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分子看佛教1

編者序

  佛教作為一種偉大的宗教,在兩千五百年前啟發了人類,它擺脫了所有的桎梏,摒棄了迷信的實踐。 它是一個科學的宗教。 今天,每一位有文化、有知識的人,無論他信的是何種宗教,都尊敬喬達摩佛陀。而與此相對照,大多數其它宗教的創始人僅為他們的信徒所尊敬。不僅宗教人士尊敬佛陀, 那些人們稱作「自由思想家」的人士也尊敬這位無上正等正覺者。縱觀人類歷史長河,還沒有任何其它哪位導師賦予人類如此廣泛的宗教自由,也沒有其它哪位導師獲得過此種殊榮。在佛陀應世之前,宗教是由某些社會階層所掌握和壟斷的。而歷史上,佛陀這位導師卻不帶任何分別心地向社會中所有的人敞開了宗教的大門。

  佛陀忠告他的弟子們,要修行,要開發人的潛力,並且向他們示範如何充分利用人的意志和智力(而不是屈從於一個什麼「未知的生命」)去尋求他向這個世界所宣說的那種永久的安樂。這種安樂, 是佛通過自己的經歷(而不是從理論,單純的信仰或當時傳統的實踐中)得來的。他的教法,任何人都可以去實踐, 而又無需貼上任何宗教的標籤。

  為編輯此書,本人選取了人們所公認的著名哲學家、學者、歷史學家、科學家、作家、宗教名人、社會改革家和政治家這些當代智者們的陳述。他們中許多人都是非佛教徒以及自由思想家。在他們看來,佛教是最實際和最理性的宗教, 它與科學知識心心相印,如果恰當地去實踐它的話,它就能實實在在地為人類更好地服務。

  因此,將這些從不同書中摘錄下來的引語呈獻給大家是我莫大的快樂。 其中有的人士認為佛教在宗教領域中堪居首位,編者在此決無貶低其它宗教信仰之意, 本書並不是要展示佛教的優越性,恰恰相反, 本書的主旨是要公正地反映不同的知識分子對佛教認真而嚴肅的看法。

  本書的所有標題均為編者加註。K·S·達瑪南達於公元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佛歷2536年)

  譯者序

  各位尊敬的讀者,翻譯本書的目的,是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以引發諸位的真正關心人類、關心自身命運的深刻反省和認真思考。

  真理,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財富,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財富。同樣,謬誤是人類在未認識真理之前共同的苦難經歷。智慧和愚昧是沒有專利權的。智者從愚人那裡學到的還是智慧,因其務實,無我;而愚人從智者那裡『學到』的,還是愚昧,因其務虛,執我。

  人類所有苦難的根源,歸根到底,就是愚昧。離苦得樂的方法, 就是去除愚昧,就是得大智慧,就是覺悟。本書中收錄的這些當代智者的看法,或許對現代人覺悟真理,追求真正的幸福人生,會有一些有益的啟發。這裡,要提請各位尊敬的讀者注意的是,並不能由於這些當代智者們的名望,而想當然地認為,他們說的就一定正確,就應該信。不是這樣的。在未經自身按正確方法實踐驗證得出結果之前,說『信』或者說『不信』,都是空話,都是愚昧的表現。因此,這本書並不是為大家『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的問題,而僅僅是提供一個窗口,使諸位能了解,其他人在追求真理、追求幸福人生的道路上,所採取的方法和態度。希望各位能夠客觀而現實地去認真讀這本書。如果您們能從中有所受益的話,那將是譯者最大的欣慰。最後,譯者要感謝成都市文殊院提供此書英文版並對李寧教授認真而細緻的校訂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謝。

  釋崇堃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日星期五零時十分於成都

  本書英文版及中文版都可免費向以下地址索取:

  (四川聯合大學東區外文系 毛堃 郵編:610064或 從互聯網Email(電子郵件):maokun@public.sc.cninfo.net)

  第一部分 佛美德的化身

  佛就是其所宣說的所有美德的化身。  在他四十五年的成功而事件繁多的傳教生涯中,他將所有的言說都付諸於實踐。 在任何一處都不曾發現他表現過人性的弱點或發泄過任何低劣的感情。佛陀的道德準則,是人世間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準則。    ---馬克思·繆勒,著名德國學者

  人類之樹的奇葩  這是我們人類之樹的奇葩千萬 年才盛開一次, 一旦它開花,人世間即充滿智慧的馨香和慈愛的甘露。    ---埃得溫·阿諾德 「亞洲之光」

  佛陀離我們更近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個人,樸素,虔誠,孤零零,為獲得光明而戰鬥。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神話。即使在眾多的神話之後,我所看到的,還是一個「人」。他給人類帶來了一個具有宇宙意義的信息。我們許多的現代思想都與之極其和諧。他教誨我們,生活中所有的苦難和不如人意,莫不是出於自私。自私有三種形式----一,極力滿足感官享受的慾望;二,對於永生的貪婪;三,對於世間「繁榮」和名利的追逐。在一個人變得安祥之前,他必須先停止僅僅為他的感官或自身而活著。然後,他才進入了一個大的生命。佛陀在耶穌之前五百年,以另一種語言號召人們要學會原諒自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離我們和我們的需求更近。在個體對社會的服務這點上,佛陀比基督說得更透徹;在對待「人身是否不朽」這個問題上,佛陀比基督來得更不含糊。     ---H.G.威爾斯

