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三比克華人歷史與現狀

莫三比克華人歷史與現狀 據海外的一些資料記載,明成祖朱棣的太監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達東非莫三比克的海岸索法拉地區,這有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華人涉足於莫三比克。另據生活在莫三比克的老僑民口述,莫三比克的華僑歷史已有220餘年,但最早定居下來的華僑是誰?因何種原因或以何種方式抵達此地?現因缺乏詳盡的史料而無從考證。真正具有文字實效的記錄約在1875年之後,第一批華人移民蹣跚地踏上這塊非洲人的土地,開始他們異常辛酸的創業之路。      開創洪荒的19世紀      大約130年前,華人開始移居莫三比克,至於原因,史籍記載有兩種:一是政治關係。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清王朝末期,各地的反清鬥爭使國家進入風雨搖擺的動蕩時期,一些政治人物因參與反清活動而為政府所不容。二是經濟關係。廣東、福建等沿海諸省很早以前就有闖蕩南洋的歷史,那時人們多因生活窘迫而背井離鄉,依靠海外親戚或同鄉的關係外出淘金。   除上述兩種外,也有人提出非常肯定的第三種:最早到達莫三比克的華僑是被澳門政府充軍至此。當時莫三比克與澳門同為葡萄牙殖民地,被葡人統治下的澳門華人居民,一旦觸犯法律,便被充軍到莫三比克。而當時的馬普托仍是一片蠻荒之野,正需要吃苦耐勞的華人來此開天闢地。華人在做工期間,披荊斬棘,挖河築路,條件十分惡劣,有不少人因此病逝於此,而葡政府毫無憐憫之情,等到工期結束,葡政府並不設法安置他們,而是採取就地放之的方式,所有被充軍的華人,全憑其個人能力自生自滅,在遠離故土的馬普托市就地生根。   第一批闖蕩莫三比克的華人是來自廣東省四邑縣的木匠,他們於1875年之後定居在馬普托和貝拉港。在1886年至1894年修築馬普托至南非之間,以及1892年至1898年修築貝拉至辛巴威之間的兩條鐵路線時,大批廉價的華工從中國沿海地區被招募而來,工程完工後,便有一些人留在莫三比克。   至19世紀末,莫三比克的首府從莫三比克島遷移至馬普托市,葡屬東非殖民政府大興土木,於是需要大量的技工,特別是木工。中國人的建築技術在當時有口皆碑,在工錢與吃苦方面也非他人能及,葡萄牙人便在澳門招雇大量華工,運抵馬普托。所以,在後來馬普托市華僑當中,以木匠者居多。另外,還有一些中國人在葡人「馬尼卡─索法拉」公司的糖廠和礦井做工,華人華僑的數量因之而日漸增多。   1893年,定居於馬普托的華僑為52人,這個數字在1903年上升至287人;1900年,定居於貝拉港的華僑為84人。在早期闖蕩莫三比克的華僑中,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開拓精神的先驅人物謝三。謝三是一名木匠和建築技師,當他在馬普托市做出一些成績後,便將自己的一塊土地無償捐獻出來,於1903年集資興建了中華會館,後來擴建成了中華小學並成為華人社會的凝聚地。      初現繁榮的1940年      據中華會館會員牌所示,截至1940年,馬普托市已有華僑500多人,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數字。這時的馬普托已顯露出一個港口城市的規模,處在一個穩定發展的階段,從最初的華工來此斬荊除棘、開荒墾地到此時的華僑建造樓房、繁榮市場,可以說華人華僑是馬普托早期的開荒牛,為馬市最初的市政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提及莫三比克的歷史,除葡萄牙人外,華人則是近代影響莫三比克較多的另一大外來族裔。   當時的華僑已走過創業初期的艱辛歷程,依靠勤勞吃苦、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在馬普托市佔有一定的經濟與社會地位。