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道士最多的人是吳承恩
[導語] 7月19日,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孟崇然道長通過微信公眾號「道揚天下」嚮導演陳凱歌提出嚴正譴責聲明,聲明中稱陳凱歌執導的《道士下山》肆意醜化道教,道士形象,違反多項政策法規,要求陳凱歌立即停播《道士下山》,並向道教界及社會公開道歉。一提到道士,影迷會想起香港電影中擅長畫符念咒驅鬼捉妖的「茅山道士」,關心時事的人們則會想起「名動一方」的李一道長。從古典小說,到現代影視文學,文藝作品塑造了一代代道士形象。他們和現實中各種真假道士一起,形成了公眾對道士的印象。
●道士形象曾經都是正面的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開始於公元2世紀,至今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承襲了中國古代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歷史上的教派很多,後來逐漸演變為全真道和正一道兩大教派。在唐朝,道教仙人傳說,煉丹奧妙是文學體裁的重要來源。唐小說描寫了許多道士形象,他們有的熟諳煉丹之術。《太平廣記》中有許多關於道士或修道之人不老不死的故事,裡面的道士大多仙風道骨、有仙人之資。有的擅長預知未來。這類道士往往以世外高人的形象出現,用言語或行動引起主人公的注意,待主人公詢問之時,道士並以預言警醒,當道士的預言得到證實之時,主人公方才大徹大悟。小說一般以道士幫助破除災難讓其順遂平安為結局。如《逸史?李林甫》中撰寫了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在其年少時偶得一面貌醜陋的道士指點而官至宰相。唐代小說中還有不少道士降妖除魔匡扶正義的故事。如《十二真君》中的許真君,不僅降服了蛤蚌精救了一家人的性命,更重要的是他阻止了一場謀反。《太平廣記》卷458《鄧甲》條記載:鄧甲隨茅山道士峭岩學得「禁天地蛇術」後,他以其所學助人排除蛇害,化解危難,從而受到四方百姓的尊崇。因為唐代從帝王到百姓幾乎都篤信宗教,佛教與道教興盛一時。唐朝王室自稱為太上老君後裔,自開國後即尊崇道教,規定道教為三教之首。道教幾乎成為國教,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自然唐代小說所描寫的道士形象基本都是正面的。
●到明清小說,道士整體形象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唐代以後,道士的形象不再那麼光輝正面了。以茅山道士的形象為例,潘勝強在《茅山道士形象演變考》中指出,南宋至明代的筆記小說中,道士的形象也具有兩面性。茅山道士依然醫術高超,擁有煉製丹藥的特長,但這一群體中的害群之馬的數量也在日益增多。如宋末元初的周密在其《癸辛雜識》中記載的許道士僅僅因為不堪忍受梁棟之罵而將其告發,致使其病死獄中。《夷堅志?丁志》卷十九《玉女喜神術》記載了一個卑鄙齷齪、依仗自己的法術逃脫罪責的道士。在清代的筆記小說中,茅山道士形象中的積極因素越來越少,消極成分急劇增多,並最終佔據了絕對主導的地位,從而徹底顛覆了茅山道士最初的正面形象。到了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的「茅山道士」還能結壇作法,收服邪異,而另外一些筆記小說中「茅山道士」的形象則大大下降,往往學藝不精,道法失靈,他們大都淪落為一些無所作為的庸碌之輩。如在《雷峰塔奇傳》中,茅山道士「陸一真人」企圖利用許仙謀害白、青二蛇,結果奸計被識破,鬥法又不能勝,遂回山修鍊,以圖再起。後收得一蜈蚣精為徒,相助復仇,但卻再度敗北。有的道士還貪念錢財,利令智昏,其中也不乏大奸大惡之徒。如《金台全傳》第三回:冷千歲的公子冷作其,人稱「冷剝皮」,「為人兇狠,剝削民財,還有謀叛之心。……家內請一位茅山道士,名叫張道明,……後來舉動起來,要他做軍師的。」清代長篇小說《說岳全傳》首回,把道教的玉皇大帝揶揄得如同市井小兒。《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小說中道士形象猥瑣邋遢,遊盪混跡於市井勾欄,招搖過市,從事著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驅邪打醮、度化亡魂、堪輿卜卦等宗教迷信活動。
●要說「醜化道士」,《西遊記》才是真狠要說「醜化道士」,《西遊記》可是一馬當先。西遊記中的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現的。如熊羆怪、黃袍怪、金銀二角大王、紅孩兒、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等等。這些道士或蠱惑國王,或奪人國柄,或殺人害命,或為霸一方,或淫蕩成性,基本上沒有一個正面人物。紅孩兒獨霸一方,周圍的山神土地都被他盤剝得「披一片,掛一片,裩無襠,褲無口」。通天河的靈感大王,每年要吃一對童男童女,否則就要降禍生災。比丘國白鹿精蠱惑國王,要用一千多名兒童心肝治病。獅駝國的妖怪竟吃盡了「滿城大小男女」。地涌夫人在鎮海寺住了三天,就吃了六個小和尚。連道教尊神太上老君也被塑造成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老道。為什麼到明代後道士形象變差?這和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
自朱元璋之後,明代歷代皇帝幾乎沒有不崇信道教方術的。明代明憲宗荒淫好色,道士李孜省、鄧常恩輩便進媚葯、淫術以投其所好。明世宗寵信道士,餌金丹,修房中,以圖延年益壽,故道士邵元節、陶仲文等,就因獻房中及祈禳之術而得寵,位至一品。影響所及,三公六卿、地方官吏、縉紳文士甚至太監之流,也都沉溺其中,鬧得整個社會烏煙瘴氣。據《萬曆野獲編》記載,「嘉靖中葉,上餌丹藥有驗,至壬子冬,命京師內外選女八歲至十四歲者三百人入宮。乙卯九月,又選十歲以下者一百六十人。蓋從陶仲文言,供煉藥用也。」皇帝長期沉迷於修道荒廢政事,多位皇帝甚至因服食丹藥中毒年輕輕就死了,而許多奸人妄人卻投機其中飛黃騰達。知識分子群體對此怨聲載道。因此《西遊記》中的很多妖怪以道士的面目出現就不奇怪了。而唐僧師徒抵達西天后,甚至需要行賄阿難、迦葉才能取得真經,可見《西遊記》對和尚諷刺起來也毫不留情,批判現實並沒有厚此薄彼。
●「道士」形象差賴不了文學現如今人們對道士和尚的看法當然仍受傳統文學影響,不過也不都是基於成見,相當大一部分印象,來自於現實。如今,媒體每隔一陣就會爆出打著道教旗號裝神弄鬼的「道士」,有的欺世盜名之徒被奉為「大師」,影響甚至波及政商界。近年著名的案例就有被舉報「斂財」、「亂搞男女關係」、「涉嫌強姦」的道士李一。所以,道士形象實在不是一部電影能抹黑的,人們更應當思考的是「道士」本身形象變差的社會因素。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總覺得興揚道長好像很有背景的樣子?
※靈源玄學館算是真道士嗎?
※看《道士下山》聽「道真壇」真言
※小道士,歡迎來到殘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