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張聖圖,再現佛陀前世今生(值得收藏)
一、蘇彌陀隱士(即善慧隱士,果德瑪佛陀四阿僧祗十萬大劫前的前世,以身作路供養燃燈佛。他當時已經修行到能使用神通了,但是為了表達對燃燈佛的尊敬,不使用神通修路。他身後那位女子應該就是耶蘇陀羅的前世,當時她一看到蘇彌陀隱士就非常喜歡他,於是把自己用來供養燃燈佛的蓮花分了一大半給蘇彌陀隱士。燃燈佛對蘇彌陀隱士預言說,這位女子將生生世世都跟著你,無論她哪生作為你的妻子,都會賢惠而美麗。燃燈佛後來並沒有從蘇彌陀隱士身上踏過,而是在為他授記之後,恭敬地右繞而過。按照上座部佛教的標準,只有像蘇彌陀隱士那樣,正式得到一位佛陀的授記,才能被稱為菩薩)
二、Queen Mahamaya"s dream
皇后摩訶摩耶的夢(EON註:夜夢白象,菩薩入胎)
三、The birth of the Bodhisatt
菩薩出生
四、Kaladevila the hermit being shown the newborn Bodhisatta
修行者卡拉德維拉為剛出生的菩薩看相
(EON註:也就是阿斯陀仙人,他已經證得了「非想非非想處定」,而且知道自己要過世在佛陀證道之前,證得這種定的外道沙門一般會轉生在與它相應的天界中,而該處天界因為不存在物質,所以無法聆聽佛陀的教導,他因此而垂淚)
五、The Bodhisatta entering the attainments under the rose-apple tree
菩薩幼年在閻浮樹下自行進入初禪
六、The Bodhisatta picking up the goose wounded by Devadatta
菩薩抱起被提婆達多射中的白鵝
七、The Bodhisatta displaying his archery skill
菩薩展示天生箭藝
八、Taming the wild stallion
菩薩馴服烈馬
九、The wedding ceremony of the Bodhisatta Prince and the Princess Yasodhara
當時還是王子的菩薩和耶蘇陀羅公主成婚
十、The Four Omens- the Old Man, the Sick Man, the Dead Man and the Recluse (Bhikkhu)
菩薩出遊遇到的四大示相:病人、死者、老人和修行者(比丘)
十一、The Bodhisatta"s last look at his son before going forth into homelessness
菩薩出家而為無家前,望向兒子的最後一眼
十二、Renunciation of the head hair
菩薩出皇宮後,自行斷髮,表示出家
十三、Encounter with King Bimbisara
菩薩遇到賓比薩拉國王(EON註:答應成道之後再去見他:當時菩薩乞食經過王宮,賓比薩拉國王(他比菩薩小五歲)見到菩薩相貌舉止莊嚴,深為觸動,就派人跟隨到菩薩的休息處,想封賜他一個宮廷高官,菩薩拒絕了封賜,並且告訴他自己的身份和志向)
十四、Learning the seven attainments from the hermit of the Kalama lineage
從卡拉瑪傳承的沙門學習四禪八定中的第七種定:無所有處定(EON註:向外道導師阿羅邏·伽羅摩學習)
十五、Learning the eight attainment
學習四禪八定中的第八種定:非想非非想處定(EON註:向外道導師郁陀伽·羅摩子學習)
十六、Practicing dukkaracariya (austere asceticism)
修習苦行(飢餓行法)
十七、A Magnificent Dream
菩薩成道之前五大預示夢之一:頭枕雪山,手達兩海
十八、The dreams
菩薩成道之前五大預示夢之腹生蔓藤、諸鳥化白、眾蛆(象徵眾生)環繞、涉糞山不染
十九、Offering of milk-rice by Sujata, the wealthy man"s daughter
成道前接受大富長者之女蘇雅塔的乳粥供養
二十、Vanquishing (Victory over) Prince Mara
戰勝天魔王的諸魔軍
(EON註:佛陀在偈中提到過十大魔軍的名字——第一軍:愛欲;第二軍:不樂;第三軍:饑渴;第四軍:渴愛;第五軍:昏沉;第六軍:恐懼;第七軍:懷疑;第八軍:惡毒頑固;第九軍:名聞利養;第十軍:自贊貶他。那時佛陀還未成道,沒有什麼超凡能力,他以凡人之軀面對這些魔軍時的態度是:「我揮不退之戰旗,我說惜命為可恥,寧可戰死於沙場,不願失敗而苟活。」據說當時佛陀吃過乳粥之後,就揚手將缽盂棄在河中,意味著若不成道,這就是他吃的最後一餐。經典里也記載有很多後來的阿羅漢在證果之前,都有這種「不成道寧可死」的心態和做法。雷迪長老的著述里有提到這種心態實際上就是四神足之一欲神足的體現。)
二十一、Attaining Buddhahood (Enlightenment)
證道成佛(覺悟)
二十二、Victory over Mara"s three daughters
無視天魔王三個女兒的誘惑
(EON註:據說當時這三位他化自在天的天女,變化出所有年齡段有可能對男性形成誘惑的女性形態,用盡所有的方式試圖打動佛陀。天魔所在的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最高等的一層,經典里有提到,和欲界天的天女相比,凡俗世界一國之中最美的女子都會顯得像獼猴一樣難看。後來有位老婆羅門叫瑪甘迪,想把他美麗的女兒嫁給佛陀時,佛陀就提到這件事,說即使是當時那樣的天女我都不再動心,何況你的女兒(參見後圖))
二十三、Offering of rice cakes by two merchants
兩位商人供養米糕
(EON註:他們是此世間最早的歸依者,當時世尊手裡還沒有容器受食,而歷代諸佛都不以手直接接東西吃,所以圖裡佛陀有點不收的意思,隨後四大天王各帶了一個缽獻給世尊,相傳世尊將四缽化合為一然後受食)
二十四、Encounter with Upakatakka
遇到尤帕卡塔卡
(EON註:世尊成道後,前往鹿野苑度化五比丘途中遇到的一個沙門,那時世尊還未開始弘法,這位沙門問世尊學的是誰的教法,世尊回答「我於世間無有師,也無與我同等者」,這位沙門回答「朋友,但願如此」,似乎不太願意相信)
二十五、Delivering the Dhammacakka Sermon to the five disciples
向鹿野苑五比丘初次傳法
二十六、Wealthy man"s son Yasa and his family meeting the Buddha
大富長者之子耶舍和他的一家遇見佛陀
二十七、Dispatching of the Sangha on missionary works
派遣僧團前往各地弘法
二十八、Venerable Uruvelakassapa admonishing the serpent king in the tinder shed
佛陀在優樓頻螺迦葉的草堂中降服蛇王
(EON註:英文原文可能有誤,原文直譯是「優樓頻螺迦葉尊者在草堂中勸說蛇王」)
二十九、The ordination of Uruvelak
度化優樓頻螺迦葉
三十、The brothers Nadikassapa and Gayakassapa find plaits of hair floating down from upstream
納迪迦葉和伽亞迦葉看到從上游流下的鬚髮
(EON註:上述優樓頻螺迦葉是他們的兄長,這三位迦葉是當時一個外道修行團的首領,老大優樓頻螺迦葉皈依世尊之後,剃除鬚髮,讓鬚髮隨溪流而下,他的兩個迦葉弟弟看到鬚髮之後,趕緊去探望哥哥,然後也都隨哥哥皈依了世尊)
三十一、Encounter with King Bimbisara
會見賓比薩拉國王
三十二、Meeting of Assaji Thera and the future Sariputta Thera
還未出家的舍利弗長老遇到阿沙基長老
(EON註:舍利弗尊者就是這時候聽到那首有名的偈「諸法因緣生」,從而證悟初果須陀含)
三十三、King Suddhona, the Buddha"s father, inviting The Buddha to the palace after expressing disapproval of setting out on the alms round
凈飯王,佛陀的父親,邀請佛陀回皇宮接受供養,當時他表示不同意佛陀進行托缽
三十四、QueenYasodhara paying obeisance to The Buddha
耶蘇陀羅王后頂禮佛陀
三十五、QueenYasodhara pointing out The Buddha to her son and telling him to ask The Buddha for inheritance
耶蘇陀羅為佛陀的兒子指出父親,並讓他去向佛陀求取繼承權
三十六、Prince Rahula asking for his inheritance
羅睺羅王子向佛陀求取繼承權
