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適道仁心,醫界橋樑

近年來,醫患關係以及醫護人員的生存狀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醫學與人文方面的話題,也引發越來越多人的討論。

一個與之相關的文化品牌應運而生,它就是創辦於2014年的「適道·仁心醫學與人文沙龍」(以下簡稱「適道仁心」)。

沙龍是系列活動,除了邀請醫學界的名流參與,還約請了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大家齊聚一堂,深入探討有關醫學人文的話題,各種思想碰撞之下,火花四迸。

韓啟德、王蒙、楊陽、撒貝南、秦伯益、易中天、六六、方方、周華健、楊錦麟、樊代明……這些名人,都曾經是「適道仁心」活動的重要嘉賓。今年4月,一場主題為「2017中國整合醫學大會」的行業盛會在西安舉辦,在「適道仁心」團隊的推動下,「論東西方文化的異與同」的主題沙龍在開幕式上贏得了52名院士、150餘名醫學高校校長、1000餘名各級醫院院長、逾萬名醫師代表的高度讚譽。

除了大型活動,「適道仁心」團隊還聯合《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大醫國手」欄目,對國內各領域的頂級醫生進行深入訪談,讓世人得睹大醫風采之餘,也一窺醫護人員的生存狀態。

至今,「適道仁心」已經成為醫學領域一座有名的文化橋樑,它不僅為醫學界內部的深入溝通構築平台,也為社會了解醫學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渠道。

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對「適道仁心」發表寄語時說:「我覺得『適道仁心』這個名字取得非常好。我們講『道』,這個『道』是我們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是事物的事理髮展規律。醫學將深入到我們的『仁心』去,要做到病人的心裡,要把醫生的心和病人的心溝通,我們在這樣的主題下面研究人文、討論人文,我覺得是非常恰當的。」

學者易中天在出席「適道仁心」的沙龍時深情地說:「所謂『適道』,就是要講科學精神,『仁心』就是講人文情懷。」

這些聲音,給了「適道仁心」這一品牌的創始人白雪和策劃者吳斌很大的鼓舞。

《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重要性,體現在對人的關懷上。白雪和吳斌希望,「適道仁心」所做的事情,能夠體現出一種溫度,無論醫患,都可以從中受益。

「我們是在做公益」

2017年夏天,我在深圳採訪了白雪和吳斌。

白雪告訴我,「適道仁心」接下來的工作安排是:「針對患者,我們希望多做一些基礎性、常識性的健康教育和宣傳工作,實實在在地為醫療行業的發展做些實事。」

白雪這樣說的理由是,「作為企業,更多的應該從產品層面來做品牌服務。但我們已經脫離了產品,用溫度,用力量和情懷走進公益。我想大多數企業可能會更靠近產品和市場。行業內的各種盛會依然是傳統的產品宣傳模式,包括會場的暖場片,也都是與產品和企業相關的內容。正因如此,我們的沙龍帶著我們的理想走上一個又一個更高更寬廣的舞台,也讓更多的業內人士在認可我們的品牌理念的同時高度關注我們的沙龍。」

吳斌回憶「適道仁心」品牌的發展過程:「目前對醫療圈詬病比較多的是醫生在人文素養方面的欠缺。我們希望讓醫療圈和社會各界之間有一個溝通的橋樑,所以有了沙龍。『適道仁心』這個名字是我起的,一個考慮是諧音」世道人心「,易於傳播,再一個,『適』字本身有『往、赴』的意思,『適道』正是代表了對『道』的嚮往和追尋。既然說人文精神缺失,就希望能夠有途徑去把它找回來,也希望這個交流過程對各方都會有所觸動和啟迪。可能醫療界會有一些把自己全景式地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的願望,社會大眾也希望通過跟他們的溝通,能夠對醫療圈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所以後來又有了『大醫國手』這個欄目,很多院長、專家欣然接受採訪。」

