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混元整體理論的理論源淵 (二)

二、氣論   氣論是傳統氣功與中醫理論的核心與精髓。包括氣與氣化兩部分內容。   (一)氣   《管子》一書是對氣記敘最早的,氣(指精氣)可以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可以流行天地之間。對氣論述最多的是《黃帝內經》,不僅全面闡述了外界的天地氣節、陰陽變化,而且找到了「五運六氣」的規律,並使之成為一門專科知識。對人體內的各種氣也做了詳明的描述,有真氣、營氣、衛氣、宗氣、正氣、經絡之氣、臟腑之氣等。尤其是對衛氣的描述很近乎人體混元氣的部分特性。譬如,   「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等等。不僅如此,《黃帝內經》中還有關於「氣街」的論述,指出「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並且指出了「四街者氣之徑路也」,這與人混元氣的軀體混元氣是很相近的。在《難經》中首先提出了人體元氣的概念,東漢時的《太平經》進一步闡述了天地大自然的元氣,指出「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氣」。直至宋朝張君房著的《雲笈七籤》,則寫出了《元氣論》專著,內容非常豐富。試簡要言之。   《元氣論》認為元氣就是道,是天地萬物之本。文中說:「夫道者何所謂焉?道即元氣也。」又說:「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純陽一氣。」正由於原著作者是把元氣與道等同看待,所以認為元氣是生成天地萬物的根本,指出「元氣無號,化生有名,元氣同包,化生異類。」「元氣先清升上為天,元氣後濁降下為地。」然後「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至於人則是稟天地元氣而生,文中說,「人之生也稟天地之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元氣在人身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著人的常變安危,文中說:「人之元氣得自然寂靜之妙,抱清虛玄妙之體……生命之根,元氣是矣。」並引述《難經》   「夫元氣者乃生氣之原,則腎間動氣是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指出「元氣實則髓凝為骨,腸化為筋,其由純粹真精、元神、元氣不離身形,故能長生矣。」   人之元神需以元氣作為營養,指出,「人之元氣乃神魂之肴饌」,「神無元氣即不靈,道無元氣即不生。」正因如此,所以修道必須修鍊元氣,指出,「夫學道謂之內學,內學則身內心之事,名三丹田、三元氣……夫雲極者,元氣內藏,盡無出入之息。」並且進一步指出:   「神定氣和則元氣自至,元氣自至則五臟通潤,五臟通潤則百脈流行,百脈流行則津液上應而不思五味,饑渴永絕。三田道成則體滿臟實,童顏長春矣。」   談到神與元氣的關係時指出:「氣之所在,神隨所生,神在氣即還,神去氣即散。」   總之《元氣論》對元氣的內容、體性、在人體的功用、如何對元氣進行修鍊以及修鍊後的變化,都一一做了精闢的論述。需要指出的是,《元氣論》中把元氣與道等同為一,是其美中不足。   (二)氣化   這裡所說的「氣化」是傳統的氣一元論中的特有名詞(注意,不是物理學中的液體變氣體過程的氣化),泛指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氣的作用。它既可以是天地元氣化成、化育萬物,也可是一物(包括人)自身元氣在其內部的各種變化。關於氣化的論述,《黃帝內經》中言之最詳,認為宇宙虛無之道體是元氣生化萬物的基礎,通過五運六氣的運轉,促成萬物的生成變化。這就是《素問·天元紀大論》說的: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使萬物發生變化的動力則是「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對此,《元氣論》則說:   「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陰陽媾精,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體於陽也……以有物成體,以圓規覆育,以動而始生;地體於陰也……以無名成質,以方矩載誕,以靜而終死,所謂天成地平矣。既動以行施,靜以含化,鬱氣媾精,時育庶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山川,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簿,自然相生,莫之能紀也。」      