三十七、Ordination of the six princes and Upali, the barber
剃度釋迦族的六位王子和理髮師伍巴離
(EON註:即誦出《律藏》的那位長老)
三十八、The wealthy Anathapindaka purchasing land for a monastery
大富豪給獨孤長者以金幣覆蓋地面的方式購下園林獻給世尊作為寺院
(EON註:即祗陀林給孤獨園,當時是向祗陀太子購買這個園林,祗陀太子說除非用金幣覆蓋整個園林,否則不賣,給孤獨長者就真的拖了大批金幣來覆蓋地面,當金幣覆蓋到還差最後一塊地皮的時候,祗陀太子說不用再拖金幣來了,剩下這塊地就算是他供養的(如圖情形))
三十九、Preaching a sermon on peace to the townspeople of Kapali and Koliya
向卡帕里和科里亞的村民宣講有關和平的法
(EON註:中間那條河叫羅西尼,同時灌溉河岸兩邊的田地,這兩族村民為了河水幾乎要起流血衝突的時候,佛陀制止了他們。佛陀後來輪流在兩個村子住留,各有不少民眾皈依)
四十、Wealthy man and (his) people come to challenge doctrines
一個富人帶著他的人馬來質疑教義
四十一、Veverable Pindola obtaining the sandalwood alms-bowl of the wealthy man of Rajagaha
賓度拉尊者用神通取得王舍城一個富豪的沉香木缽盂
(EON註:那個富人設置了一個活動:把一個沉香木缽盂放在一個高桿之上,挑戰任何當時的修行者,看誰有能力把它拿下來。賓度拉尊者在目犍連尊者的推讓下,用神通浮空上去把它取了下來。佛陀責備他濫用神通,那個沉香木缽盂後來被交給僧團研磨成沉香木粉膏)
四十二、Brahmin Magandhi and wife offering their daughter to The Buddha
婆羅門瑪甘迪夫婦 想把他們的女兒許配給佛陀
四十三、Queen Magandhi ordering the drunkards to hurl vituperations at The Buddha
瑪甘迪王后命令一群醉漢去辱罵佛陀
(EON註:這位瑪甘迪小姐據說非常漂亮,無數貴族富人追求都不放在眼裡,她的父母本來想把她許配給佛陀。佛陀為他們說法之後,她的父母證悟阿那含果,並且隨佛陀出家,不久後證悟阿羅漢果。但是佛陀的拒絕讓這位瑪甘迪小姐深感恥辱,後來她成了高沙比國王的第三個王后,一直找機會報復佛陀和他的信眾)
四十四、The female wandering ascetic Cincamanaka accusing The Buddha
女遊方行者欣卡瑪納卡誹謗佛陀
(EON註:一個外道團體因為佛陀削弱了他們的供養,所以讓這位女子來毀壞佛陀的名聲。這位女子故意讓別人看到她晚上往寺院的方向走,早上從寺院的方向回來,然後幾個月後,用木頭綁在肚子上裝作懷孕的樣子,在佛陀對大眾說法的時候跑去指責佛陀不負責任。後來帝釋天讓一頭耗子咬斷了她綁木頭的繩子讓她露了餡。據說她被趕出寺院門的時候就墮入了地獄。這女子前世也曾經對菩薩做過類似的事)
四十五、Heretics parade in town with he body of the female wandering ascetic Sundhari and hurling accusations (at The Buddha)
遊方沙門抬著一個女遊方沙門孫陀利的屍體在村子裡遊行,散布對佛陀的謠言
(EON註:他們先讓這位女外道被人看到經常出入寺院,然後把她謀害之後,對眾人說這是僧團對她行了欲邪行之後又殺了她。佛陀讓比丘在被辱罵的時候回答「說謊之人墮地獄,說"此惡事非我為者"亦然,二者命終於來世,將如惡徒同下場」,並預言這謠言最多持續七日。後來果然謠言七日後平息)
四十六、Bodhi Prince inviting The Buddha to his abode across a walkway of white cloth
菩提王子用白色帛布鋪地,邀請佛陀前往他的住所
(EON註:菩提王子用白帛布鋪地邀請佛陀進他的宮殿應供,三次請佛陀踏上帛布而入,佛陀都靜默不動,阿難陀尊者於是告訴王子,如來不踏帛布之道,讓他撤去帛布(如圖的手勢)。王子供養後,問佛陀要多久才能證道,佛陀回答只要具備五種精勤:有信、不病、不奸詐、有勤、有慧,就可能在七年之內實現)
四十七、The conversion of the ogre Alavaka
度化曠野夜叉阿拉瓦卡
(EON註:世尊當時在曠野中這名夜叉的住處里,這名夜叉剛開始企圖直接用暴力驅逐世尊,但是發現用最強大的法寶都無法傷害世尊,於是他問世尊如何才能解脫痛苦、什麼樣才是最好的生活、什麼是最好的寶物、如何才能在死亡的時候不憂愁等等問題,世尊為他說法,他皈依為優婆塞)
四十八、The Buddha being reproved by the teacher but lauded by the pupil
外道師匠指摘佛陀,學子卻讚歎佛陀
四十九、The conversion of (the bandit) Angulimala
度化盎古利馬喇(殺人大盜)
(EON註:這個名字直譯是「用手指串成的項環」。當時佛陀使用了一種空間能力,讓對方無論如何也追不上自己,於是盎古利馬喇大喊讓佛陀停下,佛陀回答「我已經停下了,現在是你該停下(指對方所行的業)」。盎古利馬喇本來也是高等種姓出身,教育良好,但是受外道影響,認為要殺滿1000個人,用犧牲者的指頭串成項環,這樣可以升天。當時他已經殺了999人,造成當地巨大的恐慌,國王都派軍隊來抓他。他再也找不到其他人殺,即將對他自己母親(可能是圖裡遠方那位)下手的時候,佛陀及時出現度化了他,後來他成功證悟阿羅漢果)
五十、On being queried the death of one"s father, The Buddha breaks a pot of butter and an earthen pot and delivers a sermon
當被詢問有關一位民眾的父親死後歸宿的問題時,佛陀打破一個黃油罐子和一個陶土罐子,藉此來進行說法
五十一、The citizens preventing King Pukkusati from going to the Buddha
民眾想阻止普庫薩提國王去找佛陀
(EON註:這圖可能反映的是佛音尊者對這事的注釋版本。當時普庫薩提國王是和賓比薩拉國王同時代的一個國王(塔卡希拉國),兩國國王通過商旅往來而交情日深,但從未謀面。普庫薩提國王有一次送了極其昂貴的禮物給賓比薩拉王,賓比薩拉王感到實在沒有對等的東西回贈,於是他把佛陀的教法銘刻在黃金碟片上送給普庫薩提王。普庫薩提王讀了之後,頓時失去對王位的興趣,自行落髮,步行192由旬去王舍城找佛陀(圖裡可能是他的民眾在試圖挽留他)。佛陀當時在沙瓦提城,不在王舍城,他用天眼知道這事後,就主動步行去找普庫薩提,並為他說法。普庫薩提後來被一頭瘋牛頂死,死時已經是阿那含聖者)
五十二、Akkosabharadvaja reproving The Buddha
阿庫薩巴拉多亞質疑佛陀
(EON註:這位婆羅門有個兄弟因為其妻子崇敬佛陀而心生不滿,跑去和佛陀辯論,問佛陀「殺什麼可以得安穩和無憂」,佛陀回答「殺嗔恨可以得安穩無憂」。他的兄弟因此敬服皈依,出家為僧。這位阿庫薩巴拉多亞婆羅門因而感到非常憤怒,就跑去辱罵佛陀,也被佛陀勸服皈依。他的兩個弟弟因為兄長出家也憤怒地跑來辱罵佛陀,同樣為佛陀所折服,皈依出家。這四兄弟後來都證得阿羅漢果。僧團後來在議論這件奇妙的事情時,佛陀告訴他們,因為佛陀具有忍辱之力,所以在罪惡之群里無有罪惡,能以真諦作為眾人的皈依)
五十三、Ujjuttara and the queen Samavati
買花侍女庫竹答拉和王后沙瑪瓦提
(EON註:庫竹答拉是負責給當時高沙比國王的王后沙瑪瓦提買花的侍女,她總是拿8個金幣卻只買4個金幣的花,貪污掉一半。後來遇到佛陀說法,當場證悟初果,第一件事就是買足8個金幣的花,然後坦白自己之前的錯誤。圖中描繪的應該就是這一幕。王后沙瑪瓦提為此觸動,讓她每天去聽佛陀說法,回來給自己複述,庫竹答拉複述的經文收集為現在的《如是語經》。而沙瑪瓦提王后就是後來著名的修慈心第一的女弟子,慈心之力強到國王因誤解而射向她的毒箭都被反彈回去,國王也因這件奇事而皈依佛陀)
五十四、Stepmother Gotami requesting establishment of the Bhikkhuni Order& being ordained a Bhikkhuni
佛陀的姨母苟達彌請求成立比丘尼僧團,並受戒成為一名比丘尼
(EON註:左上圖是阿難陀尊者代她求佛陀允許女眾出家,佛陀考慮到女眾出家會影響正法在這個世界駐留的時間而連續拒絕了三次,阿難陀尊者提及苟達彌對佛陀早年的養育之恩而再三請求,佛陀終於答應,但為比丘尼設置了「八敬法」以盡量削弱此事的負面影響。右下圖是苟達彌受戒的情形,她並不以一般比丘尼受具戒的方式來出家,而只是答應接受「八敬法」。後來有比丘尼質疑她的受戒方式,佛陀說她能接受「八敬法」就是受具戒)
五十五、Delivering a sermon to the Queen Khema
