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親子關係!這六條溝通技巧父母能用一輩子

本文字數:8385字

閱讀時間:21分鐘

今天要跟大家講到的話題是,父母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其實從孩子一出生,我們就要跟他溝通,包括肢體也包括語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跟孩子的溝通是否順利,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01

教育,其實是一種溝通,是一種相處

溝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家長在生了孩子之後,我們不僅要優生還要優育。很多家長都覺得寶貝在肚子里的時候特別容易控制,一旦小寶貝從母體中出來,尤其到了一歲有了自我意識以後就很難管教了。甚至有的家長說:「哎呀,我這孩子五個月就開始逆反了」。其實家長對孩子種種行為的反應都是由於我們想要給他更好的教育。

我想送給大家的一句話是:「親子教育其實是一種溝通,更是一種相處」。

孩子兩周歲以後上早教班參加早期教育,三周歲以後上幼兒園進行幼兒園教育,再之後進行小學教育、中學教育等等,這些都是在學校由專業老師提供的教育。但是實際上孩子很多方面的教育都是在家裡完成的,這種教育就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親子教育。

很多家長是很重視教育的,比如習慣的養成、做人,甚至孩子在學校里學習的時候,家長也會提一些建議。但有的時候,孩子並不會聽我們的,而且還會頂撞。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你跟他溝通要特別有藝術性,既能夠把你想教育的目標實現,又讓你們彼此不要相互為難。我不推廣也不贊成佛性養娃,因為我不懂你,所以我也不管你。一味地以佛性來對待孩子也不行的。隨著孩子長大,你慢慢就會知道其實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消極的做法、一種無奈的選擇。

今天,我會通過很多小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跟孩子溝通。

02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溝通是人和人之間的事情。那麼父母跟孩子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呢?一方面,父母要給孩子吃,給他穿,還要給他愛。同時,我們還要給他教育。說實話,現在養孩子真的不容易。雖然二胎已經放開了,但其實有勇氣再生第二個、甚至第三個孩子的家長並不多。

你跟你的領導是上下級關係,你跟你的同事是平級、甚至是朋友關係,你和你的父母是親子關係,你和你的愛人是配偶關係,那我們跟孩子的關係到底應該是怎樣的?

看看上面兩張圖片。上圖說的是人和孩子的關係是合作、引導、支持,下圖說的是這種關係是信任、親密、責任。這是兩種不同的關係。其實有一種愛叫做媽媽老師、老師媽媽,講的就是這種感覺。這是一種什麼感覺?就是我們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這兩種角色有的時候是要錯位的,是要穿插的,只做父母是不行的。

為什麼叫媽媽老師、老師媽媽呢?中文就是這麼奇特,我們的形容詞在前面,主語在後面。為什麼叫媽媽老師呢?也就是我上面講到的合作、引導、支持。這是幼兒園老師跟小朋友,也就是師生之間的一種關係。老師在帶小朋友的過程中要跟孩子形成的關係叫合作,比如一起做遊戲,你還要引導孩子去思考,你還要支持孩子的個性化發展。這是我們對老師這個角色的要求。那媽媽老師呢?也就是說,如果在幼年階段,孩子能夠從老師身上感覺到媽媽般的溫暖和愛,那麼不管這個老師是什麼什麼水平,他對孩子的教育絕對差不了。這是因為人都是情感性的動物。

我們再來說說四種主要的父母教養類型。先說說忽視型的父母,這種家長其實現在很多見,尤其跟我諮詢的很多父母,他們可能在國外或者其他城市上班,工作打拚很不容易,跟孩子距離比較遠。這種家長因為沒法親自帶孩子,也沒有機會跟孩子有回應,所以對孩子也就沒有了要求,只是寄錢給孩子。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體現出忽視型的小朋友或者這種教養風格。