  人類最高尚的一員  如果你想看看最高尚的人,請看那位身著乞士衣服的國王,正是他的聖潔,使他成為人類最高尚的一員。     ---阿卜杜勒·阿塔西亞,穆斯林詩人

  佛陀的方法  如果有什麼問題我們不得不去考慮它時,我們得按照佛陀的教誨,平平靜靜地,民主地去考慮它。    ---尼赫魯(1889-1964)傑出印度政治家

  一個瘋子和一個正常人  佛陀與一個凡人的差別,好比一個正常人與一個瘋子的差別。    ---一位作家

  禮敬佛陀  很容易發現,佛世尊是人們所能了解到的在人類心目中接受禮敬最多的人。    ---桑德斯教授,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基督教男青年會秘書

  佛陀的啟示  佛比起所有的學說和教條顯得更加偉大,千百年來,他的啟示一直震撼著人類。 歷史上大概沒有任何其它時候比現在正身處苦難與心煩意亂之中的人類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啟示了。      ---尼赫魯

  佛陀的否定回答  如果我們問,譬如說,電子的位置是否保持原樣,我們必須回答,『不』;如果我們又問,那電子的位置是否隨時間而變,我們必須回答,『不』;如果我們再問,它是否在動,我們必須回答,『不』。 當被問及人的自我在人命終後的情形時,佛陀作出了類似的回答。 但這種回答對於十七、十八世紀的科學傳統來說是陌生的。      ---J.R.奧本海默,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計劃主持人

  我們為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動  當我們閱讀佛陀的說教時,我們為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動。 他的倫理之路的第一步是正見,或理性的見解。他努力去除干擾人洞察自身和自身命運的一切樊籬。      ---S.拉達克里希南博士,『喬達摩佛』

  冷靜的大腦和熱誠的愛心  最讓人吃驚的一點是,佛陀是一個冷靜的科學大腦與一顆飽含深切同情的熱誠愛心的獨特的結合體。 今天的世界越來越朝向佛陀,因為,只有他是人類良知的表率。      ---摩尼·巴格西,『我們的佛陀』

  哲學天才  佛陀是一位熱愛人類的先鋒,也是一位融精力充沛與熱情洋溢於一體的哲學家。在經歷了兩千五百多年的叫嚷喧嘩、你爭我奪和喋喋不休的論戰之後,沒有一個男人,也沒有一個女人能夠忽略他所說的事。而比這點更偉大的,大概要算他所樹立的那種榜樣了。     ---摩尼·巴格西,『我們的佛陀』

  他不去空談罪  佛陀囑咐人們,對所有的有情眾生要有愛和寧靜的心。他不去空談什麼罪,而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罪的根源---無明和愚昧,而通過開悟和同體感應,是可以消除無明和愚昧的。      ---S拉達克里希南,『喬達摩佛』

  佛陀就象一位醫師  佛陀就象一位醫師。正如一位醫師必須知道不同疾病的處方, 它們的起因,解藥和補救辦法, 而且又能夠運用自如,佛也教授了四聖諦,指出了苦的種類,苦的起源,苦的消亡和滅苦的道路。     ---愛德華·康澤博士,『佛教』

  佛是人類的公共財富 佛不僅是佛教徒的財富。 他也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他的教法,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通用的。 其後的每一種宗教,都從佛陀那裡借鑒了許多好的思想。    ---一位穆斯林學者

  一位賢明的父親  佛陀就象一位賢明的父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熊熊的世俗烈火中玩耍嬉戲, 於是,就採用各種善巧方便將他們引離這火宅,趣向安全的歸宿------涅槃。     ---拉克西米·拉那蘇博士,『佛法精要』

  佛就是道路  我越來越覺得,釋迦牟尼在性質上和效果上,是最接近他的,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活。     ---米爾曼主教

  佛的偉大  我不覺得,在智慧上或在德行上,基督比歷史上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會把佛陀的位置擺在基督的前面。     ---伯特蘭·羅素,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英國人。摘自『為什麼我不是一個基督徒?』