這一段引文,講宇宙中的元氣,首先化成天地日月星辰,而大地萬物也隨之被逐步化生出來。對於元氣轉化成陰陽、五行、萬物,還有一段簡明的闡述:    「五氣未形,三才未分,二儀未立,謂之混沌,亦謂混元,亦謂元塊如卵,五氣混一。一既分元,列為五氣,氣出有象,名曰氣象。」   這就是說,元氣化生萬物是通過化生五氣,而後由五氣展示出大自然的各種氣象。在《黃帝內經》中把此五氣進一步系統稱為「五運」(木火土金水)「六氣」(風火暑濕燥寒),以司氣化(其中君火不司氣化)。元氣對萬物氣化的影響,通過五遠六氣來完成。至於如何完成這一氣化過程,《黃帝內經》僅指出了需靠萬物自身內在的「神機」和外在環境之氣(氣立)作用,即「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又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這就是說,萬物的氣化是通過該物氣機的升降出入來完成的,至於如何變化,在古人那個時代還不可能敘述清楚。      對於萬物內部的氣化,《黃帝內經》對人的氣化講述較多,對於人體內氣的生成、運行、功能、常變都有比較具體的描述,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部分內容我們不擬詳述。我們所要指出的是,人體內的各個組織、器官以及新陳代謝過程,都需要氣化的參與,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這裡舉一腑以說明十二臟腑功能的得以實現,需氣的參與以行氣化之功。《黃帝內經》中對於人體的新陳代謝與氣化的關係講的非常深刻全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    「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   這段經文有兩層含義:一是人體從外界攝取的營養物質在體內的同化過程,即:味→形→氣→精→化;二是這五步之間生生化化的辯證關係。即:         生   化為   生    ↙ ↖ ↙ ↖ ↙ ↖    味--→形--→氣--→精--→化     ↖ ↙     ↖ ↙     食       食   可見,新陳代謝的一切過程均賴氣的觸發、參與而完成(氣化);同時,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氣,也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產生(化氣)。因而,氣化——化氣過程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內容(若詳究,經文中三個氣字所指各異)。   (三)混元氣   在傳統氣功理論中混元氣未形成系統理論,它散在各經典著作中,名稱也不統一,有混元、混沌、混淪、空洞、混元氣、混元一氣、先天混元一氣等。而且各名稱的內涵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言,混元氣、混元一氣(帶氣字的)等多指人的混元氣,而混元、混沌、混淪(不帶氣字的名稱)多指宇宙天地之始。《雲笈七籤》對混元、混沌、空洞、混洞是分別闡述的:     「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元氣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氣運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張而萬物用焉。混沌者,厥中唯虛,厥外唯無,浩浩蕩蕩,不可名也。」    從這裡看出,混元是指宇宙的先天元氣的,應該與道是一層次。《至言總》說的更明白:   「混元之氣,自無而生有,有曰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既分,四象昭晰,陰陽變化,萬物生焉。」   對於混沌,《雲笈七籤》則說:     「二儀未分之時,號曰洪源溟涬,濛鴻如雞子狀,名曰混沌。玄黃無光、無象、無音、無聲、無宗、無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湛湛空虛於幽原之中而生一氣焉。」    這一段引文所述的混沌,似乎是指宇宙中的元氣。對此,《元氣論》說得更加明確:「五氣未形,三才未分,二儀未立,謂之混沌,亦謂混元。」對於空洞則說:「元氣於眇莽(茫)之內,幽冥之外,生乎空洞。」又說:「九氣出乎太空之先,隱乎空洞之中,無光、無象、無形、無名、無色、無緒、無音、無聲。」