我們再來說說專制型的父母。各位家長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有一樣的教養風格。這種家長現在不多,他是一種什麼狀態呢?對孩子的回應非常少,但是對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就是「爸爸就是老子,媽媽就是老媽,媽媽說了你就執行,爸爸說了你就去做」,他喜歡控制孩子,而且喜歡懲罰孩子,對孩子非常嚴格。這是比較傳統型的父母。現在比較少見,但是也有。

從短期看,可能孩子培養得非常好,比較有規矩,比較聽話。但是長期來看,你會發現這種孩子可能將來在情感上、在家庭生活中比較容易出問題。

權威型的父母相對來說並不是最優的,也不是最完美的,只是相對比較理想。他們對孩子既要有要求,又要有回應。大家可以看到,在這裡面重要的就是你一定要有一致的規則,比如爸爸媽媽要一致,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之間要一致。不管多少糟糕的家庭教育規則,一致就比不一致強。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衝突。

為什麼我們要講溝通呢?因為孩子將來的很多問題,比如很多家長會在高中階段特別關心孩子的學習,但是你突然發現難以溝通了,因為孩子已經不聽你的了。有的時候,我們還不得不求助老師。這就是因為你在孩子小時候跟孩子沒有溝通好。

我們看上面這張圖片中,其實孩子在3歲之前這個年齡段,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家裡帶養的。三歲之後,寶貝上了幼兒園以後,他慢慢跟小夥伴去相處了,這叫同伴系統。之後他就會不斷跟各種人群相處,比如陌生人、其他班的老師、鄰居,將來長大了還要有同事。但是大家看到這張圖裡,也就是在0-3歲之間,孩子跟父母的相處其實是一個基本的端點,也就是說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相處的基調,將來會影響跟孩子的溝通。

03

溝通的有效路徑

接下來,我會給大家講六條溝通技巧,我們來看一下。

第一條,把握好疼愛與管教的平衡。

第二條,掌握彼此的心理發展規律。

第三條,成為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

第四條,促進孩子的個性化成長。

第五條,鑒別一些行為問題。

第六條,傳遞一些積極的信息。

第一條,把握好疼愛與管教的平衡。上圖是一個天平,左邊是疼愛,右邊是管教。家長要有這種意識,不管你的孩子是什麼樣子,你對他滿意還是不滿意,包括孩子生下來的狀況,天資是怎樣的,在任何一個情境下跟孩子的溝通,你一定要注意,疼愛一定要多於管教。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小孩回家了,明天要上英語課,但是他玩得很累了,在那睡覺。然後媽媽就進來說「寶貝,把燈關了吧,趕緊睡覺」,孩子也沒有洗漱,突然很憤怒地坐起來:「別關燈,別關燈,為什麼要關燈?我還沒有做英語作業」,孩子開始有點要咆哮。如果你不懂得跟孩子溝通,有的父母上來就說:「那你又不換衣服,你不洗漱,你要做作業,你現在趕緊做呀,你在這躺著睡覺幹嘛呀?你睡覺就能把作業給睡出來了?」有的家長就是這樣跟孩子溝通的,孩子非常委屈,家長也非常氣憤,最後肯定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哭鬧了,最後作業也沒做成。這絕對不是有效的溝通。

你在管教孩子的任何時候,你明明知道他真的應該做作業,但是你評估一下,他現在很累,那可不可以明天上午再做呢。這會兒比較會溝通藝術的家長會這麼說:「我告訴你,現在必須得關燈,必須得睡覺,為什麼?因為你是媽媽辛辛苦苦生下來,把你養這麼大的,我不允許你殘害你自己的身體。趕緊躺下睡覺,明天再做作業。」你看,同樣是訓斥孩子,第二種訓斥讓孩子感覺到媽媽對他濃濃的愛,「媽媽擔心我的身體呀,媽媽心疼我呀」。然後你再讓他提要求。