  光芒四射的太陽  在這個充滿衝突與風波,仇恨與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陽一樣大放光芒。在這個充斥著原子彈和氫彈的世界裡,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需要這個教理了。人類兩千五百年的經歷,只不過是更進一步證明了這個教理的持久性與真實性。讓我們記住這永恆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來革新我們的思想和修正我們的行為。 這樣,即使是處在令人恐懼的原子彈時代,我們也會鎮定自如地面對它,為促成正思正行盡我們的綿薄之力。     ---尼赫魯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  這是一個能夠讓我們信心十足地去遵循的教法。在這個有著各種宗教、宗教狂熱和各種信條的人世間,哪裡還能再找到一位如此卓越的老師呢? 在這個群星薈萃的世界裡,他是最大的一顆巨星。難怪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們會如此一致地公認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     ---一位歐洲作家

第二部分 佛教

  佛陀的基本教義  和善,從容,慈悲,戒除自私貪慾,這就是偉大的東方宗教---佛教的基本教義。     ---E.A.勃特 『大慈大悲的佛陀』

  一座好橋  佛法好比一座用柔性鋼建成的好橋,風和水對它起不了什麼影響。 它卻能自動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而同時又保證了一條通往不死,趣向涅槃的通衢。     ---普拉·康提帕羅,『寬容』

  開啟人心  神秘的東方,這片富產宗教的土地,它的確在佛教中給了我們啟示---它讓我們了解到人性深處的美好和聖潔,並且明白了一個道理----不靠什麼神,只需用人類心中本具的靈性即可喚起那種美好和聖潔並使之成為人類生命中的榮耀。     ---查爾斯T.戈爾漢姆

  無與倫比的佛教  不管我是不是佛教徒, 當我在調查了世界所有偉大宗教體系之後發現,在意境美妙和博大精深這兩點上,沒有哪一種宗教能夠超過佛教的四諦八正道。我樂於按照八正道去安排我的生活。     ---瑞斯·戴維茲教授

  佛教並非將我們領向愚人的天堂  佛教是現實的,因為它對生活和世界所採取的,就是一種現實的態度。 它並不是錯誤地把我們領向愚人的天堂,也決不用所有的那些虛構的恐懼和罪惡感來威脅恐嚇、折磨摧殘我們。它精確而客觀地描述我們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且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徹底自由、和平與安寧的幸福之路。     ---尊者W·羅睺羅博士

  佛陀的使命  佛陀的使命,性質非常特殊。因此,它與世界其它宗教有著相當不同之處。 佛陀的使命,是讓那些「理想主義的鳥兒們」飛得離大地更近一些。因為,滋養他們身體的食物,畢竟來源於地球。     ---哈茲拉特·依拉亞特·可汗,『蘇菲的信息』

  宇宙宗教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 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歷時得到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西方現代科學之父,相對論提出者

  佛教將巋然屹立  佛法的原則在今天,就象在它最初表述出來時一樣,並不受時間變化和知識爆炸的影響。無論科學知識的增長如何擴展人類心理的地平線,在『法』的框架里總是有接納和消化更多科學發現的空間,但它又不是靠依賴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來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並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弗朗西斯·斯托利,『佛教作為一種世界宗教』

  快樂的宗教  與憂鬱的,悲傷的,懺悔的,悲觀的心度完全相反,佛教將上述的態度看作是感悟真理的障礙。 相反,若能記住,快樂是實現涅槃所必須培養的基本技能『七覺支』之一的『喜覺支』,那會是饒有趣味的。     ---尊者W·羅睺羅博士,『佛陀教了什麼』

  對其它宗教提出挑戰  就我們所發現的確切記載來看,佛教不是一種假設的原始思想體系,它對其它宗教仍然是一種挑戰。     ---戈爾主教,『佛陀與基督』

  佛教里沒有想當然的假定  將憑理智開悟作為救贖的基本條件是佛教的一種榮耀。在佛教中,道德和理智上的開悟是密不可分的。道德築就了更高尚生活的基礎,而由知識和智慧來使這種生活盡善盡美。 如果一個人沒有對因果緣起法則的完整理解, 如果他不具有必備的洞察力和知識,就不能說他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 在這一點上,佛教與所有其它宗教迥然不同。 所有的一神教都始於想當然的假定, 而當這些假定隨著知識的增長變得自相矛盾時,帶來的則是悲哀。 但是佛教不是從想當然的假定開始,它的基礎是嚴格地就事論事, 所以決不規避知識之光的赤裸裸的照射。     ---拉克西米·拉那蘇,『佛法精要』

  佛陀比現代的理想主義者看得更深刻  喬達摩用超感的絕技甚至連『永生』也否定了,這著實讓哲學界的後生們著迷不已。他們看到,此舉彌補了貝克利主教著名的理想主義論點中所缺少的那一半。印度的沉思是非常細膩的,它明顯地暗示,喬達摩比現代理想主義者有著更深的見地。當今世界所有進步的思想都不是朝著神學方向去的,而是朝向了哲學和心理學。 神學二元論(善與惡相鬥爭的神學理論)的咆哮正偏向危險的境地。 進化論的基本原則和一元論正為有頭腦的人們所接受。     ---赫胥黎教授,『進化與倫理』

