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做到1個月讀完35本書的?【方法篇】
我將讀書時間段分為3塊:30分鐘以上整段時間、15-30分鐘零散時間,15分鐘以下碎片時間。針對不同的時間段,我會閱讀不同的書籍或內容。
整段時間:早上5點20-6點30,中午12點45-1點15(偏好讀難讀高、經典的書籍,早上也會讀整本書);
零散時間:下午4點前後,晚上10點30前後(偏好難度適中的章節、內容);
碎片時間:洗刷、吃飯、候車、路上等等(聽書,喜馬拉雅APP,或難度很低的章節、內容);
以上時間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有時候起的早了,就從5點15開始讀,遇到好書、讀的投入了就讀到7點等等,但大體的時間是相對穩定的。
我將時間段分成3個,主要考慮兩個原因:
一是,超過30分鐘的時間是絕對的讀書黃金時間,但這個時間段比較少(學生除外)。
二是,我們有的碎片化時間很多,但會有零散的幾個15-30分鐘的時間,比如20分鐘,這個時候把它歸為碎片化有點虧,不如拿出來看點簡單的章節或內容(我們也可以選擇做零散的工作,具體看個人)。
最後,我尤其強調一個時間點:「路上」。我個人發現路上這個時間是碎片化最多的時間,比如我一日三餐去學校餐廳吃飯,每次來回就需要走10分鐘 ,三餐就是30分鐘。再算上偶爾去教學樓上課、出門等等,每天路上的時間基本1-2個小時,如果聽書的話,三五天也就聽完一本了。
而且我建議,如果不是開車或不需要集中太多注意力的情況,比如只是走路、坐公交、地鐵等等,我會選擇1.25倍或1.5倍速來聽喜馬拉雅。
你要知道,主播們的語速大概每分鐘150-200字,一本書通常讀8-12個小時,而我們看書也就5-6個小時,所以開1.5倍速聽完全沒問題。而且我聽完一本,都會在網上找電子版PDF,快速翻閱,一來當做回顧,二來寫讀書筆記。
我讀書的三個時間段2、用什麼方法讀的?
關於讀書方法,我在簡書里寫了幾十篇的文章,小夥伴們可以去查閱,應該說比較詳細了。我自己在讀書過程中肯定會使用一些方法組合,而不是某一個方法。主要來講,我常用的方法有四個:
第一,主題閱讀法。艾德勒旗下經典方法,各種讀書大咖、知識網紅推薦的讀書方法,也是邁入讀書的高級階段必備的讀書方法。
核心就是確定一個主題,一次性看10本以上的書,前兩三本可能看起來比較慢,後幾本基本可以做到一天一本的速度。
比如我看思維導圖的時候,第一本花了4天才看完,後面幾本的速度就慢慢快起來了,知識點都基本類似。
第二,王者速度法。30分鐘讀完一本書,是速讀法的一種,它原來的方法是5+5+20分鐘的模式,我略作變通,調整為更適合自己的方法。
3-5分鐘:先看書的序言、目錄、封面、作者簡介,知道書里是關於什麼樣的內容;
3-5分鐘:瀏覽所有圖片、圖表、章節標題、重點標題,大體知道哪一塊比較重要;
60-100分鐘:略讀+跳讀+精讀。如果碰到一個知識點我會,就快讀或跳過;如果不太熟悉,就放慢速度看;如果很感興趣或很難,就詳加閱讀;如果非常難,標記住,下次再針對閱讀。
30分鐘:這是在做讀書筆記的時候,需要反覆回顧一本書的時間。
我目前也做不到30分鐘讀完一本,不過基本保持在2個小時左右,如看書單里的這些書。但對於大部頭、文學類、哲學類等書籍,由於不在目前的閱讀範圍內,所以並不一定適用。
第三,寫讀法。這個方法就是通過寫作來促進讀書。讀書的時候我會對某個知識點很感興趣,就想寫點東西,然後會列個簡單的框架準備撰寫,這是就會有3個要點。
一是,在寫的時候需要再次或三次、四次的回顧書籍,而且精神高度集中,才能做出分析和思考;
二是,寫東西不可能只寫一個點,總會把幾個章節穿起來,在回顧的時候就相當於搭建了這本書的架構;
三是,有較豐富內容的書我都會做思維導圖,基本1個小時一張,做的時候基本對整本書的印象就加深了不止一倍,也就對這本書的知識內容產生了「降維打擊」。
第四,精讀。對於每個主題內的幾本經典書必然是要精讀的,這個時候重在理解、吸收和消化知識,在此不再贅述。
此外,讀書的方法有很多,但再怎麼劃分,基本也就20個左右。我們一方面需要知道有哪些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組合,然後在持續的讀書中熟加運用。
我在最開始讀書的時候也沒找到合適的方法,現在才慢慢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組合。而且真要說一句老生常談的話:讀的多了,就快了。這話是真的,再多的解釋,都抵不上我們自己去閱讀,你堅持讀,讀到100本書的時候,肯定就有感觸了。
但我有一個核心提示:讀書的時候不要只讀一遍。我剛在回想自己的方法時,我發現我每本書都讀了至少2遍以上,第一遍基本是知道書中講了什麼,重點在哪、做好標記等等;第二、三、四遍是在做筆記、思維導圖的時候,不停的查閱章節、來來回回思考、分析,想架構等。
打造自己的讀書方法籃子3、怎麼保證效果?