此空洞似乎是宇宙元氣產生的根源,很像現代天文學中的黑洞。對於混淪,《列子》中說:     「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    這裡所說的渾淪,則是指陰陽二氣化生萬物時,萬物形成之前的混沌一體的狀態。對此《性命圭旨》則直說為「陰陽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謂二生三也,是曰混元」。由此可以看出,混元一詞與混沌一體的二生三的混淪狀態又是相同的,這對我們提出混元氣的層次性給了很大啟示。      對於人體混元氣的論述,在氣功典籍中,以《抱混元仙術》中敘述的最詳盡,現錄於下:     「混元者何?先天之精氣神也,白紫清云: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是即所謂元精元氣元神也。夫以精氣神而曰元,是本來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既有此物,而後無形生形,無質生質,乃從父母未交媾之時而來者也。方交媾之時,父精未施,母血未包,情合意投,其中杳冥有物,隔礙潛通,混而為一,氤氳不散。既而精泄血受,精血相融,包此一點之真,變化成形,已有精氣神寓於形內。名雖有三,其實則一。一者,混元之義;三者,分靈之謂,一是體,三是用。蓋混元之體,純一不雜為精,融通血脈為氣,虛靈活動為神。三而一,一而三,所謂上藥三品者,用也。所謂其足圓成者,體也,不得專言三,亦不得專言一。學道之士不知三即是一,一即是三,或抱元守一而落於著空,或煉藥三品而失於執相,著空執相皆非還元之妙理也。夫還元者,所以還其元精、元氣、元神也,若欲修道,必須先知此三物潛藏於混元之中,離乎混元即非先天精氣神之本體,失其本體,焉得元物?」   至於何謂混元之中,《性命圭旨》引司馬子徽詩:     「虛無一竅號玄關,正在人身天地間。八萬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環,大包法界渾無跡,細入塵埃不見顏。這個名為祖炁穴,黍珠一粒正中懸。」   張景和詩:     「混元一竅是先天,內面虛無理自然。若向未生前見得,明知必是大羅仙。」    其具體位置,《性命圭旨》中說:     「道經雲,天之極上處距地之極下處,相去八萬四千里,而天地之中,適當四萬二千里之中處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臍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中心之中適當四寸二分之中處也。此竅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八脈九竅,經絡聯輳,虛閑一穴,空懸黍珠,是人一身天地之正中,乃藏元始祖炁之竅也。」    儘管近數百年來有一些混元氣功的專著,但也多偏重功法的闡述,對混元氣的體性仍缺乏完整而系統的論述,不象對道、對元氣闡述得那麼深刻周詳。      以上論述混元氣、混元竅於明理、練功都有裨益。唯對混元氣之論述,不如筆者受之師傳口訣更為簡要詳明。其一曰:     「混元一五行,有形亦無形,中寓陰陽造化機,開合聚散萬物生。」   這一口訣把混元氣的體用已包羅無遺。其二曰:    「混元氣,神貫通,聚則成形,散則成風。」   這一口訣把混元氣與神意的主從關係做了明確表述。其三曰:    「上混元,下混元,外混元,內混元,中混元,混元混元一渾元。」   這一口訣指出了練傳統混元氣功的訣竅。這些口訣和理論是指導編創氣功科學理論的依據。   另外,混元整體理論中關於意識的理論,有很多內容淵源於佛家的唯識理論。佛家論述非常深刻而且全面。其中「八識」理論的論述,可以說把人的精神活動分析得淋漓盡致,較現代心理學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破除意識上的偏執的理論,「轉識成智」的理論(八識轉成大圓鏡智,七識轉成平等性智,六識轉成妙觀察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轉為成所作智等)為混元整體理論的意識論提供了素材與借鑒。唯其所述把「識」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把世界器物看作是「識」的外現,這一點與黑格爾對絕對精神的論述相似。馬克思說黑格爾的辯證法是頭倒立的,與此相彷彿,佛家的唯識理論,也是頭倒立的。
推薦閱讀:

女性主義流派和理論
愚蠢|你還在用魚塘理論做營銷?
直銷高手特訓(一)倍增中國直銷業的最新理論支持--萬基中國工作室
司空圖美學理論芻議——談《二十四詩品》
五行相生相剋理論

TAG: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