  宗教革命  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目睹了一場知識和宗教的革命,這場革命最終推翻了一神教, 滌盪了僧侶的自私自利的習氣,建立了一個綜合性的宗教,一個光明與思考的體系,它被貼切地稱為『法』,意即哲學的宗教。     ---安納伽利卡·達瑪帕拉,『世界蒙受佛恩』

  一個生活的計劃  佛教是一個生活的計劃,由它可從生活中得到最高利益。它是一種宗教的智慧,`知識和智力於其中起著主導作用。佛陀並不是為贏得皈依者才宣說佛法的,而是為了啟發聽眾。     ---一位西方作家

  來看看 佛教始終是一個『知(了解,知道)』和『見(領悟,證見)』的問題,而不是一個『信』的問題。佛陀的教法是『來看』, 它邀請你來看看,不是請你一來就信。     ---尊者W·羅睺羅博士,『佛陀教了什麼』

  人的宗教  只要日月繼續存在,只要人類還繼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佛法就會一直延續,因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整個人類的宗教。     ---班達拉奈克, 前斯里蘭卡總理

  佛教徒不是任何人的奴隸  一個佛教徒不是任何書本或任何個人的奴隸。 他也不會因為成為佛陀的弟子而葬送自己的思考自由。他通過訓練自己的自由意志並且拓寬自己的知識,最後甚至可以證得佛果。 因為,人人本皆具有佛性。     ----納臘達·摩訶特拉尊者,『什麼是佛教』

  有原則的生活  佛教用『原則』而不是用『規則』教人過一種美好的生活,因此佛教是一種寬容的宗教。它是人世間最仁慈厚道的宗教。     ---約瑟夫·懷恩神父

  佛教仍將存在,即使......  即使證明根本不曾有過什麼佛陀, 佛法也依然會存在下去。     ----克里斯托馬斯·漢普內斯,『佛教』

  現代問題 稍微讀一下佛教書籍我們就立刻會明白,早在兩千五百年前的佛教徒,對於我們現代心理學問題的了解程度,遠遠超乎我們今天對他們所作的估計。     ---格拉罕·豪威博士

  思想訓練  關於『思想的力量』,如今我們聽到了許多,而佛教在思想訓練方面是迄今為止人世間最完善最有效的體系了。     ---都德列·萊特

  一個新的人種  佛陀開創了一個新的人種,一個道德英雄的人種,一個救助工作者的人種, 一個佛陀的人種。     ---曼瑪莎·納什·沙斯特里

  第一個履行了傳教使命的宗教  佛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攜來救助全體人類的宇宙信息的宗教。佛陀在他開悟以後,向不同的方向派出了六十一位門徒,讓他們為了人類的福利而宣說佛法教義。     ---K.N.賈亞提內克,『佛法與和平』

  沒有強迫改教的說法  就向不情願的聽眾強加思想和信仰的這個方面來看,佛教從不去勸說人們改變宗教信仰,就更不用說靠對別人施加任何形式的壓力,或說什麼阿諛奉承的話,或搞什麼欺詐哄騙來讓人同意自己的觀點了。佛教的法師們從未象市場上強買強賣那樣去『競爭』皈依弟子。     ---G.P.瑪拉拉塞卡拉博士

  究竟的真實 這裡有必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佛陀教法的另一個獨到之處。即,佛教是所有宗教導師的教法中唯一前後連貫的哲學, 它公開聲明是要告訴我們關於生存和現實的究竟事實。佛陀的宗教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方式來自一種對生活的看法,而這種看法就是實事求是的看法。佛的哲學是決對不會忽略對知識的敘述的。     ---K.N.賈亞提內克, "佛法與和平"

  全無半點狂熱 只有佛教能夠被確定是唯一沒有狂熱的宗教。它的目標是幫助人們通過征服自我而達到內心世界的改造,它怎麼會去求助於權力、金錢或遊說來達到使人改教的目的呢?佛陀只不過展示了救世之路,而剩下的,則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是否沿著這條路向前進。     ---拉克西米·拉那蘇博士, 『佛法精要』

  佛教與其它信仰  佛教好比手掌,而其它宗教好比手指。     ---可汗·蒙卡大師

  並非憂鬱的宗教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一種陰暗的,憂鬱的宗教。事實上不是這樣。佛教是要讓它的實踐者聰明而歡快。當我們閱讀菩薩(也就是後來的佛)的生平故事時,我們了解到他是如何修行無生法忍的, 這將使我們即使在面對眾多麻煩時,也能夠依然歡快,並且能為他人的福利而隨喜功德。     ---戈蘭那提羅卡尊者,德國佛教學者