雖然說正面管教非常流行,但是有的時候效果不佳,那是因為正面管教有時候讓家長非常累,家長不是神、不是仙,我們沒辦法做到那麼完美。但是你看剛才我給大家舉的例子,你也是訓斥孩子,但是你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了。那孩子突然跟小貓似的一下蔫了,抱抱他,睡好了覺,可以明天再做。實在大不了的,不做也就罷了,因為畢竟還小,才一年級。你既然搞得這麼累,你再讓他做作業,肯定效果也不是特別好。所以任何時候,一定要疼愛比管教更重,有疼愛才有管教。

第二條,掌握彼此的心理發展規律。美國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1902-1994)把一個人的人格社會性發展分成了八個階段,在不同的年齡段,你的人格都在不同的發展。三到六歲,也就是圖中第三個階段,這裡是主動對內疚。

也就是說如果你跟孩子溝通好了,他會特別有主動性,比如將來想報考什麼志願、想有什麼樣的女朋友、喜歡做什麼,其實都是跟主動性有關的。但是如果你沒有溝通得很好,你經常訓斥孩子,孩子很容易內疚,到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孩子一點自己的想法都沒有。您知道嗎?真正讓他有自己的想法就得在三到六歲之間培養。您不能在他上大學或18歲之前都管著他,但是到了18歲以後,你就讓他要有自主了,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想要自己到飲水機打水喝,如果你說「你別動,你馬上就燙手了,燙了手還得去醫院」,你這種嚇唬,孩子就覺得很怕,第一次動,自己就很擔心,就趕緊把手縮回去,只能乖乖別動了,因為一動就出事兒,那就請大人幫忙吧。這其實就打消了孩子的主動性,而且他會很內疚。他本來要嘗試自我服務一下,但是大人把他嚇回去了,他就覺得自己千萬別犯錯。

在和孩子溝通時,你可以說「寶貝,你想喝水嗎?」先要解讀他的心思。「那好,媽媽來教你」。「這個藍色的,你是可以開的,這是涼水。那紅色的,這是熱水,你不可以開」,你同時要擺手。

為什麼我說掌握髮展規律?因為孩子對錶情、肢體語言的記憶要遠遠高過口頭語言。所以你一定要同時做表情,表現出很恐懼、很擔心的樣子,你說「這個不可以,會燙」。有的寶貝就記住了,沒問題了。但是有的寶貝很執著,看你家孩子屬於什麼樣的。「不行,你跟我說燙我不信」。那你可以拿著杯子接一點點水,讓孩子手心朝外,用手背輕輕貼一下杯壁,「看看,是不是很燙啊?這個可是會把手給燙紅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跟孩子的這種溝通。同樣一件事情,你鼓勵孩子做,並且關鍵你告訴他要怎麼做,這個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盲目地去阻止孩子的一些行為。

第三條,成為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在這裡,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一天爸爸下班回家,剛一進門就看到兩個兒子在玩汽車模型。爸爸忍不住就問這個三年級的兒子:「作業做完了嗎?又開始玩了。」還沒等到大兒子回答,這三歲的小兒子立馬站起來,用手指著哥哥說:「你又不寫作業,爸爸又該打你罵你了」,說完就是一巴掌拍在哥哥的頭上。爸爸很驚愕,小兒子的舉止簡直就是自己行為模式的一個縮影和重現。

所以我們常說言教不如身教,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我們要這樣說呢?其實你的很多溝通不是用語言溝通的,而是用你的行為去溝通的。有一個心理學實驗,給兩組小朋友都看一組暴力的動畫片,告訴一組小朋友這樣做是不對的,另外一組什麼都沒有說。按照我們傳統的設想是,可能你告訴他了,就會減少暴力行為的出現。但是結果非也,不管你跟沒跟孩子說這個行為是不對的,其實孩子出現暴力的頻率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一旦見證了一些不好的行為,實際上他都會去模仿。即使你告訴他這是不對的,他也會在第一時間學習到。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舉止。

