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法何時才不為「炫技」買單?

段維佳

「現在書法界有一個問題,就是模仿成風——模仿古人、模仿名人書法的外形式成為一種主流形態。全國性的展覽,也在引導這種風氣。有些模仿甚至很初級,只是外形有點像,他就能入選全國展。回歸傳統並非複製傳統,認識不清楚結果自然會停留在視覺模仿的階段。這也是審美標準中出現的一個"不標準』問題。」

在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看來,在當代展廳生態中生存的書法藝術,在官方社團的影響下,受到各類書法競賽中獲得會員身份的驅動,使得展覽作品的選擇和發表方式成為具有量化標準的「炫技」。從而在一些書法展上,我們看到的是對古代經典書體字體的複製粘貼。

之所以存在這樣的現象,關鍵在於「技」之下的文化修養缺失。只取其表,不知其理,技高而學養低,這種失衡成為了當下書壇的常態。同時,這樣的不平衡狀態也體現在書法發展脈絡的內部,書法創作與書法理論兩者之間存在的進程差距。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沒有金獎的「蘭亭獎」

2018年1月11日,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首次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引發一波觀展熱潮。此次展覽展出了57名書法篆刻組獲獎及入選作者的作品171件。此前,中國書協公示了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的評選結果,70位獲獎及入選作者,其中,5名書法篆刻作者和2名理論作者榮獲銀獎,6名書法篆刻作者和1名理論作者榮獲銅獎。而「蘭亭獎」作為「中國書法最高獎」其中最具有價值的金獎卻成為空缺,成為本屆蘭亭獎的最大看點之一。

▲開幕式現場

「沒有金獎,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只是和大家常規的判斷有所出入。」中國書協副主席陳振濂如此談到。他認為,看待沒有金獎的現象,首先還是要有一個客觀的立場:一方面我們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並不是一個或兩個領導心血來潮決定的結果,而是眾多評委的共識,這其實也是對當下書法發展現狀務實負責的反映。我們無法從參選作者中,一下子說出哪個書家或者理論研究者,能讓所有評委一致拍板授予其金獎的榮譽,那麼我們寧願它是空缺的。這也是書法界現階段創作現狀中有高原無高峰的寫照。

▲展覽現場

「另外,這樣的評選是基於首先有一個高標準,然後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而並不是選不出來金獎,就硬生生地把最高獎項提到金獎中。但反過來看,是否也恰恰是沒有金獎的全國書法最高獎,使得那麼多的書法群體來中國美術館看個究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展覽受到的關注度,也足以表現出受眾的熱情和企盼,也為書家進一步學習鼓足了勁兒。」陳振濂進一步說。

▲第六屆蘭亭獎評選現場

「最高獎為什麼空缺?因為,在所有評審團成員看來,目前所評出的57位作者的作品,一是整體水準雖然十分可觀,但距離金獎的創作水準尚有一定距離。二是沒有達到預設金獎的評委集體評判的分值,即90分以上。如排名第一的作者,有6位評委投金獎分值(90分以上),佔比35.3%;有3位評委投入選分值(70分以下),佔比17.6%;其餘8位投銀、銅獎分值,佔比58.9%。三是作品打票綜合得分相差間隔不大,沒有拉開有效的距離。如果貿然把其中的幾位作者劃定為金獎,也是對其他作者的不公平。」對於此次金獎的空缺所引發的討論,《中國書法》雜誌社社長助理、編輯部主任朱中原在《蘭亭獎該怎麼評——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之觀察與省思》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在中央新的文藝評獎改革政策出台之後,各個領域的諸多單項獎均已被取消,蘭亭獎以往的各個單項獎也被悉數取消,只保留了創作類。相對於近年來各種展覽、獎項泛濫,雖然此次金獎空缺有些可惜,但評獎重要的是看質量,質量高度不到,不能硬拔。

▲第六屆蘭亭獎評選現場

而在劉正成看來,「蘭亭獎」作為中國書法的最高獎,在基本評定標準與流程上存在問題,片面的通過作品論高低,對於作者的經歷與學養的考察則不夠重視。「我們想說《紅樓夢》好的時候,起碼要在家裡費時間讀完它、讀通它、研究它。而書法水準評定,評委們必須在幾秒鐘之內就要做出判別,這是什麼樣的火眼金睛?顯然,評委們無法"兼論其人生平』,甚至根本就不想"兼論其人生平』。這就把審美標準局限在很狹窄的一個範圍:這一點像不像米芾、那一畫像不像顏真卿……只見枝葉,不見樹林,只能局限在表面的技術層次進行審美判斷。」