向柯瑪王后說法
(EON註:柯瑪王后是佛陀女弟子中的兩位上首之一,稱為「智慧第一」,相當於男弟子中舍利弗尊者的地位。圖中應該是她第一次聽佛說法的情形。柯瑪王后之前非常為自己的美麗而自負,佛陀知道她的心念,所以用神通變出一位比她美得多的女子在身後搖扇,在柯瑪深感不如的時候,佛陀讓她看到這位女子迅速從年輕貌美變到中年,再到老年、衰朽、死亡(圖裡右邊三位女子應該是表示一個時間次第過程),柯瑪王后因此受到極大的觸動,佛陀趁機向她說法,她在第一段說法結束的時候證得初果,第二段說法結束的時候直接證到阿羅漢果,並且隨後出家成為比丘尼。她這樣迅速地證果,是因為宿世以來已經累積了極強的波羅蜜,91劫前她就曾經是當時的維巴西佛的弟子,這一劫前三位佛陀在世的時候,她也曾經服務過僧團。她過去世也曾經做過菩薩的妻子,那一世菩薩和她兩人修「死隨念」的境界都很高)
五十六、Pathacari in the presence of the Buddha
帕達卡莉來到佛陀面前
(EON註:這位帕達卡莉是沙瓦提城一位大富商的女兒,年青的時候和家裡一位男僕私奔生子。在她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遇到一場暴風雨,她丈夫在砍樹給她搭棚子的時候被毒蛇咬死,第二天她帶孩子們渡河的時候,剛生下來的孩子被老鷹叼走,第一個孩子則被河水沖走,她悲痛地回到娘家沙瓦提城裡,又得知她父母一家也在那場暴風雨里被倒塌的房子全部壓死,短期內連續的巨大打擊讓她頓時瘋掉,扯碎了自己的衣裳到處哭喊。當時佛陀正在沙瓦提城給孤獨園裡說法,他讓眾人不要阻攔帕達卡莉,讓她跑到自己面前來,然後一句話就讓她恢復了神智,並且告訴她「多生以來你因為失去親人而流過的淚水比四大洋的海水還多,所以親人子女都不會是人生的依賴,你為何還在放逸」,帕達卡莉當場證悟初果。後來出家精進,在一次休息前用針撥滅油燈的瞬間證悟阿羅漢果。她是女弟子里「持律第一」,相當於男弟子里伍巴離尊者的地位)
五十七、Kisagotami in the presence of the Buddha
吉莎·苟達彌來到佛陀面前
(EON註:吉莎·苟達彌婚前貧窮,難得一位富人看上了她,和她成婚,但是她一直得不到夫家的認同,直到她生下了一個男孩,夫家終於因此接納了她。所以她非常重視這個兒子,這個兒子不幸因病去世的時候,吉莎·苟達彌感到無法接受,一直執著地要向人們討葯想復活兒子。最後她去請求佛陀,佛陀說只要她能拿到「沒有死過人的家庭所擁有的一點芥菜籽」,就可以用它治好兒子,吉莎·苟達彌跑遍全城也找不到這樣的家庭,最後她終於領悟到佛陀想要她知道的道理。於是她回到佛陀那裡,佛陀問她找到芥菜籽了嗎,她回答「芥菜籽的事情已經解決了,請允我出家受戒」,佛陀於是對她說法,讓她證悟了初果。吉莎·苟達彌後來出家精進,證悟了阿羅漢果)
五十八、Befriending the farmer
教助耕者
(EON註:這裡沒有提到名字,所以個人從畫面推測是佛陀成道第11年的時候,在王舍城南山托缽時發生的事情。當時耕者波羅多波瑟在組織大規模的耕犁作業,世尊前往托缽的時候,他們正在田間用餐,於是他們對世尊說,我們要這麼辛勤耕犁才能得到東西吃,你也應該這樣勞動才能得到收穫。世尊用偈回答說我也在耕犁播種(圖裡的姿勢):智慧就是我的軛和犁,正念是我的鋤頭和鞭,這樣的耕耘,聖諦就是我的收成,不死的甘露會是成果。耕者波羅多波瑟因而折服,用銅缽盛粥要供養世尊,但世尊因為這次供養是先頌偈才得到,所以依諸佛慣例不能接受這樣的供養,並預言這粥已經變得有毒。他讓對方把這粥倒在無生物的水裡,入水的時候出現這粥有毒的跡象,耕者波羅多波瑟因而感到恐懼,皈依世尊而出家,後來證得阿羅漢果)
五十九、Meeting the sanitation worker Sunita
路遇清掃工蘇尼塔
(EON註:蘇尼塔是王舍城一個拾花業家族的成員,他當時正在從事極其困苦和低賤的街道清掃工作。佛陀觀到他有成就阿羅漢的潛質,於是在一個清晨他正在掃地的時候特地前去見他。他看到佛陀的時候敬畏得無地自容,佛陀問他要不要出家成為一名比丘,他狂喜地答應了。佛陀帶他回到寺院,給了他一個禪修的業處,他依此證悟了阿羅漢果,從此許許多多的人和神都來敬拜他。他此生的低賤是因為過去世曾經對一位辟支佛說過不敬的話)
六十、The samanera Sopaka being abandoned in the cemetery with a corpse
沙瑪內拉蘇帕卡和一具屍體一起被丟棄在墓地里
(EON註:蘇帕卡在巴利文里是「賤民」的意思,因為他是一名墓地工作者的兒子,古印度一般從事這類「不凈」行業的都是低等種姓。他出生四個月的時候,父親就突然去世了,他被叔叔收養。在他七歲大的時候,因為和叔叔的孩子爭吵,所以他叔叔把他和一具屍體捆在一起丟在墓地里,想讓豺狗把他們一起吃掉。午夜豺狗群出現,他嚇得大哭,佛陀觀到他有成就阿羅漢果的潛質,於是設法營救了他(圖裡似乎是派遣一隊比丘去救他,另外一個記載是直接對他放了一道光,讓他得到力量,自己掙脫了綁縛,然後來到佛陀的住所,那時他證得了初果)。他媽媽後來去找他,找不到就去問佛陀,佛陀先把蘇帕卡隱身在一邊,然後對他媽媽說法,他媽媽因此證得初果,而蘇帕卡同時證得阿羅漢果。蘇帕卡的前一世是一位精通吠陀的婆羅門,也是生活在這個時代。就在不久前,當時佛陀預見到他很快就要過世,所以前去見他,蘇帕卡的前世向佛陀撒花為座表示尊敬,佛陀對他說法之後從空中離開,他過世之後就轉生為這一生七歲證果的蘇帕卡)
六十一、Venerable Ananda receiving offering of water from the maiden of low caste
阿難陀尊者向一位低等種姓的女子托缽要水
(EON註:這圖可能反映的是北傳經典里記載的「摩登伽女」的故事,南傳經典里個人暫時未讀到類似記錄。這位女子據說名叫波吉蒂,阿難陀尊者當時不在乎對方種姓卑微,依然向她托缽,她被阿難的風采迷住,用了各種方法想要誘惑他,包括讓她的外道母親使用幻術迷惑阿難陀尊者。佛陀後來告訴她阿難陀是位修行者,她也必須出家修行才能和他般配,她修行之後覺悟到自己的愚痴,主動放棄了之前的想法)
六十二、The unwholesome kammic result(vipaka) of Venerable Kundadana
坎達多納尊者不善宿業的果報
(EON註:坎達多納尊者前世曾經是一位地居天,當時他看到有兩位比丘親密無間,所以想試探他們的友誼。於是當其中一位比丘暫時離開另一位比丘進到一處林子里去的時候,他變成一位女子,衣冠不整地從那個林子里出來,讓另一位比丘誤認為他那位朋友戒行不凈。這一不善業的果報讓坎達多納尊者此生出家托缽的時候,總會讓別人看到他身後有一名女子像他女友一樣在跟著他(如圖所示,她其實只是一個幻影),而他自己卻什麼也看不到,這個現象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非議和煩惱(圖右邊的幾個人就在紛紛議論)。後來高沙喇國的國王巴謝那地聽說之後,親自前來測試,證實那女子只是一種業報造成的幻影,於是他發心供養坎達多納尊者,讓他不必再承受外出托缽帶來的麻煩,坎達多納尊者也因此得以專註精進,證悟了阿羅漢果。從那之後,那個女子的幻影就不再出現了)
六十三、The Buddha and the old Brahmin who was searching for his lost cattle
佛陀和一位正在尋找丟失牛隻的老婆羅門
(EON註:這可能是出自北傳《賢愚經》(非南傳同名經)的典故。這位老婆羅門家境貧寒,終日受惡妻辱罵,所生的七個女兒嫁出去後又不斷回家討這討那增加負擔(印度人嫁女兒要支付沉重的嫁妝,否則女兒在夫家沒地位)。他那日借了頭牛耕地,又不慎丟失,所以深感自己怎麼如此不幸。找牛的時候看到佛陀平靜地坐在樹下,覺得佛陀才是最快樂的人。佛陀讀到他的心念,就邀請他出家,並且為他說法,他當場證悟了阿羅漢果。這位老婆羅門過去生也受過佛陀的恩典,當時佛陀是一個國王,他是一個因為無心之失而連續闖禍的倒霉人,佛陀的前世則幫他一一排解)
六十四、Venerable Angulimala being chastised by the townspeople
盎古利馬喇尊者被村民責打
(EON註:盎古利馬喇尊者被佛陀度化出家之後,始終堅持四種被允許的苦行:樹下住、穿糞掃衣、僅持三衣、托缽乞食,尤其是堅持親自托缽乞食這一點,對於一個惡名昭彰、甚至需要一名國王帶著大批軍隊來圍剿的前殺人魔王而言是非常艱苦難得的。他因為從前的罪行很難討到東西吃,但是依然堅持。圖裡反映的應該就是他經常遇到的一幕:被認得他的人責罵追打。有一次他在沙瓦提城被打得頭破血流,佛陀告訴他「讓你承受現在這痛苦的業,本來會讓你在地獄裡被折磨無數年」)
六十五、The offering of alms by the wife of the General Mallika
瑪利卡將軍的妻子供養缽食
(EON註:英文可能有誤,圖裡可能是高沙喇國王巴謝那地的瑪麗卡王后,她原來只是個製作花環的平民女子,因為布施佛陀而當生得到成為王后的機緣,後來成為僧團的著名施主之一。我個人暫時沒有讀到有「瑪利卡將軍」這樣的人物,待查)
六十六、英文原文空缺
六十七、Heretics parade in town wi...