第四條,促進孩子的個性化成長。我們剛才說過了,對孩子最好是要有信任。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自我意識非常強,「我要怎麼樣,我來怎麼樣,你別動,我想怎麼樣」,表現得特別固執。但是這種時候,你一定要尊重你的孩子。比如他有什麼想法了,可能你的理性或者你的經驗判斷這完全是做不到、不可能的。

比如有的孩子非要從一個水溝邁過去,你知道如果讓他自己去做,他一定是掉下去的,但是他可能還是意識不到。這會兒如果你說「你別動,我跟你說你馬上就摔下去了。你掉下去,我可不撈你」,這些都是威脅式的,其實都不好。

這種情況怎麼處理呢?要尊重孩子,應該跟他說「寶貝,你想過去,是嗎?真棒啊,可以自己邁過去」。然後你要接納他這種想法,你這會可以跟他說:「你想自己過去?你覺得自己能過去,對嗎?」你還可以誇他一下「真不錯,我覺得你也應該能過去,沒問題。但是這畢竟是第一次呀,萬一掉下去了多不舒服呀。要不這樣吧,咱們先拉著手,你先過去一次試試。如果你能過去,你下次再自己過。如果你過不去,正好媽媽還可以保護你。」就像我說的,一定要建議。不要說「必須我拉著你」或者怎麼樣,「我給你個建議好不好,你能不能採納一下」,這樣相對來說,孩子接受起來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如果有的孩子還是不行,說「不,我就是能過去,你別管我,我就是要自己過去嘛」,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麼辦呢?還有一個絕招,就是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因為三歲以上的孩子都特別喜歡幫助別人,你越強,孩子就會越弱。當你越弱的時候,孩子可能就會越強。比如你跟孩子裝可憐,你說「是嗎?你好棒啊,你能邁過去。但是媽媽也想過去,可是我有點害怕,你能拉著我的手嗎?保護我一下。」尤其是男孩,你會發現孩子一定是拉上你的手。

其實你知道如果孩子真的邁不過去,在這過程中,表面上是他保護了你、幫助了你,實際上是你在暗地裡托著他。哪個孩子都不傻,他真正邁的一瞬間,他就會知道自己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但是他不會表露出來,然後他會緊緊地抓住你的手。這個就是用很巧妙的溝通方式讓孩子能夠接受你的建議。

第五條,鑒別一些行為問題。比如吃手,吃手其實在一歲以內不需要溝通,因為你要去滿足。一歲以後,你可以建議他吃安撫奶嘴等等,還可以讓他做一些別的有意思的事情,轉移一下注意力。到了五六歲還喜歡吃手,你可能要通過故事或者其他方式解決。不同年齡的溝通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還有吃飯的問題,其實我建議在六個月以後,孩子就要自己去吃飯,去抓,只有在經驗的積累下,孩子快到一歲半之前,基本上就能使筷子了,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前面總是阻止他,說「你別弄髒了,我不能給你擦」,你用這種溝通方式,孩子的能力就會弱。而且你會發現吃飯好的孩子,將來寫字也會好,因為這都屬於精細動作。你不用上早教班做什麼串珠或者撿豆子,其實讓他自食其力就可以了。

還有一些特殊行為,比如有的家長會說「老師,我的孩子特別皮,注意力也不集中」,還有「他不喜歡跟人交流」,還有「我這孩子特別不愛說話」,當然這都屬於一些行為問題,今天我們可能不能展開。大家對孩子的各類行為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判斷,孩子是屬於普通的行為問題,還是存在一些發展上的特殊問題。比如有的孩子是自閉症,家長就以為他「貴人語遲」說話晚,或者個性不喜歡與人交流,實際上可能是自閉症。還有的孩子,家長可能以為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但他可能是一個多動症患者。還有的孩子,家長認為他脾氣特別不好,易怒或者狂笑這種沒個定性,但也可能是精神類有一些問題。