  佛教與社會福利  有人認為,佛教感興趣的只是崇高的理念、高尚的道德和哲學的思考,而忽略人們社會的、經濟的福利,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佛陀感興趣的是人的幸福快樂。對他來說,如果沒有基於道德和精神的原則之上的生活,幸福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知道,在不利的物質和社會條件下,想過幸福生活也是很難的。

  佛教自身並不把物質福利當作它的最終目標,物質福利只是達到更高和更高尚的目標的一種手段。 但它又是達到更高幸福目標不可缺少的手段,所以佛教承認,需要有利於達到精神成就的最低物質條件,因為,即使是一位獨處靜修的僧人,也需要一些最起碼的物質條件。     ---W·羅睺羅尊者,『佛陀教了什麼』

  阿育王的榜樣  在佛教中,你可以讀到,阿育王不僅宣傳了一種崇高的道德,同時又行使了一個君王的權力,他的為王之道,著實令我們當代具有其它信仰的領袖們自愧弗如。     ---傑弗瑞·莫蒂梅爾,西方作家

  根基牢靠的原則  即使是在今天,佛教也不能被認為是過時的,因為它是建立於一些根基牢靠不可動搖的原則之上的。     ---格爾楚德·加拉特

  『法』就是『法律』  佛陀的所有教法,可以歸納為一個字:『法』。這個正直的法則,不僅存在於人的心裡,也存在於這個宇宙中。整個宇宙即是法的體現或啟示。現代科學所發現的自然規律,即是法的表現。因為法,月亮才會有盈虧,法是宇宙中一切物質的法則,它們的運作方式,正是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的研究目標。法存在於宇宙中,好比在人的心中一樣。如果一個人能如法生活,那麼他將擺脫苦難,並證入涅槃境界。     ---A·瑪辛達尊者

  迫 害  在歷史上的宗教里,我更傾向於佛教, 尤其是它的最初形式,因為它極少迫害的成份。     ---伯特蘭·羅素

  欣賞佛教  雖然一個人最初可能是被佛教的深不可測而吸引住的, 但是,只有當他在評判了佛教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效用後,才會欣賞到佛教真正的價值。     ---愛德華·康澤博士,西方佛教學者

  知識是通向更高道路的鑰匙  沒有感官的快樂,生活會不會變得不堪忍受呢? 沒有對永生的信仰,人還會講道德嗎? 沒有對神的崇拜,人能夠朝著正直的方向前進嗎?是的,佛陀回答道。這些目標都可以用知識達到,只有知識才是通往更高道路的鑰匙, 只有知識才是人生值得追求的東西;知識,帶來安寧與和平; 知識,使人面對現象世界的風風雨雨鎮定自若。     ---卡爾·皮爾森教授

  幸運的佛教徒  那些謙卑的佛陀的跟隨者們是多麼的幸運啊, 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染上那種只認啟示錄為一貫正確的謬見。     ---阿難陀·考夏亞衍那

  佛教與儀軌  ......因此佛教成了一種個人的宗教,儀軌儀式在此間沒有多大餘地。一種出於自身心理條件作用的行為不是一種儀式。 今天,佛門中很多看似符合儀軌的行為,如此看來,也算不上真正的儀軌。     ---W.F.賈亞蘇里亞,『佛教的心理學和哲學』

拯救者  如果硬要把佛陀稱為『拯救者』的話,那只是從他發現並指出了解脫之道---涅槃這個意義上來說的。但是這個『道』還是要由我們自己去走的。     ---尊者W·羅睺羅博士

  勿用強  強迫別人不加理解地去相信和接受某事是政治黨派的作風,那不是高尚的和理智的。     ---同上尊敬

  其它宗教  一個人不能只顧推崇自己的宗教並貶低其他人的宗教,而是應該找出這樣或那樣的正當理由讚美別人的宗教。這樣,一個人既幫助了自己的宗教成熟,也為其他的宗教盡了義務。反其道而行之的話,一個人既為自己的宗教掘好了墳墓,也傷害了其它宗教。誰要是讚歎自己的宗教而又貶低別人的宗教, 他事實上是想『我要讓我自己的宗教榮耀』。 但是,事與願違的是,他恰恰更加嚴重地傷害了自己的宗教。和諧是很好的:大家都要學會願意傾聽別人講授的學說。     ---阿育王

  真正的驕傲  評判一種宗教或一種生活方式,不僅要看它所宣說的真理,還要看它給其遵循者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到目前為止,就這種評判而言,佛教有一個值得我們為它驕傲的,成功的記錄。     ---D·瓦利辛哈,摩訶菩提會總書記,『佛教的生活方式』

  無意識  也可以說印度比西方心理學家更早發現了『無意識』。對他們來說, 無意識是沉睡在個體中的關於該個體往昔存在的總體印象。因此,與這種潛能有關的佛教的沉思技巧堪稱現代心理分析和自體精神訓練法的先驅。     ---馮·格拉森那普,德國學者