直至目前,「適道仁心」品牌已經走過了三年多的歷程,各項投入也近億元。吳斌說,「現在有更遠的目標。去年我們在大連做了一場活動,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作為沙龍嘉賓,他提出,我們不僅僅要讓大眾看到醫生的辛苦,還應該傳播更多健康常識。他認為,中國的大眾可能是因為常識上有誤區,所以導致對醫療的要求產生了極大的錯覺。他舉例子說,中國人可能一生70%的醫療費都會花在臨終前,平常都很節省,盡量不去看病,甚至很多人都不去做體檢,等到大病來臨的時候,就說幫忙介紹最好的醫院、最好的醫生,花多少錢都可以,只要能夠活下來……他認為這個觀念本身就有問題,國家現在強調慢病防控,就是引導把錢、精力、注意力,從單一的治療轉移到預防控制上來。」

韓啟德的講話,給了吳斌很大的觸動,「這個是觀念的問題,不僅是醫生要有人文關懷的意識,我們這個平台也應該做一些大眾健康常識的普及。韓主席還講到了健康觀:一般人認為,健康就是我身體什麼都要好,什麼地方有毛病,我就應該到醫院,像修汽車一樣修理一下。他舉了自身的例子,今年可能摔了一跤,所以腰就有點問題,後來他接受了這個事實。這並不是說一定要治成像出事故之前那麼好,畢竟年過七十,這時你就要接受:到了陰雨天腰會痛,坐久了就不舒服。那天他上台的時候,就拿了一個靠枕,他說他現在到哪裡做講座,都帶著這個靠枕,他就告訴自己:這個靠枕現在也是我健康的一部分,我要去學會接受,到了一定的時候,你的健康就會有些缺憾。這些我認為都是在觀念上和大眾有些不一樣的地方,你看有一些傷醫事件,可能是患者的一個牙齒不好或者是有了鼻炎,治療之後,總覺得跟原來不一樣,就認為是醫生沒看好……韓主席希望我們在慢病防控、醫療健康常識的普及上,再多做一些工作。」

常識

2015年秋,「適道仁心」與《南方人物周刊》聯合推出「大醫國手」欄目,我參與了數篇報道的采寫。在這一系列的合作中,白雪和吳斌都會來到現場。每次相遇,我都能從他們的臉上看見「忙碌」兩個字。有一次到上海進行採訪,白雪和吳斌坐晚班飛機過來,到上海後沒休息幾個小時,第二天一早就與我一起奔赴醫院進行採訪。

這一次,他們成了我的採訪對象,地點是在深圳。白雪和吳斌都在西安長大,在他們身上,呈現出了秦人常有的堅硬質地,特徵之一就是說話直爽。稍為不同的是,白雪顯得凌厲一些,吳斌則較為沉靜。

從大學專業背景上看,吳斌與白雪這對搭檔是不折不扣的「文藝」組合:吳斌讀的是中文系,白雪則是聲樂專業。在欣賞音樂這件事上,白雪從來堅持只聽正版,拒絕盜版:「我從來不買盜版,精神糧食絕不能隨手拈來,要有儀式感。藝術需要天賦,創作更是不易!不能餓死音樂,更不能餓死音樂人!」

談到醫學常識方面的話題,白雪說:「這幾年,醫患關係成為焦點問題,一方面是醫學人文遠遠滯後於醫學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醫患信息嚴重不對稱,最終導致互相給予的人文關懷和理解不夠。中國的患者對治癒的要求很高,同時又缺乏基本的醫療常識和正確的生死觀,矛盾就此而生。」

她說:「為什麼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人那麼多有四環素牙,而我沒有?因為我母親是藥劑師,所以我不會吃。我們那個年代,常識性問題只限於專業人,傳播途徑相當有限,如今,藉助全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人們獲取的路徑又快又便捷!再比方說,醫生跟你講治療過程當中的一些問題,你聽不懂,相當一部分患者又很容易被廣告誘惑,這時不就會產生矛盾了嗎?

