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 —— 實現多元價值 幸福勝於成功

積極心理學》——實現多元價值幸福勝於成功(2011

一、多彩社會,多元價值

(一) 我們的人生價值在哪裡?

1. 我們的人生價值

一些學生認為人生價值的實現,僅僅取決於個人的分數、學識、才能和機遇,所以他們把精力放在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學習方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只注重文化知識的吸收,而忽視良好品德的養成;只注重考試分數的高低,而忽視思想覺悟的提高;只重視自己排名的先後,而忽視知識的運用。還有一部分學生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把掙錢、發財、做百萬富翁作為人生幸福的標準,把奢侈、享樂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2. 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至高點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追求自我實現是人們在生活中的最高層次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先滿足生理需要,如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只有這些要求有了保證後,我們才可能轉向更高層次的需要: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要,如果個人的財產或生命受到威脅,我們便會表現出焦慮不安、心神不寧等一系列不良反應。第三層需要是社交需要,作為社會化的人,我們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每個人都害怕受到孤立,雖然現實中也有性格孤僻的人,但這些人的性格正是由於以往生活中受到別人的冷落而造成的。第四層需要是尊重需要,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希望自己能夠在社會生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在滿足了這一系列的需要之後,我們就會開始追求自我實現。這時,人們希望能夠充分發揮自身貯藏的各種潛能,達到自身的充分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雖然完全的自我實現對於我們來說是不現實的,但我們仍應向這個目標努力,因為越接近這一目標,我們的人生便越有意義,我們自身的潛能也就越能得以發揮。自我實現並不是空中樓閣,它是茫茫大海中指引我們航向的燈塔,它是精神恍惚時啟迪我們智慧的靈光。

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整日糾纏於日常瑣事,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只能徒耗時光。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一時的挫折與失意在所難免,若不能樂觀地看待,必將迷茫、困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從長遠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擺脫一些不必要的困擾與羈絆。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能有過多的駐足與停留,儘早認清自己的發展方向,通過有效的途徑,全力以赴,不達目的誓不休。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成就,才可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價值多元化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給我們的啟示:自我實現是我們人生價值的至高點,然而,很多人把自我實現等同於考上好大學,找到體面的工作,掙到足夠的錢,這是極端錯誤的。事實上,價值是多元的,成功是多元的,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適合自己的,自己擅長的就是最好的,也就是成功的。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著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燃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前程遠大的高材生」。在同類學生中,他遙遙領先。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達到另一個境界。這一現象被人們稱為「瓦拉赫效應」。

高中畢業生王恆,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沒有考上大學,父母為此愁得整天唉聲嘆氣,他自己也覺得挺對不住父母,感到前途渺茫。有一天,在美國留學回來探親的叔叔知道王恆的情況後,問他對哪方面有特別的興趣和基礎。王恆說,文化課一般,但是一些課餘的東西學得很好,比如水果雕刻等。叔叔建議:「那你可以上專科學校學廚師啊,這在廚師行業里也算高學歷呢。」當時王恆一聽就直搖頭。上大專學廚師專業,自己沒地位不說,弄得父母面子上也不好看。叔叔說憑本事吃飯,體面地生活,沒有什麼丟面子的,這個時代,本事才是面子。在不該講面子的時候講面子,將來一定沒面子。就這樣王恆學起了廚師專業,沒想到,學起來非常順手,比學功課順溜多了。幾年後,王恆進了一家三星級飯店。當他第一次將薪水交給父母時,父母驚訝得差點一屁股坐在地上,他們幹了一輩子,月薪還沒有王恆賺的尾數多。父母第一次為王恆的前途鬆了一口氣。鄰居們也說王恆有出息,孝順父母,比孩子在外留學的虛名強多了。

二、幸福與成功

(一) 什麼是幸福?

