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
06-26
( 周易五行2009-06-09 02:10:07) 明初未建天文台,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考慮到歷代都有建天文台的傳統,才在南京雞鳴山上建造了觀星台,並將前一年由元大都運抵南京的郭守敬製造的天文儀器放置在天文台上。 由於南京與北京的地理緯度不同,所以元大都的儀器不適合在南京使用,於是又對其中一些儀器做了調整,並新制了一台渾儀,以便進行觀測。關於南京天文台,利瑪竇曾有一段較為翔實的記述:「南京也設有欽天監觀星台,此台以建築宏偉著稱。…… 城之一隅有小山崗,然仍處於城牆之內。上有平台,寬闊宏敞,頗適於觀測之用。四周屋宇壯麗,乃昔年所建。司天者夜夜鵠立於此,以察天象,無論星隕、彗孛,皆詳記奏聞。所陳儀器皆鑄以青銅,製作精美,裝飾華麗,其宏偉雅緻非歐洲所能匹敵。且諸器屹立於此垂二百五十年,幾經風霜雨雪,迄無所損。」①在二百五十年以後尚如此宏偉,可見該天文台之規模。據利瑪竇記載,該台最大的天文儀器有四件,即渾象,渾儀,高表和簡儀。 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二十二年,曾在宮城內建一小型的內觀象台。但當時隨行的欽天監人員卻只能在齊化門(朝陽門)迤南的城牆上進行觀測,且無大型天文儀器。正統二年(1437),明英宗決定修建北京觀象台,並派人按照南京觀象台上的儀器製成木樣,然後運回北京鑄制銅儀。正統七年(1442),北京觀象台建成。從正統四年到正統七年間又先後製成簡儀、渾儀、渾象、八尺圭表等大型天文儀器,安裝在觀象台上。正統十一年,又修造晷影堂。至此,北京觀象台已粗具規模。其遺址就是今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古觀象台。此外,景泰六年(1455),明代宗還曾在內觀象台造簡儀和漏壺。但關於內觀象台的具體情況和觀測記錄,則缺乏更多的史料記載。 正統年間鑄造的天文儀器十分精美,現在部分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但這些精美的儀器,在當時卻安裝得相當粗糙,如簡儀極軸傾角與極高不合,渾儀二分二至與黃道實際位置不合,高表的尺寸不一等等,直到嘉靖七年(1528)才調整合適。明代的一些大型天文儀器,從製成到能正常使用,竟花費了近九十年的時間,可見當時欽天監工作的混亂和落後。
① 見China in the Sixtieth Century:the Journal of Mathew Ricci(1583—1610), Random, Homse New York, 1953.(《利瑪竇中國札記》第四卷第五章)
分享:
推薦閱讀:
※天文與曆法文化
※人類從地球到火星,乘坐現在的飛行器需要多長時間?
※河圖洛書與天文
※志第十三天文一
※閑談風水(相關)天文曆法之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