吳斌點頭補充說:「說一個事,有一回我就見到一個人,他一笑,那牙齒我看了一下,我就推斷他的年齡跟我相仿。一問,果然相差一歲。因為那個年齡段出生的孩子,如果一發炎,就吃一種叫四環素的葯,這個葯的直接後果就是給你的牙齒髮育帶來很大影響。」

白雪說:「再比如,當患者就醫需要手術的時候,多數不太關注麻醉!其實,麻醉師非常重要!倘若麻醉不到位,術中會有疼痛,過了則會有生命危險!麻醉師對度的把握很重要,多數患者不會重視麻醉環節,這也是常識性的問題!」

談起患者在醫療常識方面的儲備情況,白雪表示:「再大的手術,在國外都是儘快出院,其目的是為了防範院內細菌的交叉感染。而我們很多患者仍有『住院時間越長才能治療得越徹底』之類的誤區,其實這些都屬於常識方面的內容。」

由於常年穿梭於專家與醫學界之間,與各學科有著深入的接觸,白雪學到了許多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真的,我見的病人太多了,見的病種也太多了。跟專家打交道多年,耳濡目染融會貫通也掌握了一些常識。」

白雪希望,自己所學習掌握到的醫學常識,社會大眾也應該了解並掌握。接下來,「適道仁心」團隊將在大眾醫學健康常識的普及方面持續發力。

醫聲

我問白雪:「現在醫患關係是一個廣受關注和討論的話題。醫生常抱怨患者對他們有很多誤解,大家也都批評社會的戾氣重。這些都是事實。但不可否認的是,我作為一個患者,來到醫院看病,我有時能感覺到來自醫院方面的冷淡,甚至個別醫生會顯得怠慢或者敷衍。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對於患者來說也是很真實的。你怎麼看待這種情況?」

白雪反問我:「你不認為現在醫生講話很謹慎嗎?他不敢隨便跟你講話。比方說,你這個疾病可能有50%的希望的話,他不敢跟你講這個話。前段時間,我一個朋友去看眼睛,如果在以前,醫生會說你這個視力是0.2,是一定要做手術的。現在醫生會這樣說:我們的標準是0.3以下就得做手術,自行選擇做還是不做!醫生已經不敢跟你講實話,不再為你爭取更多,因為患者對治癒的要求,讓醫生背負了極大的壓力!」

「這樣做會不會有點推卸責任呢?」

白雪回答:「從醫生的角度為患者做出選擇,如果因為個體差異你的視力不能恢復到0.3、0.4,或許醫生要背負責難或更多的不理解?朋友一家三口就在那裡待了老半天,決定做還是不做手術。我說,剛才醫生說得很清楚,0.3以下就得做。醫生說話越來越謹慎,不完全是好事,患者會喪失許多機會。」

在談話中,吳斌感慨,主持「適道仁心」活動以來,他經常聽到的醫生們的工作狀態是:一天要看幾十上百個病號,甚至沒有時間去洗手間,留給每個病人的只有三五分鐘,病人可能從偏遠地區過來,還在大城市裡住了兩三天,可能挂號就用了好長時間,現在醫生患者間卻僅有這三五分鐘,矛盾也許就此產生……

「中國的優質醫療資源不均衡,醫療人才資源也呈現結構性失衡。」吳斌說,「大城市大醫院裡優秀醫生多,患者也越來越多,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緩慢,人才流失嚴重,服務能力仍然較弱,導致看病難的問題依然存在。」

2016年,由上海廣播電視台和上海市衛計委聯合策劃拍攝的紀錄片《人間世》,講述了一系列醫者救治病人的故事,其中包括了救治失敗的事例。片子播出之後,在社會各界引起了熱議。談起這個紀錄片,吳斌說,「去年在全國衛生計生系統的微電影節上,也專門做了一期沙龍來探討這個問題。各地醫院送來的微電影,基本是屬於弘揚正能量的,應該說《人間世》對他們的觸動還是很大,一般醫院還上升不到這樣的高度。那天沙龍請了上海衛計委的宣傳處長來,他說最初做這個策劃的時候,也是想把包括失敗的手術的過程完整地展現給大眾,讓大家正視一個事實:醫院並不是萬能的。」