類要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幸福。假如我們連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卻努力地去追求幸福,豈不是太盲目了?幸福究竟是物質上的滿足,還是一種主觀體驗?幸福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1. 幸福不是物質的

人們常常把成功的事業、無盡的財富、顯赫的社會地位、美滿的婚姻、健康的身體、驕人的美貌等視為幸福人生的實質,以為得到其中任何一種,便得到了人生的幸福。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幸福並不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不是物質形式的。假如是的話,人類一旦得到其中一種(如財富、地位、美貌等),就意味著得到幸福了,而事實卻不然。有財富、有地位、有美貌的人多得很,但是他們未必生活得幸福。由此可見,幸福不是物質的,並非某種客觀的事物。

2. 幸福是相對的

幸福不是絕對化的,同樣的生活條件,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是幸福的,而對於另外一個人來說可能卻體會不到幸福。人們總是執著地認為擁有某種條件就是擁有了幸福,其實世間的幸福是相對的。

首先,人們的願望不同,對幸福的要求也就因人而異。窮人以生活富足為幸福,病人以健康長壽為幸福,單身漢以結婚生子為幸福,農村人以居住在繁華的都市為幸福,城裡人以居住在清靜的鄉村為幸福……可見,因為人們的觀念不同,對幸福的要求也不一樣。其次,社會比較產生幸福體驗。自己和自己比,現在處境好,回想過去的痛苦遭遇,就會覺得現在很幸福;幸福也會從和他人的比較中產生,比如,擁有舒適的生活條件的人,看到他人為生計忙碌奔波,就會感到滿足,覺得自己活得很幸福。最後,幸福與否只有自己知道,別人是無法體會到的。幸福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他人眼裡生活得很幸福的人,未必能夠體會到幸福;在別人看來生活窘迫的人,未必生活得不幸福。這正如鞋穿在自己的腳上,舒服與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3. 幸福是客觀事物與主觀感受的統一

有人把幸福看成是物質的,以為物質條件優越就能活得幸福;有人把幸福看成是精神的,以為只要精神愉悅就是幸福。兩種人說的都有些片面。其實,幸福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其一,舒適的環境是產生幸福的基礎,如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和諧、身體的健康等,這說明幸福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基礎,凡人畢竟心隨境轉。其二,幸福是心靈的主觀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能體會到幸福。心情不好,即使貴為皇帝,擁有天下的權力、地位和財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可見,在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再加上良好、健康的心境,我們會能體驗幸福、擁有幸福。

關於幸福的小實驗心理學家讓被試造句,規定以「我希望」起頭,例如:「我希望我像比爾蓋茨那樣富有」、「我希望我成為美國總統」、「我希望買彩票中了一百萬」……然後,心理學家要求被試再造三個句子,以「還好我不是」起頭,例如:「還好我不是癌症患者」、「還好我沒有下崗」、「還好我的父母沒有離婚」……調查結果顯示:同樣一批人,在完成「我希望」的造句後,心情都會變得比較差,而完成「還好我不是」造句後,心情都比較好。

心理學家又給被試講了個故事:有一位青年家世很好,學業順利,衣食無憂。但是他從來不知道有什麼能夠讓他快樂,認為人生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沒有意義;人活著都會逐漸衰老死亡,沒有意思。他說:「如果我現在從窗口跳下去,第二天,真正在乎的我人有多少呢?地球照樣轉,沒有人真正關心我!」被試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心跳、脈搏等數據反映出煩惱和無奈。心理學家還給被試講了一段事實: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時身體健康,沒有疾病,那麼你比其他幾百萬人更幸運,他們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陽了;如果你從未嘗試過戰爭的危險,牢獄的孤獨、酷刑的折磨和飢餓的滋味,那麼你的處境比其他5億人更好;如果你能隨便進出教堂和寺廟而沒有任何被威脅、暴打和殺害的危險,那麼你比其他30億人更有運氣;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可吃,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以及有床可睡,那麼你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如果你在銀行里有存款,錢包里有票子,那麼你屬於世上8%最幸運之人;如果你父母雙全,沒有離異,那麼你的確是那種很稀有的地球人。受試者在聽的過程中,心跳、脈搏等數據反映出幸運感和幸福感。心理學的實驗表明,幸福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幸福與不幸福常是因為比較而來的。「我希望我……」「我跳樓地球照樣轉」,讓我們想到了自身的不足,心裡難免沮喪;而「還好我不是」卻能使我們感覺慶幸,原來自己還擁有一些實實在在的幸福,我們比世界上很多人都幸運。心理學實驗可以給人幸福的啟示,而幸福也就是在人生的各中各樣的實驗中蕩漾起來的。