沙門...在村子裡遊行
(EON註:這個英文疑似和第四十五重複,也和圖中內容不符。從圖的內容推測,可能是反映當時一位富家公子出家後,他的父母因為後繼無人,怕財產被充公,所以要求他和前妻生育一個後代做繼承人。那時候佛陀還沒有正式制定有關欲邪行的波羅夷戒,這位比丘就應父母要求和前妻如此行事而遭到眾人非議,佛陀從此制定了相關的戒律)
六十八、英文原文空缺
六十九、英文原文空缺
七十、The Buddha and the wandering asectic Bahiyadatucariya
佛陀和遊方沙門巴西雅·達圖卡瑞亞
(EON註:巴西雅原來是一名商人,出海經商七次都平安,第八次遇到海難,他趴在一塊木頭上漂流到蘇帕拉卡這個地方,身上衣服全部爛光了,於是他用樹皮做了一件外套(如圖那樣)在當地乞食。這種打扮和舉止讓當地人把他當成了一名修行者而給與了極大的尊敬,他也逐漸因此誤認為自己已經是個阿羅漢了。一位天神因為有一世和他是同梵行者,所以建議他去找佛陀以便得到真正的利益。在那位天神的幫助下,他一夜之間就來到當時佛陀所在的沙瓦提城,見到佛陀的時候,他情緒太過激動地請求佛陀為他說法,佛陀為了讓他平靜下來,就說「這是托缽的時間,不是說法的時間」,拒絕了他兩次。巴西雅平靜下來,回答說人生太過無常,不知道何時就會死,所以堅持讓佛陀立刻教他。佛陀知道他的命運,於是當場對他說法,他即刻證悟阿羅漢果(佛陀認他是從聽法到證果速度最快的人之一)。在佛陀離開之後,他就被一頭母牛頂死(它受一名女性夜叉附體)。他和上面第五十一圖的普庫薩提國王一樣,前世都是迦葉佛教法時期的人。當時有七個修行者到山上去,決意不證道就死也不下來,其中一位證悟阿羅漢果,一位證悟阿那含果轉生梵天界(就是上面提到那位天神),其他五位都餓死了,其中兩位就轉生為巴西雅和普庫薩提國王。他們都是被同一頭受女性夜叉附體的母牛頂死,這是他們從前一起做過的一個惡業的果報:那時他們一起找一位女子取樂,為了不想付錢就把她害了,那名女子死前發願要化作女夜叉復仇。因為巴西雅在過去世中從未布施過衣缽給比丘,導致他今生的福報不足以支撐到獲得衣缽而從佛陀受戒出家,所以佛陀雖然知道他已證阿羅漢果,最後卻並沒有對他說出那句著名的「善來,比丘」,不過佛陀依然讓其他比丘為他造塔供養)
七十一、The Buddha teaching a mantra to the old brahmi who had been banished by his children
佛陀教了一首偈子給一位被自己孩子趕出家門的老婆羅門
(EON註:南傳法句經典故中有此事的記載,這位老婆羅門辛苦養育了四個孩子,每個孩子他都幫他們成家立業。後來他老了,所有孩子卻都彼此推脫贍養責任,他最終被逐出家門。佛陀教他一首偈,讓他等孩子們都在眾人中時當眾背誦。這首偈主要是提到辛苦養大自己的孩子,結果還不如手中手杖,起碼可以引路驅狗。眾人聽後紛紛譴責,孩子們也深感慚愧,於是就接父親回家供養。那位老婆羅門感恩世尊幫他,將世尊請到家裡供養,世尊對他說法,讓他證悟了初果,後來他隨世尊出家,證悟阿羅漢果。藏傳《百業經》(藏版最初譯自唐朝漢版)中也有類似記載,但是孩子的數目記為七個)
七十二、The Buddha nursing the sick bhikkhu
佛陀親自照護生病的比丘
(EON註:當時有位比丘得了痢疾,躺在自己的屎尿里無人照看,因為他被認為是對僧團沒有貢獻的,而且估計味道也太重(如圖遠處有位比丘就掩鼻)。世尊讓阿難陀尊者取水來並親自為這名病比丘清洗,之後他集合僧團說「你們出家再無父母,如果不相互看護,誰會來看護?對於病者,應如同看護佛陀一樣看護他」,並且為此制定了一條戒律:比丘有病者如果僧團無故不安排看護,犯「惡作」)
七十三、King Bimbisara in the prison cell
賓比薩拉國王在牢房裡
(EON註:英文原文是如此,但是很可能不對,因為後面還有一個描繪賓比薩拉國王在牢房裡被割足的圖更吻合經典里的記載,但相貌和這個完全不一樣,同一個畫家不太可能畫出兩個頭髮鬍子顏色外觀都完全不同的賓比薩拉國王。個人根據圖中內容,推測可能是法句經344偈的記錄:當時摩訶迦葉尊者有個弟子已經出家並證得第四禪那,但是因為對一個金匠親戚家裡的東西起了貪著又還俗了,後來在俗世淪為小偷並被逮捕,即將被處決之前,他遵照摩訶迦葉尊者的指示,收攝心念,專註所緣,並且進入了禪那。執行者被他入定時的姿態所觸動,於是向國王報告,國王也下令釋放了他。佛陀知道之後說他「以前既脫離了系縛,卻又回頭重新惹上所有的系縛」。後來他又重新回到僧團精進修行,並證悟阿羅漢果)
七十四、The slave woman reproaching the heretic for bathing in the River Ganges at dawn
身為奴隸的女子責備一名沙門於黎明時分在恆河裡洗澡(一名身為奴隸的女子向一個外道沙門質疑「恆河晨沐」的意義)
(EON註:這位女子應該是般娜,她是給孤獨長者家一位女僕的女兒,聽《獅吼經》後證得初果須陀含。她的工作是去恆河裡打水,當時婆羅門教徒普遍相信在恆河裡進行晨沐能洗掉身上的罪業(即便是現在,相當多的印度民眾也依然如此相信)。當時已經身為初果聖者的她就對河裡那位婆羅門說,這種迷信是不懂得業報的表現,如果在河裡沐浴就可以洗掉罪業,那麼水裡的青蛙水蛇那些水生動物是不是都要上天堂呢?一切殺人放火的罪犯,洗澡過後會不會都變成好人呢?如果河水能洗掉罪業,那麼善業是不是也會被洗掉呢?那位婆羅門幡然醒悟,皈依了佛教,說「曾詡梵天子,今真婆羅門;三明真知俱,真正清凈人」。給孤獨長者後來解除了般娜的奴隸身份,於是她出家為比丘尼,最終證得阿羅漢果)(《長老尼偈236-251》)
七十五、英文原文空缺
七十六、Monastery donor Visakha and her father-in-law
大講堂的施主維沙卡和她的公公
(EON註:這位維沙卡女士號稱是「布施第一」的女弟子,說她是「大講堂的施主」是因為著名的「鹿母講堂」就是她興建布施的。有一次她去寺院里聽法,把一個珍貴的首飾遺失在寺院里,她把這視為一個作布施的提示,於是決定賣掉這個首飾換成如法資具布施給僧團,但是沒人能買得起,於是她自己掏錢回購,然後用這筆資金興建了「鹿母講堂」布施給僧團。可能是因為居住條件太好,有些比丘住在這裡的時候變得比較放逸,汲汲營營於一些世俗雜事,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建議下,用腳趾令整個講堂發生了一場地震來警醒他們。圖中是她的公公彌伽羅,那時候她的公公還是外道的信徒,對佛陀的僧團持排斥態度。當時他正在用金質容器吃一種蜂蜜米粥,見到一位比丘前來托缽卻佯裝不見,於是維沙卡對這位比丘說「我公公正在吃不幹凈的東西」。她的公公因此惱怒地要趕走她,後來眾人都裁定是她的公公彌伽羅不對,彌伽羅於是又想挽留維沙卡,維沙卡提出要請佛陀到家中來供養作為留下的條件。佛陀前來應供說法的時候,她的公公躲在簾幕後面聽,當場證得初果須陀含,從此他說要敬維沙卡如同母親一般)
七十七、The Buddha and Sumana, daughter of the wealthy man
佛陀和長者之女蘇瑪納