雖然這些概率非常小,但是我建議大家當你遇到一些很難搞定的問題,可以向專業老師或醫生諮詢一下、判斷一下,至少排查一下。因為有的時候,你不做準確的排查,很可能會延誤孩子的干預和治療的時機。

第六條,傳遞一些積極的信息。其實很多家庭的模式是不一樣的。比如有單親家庭的媽媽就問過我「趙老師,很多書都講爸爸怎麼重要,我跟我老公離婚了,我感覺非常愧疚。我自己倒無所謂,但是我感覺我給我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先天殘疾的家庭。」其實這個是心理上的介意。雖然孩子的生活確實沒有那麼完美了,或者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完美,但是我認為在各種情況下都可以向孩子傳遞積極樂觀的信息。

有的孩子是父母雙全,但是孩子未必感覺很幸福。像我說的,如果我們的教養觀念不一致,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吵架,其實對孩子也是特別不好的。有的單親家庭,其實包括在雙親家庭里有的人都會說,爸爸在孩子面前抱怨媽媽,媽媽在孩子面前抱怨爸爸,覺得自己是喪偶式的育兒,其實都是特別不好的一件事情。爸爸工作特別忙,沒有時間陪孩子,媽媽就會說「你看你爸爸一點都不顧這個家,根本就不管咱們娘倆」,將來爸爸在管孩子的時候,肯定權威性會特別差。或者爸爸在兒子面前說「你看你媽媽真笨,這點事兒也教不會你」,你想將來這個媽媽在孩子面前能有權威嗎?

其實你的愛人跟你應該是在一個戰壕里共同教育孩子。你先把對方批得一無是處,那孩子肯定是教育不好的,你也失去了一個合作夥伴。這是特別不理性的。所以一定要注意,爸爸不能陪的時候,你可以說「你爸爸其實也挺辛苦的,他今天還有工作,咱們先做吧。等爸爸一回來,就讓他多跟你玩一會兒,好不好?」或者爸爸可以說「媽媽可能只是不太擅長吧」或者「她現在沒有時間來關注這件事兒,正好爸爸喜歡跟你做,就讓爸爸來陪你唄」,這樣能夠相互襯一下,相互托一下台會比較好的。還有分居、祖輩教養不一致、異地,其實你都掌握這種原則就可以了。相互為對方說點好話能夠解決很多教養問題,不要相互埋怨。

最後我想強調,溝通真的非常重要,絕不是這幾十分鐘就能跟大家講清楚的。我最後想囑咐一句,我們跟孩子的溝通真的是一輩子的事情。既然是我們一輩子的事情,紅塵里必然走這麼一遭,還是要好好去溝通的。

記住這幾個原則:第一,當你真的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你一定要疼愛大於管教。第二,你一定要掌握孩子的年齡段,比如小的時候,你不能說反語,你要怎麼樣去說。第三,你一定要注意自己以身示範的作用。第四,如果你的孩子特別調皮、個性特彆強,或者特別內斂,你怎麼樣跟他溝通,都有一些相應的方式。第五,一些很難帶的行為,首先,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溝通方式。再有,你要看是不是有需要干預的疾病,一定要有這種意識。最後,不管你的家庭狀況是什麼樣的,一定要傳遞積極樂觀的信息。在一些不好的環境下,咱們也儘可能把事情做得很開心。

這就讓我想起我一個朋友,因為他們生活有些拮据,所以她媽媽說:「每次去超市,我都跟我的女兒說,你去看看什麼特價,我們就買什麼」,比如三文魚特價,就買一堆,土豆特價就買一堆。其實我個人覺得可以有更好的溝通方式,你可以說「哇,今天土豆不錯呀,有這麼多」,你不去提特價這件事情,你就說「土豆這麼好吃,你那麼愛吃,我們多買點吧」,完全可以。不要讓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從小有這麼不舒服的感覺。

答疑時間

要是孩子想買的東西很貴,該怎麼拒絕呢?

