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頸椎病到底能不能根治?

頸椎病的概念是1950年由Brain、Bull等人提出的,是一種因骨質增生形成、頸椎(關節與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疾病的總稱。

病因:1.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此是頸椎病發生髮展的最根本原因。由於年齡增長,頸椎間盤退變,導致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韌帶即變得鬆弛,頸椎活動時穩定性下降,引起頸椎各個關節與韌帶的變性、增生、鈣化,頸椎不穩的惡性循環即告形成。最後發生脊髓、神經、血管受到刺激或壓迫的表現。2.損傷因素,急慢性損傷均可使已經退變的頸椎損害加重而引發頸椎病。3.部分患者為先天性頸椎管狹窄,較輕的退行性變即可出現壓迫癥狀。

頸椎病分型及各型臨床表現:1.頸型頸椎病。此型以青壯年居多,個別有頸部外傷史,多數患者有長期低頭作業情況。頸部感酸、痛、脹等不適,這種酸脹以頸後部為主。女性患者也常訴肩胛骨、肩部等不適。部分患者有頸部活動障礙、少數有暫時性上肢麻木,但無肌力下降及運動功能受限。

2.神經根型頸椎病。此型是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的類型。開始多為頸肩痛,可在短期內加重,且向上肢放射。放射痛的範圍根據受壓神經根不同而有所區別。皮膚伴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與此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等表現,嚴重者可出現手部大小魚際肌及骨間肌萎縮。當患者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撞擊患側肢體即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

3.脊髓型頸椎病。此型先以下肢雙側或單側發沉、發麻開始,隨之出現行走困難,不能快走,重度患者呈蹣跚步態,雙下肢協調性差,跨越障礙物困難,雙足有踩棉花感是此型特徵。患者自述頸部發硬,向後伸頸會引起四肢麻木。上肢癥狀可先於下肢癥狀出現,但一般晚於下肢。上肢一般一側或雙側先後出現麻木、疼痛。嚴重者可出現書寫困難、生活起居不能自理。除了上述四肢癥狀外,常有胸以下皮膚感覺減退,胸腹部緊,有束帶感。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此型臨床表現有兩種:(1)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血壓升高、心前區疼痛、頭痛或偏頭痛、噁心嘔吐,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瞳孔放大或縮小,心跳加速等。(2)交感神經抑制癥狀:如頭昏眼花,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下降等。

5. 椎動脈型頸椎病。此型主要臨床表現有:眩暈,為主要癥狀,頭部活動時可誘發或加重;頭痛,主要為枕部、枕頂部頭痛,有時也可反射至顳部;視覺障礙,患者突然視力下降甚至失明,持續數分鐘後逐漸恢復;猝倒,是本病特徵性癥狀,發生時無預兆,多發生於頭部突然旋轉、屈伸時,倒地後可再站起繼續正常活動。

影像學檢查:X線、CT、磁共振均對此病有不同程度的診斷價值,其中以CT與MRI價值較大。

頸椎病的治療:頸椎病有複雜的分型,治療也應根據不同類型頸椎病區分對待。但不外乎兩種手段: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此二者具體的適應症及具體方式不在此處描述,患者請至當地正規醫院進行諮詢。

最後我們來說下頸椎病的預防:1.積極治療咽喉部疾病,由於咽喉距離頸椎很近,咽喉部炎症是誘發頸椎病的因素之一。2.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良好的睡眠姿勢可以使人全身肌肉放鬆,睡眠時應使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和雙膝屈曲,採取側卧或仰卧位,不要俯卧,枕頭不宜過高。3.避免長期低頭動作,長期低頭會使頸後部肌肉、韌帶組織勞損,低頭狀態下椎間盤內壓力大大高於正常體位。因此要定期改變頭頸體位。


推薦閱讀:

頸椎病的自我緩解體操
敬業談疼痛:頸椎病的分期與分型(十六) Ⅱ
治頸椎病「5步操」
5節康復操減少頸椎病複發
腰間盤突出是種什麼感覺?

TAG:頸椎 | 頸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