(EON註:經典里有好多個同名的蘇瑪納,這位應該是前高沙喇國王的女兒,現任巴謝那地王的姐妹。她有一次帶著500位侍女和500輛戰車前來訪問佛陀,求問佛陀:兩位在信念、道德和智慧方面都相當的弟子,一個有布施,一個沒布施,他們之間是否會有區別?佛陀回答說,他們無論生在天上或是人間,有布施者在壽命、外貌、榮耀、快樂和權力方面都要勝過無布施者,這種區別會一直持續到他們證悟阿羅漢果為止。注釋里說,她之所以會這麼問,是因為她看到了王宮裡兩個嬰兒的談話:一個是王子,一個是宮女的兒子,二者的床鋪高低豪華度都懸殊很大,但他們前世都同是比丘,而王子記得自己的前世,知道另外一個嬰兒之所以今生地位比他差,是因為沒有聽從自己的勸告,所以正在對另外一個嬰兒說法。這位蘇瑪納的過去生曾經把乳粥藏在茉莉花團中,放進當時的維巴西佛的缽盂里,用這種方式得到了那次供佛活動中首供者的榮耀和功德。她當時依此發願生生世世都身帶茉莉花香,並且都叫「蘇瑪納(茉莉花、幸福者)」,她那生也很快得到果報,成為一名將軍的妻子。蘇瑪納侍候她祖母到過世之後,就和巴謝那地王一起來見佛陀,在那次開示中,她證得阿羅漢果並且出家,她從前證得初果須陀含時只有七歲)
七十八、Subhatheri and a young suitor
蘇芭長老尼和一名年輕的追求者
(EON註:經典里同樣有好多位蘇芭,這位應該是蘇芭·吉瓦康巴瓦尼卡,她屬於王舍城一個有名的婆羅門家族的成員,據說容貌非常嬌美,所以被稱為「蘇芭(巴利文意為:凈美)」。她看到了感官欲樂的過患,所以出家為比丘尼。有一次她正要去午休的時候,一名浪蕩公子看到了她,被她的美貌所折服,於是不停地追求她,她反覆向對方宣講愛欲的過患對方也不聽,最後她問對方最喜歡她哪裡,對方回答說最迷戀她美麗的眼睛,於是她毫不執著地把眼睛挖下來遞給對方。浪蕩公子被震懾住了,並且請求她的原諒。後來她去見佛陀,佛陀讓她的眼睛復原,並且給了她一個禪修的業處,她依此精進修行,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七十九、Venerable Nalakamahathera and Venerable Moneyya
可敬的納拉卡大長老和可敬的寂靜行
(EON註:納拉卡是當年佛陀剛出生時為他看相的那位阿斯陀仙人(也就是前面圖裡出現過的卡拉德維拉)的外甥,阿斯陀為佛陀看相之後,知道自己等不到聽佛陀說法,就讓外甥趕緊出家,等待佛陀。在佛陀證道並且第一次為五比丘說法之後的七天,納拉卡就前來請教佛陀(這裡英文標題可能有點問題,原文直譯有「寂靜尊者」的意思,因為當時納拉卡向佛陀請教的主題是「寂靜行」的方法,這個行法原文是Moneyya(寂靜)patipadā(行道),寫英文標題的人可能把這個Moneyya當作另一位尊者的名字了。看圖中也只有佛陀和一位尊者在對話)。納拉卡受教之後,就回到他原來修行的地方,靠在一塊金色的岩石上達七個月之久,以實踐上述行法的最高形式,最終證得阿羅漢果。他對這種行法的追求可以追溯到過去世蓮花勝佛的時期)
八十、Kanda, planting the white mango tree
康達,種下白芒果樹
(EON註:佛陀在禁止比丘隨意展示神通後,外道都以為佛陀自己肯定也不會再使用神通,於是一個個都放心吹噓說自己比佛陀神通大得多,而實際上這種禁制是只針對佛弟子而言的,諸佛並不受此制約。為了平息外道造成的這種局面,佛陀應賓比薩拉王的邀請,預言說將在「七日之後城門口的一顆芒果樹下」展示神通,並且還罕見地同意國王宣傳此事,讓眾人都來參觀。外道聽說之後,趕緊僱人把城門附近的芒果樹全部砍光。七日之後,佛陀在城裡托缽,有一位名叫康達的宮廷園林長供養了一顆芒果給佛陀,佛陀吃完就讓他把果核種在城門口,那個果核當眾迅速長成一株巨大的芒果樹,佛陀就在樹下展示了傳說中的「雙神變」,而後前往三十三天為諸天說法,在天上度過了他成道之後第七個雨安居。這則記錄雖然見於小部本生經,但是一般視為是後世的增補)
八十一、Preaching the evils of sacrificial offering to the Brahmin about to make such sacrificial offerings
在外道準備對梵天進行犧牲祭祀的時候,向他們開示這種獻祭的邪惡性
(EON註:那個時代的婆羅門教傳統普遍迷信殺生祭祀的效力,而且極其注重儀軌細節這些形式上的東西。因為佛陀當時被公認具有觀知遠古歷史的能力,所以有許多婆羅門教徒就來請教古代婆羅門祭祀的方式。佛陀告訴他們古代真正的那些婆羅門在祭祀的時候是不殺生的,後來有些婆羅門艷羨世俗的享受,才逐漸編撰出這些繁雜儀軌,吸引統治者為此投資並從中獲取名聞利養。當歷史上為了祭祀而第一次出現殺生時,諸天都驚呼祭法的敗壞。作為被祭祀的對像,有一位梵天神就曾經親口對一位做殺生祭祀的婆羅門老婦說「此非梵天食」。長部第五經《究羅檀頭經》里記載,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老婆羅門叫究羅檀頭,聚集了數千頭的牛羊要舉行一場巨型的犧牲祭祀,但是他不知道已經失傳的「三種犧牲之祭儀及十六祭法」,於是跑去請教佛陀。佛陀有一個過去生就是主持這種失傳祭典的宮廷顧問婆羅門,所以他很詳細地描述了這種古代的祭祀方式,根本不是通過殺生,而是通過參加祭祀的統治者、婆羅門、貴族和百姓自身嚴格的道德規範來達成祭儀的要求。受教的婆羅門紛紛意識到這樣才是真正圓滿的大犧牲祭,進而他們追問佛陀是否有比這更高更圓滿的儀法,佛陀回答布施有戒德者、乃至皈依、持戒、禪修、證得諸沙門果,是會比這種祭祀帶來更多果報和功德的法)
八十二、英文原文空缺(EON註:這個場景應該是婆羅門教祭祀中的「火祭」或稱「天啟祭」,分別祭祀三種目標:家主火、供養火、祖先祭火(看圖裡分設三個容器、三分食材等等),祭祀儀軌非常複雜,人員分工也很細緻,主要是通過往火里投放各種祭祀品來實現。投動植物的是「供養祭」,投酒的是「蘇摩祭」,並且認為儀式動作要分毫無差才能得到比較好的效果,稍微偏差就可能降低效力或是導致災禍(圖裡右邊那人貌似在查儀軌細節做法)。圖裡主要是獻果蔬和酒,所以可能是「初穗祭」或是「四月祭」,或是某種「蘇摩祭」。針對當時的這類現象,佛陀勸示說「在林中火祭百年,不如頃刻之間供養修行的人,如是供養,勝過百年的火祭(法句經偈107)」,「婆羅門,即使僅是頃刻之間頂禮聖者,也比整年地供奉大大小小的祭祀犧牲要來得好」)
八十三、英文原文空缺
八十四、英文原文空缺(EON註:這可能是諾酤羅母在安慰重病中的諾酤羅父(關於他們的詳細介紹請參閱後圖)。諾酤羅母當時安慰諾酤羅父說不需要掛心自己,她擅長紡織可以獨立照顧家庭,即使諾酤羅父不幸過世,她也不會再嫁,因為她已經證悟了初果,一生都會和他在世時一樣持守梵行。諾酤羅父因而心情寬慰,不久就病癒了。佛陀知道之後,讚歎他能有這樣好的一位伴侶)
八十五、Venerable Sariputta and his mother
舍利弗尊者和他的母親
(EON註:舍利弗尊者雖然是智慧第一的佛弟子,一生幫助無數人和天神證果,但是他自己的親身母親卻怎麼也不肯相信他。舍利弗尊者在進入涅槃前的七天,預知到這是一個度化自己母親的機會,於是向佛陀辭行之後就回到自己的家裡。那時候他的物質身體如期地迅速虛弱下去,四大天王、帝釋天王和大梵天王知道之後就依次前來探望禮敬他。舍利弗尊者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婆羅門教徒,非常崇敬這些天神。她見到自己日夜敬拜的天神居然對自己的兒子致以如此的敬意,感到無比的喜悅,同時也意識到兒子的老師自然更加偉大。舍利弗尊者抓住這個機會對他的母親說法,讓他的母親證得了初果(如圖的場景)。舍利弗尊者進入涅槃之前的物質身體狀況和佛陀極其相似,他進入涅槃的方式也和佛陀幾乎相同:依次從初禪上升到最高級的禪定狀態,然後再依次倒退回初禪,再從初禪依次上升到第四禪,從第四禪狀態進入涅槃,顯示了他對禪定狀態完美而精準的控制。按他自己的話說,他對各種禪定狀態的掌握,就如同從衣櫃里隨意挑選衣裳穿一樣輕鬆。佛陀在接過這位上首弟子的舍利時,說:「就是這位比丘,在八萬四千世界中,除了我以外,智慧無與倫比。」)