  理性的分析  在世界的偉大宗教中,唯有佛教是有意識地、坦率地用系統的,理性的分析來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摩尼·巴格西,『我們的佛陀』

  宗教的敵人  在佛陀的教法中很少有我們稱之為『教條』的東西。由於有一種當時少有(甚至當今也少有的)的寬闊視野, 佛陀拒絕壓制批評, 因為在他看來,不能容納異說的偏狹心理是宗教最大的敵人。     ---S·拉達克里希南,『喬達摩佛』

  宗派主義  絕大多數的新入教者都被他們的古魯(Guru,即精神導師,或譯祖魯)所控制,不准他們閱讀其它宗教的經典、教義、雜誌、小冊子和傳單等等。 這種情況在佛教中是很少見的。     ---法拉·康提帕羅『寬容』

  五 戒  ...此五戒,指出了佛教徒實踐自製的五個大方向。 第一條(戒殺)是要人控制憤怒的情感;第二條(戒盜)是要人控制對物質財富的貪慾;第三條(戒淫)是要人控制對於肉體的貪慾;第四條(戒妄語)是要控制懦弱和惡意(此為不誠實的起源);第五條(戒酒)是要人控制對不健康刺激的貪慾。     ---艾得蒙德·霍爾姆斯『佛陀的信條』

  一個取得輝煌勝利的人  第一批將巴利語佛教文獻翻譯成英語的學者之一,是一位著名神父的兒子。 他選擇這項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證明與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優越性』。他的這個任務雖然失敗了,但他取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還要大的勝利----他成為了一名佛教徒。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這個令人愉快的機遇,正是這個機遇促使他從事這項工作,使數以千計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觸到珍貴的『法』。這個偉大學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維茲博士。     ---A·瑪辛達

  『幸福的藍本』人類的命運  在世界廣大的地區內它(指佛教)仍然存在。很有可能,通過與西方科學的接觸,通過歷史人物的鼓舞,喬達摩最早的教法,在復興和純潔之後,會在人類的命運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H.G.威爾斯

  議會體制借鑒於佛教  很可能,現在的這種自製傾向(各種公司的活動中所表現出的自製傾向即是一個證據)的新動力是從佛教對權威迷信(如對法師或傳教士的迷信)的摒棄和汲取佛教平等原則(表現在佛教對種性制度的譴責)中得到的。關於早期代表性自製機構的情況我們不得不到佛教典籍中去尋求某種解釋。我們今天議會實踐的基本原理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印度佛教徒的集會中都可以找到。許多人知道這一點後一定會吃驚。 集會的尊嚴,是由任命一位特殊的官員(即我們眾議院『發言人先生』的雛型)來維護。另一位官員(即我們的議院督導員的原形)則被任命來負責查,看會員何時達到法定人數。一位會員提出一個動議,然後提交給大家討論。 在某些情況下,只討論一次,在另一些情況下需要三次。然後議會規定,在通過一項議案使其成為立法之前,要朗讀三遍, 如果發現有不同意見,則此事應由無記名投票產生的多數票來決定。     ---澤特蘭候爵, 一位前印度總督

  第三部分 道德

  民 主  佛教是一個民主的運動,它在宗教、社會、政治中都倡導民主。     ---安貝德卡博士

  倫理天才  在這個地球上,他(佛)表達了具有永久真實性的真理,提高了不僅是印度的而且是人類的倫理水平。 佛,是這個世界所得到的最偉大的倫理天才之一。    ---阿爾伯特·施維澤, 西方主要哲學家之一

  世界文化  在人類的編年史上,佛教為世界文明和真實文化的進步所做出的貢獻比任何其它力量所做的要多得多。     ---H.G.威爾斯

  第四部分 寬容,和平,與愛

  贏得和平  有一個問題不可避免地提了出來:佛陀的教理究竟能在當今世界適用到什麼程度?也許它適用,也許不。但是如果我們遵循佛陀闡明的原則去行事的話,我們最終會贏得世界的和平與安寧。     ---尼赫魯

  智慧為劍,無明為敵  佛教的史冊中,沒有一頁冒曾著宗教裁判所那種陰森森的火光; 沒有一頁曾被燃燒中的異教徒城市的滾滾濃煙所籠罩;也沒有一頁曾被宗教仇恨的無辜受害者的鮮血所染紅。 佛教只佩戴一把劍,那就是智慧之劍;佛教只認得一個敵人,那就是無明。 這是歷史的證言,是不容置疑的。     ---巴帕特教授『2500年的佛教』

  無言不善  佛陀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下怒火中燒,也沒有從他嘴裡冒出過半句不善之詞。     ---S·拉達克里希南博士

  智慧與慈悲的實踐  看哪,那位盤腿坐於蓮花寶台上的相好心慈,青春永駐的人,抬起他的右手,似乎是在告誡我們:『汝若欲出離苦怖,應修般若及慈悲。』     ---安納多爾·弗朗士