首先界定一點,任何書我們都是無法保證100%的記憶或理解程度的,包括考試書,也不可能做到全會全懂,而真正需要的就是把我們想知道的或作者想表達的重點掌握住,學到手,如果有餘力,再去掌握其他內容。
保證效果的第一個方法:思考+寫作。如果只是單純的讀完就放下,肯定是沒有效果的。不出2天,我絕對會忘掉90%的內容。所以我們要反思,更要輸出,要做讀書筆記、寫文章、做思維導圖、畫PPT。
我4月份讀的這35本書,我一共輸出了46篇讀書筆記、文章(簡書),大約7萬多字,還包括一些思維導圖、PPT等等。有時候要一本書寫兩到三篇文章,有時候兩本書寫一篇文章,這個要根據書籍的內容,及對自己的有用程度來定。
比如筆記女王的手賬系列書和其他手賬類書的內容大體類似,我就在其他書籍的讀書筆記中一併做了總結,並沒有對每本書都單獨展開寫。
又比如思維導圖系列叢書中的學習技巧、思維導圖兩本書非常經典,我就做了五六篇讀書筆記,盡量做到弄懂吃透,這樣讀其他思維導圖的書籍的時候,就會有跡可循。
保證效果的第二個方法:做分享。現在做分享的人很多,各路知識大神都在分享(我這裡提的是分享,不是開課)。其實分享有兩大最根本的好處:知識流動、自我提升。
將自己學習的東西分享出去,總有一點會讓某個人受益,這樣我們的知識就產生了增值;而且在分享的時候,為了表達的更清晰,我們需要自己弄懂、弄明白,然後有邏輯的講解出來,這其實就是鞏固自己知識的過程。
我在四月份做了很多次分享,包括微信群、千聊等等,一次次的分享表面上花了時間、浪費了精力,但其實背後是自己對這個知識的理解又精進了一層。
保障效果的第三個方法:整理材料。我先問一個問題:你是否有回頭看過你在簡書寫的所有文章呢?你是否有再看過你做的讀書筆記、思維導圖、PPT呢?你是不是只看了一次呢?還是周期性的看很多次呢?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沒有再看過,或者只是偶爾看一次。那我們寫的這麼多文章、筆記的價值就遠遠被低估了。我會定期的查看自己在某個方面的文章/素材,因為有時候對某個問題又有了新的疑問,所以會返回頭看自己的東西,而且往往會產生新的靈感。
所以,定期的整理素材、資料、自己的讀書筆記等等是非常有價值的,時間不用很長,1個小時基本就好了。但這1個小時的整理和回顧,你會發現你能將幾本書的知識同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張更大的知識網,這就是進步。
保證讀書效果的三個方法
最後,一些其他小經驗(供參考):
第一,我通常三本書同時開讀或聽,而且用喜馬拉雅建議聽小說、歷史等把握脈絡的書籍,對於精細化的、知識點比較多的書籍還是需要看。
第二,我讀書媒介有Kindle、電子書、喜馬拉雅聽書、紙質書,其中,Kindle是不離身的,保證隨手可以拿出來看書。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讀書經驗,希望對愛讀書的你能帶來一些價值和啟發。
讓我們一起讀書、一起精進!
推薦閱讀:
※為什麼連做生意做到千萬富翁的人都要補財庫?
※用5元錢的細鐵絲打造超美盆景,你也能做到!
※成為賢惠妻子 要做到八件事
※如何才能做到食不過量?你知道嗎?
※孩子愛撒謊?都是大人自己作的!做到這4點,教出誠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