八十六、英文原文空缺(EON註:個人推測這可能是《小部·天宮事經》的第45經記載的事情。有四位艾西迦國賓那卡迦市的女子遇見一位比丘在托缽,於是她們分別以一束青睡蓮花、一束青蓮花、一束白根帶葉的紅蓮花、一串象牙色的茉莉花環敬獻給這位比丘。她們的果報是往生三十三天,各擁有一座美麗的天宮,四座天宮彼此相連,稱為「四女神天宮」。摩訶目犍連尊者稱她們「汝之容色照十方,恰如曉天之明星」。圖裡可能是佛陀在向其他比丘解釋受花比丘的事)
八十七、The Buddha on alms round in Veranja Country
佛陀在比蘭若村托缽
(EON註:英文原文描述得不精確,圖裡托缽這位應該是阿難陀尊者。當時是世尊成道第12年,在一位婆羅門的邀請下,到比蘭若村過雨安居的時候,天魔干擾了那地方居民的心智,讓他們忘記了對世尊的邀請,當地的農作物同時受到一種病菌的侵襲,整個地區陷入饑荒。那時有一位馬商帶著500匹馬在比蘭若村過雨季,他布施給托缽艱難的每位比丘少量馬麥。阿難陀尊者就把這少量馬麥研磨之後供養佛陀,佛陀毫不介意地吃了,而且吃了三個月。他讚歎能如此以信念戰勝飢苦的比丘,說「未來之人將會因此輕蔑粳米飯」。摩訶目犍連尊者當時建議用神通翻轉地面,以便取食當地地殼以下的一種蜂蜜狀的可食之物,又建議把比丘傳送到富庶的北俱盧洲去托缽,佛陀制止了這些使用神通的方式。佛陀之所以會經歷食馬麥的業報,是因為他在一次過去生中生為一名貴族的時候,對當時的弗沙佛不敬,那時他看到比丘們在吃一些好東西,就斥責他們,說他們應該吃馬麥)
八十八、The Buddha and the Elephant Palileyyaka
佛陀和象王帕里雷亞卡
(EON註:這裡描繪的是佛陀成道之後第九個雨安居時的事情。當時世尊住在高沙比城,那裡的比丘因為一個戒律的細節問題發生了爭執,逐漸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教導戒律的比丘師長,一派支持教導經法的比丘師長),情緒高到連佛陀本人的勸說都不聽。佛陀從這事情看到了將來僧團的分裂(正如近代發生的史實),於是他選擇離開這些比丘,來到帕里雷森林,獨自一人在林中度過了這年的雨安居。在這期間,就是圖中的這位象王帕里雷亞卡(這名字的字根有點「帕里雷,森林之靈」的意思)在取食供養佛陀。佛陀當時說它是一位真正的好朋友,並且說偈「不得堅固之友情,彼正生不得賢友,如王國土被征服,棄位獨行如龍象」,意思是若得不到真正的友情,寧可保持獨行。高沙比城那些爭執不休的比丘後來遭到當地居士的抵制,無法得到供養,最後回到佛陀面前認錯)
八十九、The soles of the feet of King Bimbisara being gashed
賓比薩拉國王的腳底被割傷
(EON註:他的兒子未生怨王子受到提婆達多的蠱惑,要行刺父親賓比薩拉國王的時候被發現並逮捕,但是賓比薩拉國王不但沒有懲罰未生怨王子,反而把王位讓給了他。未生怨王子又在提婆達多的慫恿下要將賓比薩拉國王斬草除根以穩固王位,方式是把他關在牢房裡餓死。因為賓比薩拉國王當時已經證得初果須陀含,所以他在牢里來回經行禪修,很長時間都不死。未生怨王子於是又派理髮師去把他的雙足給廢掉,據說要求是割開後灌入鹽巴和醋,然後用火炭燒炙(如圖)。這事那些理髮師都做不下去,而賓比薩拉國王居然能毫無怨恨地讓他們動手(他在過去生里有一次穿著靴子踐踏一座舍利塔的庭院而非赤足示敬,作為一名須陀含聖者,他可能已經知道這是他的果報)。賓比薩拉國王過世之後轉生為四天王中多聞天王手下的一名將軍,名叫闍尼沙,後來還拜訪過佛陀,提到自己期望能繼續證到第二果斯陀含)
九十、The elephant Nalagiri being admonished
馴服狂象奈拉吉里
(EON註:提婆達多企圖謀害佛陀的事情曝光之後,很多比丘都雲集到佛陀的居所周圍警戒護衛,佛陀卻遣散了他們,告訴他們佛陀是不可能因暴力而失去生命的。那時,王舍城有一頭著名的殺人狂象叫奈拉吉里,提婆達多用升遷和加薪收買了馴象師,讓他們在佛陀入城托缽的時候把這頭殺人巨象灌醉後放出來。當這頭兇狠的發狂醉象沖向世尊的時候,大家都嚇得四散驚逃,世尊則泰然自若,他向這頭狂象發出的強烈慈心讓它頃刻間清醒了過來,最後馴服地跪倒在世尊面前。世尊用偈對它說「行事醉狂與放逸,放逸不得入善趣;依循此見而行事,你將轉生於善趣」,從此這頭專業訓象師都難以馴服的巨象就變得溫順起來,當時它甚至還自己走回了象廊。佛陀在過去生的時候,就很多次展現了這種和不同種類的動物有效溝通的特殊能力,這可能源於他多生以來修習的波羅蜜(經典里記載有很多他和動物之間有效互動的情形,包括他年輕時馴服烈馬、上面圖裡森林象王主動供養他的例子)。而他在前一生身為兜率天神的時候,就是在慈心禪那狀態中過世的,這意味著他這一生五蘊的主旋律之一就是對眾生強烈的慈悲)
九十一、Admonishing the assassins who had been sent by Devadatta
教示提婆達多派來的刺客
(EON註:提婆達多當時派了好幾撥的刺客去行刺佛陀,而且從刺殺到滅口安排得極其縝密。他先派一名刺客直接行刺佛陀本人(這是位皇家弓箭手,未生怨王子委派給提婆達多使用的),然後又派兩名刺客埋伏在第一個刺客歸途中滅口第一個刺客,同樣又再安排四名刺客同法滅口上兩個刺客,這樣環環相扣,最後一批刺客達到十六名。當第一個刺客接近佛陀的時候,恐懼感讓他僵立住無法動彈。早已知曉的佛陀讓他不要害怕,並為他說法,這名刺客坦白了自己的罪行並且皈依了佛陀,佛陀讓他取其它路返回,讓他免於被其他刺客滅口。就這樣,佛陀依次把提婆達多派出的所有刺客都度化並且安全遣回。圖裡這撥應該是第二撥的兩名刺客)
九十二、Devadatta attempting to kill The Buddha with a boulder
提婆達多企圖推下巨石謀害佛陀
(EON註:提婆達多派人刺殺佛陀失敗之後,就決定親自動手。他看到世尊在靈鷲山的山陰處來回經行的時候,就從山上推下了一塊巨石(注釋里說提婆達多有五匹大象的力氣),這時有兩個石錐從山體上刺出把巨石卡住,但是石屑依然滑落下去,蹭到了佛陀的腳趾。佛陀抬頭平靜地對他說「迷途者,你已經造下了極重的不善業」。這種業是五逆罪之一,它的業報導致提婆達多即使已經證得禪定和神通,下一生也依然會轉生在地獄中。通常情形下,已經證得禪定的人,如果在臨終時維持禪定狀態,是會轉生在和該禪定相應的梵天界的。佛陀實際上在提婆達多加入僧團時就已經預知了他此生將會做出的行為,因為提婆達多好多世以來都在和佛陀作對,但是佛陀出於憐憫還是接納他加入了僧團。儘管提婆達多犯下惡業導致他將在地獄中受苦到這一劫結束,但是他此生的修行成果會令他將來成為一名辟支佛,名叫阿提薩拉)
九十三、The thirty Baddavaggi brotthers and The Buddha
三十位巴達瓦吉兄弟和佛陀
(EON註:如果按照律藏的記載,三十位巴達瓦吉兄弟當時應該已經是比丘了(而非圖裡的世俗人打扮),他們當時都修習苦行,在一次雨安居前想從遠方趕來和在沙瓦提城的佛陀一起住,但是時間來不及,只好在離佛陀八由旬遠的路途中過雨安居。雨安居之後他們滿身濕漉漉地來拜見佛陀,佛陀因此制定了有關「迦希那衣」的戒律,允許在雨安居結束後的一個月內,安排其中的一天來製作僧袍,所有的製作程序,包括接受布料、裁剪、縫製、染色、晾乾以及在僧團當中進行分配與隨喜都必須在一天之內完成,當天所製作的僧袍就稱為「迦希那衣」。圖裡的場面和英文注釋似乎有點不太相符,待查)