(二)幸福勝於成功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人人渴望成功、追求成功,理所當然地認為成功是人生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目標,但是人們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幸福感。許多人都認為,只有成功了才能有幸福,不成功的人是沒有幸福可言的,於是把成功的人生與幸福的生活划上等號。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其實,成功並不等於幸福。

1.成功者未必幸福,失敗者也未必不幸事實上,生活中不少成功者生活得並不幸福,有些人整日為功名所累,一門心思追求成功,而使自己焦慮不安、憂心忡忡,當他們成功之後又會馬上設立更高的追求目標,追求另一個成功。這些人好像上了發條的鬧鐘,停不下來。他們只有成功時的激動,沒有放鬆時的快樂。然而,一些沒有成功的人,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卻生活得有滋有味,享受著實實在在的幸福。

音樂大師帕格尼尼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天才。童年時代,帕格尼尼的父親以開雜貨店為生,收入微薄,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自己的兒子帕格尼尼有音樂天賦,便不顧一切地訓練他,發誓要把他培養成音樂天才。為了讓兒子儘快成功,以便帶來名利上的回報,他決定親自教兒子。他先教帕格尼尼吉他,之後又教他管風琴和小提琴。大量的學習任務猶如傾盆大雨,淋在帕格尼尼的身軀上,在父親的威逼下,他從早到晚地拚命練習,然而他的父親仍然覺得他不夠勤奮,甚至無限制地增加他的練習時間,嚴厲的指責和冷酷的體罰是帕格尼尼的家常便飯。當然,帕格尼尼最終成為了偉大的音樂家,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一輩子也沒有擺脫神經疼痛和肌肉痙攣的痛苦。

2.成功與幸福的差異成功是指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更多的是從結果來定義的,體現於外在的社會標準;而幸福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與體驗,更多的是從個人的內在心理狀態來定義的,表現為身心舒適、無憂無慮。成功是一種追求,是主動的緊張和激動,是焦慮地期盼和精心地策劃,是受交感神經直接支配的過程,表現為心跳的加快;而幸福是一種被動的遭遇,是下意識的放鬆,是包容和忘卻,是受副交感神經支配的過程,表現為心跳的減緩。

成功的機會有限,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每個人都想追求成功,所以成功就成為了一種博弈遊戲,你擁有了資源就意味著別人失去了資源,一個人的成功就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失敗。但是,幸福的機會卻是無限的,內心的感受和幸福的能量也是無限的,你感受到了幸福,並不意味著別人失去了幸福,而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我們自己體驗到了幸福感,並通過影響別人的心情,讓周圍的人也體會到幸福。

成功是外在的衡量標準,是建立在現實生活狀況基礎之上的評價標準。追求成功的人生本身並沒有錯誤,但如果這與幸福的體驗相矛盾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我想,答案應該是在幸福的體驗中追求成功,追求成功不能以犧牲幸福的體驗為代價。成功固然重要,能帶來歡樂,也能滿足慾望,在追求成功的同時,我們能否適當停下來聽一聽內心的聲音呢?能否調整心態準備鬆弛一下?能否以一個追求幸福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對待成功呢?人生的最高目標不是成功,而是幸福。

三、通往幸福的階梯(一)幸福與哪些因素有關?

