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中國文化傳統中之士(之三)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中之士welcome

元代以蒙古異族入主,政統易於上,而道統則仍存於下。中國社會依然是壹中國社會,得以無大變。社會之士,相率以不出仕在野講學爲務。亦有出仕者,終被視爲士中之第二流,不能與在野之士同受社會之尊崇。元代不僅以《四書》義取士,並令全國各縣同設書院,縣令初到職,必出席書院聽講,爲其上任之最先第壹事。然元政亦終八十年而亡。明代繼起,中國光複。然元代遺風則依然有存者,爲士者相率以不出仕爲高。先有方孝孺受十族之誅。則以士承道統,其名望每高出於帝王卿相之上,易受忌憚。如王守仁遭龍場驛之貶,九死壹生。終以其爲士講學之身份,仍獲起用,得爲江西巡撫,平辰豪之變,卓然建大功。然亦終不得特加重用。其及門弟子,相率不出仕,而以在下講學名震朝野。卒有無錫顧憲成、高攀龍,東林講學,力反其風。謂在野講學,不應忘廊廟政事於不顧。但高攀龍亦卒以東林黨名膺重禍,投池自盡,而明祚亦終不救。

清代亦以滿洲異族入主,而其時士風益盛,如李恭,如顧炎武,如黃宗羲,清廷百方邏致,皆以不出仕爲壹代在野之大宗師。又如呂留良,乃於清廷設科取士之朱子《四書》義中大張民族主義,罹刮屎之刑。雍正皇帝頒《大義覺迷錄》壹書,昭示天下舉子,盡人必讀。乃不久,其書亦同遭禁錮,舉國無壹人能見。直至清之末葉,民間始再印此書,與呂留良書同獲重見於國人。今人多能談清廷文字獄,屢行文字獄者爲雍正,而雍正禦著書亦同受禁錮,此誠曠古奇聞。今人又談中國自秦以來乃壹帝王專制政治,史籍浩繁,不遑詳辯。雍正乃壹異族君王,又肆志以酷虐稱。專拈此例,豈不見中國傳統政治,縱謂是君主專制,然其專制亦有壹限度。此限度即在社會之有士。

又且呂留良宣揚民族大義,乃據朱子書。呂留良雖遭刮屎之戮,而朱子書則仍受朝廷崇敬。六稼書亦以治朱子書爲清代第壹人奉旨獲祠於孔廟。其時清廷達官貴人,不少以朱學名。稼書以壹縣令之卑,又其生前獲交於呂留良,而竟得首選入孔廟。此見其時帝王壹番不可告人之內慚之情,乃更百十倍於唐太宗之不殺田舍翁魏徵矣。中國傳統,士之爲用,猶見於異族專制帝王之心中有如此。

乾嘉清儒,標幟漢學,反宋學。其實非反宋學,乃反朱子。非反朱子,乃反朝廷科舉之功令。諸儒皆以科舉出身,即群以反科舉反朱子自名其學,而清廷亦無奈之何。自道光以下,西力東漸,而中國士風乃大變。洪秀全以科舉不第,起兵廣西山中,奉耶穌爲天兄,自爲天弟,建國號曰「太平天國」。所至焚燒孔子廟。曾國藩以壹湘鄉在籍侍郎辦團練,卒平洪、楊之亂。其志不在保清,乃在保孔。國藩亦卒未獲清廷之大用。其時則爲同治皇帝,與民同治,即不敢以帝王專制。繼之爲鹹豐皇帝,與民俱豐,即不敢以帝皇獨豐。可知雖異族皇帝,對中國社會,無不心存顧忌。故士之傑出者多不獲重用。而又終必與士共天下,不敢安於專制。一部二十五史,社會在野之士,其關系影響及於朝廷上層政治者,本文上述諸例,可見一斑。