華僑從事的行業,無外有三:一為木匠(手工業)。華人製作的木製品手工之細膩、成品之精良頗受市場的青睞。二是經商(商業)。華僑經商者約佔總人數的40%,大小商鋪共有50多家,因殖民政府的苛捐雜稅較多,加之印度人的競爭,華人商鋪的生意僅夠維持。三是耕種農場(農業)。華僑在這方面做得最好,華僑經營的農場時有25家,資產各為幾千英鎊不等,多以香蕉為主,附屬種植玉米和蔬菜。莫三比克早年華僑致富途徑或者說原始資本的積累方式主要是通過開辦農場來完成的。   1940年,馬普托市的華人社團蓬勃發展,共有5個華僑團體,包括中華會館、國民黨支部、致公堂、四邑會館和聯安社。中華會館是當地最大的華人團體,會館為華僑集資興建,宏偉壯觀,是馬普托市大型建築物之一,常有人結群前往參觀;國民黨支部曾在1922年前後盛極一時,黨員差不多佔到全埠華僑半數之多,當地官員常來造訪,「九·一八」之後,支部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致公堂會所是會員積資興建的一座2層高的別墅樓,會員非常團結,後因資金短缺,會務活動日益減少;四邑會館為當地四邑人士組建的團體,聯安社是南順人士組建的社團,四邑會館與聯安社建立的宗旨都是加深同鄉之間的聯絡,互相扶助,二者經費均靠月捐的收入來維持。      獨立前期的鼎盛之時      莫三比克獨立之前是華僑事業的鼎盛時期,這時的華人經歷多年的奮鬥,已成為當時社會的富貴階層。移居莫三比克的華僑數量從30年前的500人增至5000多人,增幅達10倍之多,其中有2000多人生活在馬普托,另有3000人生活在貝拉,華僑從事的職業仍然集中在農業、商業和手工業。在農業領域,華僑的農場數量達30多家,其中已有2家躋身於全莫農場的3強,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大宗香蕉的出口依然是華僑農場的重頭戲。據老華僑任南華介紹,他的農場在獨立前每天就可收穫香蕉50噸。因當時的農產品出口是對外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說華人社群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莫三比克重要的經濟命脈。   當華人在農場種植獲利頗豐後,就把一部分資金投入到商業中去,促進了當地商業貿易的繁榮與發展。現位於7·24大街的弗蘭薩商業中心就是當時由老華僑何先生自建和創辦的莫三比克首家超級市場,隨後他又開了2家。當時遍及全市的華人商店數不勝數,而由華人自建的商業和公寓大樓也多達五六十座。在手工業方面,華僑開辦了2家鐵工廠,其餘從事的仍是木匠,集中於木器的製作和樓宇的建造。可以說,華僑在當時的經濟與社會建設中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甚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獨立至今的艱難歲月      1964年9月25日,莫三比克解放陣線黨領導人民在北部的馬孔德高原進行武裝起義,打響了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第一槍。   獨立戰爭期間,貝拉和馬普托兩市一些有錢的華僑開始撤離莫三比克,一部分隨葡人去了里斯本,另一部分去了其它國家,即使是那些留在原地持觀望態度或難以割捨產業的華僑,也紛紛將自己的子女送往葡萄牙或南美洲同說葡語的國家巴西以防不測,中華小學因之關閉。   1975年6月25日,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新政府將前任政府時期的工廠、銀行、學校、醫院、樓宇等資產一概收歸為國有,華僑的財產因此受到直接衝擊。   