九十四、King Ajatasattu coming into the presence of the Buddha
未生怨國王來見佛陀
(EON註:在長部第二經《沙門果經》中記載,未生怨國王(在賓比薩拉國王過世之後,他已經繼位成為摩羯陀國的國王)在宮廷醫師耆婆的推薦下,前往拜訪當時正住在耆婆醫師的芒果園中的佛陀。未生怨王因為參與過謀害佛陀的事情,所以一直不敢去見佛陀。這次拜訪他出動了500頭乘騎象,大量人員持炬照明,即便是這樣,當他接近佛陀住處時,依然感到了巨大的恐懼。當時佛陀身邊有1250個比丘,未生怨王認為這麼多人同在一個住處不可能會如此安靜,他甚至因此懷疑這是一次謀害他的陰謀(如圖描繪的場景)。當他親眼見到佛陀和一同靜坐的比丘時,感慨地說期望他的兒子也能獲得這樣的安詳寂靜(他因為謀害了父王,所以害怕他鐘愛的兒子也會這樣對待自己,於是有點期望他兒子出家。很遺憾,他在位32年之後,還是死在了自己兒子的手裡)。那次會面佛陀向他詳細解釋了出家修行能在當生所得到的果報,這個問題他問了當時許多外道的導師都無法得到滿意的答覆。佛陀後來提到,如果不是已經犯下殺父的業,那次會面他就能證得初果須陀含。儘管如此,他依然從此成了佛陀最虔誠的追隨者之一,據說從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天起,他就沒法睡好覺,和佛陀見面之後,他終於能睡得安穩了)
九十五、Ambapali, the courtesan, and the licchavi Princes
安芭帕莉,韋沙離城的城花,和利察維族的王子們
(EON註:「城花」是古印度的一種特色職業,象徵一座城市的女神,工作是為貴族提供風塵性質的服務,據說韋沙離整個城都因為她的存在而變得非常繁榮。安芭帕莉於嬰兒時期被發現於一顆芒果樹下,所以她的名字有「芒果」的意思。長大之後她的姿容極其端麗,為了避免因爭奪她而起衝突,貴族們於是達成協議讓她當了「城花」。她的魅力大到佛陀在她來訪之前,還要特地警告比丘們要注意保持正念,不要被她迷住。她在佛陀即將進入涅槃前經過韋沙離城的時候,專程驅車前去拜訪佛陀,在聽講之後,邀請佛陀次日到她的家裡應供,佛陀默許了。在她離開時,利察維族的王子們正好前來拜見佛陀,她當時因為能夠獲權供養佛陀而自豪到沒有給他們讓路。兩車交錯的時候,王子們想要以重金換取供養佛陀的權利,安芭帕莉說即使把韋沙離整個城給她,她也不換(如圖中的拒絕手勢)。鄰國的賓比薩拉國王和她發生過一段感情,生了一個兒子叫維瑪拉·坎達納,後來他出家成為一名出色的比丘。安芭帕莉晚年聽了她兒子的說法,也出家修行,證得阿羅漢果。她此生之所以淪為風塵職業,是因為過去生她曾作為沙彌尼和比丘尼們一起敬拜舍利塔的時候,一位阿羅漢長老尼不慎留下一滴口水在地上,當時她雖然不知道是誰的口水,但是冒出一句不敬的話「哪個游女在這吐的口水?」)
九十六、The Buddha and Nakulapita
佛陀和諾酤羅父
(EON註:諾酤羅父和諾酤羅母被佛陀稱為是在家弟子中最出色的一對夫妻典範。在諾酤羅父第一次遇見佛陀的時候,就頂禮他的雙足,稱他為「親愛的兒子」,問他為什麼這麼久了還不來探望他們。因為諾酤羅父記得一些前世的事情,佛陀在過去生有500世都是他的兒子。佛陀當時為他們夫妻倆說法,讓他們都證得了初果須陀含。諾酤羅夫妻有一次請教佛陀,他們來生如何還能再相遇並且再做夫妻,佛陀回答說彼此忠誠、慈愛,有正信、持戒、布施、培養智慧,來生就還能在一起,「如法住於此世間,同持戒與伍波薩,逝後喜生於天界,同受豐盛之悅樂」。英文原文是說圖裡那位是諾酤羅父,但是個人從衣著類型和頂禮的地點推測,這位應該是巴謝那地國王。那次是他和佛陀最後一次會面,巴謝那地王當時和佛陀一樣都八十歲了。他說他和佛陀同齡,同是剎帝利,同是高沙喇人(佛陀故鄉伽毗羅衛城實際上是從屬於高沙喇國的一個屬國),但是作為國王,他對人心的把握卻遠不如佛陀,比如他在會議上講話時經常被手下打斷,而佛陀說法時,聽眾連清嗓子的聲音都沒有,他因此對佛陀致以最高的敬意)
九十七、Blocking Vitthathuba and his army
勸阻維都達巴(毗琉璃)和他的軍隊
(EON註:毗琉璃是釋迦族一個宮女和高沙喇國王巴謝那地的兒子,因為當時巴謝那地王想要娶一名釋迦族的公主,但是釋迦族用宮女偽裝成公主嫁給了他。所以當毗琉璃王子16歲拜訪娘家釋迦族的時候,由於血統低賤,他坐過的座位被用牛奶來洗,這種巨大的歧視行為讓他發誓一定要復仇。巴謝那地王發現這事之後,一時廢掉了毗琉璃母女的地位,後來在佛陀的建議下又恢復了。毗琉璃20歲時,趁巴謝那地王出遊的時機篡奪了王權。巴謝那地王死在逃往摩羯陀國求援的路上,而毗琉璃很快就發兵攻打釋迦族復仇。佛陀精確預知了此事,於是來到兩國交界處,在大軍面前孤身一人頂著烈日暴晒坐在釋迦族境內的一棵無法遮蔭的枯樹下(如圖中情形)。當毗琉璃王問他為什麼不坐在高沙喇國境內的茂盛大樹下時,佛陀回答「親族之蔭勝他族」,毗琉璃王會意並退兵。毗琉璃王此後又出兵兩次,都遇到佛陀坐在同一棵枯樹下,於是又都退兵。佛陀因為這事而承受的暴晒讓他留下了延續一生的頭痛。毗琉璃王第四次出兵的時候,佛陀知道釋迦族的業報(在過去世中曾經做過集體向河裡投毒的事情)無法避免,就不再試圖挽救。兩軍交戰時,釋迦族人雖然全副武裝,但是無人願意殺生,於是落敗,全族人幾乎都被屠殺,但是因為堅定持戒而全部往生天界。佛陀預言毗琉璃王七日之後就要死亡,七日之後毗琉璃王的軍隊駐紮在一個乾枯的河床上過夜,河水突發導致全軍覆沒,從此高沙喇國的國土併入摩羯陀國。佛陀在有一次和外道討論「身業」更重還是「意業」更重時,提到一個例子說:得「心自在」者,摧毀一座城市只在一閃念之間,所以即使佛陀只是一個人坐在那裡,毗琉璃王仇恨再大,帶著整個軍隊也是不敢硬闖的。當時的傳統也是如果軍隊行軍途中遇到沙門,一般都要退兵)
九十八、英文原文空缺(EON註:這圖裡應該是佛陀進入涅槃前,卧於娑羅雙樹下的場景。當時佛陀身上披的是居士福貴供養的「柔絹金色衣」。福貴原先是外道阿羅邏·伽羅摩的信徒,他見到佛陀和僧團在靜坐,深為那種寧靜所觸動,佛陀為他描述了禪定的境界之後,他就皈依為佛陀的在家信徒。佛陀即將入涅槃前的膚色極其光輝明亮,據說讓這件金色衣披在身上時都顯得失色。當佛陀以「獅子卧」的姿勢右側卧於娑羅雙樹下時,娑羅雙樹在非開花時期開花並散落,空中的天神也同時散花奏樂供養。但佛陀卻說這些都不是適宜的供養方式,他強調持戒正直、依法禪修才是對他最高的尊敬和供養。當地的末羅族人聞訊之後紛紛趕來拜見(如圖右端人群),因為人數太多,阿難陀尊者安排他們以家庭為單位,一團一團地集體禮敬)
九十九、The Buddha"s last conversion: that of the wandering asceitc Subadda
佛陀最後度化的人:遊方沙門蘇跋達
(EON註:這一幕發生在上圖接受大批末羅族人集體禮敬時,佛陀的身體已經非常疲憊。蘇跋達當時還是外道行者,他聽說佛陀即將入涅槃,連續求見三次都被阿難陀尊者拒絕,怕佛陀再受外道煩擾。佛陀讀知蘇跋達的心念,讓阿難陀尊者不要再阻攔他(如圖所示的情形)。蘇跋達請教佛陀:世間有那麼多的教派和導師,他們到底知道不知道真理呢?佛陀回答說「在任何行法和戒律中,有八正道者才有真正的沙門果,依八正道而行,這世間將不空缺阿羅漢」。蘇跋達聽佛說法之後立刻請求皈依出家,那時外道要加入僧團都要先考察四個月,佛陀破例當場接受蘇跋達成為比丘,蘇跋達出家後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佛陀進入涅槃前最後一句留言是:「Vayadhamma(壞滅之法) sankhara(造作聚合) appamadena(不放逸) sampadetha(去完成吧)。」意思是:所有的造作聚合,都具有即將壞滅的特質,即由不放逸的努力,去完成(解脫)吧)