辛亥革命,民國創建,政統變於上,而道統亦變於下。民初即有新文化運動,以批孔反孔,打倒孔家店爲號召。孔家店中之夥計,即本文所謂社會下層之士。自此以下,社會有民無士。上無君,下無士,此則庶及可謂之全盤西化矣。西方民主政治,亦非全國獨尊壹政統,尚有材統,即資本主義。西方選舉權,主要操縱在材統。學統並不佔重要地位。學校教師,乃及報章雜志,各項刊物,言論自由,此可謂之學統。但與結黨競選,仍屬兩事。宗教信仰,政教分離,信仰自由,此之謂教統。依中國人觀念言,西方學統轉近教統,政統則轉近材統。政教分離,可謂互不相關。此又與中國政統之附屬於士統,即國人之所謂道統者,有絕大之不同。近代西方又有工統。勞工亦爭平等獨立自由,集團罷工。故西方政治,學統、教統在政治上均不佔重要地位,而惟壹操之於材統工統之手。但崇尚多數,則材統亦終必轉歸於工統。最近如英美現狀,已見其端倪。其集黨競選,爭取多數,以成政府,亦可稱之曰黨統。但黨統政統絕不與中國曆古相傳之所謂道統與士統有相幹。此爲中西文化壹絕大相異處。

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故中國士統,抉不成爲壹材統。西方之學,分門別類,各成專家,各有其統。中國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吾道壹以貫之,烏有爲壹士而不志於人群之治平大道者。故西方有各別之系統,而中國則士統即道統。但亦抉非宗教組織,不成壹教統。孟子曰:「士尚志。」又曰:「勞心者食於人。」士非壹職業,則又異於工統。中國人又言,「君子群而不黨。」「衆人之諾諾,不如壹士之諤諤。」壹爲士,務求諤諤出衆,豈肯結黨以自附於多數,故亦抉不成黨統。中國之士則自有統,即所謂道統。此誠中國民族生命文化傳統之獨有特色,爲其他民族之所無。

最近西方,又有不許諸統之分別存在,而獨許有壹黨統之趨勢,是爲共産黨。在此黨統之下,材統、學統、教統、工統,均不許有其自由,而惟聽此壹黨之獨裁。此爲當前之蘇維埃制。中國人亦多慕向於此。民國以來,先有中西文化之爭。西化既得勢,繼之有民主與極權之爭。損言之,乃美、蘇之爭,而中國自身,則退處於無傳統無地位。

今乃有複興文化之號召,則以創建民國之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爲張本。首爲民族主義,則應有民族傳統生命與傳統精神之認識。次爲民權主義,中山先生言權在民,而能在政。政府有能,則不待壹壹聽命於民衆。最後爲民生主義,中山先生亦曾言,民生主義即共産主義。但斷不能謂共産主義即民生主義。《大學》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則中國傳統之經濟理想,較近社會主義,不近資本主義。而中國傳統之士,亦爲壹無産階級。中山先生之意,不許有材統之成立。至於黨統,中山先生謂國民黨乃壹革命黨。是謂在革命時可有黨,革命成功後,是否仍須有黨,則中山先生未之明言。惟中山先生,既主政府有能,是更不須聽命於黨。中山先生所倡之五權憲法,如考試權,立法權,監察權等,皆屬政統,不屬黨統,又可知。

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乃屬長期之建國綱領,而非壹時之施政方針。故仍當歸於道統,不屬治統。此爲中山先生之先知先覺,深體中國五千年相因之文化大傳統而發,不得以西方人近代之思想言論相比附。此則闡揚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者,必當深切體會之壹大前提。而中國此後是否仍須有士之存在,又如何使士統之複興,此則亦我國家民族大生命特有精神之所在,所尤當深切考慮討論者。

中國之士統,既與其他民族有不同,而其所學所信之大綱大目所在,亦獨有異。此則當在他篇詳論之,此不及。(一九八一年九月作,載《台灣日報》)

三民儒家

三民儒家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推薦閱讀:

雪地情緣的文件夾【傳統武術】3
【引用】中華禮儀傳統文化
散打與傳統武術不該分離
從傳統禮儀看今天中國人的言行
中國傳統節日大彙集

TAG:中國 | 文化 | 傳統 | 中國文化 | 錢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