據生活在馬普托市的老僑民回憶,莫三比克實行資產國有化後,當地華僑的農場、公寓和商業大樓、鐵工廠、部分商店以及中華會館、致公堂等私人或集體資產均被無條件沒收充公。政府根據每個僑民家庭的人口數量分配房屋僅供居住,不可作為商業之用,莫三比克華僑的財富隨之化為烏有。在殘酷的現實環境面前,絕大多數華僑隨著外國僑民(主要是葡萄牙人)的撤離大軍倉促離境,飛往裡斯本。   獨立後的莫三比克經濟形勢一落千丈,舉步維艱。更可怕的是莫三比克在1977年爆發了長達16年的持久內戰。從獨立戰爭到財產充公再到曠日的內戰,一次次的社會動蕩致使華人的生存處境每況愈下,越發艱難,華僑數量也從鼎盛時期的5000人驟降至幾百人,留下的都是較為貧窮、收入有限、想走卻沒有經濟能力的僑民,特別是16年的內戰時期,莫三比克華僑生活得異常清貧。   1992年10月,飽經戰火蹂躪的莫三比克停止內戰,此後進入和平發展的新時期,留守於此的華僑們以他們堅毅不屈的奮鬥精神在生意和經營上漸露曙光。然而,莫三比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卻接踵而至,越來越嚴重。偷,在馬普托市泛濫成災,搶劫之風也很盛行,近來甚至出現專門針對華人華僑的入室搶劫團伙,但警察根本不管,所以稍有財產的華僑均用鐵柵欄封死陽台,加固防盜門窗,生活於此如同坐監獄一般。   1997年,馬普托尚有華人近300人,而到了2006年,馬市僅有華僑家庭20多家,人數100人左右,仍有一些老華僑在出售自己的房屋等不動產,準備移居他國;華僑商店從獨立前期的百家爭鳴到現在僅倖存任南華和梁小姐兩家;華僑農場也從以前的30多家只剩下路易斯·黃(中華協會會長)和任先生兩處,且農場長期處於閑置狀態,意欲轉租他人。貝拉市的情況更是不堪回首,從鼎盛時期的3000人到今天僅剩下老華僑2人,已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   今日的馬普托老華僑越來越少,而新華人卻越來越多,他們多是上世紀末才來到莫三比克從事開商店或其它貿易活動。對於未來的發展計劃,新華人的觀點是,趁現在能賺錢則賺,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立馬撤資走人,無一人有在此長期紮根的打算或者說無人想成為新的華僑。 據莫三比克政府記錄,在莫三比克北部海域地伊沃島上,有兩個中國人的墓地,其墓碑上刻有1614年和1632年的字樣,說明17世紀時中國人已在此謀生。早先旅莫華僑華人大多來自廣東和福建,其中台山和順德縣居多,後來也有不少台灣人。他們主要以經商和務農為主,其次是經營餐館和捕撈業,少數人從事運輸業,開修配廠、織網和麵包店等。他們所開辦的企業、農場、餐館等規模不大,家庭式的作業,大部分人的收入在當地屬小康水平。內戰暴發後,政局不穩,大批僑胞紛紛離開,轉到巴西、葡萄牙、南非或北美等地謀生。90年代以後,據莫三比克政府記錄,在莫三比克北部海域地伊沃島上,有兩個中國人的墓地,其墓碑上刻有1614年和1632年的字樣,說明17世紀時中國人已在此謀生。早先旅莫華僑華人大多來自廣東和福建,其中台山和順德縣居多,後來也有不少台灣人。他們主要以經商和務農為主,其次是經營餐館和捕撈業,少數人從事運輸業,開修配廠、織網和麵包店等。他們所開辦的企業、農場、餐館等規模不大,家庭式的作業,大部分人的收入在當地屬小康水平。內戰暴發後,政局不穩,大批僑胞紛紛離開,轉到巴西、葡萄牙、南非或北美等地謀生。90年代以後,莫三比克政府調整了對華僑華人的政策,有些遷出的華僑華人又回歸,2002年,旅莫華僑華人約有1000多人。
推薦閱讀:

一位加拿大華人移民的心聲:有多少人想過要終老在這塊土地上?
那些在巴黎堅決不回國的人和在三區吃豆腐腦的人
馬來西亞華人血淚史
華人學英語最容易犯的6個錯誤
雄起東海:華人曾稱霸日本東南亞【附珍貴圖片】

TAG:歷史 | 華人 | 現狀 | 莫三比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