風落山」的《蠱》卦。(蠱卦上艮下巽,艮為山,巽為風,所以是風落山。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引伏曼榮曰:「蠱,惑亂也。萬事從惑而起,故以蠱為事也。」9(卷第五))很明顯地,醫和是根據事物的「類同」來進行推類說理的。這裡我們看到了在春秋時代《周易》中的推類在醫學中的影響。

二、易學中的推類方法對中醫基本觀念建立的影響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的「醫和論晉侯之疾」的事例是最早關於《周易》對醫學影響的紀錄,在醫和對晉侯的一番關於疾病的講述中還提到: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淫溺禍患之所生也……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為之蠱(

),皆同物也』。」4(P1427)

醫和以當時流行的「天六地五」之說,闡述了他的病理之說,廣泛涉及到「六氣」、「五行」、「五色」、「五聲」、「五節」、「四時」等概念,用卦象解釋疾病,這些以後逐步發展成為醫易會通的基本概念和內容,可以說是了開醫易會通之先河。關於此點,蕭漢明先生講道:「醫《易》會通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合乎邏輯的文化現象。……《易經》成書時,便對醫術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當時的醫術成就大都被採納並被編進卦爻辭中」10(P25)。另據學者何少初研究,在《周易》的卦、爻辭之中涉及醫理的有39卦。11(P93)此說是否準確尚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是《周易》經文中記載了早期的醫學思想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說《周易》應該說是醫易會通的最早著作,《周易》中的方法是最早對醫學產生影響的方法,也是最權威和最持久的方法。

中醫觀念的創立開始於神農嘗百草時代,它與伏羲畫卦以立陰陽的時代都是中國上古的神話時代。拋開神話,陰陽觀念的產生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在思維的抽象性上達到了類的抽象程度,因此它應該是我們的文明的開始,這就是《周易·繫辭》講到的「以類萬物之情。」正是在思維上達到了類的抽象,才能把世界上千差萬別的事物區分開來,區分開了事物才能描繪它們的外在特徵,進而把握它們的內在本質。中醫基本觀念的創立在思維的邏輯發展順序上也正是由此開始。中醫所謂的整體觀念、自然觀念實際來自於對自然界的類比。《周易·繫辭》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聖人以自然界為藍本,效法天地的法則和規律,來考察我們自身的生理和病理,類比和推類出機體的死生、壽夭以及疾病的變化情況,所謂「宇宙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宇宙」的觀念即來自於這種推類的結果。

具體來說,易學中推類方法對中醫基本觀念的建立的影響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陰陽與天人一體觀念

《周易》的卦爻辭中除在「中孚」九二爻「鳴鶴在陰」有一「陰」字外,再沒有陰陽二字,但是說《周易》中沒有陰陽的觀念肯定是說不通的,因為在《周易》的經文中通篇在講陰(- -)、陽(—),並以之設卦立象。因此我們說《周易》必定是那個時代有關陰、陽類觀念思維水平的集中體現。關於陰陽,《周易·繫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外《周易》中還提出了氣的概念。《周易·文言傳》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陰陽、氣的觀念自《周易》肇始,逐步發展成為中醫理論框架的基礎,也是醫易相通的基礎。在中醫理論中,以自然規律為中心,利用《周易》的陰陽、氣的理論和推類的邏輯方法,將人體類比於自然,以探求人體自身的規律,這就是天人相推。這種天人同類相推的邏輯方法,從《周易》到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來。同《周易》一樣,《黃帝內經》把陰陽作為中醫理論的根據。《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12(上冊P62)

天地萬物由陰陽構成,推類人體也是由陰陽構成,進而推類人的死生、疾病、壽夭等變化也由陰陽構成,這是根本。

為什麼自然和人是一體呢?關鍵在於其基質一樣,也就是在氣上是相同的。關於「氣」,《管子·樞言》有:「有氣則生,無氣則死」,又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莊子外篇·知北游》:「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而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這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的「氣」,在古人那裡認為是天地萬物和人都有共同具有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天地萬物都具有相同的物質基礎,或者說它們是同類,是同類就有「類同」的性質,既然是類同,就可以以類相推。古代中醫學正是利用了這個推類的道理。《生天通氣論》: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12(上冊P28-29)

這樣,有了以氣為相同的根據,就可以把人體類比成一個小宇宙了,也就把《周易》中所闡發的天人相推(《周易·繫辭》中有:「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延續到醫學中去了。

(二)五行順布與臟象觀念

五行的觀念應該是始於《尚書·洪範》,《易傳·繫辭》中亦有五行較為精細的記載:「天一,地二……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唐·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虞翻曰:「五位謂五行之位。」這裡十分重要的是五行中所包含的天地之數,是從數上說明了五行之間的關係,使得五行在類抽象的基礎上具有了數字抽象的性態。在易學中,那些特有的數字作為類的代表,以及類與類之間規律的代表,更具普遍的意義和形式的意義。這些數字既是自然界的代表符號,也是社會生活中運用的符號,同時也是自然科學中用以計算和表述的符號,在醫學中就是用以表述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及規律的符號。奇偶之數、五行之數等不僅用來代表自然,而且可以用來代表人體。因此可以說,天人一體首先是在數字上的相通與相同。五行之數的道理正是如此。這個道理使得五行具有天人相通的類同性,這種類同性導致了可推性,正是五行的這種可推性成為中醫的理論根據。例如,《天元紀大論》曰: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12(上冊P28-29)