中國古代有五福之說,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影響幸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物質財富

古希臘七賢之一的梭倫,將「有中等財富」視為幸福應具備的五個要素之首。心理學領域對收入與幸福感關係也進行了大量研究。對法國、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國內居民收入與幸福感關係的一項跟蹤研究表明,儘管最近50年來這些國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長,但是幸福感水平卻相當穩定。而另一些研究發現,在較為貧窮的國家,個人收入與幸福感的關係較強。由此可見,影響幸福感的關鍵因素隨所處物質生活階段的不同而不同。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時候,財富的增長能夠帶來幸福程度的提高;但當財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它對幸福感的影響就非常小了,而其他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與家人和朋友關係、身體健康、工作穩定、婚姻狀況等等。

當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達到一定的臨界點時,物質生活與幸福感的正相關性會逐漸減弱;非物質的因素,如個體的身心狀態、社會認同、社會支持等對個人幸福感的作用越來越大。可見,影響幸福感的關鍵因素會隨所處物質生活階段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地區,人們的幸福感不同。

2. 精神因素心理學研究者們對社會支持、生活事件、宗教信仰、教育等精神層面的因素與幸福感的關係進行了實證探索。結果表明,這些精神層面的因素的確影響著人們的主觀幸福感。

3. 性格無論是物質財富因素,還是精神因素,都必須通過一個人的性格才能起作用,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無論我們生存在何種艱苦的環境下,無論我們面臨多大的困難和挫折,這些外在的環境因素如果想對我們產生任何負面作用,都必須通過我們的性格因素。如果我們總是從積極的角度考慮問題,不給外因以可乘之機,那麼我們依然會時刻體驗到幸福的人生。奧斯卡經典影片《美麗人生》也許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性格影響幸福體驗的含義。影片中的男主角幾多和他的兒子被帶上了開往集中營的火車,妻子多拉追隨而去,到了集中營卻仍是天各一方。幾多一直將這厄運看成是一種有著承諾的遊戲,讓兒子相信當自己和父親合作的遊戲積到1000分時就會贏得獎品大坦克。幾多笑著面對殘酷的現實,善意的欺騙使得兒子坐上了心儀已久的坦克,與媽媽團圓。我們也可以向幾多一樣笑著面對任何不幸,相信只要有這樣的積極的態度,我們就能時刻體驗幸福。

(二)如何找到幸福人類盲目地追求幸福,結果卻與幸福背道而馳,而且引來無盡的痛苦。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1. 從認知上——消除不合理信念

(1)對幸福的錯誤認識:「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成功故,二者皆可拋。」這是在很多追求成功的人士中非常流行的一句話。為了追求成功而不惜犧牲生命和愛情,這是現代人的認識上的死角,也是現代人的悲哀。其實,人類本來就沒有比生存更有意義的事情了,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幸福地生存。

(2)絕對化的要求:認知上的絕對化要求通常與「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人們如果懷有這樣的信念,就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中。因為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他周圍的人和物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為轉移。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受不了,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並陷入情緒困擾。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認識其絕對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學會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以減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

2. 從情感上——學會知足獲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種廉價的方式。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既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總是不滿足,不會有幸福感;而知足者,卻能在極為簡單的物質條件中,得到滿足和快樂。正如拉羅什福科在《道德箴言錄》中所言:「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看來是那種從很少的東西即可得到滿足的人。」對一切美好事物心存滿足吧,人一生被美好事物包圍,那便是幸福。

3. 從行為上——廣種福田──行善

4. 在技巧上——懂得在資源不變的情況下最大化人們的幸福

(1)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開享受如果你有幾個好消息要公布,你是該分開宣布呢,還是把它們一起發布?答案是: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開享受。分兩次聽到兩個好消息等於經歷了兩次快樂,這兩次快樂的總和要比一次性享受兩個好消息帶來的快樂更大。

(2)壞事分開忍受不如一起忍受如果你有幾個壞消息要公布,你是該分開宣布,還是把它們一起宣布呢?人們常常討厭雪上加霜、火上澆油的做法,可是在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快刀斬亂麻來得更加爽快一些。

有一個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制你的認知來得到。幸福並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質或名譽,而是依靠內在的真實體驗。總之,只要我們改變自己的認知,積極地看待一切,主動增強自己的幸福體驗,就能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推薦閱讀:

積極心理學是怎樣讓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發生改變的?
我們是我們知見的被動承受者
享動365: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幸福的方法》
如何面對因抑鬱而被打亂(拖慢)的人生計劃
積極心理筆記3:何為幸福?

TAG:心理學 | 心理 | 幸福 | 成功 | 價值 | 積極心理學 | 積極 | 實現 |