家長其實不用說「我們家窮」或者「買不起」。你可以說「哇,真的很漂亮」或者「我也很想要一個」。比如這個東西是一百塊錢,你可以對孩子說:「但是你看媽媽現在手裡只有十塊錢,我們再攢一攢好嗎」?有的時候,孩子能要的情況下,應該是可以延遲滿足的。「我們再攢一攢,我們每個星期攢十塊錢,這樣我們用兩個多月就能攢一百塊錢了,再來買好不好?」讓孩子接受現實,而不是輕易讓他產生自卑的心理。因為他會抱怨「誰讓你沒有錢的,別人的爸爸會開著轎車去接他,你就騎著三輪車來接我」。其實有的時候,你要去享受你現在的生活。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都是一帆風順的,你在任何狀況下都能享受當下的狀態,這個是對孩子幸福教育的範疇,是非常有意義的。

家長要完全放棄打孩子嗎?

就我個人而言,我可能做不到完全放棄打,我可能會照著屁股蛋子輕輕拍兩下。但是我就記住那條,一定要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比如他做了讓你很擔心的事情,你給他一下,你要讓他知道「你知道我有多擔心你嗎?我非常得害怕」。我跟有的家長提過這樣的,你如果能做到那樣,其實也是可以不打的,盡量去做到。

比如你的孩子特別淘氣,然後你就在那訓斥他「你怎麼怎麼樣,再怎麼樣」,這會兒,你不如就狠狠地說「你過來」,他來到你身邊,你就說「過來讓我抱抱你」,你使勁地抱他,你別拿手使勁打他,你就會發現淘氣的寶貝這會兒都一下變柔軟了。而你想打他的那個心,因為你抱著你的孩子,你聞到他身體那種香香的奶香味,你也就不想打他了。你這會兒再悄悄地說「別這麼鬧了,媽媽真的是受不了了」,你們再有一個好的溝通。

孩子沉迷手機等電子產品怎麼辦?

這種情況肯定是家長的陪伴少或者我們給孩子的有意思的活動是不充足的。如果他的生活里不好玩,他會沉迷於這個。其實有的時候對慾望不是一種限制,更多的是我們要用更有趣的東西吸引他。這樣能夠幫助孩子戒掉。如果上癮了,可能就不太好了。

三歲還穿紙尿褲正常嗎?

其實相對來講,男女還是有差別的。但是男孩子,天氣暖和了,還是撤掉。但是不管男孩女孩,我都建議穿那種閉襠褲,不要穿開襠褲。白天,您就試著多給換幾條褲子,清洗一下。晚上,其實從生理的角度來說,大概到四周歲,有的孩子對大小便的控制才發育完備,這跟生理結構有關係。當然也有一句老話說,還是有一定的依據,就是說越尿褲子的孩子越聰明,自控力比較差,但是專註力比較強。晚上就可以給他用紙尿褲或者隔尿墊,您就經常清理一下。經驗說,小孩子三歲多,如果他之前喝了一百多毫升的水,基本上20分鐘以後,他就會要尿。這會兒你去提醒他「寶貝,去給馬桶喝口水吧,我們去上趟廁所吧」,然後就抱著他做一點小遊戲,等於讓他慢慢建立對大小便控制的一種感覺,尋找這樣一種感覺就可以了。

孩子玻璃心怎麼辦?


推薦閱讀:

親子溝通最不能說的12句話
孩子比你想像的更愛你
墨爾本連鎖兒童遊樂場,14家任你選,肯定有一家在你家附近!
天涯客 客天涯的文件夾【親子】
「兒子被踩,母親咆哮" -- 為您解析:火爆事件背後的那些心理現象

TAG:父母 | 親子關係 | 親子 | 溝通技巧 | 溝通 | 拯救 | 關係 |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