  沒有迫害  就我所知,在整個佛教輝煌漫長的千百年中,還不曾有佛教徒迫害其它宗教徒的記載。     ---雷斯·戴維茲博士

  第五部分 人在佛教中的位置

  人為自然制定法則  科學意義上的法則從根本上說是人類大腦的產物,是不能脫離於人而存在的。所以,說人為自然制定法則比說自然為人制定法則更有意義。     ---卡爾·皮爾森教授

  人並非是現成的  今天的人是千百萬種思想和行為不斷疊加的結果。人並非現成的;而是成為,而且仍在成為。 他的性格由他自己的選擇、思想、行為來決定。依其習性,他選什麼,他就成為什麼。     ---皮亞達西尊者

  人可自立  佛教讓人能夠自立,能夠讓人生起自信和力量。     ---納臘達·特拉尊者

  人能不再被壓垮  憑藉人對大自然的理解,即使大自然的盲力能將人碾碎, 人也比這些盲力更偉大。佛教在這一點上則更進了一步----佛教指出通過理解大自然,人還可以控制大自然。 他可以不再被這些力量所壓垮, 並且能夠利用它們來升華自己。     ---帕斯卡

  第六部分 靈魂

  對靈魂的信仰是所有煩惱的開端  佛教由於否定所謂的『靈魂』,『自我』,或叫做『阿特曼』(Atman)的存在,這點使它在人類思想史上地位獨特。 概括佛陀的教法,自我的思想是一種假想的,並無任何現實與之相對應的觀念。它產生有害的思想,如『我』,『我的』以及自私的慾望、貪婪、執著、仇恨、惡意、欺詐、傲慢、自我中心主義和其它一些惡習。 它是這個世界上從個人衝突到國家戰爭的所有煩惱的根源。 簡言之,此世間所有的罪惡都要追溯到這個錯誤的見解上。     ---尊者W·羅睺羅博士,『佛陀教了什麼』

  死後續存並不神秘  生與死的區別僅在一念之間: 今生最後一念決定了所稱作『來生』的第一念, 而此念實際上是同一序列的延續。其實,就在此生中,前念也決定了後念。 所以,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死後續存算不上一個大的秘密,在這個問題上佛教徒是從來不去多操心的。     ---同上

  第七部分 佛教與科學

  佛教和現代科學  我說過,我還要說,我還要一遍又一遍地說:在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一條緊密的智力紐帶。     ---艾得溫·阿諾德爵士

  佛教在科學面前應付自如  如果有什麼宗教能自如地應付現代科學的要求的話,那就是佛教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精神的科學  ......相反, 佛教是一個思考的體系,是一種宗教,是一種精神的科學, 是一種生活方式。 它既是理智的, 又是實際的和無不包容的。 兩千五百多年來,它滿足了近三分之一的人類的精神需要。 它博得了西方的好感, 主張靠自立和對他人見解的容忍, 它包含科學,宗教,哲學,心理學,倫理學,藝術,並指出,人是他現前生活的『造物主』, 同時又是他自身命運的唯一設計者。     ---克里斯托瑪斯·漢普內斯

  佛教開始於科學的止步  ......在這點上科學是拿不準的。而佛教卻敢於迎接原子的挑戰,因為佛教的出世間的知識境界是科學『到此為止』的地方。這點對任何研究過佛教的人來說是再明白不過的了。因為, 通過佛家的沉思, 構成物質的原子成份可以被看到和感覺到,我們可以照見悲哀,不滿意(或苦),及它們的生滅遷化(緣起)所形成的那個我們稱為『靈魂』或『阿特曼』(Atman)的東西---佛的教法中稱此『靈魂』或『阿特曼』的幻覺為『有身見』(Sakkayaditthi)。     ---艾格爾頓·C·班普蒂斯特,『佛陀的至高科學』

  因果律,而不是賞賜與懲罰  ......在佛陀看來,這個世界不是那樣的。 佛教徒相信的,是合乎道理的自動運轉的『羯磨』(即『業』), 他們談因果律,不談賞賜與懲罰。     ---一位作家

  第八部分 什麼是涅槃

  得救與贖罪無需神  在人類歷史上, 第一次, 由佛陀向世人宣告: 每一個人,都可以依靠自己, 就在此生、此世界,即可使自己得解脫,而無需靠任何個人化的 "上蒼" 或"神"。他諄諄教誨自立、無染、禮貌、開明、和平、無緣慈的教法。 他強烈地強調知識的重要性, 因為沒有智慧,一個人是不能在生活中獲得精神內證的。     ---艾略特教授,『佛教和印度教』