五行的天人相通,使中醫建立起由天及人的理論系統。就中醫理論本身而言,五行、五運之象,它並非僅僅固定在某一種或是幾種具體的事物上,而是對一類事物的共性的抽象。《類經》第二十三卷第四註:「然陰陽之道,或本陽而標陰,或內陽而外陰,或此陽而彼陰,或先陽而後陰,故小之而十百,大之而千萬,無非陰陽之變化,此天地之陰陽無窮,誠有不可以限數推言者,故當因象求之,則無不有理存焉。」13(上冊P816)《周易·繫辭》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也是說象具有類的性質。象具有類同的性質,例如,木,指木運、東方、青色、角音、肝臟、筋……。所以中醫分析人體、認識病情過程中的基本認識方法,不單純是分析疾病本身,而是以象來推,也就是以類相推,即《周易》中所講「觸類而長之」、「推而行之也」(《繫辭》)。

其實,就建立在易學五行上的推類方法對中醫臟象觀念的影響而言,唐·王冰還有一段鞭辟入裡的論述:

「象,為氣象也。言五臟隨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夫如是皆大舉宗兆,其中隨事變化,法象旁通者,可以同類而推之爾。」(《素問·五臟生成論》王冰注)14(P149)

好個「以物類推之」、「同類而推之」,這不正是我們要闡述的主題嗎!這使我們不禁想起沈有鼎先生在《墨經的邏輯學》中的話:推類之「『類』字在中國古代邏輯思想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類推』的根據在於事物之間的『類同』……中國古代人對於類比推論的要求比較高,這是因為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類比推理有著極廣泛的應用。」15(P42)

(三)八卦與醫易的數字結構人體配數觀念

《周易》已有八卦與人體相配的記載,如《說卦傳》就說到:「乾為首。坤為腹」等。在《周易》中,還有一些關於數字的說明。如《繫辭上》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如上所述,數字是類抽象的結果和符號。數字既然是抽象的,就可以根據數字及數字之間的關係從一類事物推導出另一類事物。《周易》中的講的天數、地數、人數都是同一數字,筮變之數既是具體筮卦中得到的數字同時也是天象運行之數、曆法之數、人體之數,其中所運用的就是這種推理方法。

下面我們來看看《周易》中的數字推理方法是如何影響古代醫學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曰: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天癸至……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泄,陰陽和,故能有子」

上文是論述男女從幼至老的生理變化規律名段。文中講到了「天癸」。「癸」是十天干數的最後一個,在十天干中,「壬癸屬水」,而壬又為陽水,癸為陰水。人身之中,女子之月水,男子之精水都是陰水,因此用「癸』來代表陰水。根據天人一體的觀念,人身的生理髮展要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古代用「天」來代表自然界,所以人身之水叫作「天癸」。文中還女子之數用「七」,男子之數用「八」,以此作為周期性的規律數。至於為什麼女子之數用「七」,男子之數用「八」。因為按照《周易》中「乾坤六子之說」,艮卦代表少男,兌卦代表少女,而又按照後天八卦即洛書的排列,兌在七宮,故用數七,艮在八宮,故用數八,所以用數七代表少女的生理變化起始數,用數八代表少男的生理變化起始數。由此可以看出《周易》及易學中的數字推理對醫學的影響。

綜上所述,從邏輯上看《周易》及其易學對古代醫學產生了影響,當然這種邏輯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即以推類為特徵的邏輯。但正是這種推類的邏輯,從易學的基本原理推類出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建立了醫易相通的學說。從而體現了中國古代邏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影響,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統一性特徵。

【參考文獻】

1.[唐]孫思邈撰.千金方(上下)[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2.[明]張介賓撰.類經圖翼[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

3.劉文英主編.中國哲學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4.楊伯峻點校.春秋左傳,見吳樹平等點校.十三經[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5.尚秉和原著,劉光本撰.周易古筮考通解[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

6.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漢]許慎撰.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8.《辭源》(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9.[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M]北京.中國書店,1984.

10.蕭漢明著.易學與中傳統醫學[M]北京.中國書店,2003.

11.何少初主編.中醫藥文化通覽[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

12.黃帝內經素問校釋,上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13.[明]張介賓編著.類經,上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

14.黃自元著.中國醫學與《周易》原理——醫易概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89.

15.沈有鼎著.墨經的邏輯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16.溫公頤、崔清田著.中國邏輯史教程(修訂本)[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推薦閱讀:

冥想保健不能取代醫學治療
治痛風,你想知道的全在這裡!
機緣巧合的勝利也是勝利
醫學博士殘忍殺妻 一場婚後「aa制」釀成的悲劇
六味地黃丸作用可不僅僅只是補腎?還有哪些妙用?

TAG:醫學 | 中醫 | 邏輯 | 易學 | 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