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法要義 究竟圓滿的佛陀三德

佛法要義

究竟圓滿的佛陀三德

人性中,也含攝一分佛性,將這分佛性擴充凈化,即能與佛同等。佛教是宗教,但不只是信仰,更要學習,所以信佛也稱學佛、向佛學習。佛所教的,我們所要學的,最主要的是戒學、定學、慧學三學。人生的意義要以成佛為最高目標,努力前進,我們必須先信解究竟圓滿的佛德,才能以佛為師而常隨佛學。

太虛大師總攝佛德為「大悲大智大雄力」,可說極為精確:

1.大智慧:正確的、普遍的證覺,得大自在,是佛的無上智,是佛的特色。佛的正覺智慧,圓滿通達,緣起性空、平等不二的空性,是窮理盡事的大智,在佛的大智中,含攝宇宙事理的覺證,不離人生真義的覺悟,不是一般的智識。佛徹底了悟人生真義,眾生卻還迷而不覺。人的思想雖然到達了憶念思惟,勝於其它眾生,但仍摻雜許多迷謬的惡見倒見,若將惡慧凈盡,使凈慧充分成長,就能達到圓滿的佛慧。

2.大慈悲:佛的大悲度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起同情心,是利他的。佛的大悲是由心中流露出來的,佛的慈悲是平等愛護一切眾生的,給予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舍妄契真,轉迷成悟,轉染成凈的利益(nisamsa)。所以佛的悲濟是平等的(upekkha),等視眾生猶如一子,佛的悲濟盡未來際利樂眾生是永恆徹底的。人類的德行仍局限在個人本位、家族本位、國家本位,學佛就是凈化人類私我的偏執,從人的德行發展成佛的德行,大悲就是佛德的究竟圓成。

3.大雄力:佛的大覺與斷惑清凈、佛的圓證與宣說佛法都是大雄力的體現。由於佛四無畏(四種絕對自信)①[①四無畏:佛對眾生說法時,有四種的無所畏,即:①一切智無所畏,佛有一切智,所以沒有懼怕的心;②漏盡無所畏,佛已斷盡一切煩惱,所以沒有懼怕的心;③說障道無所畏,佛向大眾說明種種障礙佛道的法,沒有懼怕的心;④說盡苦道無所畏,佛向大眾說明種種可以滅除苦的道理,沒有懼怕的心。],所以被稱為人中獅子,佛的說法被形容為獅子吼,這些盡善盡美的自信不受任何動搖。佛有十力②[②十力:如來具有十種力用:①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②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③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的智力;④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⑤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⑥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⑦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⑧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能力;⑨能知眾生宿命及能知無漏涅槃的能力;⑩能知永斷一切妄惑習氣的能力。],能摧破一切魔邪障礙,完成利濟眾生的大業。佛的四無所畏與十力,表現出佛的大雄、大勇、大無畏,負起普度眾生的重擔。這是從菩薩的大悲大智,久歷生死的修持而成的,佛陀無量的悲願,無限精進,都是大雄力的表現。人類的生命力發展到非常強時,能忍耐勞苦,不折不撓,勇猛精進,但仍是染凈錯雜不純,若能以充沛的生命力,轉化成為佛的大願大精進,一旦究竟圓成時,就是佛的大雄大力大自在了。

佛性是佛的性德,人的佛性就是人類的特性中,可以引發向佛的可能性。人有佛性,如同木中有火性一樣,並不是木中已有火光與熱力發射出來。人性當然還不是佛性,只是有可能發展成佛的性德而已。

人性中,常是好的、壞的同時發展,這就是人還不能擺脫隋識為主導的本質。佛法轉染成凈,轉識成智,是從智本的立場,使一切獲得良好的增進。人類學佛,是依於人的立場,善用人的特性,不礙人間正行,趨向佛性的完成。

總之,佛的功德是無量(appamanna)而不能盡說的。大智慧是最真實的知識,大慈悲是最圓正的道德,大雄力是最偉大的能力,也可以說,這是究竟圓滿的知識、感情與意志。當然,在佛的功德中,這是即三即一而無礙的。

學佛就是向這樣圓滿的佛德去修學,學佛就是依據人性本有的三種特勝——憶念勝、梵行勝、堅忍勝,以大乘學佛的三金剛句——信願、慈悲、智慧,學習佛的三德——大智、大悲、大雄力,達到圓滿的凈化。所以學佛不是別的,只是依於人性的三特勝,修學佛法的三要門,完成佛陀的三德。佛是人性的凈化,進展到究竟無上的(para)地步。佛學的教化傳習,不離語言文字的學問,佛學的教化傳習總括為修學五類學術,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

①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語言、文法、訓詁、音韻及音樂。

②因明:因是原因理由,是依已知而求未知、察事辯理的學問。在語言方面是辯論術,在思想方面是理則學——邏輯學。

③醫方明:是醫、葯、生理、優生等學問。

④工巧明:是基於數學、物理科學,以及實用的工作技巧。

⑤內明:以上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是共世間的學問,佛教的教育是在這共世間的四明上,進修不共的佛學。佛法主張萬法唯心,心屬於內,所以叫內明,又名內學。

佛教的救濟世間,並不只是局限於口頭宣傳,醫方明與工巧明就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實際學問。在善財童子參訪的大善知識中,就有數學家、建築師、醫生、制香師……,例如大論師龍樹菩薩就是優越的制香師與煉金師(化學),在他的指導下所建的寺院與洞窟,可說鬼斧神工,被稱為印度佛教中的第一建築。

可見佛教的教育不只是因果、空有、心性,而是五明。一般以為前四明是世間法,內明為出世佛法,卻不知在大乘佛法中,即世間而出世間,世與出世無礙。努力於世出世法教化的法施,無論是個人或教團,都是有功德的。然而,真正的如法布施是出於與人同樂、為人拔苦的同情,是無條件的施與,不是為了自身的名聞利養,不是為了果報,也不是為了現生的功利。


推薦閱讀:

【佛陀】五戒十善
佛陀的四個法寶
佛陀教育-會聽法的,就是佛;不會聽的,是凡夫
?驚天絕密:正在想佛的念頭,其實就是佛陀!?
佛陀教育一百句(上)

TAG:佛法 | 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