「我也不是要全盤否定現在的書法評審機制,我們現在的評審機制,雖然只是一種適應"普及』工作的較為簡單化的機制,但這種機制在促進新時期書法的發動和形成規模性上,曾經起過巨大的歷史作用。只不過走到今天需要變革的深化。」劉正成談到。而此次「蘭亭獎」金獎的空缺,也引發了對當下書壇重視技法、忽視文化修養的重新審視。

展覽時代下的審美命題

分析當代書法現狀,劉正成提出了取材的四大來源與創作傾向的四大結構。一是作為碑學書風繼續和發展的漢魏北朝碑版金石書派;二是作為帖學書法繼續和發展的晉唐經典書派;三是引進甲骨簡牘等現代考古學資料的破體書派;四是受到西方現代抽象繪畫影響的現代書法派。

由於三十多年書法展覽的逐步興起,已經成為當代書法創作的主要呈現形式,也是群體性書法活動的主流形態,當代書法創作所歸納的這四大流派,主要是從展覽活動所呈現的狀態,有評論稱之為當代書法的流行書風。

面對愈發豐富但也參次不齊的展覽,首先改變的是書法的呈現方式,對藝術家本人的創作與觀眾理解認知來說都受到影響。劉正成提出,這種展覽作品的創作,引發了審美的兩難命題:其一,視覺藝術的陷阱;其二;精英文化蛻化為民俗文化。

▲王羲之《蘭亭序》

書法與中國傳統繪畫審美特徵有相似性,視覺藝術的陷阱是指,古人所崇尚的「觀」逐漸淪落到「看」這樣的單一視覺形式。展廳時代的書法作品成為主流形態,加上文言文系統逐步被白話文所代替,選擇白話文也是難以入書,相比綜合文化素養較低的書法作者難以做到書法作品和文字內容與書法家的生活與文思相結合,而僅僅是抄寫唐詩宋詞、格言警句作為字形要素創作,這一現象在當下更是普遍。觀眾看到的都是字體書體,無法觀其人品意境,更加局限在「技」的優劣之上。

「現在我們論書,一般也就只能看視覺上的效果,大家只能用技術性參照物去比較它。比如這個作品像王羲之,第一印象不錯,就認為寫得好,而缺少對一個書法家的身份與作品關係進行深度分析的評價。」

▲劉正成 自書詩

登滇池大觀樓即事 依沫若韻行書軸 紙本

劉正成以自身創作為例,在抄寫與臨摹經典之外,用書法表現生活,寫詩抒發所感。他所提倡書法家不能光抄唐詩宋詞,也要考慮怎麼個抄法?所抄寫的詩詞是否與自己當下書寫的情境相融,另外自作詩也不失為一種嘗試。

「從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為代表開展的文人書法所形成的精英文化,與剪窗花、繡鞋底這樣的民俗藝術是兩個層面。大家參與書法創作,這是社會進步了,每個人都有文化的權力,反過來也有可能忘記了精英文化的目標,把傳統根基缺失了。」劉正成說。

創作與學術要兩手抓

2017年12月15日至16日,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第十一屆書學討論會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書院鎮書院人家會議中心召開。

▲全國第十一屆書學討論會開幕式現場

「當下書法進入到全面復興時代,書學的意義不可或缺。理論與創作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我們倡導書法藝術的學科建設,但只有創作沒有理論,學科建設無從成立,否則也走不遠。另外,協會的壯大離不開書學理論的支撐,用最直接的說法是入選一次全國書學討論會,即具備進入中國書協的"門票』,是理論從業者入會的途徑。」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劉恆談到。全國書學討論會作為當代書壇重要的學術品牌活動之一,自1981年在紹興首次舉辦以來,至今已舉辦了11屆,是得到書法界認可一項學術交流活動。

▲參會嘉賓合影

到8月底截稿,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作者投稿1010篇,最終評出入選論文75篇。與往屆相比,此次書學討論會作了幾個方面調整:第一,按照國家有關文藝獎項精簡改革的規定要求,討論會入選論文不再設立一、二、三等獎項;第二,把學術誠信檢驗納入評審,設立了論文作者抽查面試環節;第三,針對「獨立完成」與「合作論文」的入會資格不對等問題,《徵稿啟事》明確規定,合作論文署名不得超過2人,入會資格僅限第一作者。