一百、The Brahmin Dona distributing relics
婆羅門多納分配佛陀的舍利
(EON註:當時為了佛陀舍利的供養權,各方勢力差點又起衝突。多納婆羅門勸說眾人依佛陀的教導而忍辱無爭,於是眾人推選他用陶瓶平分佛陀舍利為八份:1)摩羯陀國的未生怨王;2)韋沙離城的利察維族;3)伽毗羅衛城的釋迦族;4)遮羅頗的跋離族;5)羅摩伽的拘利族;6)毗留提的婆羅門;7)波婆的末羅族;8)佛陀涅槃所在地庫西納伽羅的末羅族,各方領回建舍利塔供養。此外,多納婆羅門自己留下分舍利用的陶瓶建「瓶塔」供養。畢缽梨瓦那的莫利耶族也派遣使者趕來,但遲到了一步,只得到剩餘的灰燼,於是建「灰塔」供養。在凡俗世界之外,龍王和諸天也得到了一些佛牙舍利,其中一顆佛牙舍利據說供養在三十三天)
一百零一、Assembly of the First Council
第一次經典結集
(EON註:世尊進入涅槃七天時,消息傳到當時正在半路的摩訶迦葉尊者和隨行的五百比丘,其中有一個年老才出家的比丘須跋陀羅反而慶幸地說「這下終於沒人制約我們,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了」,這讓摩訶迦葉尊者深感儘快結集經法和戒律以免肆意歪曲者得勢的必要性。當時僧團決定在王舍城過雨安居時進行第一次結集,由未生怨王負責供養,參加者是由摩訶迦葉尊者精選的499位阿羅漢和阿難陀尊者,除了參加者外,其他比丘不得進入王舍城過雨安居。阿難陀尊者在舉行結集前的一夜徹夜禪修,終於趕在結集前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正式結集時是整五百位阿羅漢,這次結集因此又稱為「五百結集」。會間由摩訶迦葉尊者擔任詢問者,伍巴離尊者誦答出律藏,阿難陀尊者誦答出經藏)
一百零二、Dispatching Sona Thera and Uttara Thera on their missionary work
派遣索納長老和烏塔拉長老前往弘法
(EON註:圖中的場景發生在第三次經典結集之後,中間那位貴族應該就是阿首伽王。索納長老和烏塔拉長老此去的目的地是金地國,據說這就是下緬甸的海岸一帶(或是印度大陸東南角某地)。當時那裡有一名女性的海神,每當國王有子嗣出生就把孩子吞噬掉。兩位長老抵達的時候,恰好有一個王子出生,因此他們一開始還被視為是食人海神的同夥。後來兩位長老用神通驅退了那個食人海神,並且通過念誦《梵網經》在那個國家周邊豎立了一道防護結界。當時有六萬民眾皈依了佛教,貴族出身的3500位年輕男子和1500位年輕女子出家。從那時候起,王室出生的所有王子都取名為「索努塔拉(就是兩位長老的名字連起來)」)
一百零三、Dispatching of bhikkhus on missionary works to the nine regions
派遣比丘前往九大地區傳法
(EON註:同樣是發生在第三次經典結集之後,記載中的九大地區就包括上圖中的「金地國(今下緬甸或印度東南角)」和「楞伽島(今 斯里蘭卡)」)
一百零四、Presenting the sacred Bo Tree to Sanghamitta
將菩提樹種交給僧珈米塔
(EON註:在馬欣德長老前往斯里蘭卡弘法之後,當地的女眾也很想加入僧團,包括當時斯里蘭卡國王的王后阿努拉,於是僧珈米塔長老尼也被派往斯里蘭卡去開啟當地的比丘尼傳承。僧珈米塔是阿首伽王的女兒,阿首伽王一開始還不太情願自己的女兒越洋遠涉他國去弘法,後來在僧珈米塔本人的堅持下終於同意了。僧珈米塔當時還帶去了菩提樹的幼苗(如圖所示),據說就是直接分櫱於菩提伽耶那株佛陀坐於其下得以證道的菩提樹,幼苗被種植在阿努盧塔普拉城的「大寺」中(從前是斯里蘭卡國王的宮廷園林,後來供養給僧團作為道場,是上座部佛教在斯里蘭卡的主要根據地),據說至今還生長在那裡)
一百零五、Kassi Thera presenting felicitations to Prince Pakkusati
卡西長老為帕庫薩提王子賜福
一百零六、King Asoka erecting the stone monument
阿首伽國王豎立石碑
(EON註:阿首伽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任統治者,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印度大陸的帝王。他登基時為佛陀進入涅槃後的第218年。阿首伽王起初是打算繼續擴張版圖,但是受到攻打卡琳伽國時所造成的大屠殺場面的刺激,放棄了這種流血衝突的方式。在皈依佛教之後,他轉而推行一種非暴力的政策。當時由於君王信仰佛教,於是大量外道為了各種好處也混入了佛教,導致教義和戒律一片混亂。為了凈化僧團,阿首伽王懇請馬欣德尊者的老師帝沙長老出來主持局面。據說當時阿首伽王跪在河裡,伸出右手迎接帝沙長老的船,而碰觸帝王的右臂在那時是即刻處死的重罪。阿首伽王喝止了皇家侍衛,於是帝沙長老持起他的右手,作為接受他成為自己弟子的標誌。阿首伽王請求帝沙長老展示一個神通以證明自己,帝沙長老當場在他面前引發了一場地震。歷史上的第三次經典結集就是在阿首伽王的護持下,由帝沙長老主持完成的。在那次結集中,三藏經典正式定型為今天的形式。阿首伽王皈依佛教後,陸續在各地篆刻了記錄自己征戰歷程和佛法教義的碑文,成為印度最早的文字資料。這使得從那個時代開始,有可能對印度諸王朝的存在時間進行大致的估算。正是在阿首伽王統治下的孔雀帝國將佛陀的教法傳播到了東亞和東南亞,讓整個亞洲的歷史都受到了深遠的影響)(P.S. 2001年有一部印度電影《阿育王(Asoka,即阿首伽王)》,講述的就是阿首伽王早年的一段感情故事,直至入侵卡琳伽國,影片中的幾段插曲相當不錯。片中的女主角據說是阿首伽王的第一個妻子,而著名的馬欣德長老和僧珈米塔長老尼的母親戴薇(她是釋迦族的後裔,就是上述毗琉璃王攻打釋迦族時逃難者的後代)
一百零七、Assembly of the Fourth Council
第四次經典結集
(EON註:這次結集發生於公元前29年,由當時的一位阿羅漢摩訶拉奎塔主持,地點是在斯里蘭卡一個叫阿路卡勒納的山洞中。這次結集的特色是:將三藏典籍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之前都是以傳承者記憶和口誦的形式流傳(這也是為什麼三藏原文里有許多高度重複的段落,目的是為了便於記誦)。當時斯里蘭卡內亂和饑荒嚴重,而能記誦全部三藏典籍的比丘越來越少,為避免經典失傳,所以結集之後便將經典刻錄在貝葉上以流傳後世)
一百零八、Assembly of the Fifth Council
五次經典結集
(EON註:這次結集發生於公元1871年,由三位阿羅漢大長老:賈伽拉比文薩、納瑞達比答雅、蘇曼伽拉薩彌住持,2400位比丘參與,地點是在緬甸的曼德勒,整個結集為期五個月。特色是結集內容被鐫刻在729塊厚12.7厘米、長167.64厘米、寬106.68厘米的大理石板上(如圖),並建為一座佛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