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問答丨政見的博士們告訴你:什麼樣的學術期刊才算好期刊?

圖片來源:Elsevier摘要在無數看起來相似的學術期刊里,我們應該選擇哪些進行閱讀?如何判斷期刊和論文的質量?答題:王紹達、邵立、楊鳴宇、譚宏澤/ 政見成員整理:徐馭堯/ 政見成員政見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這是推出的 「讀者問答」 欄目:每期選取一個或幾個大家關心的、和學術相關的問題,由政見成員用輕鬆、短平快的方式回答。在這一期中,我們聚焦一個大家很多初入學術界的同學都在糾結的問題:什麼樣的學術期刊才算好期刊?政見團隊中幾位在讀或已經畢業的博士們,七(yu)嘴(ku)八(wu)舌(lei)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王紹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博士)經濟學裡,判斷論文質量的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看這篇文章發表在哪個級別的期刊上,因為這背後體現的是學界大佬(主編)以及相關問題專家(幾位匿名評審)對這篇論文的綜合評價。當然,主編與匿名評審的品味、判斷也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主觀性,但由於同一級別往往有多本不同的期刊,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不斷嘗試不同雜誌直到得到應有的賞識,因此上述的偶然因素有可能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大。公認的頂級期刊有五本,分別是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Econometrica, 以及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其中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會被一部分人認為略遜於前面四本,但整體來看差距甚微。這些雜誌發表的文章涵蓋經濟學各個領域的重要問題,通常來講代表了各個領域研究的最前沿水平。略遜於這五本頂級期刊的是一系列第二檔的綜合期刊,它們同樣涵蓋各個領域的問題。這些雜誌主要包括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系列,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Economic Journal, 以及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等等。在這些第二檔的綜合期刊之後,是各個領域內部的頂級期刊,比如勞動經濟學裡的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產業組織里的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宏觀經濟學裡的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等等。這些雜誌上的文章代表了各自領域內的一流水準。對於一些比較熱門、競爭相對激烈的領域,比如宏觀經濟學,它本領域的頂級期刊的地位也相應水漲船高,達到甚至超過一些第二檔綜合期刊的水準。而另外一些比較冷門、相對競爭不太激烈的領域,其本領域內頂級期刊上的文章有時也會顯得水平參差不齊。在各個領域內,除了自己領域的頂級期刊,還會有許多其它不同檔次的期刊。在這個層面上,不同領域的情況差異較大,難以再一概而論了。邵立(雪城大學政治學博士)如果要評價一個期刊,引用率、衝擊因子、排名等指標可以作為參考標準。但個人認為,期刊排名對要投文章的人更重要。因為投向好的期刊可能意味著引用率就更高,找工作、升職也更容易。但當今有谷歌 scholar,還有 research gate 之類的網站,也不是說你投一個一般的期刊別人就讀不到了。而作為讀者來說,期刊質量不如文章質量、文章話題、文章要對話的理論體系重要。有的期刊衝擊因子很小,但所登文章基本都和你所做的理論、方法相一致,可能這種期刊比主流的期刊對你更有用一點。那如何判斷判斷一個期刊上論文的質量呢?這個問題相當於問一個研究生(和教授):除了搜集數據外,你平時都在幹啥?我們研究生上課就是讀文章,然後討論它們的優點、缺點,如何改進等等。文章質量的判定是非常主觀的,和學者研究流派、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等因素關係密切。同樣,引用率可以看作是一個指標,但這個指標是指文章的影響力,並不必然指文章的質量好壞。當然,對於學術寫作有一些通行的標準,主要還是看觀點闡述得清不清晰,邏輯能不能自洽,證據充不充分,是不是能證明觀點, 有沒有對一些潛在的批評進行回應和解釋等。楊鳴宇(澳門大學政治學系講師)首先,我同意 Impact Factor 和引用率這樣的 「硬指標」 在進行快速文獻檢索和篩選時確實很有幫助,對於投稿人來說也是值得參考的指標。但 Impact Factor 和引用率有時候很 tricky。因為不同期刊對研究題目的偏好、每年刊登的論文數量,甚至是出版機構等都可能影響 Impact Factor,但這些因素往往和發表的論文質量無關。至於引用率的高低也和研究題目相關,假如一個研究題目相對小眾和冷門,引用率必然就不太可能會高。以本人曾投稿過的 The China Review 為例。純粹由 Impact Factor 看,它低於 The China Quarterly 和 The China Journal 這樣的老牌中國研究期刊。然而,The China Review 亦會關注一些上述兩本期刊不太關注的領域。比方說由於出版地在香港,The China Review 去年就做了兩期香港研究專輯,刊登了一系列香港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新研究,這對理解近年為何香港在政治社會方面出現的變化是有很幫助的。顯然,由於香港研究相較中國研究而言必然是小眾,這無疑會影響到期刊的引用率,但我們能說這樣的研究工作沒有意義嗎?另外 The China Review 每期刊有個 「State-of-the-Field Reviews」 的專欄。這專欄的目的是希望向英文世界介紹中國國內的中文學術研究成果。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 2012 年由中山大學的馬駿和廣東商學院林慕華合寫的 「Policymaking in China: A Review of Chinese Scholarship」。這是一篇對國內中國政策過程研究情況的綜述。熟悉這個研究題目的都會知道,中國政策過程的理論分析框架一直由國外的研究主導,因此如果我是一個國外的同行,我想我會很感興趣想知道中國的本土學者都幹了些怎樣的工作。這樣的綜述文章對於促進學術交流很有幫助,但如果只以引用率定成敗,那它們的意義很容易被抹殺。歸根究底,學術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釋世界和滿足研究者的好奇心。最重要的首先是工作要做得紮實,合乎學術研究的規範。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堅持下去,終會得到同行的認同。譚宏澤(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系博士生)對於研究者來說,我們其實並沒有必要把出於閱讀目的的期刊分級搞得太細,不需要要排出個一二三四五,或者哪個比哪個好之類的。只要有一個大概的分層,然後把相關的期刊歸入到大概的層級里就好。就我個人來說,SSCI 期刊是一大類,非 SSCI 期刊是另一大類。然後,SSCI 中再分兩小類:那些常年屬於一區(Q1)的所謂頂級期刊是一類;剩下的是另一類。非 SSCI 期刊也分了大致兩小類:由知名機構、出版社或者學者主辦的新期刊是一類;常年不是核心的是另一類。所以,對我來說,期刊基本上大致只劃分這四類,然後其內我就不會再做細分。因為我覺得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至於是不是引用越多越權威,這個論斷我覺得總體上還是可以接受的。當然,例外一定有,而且可能也不少。但就總體水平而言,我想還是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參照標準的。另外,如果是選擇期刊發表文章,毋庸諱言,在傳播知識之外,我們絕大多數人還是有一定的 「功利性」 考慮的,比如為了求職、評職稱、申項目等等吧。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要糾結哪個期刊更好更壞之類的問題了,還是老老實實遵循相關機構(或者國家、地區)公布的要求吧。有的會以 SSCI 的指數為參考,有的會以自定的榜單為參考,有的還會有附加限定等等。當然了,如果你有實力直接在所在領域的頂級期刊發表,那自然可以笑看這些榜單。如果還達不到那個高度,那還是要認真琢磨一下的。
推薦閱讀:

今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嗎?15個問答告訴你真相!
[轉載]修真問答 2009 (86則)
李白《山中問答》(一作《山中答俗人》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信函摘抄)母音老人著
常見衣物洗滌34問答

TAG:學術 | 學術期刊 | 博士 | 期刊 | 讀者 | 政見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