這其中涉及到的依然還是那個老問題:患者對治癒的期望值,與醫學能達到的水平不相稱。吳斌說,「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經常說一句話:中國的病,1/3不治也能好,1/3治了也不好,還有1/3是治了才能好。他強調說,醫院不是大家想像中萬能的。咱們維修汽車,什麼零件壞了,該換什麼就換什麼,醫院不是這樣。人是這麼複雜的一個結構,牽扯的因素包括你所有的生活習慣,還有基因遺傳等等。」

目前,「適道仁心」團隊正著力搭建一個供一線醫生髮聲的平台--醫界醫聲。這個平台與「大醫國手」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大醫國手」報道的是國內各領域的著名醫生,「醫界醫聲」則不以此為限,普通醫生也有登上這個平台的機會。白雪和吳斌希望,通過醫護人員在這個平台的發聲,令社會更了解與關懷醫者,同時諸多重要的醫療常識與觀念也得到普及,從而惠澤更多的人。

「全世界看病最方便的國家就是中國」

2015年,「適道仁心」邀請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專家來交流業務,溝通的時候,霍普金斯的專家表達了對中國這一狀況的不解:國內大型三甲醫院一天的門診量過萬,這在霍普金斯是無法想像的。吳斌說,「這是因為,美國的分級診療制度做得特別好,一般的小病,在社區醫院或者私人醫生那兒就處理了。」

在白雪看來,美國的醫療制度亦有不完善之處,其醫改並不能說成功,老百姓也並非完全滿意,「我認為全世界看病最方便的國家就是中國。你到國外去看看就知道了,生病了要先看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同意了,你再去看社區醫生,社區醫生覺得你這個病他治不了,你再去看專科醫生。好,如果你是用醫保的,得在公立醫院排隊,約一個專科醫生,兩三個月的排期是很常見的。如果急於治療,那就得花錢去私立醫院,花費並不少。」

十多年前,白雪有一個同事在美國看眼科,掛一個號,費用1000美金,「1000美金幹啥?就給你量了一個視力,測個眼壓,沒了。那是十多年前,1000美金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你說在中國看病方便不方便?去挂號就能見到醫生。在國外哪那麼容易見到大醫生。」

白雪認為,目前整個亞洲的醫療最能體現人文關懷和人性化的國家應該是日本,比如:醫生會為患者做一個很透徹的疾病分析,假如是腳受傷了,會告訴你傷在哪一層,你要怎麼保健,以後要怎麼恢復,應該如何注意飲食,告訴你所有跟該病相關的應該注意的生活習慣等等。

白雪說,「日本的康復中心,志願者很多,其中很多是學生。比如有人得了重症肌無力,每周要去康復中心做兩次康復訓練,可能就是義工到家裡來接送,有需要的話還會幫患者家裡做衛生甚至做飯。再看日本的養老院,他們會按照老人的平均身高,生活習慣來設計所有的家居及生活設施,這些細節都體現出了人文關懷。」

在共享單車這面鏡子的映照下,中國要擁有像日本那般的醫療環境,自然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努力做事的人總歸是不少的。目前國家的各種醫改政策和導向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未來中國的醫療一定是一流,也一定是最適合中國人的有中國特色的!吳斌說,在今年的西安會議上,白岩松再次呼籲醫療體制改革,「我們也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談話中,吳斌表達了他對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敬意,這家醫院的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把醫院做成了一個智能化、不用排隊的醫院,「真的是不用排隊。他們調動了很多社會資源,包括電信、銀行等等來做配合。他們給患者一人發一張就診卡,卡上能存錢,你去看病,醫生直接在電腦里下完單,金額就出來了,然後就可以去藥房拿葯了,不用去排隊交費。他們用技術手段減少了很多人力成本,盡量給大家營造平和的心境。」

平和的心境,無論對於醫者還是患者來說都是珍貴之物,也是「適道仁心」這座橋樑所希望通往的境界。

本刊記者 鄒金燦 實習記者 王雙興 趙逸凡 發自深圳


推薦閱讀:

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全線貫通
說說唐詩里的橋
2015年度橋樑大事記
人民日報:這是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也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密碼」(關注)2018-01-26 本報記者 馮 華
淺談圓號與樂隊的關係丨它柔和、寬厚、豐滿的音色很好的在木管與弦樂中起到了橋樑作用!

TAG: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