  佛陀與拯救  拯救人們的並非是佛陀(而是人們自己),但他教給人們拯救自己的道路,恰如他拯救自己一樣。 人們接受他的教法,也決非是因為這種教法來源於他, 而是因為,這種教法確實能使人信服,並且鼓舞人心;同時,它也是人們自身精神靈光的顯現。     ---奧登勃格博士,德國佛教學者

  第九部分 信

  佛陀不要求『信』  佛陀不僅僅悟到了最高的現實,他也清楚明白地展示了他那『超越所有人天』的知識。這種知識,是毫無神話或荒唐無聊的偽裝可言的──它是用如此使人信服的形式表達出來,以致於凡是能夠遵循佛陀教法的人都會發現,佛法是積極的,並且也是不言自明的。     ---喬治·格里姆,『佛陀的教法』

  第十部分 佛教與其它宗教

  『後佛教』的印度教  佛教以不同的形式影響,修正,改造了印度的宗教並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後的印度人的哲學經典,則是眾所公允的『後佛教』風格。印度哲學中的『業』和『再生』這兩個前提和其它前佛教體系,在佛教的經典里得到了完全的開發,並且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上。     ---S.N.達斯古普塔

  通用的倫理  在前佛教的印度宗教中,沒有一個宗教可以說是形成了一套對所有人都通用的, 必定有效的倫理學和宗教的準則。     ---同上

  佛教就是佛教  佛教和耆那教當然不算印度教,甚至也不算吠陀教。 但它們生於印度,是印度生活、文化和哲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佛教徒或耆那教徒都是百分之百的印度產物,但都不是印度教徒。把印度的文化稱作印度教的文化完全是一種誤導。     ---尼赫魯

  永蒙佛恩  我慎重地認為,佛陀教法的核心現已成為印度教不可分割的部分。 印度教的印度,今天已不可能折回原路去重溫喬達摩發動的那場影響了印度教的偉大改革。他的巨大奉獻,他的出家學道和毫無瑕疵的生活,在印度教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印度教也會永遠感激這位偉大的老師。     ---馬哈特瑪·甘地,『摩訶菩提』

  主導信仰  佛教這種信仰體系,沒有西方意義上的『上蒼』,也否定人的靈魂,把對永生的信仰看作一個大錯,也拒絕殺生祭祀和禱告的功效。佛教期待人們依賴自己的努力得解脫,而不要去指望別的什麼東西。佛教從它誕生之時起,就不需要誰去發誓服從,也從來不要誰去尋找什麼『世俗的左膀右臂』。但它卻在古老世界的很多地方以飛快的速度傳播。而且,不管被強行摻入了什麼卑瑣的迷信成份,佛教依舊是人類中很大一部份人的主導信仰。     ---T.H.赫胥黎

  佛教的罪惡觀  佛教的罪惡觀與基督教有些不同。罪對於佛教徒來說只不過是無明或愚蠢。罪惡的人是一個無知或無明的人。只要他需要指導,他就不需要被懲罰和聲討。 他並不被認為是一個違背『上蒼命令』的人或是需要乞求神靈憐憫和饒恕的人。 倒是他的朋友們應當以人道的方式使他懂得講道理。佛教徒不認為罪人可以靠禱告來與『上蒼』討價還價以期逃脫其自身愚行所帶來的果報。     ---約翰·華特士,『不可動搖的心』

  神們需要救助  在人類歷史上,佛陀第一個請求和呼籲人們不要殺生,不要對神靈禱告、讚美或殺生祭祀。以其無礙的辯才,世尊情真意切地宣布:神們自己也迫切需要救助。     ---雷斯·戴維茲博士

  第十一部份 世界與宇宙

  不如人意的世界  佛陀對這個世界並不氣惱。他只是認為, 娑婆世界不能令人滿意並且變幻無常。但佛陀並不認為,此世界是『罪惡的』;佛陀又認為,此世界是『無知的』, 而不是什麼『暴亂的』或者『叛亂的』。對於那些不願意傾聽他的人擔心甚少,佛陀從來沒有任何神經過敏、激動暴躁的表現。     ---艾略特教授,『佛教和印度教』

  一場偉大的鬥爭...  整個宇宙是一個寬廣的戰場。到處都有鬥爭。生存不外乎是一場徒勞的鬥爭---反抗惡疾病菌,分子對抗分子,原子對抗原子,電子對抗電子。 人的思想則更是一個戰場。色,聲,味等等,都是相互作用,相互鬥爭的力量的結果。 鬥爭的存在本身就證明了還有一個完全和平的狀態----即是我們所說的----涅槃。     ---拉那達·特拉尊者,『菩薩願』


推薦閱讀:

印度佛教的發展階段 二
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教理是什麼?
人死了以後變成鬼,鬼還會再死嗎?
如何看待「佛教行善是為了福報,而儒道行善不求回報。」這種觀點?
當代中國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多麼?有知友證得么?證得阿羅漢果是什麼樣的體驗?

TAG:知識 | 世界 | 佛教 | 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