「在此次學術文章的選拔模式上,我們第一次啟動了面試環節,隨機抽取作者到北京參加面試、答辯考核,以往對入選論文作者的真實性曾經有過舉報揭發。此次面試考核並不是對大家不信任,不尊重,是進一步改革完善機制。活躍的交流與提問,達到了作為學術討論會的要求。」劉恆強調。

▲陳振濂作首場報告

在第十一屆書學討論會上,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協副主席、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主任陳振濂以《關於當代中國書學現狀、問題和願景》為主題做了首場學術報告。他將當代書學研究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的書學「學習」時代;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的書學「學術」時代;新時代的書學「學科」時代。

「學習時代」的書學,以整理、注釋、介紹固有書學遺產為特徵,從思辨的角度來看,還是篳路藍縷,帶有「詮釋史料」性質。而「學術時代」的書學,則有了較多的理論思辨特徵,書學研究開始逐漸從單一模式的具體論點構建,走向「思辨」的思考模式,利用資料,通過演繹、推理、論證,得出新的結論;書學研究的重點,從資料對象逐漸轉換為研究方法,注重書學整體架構的搭建和分支的衍生。進入「學科時代」,則意味著今後的書學研究者不會再有細緻的領域固化和分類專攻自劃疆界,而是通過掌握書學理論的各種研究方法、思辨模式,來構建書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形成學術群聚的現象,開啟"學派"時代。

▲理論分會場

討論會具體分為史學、理論和教育三大類,為書法創作和理論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但不足之處也存在。有的論文視角寬廣,運用大數據方式,觀照史學、理論、教育等方面開展論述。但仍有一些論文是對古代書論性質的梳理。論文構成層次,史學仍一家獨大,美學、技法較少;書法教育類論文多是心得經驗,缺乏高校的教育理論。

「不論是書學討論會,還是蘭亭獎,抑或是各類書學研討會,現在都有一個趨勢,即偏於考據的史論研究比較突出,而理論、批評與美學類研究則較少,本屆蘭亭獎尤其突出,獲獎及入選名單中幾乎清一色屬史論稿件,而理論、批評及美學類稿件則全軍覆沒。」朱中原指出。

▲史學分會場

「之所以造成這種結果,主要原因還是由於當前書法學科結構的偏差造成的,高等院校及書法研究機構的學術研究,基本著力於書法史學,而對美學與批評則重視不夠。這不是本屆蘭亭獎才凸顯的問題,在以往蘭亭獎評選中仍然如此,只不過本屆尤其突出。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卻並非如此。20世紀80年代,正是書法本體論、書法美學熱的黃金時代,書法家、美學家、文化學者都廣泛地參與到書法本體論及書法美學的討論中,形成了一種熱潮,出現了一大批書法美學理論研究著述。但這種熱潮,在進入新世紀以後,逐漸退卻,書法美學與批評研究,逐漸讓位於書法史學研究。」

▲第六屆蘭亭獎理論類評審現場

朱中原從《中國書法》雜誌有關「書法美的研究」徵文來分析:「雖不乏優秀之作,但大部分美學研究文章仍然乏善可陳,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學術規範,有的是籠統地將西方美學套入書法中,有的缺乏對書法美的最基本的認知,有的通篇談論美學名詞,卻對古代書論文獻中的語詞缺乏最基本的文獻學考察,國學素養的缺乏,導致很多美學研究者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書壇時流不等同於書法學術」。朱中原認為,對於經典和經典筆法的追尋,是書法永不泯滅的學術旨歸。學術話題,不存在什麼熱門或非熱門之分。學術,不論它熱門不熱門,都是必須的,它都在那。依我看,什麼樣的潮流都可能會出現,但如果它不是學術的,就一定是短暫的,僅僅成為短暫的「時流」。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藝術門類,在繼承傳統之上擔負著重任,而在展覽成為主流呈現的當下,書法創作出現的各種模仿或複製現象還在繼續,怎樣彌補文化缺失的短板,完整的從「外在」與「內在」把傳統延續下去,需要當下我們的深刻反思。?


推薦閱讀:

【現當代名家】程十發山水畫作欣賞(上)
當代「米拉日巴尊」——堪布曲恰仁波切的教言
【今又重陽】當代詩人詠重陽
當代妙方——內科篇2
當代山東省威海市

TAG:書法 | 買單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